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自己接受事物的能力挺快,但是在後期卻不如別人,煩請各位給分析分析,這種情況?
就是比如說學習,也許別人入門比較慢,但是後來也能掌握,而我卻相反,感覺接受的快,到後來卻沒人家學得好。
謝邀。
我以前也有過這毛病。姑且拿自己當範本解剖一下。
我知識面不算窄,也算善於觸類旁通。所以學什麼東西,總是一上來行雲流水的容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哎呀這玩意如此容易」,之後有許多東西都想當然的一路抹過去了。
真學到高端精深處,才發現自己之前這麼快活賓士時,掠過了許多基礎的細節。那時只好回頭仔細的重新回爐了。
所以我的經驗是,學什麼東西,開始的基礎紮實些,至少在建立起一個知識體系前,不要太急於自作聰明。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歐陽修《賣油翁》有一句:我亦無他, 惟手熟爾。
小時候 爸爸給我講過一個故事。說一個老拳師收了一個徒弟,這個徒弟呢,很木訥甚至可以說很笨,資質太差。同門師兄弟學東西很快就掌握,但是這個徒弟著實不爭氣。
後來老拳師就只教他一招很簡單的震腳抖肩,寒來暑往,勤懇練習,師兄弟們都笑話他憨。他也曾鬱悶過找到師傅,老拳師對他說,三年了,你已經練成了?只一下,徒弟就敗了。
老拳師再也沒有教過他什麼。他就這樣十年如一日的重複著這單調的震腳抖肩。
再後來,老拳師年邁了,有人來挑戰。那些出色的師兄弟們,紛紛敗下陣來。輪到他時,他怯怯的迎接別人的挑戰。誰曾想,只一招,對方便被彈開了。他可能成為不了大師,但他已然是一位卓絕的高手。別無它途,簡單的重複練習,已經讓他臻至化境。
========================================================================
我一直覺得青年人群中,很少有大牛。我承認有不世出的天才,但是也畢竟有一個限定詞。我上中學的時候,特別討厭那些伏案一整天成績平平的人。但是N年以後,他們還是那樣。而那些出類拔萃者竟然被刷下來一大半,再N年以後,又刷下來很多。而那些我曾經討厭的人竟然越來越優秀,最後他們竟然成了大牛。
有很多這樣的小故事,很多時候,我們自負的只是把他們當故事聽一聽。過後拋諸腦後。
聰明並不等於聰慧,更不等於智慧。我們用聰明耍聰明,走捷徑,不求甚解。把舉一反三當成理所當然的殺手鐧。我們自負的以為,以我們的聰明才智易如反掌的就可以拿下。更可恨的是,我們為自己的小聰明而沾沾自喜,殊不知,花開先謝必早。
也許在當下的層次,我們領先,我們優越,但是隨著層次的不斷拔高,往往因為基礎知識或者技能的缺失,先前所取得成果垮塌或者停滯不前阻礙進步。豆腐渣工程不也是如此嗎?見效快,工程大,看上去波瀾壯闊,但是垮塌的也快,不就是因為基石不夠好嗎?也許這也是中國特色。好高騖遠在我們身上打上很深的烙印。
隨著時光的消磨,無論是回首過去還是瞭望未來,我們都差的太遠。這就是普通大眾的宿命。只因為我們不夠專註,不夠基本,不夠勤懇。與諸君共勉。
看到問題,產生了很多想法以及共鳴
我的年齡在國內應該是高二了,自認為知識面還算廣,其中有很多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觀察,思考和積累上。有了這些積累和對事物的一定感觸,在學新知識的上是很有幫助的,感同身受嘛,尤其是理科較明顯,例如物理。
當我來到新加坡後,有一門新增的科目,生物,其中包含的知識是我在國內沒有接觸過的,可以說是一門全新的學科。在一開始的時候通過讀書發現很快能理解書上所說內容,考試時也能拿到還不錯的成績,因為關於生物,部分內容跟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於是理解快、記得牢,遇到不同題型也能聯繫知識。
這種感覺一直持續到年中考試,會將這半年來學的知識全部考一遍,大概是將近三分之一的書本內容。再次拿起從前做的題時,發現很多知識不能很輕鬆的應用了,生物中的定義、現象解釋也忘得差不多了(平常很少複習以前的知識),考試結果自然不太理想。學新的內容時經常會和前面章節有關聯,這樣新舊知識一結合,頓時覺得生物給自己帶來了壓力,有一段時間成績一直被壓在中層,總有一種沒有開始學習效率的感覺。
這與問題所問很相似,都是初期學習、接受新知識輕鬆,但是越學越發現知識鏈中開始有脫節的地方,導致後期學起來有困難。
經過分析,我發現有這麼幾點在影響著我,克服之後我的狀態已經有所提升了
1、新知識在剛開始學時總會稍微簡單一些,吸收更加迅速一些,這可能會讓我們有心理麻痹,誤認為這門學科簡單易學,再往後的學習中缺少最初的學習認真程度
2、聯繫第一點來看,知識點簡單,看一眼就記住,往往使暫時的小型考試成績卓越。在之後的學習過程中少了溫習,知識點遺忘,導致聯繫不夠緊密,在知識繁多的情況下容易混淆。只是不連貫,理解速度開始下降,也就被認為後期學習能力比他人弱了。這一點可以歸納到小聰明裡吧
3、common sense,常識,只在那短暫的感受中讓我們對某一知識點有了領悟,但無法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基礎打不好,樓蓋越高,難度越高,風險越大,最終的失敗也更慘。打基礎是貫穿全書知識點最重要的一步,永遠,因為最終考試是所有知識,那不是短時間能夠記牢的!Common sense can not bring you far.
對於考試來說,「題海戰術」是很有效的,大量的接觸問題能加深知識在大腦里的印象!在國內做那麼題後,考試前不用複習就能考好;在新加坡做題量急劇下降,考試前明顯不複習扛不住了,所以為了打基礎,做大量的題是很有效的
至於有人提出的native talent,在你這種情況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說白了,是小聰明,但是也能幫助你觀察到更廣泛的世界,真的,並不是造成焦慮的因素,不用擔心。
接受事物快速,一定要鞏固他們,收藏在記憶中,為接下來的快速吸收打下堅實的基礎,後期依然不會落後於人家!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網上流傳的Linus Torvalds與Eric Steven Raymond的那場爭論,我覺得linus說的挺好的。轉一下:
「When you were in college, did you ever meet bright kids who graduated top of their class in high-school and then floundered freshmen year in college because they had never learned how to study? It"s a common trap. A friend of mine calls it "the curse of the gifted" -- a tendency to lean on you native ability too much, because you"ve always been rewarded for doing that and self-discipline would take actual work...
...the scale of the problems always increases to a point where your native talent alone doesn"t cut it any more. The smarter you are, the longer it takes to hit that crunch point -- and the harder the adjustment when you finally do.」
大致意思是,就像在大學裡看到的一些學生一樣,他們在高中是尖子,但是到了大一卻表現得不盡如人意,因為他們之前(不自覺地)太多依賴於自己天生的聰明才智,而其實沒有學會怎麼學習。而你遇到的問題的規模總會增長到一定程度,使得你單憑自己天生的才能已經不能應付。你天資越高,就會越晚遇到這個問題,而當你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越難調整好。
『感覺自己接受事物的能力挺快,但是在後期卻不如別人 』,這句話就說明,其實自己不是真的接受能力快,只是表面的掌握讓自己誤認為自己學習能力好~
可能剛入門的時候,遇到一些淺顯的問題,自己不費多少腦子就能搞定,導致自己有這種覺得自己比較屌的感覺,從而讓自己懈怠,不會深入了解,那些入門慢的人剛好相反,所以就會出現別人後來居上的情況。。
真正接受能力強的人,是能一眼看到問題的本質,並能不斷發掘新的內容,舉一反三的人物。掌握到精髓的人才叫學習能力強~
我也有同樣的情況,看到大家的發言,學到了很多,其實你並不知道別人學到了多,懂得了多少,即使他表現不懂,聰明與漂亮一樣,有其益處,也有其害處,小心避免與警惕。
我覺得你誤判了吧?
當然,你可能前期領悟得很快,可是問題在於那些沒有表現出來他已經領悟的人,並不一定就是沒有領悟。
打個比方,我以前覺得我學東西挺快的,我同桌一直愁眉苦臉,其實她高一的時候已經把微積分操爛了,別人在頭疼這個積分要怎麼做比較好,我還在想,哦,老師這個題目二元二次方程就解了。
推薦閱讀:
※在信息潰爛的時代如何避免自己被人牽著走,習慣在學習中接受信息,如何做到自己獨立思考?
※如果一個人二十五年只學語文,是否能寫出類似《滕王閣序》這樣的文章?
※學過的東西很快就忘記了,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嗎?
※在一生中的哪個階段,人的學習能力最強?
※怎麼有效鍛煉自己的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