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中有的是用陽曆日期來定的?


首先要澄清:二十四節氣不是按照陽曆來定的。

二十四節氣在我國是逐步形成的,至遲在殷商時代,已經有了夏至、冬至的概念。成書於戰國前的《尚書,堯典》僅講到四個節氣。以晝夜變化依次命名為「日中,日永,霄中,日短」,即後來定名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簡稱「二分二至」。在稍後成書的《管子,輕重已》中增加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有了八個節氣。成書於秦代的《呂氏春秋·十二紀》,對節氣已有了較為詳實的規定和描述,有了二十二個節氣,尚無小滿和大雪。到西漢,淮南王劉安所著《淮南子·天文訓》中補充了小滿和大雪,二十四節氣至此完善,並且一直沿用到現在沒有什麼變化。在此之前節令之名不太一致。

請注意,西漢時期,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就已經完善了,那時候還是「公元前」,當下的這種陽曆還沒有產生,所以「二十四節氣中有的是用陽曆日期來定的」,這種說法肯定不對。

問題又來了,既然不是用陽曆來定的,那為什麼節氣又和陽曆的日期那麼接近呢?下面繼續

在我國古代,二十四節氣的日期是由圭表測影來決定的。自周以來,許多古書都載有二十四節氣的日影長度數值。這說明二十四節氣是太陽視運動的一種反映,屬於陽曆的範疇(注意:是範疇而已,但並不等於陽曆,陽曆有好多種,當下用的陽曆是其中一種。),通俗的說就是和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天數有關。下圖古代圭表。

我們在地球上感覺不到地球的運動,卻可以看到太陽在星空中的運動,一年中正好運轉一周,我們將太陽的這種運動稱為視運動,把它所運行的軌道稱為黃道。黃道是一個大圓圈,圓周為360°。二十四節氣就是把黃道等分成24段,每段15°。太陽通過每等份的時間大致相等,因此,二十四節氣在公曆中的日期基本上變化不大,比如清明每年都在4月5日左右,冬至每年都在12月22日左右。

也就是說,節氣是24等分圓周,是個幾何的概念。而地球繞太陽一周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365.2422天,如果分為24份的話,要大於15天,因此節氣經常會與陽曆有一兩天的出入,但不會差的更多。

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卻很不固定,這是因為農曆的歷年比回歸年少11天左右,從而造成同一個節氣在某年的日期要比前一年晚11天左右。而遇到閏年,農曆年長384天,比回歸年長了19天左右,結果下一節氣的日期又要提前19天左右。


二十四節氣是非常嚴謹、標準的陽曆。它是古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在日晷上的投影長度和角度,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嚴格地按每走過15度角,精確計算地球一個回歸年的曆法。它巧妙地避開了日、月積年的模數限制,應該說,比現行的公曆(陽曆)還要精準。它雖隸屬於中國的農曆,但完整的農曆是陰陽合曆,是古代中國人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正是農曆中陽曆的典型代表。曆法是人類用來連續記錄日期的規範法則,是以時間為坐標的記錄手段,用以記錄歷史、指導當下、預測未來。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由於認知的有限和不同,各民族產生了多種多樣的曆法。我國現在採用公曆(西曆、陽曆)和農曆(陰陽曆)並行紀年。辛亥革命後,曾頒布法令採用世界通行的公曆,以公元紀年,廢除農曆。但是,公曆順利實行了,農曆卻沒有被廢除(特別是農村),一直使用至今。說明我們中國老祖宗發明的農曆,在指導農業生產方面,確實有其一定的科學性,有著久遠的應用歷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在我們這個文明燦爛、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起到過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農曆曆法的單位,從小到大依次為:剎那(相當於秒)、刻(15分鐘)、時辰(2小時)、日(12個時辰,一個晝夜)、月(月亮盈虧一個周期,陰曆)、節氣(一個節氣大約半月,共24個;陽曆、地球繞太陽公轉準確的回歸周期)、季節(三個月,陽曆)、年(12或13個月,陰陽曆、靠閏月加減實現與回歸年同步);中周期紀年(12地支、屬相輪迴);長周期紀年(5天干、與12地支,排列組合60年輪迴還甲子、大致對應人的一生)。天干地支紀年法,屬推演曆法,主要用於預測未來,俗稱黃曆。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古代中國人是根據24個節氣,也就是非常確定和有規律的陽曆,來安排生產活動的;而天干地支、年、月、日、時,也就是陰曆,是用來組織社會生活的。為什麼農曆比公曆複雜呢?這是因為,古代人並不知道,腳下的大地是球形的;月亮、地球和太陽以及眾多星辰的真實位置關係。他們坐地觀天,以大地為中心,認為天圓地方,日月星辰是圍繞大地而旋轉的,就是所謂的地心說。那麼,將太陽東升西落一個周期定為一日;月亮盈虧一次定為一月,就成了曆法的最基本單位。由於月亮、地球的公轉周期不是日和月單位的整數倍,時間拉長到超過一個地球繞太陽公轉回歸年(365.2422天)以後,年、月、日周期性對應關係就變得紊亂了。聰明的古代中國人,通過日晷觀察到太陽在大地上的投影長度和角度有嚴格的、周期性的回歸對應關係,於是結合天象、地表變化,創造了對應太陽周期性變化的陽曆,即24節氣。以大致半個月15天來準確測定,所以就有了題主所說的:農曆的節氣對應陽曆固定日期。其實,嚴格來說,這話也是不準確的,只是大致對應得上。因為陽曆也是每4年有一個閏年,在2月末加一天。我們的祖先創立陰陽曆,主要還是受到了對自然和社會認識的初始學說—陰陽太極的影響。認為對大地時刻不離、影響最大的太陽(日頭)、太陰(月亮),就共同參照它們兩個天體的運動規律創造出這個比較科學的陰陽曆法—農曆。不得不說,古人在沒有望遠鏡、衛星、太空梭、宇宙飛船等先進的技術設備觀察宇宙的簡易條件下,能夠以實證主義的手段,發明出比較精確的陰陽曆法,已經是很有智慧、很不簡單的了!


不是說用陽曆農曆陰曆的問題,而是二十四節氣是氣候問題,而且也不是有的,而是所有的。

開始是勞動人民發現,隨著四季變化的進行,適合不同的耕種收穫生活進行是有非常強烈的規律性,於是人民按照一年十二個月給起一年的規律分成十二個節點,就是今天立春、立秋、清明等十二節。再在十二節中設置十二個中氣,就是今天夏至、冬至等十二個中氣。

後來,星象家們發現,地球到達太陽黃道面一定夾角時(古時是確定太陽初升時不同的位置確定),就和二十四節氣高度重合,於是就把二十四節氣定義為地球到達黃道面指定夾角位置。我們知道,陽曆其實就是太陽曆,是人民按照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給人為劃分十二個月,每年的幾月幾號,地球到達太陽黃道面的位置其實相差不大,於是我們就可以發現二十四節氣和太陽曆高度完美匹配了。

所以說,二十四節氣不是說用陽曆日期來定,而是兩個是用同一種規律確定,所以它們能高度契合而已。

順口說一下,陰曆和農曆是不同的兩個概念。雖然,兩個都是以太陰,也就是月亮繞地球運轉作為計月依據。但是,陰曆沒有置閏的辦法,也就沒有閏月的說法,而且強行規定十二個月為一年。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年的元旦(年初這天,古時叫元旦,不是現在說的元旦,當然你理解成同一樣東西也可以),一會在春天,一會在冬天,完全與氣候沒有任何聯繫,這樣的曆法,適合海上作業者,因為它能夠指示潮汐變化。而農曆,在陰曆的基礎上,加上了閏月,其閏月的規律是,當某個月沒有中氣時(就是上面說的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氣)就置閏,使那個月有中氣了。這樣,農曆就可以開開心心和四季規律高度重合了。

有人問我,為什麼有時是兩年一閏,有時是三年一閏?那是因為農曆一個月大約比陽曆一個月少一天,所以三十個月左右置閏一次,兩年還是三年一閏,完全看實際情況啊。

還有人問,有沒有閏正月啊,為什麼我沒有遇到過?實話實說,有閏正月,但是,上次閏正月是幾百年前的事了,下次閏正月是幾十年後的事了,你說,哪有這麼好的事讓你過兩個新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即使讓你碰到,那也是過第一個,沒有過閏的那個的道理。當然,閏臘月就非常不服,它說;「老子就是個特例。」


扯遠點,從曆法的源頭開始說吧。

曆法是幹嘛用的,記日子用的,因為人類的各種生產和活動都需要記日子,什麼時候雨多,什麼時候添衣,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娶妻(我就是為了押韻…),怎麼記日子呢,很自然的就是頭頂每天都能看到的太陽和月亮,而人類發現,太陽和月亮都有明顯的周期:太陽的東升西落、季節變化(不同季節太陽高度和升落時間),月亮的月相變化等,所以就主要誕生了兩種曆法:陽曆和陰曆。顧名思義,陽曆是以太陽周期為標準,陰曆是以月亮周期為標準。

比如我每天都觀察太陽,今天是正午太陽最低、白晝最短的一天,然後每365天太陽又到了這個狀態,於是我就制定曆法,一年是365天,這就算是陽曆,陽曆的「月」是沒有天文意義的,僅僅為了方便(12月22號總比第356天好用吧),所以陽曆才會有其他月至少30天、2月28天或29天這種奇葩——這源於古羅馬時期的典故,這裡就不說了,但起碼說明陽曆的月確實無所謂…另外要說的是,地球的公轉周期並不是整數天(現代精確的數據是365.24219天,古代不可能這麼精確,但總在慢慢改進),那麼總以365天為1年的話誤差會越來越大,幾百年以後的12月22號就成了夏天了,這顯然不行,但是我們的年也不能不取整數天,譬如今天的5點48之前是2017年、之後是2018年?那也太亂了,所以人們想了一個好辦法——閏年,小尾巴0.24219接近1/4,所以咱們4年再加上1天,二次誤差也很容易算,大約128年累計1天,為了好記就400年減3個閏年,至於三次誤差,三千多年才累積1天,很長時間內都可以不用考慮了。

另一個地方的我,喜歡觀察月亮,發現月相變化的周期是29天半左右(月亮的公轉周期其實是27.32天,但是地球還繞著太陽轉,兩個運動是要疊加的,畢竟月相是由月亮太陽的相對位置決定的),同樣道理,我們也要取整,於是就一個月29天一個月30天,當然還有誤差,大月小月調一下就行了,不贅述。一年12個月的話就是354或355天,陰曆的月有天文意義而年沒有。

世界上的曆法基本是這兩類,一般人都認為我們的農曆是陰曆,對,但不完全對,農曆並不完全是陰曆,可以稱之為陰陽曆,或者說中國特色的陰曆…因為人們的生產生活畢竟還是受太陽的影響更大,尤其是農業生產,所以純陰曆並不方便,我們的祖先不死板,誰說看了月亮就不能看太陽了,於是根據對太陽的觀測在曆法里打了兩個補丁,一個是閏月,大略說就是19年7閏,這樣平均下來每年的周期就是365天多,和太陽周期一致起來——比方說春節對應的陽曆,早的時候能到1月20號左右,晚的時候能到2月中旬,但總在這個不到1個月的範圍內波動。另一個就是節氣,每15天左右一個節氣,24個節氣對應一個陽曆年。這樣我們就以節氣來從事農業生產,譬如在我們那裡都是芒種割麥子,生活也一樣,看到明天大寒,哦差不多最冷的時候了。而且你不覺得,相比於乾巴巴的日期,節氣很直觀也很美嗎,「雨水」、「驚蟄」、「穀雨」、「寒露」、「霜降」……

回到題主的問題,概括說,節氣是陰曆的補充,和陽曆的日期對應(可能上下差1天),但不能說節氣是陽曆日期來定,可以說這兩者都是源於對太陽觀測的殊途同歸。


二十四節是純正的太陽曆!

但不是我們現在說的陽曆,現在說的陽曆學名叫做格里高利曆,只是陽曆的一種。剛傳進中國時候叫做西曆。我曾在頭條號寫過一個「陽曆陰曆農曆公曆-曆法小知識」,詳細介紹了幾種曆法。

二十四節日形成於先秦,成熟於西漢,是我們中華民族對太陽觀測的結果。我們知道四季形成是因為黃赤交角的存在。

在地球上北半球觀測就是太陽夏季高,冬季低。我們的祖先就用這個來定了節日,也就是太陽不同入射角決定了不同的節氣。因為二十四節氣是反映太陽變化,西曆也是,兩者重合就很正常了。

但說節氣日期是靠陽曆定的那就是說反了。

最後說一下,現在很流行的星座和節氣是根據同樣原理分割的。
本人霜降立冬座!哈哈


這個說法錯的,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人觀天象後總結出來的,這裡的天象,主要是根據太陽運行規律,還有月亮的陰晴圓缺,有二十四節氣時,公元還沒開年,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當時全球文明以農耕為代表,也就是說,節氣是為農業服務。

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根據月亮的一個圓缺周期確定了「月」,根據太陽運行周期(其實是地球繞太陽的周期)確定了「年」,調節月與年之間的不一致,加了個「閏月」,調節太陽運行周期的變化加了「閏年」,二十四節氣主要反映太陽運行周期,落實到具體月、日,根據農作物生長周期,指導天下人耕種。

陽曆沒有二十四節氣,但兩種曆法同時運用後,根據陰曆排出的二十四節氣,其中有一個節氣陽曆日期每年基本都是一個固定的日子,這就是清明。

有個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形象說明節氣具體日子與陰陽曆關係,對應下來,前後不差一兩天。沒有用陽曆日期定的。


  • 華夏有三歷:陰曆、陽曆、黃曆。
  • 陰者,月也,陰曆依月亮而定。每年從正月初一到大年三十。可通過觀察月亮的起落圓缺,推知每月的具體日期。中國主要節日和農村生日,都以陰曆為準,如春節、除夕、端午、中秋等。
  • 陽者,日也,陽曆依太陽而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即為一個回歸年。每年從元旦到12月31日,春夏秋冬,地球通用。
  • 黃曆看黃道,以立春為起點,每年自寅到丑,以干支記時,生肖、擇吉與五術——風水、中醫、命理、相術、卜筮等都依據黃曆。

24節氣中沒有用陽曆來定的,在陽曆引進中國以前就有24節氣了。中國古代曆法是陰曆,根據月亮圓缺定月,有些年會有閏月,所以配以節氣,就能很好克服以月定年不準確的問題,每年的節氣恰好和陽曆的日期相差不大,才會有用陽曆定節氣的誤解。

24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實二十四節氣按陰曆陽曆並不要緊,因為這只是不同的計算方法而已,中國人喜歡用陰曆計算,這是一種傳統習慣,其實公曆(陽曆)也許更簡單方便一些,因為陽曆平潤年只是少一天或多一天而且都在每年二月體現出來(二月二十八和二十九天)因此每年的清明都是4月4日4月5日之間,我估計其它節日也差不多。而陰曆就複雜得多,每年潤年要多一個月,而且三年一潤,五年再潤,這樣下來二十四節氣和陰曆時間每年差距很大,如立春時而在春節前有時又在春節後(像今年在春節前十多天)有時一年兩個春,有時一個春〈立春)都沒有,一年沒有春更增強人的迷信感…稱為寡年(不吉利)……i


農曆又稱陰曆,是地球與月亮之間關係確定,也稱月曆,舊曆管日曆教做「月份牌」。而24節氣是地球與太陽之間相對關係確定。也就是「黃道」。陽曆也是根據地球與太陽之間關係確定。也就是說與地球公轉軌道相對位置確定的。二十四節氣與陽曆參考的相同運行軌道,所以二者之間存在著對應關係。由於陽曆應用更為廣泛,所以24節氣對應陽曆比較普遍也便於記憶。陰曆相對於24節氣不便於記憶。但是24節氣的具體時間還是通過陰曆計算的。24節氣並非根據陽曆確定的。根據計算結果找到相應陽曆時間標明,很容易產生誤解。


推薦閱讀:

如何才能讓錦鯉色彩艷麗?
有哪些名言警句只流行半句,其實後半句才是更重要的?
新農合2018年每人交多少錢?
要不要和賺朋友錢的人繼續交往?

TAG:文化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