蘇聯教育體制是怎樣的?
蘇聯教育體系是什麼樣的?
題主這個問題實在太大了,就像是有人問中國教育怎麼樣,那是幾本書都不夠寫的。
不過我正好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也曾經研究過,因此就一小部分,借題發揮,談一談有關蘇聯教育了解的一些東西。
不是權威,還請方家指正
首先,先給大家出個題,請看下圖
這是1980年,蘇聯基輔大學入學考試的口試題,所謂口試題就是不用紙和筆,心算算出來,可能是蘇聯個人電腦並不普及的原因,對於心算的要求十分高,所以入學考試會考這種沒有人性的東西。
(註:這也是為什麼網路上會出現一種故事,蘇聯老教授鄙視地看著那些用計算機的人,然後流利地計算出各種可怕的方程式,畢竟考大學,有的是要闖這一關的。)
從這裡可以順便說一下,蘇聯大學基本是自主招生的,不同專業考試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並非統一考試。
我們來看看,同樣是莫斯科大學入學考試的數學題(1981年),下圖是
啊,感覺有點頭疼,我是算不出來的,然後我們再看點文科專業的,適合我。
嗯,不愧是文科專業,看上去明顯簡單了許多,這一點還是比較照顧人的(大概)
然後說到大學入學考試,我們再看看蘇聯的中小學教育是怎麼回事的。
蘇聯中小學教育大體上是十年制的。
為什麼說大體上呢。
因為從1964年,蘇聯將中小學十一年制度改成十年制度,蘇聯主要為人認知的還是十年制的。
這十年級分為三段,一至三年級為低年段,四至八年級為中年段,九至十年級為高年級。
可以看成是小學三年,初中五年,高中兩年。(十分抱歉,把中年段給寫錯了,現在改正)
當時的入學年齡是七歲(後來改成六歲),十七歲參加考試上大學。
說到這裡,我們就要提到蘇聯教育的大魔王,贊科夫同志。
本來蘇聯教育是十一年的(小學四年),然後這就讓教育界的專家贊科夫同志很不滿意。
在他看來,小學教育需要四年嗎。
作為實幹家的他,從不空口說白話,從1957年開始進行實驗,實驗內容是讓經過四年教育的小學生學歷全部達到五年級以上,並且全部優秀。
到1964年他已經用成果說服了蘇聯教育,小學真的只需要三年。
這是多麼可怕的大魔王。
讓我們來看看他惡魔一般的言論:
「兒童的智力也象肌肉一樣.如不給以適當負擔, 加以鍛煉, 它就會萎縮, 退化」
是的,贊科夫的教學原則是高難度、高速度
假設一個學生學會了加法,那麼不應該讓他在加法中沾沾自喜,浪費時間,而是要教育他什麼是乘法。
一步一步,不要加得太快,也不允許學生原地踏步。
這就好比學生以為自己掌握了力量,覺得無所不能的時候,老師應該誠懇地告訴學生——
當然贊科夫並非是唯分數論者,恰恰是他提出了要減輕差生的思想負擔,平時少打分數,提問時量力而行,逐步樹立自信心。
經過長達二十年的實驗,贊科夫的理論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同,如果不是1977年去世,他會一如既往地進行下去。
可是教育界雖然大多認同了他的理念,畢竟鐵一般的事實擺在那裡,但是這套方法難以全面落實到教育上,蘇聯也只是借鑒了一部分,就被大多數學生反映,負擔過重。
畢竟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承受高難度,高速度的教育方針,也不是每一個教師都有能力進行這樣的教育。
想一想,一個老師要隨時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合理地安排教學進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把握整個進度,讓學生在整體上以最快的速度前進,超越自我。
這對老師心力的耗費會是何等的驚人,完全是燃燒自己,照亮學生前進的道路。
具有這樣教育能力的老師本身就是稀缺資源,如果這樣的老師還願意這樣做,那麼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收入極其高,一種極具有奉獻精神。
比如像這樣的老師
贊科夫理論最大的薄弱環節就在這裡,也導致了後來的變化。
他的理論是對的,但我們不能這麼用。
於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把贊科夫教育理論最核心的基礎,高難度,高速度,幹掉。
保留對於填鴨式教育的批判,對於學生身心關懷的部分,演化為快樂教育。
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為學生減輕負擔。
至於糟粕部分,總有一些有錢人的世界你不懂,不願意讓孩子快樂輕鬆地成長,想著花費巨資讓孩子接受這種高難度,高速度的教育,那麼拿多少錢,辦多少事情,就勉為其難進行調教吧。
真是皆大歡喜。
前兩天答題時剛引用了這篇網文(僅截取了開頭部分)。現將其全文摘錄如下(個別地方為文從字順計,有所修改,原意不變),供參考:
世界第一數學強校的背後
縱觀整個20世紀的數學史,蘇俄數學無疑是一支令人矚目的力量。百年來,蘇俄湧現了上百位世界一流的數學家,其中如魯金(Н. Н. Лузин),亞歷山德羅夫(П. С. Александров),柯爾莫果洛夫(А. Н . Колмогоров),蓋爾范德(И. М. Гельфанд),沙法列維奇(И. Р. Шафаревич),阿諾爾德(В. И. Арнольд)等都是響噹噹的數學大師。而這些優秀數學家則大多畢業於莫斯科大學(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М.В.Ломоносова)。
莫斯科大學所湧現的優秀數學家其數量之多,質量之高,恐怕除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哥廷根大學,在20世紀就再也沒有那個大學敢與之相比了,即使是赫赫有名的普林斯頓大學也沒有出過這麼多的優秀數學家。所以莫斯科大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數學強校。對於莫斯科大學,我們是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中國大學的數學系都多少受了莫斯科大學的影響。我們曾經長期學習莫斯科大學的數學教材,做莫斯科大學的數學習題集,直到現在許多數學專業的學生還在做各種莫斯科大學編寫的習題集。如在下我,就曾經做過吉米多維奇的《數學分析習題集》(Б. П. Демидович《Сборник задач и упражнений по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ому анализу》)、巴赫瓦洛夫的《解析幾何習題集》(С.В. Бахвалов《Сборник задач по аналитической геометрии》)、普羅斯庫列科夫的《線性代數習題集》(И. В. Проскурярков《Сборник задач по линейнойалгебре》)、法傑耶夫的《高等代數習題集》(Д. К. Фаддеев《Сборник задач повысшей алгебре》)、菲力波夫的《常微分方程習題集》(А. Ф. Филиппов《Сборник задач по дифференциальныму уравнениям》)、沃爾維科斯基的《複變函數習題集》(Л. И. Волковыский《Сборник задач по теории функций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 переменного》)、符拉基米羅夫的《數學物理方程習題集》(В. С. Владимиров《Сборник задач по уравнениям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ой физики》)、費堅科的《微分幾何習題集》(А. С. Феденко)《Сборник задач по дифференциальной геометрии》)、克里洛夫的《泛函分析——理論?習題?解答》(А. А. Кириллова《Теоремы и задачи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го анализ》)、捷利亞科夫的《實變函數習題集》(С.А.Теляковский《Сборник задач по теориифункций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го переменного》)。
說陌生,是因為莫斯科大學有很多方面和中國大學大相徑庭。那麼莫斯科大學成為世界數學第一強校奧秘何在?我很幸運家裡有親戚,曾於80年代公派到莫斯科大學數學力學部讀副博士(кандидат)(相當於美國的博士),又有熟人正在莫斯科大學數學力學系讀副博士。從中了解到莫斯科大學數學學科的具體情況,特地把這些都發在BBS上,讓大家看看,世界一流的數學家是如何一個一個的從莫斯科大學走出的。
鄧小平有句話說「足球要從娃娃抓起」,莫斯科大學則是數學要從娃娃抓起。每年暑假,俄羅斯各個大學的數學力學系和計算數學系【註:俄羅斯的大學沒有我們這樣的數學學院——如莫斯科大學,有18個系和2個學院。和數學有關的是數學力學系(Mеханико-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ий факультет)和計算數學與自動控制系(Факультет вычислительной математики икибернетики)。數學力學系下設數學部(Отделение математики)和力學部(Отделение механики),其中的力學部和我國的力學系大不相同,倒接近於應用數學系。計算數學與控制論系(Факультет вычислительной математики и кибернетики)包括計算數學部和控制論部2個部:計算數學部和我國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相當,控制論部接近於我國的自動化系,但是數學學的很多。前二年數學力學系及計算數學與控制論系一起上課,第三年數學力學系和計算數學與控制論系一起學計算數學方面的課程,到大四大五才單獨上專業課。】都要舉辦數學夏令營(Летний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ий лагерь),凡是喜歡數學的中小學生都可以報名參加,完全是自願的。由各個大學的數學教授給學生講課做數學方面的講座和報告。莫斯科大學的數學夏令營是最受歡迎的,每年報名的人都是人滿為患,大家都希望能一睹數學大師們的風采,聽數學大師講課,做報告。特別是蘇聯著名的數學家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和維洛格拉托夫(И. М. Виноградов),吉洪洛夫(А. Н. Тихонов)【蘇聯有了微型電子計算機後,吉洪洛夫(А. Н. Тихонов)經常在夏令營里教人玩計算機】幾乎每年都參加夏令營的活動。數學夏令營和我國的奧數班不同,他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參加什麼競賽,拿什麼獎,而是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發現有數學天賦的學生,使他們能通過和數學家的接觸,讓他們了解數學,並最終走上數學家的道路。
在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的提議下,從70年代開始,蘇聯的各個名牌大學大多舉辦了科學中學,從夏令營中發現的有科學方面天賦的學生都能報名進入科學中學,由大學教授直接授課,他們畢業後都能進入各個名牌大學。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莫斯科大學的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科學中學(Школа Колмогорова- специализированный учебно-научный ценр МГУ имени М. В. Ломоносова)。這所學校從全國招收有數學、物理方面天賦的學生,完全免費【對家境貧寒的學生還發給補助】,儘管莫斯科大學現在經濟上困難重重,但這點直到現在都沒變。事實上科學中學的學生成才率相當高,這點是有目共睹的。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經有幾個當年的柯爾莫果洛夫科學中學的學生成了科學院院士。
中國的大學,近年來常爆出招生中走後門的醜聞。其實以前就有成績不好的高幹子弟居然能進名牌大學的事情,像五、六十年代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都有這樣的學生。南京大學當年被院系調整搞得亂七八糟,從當家老大變成二流重點大學。現在,大概沒哪個中央領導的子弟看的上,估計這樣的學生是沒有的。反觀莫大,那可是非硬功夫進不去的,就算你是蘇共總書記的兒子也一樣!莫大敢如此硬氣,其實是其前校長彼得羅夫斯基(И. Г. Петровский)(我們對這位大數學家不會陌生吧!)利用擔任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成員(член Президиума Верховного Совета СССР)以及和蘇共的各個高級官員的良好關係爭來的尚方寶劍有關。蘇聯有明確規定,包括莫大在內的幾個名牌大學招生只認水平不認人【其它大學,高級官員的子女同等條件優先】,必須是擇優錄取。莫大的生源好,和蘇聯的整體基礎教育水平高也有關。蘇聯有一點值得中國學習,蘇聯的中小學的教學大綱和教材都是請一些有水平的科學家編寫的,像數學就是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吉洪洛夫(А. Н. Тихонов)和龐特里亞金(Л. С. Понтрягин)寫的,而且蘇聯已經把微積分、線性代數、歐氏空間解析幾何放到中學教了。大學的數學分析、代數、幾何就可以在更高的觀點上看問題了(其實和美國的高等微積分、初等微積分的方法相似)。
有一流的生源,不一定能培養出一流的數學家,還必須要有嚴謹的學風。莫大的規定相當的嚴格:必修課,一門不及格【不過政治和體育除外,政治是因為學校在這方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純粹是給上面看的】留級,兩門不及格開除——而且考試紀律很嚴,作弊簡直是比登天還難!莫大的考試方法非常特殊,完全用口試的方式。主課如數學分析或者現代幾何學、物理學、理論力學之類,一個學期要考好幾次【像數學分析,要考7-8次】。考試一般的方法如下:考場里有2-3個考官考一個學生。第一個學生考試以前,第二個學生先抽籤【簽上就是考題】。考試時間一般是30-45分鐘;第一個考試的時候,第二個在旁邊準備,其他人在門外等候。考生要當場分析問題給考官聽後,再做解答。據稱難度遠大於筆試,感覺像論文答辯。不過莫大有一點是挺自由的,就是轉專業,這一般都能成功,像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就是從歷史系轉到數學力學系,這是盡人皆知的。
中國的數學專業往往是老師滿堂灌,學生下面聽;最糟糕的是有的老師基本是照本宣科,整個一讀書機器。莫大的老師上課,基本不按教學大綱講課【其實教學大綱也說教師在滿足大綱的基本要求的情況下,應當按自己的理解講課】,也沒有什麼固定的教材;教師往往同時指定好幾本書為教材——其實就是沒有教材,只有參考書!而且莫大的課程都有相應的討論課,每門課的討論和講課的比例至少是1:1,像外語課就完全是討論課了!討論課一般是一個助教帶上一組學生,組織討論班,像一些基礎課的討論班比如大一、大二的數學分析、解析幾何、線性代數與幾何【其實講的是微分幾何和射影幾何】、代數學、微分方程、複分析、大三的微分幾何與拓撲、大四的現代幾何學【整體微分幾何】都是以討論習題和講課內容為主。為了讓學生多做題,做好題,教師要準備有足夠的高質量的習題資料,像前面說的各種各樣的習題集,就是把其中的一部分題目拿出來出版發行【事實上在打基礎的階段不多練習是不行的】。總的來說,討論課的數量大於講授,如1987年大綱,大一第一學期,每周講課是13節,討論是24節【不算選修課】。而且莫大有個好傳統就是基礎課都是由名教授甚至院士來講,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辛欽(А. Я. Хинчин)都曾經給大一學生上過數學分析這樣的基礎課,現在的莫大校長薩多夫尼奇(В. А. Садовн
ичий),目前也在給大一學生講數學分析【不過校長事情太多,不太可能一個人把課給上下來】。
想培養一流數學家,就一定要重視科研訓練,包括參加各種學術討論班和寫論文,莫大
的學生如果在入學以前參加過數學夏令營,那他在入學以前已經有一定的科研訓練,因為在夏令營就要組織寫小論文。入學以後,學校也鼓勵學生寫論文,到大三下學期學生要參加至少一個學術討論班,以決定大四大五是參加哪個教研組【莫大數學部有17個教研室,如數學分析教研室(Кафедра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ого анализа),函數論與泛函分析教研室(Кафедра теории функций и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го анализа),高等代數教研室(Кафедра высшей алгебры),高等幾何與拓撲學教研室(Кафедра высшей геометрии и топологии),微分幾何及其應用教研室(Кафедра дифференциальной геометрии и её приложений),一般拓撲與幾何學教研室(Кафедра общей топологии и геометрии),離散數學教研室(Кафедра дискретной математики),微分方程教研室(Кафедра дифференциальных уравнений),計算數學教研室(Кафедра вычислительной математики),數理邏輯與演算法論教研室(Кафедра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ой логики и теории алгоритмов),概率論教研室(Кафедра теории вероятностей),數理統計與隨機過程教研室(Кафедра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ойстатистики и случайных процессов),一般控制問題教研室(Кафедра общих проблем управления),數論教研室(Кафедра теории чисел),智能系統數學理論教研室(Кафедра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ой теории интеллектуальных систем),動力系統理論教研室(Кафедра теории динамических систем),數學與力學史教研室(Кабинет и стории математики и механики),初等數學教學法教研室(Кабинет методики преподавания элементарной математики)等】。每個教研室下設教研組【教研組即是科研單位又是教學單位】的活動。莫大數學系,到了大四大五,學生每學期要參加一個學術討論班(семинар)目的是寫論文,莫大要求本科畢業生至少要有3篇論文,其中2篇是學年論文,一篇作為畢業論文,畢業論文要提前半年發表在專門發畢業論文的雜誌上,半年內無人提出異議方可進行論文答辯,而且參加答辯的人是從全國隨機抽取的。答辯時還要考察一下學生的專業知識,這種答辯又稱為國家考試。
對於本科生,需要讓他們對數學和相鄰學科有個全面的了解,莫大在這點做的很不錯,數學系的學生不僅要學習現代幾何學、高等代數【內容大概包括交換代數和李群李代數】等現代數學,也要學習理論力學、連續介質力學、物理學中的數學方法【大概相當於我國物理專業的電動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量子力學】等課程;而且還有一些各種各樣的選修課供學生選擇。必修課中的專業課里不僅有純數學課程,還有變分法與最優控制這樣的應用數學課程,所以莫大的學生在應用數學方面尤其出色。
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數學家,光短短5年的本科是遠遠不夠,還要經過3-4年的副博士階段的學習和無固定期限的博士研究。應該說莫大的研究生院在數學方面絕對是天下第一的研究生院,莫大研究生院在數學方面有門類齊全的各種討論班,討論班的組織者都是世界聞名的數學家;參加討論班的不僅有莫大的學者,還有來自全蘇各個科研機構的學者。經過5年的必修課、專業課及選修課的學習,凡是到莫大研究生院來的學生都有很紮實的專業知識,所以莫大的研究生是不上課的,一來就是上討論班,進行科學研究。同樣研究生想畢業也要拿出畢業論文和學年論文,畢業論文要拿到雜誌上發表半年以後,有15名來自不同單位的博士簽名,才能參加答辯。答辯的規矩比本科生更嚴格,只有通過畢業答辯和學年論文的答辯才能拿到數學科學副博士學位。至於數學科學博士(доктор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их наук),則是給有一定成就的科學家的學位,要拿博士至少要有一本合格的專著才行!
如果誰拿到莫大的數學科學博士的學位,那他/她就可以到大多數世界一流大學混個教授【包括助理教授】當!但是這個過程是十分難完成的——俄羅斯有種說法,說院士為什麼比一般人長壽,是因為院士居然可以完成從本科到博士這樣折磨人的過程,所以身體一定好的很!
說到莫斯科大學的數學,有一個人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數學大師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應該說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不但是數學家,而且是教育家——但是這並不是我在這裡要專門介紹他的原因……
我專門介紹他是基於以下幾個原因:1.如果說使莫斯科大學的數學躋身於世界一流是在魯金(Н. Н. Лузин)和彼得羅夫斯基(И. Г. Петровский)的帶領之下,那麼使莫斯科大學真正成為世界第一數學強校則是在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擔任數學力學部主任的時期。2.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是莫斯科數學學派(Московский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ий школа)中承前啟後的一代中的領軍人物,特別是如蓋爾范德(И. М. Гельфанд),阿諾爾德(В. И. Арнольд)等著名數學家都是他的學生。3.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雖然沒當過莫大校長,但是彼得羅夫斯基(И. Г. Петровский)去世後,他在莫大基本上就是太上校長,莫大的一些改革措施都和他多少有些關係。
對於作為數學家的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大家一定很熟悉;但是對於扮演教育家角色的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大家就未必清楚了。下面是我從沃爾夫獎得主,日本著名數學家伊藤清(Itō Kiyoshi)寫的一篇紀念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的文章中摘抄下來的:
『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認為:數學需要特別的才能的這種觀念在多數情況下是被誇大了;學生覺的數學特別難,問題多半出在教師身上【當然,學生的確對數學的適應性存在差異,這種適應性表現在:
1.演算法能力,也就是對複雜式子作高明的變形,以解決標準方法解決不了的問題的能力。
2.幾何直觀的能力,對於抽象的東西能把它在頭腦里像圖畫一樣表達出來,並進行思考的能力。
3.一步一步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
但是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也指出,僅有這些能力,而不對研究的題目有持久的興趣,不做持久的努力,也是無用的。】。
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認為,在大學裡好的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1.講課高明,特別是能用其他科學領域的例子來吸引學生,增進理解,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2.以清楚的解釋和廣博的知識來吸引學生運動。
3.善於因材施教。
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以為以上三條都是有價值的,特別是3,這是一個好教師必須做到的。
那麼對於數學力學系或計算數學與控制論系的學生又應當怎樣做呢?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以為除了通常的要求外,有兩點要特彆強調:
1.要把泛函分析這樣的重要學科【他說的重要學科恐怕還包括拓撲學和抽象代數】當成日常工具一樣應用自如。
2.要重視實際問題。
柯爾莫果洛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認為:學生剛開始搞研究時,首先必須讓學生樹立」我能夠搞出東西」的自信心,所以教師在幫助學生選課題時,不能光考慮問題的重要性,關鍵是要看問題是否在學生的能力範圍之內,而且需要學生做出最大的努力才能解決問題。 』
其實科研訓練應當是越早越好,在學生做習題的時候就要注意進行科研訓練了!這也是莫大數學成功的秘訣之一。莫斯科大學討論課上的習題根本沒有我們常見的套公式,套定理的題目。比如,我的那個親戚,在莫大讀書時擔任數學分析課的助教【莫大學數學的學生畢業後大多數是到各個大學擔任教師,所以莫大很重視學生的教學能力;一般,研究生都要作助教,本科生畢業前要進行大學數學的教學實習】,據他說,主講教授每次布置的討論課題目簡直稀奇古怪,比如說有一次,是叫他讓學生利用隱函數定理證明拓撲學中的Morse引理,還有一次,叫他給出有界變差函數的定義,然後證明什麼全變差的可加性等等,一直到雅可比分解,基本上把我們國家的實變函數課中的有關問題都幹掉了!總之他們經常叫學生證明一些後續課程中的定理,據他們認為,這樣做基本等於叫學生做小論文,算是模擬科研,對以後做科研是有好處的。
後記:我沒趕上蘇聯時代,也沒去過俄羅斯,並不了解相關情況,所以本來是沒有什麼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但一方面碰巧讀過這篇文章,另一方面也對蘇聯的數學與物理方面的教育頗感興趣,故本答實際上是寄希望於具有相關經驗的答主能對此文章的真實度做出進一步評論,在此先行謝過!
————————————————————————————————————————————
(2016.4.13更)
補記: 後記中我提到本答寄希望於有相關經驗的答主能對此文章做出進一步評論,日前偶然在另一問題下發現一位俄國留學的數學專業答主——@萌萌噠。其人溫厚詼諧,言談甚得我心!故不揣冒昧,誠邀至此評論,以下見於本答評論區——
你好 你邀請我讀一下這個回答, 這個文章我讀的比較早了,主人公並不是讀數學專業,其實硬傷還是有的,比如關於轉系,文中的意思是可以隨便轉,但是現實中轉系一方面要考察轉系/轉專業之後,對方專業和本專業專業課差多少,差太大的不讓轉,比如歷史轉數學,就基本不可能(當然,早期蘇聯時代是可以的),但是從世界經濟轉到國際貿易就是可以的,從數學轉計算機科學也是可以的。 另一方面是,轉系一定要留一級,也就是你大三轉的,轉過去就要從大二開始,所以大家轉系的時候都考慮的很多,沒那麼輕鬆。 但是總體來說這篇文章是一篇好文!
沒二話,加入答案!並且推薦對
(i)此問題(蘇聯整體的教育體制),以及;
(ii)本答案所介紹的蘇俄數理教育這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這兩部分都感興趣的知乎er們移步至此答案下,進一步了解:如何評價國科大非數專業使用卓里奇和代數學引論? - 萌萌噠的回答。
不勝感激!在此再次鳴謝 @萌萌噠!體制上 其實哪國都差不多 因為都是互相抄襲的 只是根據自己的情況 細化了一下
前蘇聯國家解體之後的這些獨聯體國家 基本都沿用前蘇聯的教育體制
小學 中學跟我們差不多
就是中學 會有特色 比如 這個學校以數學為主 那個以外語為主 分的很細緻
就是初一的時候 你就進到了 數學學校 物理學校 這些專項培養的學校
而申請大學時候 相當一部分會對接 同專業的大學 想去更好的 莫大 聖彼得堡國立 基輔 白大等 會進行全國統考 嚴格的很
大學 比較了解 重點說說
1 學制
本科5年學制 碩士1年 副博士3年(相當於我們的博士) 博士(相當於我們的博士後) 常規專業都是這樣
若是醫科 那就更長點 據傳言 俄羅斯巴普洛夫醫科大學 好像沒什麼中國人畢業 不知道真假 就是聽的 說這個目的就是他們要求高
2 學位
我們都是 什麼學士 碩士啊 這類的
人家 那邊 科學學士 核物理碩士 那名頭可霸氣了
醫科 藝術類 人家發的 大師 專家 可牛了聽著
你要從美術學院畢業 證書上就寫大師
我讀力學數學啊 當時發我畢業證 我一看 我去。。。物理數學科學碩士 一下子 感覺自己高大上了許多
3 難易度
大部分大學 大部分專業 都容易 沒人跟你過不去
少部分大學 少部分專業 太難了 很多人跟你過不去
比如 理工科。。。比如 數學 物理
我們數學系 大一一個班大概50人 到大二一個班30人 剩下那20個 基本都開除和轉系了 讀不下去啊
大三都20多人了 大四真的有的班剩下不到10個人 大五都實習了 沒課上
你要是在經濟系 語言系 就是文科 商科系 相對好些 很少出現這類情況
4 專業
我國和其他國家 有車輛工作 電子工程 計算機系 好多院系
前蘇聯大學 沒這麼花哨
標配 2個數學系 應用數學+力學數學 2個物理系 理論物理+無線電物理
剛才講的 電子工程 通信工程 什麼的 都下轄在兩個物理系下面
計算機啊 甚至 數學教師專業 都下轄在 兩個數學系下面
哦對 還有神學系 和軍事系 不是每個大學都有啊 反正我們大學有
神學的哪些教授 大鬍子 帶個高帽子 穿著那種袍子 但是挺和藹的 地位很高 精神領袖樣子
學生們 也是 挺有意思 哈哈哈
軍事系 就是預備役部隊 類似我們的軍校 但是沒有軍校那麼專業 畢竟是綜合大學下面一個系
但是老師 教授 都是現役部隊軍官
我曾經了 他們怎麼弄個軍事系 直接讀軍校不行啊
學生告訴我 每個健康的男性公民 必須服兵役 有幾種方式
1 讀軍校或者軍事系
2 普通大學生 可以在讀大學時候 申請 穿軍裝 做些軍事預備的事情 好像時間是兩年
3 前兩者都不選啊 那就畢業去軍隊服役兩年 但是容易受人折磨
5 考試
我們國內考試 都是統一卷子 一模一樣
人家那邊 這麼考
任何一門主幹課 都考兩次 一次理論 一次實踐
理論就是 教授主考 問你啥 你答啥 以理論理解 和延展為主
實踐就是 講師 副教授主考 就是做題 數學題給你 做去吧
問題在於沒法作弊
因為大家的題目全部不一樣 所以考期特別長 恨不得小一個月
解釋下為啥不一樣啊
不論理論還是實踐考試 你去抽小條 桌子上幾百個小條 扣著放 每個小條上 題目全都不一樣的
每個人抽10個 滿分10分 4分及格 就是說 至少答對4道題
理論課是 一個個 進去 抽一道回答一道
實踐課是 全部進去 每人抽到小條後 寫好題目答題 別自作聰明的 改個題目 小條和題目一起交上來 教授這邊要核對的
不過呢 作弊也有 高明的很 僅限理論考試
學生拿到 微型接收器 放到耳朵裡面 對是裡面 這樣沒人看得見啊
另一個學生 躲在接收範圍內
考場裡面學生 拿到一個小條 大聲朗讀 小條的內容 外面就聽到了 馬上告訴答案
後來呢 這事被發現了 老師也有對策啊
1 像理工系老師 尤其物理系 真的放一台干擾器 在邊上 學生耳朵里嗡嗡的受不了啊 這就是故意懲治學生
2 大部分老師 不同意朗讀題目 就在邊上那筆寫出來答案
我還監考過一次
有個學生欺負我啊 走過來說 這題我不會(遇到教授 他肯定不敢)
我說那你換幾道吧 從新那個小條
他拿走了 一會又過來說 有幾道題不會
我說 那你做一半就算過
他說一道都不會
那你給老子這裡扯啥沒用的 滾犢子 補考去
6 論文答辯
5個教授 組成答辯委員會 你上去講你的 論文 然後教授們提出問題 你來回答 全部回答出來 給你打分 這分數 就是你大學期間的最後一個分數 出現在你的成績單上
有些人會有疑問 若我是 離散數學方向 教授都是別的教研室的 咋辦 會不會不懂我的方向 或者問的問題偏離太多怎麼辦
放120個心 教授都是博士畢業 平均年紀都在50歲以上 不能說 精通每個領域但是比你本科生還是強很多 不然也沒資格當教授
而且人家能做答辯委員會成員 就是知道怎麼去提問 不會故意為難學生 當然也會提出合理質疑
我答辯時候 那5個教授 沒一個是我們教研室的 但問的問題 確實很有水平
我記得 當時和我一起答辯的 有個力學專業學生 我們叫力學數學系嘛 所以力學獨立成教研室 而且很大的一個教研室
這學生我記得 是 和石油有關的一個方向 那教授們哪裡懂石油啊 但是問力學相關的就好嘍
7 畢業
這個最有意思了 其實我們畢業 都是該幹啥幹啥啊
他們不行 因為他們讀大學 90%學生是免費的 不僅免費 有些學習不錯的 每月還可以得到一些獎學金 數額不多但是可以解決溫飽
10%收費 是因為想讀這個大學 但是沒考上 適當交點學費 不是很貴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免費讓你讀了最少5年書了 你還不給國家做點貢獻啊
然後就分配了。。。
聽著分配工作 很開心啊 別急哦 聽我慢慢講
我們數學系 有個專業 數學師範 我總說人民教師專業
有的學生 就被分配到 一個 邊境的小村莊去了 類似分配到我國中印邊境一個小村莊當老師
你要說不去。。。嘿嘿 您得把這幾年讀書的錢 補交
沒錢啊 先抓你 在抓你爹媽 再給你家裡 停水停氣 國家也沒有餘糧啊
分配的服務年限到了 你喜歡就留下 不喜歡走人 自謀職業
以上是 課程考試
還有一門考試 叫做 國家考試
就是 你能不能順利畢業的考試
我們就是論文答辯對吧 人家有論文答辯 待會說
馬上畢業了哈 那為了證明你這幾年 是真的學東西了 根據不同研究方向 要進行國家考試
從題庫抽題 來考 還會理論和實踐
為啥說 研究方向呢 因為在大二時候 學生根據自己情況 興趣愛好 進入不同教研室
比如 泛函分析 群論 微分方程 數學物理方程等等吧 那你在國家考試時候 就考這個領域的東西
很多學生 大學5年過扛過來了 國家考試沒過去 畢業證沒有
總之呢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特色 也是很有意思的
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後工人階級奪取政權後的第二天,1917年11月9日新的蘇維埃政權(人民委員會,俄羅斯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立即建立了全俄的教育最高領導機構——國家教育委員會,由盧那察爾斯基任主任(1917-1929)。
11月11日,由教育人民委員會發表了《教育人民委員關於國民教育的宣言》,闡明了蘇維埃政府關於教育的基本原則和任務(基本上根據黨綱草案精神):
(1)實施普及義務初等教育;
(2)各級學校向每一個人開門;
(3)學校絕對脫離宗教(教育完全世俗化);
(4)建立統一的蘇維埃學校;
(5)國民教育經費由國家預算內支付並增加教育預算;
(6)實行國民教育民主化,吸引教育家來討論建設新學校的問題,吸引工農群眾參加教育事業的管理;
(7)為公共教育培養師資,提高教師的政治、經濟地位;
(8)蘇維埃教育要充分考慮地方和民族的特點等等。
國家的最高教育機構建立之後,不久就開始了對全國和地方教育組織機構的徹底的改組和整頓工作,撤銷了舊俄時代所設的學區,解散了學區督學和視察員,也撤銷了各部對教育、對學校的管理權,所有(地方的、學區的、省的和原屬於各部的)學校都歸由教育人民委員部統一管轄。
舊俄時期,教會也對各級學校有直接管轄權,辦有各級各類學校,1917年12月11日也明令予以撤銷,並把各類教會學校(如教區學校、神學校、教會學校等)改為世俗的普通學校。
1918年1月20日,人民委員會頒發了由列寧簽署的教會跟國家分離和學校跟教會分離的命令。命令宣布了信仰自由,指出每個人可以信仰任何宗教或不信仰任何宗教。命令禁止在學校里講授神學和舉行宗教儀式。這一命令有利於清除教會對青年一代的反動思想影響,使學校成為完全世俗的場所。
列寧對教師問題給予了極大重視。原有教師中,對十月革命持有不同態度。一部分是堅決反對新政權的,大部分居於中間狀態,再一部分是堅決維護新生政權、堅決維護十月革命勝利成果的進步教師。對這幾部分人都需要做大量工作,有的則要跟他們進行鬥爭。
1917年底,最先進的教師組織了全俄國際主義的教師協會。在全俄教師聯合會會員人數急劇下降時,全俄國際主義教師協會會員人數迅速增加了。
1918年6月和1919年l月先後舉行過兩次全俄國際主義教師代表大會。
1918年上半年盧那察爾斯基、克魯普斯卡妮都積極組織並投身於制訂新學校的原則和新的蘇維埃學制的工作,並擬訂了建立統一勞動學校的方案。1918年10月16日正式公布了新政權的第一個教育法則:《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統一勞動學校規程》。《規程》規定,蘇俄的普通學校一律叫某某統一勞動學校。這是由於把所有普通學校都統一歸教育人民委員部管理,並且都是劃一的、一致的,所有少年兒童都可進同樣學校;再者,為了根除舊俄學校脫離勞動的弊端,要求要特別重視勞動及勞動的意義、作用,把「讀書的學校」改為「勞動的學校」,並把勞動作為「學校生活的基礎」。還規定:「取消教師的等級」,「禁止布置家庭作業」,「取消一切考試」等。這個規程的規定為以後蘇聯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規程》反映出一些東西。比如,把學校當成一種「勞動公社」,把「生產勞動……當成學校生活的基礎」,過多地注意與生活實際的聯繫, 缺少了系統完整的知識的學習。
關於學校制度問題,繼《統一勞動學校規程》的規定之後,1920年12月31日蛭1921年1月4日俄共召開的關於國民教育問題的黨的會議上,特地討論並制定了學制。普通學校(即中小學)的學制基本上改成7年。高等學校一般是3年。
後來,為了適應生產建設的需要,還逐步開辦了新型的工農學校:工廠辦七年制工人青年學校、藝徒學校和農村辦農村青年學校等。
為了貫徹向工農開門方針,從1919年開始試辦高等學校附設的工人系(也叫工農速成中學),為工農進人高等學校創造和提供便利條件,以便更快更多地從工農分子中培養有高等文化技術的幹部。
十月革命前,在俄國,絕大多數人是不識字的文盲。列寧明確指出:「在一個文盲的國家內,是不能建成共產主義的。」這充分說明掃除文盲是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重要措施。1919年12月26日頒布了由列寧簽署的掃除文盲的法令,規定:8歲至50歲的共和國公民,均應(按本人志願學會本族語或俄語)識字。人民委員會責令蘇維埃政權地方機關保證成年人識字學校所必需的一切東西,在全國組織了數以萬計的掃盲站。掃除文盲工作在當時形成一個非常壯觀的運動。
隨著國內(白匪)武裝叛亂和外國武裝干涉的粉碎,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轉入經濟的恢復和和平的建設階段,不久即將開始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都對教育提出一系列要求。不僅要求在掃盲的基礎上,實施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技術水平;更要求通過各級各類學校和各種形式的教育,很快地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出各種有用的專門人才。這一時期在制訂、編寫和採用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及教學方法時陷入到左右搖擺、盲目搬用西方教育理論難以自拔的困境之中。當時國家學術委員會下設的教育科學組由克魯普斯卡妮主持。這個組的任務之一是負責修訂學校的教學大綱。1922年和1923年,教育科學組擬定了一個新的大綱,這個大綱按照自然、社會、勞動等「生活主題』」對初等學校的教材加以綜合,構成所謂綜合課程教學大綱(或稱單元教學大綱)。這種課程打破了學校教學科目的界限,把各科教材用一個單元聯繫起來,而每個單元又同真實的生活活動聯繫起來,如秋季:「秋收」,十一月:「十月革命』,五月:「五一勞動節」等單元。這種「單元教學大綱」,從表面上看,似乎很生動很具體,與生活及實際活動聯繫得很緊,可能一時間學生覺得很有意思,也較真切,富於創造性,但作為學校的教學活動來說,如此「單元教學」,學生不可能學得系統科學知識,教材很膚淺,年年重複同一問題(單元),浪費時間。按照這個大綱,教育人民委員部所屬教科書委員會編出的介紹給學校採用的不是教科書而是「工作手冊」、「活頁課本」、「報紙課本」、「雜誌課本」等等。它並未做認真工作來編寫具有充分價值的、內容明確的、合乎教學方法要求的、系統敘述教材內容的教科書。1929年又公布一個修改的教學大綱,公然把單元(綜合)教學大綱推廣成綜合設計教學大綱,把普通知識的教學大大縮減,而生活、活動和設計的方面則大為擴充和增加。按照大綱的要求,學生的基本知識主要不是通過上課系統學習大綱規定的教材獲得的,而是在完成設計作業時順便獲得的。
進入30年代,前蘇聯已建立了強大的工業,實現了農業集體化。工農業的發展,要求迅速發展教育事業,加強技術力量,加速培養專門人才。為此,必須大力開展普及義務教育,重視和加強各級各類教育,尤其重視普通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實施。
20年代後期,前蘇聯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受到了基礎條件的干擾和影響,使中學畢業生的學習成績差,知識質量低,不能滿足高等學校招生的數量和質量上的要求,以致使高等教育也上不去,培養不出足夠滿足需要的各種專門人才。因此,從30年代初開始,前蘇聯的黨和政府對全部教育進行了全面調整和整頓。
對普通學校(即中小學)的調整和整頓,是通過聯共(布)黨和前蘇聯人民委員會的一系列重要決定進行的。它是從1931年9月5日聯共(布)中央《關於小學和中學的決定》開始的。接著有1932年8月25日聯共(布)中央《關於中小學教學大綱和教學制度的決定》、1933年2月12日聯共(布)中央《關於中小學教科書的決定》和1936年7月4日聯共(布)中央《關於教育人民委員部系統中的兒童學曲解的決定》等。這些決定主要解決了普通中小學的教學問題,即在對干擾學校順利發展的各種資產階級教育思潮批判的基礎上,確立了中小學教學新體制。與此同時也修訂了中小學學校制度。1931年9月5日的決定,是這次調整整頓中小學教育的第一個文件,也是一系列決定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以後的幾個決定都是圍繞和繼續這一決定精神作出的。決定首先肯定了十月革命以來的中小學工作的成績:學校大發展,學生人數大大增加,學校性質有了根本改變,重視了教育與勞動結合,等等。決定接著指出,蘇聯學校還遠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現階段的巨大需要,其根本缺點在於中小學教學未能使學生掌握各門學科的科學基本知識,以致高等學校招收不到合格的新生,這大大影響著社會主義建設急需各種專門人才的培養。
針對上述情況,決定要求立即組織力量對中小學各科教學大綱進行研究,著手制定各科教學大綱,保證各科的教學要有範圍精確的系統知識,學校通過教學一定要培養學生具有足夠的讀、寫、算的能力,特別是物理學、化學和數學的講授,應依照認真研究和嚴格規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進行,並嚴格遵照事先安排好的課程表進行上課。「在學校的一切教學工作中,絕對保證教師的領導作用。」決定要求有關部門要能實際保證出版可以多年使用的穩定的教科書,並規定按期完成發行。
20年代蘇聯在部分地區(如俄羅斯)也曾準備實行初等的普及義務教育。由於種種原因和各方面條件都不具備,實際未能開展起來。真正在全蘇聯範圍內較大規模地開展和實施普及義務教育,還是30年代的事。1930年8月14日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蘇聯人民委員會作了《關於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決定》的法令,規定所有適齡兒童從1931年9月起都要進人初等學校受四年的初等普及義務教育,各有關單位和社會團體均應大力予以協助。從1935年起,城市、工人區普遍實施七年制義務教育;1937年起,農村地區的兒童也都在四年小學教育基礎上繼續七年義務教育。1939年12月,俄羅斯聯邦人民委員會正式作出決定,規定在最短時期內要保證所有應受教育的兒童進人初等學校、不完全中學和完全中學,即準備實施十年普及教育。但是由於衛國戰爭的爆發,直到1949年著手開始普遍實施七年制普及義務教育和在城市、村鎮開始實施十年制的普及義務教育。
要真正提高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要完全實現四、七、十年制的普及義務教育,必須儘快培養大量的具有一定水平的師資。從30年代起,前蘇聯就開始重視師範教育,重視各級學校師資的培養和訓練,採取各種措施,通過各種途徑,特別是通過增加師範院校的數量和擴大招生名額,以求儘可能多地培養出大量合乎條件的教師。師範學校、師範專科學校和師範學院是培養各級學校的新的教師的重要場所,1935年以後逐漸擴大了各級師範學校招生人數。此外,還開辦了各種類型的短訓班,以供急需。為了提高在職教師的水平,各級師範學校還廣泛開展了函授教育和業餘教育,以提高教師的一般文化水平和專業水平。為了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調動各級學校教師的積極性,1936-1939年間連續發布決定授予各級學校教師個人稱號、高等學校實行學位學銜制度。戰後的1948年2月12日,還以命令形式確定「授予多年從事教育工作、並一貫積極工作的教師以蘇聯勳章和獎章」或「功勛教師稱號」。這些稱號都是終身的。凡此種種措施,對調動教師的積極主動性,對改進教師工作提高教育工作質量有重大作用和意義。1951年在莫斯科正式開辦了國立函授師範學院,使函授師範教育體系更加充實和完善起來。1952年起逐步把師範專科學校改組。升格為師範學院。
重視和廣泛開展在職教師進修,作為提高教師水平、改善教師素質的一項重要途徑和措施。在調整、整頓普通教育學校和擴大師範教育的同時,也調整和加強了高等教育,以便更快更好地培養出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有專門知識、技能的專業人才。1932年開始了對高等學校的調整工作,調整的重點在提高質量。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主要要嚴格選拔合格新生,加強專業課程設置,提高教學和科研工作水平,儘快使高等學校規範化和標準化。衛國戰爭使高等教育的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戰後很快得到恢復,並有了較大發展。與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相一致,這一時期前蘇聯教育科學理論建設也取得重大成就。1943年成立了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戰後幾年間,教育科學研究結出了豐碩果實,這又為教育實際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這一時期,在教育科學研究方面,首先集中注意一系列重大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和探討,如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教育的本質規律、教育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政治思想教育以及勞動教育和綜合技術教育等問題。
1958年前蘇聯的教育改革,首先著眼於要讓大批不能升入大學的高中畢業生,能夠並願意去就業、去參加工作和勞動,還具有一定工作、勞動能力。這正是1958年前蘇聯把「走向生活和參加公益勞動」、「並積极參加社會所需財富的生產」作為教育改革的主旨和真正原因。1958年12月24日前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強學校同生活的聯繫和進一步發展蘇聯國民教育制度的法律》。《法律》首先延長了普通學校的學習年限,中學由10年增加為11年。原不完全中學由7年改為8年,普及義務教育相應也延長為11年。原來單純學習科學知識準備升大學的完全中學(已改成九、十、十一年級)經過改革,變成三種類型學校:
(1)工人青年學校和農村青年學校;
(2)實施生產教學的勞動綜合技術普通中學;
(3)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其他中等專業學校。
高等教學也是這次改革的重點之一。這次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學生「有高度理論水平」的同時,還必須「接近實際生活,接近生產」,把教育與公益勞動相結合作為改革的原則和方向。據此,《法律》首先改變了高等學校招生對象,即逐步減少錄取應屆普通中學畢業生,相應增加優先錄取具有工齡的工農兵學員。其比率為招收80%具有工齡的工農兵學員,應屆中學畢業生只能錄取20%。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求有更多的時間參加實際生產勞動,而有些專業則要大大增加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習的時間。從1959年開始,所有全日制大學和高等學校都要同時開辦夜大和函授大學,以滿足大批青年升大學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高等學校由於要用很大一部分時間投身於實際的生產勞動、生產實習和教學實習上,與生活聯繫加強了,與生產、實際聯繫加強了,但科學基礎知識的學習顯然被削弱了,整個教育教學質量卻嚴重地下降了。
中學學習年限延長了,勞動時間增加了,而生產技術條件和職業訓練卻相反落空了。生產教學、生產勞動組織得很不好,生產勞動倉促上陣,組織安排很混亂,職業訓練供需不對口。中學教育質量的下降也影響到高等學校招收的學生程度越來越差,由此而導致大學質量的下降。
類似上述的這一系列問題的連鎖反應,致使1958年的教育改革無法繼續下去。到1964年重新著手另一重點方向的改革。
1964年8月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通過了《關於改革兼施生產教學的勞動綜合技術普通中學的學習期限的決定》,規定把八年制基礎上的「兼施生產勞動的勞動綜合技術普通中學」的學習年限制由3年改為2年,這就是說,1958年改變成11年制的普通學校,又要改回為10年。1964年10月,前蘇聯科學院和俄羅斯教育科學院聯合組織審定中學學科內容範圍和性質的各科委員會全面審定中學課程內容的範圍和性質,該委員會由許多著名學者、大學教授、教學法專家、優秀教師500人組成。1965年該聯合委員會提出一個《關於普通教育課程的建議》,要求徹底修改普通學校教學計劃、各科的教學大綱和重新編寫教科書。前蘇聯教育家在《建議》的基礎上,依據新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在將近十年的時間內編寫出新的試用教科書103種,其中87種被批准為標準教科書。1966年11月10日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改進普通中學工作的措施》。《措施》明確提出普通學校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獲得牢固的科學基礎知識」,教材中要注意各年級學生科學基礎知識學習的銜接性。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準備,於1973年7月19日由蘇聯第八屆最高蘇維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國民教育立法綱要》,把從1964年8月以來的一系列改革和措施加以總結,並用「立法」形式使之固定下來。重視淵博而牢固的科學基礎知識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立法綱要》中主要和基本的精神。《立法綱要》也規定學校必須組織勞動教學、參加社會活動和進行選擇職業的教育而且還特彆強調「深刻知識是進人高等學校的通行證」。《立法綱要》規定高等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具有高深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的高度熟練的專家」,不再強調把教育與公益勞動相結合這一原則。雖然《立法綱要》用法律手段和程序把第二階段的改革結論固定下來了,但仍未能解決實際問題,很快矛盾又更尖銳更突出地暴露出來。這就必不可免地又導致了1977年開始的戰後第三次蘇聯教育改革。
1977年開始的前蘇聯戰後第三次教育改革,一直延續到1989年。1977年12月22日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通過《關於進一步改進普通學校學生的教學、教育和勞動訓練》決議。決議是專為普通學校作出的,決議也是針對第二次改革所出現的矛盾和問題而作的。決議指出,「當前在普通學校工作中存在著重大缺點的是,學生負擔過重,學校中的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往往充斥著多餘的資料和次要的材料」,許多中學畢業生在走向生活時,缺乏應有的勞動訓練,對基本的普通職業沒有足夠的認識,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感到困難。而普通中學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深刻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各部門工作的勞動技能,必須認真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才能適應國民經濟部門工作的需要。可見,1977年決議的主要精神,實際上是在糾正《立法綱要》的偏向,更多地強調勞動和職業技能。正是根據這一精神,決議規定要增加勞動教學時間,加強勞動教育和職業指導,普通中學都要配備勞動課教師;著手修改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刪減教材,減輕學生負擔;增開選修課,幫助學生自覺選擇職業。1985年11月27日前蘇聯第十一屆最高蘇維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新的《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國民教育立法綱要》,可以說是1977年改革決議的延續和完成。在這之間的1984年4月公布的《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改革的基本方針》為新的《立法綱要》奠定了理論基礎。《基本方針》調整了普通學校的學制,中小學由10年改為11年,學生入學年齡由7歲提前到6歲,小學學習年限由3年延長到4年。一至四年級為小學,五至九年級為不完全中學(即九年制學校),十至十一年級為中等學校(包括普通中學、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八九年級以前除集中學科學基本知識外,還要完成少年學生的一般勞動基本訓練。從八年級開始就開設選修課,配合職業定向,使學生有選擇未來職業的條件。在整個九年制完全中學裡要為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打好基礎。普通中學、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這三種學校都有普通教育、職業訓練和勞動訓練,當然分量比例和時間安排有所不同。《方針》要求,將來「青年的中等普及教育將輔之以普及職業教育。所以年輕人都將有機會在開始勞動活動之前就學會一種職業技能。將來這將促成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的接近和統一」。將來所有既接受普通教育,又接受職業教育的人,都能以均等條件進入高等學校學習。《立法綱要》規定,通過綜合大學、學院、專科大學、廠辦學院等高等學校,把青年學生「培養成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高等熟悉的專門人才」。從上述可知,戰後蘇聯第三次教育改革,比前兩次改革有所提高,它一方面對學生學習科學基礎知識,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給予極大重視,另一方面也對生產教學、勞動教學和職業訓練給予同樣關注,並且預示著在不久的將來要使二者「接近和統一」起來。這一要求和願望應該說是很好的。50年代後期以來三個階段的前蘇聯教育的大改革,走了一條曲折前進的道路:為了解決教育脫離生活、脫離生產的偏向而進行的改革,其結果卻出現忽視科學基礎知識、忽視學習的偏向。當糾正這一偏向時又產生過分重視知識學習,而出現忽視勞動、忽視實際生活的弊端。只有當再次克服新弊端時,才基本上能注意到兼顧各方面的需要和要求。
蘇聯的義務教育除對學生免費外,學校還設立了專門基金,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兒童給予補助,如免費供應課本和學慣用品等。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政府繼承了前蘇聯的做法,並被俄國民眾視為「理所當然」。比如,幼兒、小、中、大學生均享受免費醫療保健服務;普通中小學的學生除去需自費購買文具外,不需再交其他費用,教科書免費使用;所有五年級以下的學生免費供應早餐和午餐;參加有專職老師指導的各種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在星期六舉辦的課外提高特長活動(其中不乏鋼琴、小提琴、聲樂、舞蹈等項目),學生均不需交費。
1934年,蘇聯實行4年制全民義務教育;1956年起實行7年制義務教育;1959年起實行8年制義務教育;從1976年起全面推行義務中等教育。到20世紀80年代末,居民識字率接近100%。蘇聯時期建成了全國統一、學科門類齊全、水平較高的國民教育體系,基本滿足本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第三世界國家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
初中教育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1992年在校學生2050.3萬人。
1990年有630萬人參加各類課外活動。
根據市場和居民的需求,中等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有所調整。經濟和人文類專業在招生人數中的比例從1980年的11%增加到了2000年的36%,工業和農業類專業招生規模有所削減(分別從53%減少到37%,從12%減少到5%)。
目前(截止2001年1月1日),全國共有1018所民用高等院校:其中562所國立院校由聯邦政府管理,35所國立院校由聯邦主體管理,12所地方院校,410所非國立院校(其中的205所有國家認證)。各高校在全國興辦了1540所分校,其中410所分校由國立大學興辦,其中半數分校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
(1)綜合大學(университет):實施高等職業以及大學後續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較多;培養研究生,承擔教學和科研人員的培訓進修;開展多學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在多個學科居領先水平。
(2)專科大學(академия):實施高等職業以及大學後續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較多;培養研究生,承擔教學和科研人員的培訓進修;開展多學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在本學科居領先水平。
(3)專科學院(институт):實施高等職業以及大學後續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較多;培養研究生,承擔教學和科研人員的培訓進修;開展多學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全國302個城市擁有高等院校。183所院校(全部院校的1/3)地處俄羅斯歐洲部分的中心地帶和西北部。其中莫斯科地區87所,聖彼得堡地區42所,伏爾加河地區42所。近幾年來,創建了200多所非國立高等學校,其中141所經過驗收穫得辦學許可證。獲辦學許可證的非國立高等學校佔全國大學總數的26.3%。其中80%的非國立高等學校集中在莫斯科地區。
俄羅斯高校科研能力佔全國的50%。在各個大學和教育部所屬科研機構有18.32萬教師和1.63萬科研人員,其中2.16萬人擁有博士學位,9.64擁有副博士學位。教育系統集中了全國近40%的博士,超過30%的副博士,近75%的博士研究生,60%的副博士研究生。
高等院校按學科劃分,46.6%為工科院校,23.6%為自然和人文學科,23.6%為師範類,22.8%為經濟類,5.6%為文化類,1.4%為藝術類院校。
從高級人才的學科分布上看,高等院校集中了37.9%的工科博士和38.6%的工科副博士;14.5%和12.7%的理科博士與副博士;7.1%和8.2%的經濟學博士與副博士。
從1928年起,蘇聯開始明確地把高等技術教育擺在重要地位,因此,蘇共中央先後於1928年7月和1929年11月通過了《關於改進培養新專家的措施》和《關於國民經濟幹部、關於執行中央七月全會培養技術幹部決定的情況》兩個決議,對大力發展高等技術教育、培養紅色專家的各項工作做了具體的指示,並且提出改進第二級學校的教學,使其畢業生具有升入高等學校的足夠的基礎知識,同時要求在城市擴大七年制和九年制學校網。1929年2月5日蘇聯人民委員會決定第二級學校增加第十年級(完全中學共有10個年級),從而對學製作了進一步調整。在教育管理方面,蘇共中央決定從1929年起,把原來由教育人民委員部管轄的高等專業學校和各種中等技術學校,接其專業性質分別轉歸各有關人民委員部管轄,大學、師範學院、中等師範學校和各級普通教育學校仍由教育人民委員部統一管理。
從1925年起增加教育預算,提高教師的物質待遇,改善學校教學設施。及至1929—1930學年,蘇聯普通學校總數已達133 197所,學生13 515 000人。但是,到這個時候為止,蘇聯仍有1/3的居民不識字,農村中的文盲的百分比更高。蘇共中央和蘇維埃政府認為,實施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和掃除文盲乃是一項緊迫的戰鬥任務,要求運員一切力量,採取有效措施,爭取在一二年內掃除工人農民中的文盲,決定從1930—1931學年起在全國兒童中實施普及義務教育(城鎮兒童為七年,農村兒童不少於四年)。
1939年3月召開的聯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會指出,中等學校的畢業生將不光是進高等學校,也將參加生產,必須讓他們在學校里就獲得適應國民經濟各部門勞動需要的實際訓練。但是,當時未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關於普及義務教育的問題,是在1930年6月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被作為發展國民教育事業的重點而進一步明確提出來的。同年7月25日,聯共(布)中央通過《關於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決定》,規定了實施步驟並提出在城市與工業區實施普及七年制義務教育的目標。此後,蘇聯政府每年增撥大筆特別經費用以發展普通教育,使普通學校在校學生數由1929—1930學年的13 516 000人迅速增長到1938—1939學年的31 517 000人,初等教育在農村得到普及,城市中也普及了七年制義務教育,從而大大促進了初級職業技術教育、中等專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提高。
在30年代,蘇聯政府給予高等教育事業的撥款逐年遞增,例如,1937年的撥款就達19億多盧布之巨,改革後的各類高等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在1927—1928學年,蘇聯一共只有148所高等學校,在校學生不足17萬名,而據1940—1941學年初的統計,蘇聯的高等學校數已達817所,在校大學生總數達到81萬餘名,從而使蘇聯的高等教育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培養出大批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知識分子幹部,為蘇聯後來贏得衛國戰爭勝利和戰後的飛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1929年3月,聯共(布)中央就作出了《關於培養高等師範學校、中等師範學校的師資和重新訓練教師的決定》。1930年7月通過的《關於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決定》更明確提出迅速擴大師範院校的招生名額,要求特別注意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政治修養和業務水平。在30年代,蘇聯逐步建立起三級的師範教育體系:第一級是師範學校,即中等師範學校,招收七年制學校(即不完全中學)畢業生,修業三年,培養初等學校教師;第二級是師範專科學校,招收中等學校畢業生,修業二年,培養七年制學校五~七年級的教師;第三級是師範學院,招收中等學校畢業生,修業四年,培養中等學校八~十年級的教師及師範學校的教師。此外,一部分綜合大學也負有培養師資的任務。
以1934—1935學年為例,已有師範學校772所,學生166 500人;師範學院115所,學生67 000人,但是師範院校的畢業生在數量上仍然滿足不了教育事業迅速發展的需要,於是採用大量舉辦短期訓練班和業餘學習的形式提高在職教師的一般文化和教育專業水平,使之適應教育改革後的新要求,其中函授師範教育相當受到重視,許多師範院校都成立了規模很大的函授部。蘇聯當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是在這一時期接受波爾塔瓦師範學院的函授教育的。另外,各省、市還設立了教師進修學院,它們在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總結教學經驗方面作了許多有價值的工作。
這一時期聯共(布)和蘇聯政府在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1931年的「9·5決定」以及後來許多關於教育問題的決定都一再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指出必須提高教師的威信。1935年4月,聯共(布)中央和蘇聯人民委員會通過了《關於提高教師和學校其他工作人員工資的決定》,使各類學校的教師的工資增加了0.5~1倍。1936年4月,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作出《關於中小學教師職稱的決定》,設立特別委員會,開展大規模的教師鑒定工作,授予中等師範畢業並適宜從事教育工作者以小學教師稱號;授予師範專科畢業並適宜從事教育工作者以任教中學五~七年級的中學教師稱號;授予師範學院或大學畢業並適宜從事教育工作者以中學教師稱號;授予成績卓著的教育工作者以功勛教師稱號。只有通過國家鑒定,取得相應教師稱號的人,才能在學校的相應年級中任教。合格教師非經特定部門決定,不得任意免職或調動,對於不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教師,採取多種彌補的措施;對於確實不適合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則堅決調離。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廣大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社會主義積極性,教師隊伍穩定並壯大起來。蘇聯在1930年只有教師481 286名,而到1939—1940學年教師人數已達到1 238 000名,增加了1.5倍多,其中有4 331名教師被授予勳章和獎章,還有成千上萬的教師被選為各級蘇維埃的代表,教師受到黨和人民的充分尊重。
1964年10月蘇聯科學院主席團和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主席團成立了確定中學各科內容和性質的各科委員會和協調各科委員會的總委員會,集中了 500多名學者、教授、教學法專家和優秀教師。他們對世界各國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進行比較研究,確定中學教學的範圍和性質,使教學內容、組織和方法充分反映現代科學和文化的成就。他們用了10年時間編寫了 103種新教科書,於1974—1975學年完成了採用新教學大綱的工作。同時在實驗的基礎上,從1964年開始逐步地把小學由 4年改為3年。1964年以後的教育改革持續到70年代中期。1973年7 月1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國民教育立法綱要》,用立法形式把教育改革的成果固定下來。1958年的法律隨之廢棄。
60年代的教育改革強調了知識教育,對生產教學又有所忽視。於是1977年12月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蘇聯部長會議又公布決議,批評中學畢業生缺乏應有的勞動訓練,不能適應國民經濟部門工作的需要。決議重新提出中學學生在學習時間要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要求學校改進勞動訓練,增加生產教學的時間,規定九、十年級的勞動教學時間從每周2小時增加到4小時。
1984年經過 3個月的全民討論,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蘇聯部長會議於 4月10日發布了《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改革的基本方針》,蘇聯教育再一次進行改革,以便使教育適應科學技術進步的要求。改革規定學制延長1年,實行兒童6歲入學;加強普通學校的勞動教育和職業訓練,提高職業技術學校的普通文化教育水平。保障了教育質量的提高。
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機構設有託兒所(收 2個月~3歲兒童)、 幼兒園(收3~7歲兒童),以及託兒所—幼兒園(收2個月~7歲兒童)。由區、市、村、鎮人民代表蘇維埃執行委員會負責開辦,也可經執委會批准由國營企業和國家機關、集體農莊、合作社及其他社會團體開辦。學前教育機構的任務是幫助家庭教育兒童,並為有子女的婦女積极參加生產和社會生活創造條件,使兒童受到全面的和諧發展的教育。1982年全國常設學前保育機構中有1500多萬名兒,季節性保育機構中有500 萬名兒童。
普通中學教育 普通中學是實施普通中等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教育的統一的勞動綜合技術學校。學校招收 7周歲兒童入學。新的改革方案要求從1986年開始,逐漸向兒童 6歲入學過渡。
在保持普通中等教育各階段統一的情況下,根據地區條件分別成立小學(一至三年級,1984年改革後為四年級)、不完全中學(一至八年級,1984年改革後為九年級)、和完全中學(一至十年級,1984年改革後為十一年級)。不用俄語進行教學的少數民族學校的學習年限可延長 1年。小學設有本族語、數學、自然、造型藝術、音樂、體育和勞動教學。小學畢業後直接升入不完全中學或完全中學的四年級(1984年改革後為五年級)。
中學階段設有本族語、文學、數學、歷史、蘇維埃國家基礎和法學概論、社會學、地理、生物、物理、天文、製圖、化學、外語、造型藝術、音樂、體育、勞動教學和初級軍事訓練。從五年級起每周上課達30小時以上,學生讀完八年級可以獲得不完全中學教育證書,有權進入普通中學的九年級(1984年改革後為十年級)、中等專業學校或職業技術學校繼續學習。1983年,不完全中學畢業生升入九年級的約佔畢業生總數的60%,入中等專業學校的約佔10,入職業技術學校的約佔20,其餘的直接就業並同時在夜校學習。學生在普通中學畢業後可獲得中等教育證書,有權升入高等學校或中等專業學校和技術學校。1983年,中學畢業生升入高等學校的佔畢業生總數的17%,入中等專業學校的佔17,其餘的或入技術學校或就業。
在普通中學的結構中還包括長日制學校或班、寄宿學校。前者為一至八年級(改革後為九年級)學生開設,學生可以留在學校直到家長下班以後,目的是幫助家庭教育學生,此外還有:深入學習個別學科的特科學校、為生理有缺陷的兒童設立的特殊學校、為病兒設立的林間療養學校等。為在職青年設立的普通夜校和函授中學修業 3年。1982—1983學年全國在普通中學學習的學生有4430萬人。
蘇聯教育圖冊
職業技術教育 實施職業技術教育的學校有三種:
①職業技術學校,招收不完全中學畢業生,修業1~2年,培養從事最簡單工種的工人。
②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招收不完全中學畢業生,修業3~4年,培養有高度熟練技巧的工人,同時接受完全中等教育。近年來第一種學校逐漸被第二種學校所代替。
③技術學校,招收完全中學畢業生,修業1~2年,培養掌握複雜技能的工人和初級技術員。
此外,為提高在職工人的技能水平還設有業餘職業技術學校,修業3~4年。1982年職業技術學校共有7500所,學生 400萬人。其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230萬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課程設置:普通教育佔總時數的40,專業教育佔20,生產技術訓練佔40%。所設專業達1100多種。畢業生中10%的優秀生允許直接報考高等學校,其他學生則必須工作 3年以上才有報考的資格。
中等專業教育 由中等技術學校、中等專科學校和其他學校實施,培養具有中等專業教育程度的專門人才。招收不完全中學畢業生,修業3~4年。學生在接受專業教育的同時受完普通中等教育課程。如所招學生已受完普通中等教育,則修業年限為2~3年。夜校和函授學校一般延長1年。1982—1983學年全國有中等專業學校4418 所,450種專業,學生452萬人。
高等教育 由大學、學院及其他高等學校實施,培養有高深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的專家。高等學校採用日間教學、夜間教學和函授教學(不脫產學習)。學習年限一般為 5~6年,夜校和函授延長1年。日校和夜校、函授採用基本相同的教學計劃,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夜間教學和函授是蘇聯發展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徑,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夜校生和函授生超過日校生的數量,以後有所下降,1981—1982學年仍占學生總數的43%以上。日校招收35歲以下具有完全中等教育程度的青年,夜校和函授不受年齡的限制。招生辦法主要是考試。也可免試或只考試部分科目。大學畢業需通過國家考試或畢業論文(設計)答辯,合格者授予畢業證書。1982年全國有高等學校891所,學生528萬人,教師51.5萬人。
研究生 由高等學校和科研機關所設的研究生部培養。修業3年,不脫產學習的修業4年,通過基本課程考試後撰寫論文,通過論文答辯取得副博士學位。1983年約有培養研究生的研究機構1400所、高等學校600所,研究生共98000人,其中不脫產學習者約佔60%。
蘇聯的博士學位已不屬於高等教育範疇,取得博士學位者必須在工作中卓有成績,對專業有深入研究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由蘇聯最高學位評定委員會決定授予。
師範教育 中小學師資主要由師範學校、師範學院和大學培養。師範學校屬中等專業教育性質。培養小學教師、幼兒教育工作者和少年先鋒隊輔導員。招收不完全中學畢業生,修業 4年,或招收完全中學畢業生修業2年。1983年有師範學校452所,學生近30萬人。師範學院培養中學師資,修業4~5年。1957年師範學院開始設初等教育系,專門培養小學師資。1983年有師範學院201 所,學生約 82萬人。 近年來新設一些工程教育系和工程師範學院,培養職業技術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和普通學校生產勞動課的教師。為了不斷提高在職教師的業務水平,各地都設有教師進修學院。國家規定各級教師每5年必須進修一次;同時每5年要對教師進行一次評定,以確定他是否能繼續擔任教育教學工作。
全國教育工作的決策機關是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蘇聯部長會議。部長會議下設:①教育部,領導全國的學前教育、普通教育、師範教育;②高等教育和中等專業教育部,領導全國高等教育和中等專業教育;③國家職業技術教育委員會,管理全國職業技術教育。各加盟共和國設有相應機構,領導本共和國的教育工作。州(邊疆區)、市和區設國民教育局,行使對學校、學前和校外教育機關的領導和監督。在教育部和國民教育局裡,都設有視導員—教學法專家。學校由校長領導,在校長領導下設立校務會議,實行一長制和會議制相結合的管理方式。
蘇聯有明確規定,包括莫大在內的幾個名牌大學招生只認水平不認人(其它大學,高級官員的子女同等條件優先),必須是擇優錄取。莫大的生源好,和蘇聯 的整體基礎教育水平高也有關。蘇聯有一點值得中國學習,蘇聯的中小學的教學大綱和教材都是請一些有水平的科學家編寫的,像數學就是柯爾莫哥羅夫(А. Н. Колмогоров)、吉洪洛夫(А. Н. Тихонов)和龐特里亞金(Л. С. Понтрягин)寫的,而且蘇聯已經把微積分、線性代數、歐氏空間解析幾何放到中學教了。大學的數學分析、代數、幾何就可以在更高的觀點上看問題了 (其實和美國的高等微積分、初等微積分的方法相似)。
蘇聯大學學費全免,擁有特殊才能的學生還有補貼。
蘇聯對數學、物理領域的重視歷來如此。二戰期間蘇聯數學家在改進轟炸機性能所做的貢獻令斯大林深為吃驚,決定把全蘇數學家集中養起來,為國家服務。
當時世界上最為完善的教育體制,就因為教育體制好,才會擁有如此多的優秀工程師、醫生和技術人員,維護並發展了蘇聯時代發達的工業體系,因為對理工科學的重視,蘇聯人民早於美國設計出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
教育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階級社會裡,總是一種階級鬥爭的工具。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後不久明確地提出:「學校應當成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可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團上台以後,徹底背叛了無產階級,把蘇聯教育蛻變為復辟資本主義和維護官僚壟斷資產階級專政的工具。
壟斷資產階級專政的工具
教育部門的領導權掌握在哪個階級手裡,執行什麼樣的路線,決定了學校成為哪個階級專政的工具。蘇聯叛徒集團利用他們篡奪來的黨政大權,把持了教育的領導權,在教育領域裡推行了一條徹頭徹尾的修正主義路線。他們叫嚷要「以二十大精神徹底改造蘇聯教育」,鼓吹「全民教育」、「智育第一」等貨色,為在蘇聯強化壟斷資產階級專政效勞。那些披著「專家」、「學者」外衣的資產階級分子竊據了各級教育部門的領導職務,而勞動人民卻根本無權過問教育事業。教育這塊陣地成了蘇聯新老資產階級的一統天下。
列寧在揭露資產階級教育的實質時指出:「整箇舊學校都浸透了階級精神,只讓資產階級的子女學到知識。……工農的年輕一代在這樣的學校里,與其說是受教育,倒不如說是受資產階級的奴化。教育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訓練對資產階級有用的奴僕,既能替資產階級創造利潤,又不會驚擾資產階級的安寧」。
今日蘇聯之教育,實質上也是如此。蘇聯叛徒集團為了適應社會帝國主義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的需要,賦予教育以雙重目的:一方面為資產階級訓練供其驅使的奴僕,另一方面培養高踞於勞動人民之上的精神貴族。
為此,蘇聯對各級和各類學校的任務以及畢業生的去向,都作了嚴格的規定。例如,有的學校的任務確定為培養「有技能的工人」,也就是培養大批能為他們提供剩餘價值的熟練的僱傭勞動者,而有的學校,特別是高等學校的任務則是培養「明天的生產指揮者」和所謂「有淵博理論知識」的「專家」,充當官僚壟斷資產階級的代理人,替他們去壓榨和剝削蘇聯廣大勞動人民。
蘇聯在《教育法令綱要》中標榜,從普通教育到高等教育互相銜接,任何人都可以進入高等學校。
然而,蘇聯的現實卻完全是另一幅圖景,在享受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方面,存在著極其明顯的階級對立。在今日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深重的蘇聯社會裡,人人有權升入高等學校只不過是一句騙人的空話。
蘇聯公然胡說勞動人民的子女「只能成為一個很好的手工業者」,甚至污衊勞動人民受更高的教育是「在沙土或石頭上播種的無效勞動」。寥寥數語,已把這伙叛徒敵視和愚弄人民的醜惡嘴臉暴露得淋漓盡致。儘管蘇聯當局多次宣布要普及中學教育,然而至今仍未兌現。廣大勞動人民的子女讀幾年普通學校或職業技術學校,只能成為廉價勞動力。
可是,對主要是為資產階級子女開設的高等學校,蘇聯統治集團卻關懷備至,在經費上和師資上都是優先照顧。資產階級特權階層的子女可以沿著學校的金字塔向上爬。
據蘇聯自己的調查稱,在他們當中,有百分之八十多的人,升入高等學校,畢業之後成為「專家」,並擔任各種領導職務。可見,蘇聯的教育實際上成了維護蘇聯官僚壟斷資產階級變相世襲的一種手段。
資產階級特權階層的領地
蘇聯侈談什麼全體公民不分「財產和社會地位,在受教育方面一律平等」。而實際上他們取消了工農享受教育的優先權。在高等學校招生問題上,他們玩弄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花招,鼓吹「知識是最高的仲裁」,高等學校錄取學生的唯一標準是「深刻和牢固的知識」。
《真理報》還專門以《深刻的知識是進入高等院校的通行證》為題發表文章,製造聲勢。他們胡說什麼招收「生產工人」的結果不僅大大降低了教學質量,造成「驚人的淘汰率」,而且實際上等於拒絕「有才能的青年」入學。可見蘇聯鼓吹「知識仲裁」,正是以「知識」、「分數」的自由競爭為幌子,給特權階層子女大開方便之門,而把勞動人民的子女排斥在高等學校之外。
恩格斯在談到英國工人階級的教育狀況時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自由競爭「照例也是有錢人在這上面佔便宜,而窮人吃虧,因為對窮人來說競爭恰好不是自由的」。在蘇聯,資產階級的子女有父母的資本和權力作為後盾,不僅可以上收費昂貴的「補習班」,還可以聘請家庭教師。
據蘇聯《文學報》透露,在列寧格勒的調查表明,高等學校的入學新生中有三分之二上過這種補習班,許多高年級學生還在物理和數學等方面找私人教師補課。這種私人授課,一小時要索取五個到十個盧布。對這種靠金錢上大學的辦法,每月工資只有幾十個盧布的工農群眾自然只能望洋興嘆了。蘇聯勞動人民對這種知識。商品化的醜惡現象極其憤慨,他們尖銳地指出,這裡「存在著錢袋的比賽」。
事實早已戳穿了蘇聯所謂「教育平等」的謊言。什麼「不分財產和社會地位」,什麼「知識是最高仲裁」,都不過是象列寧指出的那樣:「在一般個人平等的名義下,宣布有產者和無產者間、剝削者和被剝削者間的形式上的或法律上的平等,以此來大大欺騙被壓迫階級」。因此,蘇聯教育方面的階級對立只是蘇聯整個社會階級分化和階級對立的縮影。今天,按照資本和權力的大小分配受教育的權利,這才是蘇修教育的真相。
培養精神貴族的場所
蘇聯叛徒集團大力推行「智育第一」的方針,宣揚學生的任務就是「獲得牢固的科學知識」,叫嚷「必須把學習優秀生看成是高等院校的中心人物」,甚至胡說「社會的主要生產力量是智力勞動」。蘇聯鼓吹「智育第一」,裝出一副只談知識不談政治的樣子。可是,「提出這個原理的資產階級自己就把資產階級政治放在學校事業的第一位」。
事實上,蘇聯以「智育第一」作幌子,在學校中不斷加緊進行軍國主義和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的教育,使教育為社會帝國主義和社會法西斯主義的政治服務。
為了適應修正主義培養精神貴族的需要,蘇聯還費盡心機大搞「天才教育」。蘇聯宣稱「一定要選拔真正有天賦的人入學,以造就高材生。」他們通過所謂「尋求和選拔天才制度」,把一批資產階級的子女選拔為「尖子」,或者在中學裡從優施教,或者送進各種專門設立的「天才學校」。在高等學校里更是把「篩出」來的「天才生」,作為「精華中的精華」單獨培養。所謂西伯利亞「科學城」,就是進行「天才教育」的一個典型。
他們挑選了一批「天才生」,封之為「國家未來的領導人」,由「天才教師」按照不同於其他學校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進行特殊教育。他們還為資產階級的子女開設專門的政治、數學、美術和音樂等特殊學校。有的軍事學校公開規定只收軍官的孩子,有的學校不公開招生,只在上層人物的子女中選拔。這種特權階層的特殊學校,同當年老沙皇開辦的貴族學校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兩樣,它們都是為了培養反動統治階級的接班人。
蘇聯叛徒們還把「物質刺激」原則搬進學校。特別在高等學校里,他們巧立名目,實行高額助學金、獎學金和學位、學銜制度。表面上是刺激學生鑽研書本的積極性,實際上是用金錢進行收買,引誘青年追名逐利,走上修正主義的邪路,從而把他們培養成鄙視勞動、壓迫工農的精神貴族。
蘇聯拚命宣揚讀書是升官發財的捷徑。勃列日涅夫宣稱:「國家主要是從經過高等學校培養的專家中吸收經濟工作、黨的工作、外交工作、軍事工作和從事一切社會活動的幹部。」這就是說,蘇聯的黨和國家的權力主要控制在受過高等教育的資產階級特權階層手裡。
在蘇聯「二十四大」的中央委員中,僅具有院士、博士、工程師、教授等學位、學銜的就佔百分之四十六點四。蘇聯一個頭目還宣稱:「現在,所有的州委書記,絕大多數市和區的勞動人民代表蘇維埃的執委會主席都受過高等教育。」他們以此炫耀蘇聯「社會主義」的「發達」,其實這正表明他們把高等學校變成了進入特權階層和攫取更高權力的階梯。他們把知識變成統治所謂「下等人」的工具,殘酷地欺壓蘇聯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
由此可見,蘇聯教育在維護和強化官僚壟斷資產階級專政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蘇聯教育,已經成為官僚壟斷資產階級的世襲領地和修正主義的染缸。但是,蘇聯勞動人民決不會容忍蘇聯叛徒集團的這種倒行逆施。他們必將奮起鬥爭,推翻蘇聯的法西斯統治,奪回壟斷資產階級霸佔的一個一個領地,包括教育這塊領地,使蘇聯重新確立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
來源:《人民日報》。人家數學、物理水平變態,體育水平也不知道比你高到哪裡去了,又會唱歌又會跳舞,顏值還那麼高,校服又很好看,大概這就是人生贏家吧……
這個問題確實太大。杜尚別的教育、格羅茲尼的教育、埃里溫的教育和列寧格勒能一樣嗎?
本來想抄書,但嫌麻煩。看《蘇聯教育史》吧。
高盛的數據分析大牛俄羅斯人多,主管也是俄羅斯的。
推薦閱讀:
※俄國從二流國家變成一流國家再變回二流國家,共產主義起了多大的作用?
※蘇軍的性暴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蘇聯是如何一步步崛起成為能與美國對抗的超級大國的?
※蘇聯的大肅反時代 斯大林為什麼保護肖洛霍夫?
※斯大林模式究竟是列寧新經濟政策的進步發展還是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