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有哪些史實與人們廣為理解的不同?
謝邀。
三國正史出陣單挑極少,而非如《三國演義》中那般隨便就是幾十回合對戰。大多數傳說中的單挑是子虛烏有。三國正史將領手斬將領者更少。所以關羽萬軍斬顏良才被奉為神話,南北朝傳頌。
曹操家謀主是荀攸,而非《演義》里大肆描繪的郭嘉。
博望坡之戰是劉備打跑了夏侯惇,非孔明。
華雄死於對孫堅之戰。三英戰呂布子虛烏有。
關平乃關羽親子,非義子。
張遼非白門樓迫降,而是以眾歸降。
張郃非《演義》中莽撞好勇之將,而長於機變。
諸葛亮不忌魏延,而頗重用之——除了子午谷之謀——更從未遺命殺之。
六出祁山,史實諸葛亮僅五次北伐。
諸葛亮主要對手非司馬懿,而是曹真。
諸葛亮並非奇變型妖謀軍師,而是第一流的政治家,用兵方面,長於訓練、正攻、屯營等。
赤壁之戰八十三萬之數過於誇大。官渡之戰袁紹軍七十萬亦屬虛構。夷陵之戰劉備與陸遜軍力相去無幾。
王朗非被諸葛亮罵死。李通非死於馬超搶下。徐晃非死於孟達箭下。類似死法張冠李戴者甚多。
張飛在長坂據橋斷後是真,趙雲七進七出則無證。
夏侯惇非莽夫勇將,實為一清慎節約的後勤型軍人。
草船借箭實為孫權所為。文聘有類似空城計的表現。
趙雲白馬銀槍小白臉,不見於任何史實,甚至《三國演義》也只說他「濃眉大眼、闊面重頤」——這是一張郭靖或喬峰臉。
呂布單挑時用矛,而非戟。他曾與郭汜單挑於長安,以矛刺傷之。
蔣干實乃江左名士,風雅飄灑,說降周瑜不成後飄然而歸,並未鬧群英會坑殺蔡瑁張允——事見《江表傳》。
等等等等。
感謝邀請。
這個問題其實不太好回答,由於三國這段歷史的特殊性,很容易就會回答成「三國演義里哪些描述與正史不符」,現在的絕大多數答案,包括張公子的答案都是往這個套路上走的。這樣寫答案,當然可以輕而列舉列出很多條,不過,我想這些對於一個愛好者來說應該是最基礎的東西,哪怕未涉正史,經過以易中天為首的各種通俗普及,人們對歷史「廣為理解」的總不該還是三國演義的那些內容。因此,除非面向對象是幾乎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的人,否則這樣的答案其實幫助非常有限。
但是,又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寫一些尚未被證實的,與「廣為理解」的內容相左的猜想。這樣,難免會造成誤導,這樣的內容還是有一部分的,比如明帝非文帝親生子,劉備借刀殺關羽等,這些假說雖然有一定根據,但畢竟沒有決定性的證據,這樣,就不符合題目中「史實」的限定,而有夾帶私貨的嫌疑。
這樣一來,可以寫的答案範圍就很窄了,不能是根據演義內容而生的比較淺的誤解,又必須是比較能確定的史實,我想到了幾個,權當拋磚引玉吧。
一、曹袁一家
曹操並非如我們印象中一樣,討董結束後就與袁紹分道揚鑣。事實上,他們還維持了相當長時間的親密關係,直到曹操迎立獻帝後才漸漸脫離。在這段關係中,曹操基本屬於依附的地位,袁紹派兵幫助曹操奪回由於陳宮、張邈背叛而失去的兗州,又幫助曹操進行東征陶謙等一系列軍事行動,曹操亦深度介入該時期袁紹在河北的軍事行動,雙方關係可稱親密無間。
另外,該時期另一重要政治人物袁術並不是我們後來熟知的那個喪心病狂的做皇帝夢的人,而以漢朝朝廷堅定的支持者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當然,這並非他自己多麼忠誠,而是要和一向不共戴天的老哥做對——袁紹當時正在圖謀在關東建立新朝廷,立劉虞為帝,以對抗關西的劉協小朝廷。
至於兩個一起搶新娘少年的決戰,要等到多年之後了。
二、關羽絕北道
赤壁戰後的劉備集團除了拿下防守空虛的荊南,亦參與了周瑜與曹仁的南郡之戰,這一點經常被人忽略。劉備、張飛都有在南郡助周瑜作戰的記錄,關羽更是沒有南下,一直在荊州戰場作戰,任務則是「絕北道」,通俗地說,圍點打援。
應該說,關羽打的相當漂亮,這一時期幾乎所有駐防荊州的曹軍將領幾乎都和關羽交過手,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完成救援曹仁的目標。最後是李通拚死把曹仁救回北方,自己也死在回去的路上。
但是本傳中對此事並無涉及,為什麼?順便說一句,趙雲南下時接收桂陽後成了桂陽太守,本傳也沒寫,幸好雲別傳寫了。
黃蓋是當時的武陵太守。
真是細思恐極。
三、劉備入漢中
劉備與曹操的漢中會戰結束後,劉備返回成都,之後,他曾再次返回漢中,並派遣諸葛亮出駱谷。時間一般認為在關羽北攻襄樊之時,目的則是互為響應,實踐諸葛亮的隆中對。
這一史實由於最後的計劃失敗常被忽略,幸好蜀漢罪臣廖立加以披露。
四、淮南三叛
魏國末期,淮南的三次叛亂被簡稱為淮南三叛。事實上,這三次叛亂的策動者之間簡單遠遠不是一般印象中的鐵板一塊,說有相當大的矛盾也不為過。典型的例子是,第二次叛亂的最得力鎮壓者之一諸葛誕成為了第三次叛亂的主角。
大體來說,毌丘儉是最主動的一個反叛者,他的叛亂主要出自對新上台的司馬師誅殺夏侯玄的不安。王凌的廢立計劃因為令狐愚的去世已幾乎擱淺,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至於諸葛誕,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反的。
派系鬥爭上,三個人差別也很大。王凌一向和曹爽處不來,和司馬懿的私交倒是不錯。毌丘儉是魏家純臣,和明帝自東宮時就相善。諸葛誕是個八面玲瓏的人,不愧是諸葛家的。
先想這麼幾個,下回想到別的再補充吧。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三國演義這部高級文學作品的內涵比三國這段歷史本身更耐人尋味。這重重"回護"的手法,不僅回護了作品中的各色人物,隱藏了真正的內在核心,也玩弄了700多年來的一般讀者。時至今日,也有人以歷史考證的方式去研讀這部巨著,真是的高啊!
諸葛是傑出的政治家,但卻不是出色的軍事家,用兵謹慎但缺乏奇謀;
魯肅是出色的戰略家,具有敏銳的戰場嗅覺;
張飛智勇雙全而非一介武夫;
曹操是促進國家統一的功臣,後期雖然意欲篡漢,但終究是一代梟雄,並非奸賊;
周瑜乃寬宏大量,氣度非凡之英才,英年早逝實為天妒英才,並非氣量狹小被孔明氣死;
趙雲並不受劉備待見,一生未受封名號將軍,乃劉備高級保鏢;
諸葛和劉備的關係非常微妙,並非演義中寫的那麼相互信任;
黃忠,法正是劉備除關張二人外最信任的人;
劉禪並非扶不起來的阿斗,雖不是雄才大略,但也不是弱智;
陳到,高順,朱桓等人被嚴重低估和忽略;
大家回答得都挺好,就是諸葛亮不是頂級的軍事家這個問題,很多人受翻案文章影響過大了,那幾篇翻案寫得都較膚淺,在後來魏蜀那種實力對比之下,仗打到那個份上已經不能更出色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過於冒險,且戰術意義高於戰略意義,即使得手也無助於大局,不採納也是理所應當的,用這個來說諸葛亮保守,過於牽強了,只是謹慎,到不了保守這個評價。
我說幾個沒提到的或相關的,有人提到的我多補充一點,也有的我想不起來,希望補充。
1.漢末後稱勇皆以關張為號,並非小說神化
三國以前,形容一個勇將如何厲害,熊虎、惡來、召虎、鄧耿都是用來比喻一個人有多厲害的。
晉朝以後,說武將的武力絕倫多以關張之名代稱,如果有人稱呼你可比關張,那就是對你的最大誇獎,南北朝開始到宋朝,關張都是武人的最大榮譽,明朝開始如果隨便比喻,就是大不敬,因為封神登聖了。
清人有撰寫過里關於兩人勇武稱號的著作,關張也是岳飛的人生偶像。
很多人認為關張是被民間與小說創作誇大了,甚至認為關羽封神跟統治者需求有絕對關係。
但實際上遠在南北朝與唐代,關張的名氣就已經如雷貫耳,唐詩有大量涉及關羽、張飛兩人的詩作,杜甫就很喜歡寫有關三國的詩句,最出名的可能是蜀相,但也有惋惜關張的句子。
同姓的杜牧也曾經給唐代非常厲害的名將李愬寫過讚美詩道:矯矯雲長,恂恂卻縠風。
2.劉備並非哭啼軟弱之輩,軍事能力與曹操、諸葛亮平起平坐。
歷史上的劉備是是當時最厲害的將領之一,除了曹操大部分人與劉備對戰都討不到好處,甚至會被打壓,只是劉備前半生累積力量不足,而且被他的宿敵曹操追著打,所以多有敗績。
但劉備的軍事指揮能力從來不弱,在得到條件後,迅速攻取荊州的部分地區,而後在漢中之戰,親自指揮,被諸葛亮所憚的張郃,曾經被劉備親自攻打,雙方攻堅許久,最後張郃的上司夏侯淵在劉備與法正的策划下被黃忠所殺。
哪怕最後曹操與劉備對峙,也無法從劉備手裡拿到半分好處,只能牽走居民,放棄漢中要地。
很多時候劉備都是以果烈、勇猛形象示人,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軍閥,而不是小說里有點軟的劉大耳。
關張如此驍將都被甘願為劉備下屬,以下人身份樹立左右服侍,劉備氣場與能力帶來的威壓如何可見一般。
3.張飛其實就是純粹的武人,演義里跟歷史上都是一樣的
很多人以為三國歷史的張飛是文武兼并的儒將,實際上並沒有相關記載,很多關於張飛有文採的記錄都是元明人士的捏造,知乎有考證。
三國志的引述文章零陵先賢傳有提到過張飛仰慕劉巴,但劉巴看不起他,諸葛亮解釋說張飛雖然是武人,但確實是想誠心誠意與你交朋友。
可以看得出,對士大夫和知識分子,張飛採取的態度是巴結討好,關羽則是瞧不起或者徹底放棄結交。
4.關羽跟諸葛亮的關係其實並非通傳所說有矛盾後再轉為平穩,而是本來就相對密切
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時,地位低於關羽,只是劉備的親近臣下,終關羽一生,諸葛亮都從來沒有比關羽的地位高,關羽死後才飛速上升,大多數時候與張飛同級,或稍微高點。
雖然的確有記載說關張對於劉備親近諸葛亮有不悅的事情,但隨後就再也沒有矛盾。
眾所周知諸葛亮曾經寫信給關羽,安撫他不要跟馬超爭寵,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就是廖立辱罵關羽作軍無法,最終死的渣都不剩。諸葛亮連並廖立罵其他人的事情一起處理,將他貶走。
如果整體看,似乎是諸葛亮只為了整體大局處理廖立,但實際上也有私人因素。
諸葛亮反駁廖立並且為他確立罪名時,是這樣批評他的。
公言國家不任賢達而任俗吏,又言萬人率者皆小子也;誹謗先帝,疵毀眾臣」、「立奉先帝無忠孝之心,守長沙則開門就敵,領巴郡則有闇昧闟茸其事,隨大將軍則誹謗譏訶,侍梓宮則挾刃斷人頭於梓宮之側
加粗的三句意思就是,你追隨關羽後,不但沒有死守長沙還跑了,現在來這裡嚼舌頭罵關羽是小混蛋?
實際上說看得出誹謗群臣只是附加詞,因為廖立主要是評論,這種小規模的噴不影響問題,真正被針對的原因大致就兩點,一是誹謗劉備(政治不正確),二是誹謗大將軍(引起私人情緒),這裡的大將軍基本可以認為是關羽本人,因為劉備時期沒有大將軍,不排除追贈或者沒有記載的一些內容。
諸葛亮與關羽的私交記載上提到的不多,不過的確能從這些小細節看出來,諸葛亮很善於處理關張與他的關係,上文也提到過有記載諸葛亮為張飛認識劉巴這樣的名士做鋪墊,也專司處理關羽的荊州問題。
還有一點就是,廖立是荊州人,曾經是關羽部下,諸葛亮跟關羽同期在荊州共事過,關羽的大部分部下,後來在諸葛亮北伐時期到諸葛亮死後,都佔據了一席之地,因為是荊州派系而得到受諸葛亮提拔之外,不外乎另一個原因就是關羽跟諸葛亮兩人關係不錯,所以廖立這個在諸葛亮與關羽麾下都得到過重用的人,連續噴了兩個上司的臉,肯定不會讓諸葛亮高興。
關羽在荊州的班底很可能就是諸葛亮親自為之扶植,而關羽自己培養的班底,活下來那批人歸數後諸葛亮也有照顧。
5.通常分開的漢中之戰與襄樊之戰,其實是一個整體的大戰役,就跟白馬之戰與官渡之戰一樣。
漢中之戰之所以被迫打響,主要是因為曹操有入蜀意願,劉備被迫打防守反擊戰,最終在張飛大破張郃後從抵抗入侵正變為反攻夏侯淵軍團,因為除了曹操本人外其他人打劉備的精銳軍團都有風險,所以最終結果就是夏侯淵被殺,曹操集團被迫退出漢中。
漢中戰役開始和結束前後的時間裡,關羽不是完全沒有動靜,也曾經因其存在而威脅到魏國,文獻與註記有提到過,時關羽強盛,而王在鄴,留必典兵督許中事。以及京兆金禕睹漢祚將移,乃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太醫令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謀殺必,挾天子以攻魏,南引關羽為援。
除了侯音反,關羽未能接應的事情是個例外以外,記載上都可以看得出,關羽一直威脅著宛城腹地以及許都以南,並且經常跟曹魏對峙或發生小衝突。
呂常的碑文非常詳細的提到過關羽北伐時的景象(節選):
會水X闕羽猖獗為寇,盪搖邊鄙,虔劉民人,而洪水播溢,泛沒樊城,平源十刃,外瀆潛通,猛將驍騎,載沈載浮。於是不逞作慝,群歹凶鼎沸,或保城而叛,或率眾負旌,自叩敵門,中人以下,並生異心。君威懷之信,臨難益著,故能桀然攘除奸逆,獨存社稷,連城十三,民無虺蠍
呂常被關羽按在地上摩擦後挺過來的事迹被當做榮譽,可以看得出當時的情況多危急。
之所以兩個戰役其實是一個大戰役,主要是因為漢中戰役結束後,劉備軍團曾經返回漢中一帶(高票答案有說過),不過具體情況有一定爭議,水經注與元和郡縣誌的記載時間其實都沒說,可信度有可以質疑的地方,不過我個人是寧願相信這個內容的。
這種情況下劉備沒有將機動兵團的領袖張飛定為漢中太守,而是選擇魏延,讓張飛的精銳軍團在閬中停留,不排除是為了繼續北伐支援漢中攻涼州或者從上庸一帶出兵配合關羽將曹仁包餃子。
夷陵之戰里所用的兵力,就是劉備在漢中之戰整合後本來用於繼續北伐的兵力,其中取代張飛職務的馮習率領的就是這支軍團。
不難看出,關羽在漢中之戰時也曾經小規模的騷擾北方,小到基本不列入記載,給人一種錯覺是關羽在這個過程里什麼都沒做。
反過來也是,關羽北伐時,劉備方面除了在進行整修,也有派人進行一定的騷擾和威脅,並且安置了張飛在閬中隨時準備利用地理的優勢襲擊涼州或上庸,這支部隊也會是決定北伐的關鍵。
如果張飛出上庸,曹仁徐晃都會被包餃子,宛城除了許都以南的出入口外,是沒有其他辦法讓大量補給與軍隊進入的,曹魏救宛城,則涼州無人救,救涼州則許都無緩衝地帶可守,所以犄角之勢就是如此。
白馬之戰里地位比較低的關羽在荀彧與曹操的布局下殺顏良,漢中之戰力地位比較低的黃忠在劉備與法正的布局下殺夏侯淵,不能不說有趣。
6.夏侯惇絕不是不善戰事,而是受傷後不宜從事戰事
很多讀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的人都覺得夏侯惇沒太多能力,實際卻真的不是這樣,古時戰爭無論多大的軍事統率,都避免不了親臨戰場,有的還必須在關鍵時刻親自上陣。
例如關羽與徐晃交戰,親帶精銳騎兵廝殺,曹仁數十騎救牛金,張飛被逼急了在河邊搞自殺式襲擊,劉備在益州冒著流矢指揮攻城,曹操本人都要督戰,夏侯淵一個指揮五萬人反面軍的司令還要上戰場修鹿角,然後被殺了,就算是偷襲,呂蒙也要親自上陣。
所以說在通訊技術還沒發達的情況下,戰場上不可能判斷所以事物,很多時候計劃趕不上變化,為大將者就不可避免的要參與到白刃戰中,只有一隻眼睛的夏侯惇,是絕對不適合再參與前線戰鬥的,曹操也會覺得讓夏侯惇去對不起他。
如果前線戰鬥真的緊急到需要大將親自上前線,把曹仁救牛金跟夏侯惇對調,估計夏侯惇就會因為只有一隻眼睛的緣故被人射殺或斬殺。
總而來講殘疾人不適合上前線。
夏侯惇早年跟隨曹操親征時戰績斐然,打呂布前連續從裨將坐直升飛機一樣升到太守。
但轉折點來了,就在打呂布時,夏侯惇一如既往的沖在前線,而且是以輕裝上陣,可以看得出夏侯惇是很適應前線白刃戰的。
而呂布為人驍勇,部下實力強勁,群雄割據時是最有作戰能力的一支部隊,就在這種情況下夏侯惇數次與呂布的并州兵廝殺,用的是出名辣雞的青州兵,最後還是互有勝負。
但我個人認為,夏侯惇當時已經拿到了優勢。
遣將偽降,共執持惇,責以寶貨,惇軍中震恐
這裡說的就是著名的人質事件,當時的情況是,呂布派人詐降,卻竟然得到了夏侯惇的信任,這說明一個情況,要麼是夏侯惇腦子有病以為剛才還打的不分你我的敵人突然就投降了是真的。
要麼,就是夏侯惇已經在交鋒時打出了不少優勢,足夠逼迫對方投降,而全軍給出的反應是震驚,說明當時不止是夏侯惇本人以為這投降是真的,軍隊內很多人也以為如此,所以劫持事件除了對主帥的擔憂外,也有對這件事的意外程度的驚訝。
真正的夏侯惇是個有勇力經常在前線打硬仗的將軍,可以跟呂布的出名的精銳軍隊互相廝殺而有來往,政治與屯田方面也很有建樹,曹操的兵源主要來自於中原腹地,恰巧是夏侯惇掌管的地區,所以夏侯惇除了屯田保證糧食外,也保證了曹操的基本盤。
素質很差的青州兵,也是在曹操與夏侯惇死後才造反,假設只是曹操死,恐怕青州兵未必敢亂動,因為曹操很多時候不在中原,西北與合肥兩線跑,主要保證中原地區守軍軍紀的就是坐鎮後方的夏侯惇,看得出他的治軍嚴格,以至於名譽領袖曹操跟實際領袖夏侯惇一死,青州兵就開始鬧事。
曹操就跟學校校長一樣,夏侯惇則是教導主任兼體育老師,專門對付不良。
7.劉備曾一度是曹操集團的二把手,人人都想把劉備放到大前線擋炮灰
劉備本來是親袁紹的,而且與曹操有些間隙,但曹操迎立獻帝以後,跟袁紹的關係轉差,所以加緊拉攏當時北方中立集團中非常關鍵的劉備,希望他能支持自己,打擊袁紹。
給劉備第二次表奏的就是左將軍,並且是坐車坐一個車子,吃飯在一個席子,就差明媒正娶了。
左將軍的官位,很多人一輩子都拿不到,也有不少我們認識的名將,到臨死的那幾年才拿到這個官位。
于禁216年得左將軍
張郃220年在曹丕稱帝後才得到左將軍
這些基本上都是他們軍旅生涯的大後期,基本都五十多歲或者六十多歲,而劉備拿到左將軍的官職時才三十七歲。
他在朝廷內的漢制官職遠高於任何一位曹軍將領,哪怕曹操集團里地位最高的夏侯惇,也是臨死一年前才拿到前將軍的官位,還是曹操在認同他是漢官的情況下,高下立判。
而同樣是投降依附於曹操的將領,例如張遼、徐晃,待遇都遠不如夏侯惇,更不用一提,張郃也是降將之前也說了。
而劉備作為半個諸侯和真正的軍閥,有自己的能吏猛將,有士族支持,本人又厲害,比地頭蛇臧霸不知道高哪去了。
按照規格,就算做馬超張綉一類吧,即便如此,張綉硬實力比劉備強,地盤比劉備大,投降時是雪中送炭,得到的地位還是不如劉備,馬超更別提,歸劉備時,劉備也給他一個左將軍,地位很高僅次於劉備,但卻是個已經成熟的集團內,在天下大局安定後的養老閑職。
對比曹操剛剛結束對呂布征討還完全沒有可能做大前的左將軍,水分大的很。
如果看魏書,能發現夏侯淵常督朱靈、張郃與徐晃,而且還有一次專門督朱靈與路招,恰巧這兩個人也被劉備督過,而且劉備還騙了曹操的兵佔據徐州,地位上的差距,以及曹操對劉備的定位,是一目了然的。
由此可見劉備的地位並非虛假,而是曹操實打實給的資源。
說大家都想把劉備當炮灰這件事,用炮灰其實不太準確,應該說是,劉備作為外來集團的客將,很多時候都因為劉備集團自身能力非常出色,所以有敵人要打的時候就被搬到前線,這是劉備非常不願意的,所以叛曹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參見白馬之戰,降將張遼與關羽都被當做先登的前鋒派去打勇冠三軍的顏良,危險性是非常強的,尤其是跟實力強大的袁紹對戰,保不準哪天就死在前線。
在曹操處要打袁紹,在袁紹處要打曹操,在劉表處被堆在信野最前線擋曹操,在孫權處被放置在東面準備入蜀以及打曹仁,所以說劉備挺累的。
劉備融入曹操集團里時,是最深入的一次,雖然時間短,但卻著實拿到了兵力與地位,在劉表處時間雖然長,但劉表沒有徹底放開讓劉備轉移陣地,在袁紹處也是被人派遣而不是督軍。
因為劉備在曹操處脫離的緣故,導致後來劉表袁紹都不敢真正把劉備集團吸納進去,劉備本身也排斥被吸納,孫權在赤壁後一度想二分天下,徹底吸納劉備集團,劉備也沒有明確表態,還娶了孫夫人,這也就導致後來在孫權支持下入蜀,最後劉備翻臉,兩家徹底反目。蜀國白眊軍指揮官陳到,是與趙雲齊名的忠勇猛將。不過因為其性格和在軍中的作用與趙雲有些相似,所以在三國演義里並沒有出現,據推測應該是把他和趙雲的故事合併在趙雲一個角色身上了。
推薦呂思勉的《三國史話》,不僅詳析小說的演義成分,對於《三國志》里一些說法也進行論證。
我把我所知道的回答給你,
1.關羽用的不是偃月刀,這種武器是從唐代才開始出現的,由於笨重,一般為習武之人鍛煉用的,第一次用於實戰是岳飛抗金時,命令士兵用此刀砍金騎兵馬腿用。關羽應該用的是矛一類的武器,《三國志 關羽傳》記載的很清楚,「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如果是刀一類的武器陳壽絕不會用「刺」字,所以說關羽應該是先用矛一類的的武器刺死顏良,然後用佩刀一類的短兵器砍下顏良的頭回來的!
2,草船借箭,沒有此事,如果真要說有草船借箭,也不是赤壁之戰的事,人物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而且其目的也不是為借箭。是曹操又南征,孫權領兵迎戰,雙方沿江對陣,孫權率一隊輕舟沿江查看曹軍水寨,曹軍不知吳軍何意,不敢貿然出戰,弩兵射之,孫權一行船一側射滿弓箭,導致不平衡,孫權命令船隊掉過一側,這樣兩邊都被射滿箭,船又回復平衡。
3,火燒博望坡,不是諸葛亮指揮的,是劉備指揮的。《三國志》里明確記載:「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4,空城計,也沒有此事,更不是諸葛亮弄得!如果真說有空城計是趙雲弄得,裴松之注
《雲別傳》 里記載「
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還有很多,由於時間關係,到時會繼續修改添加,暫且先這四項)
真心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
像什麼溫酒斬華雄啊,華雄的死和關羽壓根就沒啥關係~諸葛亮出山第一場漂亮的勝仗火燒博望坡其實是劉備打的~還有趙雲的年齡啊~周瑜的性情啊~估計至少有百條以上~
憑記憶說一些吧,因為要表現諸葛亮的英明神武很多人都被不同程度的黑化了,比如曹操、孫策、周瑜、魯肅、蔣乾等等。首先曹操雖然手握重權甚至差點篡了東漢的天下,但是絕對屬於亂世之梟雄,不像演義裡面寫的那麼充滿著白臉色彩。孫策之死是在打獵還是出遊的時候被仇家射中了毒箭,跟演義里說的殺了道士于吉完全沒關係。周瑜是一個很有胸襟的儒將,演義裡面諸葛亮的全部打扮其實都是歷史上周瑜的,羽扇綸巾什麼的,總之應該是一個文武雙全且懂音律的一個很風度翩翩的人。歷史上的周瑜最後應該是舊傷複發+勞累+感染了其他風寒還是什麼的病逝,周瑜病逝後蜀確實有派人來弔唁,但是派來的貌似是龐統。這應該是被黑化得最慘的一個人物了。以及赤壁之戰壓根沒有諸葛亮什麼事兒,草船借箭的原型是孫權,智激周瑜就更沒有了,周瑜原本就是主戰派的。歷史上的魯肅也是一個有謀略的謀士,而不是演義里那種善良的老實孩子形象。蔣干也是一個謀士,且有很多留下來的文章,不是那個被耍的團團轉的小丑形象。以及張飛不是一個莽夫,張飛寫一手漂亮的書法,也屬於文武雙全的範疇吧。所以其實演義改變了很多的地方。
不過,《三國演義》也是極富有魅力的,雖然對歷史人物不太公平,但是很多改編非常精彩,當年我看赤壁之戰看了不下十遍,覺得一環一環的安排實在看得實在是太爽了,同時喜歡上了演義裡面的周瑜。
看到張佳瑋和李偉的答案都探討到了武器,補充一句,漢末馬鐙尚未發明,因此類似於方天畫戟和青龍偃月這樣的雙手武器是難以操作的,騎手雙腿夾馬如果雙手揮動重武器進行劈砍,很容易失去平衡。
所以我記得馬伯庸在在《三國機密》里,也是寫的二爺用矛刺死顏良,這與三國志裡面的記述也是一致的。
諸葛亮被文人過度神話近妖,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但絕不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歷史上,電視劇,甚至很多文學作品上,屢見文字,諸葛亮是一個政治和軍事能力無人能及,料事如神的人。而周瑜恰恰是一個傑出,英俊,少年的志,的軍事將才,還娶了讓世人羨慕的小喬為妻子,夫復何求,也不是像世人所說的那樣因為嫉妒諸葛亮而被氣死了,多屬渲染成分。
首先說三國人們廣為人知的橋段,基本上出自《三國演義》以及相關的電影電視劇。從一個電視電影從業者的角度說,把歷史史詩演繹化是很正常的藝術化手段,至於原版的歷史是怎樣的,其實完全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其實如果誰想還原歷史史詩的去拍三國演義,只能說他"的確有想法"。
1.凡是電影電視劇(小說原著)都要有一個大反派,於是這個任務順理成章的歸到了曹操身上,不然劉備的"正義之士"出師無名啊,而且曹操的手下各個無腦魯莽的莽夫:夏侯惇,典韋,張恰,徐晃,許褚等等之類。歷史上公平的說,大漢本來氣數已盡(這裡引用歷史的唯物主義說法),人們都要推翻腐朽的大漢的統治,於是漢末黃巾起義,而曹操作為一個愛國青年,能夠憑一己之力挽大廈之將傾,維持了漢朝名義的統治幾十年已經非常不容易啦。注意曹操是三人中唯一一個沒有稱帝的,也就是劉孫兩人公開反對中央集權,不管它是漢朝皇帝的,還是」曹賊「把持的傀儡。但是曹是唯一得到中央認可的宰相。
2.劉備是不是對待手下親如兄弟,是不是親民,是不是和善的漢室後裔?這些全部有待考證,從三國演義裡面說,劉備完全是高大全的角色,兄弟親如手足,勤政愛民,(歷史上最好的領導人典範)但是真的是這樣嗎?而且要說明的一點,關羽,張飛,趙雲五虎將並不是裡面寫的那麼無敵。同時期無亂是曹魏還是東吳都有許多武將與他們的實力旗鼓相當,而且張飛不是無腦的有勇無謀,關羽是不是真的過五關斬六將,穿越當時小半個中國找到劉備都有待考證。
此處舉個例子說明:當時劉備在袁紹處,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一帶,關羽在曹操那,許昌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從河南到河北,學過地理的都知道,越過黃河就可以了,也就是說直接北上就行。關羽作為一個領兵打仗的劉備勢力高階將領,說白了就是我們現在的軍區司令一樣的將領,居然不知道越過黃河就可以去河北。反而出門打西邊去,兜了一圈,終於來到黃河渡口。這就是我們熟知的過五關斬六將的真實面目。
關羽溫酒斬華雄,其實斬華雄的是孫堅
夷陵之戰眾所周知,劉備連營八百里,被陸遜擊潰。但實際上,劉備也不想連營,打了一輩子仗,難道劉備不知道這是兵家大忌。非不為也,而不能也。猇亭到夷陵是一片峽谷,中間是河,劉備在河上與陸遜堅持到秋天,眼見前進不了,那隻能上岸。峽谷之間地形狹長,三四萬的不對無法展開,只能連營七百里了。
為什麼沒有"一聲炮響",,,三國時期哪來的火藥,,,
空城計那個,應該是以曹操為原型
補充一個,諸葛亮的扇子,其實是周瑜的,有詞為證: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念奴嬌·赤壁懷古》·】
1、呂布不是天下無敵的武勇。
2、孫堅不是袁術的盟友,而是袁術的屬下。
3、馬騰真沒怎麼心向漢室,反而和曹操關係很不錯,馬坑爹並非武力勇猛就不說了。
4、徐庶和劉備關係不錯,但真的不是劉備死忠。
5、趙雲在長坂坡救阿斗不假,但真沒有什麼一人腦子缺根筋衝過去單挑曹軍大隊的記載。
6、魯肅不是老好人,而是太天真,晚年也開始對蜀漢逐漸敵視
7、呂蒙沒有指揮擒殺關羽
8、襄陽自從落入曹魏手中後就再也沒丟失過,無論劉備還是關羽打。
9、劉備真不是什麼老好人,悶聲發大財的腹黑梟雄,真的
10、諸葛亮北伐時期,西線魏軍並沒有二三十萬那麼誇張,十萬甚至有可能還不到。魏軍絕大多數主力都是用來對付東吳和北胡,對蜀軍並沒有形成戰略優勢(這個估計很多讀正史的都不知道)桃園三英戰呂布— 江東三英戰呂布
諸葛亮不如劉備的四個方面諸葛亮賞識的幾個人的悲劇下場
我也來寫幾條,想到哪裡寫到哪裡,也只憑記憶,不許假扮成騎士團來我家抗議。
1 呂布非一介莽夫,其人有謀略。
因與胡軫不和,於戰前散布謠言,使孫堅劣勢下不戰能勝胡軫大軍。
勸王允對李傕等董卓舊部懷柔,王允不聽。
識破袁紹要暗殺自己的計謀,施計逃走。
2 曹操晚年膽子小,多次滅敵失去良機
實情是盤子大了,家業更難維持了,出去吧,頻頻有王黨舉事;橫徵暴斂多了吧,百姓造反;想收拾士族吧,威望不夠,怕下手狠了起內訌。
3 李嚴無才無德,只會拖諸葛亮後腿
李嚴的才幹被劉備看重,帶兵理民皆是好手,鎮守永安使孫權無機可乘,現在名聲不好事迹不多多因為晚節不保。
4 宋忠和蔣干一樣沒用,而且就是個死跑龍套的
宋忠在荊州知識分子中屬於宗師級人物,為漢文化的搶救保留作了很多工作,也教出不少文化人來。至於他在政壇的作用,史書也沒寫。
5 袁紹分三州給二子一甥是敗筆
事實上袁紹光憑「四世三公」的名頭很難保證能壓住幽、並、青,天高皇帝遠,他袁家連皇帝也不是,亂世中拳頭硬就能拼。所以除了考察子侄能力之外,提供效忠對象給各州實權人物也是必要的。從後來的事情看,袁譚、袁熙、高幹對領地的控制力都不錯。至於說引發內戰,難道都待在冀州就不內訌了?
6 周瑜死於曹仁毒箭
沒有周瑜攻南郡時受傷的記載,而關於他死因的少量記錄,讀後細想想會讓人背發涼。
7 張飛打益州一路順暢
記得有一位季漢臣子的長輩守某地,把張燕人拖了很長時間,名字和地點都忘了。
實際上不管有多少真心,還是有張楊、王邑、段煨、劉備、張猛、劉寵、孔融等諸侯,蘇則、荀彧、賈詡、諸葛亮、管寧、鄭玄等無數仁人志士擁護著漢朝,如果說曹操是「天命所歸」,那這個「天命」也是靠沾四百年漢朝榮耀給沾過來的。
推薦閱讀:
※笑傲江湖中向問天的實力是否被讀者低估,實際當為前十高手?
※為什麼知乎現在寫蒙古帝國相關內容的作者都不提大扎撒令的作用?
※如果司馬遷不以悲情英雄記錄項羽,那麼現在會不會還有很多人崇拜項羽?
※各個省份是如何形成現在的形狀的?
※蒙古為什麼能做到他們的前輩們: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游牧文明沒能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