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代宗為易儲輕而易舉而明神宗爭國本卻爭論了15年?


如何選擇繼承人的問題,無論哪個朝代都是大問題,繼承人選的好,國家就會定興旺,反之,就會引起政治不穩,社會動蕩。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繼承人選擇,是有一些公認的原則的,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嫡長子繼承製。所謂嫡,就是正妻,在皇家,也就是皇后所生,若皇后生了很多孩子,那麼大的有優先權。唐李淵有二十二子,為什麼玄武門之變只牽扯三人?就是因為三人為皇后所生,都是嫡子。其餘之人不是嫡子,沒有參與競爭的資格。

都是嫡子,老大優先。這叫「長」。假如皇后無出,也就是沒生孩子,其它人就可以上位,這時就要立長子,這叫「無嫡立長。「

「 嫡長制」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但在實際的選擇中,除了「嫡「與「長「之外,還有一個標準,就是「賢「。賢其實就是能力。比如周文王的父親季歷就是老三。因為賢,被立為繼承人。但是大多數情況下,賢是沒有具體標準的。若違背嫡長而立賢,會引起政治混亂,比如歷史上有名的吳王闔閭刺王僚,就是因為上一代立賢不立長所致。

對於統治者本人來說,除了嫡與長之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自己喜歡,這叫「立愛」。立自己喜歡的,比如漢武帝立昭帝劉弗陵。因為權利是你死我活的事。所愛之人很小,沒有能力,所以就要把他的競爭對手搞死,這就是太子劉據的死因。因為打亂了嫡長製為國家政治帶來了混亂,所以漢末曹操立曹丕,而不是才高八斗的曹子建。

所以繼承人的問題,無非四個字:嫡,長,賢,愛。所有問題都與之相關。

明代宗的繼位,本來是個偶然。要不是他的哥哥英宗在「土木之變「中被蒙古人俘虜,也沒他的皇帝當。他當上皇帝的時候,自己沒有孩子,而英宗己經立了太子了,這就是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所以代宗被立為皇帝的時候,沒有廢除舊太子,因為太后不同意。對太后來說,英宗代宗的兒子,都是自己孫子,立誰都一樣,況且代宗還沒兒子。

等到代宗有了兒子後,問題就來了。按嫡長子繼承的原則,朱見深太子的合法性就失去了。歷史上那有自己有兒子在立侄子為繼承人的?況且,英宗被放回來之後,成了政治上極大的隱患,他的兒子又是太子,是政治上極大的隱患,任憑是誰當皇帝,換太子都是再正常不過的。所以,明代宗易儲之爭中,他自己的理由是正當的,就算反對者,也沒有太多合理的原因。況且皇帝又放低身段,所以,他能辦成,也是理所當然。

可是,人生或許有命運的因素在內,他所立的太子朱見濟很快夭折了。也是無奈。

神宗立儲之爭,就是一場狗血劇。參與的各方,都體現出了低水平的市井特點,根本無宮庭氣派。

神宗立儲之爭的兩個兒子,都不是嫡子。他的皇后沒生兒子。大兒子朱常洛是偶然的收穫,其母是太后的侍女。不受神宗待見。而神宗最喜歡的鄭貴妃生的皇三子朱常洵才是萬曆所愛,所以,立儲之爭,就是「立長」和「立愛」之爭。也就是說,此二人立誰都能找出理由來,立誰,也都有缺陷。都不是「嫡」。朱常洛佔了一個「長「字,他是老大。朱常洵佔了一個「愛」字。老大稍佔優勢。為此,萬曆與群臣鬥了十多年,最後怠工不上朝,卻終於還是沒有如己所願。

從立儲這事來看,萬曆其實是很無能的。他立愛的想法換了意志稍堅強或政治手腕物強的人就辦成了。可是萬曆顯然是個平庸的人。

政治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殘酷的。流血犧牲的事還是經常發生。要辦成一件事,要自己創造條件,條件達不到出祈求別人同意是無聊的。

萬曆立朱常洵有兩個途徑,一是把皇后廢掉,二是把皇長子廢掉。其中廢皇后相對簡單一些。因為皇后無子,按封建禮法,本在七出之內。可是,萬曆心不夠狠。況王皇后和他母親關係也很好,他不忍心,這就體現了他的婦人之仁。

皇后廢了,鄭貴妃上位,朱常洵成了嫡子,嫡在先,長在後,一切問題都解決了。可是,萬曆做不到廢皇后,因為他母親不同意。

連皇后都廢不了,廢兒子就更不行了。看看挺擊一案,鄭貴妃一夥手法之拙劣。就可看出萬曆的無能,因為這事本不用萬貴妃出手的,皇帝輕輕就解決了。

萬曆自己解決不了問題,大臣當點支持皇長子。所以,立儲問題成為萬曆一朝之痛。可是大臣們費了千辛萬苦爭得的太子,只比他爹多活了一個月就嗚乎了,皇位落在了木匠朱由校手上。

歷史不容假設,我曾想,假如朱常洵勝了,明朝是否會好一些?但最終還是覺的不可能。朱常詢最後被李自成所殺,可見也並沒有多大能力。

萬曆的頹廢加之宮女的懦弱,生下了朱常洛,朱常洛又生下了朱由校。朱由校十六歲繼位時,離開了保姆客氏還要哭鼻子,一個泱泱大國,選出這樣的領導人,是國家民族的大悲劇。



明代宗易儲易的是他哥哥太上皇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換自己的長子朱見濟為太子,在這種選擇上相當於讓滿朝文武大臣站隊了,支持他還是支持太上皇,鑽了明朝嫡長子繼承製度的漏洞,而代宗也夠上道,身為九五之尊親自給大臣送錢送禮換取支持,太上皇已經被囚禁沒有權利,大家自然對這件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近年來,隨著某部明宮劇的熱播,大家應該知道「土木堡之變」吧,土木堡之變以後明英宗被俘,國不可一日無君,英宗兒子尚年幼,國家危難,其弟弟就被推選為皇帝,而一年後,明英宗回來以後代宗並沒有還回權利,反而囚禁英宗,英宗長子為太子,代宗也有長子,不衝突嫡長子繼承的祖訓,而北京保衛戰時代宗立下威名,朝中大臣多是代宗派系的,所以才輕而易舉的易儲。

而明神宗萬曆帝時,皇帝與文官集團早就開始成為對立的了,萬曆帝想立三子朱常詢成為太子,文官集團坐不住了,打著遵守祖訓的名義堅持立萬曆帝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而要命的是,嘉靖帝時代已有萌芽狀態的黨爭在萬曆帝時開始正式成立,當時多黨並存,朋黨的存在嚴重威脅了皇權,成為地方士族的利益代表者,江南士族的代表者東林黨借著立太子爭國本之事開始一黨獨大,並打著祖訓旗號與萬曆帝死磕到底,最終以長子朱常洛立為太子而勝利告終,代表著朋黨的危害進一步加大,皇權的衰落。

看待歷史,不能只是看待表面上的法理關係,還要結合當時的大環境,主要人物的心理分析,都是值得深思玩味的,在這個過程中,以史為鏡可以學習到更多,歷史,比小說精彩多了…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謝邀。

明代宗易儲也不容易的,他花了錢,首輔次輔每人一百兩,其餘四位閣員每人五十兩。其餘大臣也都被送了不少錢。收錢辦事,所以辦成了。

開玩笑了,上面的雖然是史實,但是並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於能反對他的重臣大多命喪土木堡,剩下的人聲望不足。另外說一句寒心的話,誰當太子都是你們老朱家的事兒,我們管不著。

至於神宗,即位多年都是張居正專權,他本人一直都沒什麼威望。母親張太后反對他換太子,福王的母親鄭貴妃又驕橫跋扈,不得人心。在臣子間也是惡名遠揚。幾任首輔全都反對,搞的他也沒脾氣了,只好作罷。


中國人在皇位繼承問題上講正統,要名正言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避免動亂。可以說穩定就是最大的利益關係。

正統首選父子,而且是嫡長子,然後才是兄弟,像這種侄子繼位的事本來就不靠譜。但除了這些關係外還有一種維穩的關鍵因素,就是權勢。

代宗繼位是有權勢,更是維穩的需求。而當他立子為太子時,權勢的平衡早已發生大的變化了,朝堂早已都是他自已的人,而父子繼承又是最合理的安排,「先帝」的兒子早沒了任何權勢,連後來「先帝」回來都被打入了冷宮,所以當時立子繼位是相對可行的。

而神宗時期剛經過張居正改革,朝廷不少正直的二愣子,父子繼位又以嫡長子為重,廢長立幼也是引發動亂的因素,而支持二位皇子的勢力相當,理所當然立長更能維穩。

而神宗意圖廢長立幼,也因此引發了十幾年的爭國本事件,神宗也由此認識到如果真的廢長,他死後發生動亂的可能性極大。


原因很簡單明朝越到後期文官集團越強大,所以不管誰當皇帝都不能無視文官集團的支持。任何王朝皇帝越到後期權利越容易流失,這種流失是因為皇帝是一個人,治理天下需要依靠一個或多個權利集團(在中央有王室、外戚集團、宦官集團、文官集團、權臣。如果天下不太平有外敵或流寇那就還有行台、幕府、藩鎮、方鎮、督撫),在王朝早期,皇帝可以控制住局面,對付這些人是既可以捧起來,也可以打壓下去,很多權利是臨時下放,完事既撤。但是越到王朝後期,天下越不穩定,很多臨時權利變成常設官職。在全國地方權利越來越大,在中央皇帝經常依賴的集團也會慢慢擴張權利,獨佔或瓜分皇帝的權利。漢朝,刺史最開始是臨時派遣,監察完回到中央彙報,沒什麼處置權,後來成為郡守之上的地方長官,再後來成為州牧,成為獨立王國。中央權利也是這樣,西漢一直用外戚,越到後來外戚越強大,直到王莽。明朝用內閣最開始是皇帝顧問六品,權利小,品級底,好控制。後來內閣閣臣都是六部尚書,文官領袖,位高權重。再後來,內閣閣臣都是皇帝以前的東宮講官,帝師。不但是在朝廷有很大的權利,皇帝如果對他們太過分在整個天下都有不好影響。明朝後期,皇帝被他們整的都沒脾氣了。都自己玩了。所以越到王朝後期皇帝越難以隨心所欲操控天下。所以,不是皇帝對立儲的話語權降低了,而是皇帝對朝廷的掌控力降低了,對天下的掌控力降低了。


形勢,環境皆不同那麼採取的作為以及結果也必然不同!明代宗能夠易儲主要還是當時特殊的形勢所致,英宗依然在也先手裡,依然是也先對明朝勒索的籌碼,如果繼續由朱見深做太子而日後英宗繼續被扣押甚至是代宗死後,見深繼位,結果無疑是加重了英宗這個政治籌碼的分量,所以從大局而言易儲還是利大於弊!置於神宗不能易儲,表面上看是所謂的禮法問題,立嫡長子與否,但是實際上是神宗藉機樹威與群臣鬥法,不要忘了張居正遺留下來的問題(臣勢壓君權)而且群臣則也擔心鄭貴妃專權,形成外戚集團威脅他們的權力(不要忘了萬貴妃的前車之鑒)


明代宗可不是輕而易舉

本來代宗當不了皇帝,可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存亡之際代宗當上了皇帝。問題是,當時英宗是有太子的,也就是說代宗實際是搶了侄子的皇帝位。但當時的情況危急,大臣和太后都沒有說什麼。可危機過後,誰來繼承皇位就成了問題。大臣們的意見是英宗的太子繼承,可代宗有兒子就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大臣們不答應,代宗也是費了很多事,甚至偷偷的向大臣行賄,好不容易快成了,可兒子又死了,白費了勁。


選擇繼承人這個本來就是一個大事,歷朝歷代都是如此。歷史上的宣武門之變,等許多的關於皇位的爭鬥,讓朝代都動蕩。其實不管誰當皇帝,對於百姓來說都是一樣的,百姓只是希望自己能夠安居樂業,頤養天年。


推薦閱讀:

馮玉祥真的像一些網友所說的對中國一點功績都沒有嗎?
中國古代的十二生肖是哪個朝代命名的?
卡扎菲統治利比亞42年,為何只是一個上校,而不稱總統或國王?
中國古代哪個皇帝對人民最仁慈?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為什麼能取得勝利?

TAG:明朝 | 明朝那些事兒 | 中國歷史 | 社會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