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提倡集體主義,但合作意識落後,怎麼解釋這種矛盾?


中國人的集體主義傾向是個客觀事實,不光中國人,東亞人的集體主義相對西歐來說都是顯著的,在學術界是基本事實。Geert Hofstede的多維度文化評價體系(Dimensions - Geert Hofstede),將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作為一對相反的概念,如下定義:

Individualism, can be defined as a
preference for a loosely-knit social framework in which individuals are expected to take care of only themselves and their immediate families. Its
opposite, collectivism, represents a preference for a tightly-knit framework in
society in which individuals can expect their relatives or members of a
particular in-group to look after them in exchange for unquestioning loyalty. A
society"s position on this dimension is reflected in whether people』s
self-image is defined in terms of 「I」 or 「we.」

個人主義,是一種傾向於鬆散的社會網路的偏好,個體一般僅僅關照他們自己以及其小家庭。相反,集體主義,代表了一種傾向於緊密社會網路的偏好,個體期望其對大家庭及社會團體的忠誠能夠換來相應的關照。一個社會在這個維度上的位置,反映在人們是用「我」還是「我們」來定義自身。

我想這個定義還是比較可靠的,而根據這個定義,不同地區的集體主義得分,東亞一片火紅(Culture–gene coevolution of individualism)。

而如果以個人主義得分來評價(China - Geert Hofstede),是這樣的情形

以Joan Y. Chiao(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Evanston, IL, USA)為代表的一群心理學者致力於從生理上尋找證據(譯言網 | 中國人集體主義天生的?),其發現集體主義的分布與血清素轉運體的功能多態性(serotonin transporter functional polymorphism)高度一致:

血清素是與焦慮情緒密切相關的神經遞質,血清素效能低下容易導致緊張、焦慮、易怒及情緒紊亂,血清素的效能受5-HTTLPR基因的調控。

5-HTTLPR,是與血清素調節相關的等位基因。5-HTTLPR有長短兩種形態。研究發現,攜帶有兩個短的5-HTTLPR等位基因的個體,對於情感氛圍的敏感度要高於其他個體。(婚姻幸不幸福,也與基因有關啦!)

而東亞人群恰恰符合這個特徵,其證據在於:

We found evidence
that collectivistic culture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comprise individuals carrying the short (S) allele of the
5-HTTLPR.
我們發現集體主義文化的社會很明顯更有可能由攜帶短序列5-HTTLPR的個體組成。

研究推測,攜帶短5-HTTLPR的人在集體主義氛圍中可以降低焦慮與情緒紊亂,相當於該環境起了一個緩衝作用。在學術界基本不存在中國人甚至東亞人是否有集體主義傾向的爭論,這是基本事實。存在爭論的地方是其產生的原因。將文化與基因通過共同進化(culture–gene coevolution)聯繫起來,可以讓文化研究變得不再有過多的腦補而有較可靠的事實證據。

那麼,中國人合作意識淡薄么?經常可以聽說中國人各種窩裡斗的故事。但,就是這樣合作意識淡薄的一群人,可以造出原子彈、載人航天器、航空母艦;就是這樣合作意識淡薄的一群人,可以讓機場每分鐘都有飛機起降;就是這樣合作意識淡薄的一群人,可以讓幾乎每個地鐵區間段里都有一列安全高速運行的電車;就是這樣合作意識淡薄的一群人,打造出95家世界500強企業!不要以為這些成就在世界上多麼普遍。合作意識淡薄其實只是缺乏合作的技巧與知識的借口罷了。更多的時候,你不是不想合作,而是不知道怎麼合作。很顯然的,任何個人都不可能單獨完成一個複雜的大型工程,不靠合作靠什麼?在農耕文明時代,田野勞動是合作的主要領域,小農經濟,以家庭、宗族為單位,以父親、長老為領導,一切井然有序;這一切逐漸瓦解,小商品經濟,個體戶經營,合作次要,競爭才是主要手段,叢林法則的天下;個體戶成長為企業家,幾百號人,各司其職,各職位間如何銜接,不靠合作靠什麼?姬軒亦對合作的定義過於狹隘,《現代漢語詞典》對於「合作」的定義是「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項任務」;《牛津高階英語詞典》對於「cooperation」的定義是「the fact of doing sth together or of working together towards a shared aim」。其中根本沒有提到等級秩序,一群人只要有一個共同目的,其關係就是合作的關係。同個部門的項目參與者間是合作的關係!公司的CEO跟手下也是合作的關係!獨裁者與手下還是合作關係!說到底,社會的分工合作是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專業化的必然結果,跟階層分化沒有直接關係!在法治國家,組織與管理合作,靠的是法律、規章,每個人盡職盡責就是最好的合作,瓶頸是規章制度的質量,這就是井然有序的德國跟亂糟糟的義大利的重要區別所在(好吧,俺又黑意呆利了)。

總結:集體主義跟合作與否沒有必然的聯繫,前者是基於情緒產生的社會文化,而情緒有很強的生理學原因;後者只是一個技術問題,也與社會發展階段有關,正好被我們碰上罷了,與其抱怨,不如多考慮一下如何跟合作者形成命運共同體。


合作其實指的是幾個水平差不多,術業有專攻的人的平等聯盟。

中國的集體主義是傑出君主——謀士群體——咬人主力——裹挾大量底層之後的等級秩序。所以中國人在沒有從內部完成排行榜時是絕對一盤散沙的。


何為集體主義?
wiki百科的解釋為:

Collectivism is any philosophic, political, religious, economic, or social outlook that emphasizes the interdependence of every human. Collectivism is a basic cultural element that exists as the reverse of individualism in human nature (in the same way high context culture exists as the reverse of low context culture). Collectivist orientations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cohesion within social groups (such as an "in-group", in what specific context it is defined) and in some cases, the priority of group goals over individual goals. Collectivists often focus on community, society, nation or country. It has been used as an element in many different and diverse types of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throughout history and most human societies in practice contain elements of both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Some examples of collectivist cultures include Pakistan, India and Japan.

Collectivism can be divided into horizontal collectivism and vertical collectivism. Horizontal collectivism stresses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among equal individuals, and is thus usually based on decentralization and egalitarianism. Vertical collectivism is based on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of power and on moral and cultural conformity, and is therefore based on centralization and hierarchy. A cooperative enterprise would be an example of horizontal collectivism, whereas a military hierarchy would be an example of vertical collectivism


集體主義意識是作為重要的文化元素存在於每個人的天性中,它強調在社會生活中,將集體目標優先考慮,可以說正是由於人具有集體意識,才能形成各種社會共同體,使人成為社會化動物。集體主義具有兩個維度,橫向體現為平均主義,縱向體現為等級意識和集權主義。
作為政治概念的集體主義被當作共產主義的價值觀念,把其作為共產主義價值觀的體現,是斯大林在1934年7月,同英國作家威爾斯的談話中明確提出來的(《和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對話》)。他說:「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並不否認個人利益,而是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有機結合起來……」。他在談話中提出「個人和集體之間、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沒有而且也不應當有不可調和的對立。不應當有這種對立,是因為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並不否認個人利益,而是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社會主義是不能撇開個人利益的。只有社會主義社會才能給這種個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滿足。此外,社會主義社會是保護個人利益唯一可靠的保證。」(見wiki百科中文解釋)
可見,集體主義的提出是為了調和個人目標和社會共同目標的。它強調的是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對於維護社會共同體存在所肩負的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為文化概念的集體主義是普遍存在的,而作為政治概念的集體主義是蘇聯為了凸顯與資本主義價值觀念的不同而提出的。那麼在文化意義上,中國是否是一個典型的體現集體主義的國家嗎?
從哲學角度去考慮,集體主義為了解決個人和社會間的價值衝突而突出的,而這種衝突之所以產生的前提個體具有了獨立的主體意識,開始為實現個人目標而進行實踐,從而與整個意志共同體發生衝突。這種集體主義最典型的體現應該是古希臘的城邦制度,城邦的公民是平等的個體,而城邦生活是基於意見的相互妥協,個人放棄部分權力,從而保證每個人的權利都能有效實現,維繫城邦共同體的存在。
而中國傳統文化中,恰恰缺乏這種主體意識。黑格爾說中國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中國文化上沒有產生具有反思性的主體意識就開始過早成熟。中國所謂的集體文化其實是一種血緣文化,是以倫理綱常為紐帶維繫的。其統治方式也是一種家天下的方式,在家裡,以夫以父為綱,而國家被看作一個更大的家庭,君主是父親,有義務呵護每個國民,促使他們遵從家法。而國民有受君主訓斥的責任。小到家庭關係,大到上層建築,都是同構的。每個個體都缺乏獨立的主體意識,他們並不是因為意識到個體對於集體抱有的責任而去維護集體利益,而是基於文化上的慣例,這種基於倫理綱常的傳統文化使每個人的行動都是建立在天道基礎上,人應該遵從天道,綱常是天道的體現,君子如果不愛護自己的臣民就是違背天道,子女不孝順父母也是違背天道,沒有人主動對天道的合理性進行反思。所以中國文化是無主體無反思的文化,也不符合是政治意義上的集體主義。


因為中國的「集體主義」是被強姦的集體主義。

任何國家民族都崇尚合作,而且中國人的合作意識也根本不缺。中國人缺乏的是互相信任,但這也不是天生的,而是體制環境導致的問題,因為長期被愚弄,才變得不願意信任別人的。

為什麼說中國人不缺合作意識?
合作和分享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關鍵,而且已經被寫到我們DNA里,人類在幾百萬年前就有這個基因了。推薦看一個BBC的紀錄片《英國廣播公司:地平線:人之為人》(BBC: Horizon: What Makes Us Human)
我們骨子裡根本不缺合作和分享意識。

為什麼中國人不願意合作,甚至有時候很自私?
集體主義的關鍵是大家放棄自己的一部分的利益和權利,讓渡給集體的管理者,管理者再用集體的力量來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讓集體里的每個人都受益、都有安全感。

但是在中國,集體主義只是讓你放棄權益的幌子,等你放棄了,事後會發現只有管理者中飽私囊從中獲益,而集體更多成員所期待的的集體利益和安全感,極少被管理者兌現。

就像學校里的惡霸以集體主義為理由,讓你交出零花錢,然後許諾給大家買一個玩具,結果要麼錢被他吞了,要麼玩具被他以各種理由霸佔。這個無賴我相信你一定遇到過,家長、老師、班幹部、領導、老闆、特別是官員,都曾扮演過。鬼才信所謂的「集體主義」呢!

從小到大,反覆被愚弄,所以我們才對類似的謊言存在極大的戒心,當然不願意「合作」了。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實施真正的公民教育而不是愚民教育,例如停止只強調單方面奉獻、犧牲的「模範教育」。
整個社會從上到下實施真正的民主和自治,例如公平透明的選舉和罷免程序。
三權分立、教育和媒體的獨立,……
等到那一天,在我們這個國家就可以重新看到真正的集體主義了!

中國不缺乏合作意識的人,中國缺的是能保護大家權益的系統。

小範圍團隊內的集體主義能實現嗎?比如家庭、班級和公司等組織範圍

可以的。

家庭最容易,需要父母家長能說話算數、以身作則,尊重孩子的自主權!

班級也能,需要老師能讓學生充分施行民主和自治,不踐踏規則和程序,並教會孩子合作和分享的技巧,這也不難做到。

公司也能,需要老闆能建立充分的制度保障,給員工安全感,並儘可能的讓員工自主。

沒有對集體內成員進行規則和制度保障,宣揚任何集體主義都是極度虛偽的。


問題不成立。
首先,在理論上說,中國自古以來的確是集體優先的,但是集體有好多個,家庭,家族,朋友,親戚,工作團隊,家鄉,祖國,這些都是集體。而且這些集體的利益幾乎都是不可能全部重合的。當你發現某一種損害集體行為的時候,事實上當事人此時考慮的可能是另外一個集體的利益。比如拆了公家的牆蓋了自家的房,這時候他優先考慮的是家庭這個集體。但是有一個集體的利益是幾乎至高無上的,那不是國家,而是宗族。所以中國人就算敢拆圓明園來蓋房,也不敢拆祠堂來蓋房。

其次,合作意識落後。敢問從何而來啊?

那麼落後的合作意識,是怎麼蓋這麼多樓修那麼多路的?難道都是個人英雄主義?
還是說題主您老只記得多少年前有個蠢貨說的那句「一個中國人是條龍,十個中國人是條蟲」?而完全忘了事實上到底是不是真有這麼回事?
那要這麼說,新中國就是老毛一個人干下來的咯!


以費孝通先生的觀點看,哪怕是集體主義下的國人也蘊含著鄉土社會差序格局的影子,國人均以自我為中心形成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圈子,所謂公與私只不過是立場角度不同而已,為國可以捨棄一族,為一族可以捨棄一家,為一家可以捨棄自身,這所謂的集體主義只不過是從外向內看這個圈子,站在國家角度國家是公宗族家庭自我是私,但這個格局本身就是為了自我而設定,所以現實中為個人犧牲一家,為一家利益犧牲一國存亡也是..合理..的,只是這個格局的正常推導而已。題主所言集體主義,指的是西方化現代化分工合作的集體主義,為集體發揮個體在某一部門的最大優勢,而國人目前所理解的集體主義,尚為某種不東不西之精神控制。圈子論與平等群體論差別殊大,嗯,多說無益。


不矛盾。

我們的集體主義,是集體服從主義。領導已經安排好了,照做就行,不用合作。


為了便於教務處管理而形成的班集體根本不是真集體,也不可能有集體主義。為了共同的信念和願景而自由結合在一起的一群人,無需教導,自然會形成集體主義。


自秦始皇起的集權統治,就已經大大剝奪了民間自主『合作』的空間;現代的集權則放大了這種效應。當許多事務都收歸『國有』,底下的人就只得『聽命』。不過古代技術受限,又有一批地方貴族或鄉紳,所以地方上的自治能力還是有的。鄉紳(多是退休官員)利用自己的資源給鄉里謀福利,出資興建各種基礎設施,這都非常常見。這個過程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疑是一種合作。

我生長於閩南鄉鎮,至今這點仍有所留存。但在城市裡,這點就不同了。因為城市的管理幾乎全部的歸於政府權力所有。政府佔有的不僅是資源,還有發展規劃權。而我們現在的制度——你懂的。這就導致了在大範圍內,你要『合作』就變成了兩元的『民間』與『政府』的『合作』。這種『合作』模式,要求『民間』也組織起來,但『民間』的組織在現有國情下——你懂的,都是被一定程度上監控的。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個人與個人之間不會『合作』。因為個人總是要先依附於一個『組織』,然後一群人在這個組織下『合作』,或者跟另一個組織『合作』。但真正實力和權利對等的兩個在『組織』是少的。而一個『組織』內部未必有足夠尊重每個成員意見的氛圍和制度。

整個氣氛都是——你又不比我有權勢,你也不代表大多數人,憑什麼我要『聽你的』?因為誰領導誰、誰聽誰的,這種組織模式太常見了,所以各退一步、互相理解的合作模式就很少。人們在這方面的訓練和思維也就缺乏了。

若追尋古代思想的痕迹,其實這也早已有之。荀子認為人性『惡』,法家再其基礎上建立的方式是:『人都是惡的,為了避免讓人們互相傷害,我們就要建立一個權威把權力收歸到最上面。這樣下面的人就不會互掐了。』(當然這是我對法家的粗淺理解,歡迎指正)

可是上述方案沒有考慮一個問題:資源和權力集中在一個組織和少數人手裡,其他人為了得到上面的『眷顧』必然要『爭寵』。而『爭寵』就會爭出麻煩了。有趣的是,一旦下面的人不會『合作』開始『底層互掐』,上面的權力資源持有者就煞有介事的跑出來:『你看!我怎麼能不管你們!沒有我不行啊!』

所謂崇尚『集體主義』,正如@徐博聞知友所言,的確是近代政治宣傳的產物。這種『集體主義』其實是有選擇性的集體主義,是一種粗暴的『少數服從多數』。

人們尊重的不是基於互相尊重基本權利的『集體主義』,而是畏懼、諂媚於一大群人抱團在一起的時候產生的一種『權力』或『暴力』。

楊朱拔一毛不利天下的態度實在難得。只有默認了從別人哪裡獲取『幫助』和『合作』並非人先天的權利和義務,『幫助』和『合作』的價值才能真正體現出來。而當我們強調了太多次『合作』『集體』的時候,當它成為了一種默認的選項,人不再會『感恩』。至此,人和人的合作就不在具有情感上的自由聯繫,而導向了冰冷生硬的集權統治。


兩種說法都是脫離實際的空概念。
提倡集體主義只是在外國人看來,中國人喜歡扎堆,遇事不願意出頭罷了。實際上只是文化不同,人口密集導致的,要是這麼多人,每人一個調,吵也吵死了。
說不合作也是瞎扯,這麼大個中國,十幾億人,這麼多年還是一個國家。
其他地區呢?稍不留神就鬧獨立。哪有什麼對比性嘛。
拿一些幾千萬上億的小民族跟十幾億的大民族比,完全沒有意義嘛。這就好比小兩口看隔壁四世同堂,你看他家老吵架,太不團結了。都忘了自己父母都不沒法一起住了。


都說被集體什麼的,其實我有點不太同意的。
合作意識落後,不光是中國人的問題,
在一個文化傳承正常的國家,合作意識都不會強的,
因為合作這件事情,在很多時候,是一種利他行為,
而人,或者說動物,利己行為是本能。
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國家提出了所謂的雙贏的概念。
就是增進交流合作的意識,雙方追求互相利他來實現利己行為,這樣不違背本能,還達成了合作。

所以,合作意識落後這個問題,和提倡什麼主意一點關係都沒有。
只和:通過合作,能否獲得利益有關係。
你當然可以說有很多偉人的自我價值觀是「利他」,他們就是為了「利他」而生的。
但是你不能要求大眾也是這樣。大眾這個群體,還是趨向於動物本能的。
比如男人喜歡用下半身思考問題,你可以自己做柏拉圖,你不能要求所有男人都做柳下惠。
合作也是一樣,你可以自己去做利他的行為和他人合作,但是你不能要求大眾來和你合作。
所以,如果無法找到一個共同利益或者說「利己」的合作模式,合作意識永遠都會很薄弱。

而所為提倡的集體主義呢?
你是個螺絲釘。
你是個成員。
風光集體來,好處是集體的,資產是集體的,權力是集體的,
奮鬥過程中損失了什麼,你自己負責,
呵呵呵呵呵,你覺得這能算是一種「利己」的合作模式嗎?

就好像,公司天天讓你加班,也不給加班費,命是自己的,賺的錢都是公司的,
你覺得員工還會認真加班?華為盛產奮鬥逼也是因為華為會給奮鬥逼錢啊!人家有利可圖!

所以啊,少談談主義,那些玩意兒,忽悠忽悠傻逼還差不多。
真的對大眾,對蝗蟲一般吃干抹凈還聰明得不行的14億人口,光嘴炮就能讓人合作,那隻能出現在夢裡。還是那句話,要合作沒問題,你得給別人點甜頭,不要送死他們去,賺錢你來,這樣還談什麼合作意識……


因為講集體主義,所以合作意識才落後啊。

說個工作中的例子吧。產品說我們要這個這個,研發說不行,這個不好做因為那個那個;產品說怎麼可能人家某某就能這個這個,研發說好好那就做吧!

請問研發講集體主義嗎?合作意識好嗎?

基本上我合作過得技術團隊內部,類似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一旦產品最終效果不好,研發就會一攤手:我說過啊。

我說過,所以我沒責任;我沒有參與感,所以我沒責任;我沒有決定權,所以我沒責任……

實質是因為權利沒有被尊重,所以消極應對,對合作的結果不負責任。

團隊合作中最差的合作方式。

集體主義和此類似,集體中的個體沒有任何事務的參與感和決定權,所以全部消極應對。

從小時候讀書,到家庭事務,到工作合作,概莫能外。


將前面的答案基本看了一遍,寫個答案算是自己的學習總結吧。

中國人提倡集體主義,但合作意識落後,怎麼解釋這種矛盾?

1.
何謂合作意識,當代社會是工業化大生產的社會,合作是在此基礎上的分工協作,每個個體都是這個鏈條上重要的一環,如同木桶效應,短板決定了木桶的最終成果,每一隻板都對這隻木桶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就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無所謂誰更重要的問題。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西方基於基督文化的平等群體論,即以個人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好像是一捆柴,幾根成一把,幾把成一紮,幾紮成一捆,條理清楚,成團體狀態;平等意識,在這種群體合作上,有先天性優勢。

2.
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國鄉村結構時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以親屬關係為主軸的網路關係,是一種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結成網路。這就像把一塊石頭扔到湖水裡,以這個石頭(個人)為中心點,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紋,波紋的遠近可以標示社會關係的親疏。差序格局的概念最為深刻的揭示可中國傳統社會的特點。這就是所謂的圈子論。
從平面圖來看,這會形成以自己為中心一個同心圓,

組織開始協作的時候,大家放棄自己的一部分的利益和權利,讓渡給集體的管理者,管理者再用集體的力量來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讓集體里的每個人都受益、都有安全感。這是理想中的協作。然而,現實中的管理者,以自己為中心,存在著一個同心圓的圈子,靠近中心的人,必然受到優待,遠離他的容易被忽略。有一句古話,叫做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而你所處的高度由你的官位或者資歷決定。這就是官本位的本質。每個人都有成為同心圓峰頂的野心。【當代社會多了一個指標:掙錢能力】何謂同心圓的峰頂,參考下圖:

3.
事實上,這種差序格局在合作意識的形成上還有更大的弊端,因為在這種同心圓山峰的格局中,處於峰頂位置的人,有著絕對的權威,整個山峰都圍繞著這個圓心在轉動,比如權由上出,長官的意志在同心圓里得以徹底貫徹,這種絕對的權威,導致山峰周圍的人缺乏獨立意識。
具體來說,有差序格局意識的人,在合作上有兩種表現:要麼是試圖由此構建一個自己為統治核心的山峰,讓自己的意志得以貫徹,對他人的意志缺乏基本的理解和尊重;要麼是徹底成為某個同心圓山峰的一部分,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依附他人,意識不到自己作為獨立的個體對於維護協作共同體所肩負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個人認為這也是中國人心理上表現出極端自信和極端自卑共存的根源之所在。

4.
集體主義有這麼一種特徵:抬高集體意識,壓制個體意識。極端點說,就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這種精神格局和差序格局意識的特徵高度一致化。
儒家思想的統治方式是一種家天下的方式,在家裡,以夫以父為綱,而國家被看作一個更大的家庭,君主是父親,有義務呵護每個國民,促使他們遵從家法。而國民有受君主訓斥的責任。小到家庭關係,大到上層建築,都是同構的。這種統治方式導致一種權利中心化的傾向。【放大版的差序格局,以皇帝為圓心,臣民的意志被壓制,家裡面父親的意志被貫徹,家庭成員的意志被壓制】
每個山峰的峰頂就成為本組織的集體意識,山峰周圍成員的個體意識被壓制,是不是和集體主義的特徵高度一致?我想這是導致東亞地區的集體主義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儒家思想的統治方式和集體主義有高度的一致性。這就是引入生長的土壤。【東亞集體主義盛行的情況具體參看: @俞越 的答案:中國人提倡集體主義,但合作意識落後,怎麼解釋這種矛盾?】

5.
好的合作模式是雙贏的,是基於共同利益的合作。事實上真正的集體主義提出是為了調和個人目標和社會共同目標的。它強調的是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對於維護社會共同體存在所肩負的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在執行過程中,變得極端化,獨立個體的作用被有意無意的壓制了,這是集體主義本身的精神內核和文化土壤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就是導致題主問題的根本原因。

6.
總結最後用黃健翔的一句話來結束:表面上沒個人,暗地裡沒集體。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特色集體主義:表面上是共同體的一份子,但又意識不到自己作為獨立的個體對於維護協作共同體所肩負的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是中國人合作意識的缺陷。

7.
上面前六點是我的學習總結,主要是從傳統文化,中西對比的角度來看帶這個問題,最後來點自己的私貨。
教育作用在合作意識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中國目前的教育中缺乏這種類似的教育。
比如:Co-curricular Activity (CCA)這種課外輔助課程,美國的童子軍文化等等,寓教於樂,在兒童中培養重要的素質,比如團隊精神,領導能力,這些都是合作能力的總要組成部分。
在這過程中,學會讓渡權利,學會和他人交流,學會團隊協作,學會互相尊重……

----------------------------------------------------------------------
好了,階段性總結到這裡。有什麼想法請留言。


用唱歌做個比喻吧:
集體主義:大夥齊唱,對技巧沒什麼要求,心裡沒譜可以跟著哼哼,不會唱的濫竽充數也沒問題,反正就是聽個氣勢,跑調啥的無所謂。
合作:多聲部合唱,對技巧要求高,心裡沒有準譜的人很容易跟著別的聲部的調子走,聽起來一塌糊塗。

很多人不是合作意識強不強的問題,是根本心裡就沒有準譜,合作個毛啊?


細胞內二氧化碳濃度最高的地方,是線粒體,而這裡也是細胞內最需要氧氣的地方。
中國是個人主義、小集團主義最濃厚的地方,而這裡也是最最需要集體主義的地方。

你以為打下江山的那個人為什麼要提倡集體主義?恰恰是因為中國人原本的組織、團結模式競爭不過現代化的組織方式,最終導致了百年屈辱。簡單來說,就是不團結,比如地主階級和貧下中農不團結,滿漢回蒙藏等各個民族不團結,南方和北方不團結,東部和西部不團結,革新派和保守派不團結,男人和女人不團結,共產黨和國民黨不團結…………他們身為同胞,不說互相幫助,反而互相傾軋,兄弟鬩(xi4)牆,所以不能御辱於國門之外,所以建國以後,要講集體主義,就是要講團結,免得中國人又陷入內鬥內行,外斗外行的境況,可惜這一過程失敗了,由此導致了更大的不團結,甚至得開槍才行。

看看今天的新聞報紙,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噗……集體主義就是合作啊……不為了合作以利益最大化為什麼還要組成集體呢?


先問是不是。
中國人最好合作了,大家都知道,「小人予以利」。

只要合理付酬,從不瞎BB。

題主覺得難合作,是因為題主太精明想佔便宜,又看不得別人也精明。


提倡集體主義這事不假···但是咋冒出來個合作意識不強來著?

然後樓上各種定體問·中必輸的論調··

也是呵呵··有些人狂吹歐洲人的合作意識···

但是恕我直言··幾次大戰法國那次不是因為內鬥被人懟的飛起··

元首進攻莫斯科的時候總參和元首還明爭暗鬥··

英聯邦協同作戰多少次是因為政治問題·信任問題把勝仗搞成慘敗··

南斯拉夫、德意志幾百年的內戰看著你們就笑笑·

紅軍白軍互懟的時候賣國賣的比誰都快··

還有就是別扯古希臘雅典什麼··當年伯利克里沒了··咋沒見希臘人的良好品質呢··


什麼信仰啊·意識啊·利益啊·你扯扯國民素質和收入水平還有點道理··扯到什麼民族性上就是搞笑··

一百年前猶太人都被認為是辣雞呢·現在都舔的飛起··

別扯信仰不信仰··一個字「有錢了」··


中國的話·別的不說H1Z1裡面好像就中國人抱團吧··你可以說他們素質差 不會享受遊戲的樂趣·但是不能說沒合作意識吧···

所以多讀點書別整天說點啥就定體問···

當然我也知道樓上幾層有些是工作··我也理解··都不容易···沒有噴的意思說點自己的想法··


奧爾森的「群體行動的邏輯」是一個很有趣的著作

中國人的所謂「集體」都是很大的集體,而非只有幾人的小組,於是搭便車效應很強,不需要考慮「因為集體的工作最終對我有利,所以我應該為集體做點什麼」


並不是提倡什麼就會普遍遵守什麼

或許正因為缺了所以才提倡呢

另外在公知民逗的嘴裡集體主義是個邪惡的東西,儘管他們愛吹捧日本的集體主義


推薦閱讀:

TAG:文化差異 | 社會學 | 國民性格 | 團隊合作 | 集體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