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里西斯華人多嗎?
移民史
與島上其他民族一樣,最早來到模里西斯的華人並非自願,而是在18世紀40年代從蘇門答臘被「拐騙」至模里西斯的。法國海軍將領德斯坦伯爵夏爾·埃克托炮製了該項計劃,然而,被誘拐的華人們很快便罷工抗議。他們幸運地未被屠殺,只是被送回了蘇門答臘[8]。18世紀80年代,數千華工乘坐英、法、丹等國的船隻自願從廣州移居至路易港,從事鐵匠、木匠、鞋匠、裁縫等職業,並迅速在路易港形成一個小唐人街,名為中國營(法語:camp des Chinois)。即便在英國1810年佔領該島後,華人向該島的移民亦未有衰減。僅1840-1843年間,便有3000華人合同工來到該島。19世紀中期,該島的華人居民達到了五千之多。
早期移民大多操廣東話,但後來梅縣的客家人開始占多數。和其他海外華人社區一樣,客家人與廣府人的對立成了普遍的社會現象。到了19世紀60年代,全島都可見到華人開設的店鋪。殖民政府的一些人認為應當禁止華人的進一步移民,但總督軒尼詩拒絕了這些限制主義者的遊說,理由是華人在向社會中富裕階層提供便宜貨物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華人開始娶印度裔的老婆,因為島上華人婦女稀少同時又有許多適齡印度婦女。1881年,華裔婦女只有9人,1901年,華裔婦女也只有58人。1921年的普查中,印裔婦女與華裔所生的孩子共有148人。
19世紀80年代,儘管華人移民穩步流入,但模里西斯的華人數量卻減少了。根據資料,1881年華人數量為3558人,而1891年華人數量卻只有3515人。因為華商在法律上不能在模里西斯購置土地,因此他們將在中國的親戚帶來模里西斯,在經過數年的訓練之後,這些親戚可以在西方殖民地社會生活下去的時候,華商便準備好資本和介紹信,把他們送到附近的國家做生意。比如,1888-1898年間,約1800名華人離開路易港移往非洲大陸,主要是南非的伊麗莎白港和德班。因此到了1901年 ,華人的數量減少至了3515人,其中2585人為商戶。到20世紀30年代為止,華人移民持續來到路易港,但因當地經濟瓶頸已吸收不下他們,他們才發現模里西斯只是他們移民的第一站。他們後來大都去了非洲大陸(特別是南非)及馬達加斯加、留尼旺、塞席爾等地。二戰後,大數量的華人移民停止了。
但是,模里西斯華裔依然維持著他們與大中華地區的個人關係網,在20世紀80年代模里西斯出口加工區建立之後起了極大作用。來自香港及台灣的投資者在出口加工區建立工廠,幫助模里西斯一躍成為毛織物出口的第三大國。隨著投資者們,新一波中國民工開始來到模里西斯,他們大多與服裝廠簽了三年合約。
人口分布及職業
現在,模里西斯華裔大多是商人,他們「實質上壟斷」了零售貿易。他們是島上第二富裕的民族,第一是法裔模里西斯人。他們經營餐館、零售或批發商店及進出口公司。中國餐館對模里西斯文化影響極大,島上所有居民無論任何背景都有吃中餐。炒麵最受歡迎。島上所有民族、職業的居民都喜歡吃梅縣起源的肉圓、燒賣、粄圓、燴丸等丸子。一份2001年的商業雜誌調查中,模里西斯50家大企業中有10家為華人企業。
語言
大部分模里西斯華裔至少是三語者:他們日常交流用語為模里西斯克里奧爾語和法語,行政和教育中使用的英語則是他們主要的書面語言。1990年的普查中,約三分之一的模里西斯華裔宣稱他們的祖語和現用語為模里西斯克里奧爾語。另三分之二則說他們的祖語為某種漢語方言,但在調查中只有不足四分之一的人不但認為他們祖語為漢語而且在家裡使用漢語。華裔模里西斯人中少量年輕人使用漢語,他們使用漢語主要是為了和長輩交流,特別是長輩中受教育較少故而很少接觸英語及法語的人。年輕人中沒有人使用漢語與他們兄弟姐妹或表兄妹交流。
在客家話社群中,他們所說的客家話在語音及辭彙上已經與梅縣客家話有了一定的區別。語音上與梅縣客家話的差別不是特別大,出現的差別主要是由於梅縣客家話的發展,如韻母的簡化等,而模里西斯客家話韻母簡化的速度則大大慢於梅縣客家話。另外舌根聲母在細音韻前顎化的程度模里西斯客家話則比梅縣客家話高得多,如「曉」、「熱」等字,梅縣客家話分別讀成[hiau]和[?iat],而模里西斯客家話則讀為[?iau](或[?(i)au])及[?iat]。
身份認同
除了在傳統文化上有著一定的紐帶之外,模里西斯華裔本身並不認同中國大陸文化,可能是由於高漲的「模里西斯主義」(Mauritianism)和強大的模里西斯認同感。如香港大學的Lemon Lau說,她在對華裔模里西斯人身份認同的研究中發現,「與美國的情況相反,如果你問一個長著華人面孔的人是否華裔,他們並不會給出一個肯定的答覆,而是更喜歡說他們是模里西斯人。如果我不深入詢問下去,他們便不會說他們是模里西斯的華裔。」
華文學校
20世紀中葉建立了兩所華文中學:華文學校(或稱新華中學或新華學校)建立於1912年11月10日,原為小學,後於1941年增設初中部。學生達1000餘人,鄰近的留尼汪和馬達加斯加亦有華裔子弟前往就讀。
中華中學由中國國民黨駐模里斯黨支部於1941年10月20日建立,登記學生500餘人,但50年代末,學生人數縮小為300人。60年代停辦。但其校友會在模里西斯華人社會中仍有一定影響。
新華學校亦面臨著生徒減少的問題,因為華裔子弟接受西式教育者日眾、生源枯竭。70年代停辦,僅保留一所新華周末補習班。1986年起,學生人數又逐年增加。90年代,補習班已恢復新華學校之名,並另設幼兒班。教師絕大多數為本地模里西斯華裔,亦有個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任務辦公室從中國大陸聘來。
推薦閱讀:
TAG:模里西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