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定價 0.99 美元和 1 美元相比,優勢何在?

為何App定價習慣從$0.99起,而不是$1?


幾十年前有人發明了Psychological pricing,開始有人應用,然後就被濫用。在被濫用了之後,很難說到底還有沒有用。消費者已經獲得了「足夠的教育」,我不信還有人覺得0.99比1便宜。Wiki里Psychological pricing的解釋也說到,實際的試驗中會發現基本沒有效果,連小孩子也能理性購買

The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pricing is controversial. Some studies show that buyers, even young children, have a very sophisticated understanding of true cost and relative value and that, to the limits of the accuracy of the test, they behave rationally.

美國大量商品習慣於$2.99, 或者$199, $249這樣標價(汽車和奢侈品除外),汽油更是「無恥」到$3.359一加侖這樣的價格(美國油價絕大多數按9厘結尾, 並且結尾以小字寫成9/10)。

不能再用psychological pricing來解釋,而是早已形成慣例。由於消費稅的存在,本來也出不來整數:就算賣100,消費者也需要支付108這樣的價格。加上9成以上的刷卡交易,不涉及「腦算」和「找零頭」,沒有任何的不方便之處。

而在中國.9結尾這種定價遠沒有美國流行。Apple MacBook Air 起價為7388, 而在美國是$999. 中國人更習慣於整數0結尾,Apple認為中國人喜歡8,所以大玩起了8結尾這種定價把戲。999定價唯一實際作用就是按價格區間篩選的時候會被歸到1000下面一檔,增加「受眾面」 (即使是這點作用,也不絕對。有的按1-999,1000-1999分檔,但是還有按1-1000,1001-2000分呢)本題App .99定價與這個沒關係。

App這個行業就是美國人創造的,確切地說就是Jobs本人搞的。老喬遠在iPod時代就把iTunes的歌曲定價為$0.99一首,$9.99一張專輯。那麼07年之後有了App Store, 順其自然就繼續$0.99起價。其他後來者也自然跟隨這個習慣,於是你能看出在美國一律$0.99起,無論是Android還是iOS, 甚至Amazon. 然而,中國卻是6塊,而不是5.99。

根據評論追加補充:有人說感覺598比600便宜,那麼597呢?595,588呢?585,579,558?這樣數字遊戲玩下來是永遠沒有底線的。追其根本,我們討論的無非是商家「如何犧牲最小利益 讓你最大地感覺實惠」這個gimmick。有人覺得598是大實惠,但是還有人覺得商家忽悠,自己「腦補」了2塊就當成是600。感覺是因人而異的,但是各種大牛的統計數字表明,整體而言消費者是對這種「忽悠」免疫的。或者說,覺得便宜的人和自動「腦補」的人正負抵消了。所以不應該過分關注這種數字把戲。別忘了,商品是否賣得掉、商家是否利潤最大化,取決於多個因素。9、8這種定價法對總利潤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回歸App定價來說,這純屬習慣,沒有實際意義。

別試圖用理論來解釋牛人的決策。牛人決策多數靠的是習慣和直覺,然後他再試圖用理論來說服或者「騙」眾人。


在app上可能沒必要,只是一種慣性
不湊整數這種陋習由來已久,而且一定是為了滿!減!的時候耍!流!氓!
這是我的惡意揣測……o(╯□╰)o……


如果在walmart,Costco 等超市買東西,當你拿到小票之後很容易覺得沒買多少東西,但價值卻如此之高,其實就是因為這種定價導致的結果,因為粗略估價都是從影響力最高的位數計數,我們就加了12個1下來,價格已經飆升至20$之上,但商家沒騙你,算下來就是那麼多,在摳計算器也沒用。


我旗幟鮮明的反對最高票答案,牛人依靠直覺做決定,但是要靠理性驗證。喬布斯要是看著鏡子做市場調研,要不他是個大傻逼,要不就是太幸運。可惜這種幸運通常持續不久。


突然想到一個很悲劇的事情:89年出生的少年和90年出生的少年。
一個已是成熟的80後了,一個還是賣萌的90後,其實就只差一歲。
唉,悲劇啊!


只要九九八,題主帶回家,既能么么噠,又能啪啪啪……
=====================

好吧,不掉節操了,排名第一,解釋Psychological pricing的答案已經很完善了;我再來給點補充,很多時候998給人的感覺就是「三位數」而不是「四位數」,讓人覺得「沒花多少錢」;

而網遊促進玩家消費的一個方式就是各種「鑽」啊「晶」啊等東西,RMB充進去後經過層層換算,人們就感覺不像在花RMB了,更容易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因此一衝動就容易釀成大錯。


魔力價格,美國人曾經做過實驗,在零售行業里使用魔力價格後確實出現銷量上升的情況
看到第一個數字時潛意識會將這個價格劃為這個數字的範疇內,感覺上便宜了些
但在價格比較高的商品中 比如汽車 房子 奢侈品這些中使用並未產生影響

《無價》中有一段講過這個
無價 (豆瓣)


其實很簡單,不用看那麼多的東西。比如說我要買999元和1000元的MP4:
我對我媽說:媽,我要買999元的mp4。我老媽可能會想:哦,900多塊錢的東西買吧。
我對我媽說:媽,我要買999元的mp4。我老媽可能會想:啊,1000塊錢?有點貴吧。

這就造成了人們心理上的差價:100元(實際差價只有1元,不過感覺起來會很多)。所以999元比1000元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
同理可以說:0.99美元和1美元在人們心中的落差要大於一分錢,但接近一毛錢。人們就更願意掏腰包去購買。


就像有人喜歡將鐘錶撥快五分鐘,在絕對理性清醒的前提下,事主當然明白時鐘比實際時間快的事實,但這種撥快的行為又確實能讓事主感到自己抓住了時間避免了遲到。價格標籤標9的行為是類似的,再絕對理性的人也會有偶爾的衝動消費。


翻譯自Quora上的Balaji Viswanathan"s answer to Pricing: Do prices at $.99 instead of $1.00 result in more sales?

這被稱為心理學定價,並且已被市場營銷人員研究了很多年。

並不像其他人所說它是由「Bata」發明的,其實它早就存在——至少是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這是一張有130年歷史的廣告:

這個定價策略的來源尚未確定,關於它的歷史有3種不同的理論:
1.19世紀的營銷人員(比如梅西百貨)試著在價格敏感型產品上打擊他們的競爭對手。
2.芝加哥日報的Melville Stone將他的報紙價格定在1美分。但是那個時候美分並不是很常用,他哄騙當地商家使用奇數定價,這樣消費者們就有零錢來買報紙了。
3.如Frederick Arciniegas所說,這其實是一種現金管理機制,使用奇數定價會使收銀員需要打開收銀機(來給顧客找錢,防止收銀員把零錢直接放到自己口袋)

為什麼現在還在使用奇數定價?
1.顧客會認為奇數價格比整數定價更合理。他們會傾向於認為這樣的價格是經過計算才得出的。另一方面,整數價格會讓一些顧客覺得他們被坑了。
2.奇數定價也給出了一個心理暗示:商品的價格已經低到不能再低了。
3.早年間,日用品領域的商家會通過降低產品價格一兩美分的方式來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4.很多研究發現顧客更多的時候受價格標籤上的第一位數字所影響,而較少受最後一位影響。1997年的一個研究發現,有90%的價格由9或5結尾。不過,顧客們正在下意識地對奇數定價習以為常,很多公司比如沃爾瑪更喜歡將價格由.98結尾,以示與眾不同。

-----------------------------分割線------------------------------
我個人的理解是,這其實更像是一個定價習慣,它可能表面上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實際應用中,1美分的差別微乎其微,因為現在1美分已經沒有任何購買力了——但是100年前則未必。


大川的言論甚是同意,著實,不能總是試圖想出各種理論去解釋大牛的決策。
但個人日常的經驗告訴我,0.99和1肯定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
首先,便宜了一分錢。看似不經意的一分錢,卻有著非凡的吸引力,前者比後者便宜的觀點瞬間灌輸到你的腦子裡,這是不爭的事實;
其次,數量級的變化。雖然還是一分錢,但兩者在數量級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變化,99和100,一個是十位級,一個百位級,從二位數變成了三位數,對於很多旁聽者,尤其是數字感不強的旁聽者,幾乎就相當於提升了一個數量級,這時候,這兩個數字之間的差價,已經遠遠超過了實際差價,如果還不夠明顯的話,想想1999和2000,2999和3000,這種首位數字的差距給人的衝擊力是很強的。
所以,0.99和1,一方面有著實際價值的差別,另一方面也有著心理上的價格差,所以消費者購買前者的幾率會有明顯的提升。


看餘額就能直接知道消費了多少筆[0,99]


很明顯的優勢就是:0.99元比1元便宜……


我感覺現在商品價格0.99元比1元看上去感覺反而更貴,因為物極必反,使用多了就失去作用了,對消費者已經不起作用,就比如發微信紅包一樣,發0.99元感覺比發1元還多,因為數字比較大,現在大家用現金也越來越少了,大家是不是也這麼認為呢?如果是的話給我點贊哦


這可能讓消費者覺得:(1)該價格低一個數量級;(2)該產品已經打過折。(《無價》)


給個視覺效果唄,既然都說差別不大,爭論意義也就不大了,有著我國的油價這碗酒墊底!咱們應該免疫了


雖然只有1分錢,但是0.99和1.01,你更願意買哪個呢?這樣的對比,就顯出1分錢的感覺出來了。


有心理上的優越感


來了歐洲真心覺得很不爽,很多東西在超市都是X.99開賣。也就意味著你身上會有很多1cent。而這很難花出去,平時再買東西也會習慣性的拿整鈔。我想美國應該也不外如是。所以並不會覺得便宜,反而麻煩。另外建議以後來國外留學生,準備個零錢包,或者錢包自帶這個功能。扯遠了 呵呵。


商場做滿100元減20的活動時看中一件99塊的T恤你就必須再去買雙19塊的襪子(((o(*?▽?*)o)))


很多東西其實只是延續慣例罷了,這就是路徑依賴。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th_dependence


這是個心理定價問題,都有定論的。

http://en.wikipedia.org/wiki/Psychological_pricing


打個比方吧,當你考試考了59分,而你同桌考了61分,定價上差不多就是這種感覺。


對用戶來說,他們以為便宜了很多。。
對商家來說,他們以為用戶以為便宜了很多。。

不管心理學怎麼反應,反正我是已經開始不自覺的在碰到此類價格的時候抵觸「以為」了。


推薦閱讀:

迅雷看看的應用為什麼在 App Store 被下架了?
App Store 上的應用如何做有效的 SEO?
如果得到 App Store 的推薦,會給應用的下載量帶來多少提升?
有哪些簡單好用的大姨媽記錄APP?不需要社交不需要電商和其他亂七八糟的功能(例如X柚)
App Store 上有哪些比較好的英語學習應用值得推薦?

TAG:價格 | 行為經濟 | AppStore | 用戶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