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nings(川寧)、Lipton(立頓)等品牌茶包中茶葉的價值如何,是用最不值錢的那部分嗎?


可能是因為茶包中茶葉呈現的碎茶形態讓人以為這部分的茶葉是最不值錢的,這裡如下附上紅茶的等級分類,只是做法不同,而非茶葉好壞的評判。
另外,紅茶好壞主要按照產地以及海拔高低來看,高嶺>中嶺>低嶺。
簡要如上。

紅茶等級一覽
OP:Orange Pekoe,通常指的是葉片較長而完整的茶葉。

BOP:Broken Orange Pekoe,顧名思義,較細碎的OP。滋味較濃重,一般適合用來沖泡奶茶。

FOP:Flowery Orange Pekoe,含有較多芽葉的紅茶。

TGFOP:Tippy Golden Flowery Orange Pekoe,含有較多金黃芽葉的紅茶。滋味香氣也更清芬悠揚。

FTGFOP:Fine Tippy Golden Flowery Orange Pekoe,經過精細地揉捻精製而成的高品質茶葉。

SFTGFOP:Super Fine Tippy Golden Flowery Orange Pekoe,多了「Super」一字,意義不言而喻。

CTC:Crush Tear Curl,在經過萎凋、揉捻後,利用特殊的機器將茶葉碾碎(Crush)、撕裂(Tear)、捲起(Curl),使成極小的顆粒狀,方便在極短的時間內沖泡出茶汁,所以常常用做製造茶包使用。

其它:在字母的標示最後,極少數情況下還會有如「F」意指Fanning,是指細小的茶葉,「D」意指Dust,指粉狀的茶(很少出現)。如OF、BOPF、TGOF。

而英文字母之外,偶而還會再出現如數字「1」的標示,比方SFTGFOP1、FTGFOP1、FOP1、OP1……,則意味著在該等級里較為頂尖的級次。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茶葉的等級標示與品質的高下有時並不見得一定有絕對的關係(不過也有人戲稱是:英文字母越多、價格越貴……當然這也一樣並非必然啰~);主要還是看產區和茶款特色,以及自己喜歡的是什麼樣的口味、想用什麼樣的方法沖泡而定。

像是錫蘭的UVA茶,因為強調的是強勁濃烈的芳香,所以不少茶饕們在這上頭往往喜歡BOP要更多些。尤其如果想沖泡又香又濃又夠勁的奶茶,細碎些的BOP絕對也比其它等級更為合適。

此外,紅茶的此項分等系統雖大致是世界共通,但也並不是每個國家每個產地都會從OP到一路到SFTGFOP1、每個等級都有生產的。

例如比起分項細緻的印度茶,錫蘭茶最多常就只有OP、BOP、FOP的區分;而若是直接從中國售出的中國紅茶,也多半不做這樣的分等,而僅有工夫與一般之分;而台灣的紅茶,則由南投縣魚池鄉仙楂腳的紅茶產銷班所出品的「森林紅茶」中的「台茶18號」與「大葉種紅茶」首開風氣,在台灣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的輔導下,於去年開始有了OP與BOP的分級。
-------------------------

謝知友提醒,因為平時多喝錫蘭紅茶,所以看到問題第一反應是BOP,而沒想到袋裝茶。
袋裝茶上,目前沒有統一的等級說明,主要原因是袋裝茶多為調和茶,川寧跟立頓的茶包都是不同茶調配混合而成(為了形成特別的風味或減少某種茶質量對整體口感的影響度從而實現標準化)
茶葉質量上,主要考慮如下三點:
1、立頓跟川寧都有自己的茶園來專門生產;據說每年還會大量低價收購茶葉。
2、立頓跟川寧沒有對外輸出,作為某茶商的原葉茶供應商;
3、立頓自身沒有原葉茶;川寧原葉茶跟茶包價格差異不大; 大致可以推斷立頓不是用茶渣來生產茶包,除非其原夜另有去處。

所以結論是:不是茶渣,而是把茶葉切碎,當然在切碎之前可能因為對茶葉條形要求不好所以已有茶渣。至於這個茶葉的質量無法說死,因為是混合了不同質量的茶葉、不同口味的茶葉,所以其中有好有壞。

以上。


茶學專業畢業的,也來談談我的看法。第一次在知乎上面評論,有點緊張,回答的不好,大家勿噴。
切入正題:
茶葉本身是一種農副產品,國人通過文化,想要提升它的價值,而老外則將這樣的農副產品上升到一個級別,採用拼配的方式。

不用考慮茶的各種繁雜的種類,只在乎茶拼配後的味道,實屬化繁為簡的上上之舉,老外的下午茶是為了快節奏的工作能夠更加的快節奏,有效率,所以喝茶在於提神,在於滋味飽滿,哪有更多的心思去想想這幾款茶滋味有什麼區別,茶的香味前後的變化有什麼特點。從技術角度而言,茶這種農副產品的滋味大的方向是不會變的,怎麼將茶差異化也變得可控話,問題就來了,拼配,就是一種品質穩定的保證,也是一種技術的保證。

現在國人喜歡喝單芽的茶,覺得味道好,形狀漂亮,其實這是對茶資源的一種浪費,從茶中內含物質的角度出發,一芽二葉的內含物質是恰到好處的,但是往往被現在的人作為老茶對待,也是醉了,買茶都買芽頭茶,經過一年的孕育,茶都還沒開始正兒八經生長就被摘掉了,也真不知道她自己覺不覺得冤。

於是袋泡茶的問題來了,袋泡茶肯定不會採用芽頭茶,從成本的角度出發也好,從口感的角度出發也好,都不划算的,所以肯定採用原料相對較老,或者是加工的碎末,那麼這些茶內含物質豐富,咖啡因的含量相對會更高,提神的效果,以及茶湯快速浸出率都會提升不少,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袋泡茶是對茶資源的一種更加合理的利用。

國人不理解袋泡茶,國人不喝袋泡茶,是因為有的是時間做下來享受慢生活~


英國人習慣喝紅碎茶。川寧的罐頭茶很多也是打成茶末的。關於為什麼打成茶末,樓里其他同志說得很好,我就不贅言了,只補充一點,茶末便於計量。

即使原材料不值錢,也不意味著這些茶葉就不值錢。大公司不可能只從一兩個產區採購,但產品的味道驚人的均一,這是因為這些公司都有專業拼配師,能保證將不同產區、不同時令採摘的茶拼成一個味道與香氣。這種生產方式和管理的價值也應包含在茶包的價值之內。
補充一下
立頓跟川寧略有不同,立頓產品線簡單,川寧相對複雜,品種上分經典系列產地系列花果系列等,包裝上分茶包和罐頭散茶,但原理是一樣的,每種產品都能在調配師的努力下達到一致穩定的口感香氣與色澤。
關於採購,川寧的官方說法是他們有合作長久的茶園,但並無定點採購,他們每周在各大產地採購一次,來源包括茶園直接採購和茶葉拍賣會。


nilor答案很棒,詳細得介紹了西方紅茶的分類。我補充一下。

茶葉從加工工藝來說,依照發酵程度的高低,由低到高,大約可以分為:
白茶,綠茶,烏龍,紅茶,熟普洱。在添加了別的原料的情況下,還能加工成花茶,水果茶等
立頓,川寧的茶包,大抵都是以紅茶和花茶為主(西方人最喜飲用的茶類),當然,針對東方為主的市場,他們也有綠茶等產品推出。

但是茶包里的碎末狀茶,和我們中國傳統茶葉工藝中出現的茶葉末子,並非一回事。茶包里的茶末是由其產品形態決定的,而並非中國傳統茶葉製作工藝中自然形成邊角碎料

茶葉從產品形態和品種上來說,大抵可以分為三種

  • 小葉(小葉種):國內絕大部分綠茶(但是有一種非常NB的綠茶不屬於小葉種哦,呵呵),以及我國紅茶的代表品種之一:正山小種都是這一類茶葉。這一類茶葉是我國國內茶葉的主力品種,除開雲南,福建等少數地方,絕大多數地方種植的都是小葉種(但是我前面提到的這種著名的NB大葉種綠茶的產地在安徽,所以這個事情並非絕對),部分烏龍茶(鐵觀音)亦屬於小葉種。
  • 大葉種:國內例如很多功夫茶,例如部分鐵觀音,烏龍茶啊之類的,以及雲南普洱系列茶,都是大葉茶。
  • 碎茶:以上大葉種,小葉種的分別,是由於茶的植物品種本身所形成的,而碎茶則不然,它是完全的人為的產品形態加工後的產物(為什麼有這樣的加工,我後面再說)。碎茶一般是大葉茶剁碎以後加工形成的產品形態。

(此處感謝知友@謝阿嘣 指正)
所以,其實川寧也好,立頓也好,其茶包里的碎末茶葉形態,是屬於以上的碎茶系列,說白了是故意剁碎的。和大葉,小葉茶葉中自然出現的碎末,不是一回事。

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以前在斯里蘭卡駐華大使館當旅遊參贊,她在臨走前,贈送了我不少頂級的錫蘭紅茶,全都是碎茶形態的。所以,其實碎茶本身,和茶葉品質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那麼為什麼會有碎茶這種產品形態呢?其實這個問題也困撓了我很久。

曾經帶著這個問題,作為一個錫蘭茶的重度愛好者,我在參觀斯里蘭卡(錫蘭)茶園和茶工廠的時候,也和當地人探討過(錫蘭紅茶全是碎茶)。他們似乎也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是在了解和體驗了西方的飲茶方式和飲茶文化以後,我似有所悟,在這裡分享一下。

(斯里蘭卡幾個世紀前,作為英國殖民地,鑒於當地氣候自然條件,成為了西方所用茶葉的重要產地,錫蘭茶在西方的茶葉文化中,有著崇高和特殊的地位,而錫蘭茶本身,也和西方茶文化緊密得聯繫了在一起)


提到西方(主要以歐洲為代表)的茶文化,不得不提到另外一種兄弟飲品:咖啡。兩者都大約在17世紀初期被引入歐洲,同樣也都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在歐洲開始廣泛流行,這兩種的飲用文化形成,以我的陋見,是有很大的關聯的:

  • 在歐洲飲用茶和咖啡,都切成末或者磨成粉,水泡成飲
  • 歐洲飲茶和咖啡都習慣添加類似的輔料,例如糖和奶
  • 西方人喝茶和喝咖啡,有著類似的沖泡流程以及器皿工具,大家不妨去看看市面上所賣的過濾式或者蒸餾式的咖啡機,絕大多數都是可以同時沖泡咖啡和茶的。

我認為,碎茶和咖啡一樣正是體現了歐洲的這種自發形成的飲用文化。

大家在國內喝功夫茶,和普洱,有一道很重要的流程,叫做洗茶。洗茶一方面可以洗去茶葉上的浮塵以及碎末,但是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的目的,在於讓茶葉充分的濕潤和舒展,便於正式泡茶的時候,能夠快速地泡出味。

好了,歐洲人大約是覺得這樣的過程太麻煩,而且茶葉進入歐洲,主要是當時東印度公司的推動,商業性的目的也非常明顯。
當時茶葉初入歐洲,東印度公司買通了一位社會名流Bontekoe博士,推廣茶葉的手段是:
他天天公開介紹,是如何從一天喝8~10杯茶,又如何快速的增加至一天喝50杯茶,甚至增加至100杯到200杯茶,然後成為生活習慣云云。
要是像東方人這樣喝茶(日本茶道的過程更麻煩),這位Bontekoe博士要累死,模仿他學習的人也都要累死,這一天可以不用干別的,光泡茶玩了。

於是,問題來了,如何方便快捷得消費茶葉和咖啡呢?那就要提供更便捷的應用方法。對於茶葉來說,剁碎以後無疑大大增加茶葉和水的接觸面積以及浸泡麵積,會更容易泡出味,所以碎茶無疑被發明成為了首選的產品形態。

包括後面的茶包的發明也一樣,是減輕喝茶以後清理的負擔。

總而言之,歸結於一點,那就是,快速方便得消費茶葉,符合大力快速推廣的要求。這和茶葉這種產品在歐洲擴散的過程是密切相關的。

在東方,茶葉是一種原產地產品,飲茶的習慣形成為漫長的社會歷史演進之中,所以更顯文化感和儀式感,相應的產品形態,飲用器具也是與此相配合的。
在西方,茶葉是商業推廣的結果,飲茶的習慣帶有明顯的人為推廣的痕迹,為了快速普及推廣,以及獲取更到的消費利益,便捷和遷就現有人群的口味及習慣,就成為非常重要的導向,相應的產品形態和器具也就要與此相配合(包括加糖加奶我認為都是因此的產物)

這就是我對碎片茶這種產品形態起源的見解。


你知道茶葉鋪的「高末兒」么
就是各種茶的渣末混在一起的那種 十幾塊錢一斤
其實 這種茶是很有價值的
只不過因為很多大家都講究喝純粹的茶
所以他們很便宜
但是價格在這時其實是和價值不對等的

花茶中有個特殊的種類叫高末兒,或者叫高碎兒。高末兒很便宜,尋常百姓都買得起,可以說是物美價廉的享受。不過如果覺得高末兒是做花茶的下腳料或是茶葉鋪里賣剩下的茶渣子湊到一塊那可就錯了。高末兒是在花茶的製作過程中特意把各種花茶的碎葉攪拌在一起,再經過二次炒制而成的一個品種。高末兒也有品級之分,如果您仔細觀察好一些的高末兒,會發現那其實是一顆顆茶芯兒和小芽。可以說高末兒是集合了各種花茶的精華。因此,高末兒是香氣最高的花茶。不過高末兒有個弱點,就是不禁沏,抓一大把放杯里,頂多也就沏上三回。頭一回那香氣濃得能躥進您的鼻子,真奔肺腑,待到再繼水時,那香氣已淡了許多,舌尖上也略感微微的苦澀。如果喝到第三杯,就基本平淡如水了。所以高末兒頂多喝兩杯,這倒應了《紅樓夢》里妙玉的《茶經》:「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有人說喝高末兒能上癮,其實一點也不誇張。道理在於高末兒匯聚了眾多花茶的濃香於一爐,滾開的水沏上,濃烈得令人熏熏欲醉不說,而且特別出釅兒。即便是再好的茶也出不來這個效果。至於不禁沏嘛,多放幾回茶葉也就是了。因此,那些舉著把兒缸子喝高末兒的人會不斷往缸子里繼茶,喝到最後,茶葉竟比水多。

來源:茶浸花香,花增茶色

有人不服 請自己看
你以為叫末兒的就真的「渣」?

「聽說張一元前些年還賣15塊錢一斤的『高末兒』,現在還有么?」
「您說的是『高碎』吧?有,每年新茶上市的時候都賣一些。賣的時候熱鬧著呢,從大柵欄到前門,得有三百多人排隊。每次都要提前通知派出所,請他們派民警維持秩序。」
「這種茶確實好喝啊,我小時候就喝過。」
「那是,這『高碎』說起來叫碎,其實是一個個顆粒狀的茶芯和小芽,沏出來味濃,加工起來難度大。現在15塊錢一斤是賠著錢做,可賠錢也得做呵,給咱老北京人留個念想兒!」
「聽說話您家也是老北京。」
「是,土生土長地道的南城人。」
聽見了吧?都說「北京人不會做生意」,這可是偏見啊!瞧瞧人家王掌門,不光做了生意,這一做還就做大了!如今張一元已在福建、浙江、江蘇、湖南等南方著名產茶區建立起29個茶葉基地;加盟店、直營連鎖店多達110家。買賣雖然大了,可王掌門對員工的要求依然傳統——做茶,先要學會做人,因為人品如茶品。

來源:不棄「高碎」的張一元

附錄:高碎_百度百科

這東西是老北京人的最愛
您要是不服歡迎來我家喝上兩口
品品味道
雖然十幾塊錢一斤
我從來沒拿這東西當過垃圾
讓沒錢的老百姓有茶喝
您覺得有價值么


現在普遍認為茶包不值錢,是因為大家認為茶包是用茶葉的茶底碎末料做的。現在確實存在一些小茶葉店將茶底碎末收集起來做成茶包的現象,但這種做法做出來的茶包產量低,大廠家是不會採用這些茶底碎末的。

前面已經有很多介紹了紅碎茶的類型以及拼配,我這裡就介紹一下紅碎茶的初加工,讓大家明白碎茶的製作過程。

1、其實紅碎茶初加工與傳統紅茶加工工藝大致相同,萎凋——揉捻/揉切——發酵——乾燥。

其中不同的地方就在揉切步驟,紅碎茶是初制葉經充分揉切後再發酵製成,揉切是紅碎茶品質形成的重要工序,通過揉切既形成緊卷的顆粒外形,又使內質氣味濃強鮮爽。

2、C.T.C.紅碎茶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揉切方法,是將採摘的鮮葉通過機械加工過程,一次性出成品茶。

C.T.C.——crush.Tear.curl

茶葉在揉切工序中採取壓碎(crush)、撕碎(Tear)、揉捻(curl)的過程。通過兩個不鏽鋼滾軸間隙的時間不到1秒鐘就達到了充分破壞細胞的目的,同時使葉子全部軋碎成顆粒狀。發酵均勻而迅速,並及時烘乾,使茶湯味濃強鮮,CTC紅碎茶較其它碎茶稍大而重實勻整,色澤泛棕,是CTC紅碎茶的外形品質特徵。

川寧和立頓的碎茶便是採用CTC技術製作的。

3、現在市面上的茶包除了碎茶茶包還有原葉茶包。原葉茶包就是指茶葉經過傳統的加工工藝,保持茶葉原有的狀態(條索、顆粒)的新型袋泡茶。原葉茶包一般採用透明的三角袋包裝,立體的茶包使原葉茶能充分舒展,透明的材質能看到茶葉在水中的姿態。


文不對題的答案為什麼總能第一......無論原料和品級 立頓不是最差也是最差之一。茶葉,從來都是一分價錢一分貨。


拜託,nilor的答案就是網上找來的關於OP, BOP的介紹。我是川寧和國內一些大型飲料公司的紅碎茶供應商,他們由於整個產品線過於龐大,成本和運營等原因,使用的茶葉確實很差。


優質茗茶在國內都是靠純手工採摘,採摘的人工費江浙滬這帶一天基本上就要60-100RMB/天,而且日產也很低.再加上過度包裝,流通渠道.那這些茗茶一般通過炒青/烘青的烘焙方式,之後需要冷藏防潮避光保存.而對於走商超,酒店等渠道的袋泡茶,其一,原來一般是用機械採摘的老葉,加工一般採用篜青(為了保鮮,盡量保留茶湯的綠色),篩選,粉碎,混香,混料,這些流程基本上都是自動化生產.雖然設備的一次性投入大,但產能絕對是有保障的,所以單價平攤下來也就不高了.

廢話了那麼多,觀點:1)不能說袋泡茶用的都是廢料,那老外那麼喜歡喝廢料?更多的是飲茶習慣,歐洲很多同事不會為了喝一杯茶而去洗茶,泡茶,考慮泡什麼茶用什麼水溫等等...也覺得國內茗優茶的價格高得離譜.他們喝袋泡茶,一泡或者最多兩泡完事.不會像中國人,續了一杯又一杯,直到沒味.

2)就目前市場來看,價格競爭,也可能導致很多企業為了利潤最大化而在選料上沒有嚴格把關.

3)問題提到的lipton, 在國內並無自己獨立的茶園也是在本地採購,那就要看他是否對其供應商嚴格把關了. 川寧基本在國內也就是小打小鬧,這裡生產的主要還是供給亞太其他幾個市場.

總之對上述品牌來說,基本上是可以做到一份價錢一份貨的品質.那當然也不能奢求花個十幾塊錢要喝上什麼上好的明前茶.


舉個例子會很好理解,每個茶葉商家都有自己的定位,Twinings(川寧)、Lipton(立頓)的定位會更類似於服裝中的Zara,HM,傢具中的宜家,一直執行的是大量穩定生產,所有質量當然不會是頂級,但絕對算是中等,其實對於一家茶店來說,要大量生產,幾十年上百年維持穩定品質,還要有合理利潤可以存活,是相當了不起的。


所在的公司是LIPTON,TWININGS的供應商,對他們的中國產區原料較熟悉。這些公司的原料特點是價格極低,安全性高。具體說來就是中國區大貨的原料一般不超過15塊每公斤,基本是CTC和附茶。據我了解,他們採購馬來,印尼的原料價格會更低。但是農殘,重金屬這方面比國內市場的其他茶葉高很多很多,基本上大一些的中國茶企都是把農殘合格部分用於出口給立頓 川寧之類的巨頭,不合格部分用於國內銷售.(普洱茶除外)


1、立頓和川寧的產品品類很多,有一般大眾消費的,也有高端產品,所以原料也不同,等級可以從外包裝上看到的,一樓已有介紹。
2、國外對原料的檢查是看生物指標,內涵物質符合標準即可,所以做成茶包的葉子,如果是低端產品,可能會比較粗老。


曾經看過一個介紹,在哪裡看得不記得了,主要介紹川寧茶。茶包里的碎末是整茶葉片切碎的,為了更快的釋放茶葉的味道。大部分川寧的茶葉都是印度,非洲等地區生產的,而且川寧也都外包了,川寧只把一個步驟把控在手裡,那就是拼配。拼配師是他們的核心,通過增減各種不同紅茶,花果茶的量,創造新的產品,而拼配的比例配方則是他們的商業機密。

關於拼配其實自古中國就有的,從張一元的茉莉花茶的拼配,到現在普洱茶的拼配。拼配一直都是維持一個茶葉品牌品質,減低成本的核心手段。因為全部是嫩芽的茶不耐泡,而全部是老葉的茶鮮爽度不夠,這就需要茶葉拼配師的調配來達到一個口感上的均衡。

所以,我個人認為核心也是最值錢的是拼配的比例配方。


前面的答案里也科普了碎茶。單從享受慢生活角度來說,並不贊同某些評論里的看法。川寧和立頓都屬於英國茶葉中的低端茶,尤其是立頓基本只在國內銷售了,口感確實不好。但是英國的茶文化和中國人的並不相同,不是坐下來品味一杯茶,而是生活里處處都有茶。英國的茶以及茶葉的普及,從正規的Cafe到普通零食小賣部,無論在上班路上還是上課前永遠都能像買咖啡一樣隨處買到一杯茶這種感覺。
英國茶主要以black tea和herbal tea為主,有些茶葉經銷商為了營銷目的也推出了非常多的混合 茶(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
拼茶(blend tea)里比較出名的是breakfast tea和earl grey,混合不同的茶葉加入香料,因此多用茶包。breakfast tea是阿薩姆加錫蘭,所以茶葉不是中國的。拼茶加奶(當然你也可以不加)是傳統喝法,喝的時候要把茶包拿出來扔掉,因此是一次性的喝法。herbal不加奶,茶葉從很多地方引進(包括中國)。比如白茶,烏龍茶,茉莉花茶什麼的。
我感覺不能說袋泡茶的口感就是差的,立頓因為是低端品牌,但是川寧還是有一些高端線,也不是所有的川寧都使用CTC的茶葉,你去店裡也可以按分量買散裝(loose tea)。但是這些拼茶都是喝泡第一遍的味道,並不鼓勵反覆泡,這也是英國人喝茶的方式。我自己最喜歡的英國茶葉品牌是Whittard of Chelsea以及FM,Whittard的大吉嶺非常的香醇。
這個答案可能比較答非所問,但是只是想說各國的茶有各國茶的好。中國的茶的確回味無窮,外國友人來中國基本都會要求去茶葉市場買茶帶回國去(基本都要買綠茶和普洱)。但英國茶或者袋泡茶也有它們的好處。

因為PG的關係,立頓並不在英國本土售賣。比較低端的茶葉品牌有:PG Tips, Yorkshire tea,Tetley,Clipper和Twinings。這些茶葉可能就如某些答案中提到的茶葉質量不太好噠茶包。
高端品牌:Whittard of Chelsea,Harrods,FortnumMason. 歸根結底我只能說是茶文化差異。


好幾個在科普英式紅茶加工工藝的,如果不是沒看清題目,就是紅茶知識確實一知半解。
題主問的是這些茶葉價值如何,不是為什麼這些茶包的葉子是碎的,不要複製一堆紅茶加工標準然後混淆概念。

回答題主的問題,並綜合之前的答案,要說的如下:

1. 紅茶特別是外國紅茶,茶葉形狀與品質確實無關;
2. 立頓、川寧等品牌,其茶包用的是ctc,即碎茶;
3. 無論是整葉還是碎茶,都按品質分不同檔次;
4. 立頓、川寧的大多數茶包所採用的碎茶都很低檔(立頓在中國銷售的尤甚),換言之,確實是品質不好的紅茶,價值不高。


我們做完茶之後,篩選出來的茶末要麼泡腳,要麼就賣出去做茶包。完整的茶葉就是條形茶,不會專門切碎的


我基本喝了川寧所有口味的茶包,感覺跟茶葉還是相差很大的。
川寧也好立頓也好,只能圖方便喝喝的
求品質的話就喝茶葉泡的,另外日本的抹茶口感也不錯。


立頓為代表的西式紅茶品牌,採用的標準也是西式。而我們中式的標準裡面,確實越碎的茶,越便宜。想像一下一斤200塊的金駿眉和一斤6塊錢的越南紅茶op。國外人喝茶和喝咖啡一樣,都是打碎了喝。你們有見過我們中國人把茶打碎?
作為一個茶葉從業者,我們店,一年要賣100多噸的雲南紅茶。我們沒和立頓做過交易,主要還是供應國內茶葉店。碎的茶葉(比如高碎和副茶)主要供應給國內的茶包廠商以及奶茶行業。但是,我們從來不會去打碎茶葉,從來不會去主動打碎茶葉,重要的事要說兩遍。因為完整的茶葉價格比打碎的高5塊一斤,我們不會吃飽了撐著去打碎茶葉。


我專門茶葉出口,也就是給Twinings等供貨的。

根據你的問題,答案可以簡單的說 - 不是最不值錢,但一般是很便宜的原料,然後加拼配而成獨特口味。一般我們都不喝的 :)


首先,按照中國的標準,立頓確實是用的很差的茶,這個沒什麼好洗地的,立頓每年在各個主要茶產區都有進行收購,收購的基本上就是最低檔次的茶。川寧好一些,但是按照中國的標準也不是什麼好茶葉。當然很多人也提到了,之所以茶包裡面是碎的,這個是故意切碎,這個確實是事實,這個主要是跟國外飲茶的習慣有關係。

國外飲茶的習慣跟中國差別是非常大的,國外大多數人是不會只喝茶水的,一般都是用茶摻入其他的東西,比如說奶,奶油,還有香料比如肉桂,丁香,肉豆蔻等等。簡單地說,把星巴克裡面的咖啡換成茶,就是國外飲茶的方式。當然近幾年也有不少老外逐漸接受了中國式的飲茶方式,但是這只是少數。

另外,國外的茶一般是非常濃的,像英國人之所以把紅茶叫做black tea,就是因為他們煮出來的茶非常之濃,已經變成了黑色,而不是一般中國紅茶泛紅色的茶湯。而且很多人是真真正正煮出來的,或者是用滾燙的熱水來泡很久。像立頓這種茶在很多國家包括英國其實基本上是沒有市場的,因為太淡。英國人真要喝立頓,一杯茶恐怕要用幾包立頓來泡才行,印度人也類似。所以說,他們對茶的追求必須要非常濃郁的茶味,很高的咖啡因,這跟中國人對茶的標準差別很大。因此對他們來說,碎茶要比茶葉更加適合,因為碎茶各種物質包括咖啡因析出快,更符合他們對茶的標準。

另外中國茶葉的價格在世界範圍其實非常高的,性價比並不高,水分很大。


推薦閱讀:

TAG:立頓 | 茶葉 | 茶包 | 飲料品牌 | 茶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