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癲癇病,該如何急救?
癲癇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性短暫腦功能失調綜合征。以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反覆癇性發作為特徵。癲癇是神經系統常見疾病之一,患病率僅次於腦卒中。癲癇的發病率與年齡有關。一般認為1歲以內患病率最高,其次為1~10歲以後逐漸降低。
對於癲癇,大家的印象普遍一致:這種病太可怕了!
如提問者所說,患者「倒在地上不停的抽搐,還口吐白沫,回想起來都嚇人。」
一位癲癇患者在你眼前發作時,你該咋辦?有效的救治方法是什麼?
其實在老百姓的眼裡,經常大家會說,「趕緊掐人中!」或是掐虎口、或是趕緊撬開病人的嘴巴、往嘴中塞毛巾、筷子等等,以防止他咬斷舌頭;或者是按住病人扭動的身體,喂一些水……
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這麼急救,搞不好傷到病人,同時也會傷到自己!
癲癇病發作,正確的處理方式是在保證病人不受傷的情況下,讓他抽動5分鐘。
按照急救學相關指南,癲癇發作現場處置有兩大原則:第一,確保病人氣道的開放;第二,防止病人受傷。
約90%的癲癇發作,可以在五分鐘之內自然緩解,因此建議周圍的人要保持冷靜,在保護病人不受傷的情況下,讓病人不被打擾得抽搐五分鐘即可。
正確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三不」、「兩保護」。
「三不」,就是不要強行約束病人,不用強行按住病人,不要強行塞入異物。
「兩保護」,就是保護病人頭部以及身體安全,讓病人發作期間不致意外,保持病人呼吸道的通暢。
補充說明,癲癇發作,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不要立即餵食物或者水、飲料。即使患者蘇醒了,也不要急於去餵食物或葯。病人抽搐以後,主要還是需要休息,最好的是讓病人側卧,松解束縛他呼吸的衣扣。
第一目擊者或者家屬,當病人作時要始終陪護一旁,保護好病人的安全,直到發作結束或專業急救力量到達。
對於沒學過醫的市民和家屬,當癲癇病人發作時會手足無措,何時需要撥打120呢?
一般大多數的癲癇發作,持續時間都不會太長,而且意外風險也比較低,一般的情況下不需要醫療救助。但接下來這些情況,需要120的協助:
1、發作的時間超過5分鐘;
2、1天出現數次發作,並且間隔的時間比較短;
3、呼吸困難,或有窒息的風險;
4、癲癇發作期間導致出現外傷;
5、水中出現癲癇發作或者是孕期發作。
格外提醒家屬,遇到患者發作一定不要亂。要注意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比如記錄患者發作的時間、時段,發作的一些表現、持續的時長,給醫生提供第一手的資料,便於醫生能夠正確診斷、及時用藥,這種規範操作對患者今後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期專家:瀋陽市急救中心渾南二分中心站長 鄧雷
首先我們知道,癲癇其實就是腦內神經元異常放電而導致的臨床綜合症,由於腦內不同的位置放電及放電範圍的差異都會導致一系列不同的臨床表現,可表現為感覺、意識、運動、精神、行為、自主神經及數種形成的癇性發作。
在我國約有900多萬的癲癇患者,其中30%為難治性癲癇,每年的死亡率約為1.3~3.6/10萬;
要了解癲癇,得先了解癲癇的病因,癲癇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它可以看成一組疾病或綜合征,引起癲癇的病因非常複雜,可分為三大類,分別為:
1.癥狀性癲癇,這一類型的特點是有明確的中樞神經系統結構性損傷或改變導致;例如腦外傷、腦血管意外、腦腫瘤、中樞感染、寄生蟲等等。
2.特發性癲癇,這一類型的病因不明,腦內未發現有結構性損傷、改變及功能異常,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例如家族性顳葉癲癇等。
3.隱源性癲癇,臨床上的表現如癥狀性癲癇,但目前的檢查並不能發現有明確的病因。
有什麼因素可以誘發癲癇發作的嗎?包括著年齡、遺傳因素、睡眠、內環境改變,內環境改變包括著一些如內分泌失調、電解質紊亂、代謝異常,過度疲勞、睡眠缺乏、飢餓、便秘、醉酒、閃光、情緒激動等,甚至月經期或妊娠早期也可發生癲癇;
關於治療關於癲癇發作的治療,目前認為當患者出現全面強制性陣攣5分鐘就可以發生腦內神經元損傷!因此必須要緊急處理!如果處理不及時患者可因高熱、循環衰竭、電解質紊亂、神經元興奮毒性損傷而引起永久性腦損傷。
當癲癇持續性發作,需要馬上送往最近的醫院進行急救處理,藥物上應用包括安定、苯巴比妥鈉,水合氯醛等,還需要監測生命體征及定期進行血氣分析、生化全項等檢查。
並不是所有的癲癇患者都需要用藥治療,一般來說半年內發作2次以上者並且已經診斷明確,該患者需要進行藥物治療。
腦外傷後遺症可出現癲癇發作,多突然倒地抽搐,口吐白沫,眼球上翻,角弓反張等症,腦電圖檢查可診斷,需要長期口服藥物治療,建議您癲癇發作期,需要做好護理,避免意外傷害,避免咬舌,窒息,骨折等情況,發作持續幾分鐘多可自行緩解,不必特殊處理。
推薦閱讀:
※孩子被火鍋燙傷,該如何急救?
※嬰兒嗆奶很危險,嗆奶發生時如何急救?
※進過ICU是種怎樣的感受?
※不會游泳的人落水後應採取什麼姿勢使自己儘可能上浮?
※團隊賽(100公里)終點線前200米,隊友昏迷倒下,先到終點還是先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