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晉滅亡時沒有忠臣?


司馬晉得位不正,天下不服。我在另一個問答里說過,司馬晉只不過是當時環境下,江南士族無奈的選擇而已。曹家得天下,那是武帝曹操一刀一槍殺出來的,你司馬家算個什麼東西?一個門閥罷了,靠政變弒君上位,弄到自己二世而亡,可與大秦朝並肩比慘。還引來五胡之禍,差點弄到我大漢族人滅種。司馬晉更只是司馬家的旁支,還是自立的。我們認你是皇帝都捏著鼻子了,還指望更多的忠誠?呵呵噠。

晉明帝向大臣王導、溫嶠請教司馬家是怎麼得天下的,溫嶠不好意思說,王導把司馬懿父子三人乾的那點陰謀詭計全說了一遍,晉明帝自己都覺得沒臉見人。「明帝聞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長!」連北朝後趙的胡人皇帝石勒都說:「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不屑之情溢於言表。

曹丕登基,好歹搞了個禪讓的儀式,山陽公也得以壽盡善終。司馬炎呢,弒君篡位,生個兒子惠帝還是史上最傻,把天下搞得亂七八糟。所以,後來宋代東晉,士族基本都冷眼旁觀。晉朝,也成為歷史上惡評最差的王朝。

司馬家殺高貴鄉公,劉裕把司馬家殺了個空,南朝五代交替無不血跡斑斑,也算是天道好還。


西晉本身建立就不被漢族傳統士族認同,民間自古就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俗語,歷史典故民俗往往是民間千年口口相傳,比二十四史更反映民間當時情緒。晉惠帝說:「民飢怎不食肉糜」和八王之亂,隨後的五胡亂華,衣冠南渡,讓司馬氏篡漢魏的合法性更遭否定,漢族幾近滅頂之災,司馬氏承擔了不可推卸的責任。

東晉司馬氏政權也有自知自明,為保身需要積極聯姻士族軍功,才有「馬與王,共天下」的局面。魏晉門閥士族早期在江南立足未穩,為團結渡難關需要,扶植東晉政權也是迫不得已,當淝水之戰立足江南政權安全穩定後,自然這些門閥士族更不屑司馬氏,東晉之後的宋齊梁陳幾乎都是當朝軍閥重臣內部穩定需要進行的改朝換代,而且都有割不斷的恩怨糾葛,這樣的王朝更迭也就沒多少前朝守節忠臣可言了。

值得反省的是,漢末曹魏代漢、王莽和司馬氏篡權後,司馬遷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被坐實,以後無論唐帝後周幼帝被廢,還是南宋滅明亡,中國百姓對誰做皇帝並不在乎了,精英對王族越發失望,漢奸層出不窮,只見大多數老百姓「城頭變換大王旗,自顧村頭三畝地」。中國百姓渴望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心理在亂世更顯得突出,對梟雄崇拜對陰謀篡權者鄙視心理,就是起源司馬氏執政造成不堪回首的慘痛歷史影響。

沒政權的合法性,談何有忠臣?政權的正統性也是中國歷代王朝非要進行大一統的歷史根源。


晉朝從建立政權初期的執政理念就埋下了短命的禍根。一是效仿周朝大封司馬家族、權臣,又沒有象周王那樣的治衡力,靠禮樂很難約束,造成以後的八王之亂;二是享樂之風盛行。皇帝為了給自己選美居然下令民間幾年不能結婚,一天的吃喝比普通人一輩子的花費都高;三是祟尚不務實的老莊虛幻淸流,士大夫空談理想人生,不知增強國力,趨利避害,還打擊務實的人;四是放任因戰亂避亂進入中原的少看民族發展,以致出現後來的五胡亂華,差點滅絕了漢人。在這種情況下西晉王朝很快滅亡,過渡到了偏安一隅的東晉王朝。

公元402年,割劇長江中上游的桓玄起兵造反,攻陷東晉京城建康;公元404年,桓玄廢黜晉安帝司馬德宗,篡位並改國號為「楚」,東晉滅亡;同年劉裕在京口聚眾起義,滅亡桓楚政權,恢復了晉安帝司馬德宗的皇位,東晉得以復國;公元420年,劉裕迫使晉恭帝司馬德文「禪讓」,改國號為「宋」,史稱「劉宋」(420~479),東晉徹底滅亡。滅亡原因:①世家大族勢力膨脹,嚴重危害中央集權,東晉皇權從一開始就非常弱小,形成了所謂「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王、庾、桓、謝等大士族輪流坐莊,東晉皇帝形同虛設,這註定了它早晚必然滅亡的命運;②東晉長期實行「僑置郡縣」制度,優待北方流亡士族,壓迫南方士族和所有寒門庶族,政治腐敗黑暗,人民生活困苦,階級矛盾尖銳激化,引發了孫恩、盧循叛亂(400~411);③東晉皇帝除晉明帝外都是昏君或庸君,其中晉安帝司馬德宗「口不能言」,是個白痴,有嚴重智力障礙,皇帝的極度昏庸給了桓玄、劉裕等野心家在亂世中崛起的機會;④東晉時期,北方是十六國(304~439)混戰的局面,東晉政權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無法得到人民的真心擁護。

為什麼說東晉滅之時沒有忠臣?這於晉朝的所做所為和當時的社會風氣有直接的關係。

1 不務實的陽春白雪風尚在高位的實權人物大多只能在和平時期夸夸其談,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只能是餒協派。勢死捍衛國家既沒能力又沒魄力。

2 封分制的不公平寒了有能力之人的心。

3 皇帝是個權臣擺布的有缺陷的傻子失去了皇帝的尊嚴。讓人都沒有了敬畏之心。

4 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境況失去了民心。

5 長時間的皇權更替,大權傍落致使皇帝沒有真正的忠誠捍衛者。

東晉王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亂也是破壞性最大的朝代。


自打桓溫專權,王謝一邊想法遲滯他的野心,一方面又積極安插子弟,討好桓溫,欲在新朝謀個好位置,桓溫立司馬昱為帝,實際逼他禪讓,司馬昱臨死要桓溫攝政,王謝合謀把攝政改為輔政,堵了桓溫稱帝的路,桓溫鬱悶而死,他的兒子桓玄志大才疏,稱桓楚,可惜最終被劉裕的北府兵消滅,身首異處。以前就有讖語說晉昭明後尚有二君,但是劉裕已經代替桓家成為最有權勢的人,這個殺伐決斷,連滅數國的長勝將軍,權謀也是一把好手,又加之王謝家族,人才凋落,早就不是劉裕的對手,大家都盼著早點改朝換代,可以從新朝撈到更大的好處,誰還會去做垂垂老矣的東晉的忠臣,後來劉裕受禪登基,廢殺晉帝,正好是晉昭明帝之後的兩個皇帝,於是大家齊聲歡呼,天命歸於劉宋,讓司馬晉見鬼去吧。


推薦閱讀:

七千年前的「零口姑娘」究竟是怎麼死的?
趙匡胤為什麼傳位於兄弟,而不是兒子?
奇門遁甲真的那麼神奇嗎?
後趙王石虎死後被掘墓鞭屍,後來王猛為什麼收葬石虎?

TAG:東晉 | 中國古代史 | 中國歷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