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革命主張到底有什麼差別?
嘗試答一下。
托洛茨基主義是上世紀20、30年代布爾什維克內部鬥爭國際化的結果。
到底有哪些分歧呢?我們可以通過回顧歷史來加以比較。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分歧,在列寧逝世前醞釀,列寧逝世後爆發。
第一,關於一國建成社會主義問題。
托洛茨基及其支持者認為,由於蘇聯生產力太落後,蘇聯難以憑藉自己的力量實現快速的工業化;由於資本主義國家敵視封鎖,蘇聯不能從發達國家獲得必要的先進科技和工業設備;還由於生產力發展的世界趨勢,蘇聯對世界具有依賴性,不能脫離國際分工自搞一套,因而得出結論,社會主義不可能在一國之內建成。於是,托洛茨基提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停止新經濟政策,通過「剪刀差」從農業取得工業積累的必要基礎,集中發展大工業,強調高速度,著名的托洛茨基主義者普列奧布拉任斯基撰寫的《新經濟學》詳細論述了「社會主義原始積累」的理論,而這樣發展生產力的目的,一方面是鞏固蘇聯紅色政權,以堅持到世界革命的來臨,另一方面是為蘇聯推動世界革命創造物質條件。托洛茨基論證說,蘇聯的目的依然需要推動世界革命,尤其是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地區的革命,因為只有這樣,蘇聯才能打破資本主義的封鎖,獲得工業國的幫助,從而快速地完成工業化,提高生產力。托洛茨基指責斯大林是右派(因為當時斯大林維護新經濟政策),要通過「熱月政變」復辟資本主義(這後來被證明不是事實),後來又指責斯大林搞孤立於世界之外的「民族共產主義」(這個指責是有一定道理的)。
斯大林及其支持者則不這麼認為。斯大林認為一國可以建成社會主義,但是他的這個社會主義標準就很低了,尤其是在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標準上要求很低,而是強調生產關係-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和計劃經濟體制,但是對社會主義的其他標準,例如人民生活水平,國家的專政職能的逐步減弱並消亡等標準則避開了。斯大林認為能夠建成社會主義的理由是,這個一國建成社會主義是在蘇聯這個特定國家內建成,而蘇聯具有很多條件:疆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共產黨領導的蘇維埃政權;人民群眾的熱情等。斯大林認為托洛茨基是消極等待世界革命,不相信蘇聯能夠建成社會主義(並不符合事實,而後來托洛茨基的主張被曲解為反對在一國建設社會主義)。對於托洛茨基攻擊他要搞孤立封閉的經濟,斯大林稱蘇聯依然可以同國外做貿易,依然有商品交換,而不是孤立的。斯大林把建成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區別開,指出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是指「免除外國對蘇聯的軍事干涉」(這就是為何中共會在早期提出「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
這場鬥爭的結果是斯大林勝,托洛茨基敗。斯大林擊敗托洛茨基後,在經濟上借托派的社會主義原始積累理論搞定了工業化的基金,通過和資本主義國家做生意的方式,以農產品換工業設備的方式取得了工業化所需的外部支持,利用甚至犧牲國際共運的一部分利益,為蘇聯的建設創造了比較有利的外部環境,又打擊了托洛茨基左派和布哈林右派,建立起高效的國家機器,解決了托派提出的問題,這就使蘇聯模式成功豎立起來了。
第二,關於革命階段論和不斷革命論的問題。
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早在俄國革命時期就形成了。不斷革命論是托洛茨基主義的核心理論。從縱向上,不斷革命論主張社會革命的不斷性,比如俄國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中間實際上並無停頓,並沒有「資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的階段劃分,而是體現為二月革命連貫地轉變為十月革命,資產階級革命轉換為無產階級革命,中間沒有停頓(從歷史上看,這是符合事實的,甚至列寧本人當時也承認,對於革命性質轉化的這個問題上,托洛茨基是正確的);從橫向上,不斷革命論主張一國革命到世界革命的不斷性,托派認為,由於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全球性擴展,由於資本主義制度是世界性的,資產階級是一個國際的階級,革命的最終勝利必須是世界革命的勝利,而一旦革命停頓,就會出現修正主義,出現資本主義復辟或特權官僚階層的蛻變。因此,托洛茨基得出結論:共產黨人需要時刻做革命的推動者,革命要一衝到底,既在革命性質上徹底,又要在革命範圍上徹底(所以,插一句嘴,托派的不斷革命論和毛派的「不斷革命」完全是兩回事)。
斯大林對於革命性質和階段的看法,後來被稱為革命階段論。就是認為革命是按照性質不同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的任務是不同的,不能超越階段,比如不能在資產階級革命階段就去搞社會主義革命的東西。
革命階段論與不斷革命論的鬥爭,體現在對於中國革命的認識上。托洛茨基依照不斷革命論,認為中國共產黨不該加入中國國民黨,而應保持獨立性,要發動工人農民,發起革命高潮,實現革命勝利;而斯大林則認為,中國是資產階級革命階段,資產階級就應該領導革命;國民黨是資產階級的革命政黨,中共要與之合作,承認資產階級(國民黨)的領導權,而不是保持獨立性自搞一套。正因為執行了這一路線,中共在斯大林、布哈林控制下的共產國際的命令下,對國民黨一味妥協讓步,遭到大規模絞殺。斯大林的錯誤指示雖然造成中共的巨大失敗,卻並不能以此證明托洛茨基的主張就正確,證據就是中國托派始終沒有成氣候。
第三,關於蘇聯社會性質和無產階級民主的認識
在這個問題上,斯大林的觀點比較簡單,認為蘇聯已經在一國建成了社會主義,證據就是"社會主義體系在國民經濟一切部門中的完全勝利"以及「人剝削人的現象已經被剷除和消滅」(參見斯大林《關於蘇聯憲法草案》,《斯大林選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斯大林認為這樣就已經是社會主義了。對於民主,斯大林在工廠內實行一長制,即廠長的絕對權威;工會只是一個督促工人生產的機構;國家機器實行自上而下的任命制與命令制。可以說,斯大林對於無產階級民主的認識,就是黨領導一切,黨的領袖領導黨,而黨的領袖就代表著人民的意志。在斯大林時期,蘇維埃的選舉基本是被操縱的等額選舉,黨的代表大會長期不能發揮作用,甚至中央委員會都不怎麼開會。
托洛茨基認為,蘇聯既不是資本主義——原因是蘇聯確實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計劃經濟,但又不是社會主義——主要就體現在官僚階層取代了無產階級,取代了勞動人民,成為了社會真正的主宰者,而是處於某種過渡階段。托洛茨基指出,蘇聯面臨著三大自身難以解決的矛盾:通過城鄉矛盾表現出來的舊社會殘餘同新社會的矛盾,落後的社會生產力同進行社會化改造之間的矛盾,以及蘇聯自給自足的經濟同世界經濟體系的矛盾。這三大矛盾在過渡時期無法解決,只有社會革命與世界革命的最終勝利,才能徹底解決它們。對於社會主義的標準,托洛茨基提出「工人的生活水平及其在國家中的作用是衡量社會主義成就的最高標準」(參見托洛茨基《蘇聯的發展問題》,《托洛茨基文選》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這就要求一方面要具備生產力基礎,還要使生產力發展的成果為工人群眾所享受;另一方面擴大工人民主,例如加強工會的抗議作用,改進黨內民主和蘇維埃民主(托洛茨基具體主張公開辯論、組織派系等)。而實現道路,則是蘇聯人民進行一場政治革命,變官僚專政為名副其實的無產階級專政。這個政治革命可以以改良的和平道路進行,也可能以暴力革命的方式進行。
暫時答這麼多吧。
http://weixin.qq.com/r/i0UsNDXEd2gIrXFX9xCZ (二維碼自動識別)
革命主張沒什麼不同,但是托洛茨基爭權失敗了。斯大林當政,得面對現實。而托洛茨基流亡,得忠於理想。
也就是說,面對現實,得干累活干臟活。這大大地不符合共產主義的高大上。而流亡者眼裡,這些都是背叛的靶子。但托洛茨基要是奪權成功,也會開啟一樣的步驟。本來搞計劃經濟,剪刀差一套就是托洛茨基提出來的。
但托洛茨基至少維護了共產主義的「純潔」。當共產主義是幽靈時,人們熱切盼望它。但它革命奪權了,現實終究不夠理想。那麼人們就生出了新的幻想——現實中的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真正的共產主義不是這樣的,我們一定有錯過的理想方案。於是就有了滿足這個理想圖景的需要,托洛茨基就是保證了共產主義的理想性。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理想之所以是理想,是因為他還沒遇到現實
托派與斯派有三點基本不同
一是托派主張世界革命,反對斯派的一國建成社會主義
二是托派主張建立工人民主的計劃經濟,反對斯派的一長制官僚經濟
三是托派主張無產階級多黨制,反對斯派的一黨制官僚獨裁
托洛斯基的理論好多是似是而非的,也就是說,他的理論表面上看起來很好,很符合馬克思主義,而實際上一仔細推敲,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例如他認為蘇聯生產力落後,不能一國建立社會主義,應該不斷革命,走向世界。這裡面的錯誤就多了。
他認為的不斷革命說對的,但是革命要不要根據地,要不要領頭羊?共產主義,或者說社會主義能同一天突然在全世界實現?不可能。總得有帶頭的,有先實現的,然後逐步擴大,星火燎原。所以斯大林主張蘇聯先實現社會主義,搞富強了,為全世界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一塊踏實的根據地,再把社會主義革命向全世界逐步推進是正確可行都主張。
蘇聯的生產力落後,不能建立社會主義?這是托洛斯基不懂辯證法。生產力什麼時候算髮達?100年後的發達,但是比起200年後的生產力則是落後的;現在的生產力落後,但是與100年前的比起來則是發達的,所以任何時候的生產力都是落後的,也都是發達的,根本就不存在絕對發達的生產力。
同時托洛斯基還認為,蘇聯必須獲得歐美國家的工業支持才能建立社會主義,還認為蘇聯搞計劃經濟就是閉關自守。這些觀點都說明他不懂經濟學,不懂計劃經濟,更不知道計劃經濟極大的優越性。
計劃經濟在國內消滅商品交換,不等於不同外國交換。就好比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內部是計劃經濟,沒有商品交換,各車間的物資是調撥的,但是這個企業照樣和其它企業交換。
就先說到這裡吧
托洛茨基在1905年革命後到十月革命時的思想和列寧已經很接近了而在那時這種思想只是少數派。在內戰之後,由於列寧患病,黨內才出現關於路線的派系鬥爭,托洛茨基的觀點按時間順序可列為,實行類似新經濟政策的策略,在遭到阻力後,又提出勞動軍事化以及加強計劃委員會權力的提案,而後者主要在平衡新經濟政策中出現的新的分化。這個觀點成為後來斯大林派攻擊他的理由。在列寧死後,三駕馬車的出現使托洛茨基開始從弱化中央書記處權利以及號召抵制官僚化來鬥爭,並寫了十月的教訓來點名批評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的保守派。在這之後托派反對派才正式形成,開始向斯大林以及其盟友布哈林的右傾觀點攻擊。結果是斯大林在流放托洛茨基後開始急劇的向左轉,拾起了托五年前的觀點,碾碎了布哈林右派,將競爭對手全部吃掉。從這段歷史可以看出,斯大林的主張並不明確,但偏保守是可以看出的,而托的主張仍是以傳統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與工業,並以黨內體制改革實現黨政分開,加強加盟共和國自主權。後幾點和列寧臨死前的觀點基本一致。可惜他沒有登台的機會了。
托洛茨基的主張,也就是托洛茨基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系譜上屬左翼,與第二國際分裂後以列寧為代表的左翼大體上相同,而斯大林在1924年所提出的「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是對第二國際分裂後代表右翼思想的伯恩茨坦的思想的修正。
詳見鋼鐵雄心中對於斯大林的描述和對托洛茨基的描述
約瑟夫叔叔的我沒啥特別深刻的印象。
列夫叔叔的我印象很深「永遠的革命者」與「勝利的革命者」
按照西方的立場來看…就算是負面評價,這兩個稱號也是對托氏極高的肯定……主張什麼的都是次要的,奪權才是主要的。斯大林贏了,托洛茨基跑路了。所以斯大林主張什麼,托就反對什麼。大約相當於執政黨和在野黨,無論執政黨想干點什麼事,在野黨總要逼逼幾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9%98%E6%B4%9B%E8%8C%A8%E5%9F%BA%E4%B8%BB%E4%B9%89
作為一個歷史盲,最近在看曼施坦因的《失去的勝利》,看到這個問題,正好發現托洛茨基跟曼施坦因兩人有相似之處,瞎說幾句。
根據《失去的勝利》中的描述,曼施坦因這個人的一大特點是他的戰略目標非常清晰,他一再詬病德國當時沒有建立一個指引整個戰爭整體目標的陸軍司令部。
對於曼施坦因而言,如果眼下有兩個計劃A和B:A能實現最終戰略目標,當風險很高;B的風險低,但屬於見一步走一步的類型,基本不能達到最終目的。曼施坦因肯定是會選擇A計劃,因為B計劃即便當前獲得了成功,長遠來看也是沒有意義的。
因此他才策划出了著名的「曼施坦因計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地搞定了英法聯軍,同時按《失去的勝利》的態度,他也是支持陸軍登陸英國作戰的。作為戰後的個人回憶錄,《失去的勝利》當然有馬後炮和自我美化的嫌疑,但因為「曼施坦因計劃」是真實存在並成功的,可以認為這種總是以最終戰略目標實現為前提思考策略的思維方式,是曼施坦因的一個特點。
類似的,托洛茨基也是這樣的一個人,不過作為一個「真正的革命家」(可能要是掌權了就不是了),他的戰略目標,比曼施坦因的「德國取得二戰勝利」的要困難無數倍,那就是實現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蘇聯(曾經)成功地實現了社會主義了么?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要看個人對「社會主義」的定義是什麼。但至少我猜想從托洛茨基的角度看,蘇聯肯定不能算是社會主義,即便在某些經濟指標上,由於時人想像力的貧乏,蘇聯超出了他最早的想像(比如我國人民曾經覺得家家有台電視就是社會主義了,但我們現在遠遠超過了也只敢說是初級階段而已),但歸根到底並不能符合一個他心中的社會主義。
托洛茨基的一些比較經典的操作:不斷革命論,勞動軍事化,還有當時主導的對德和談,基本都屬於為了實現「最終目標」而採取的不切實際的計劃。說起來,雖然托洛茨基一生也取得過不少成功,但他給人留下最深的印象的,卻恰恰是這些不切實際的計劃。
相比之下,斯大林更像一個傳統的執政者,與其說他的政策反映了什麼「革命主張」,還不如說他總是選擇眼前更有利於鞏固統治的策略。所以他非常熟練地利用「黨」這樣的政治工具剷除對手,同時他的經濟政策也是持續變動的,甚至於看上去前後矛盾。
王明和毛的區別
其實托派的經濟建設主張,與後來的南斯拉夫的實踐很像。
事實證明,與資本主義體制相比,甚至與斯大林體制相比,托派與南斯拉夫,都沒有更好地解決「激勵機制」、「委託——代理」問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