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近幾年,類似《黑客帝國》《指環王》《蝙蝠俠》三部曲的有深度的商業電影越來越少了?


其實因為近幾年有深度的電影還是有的,像《比利林恩中場戰事》、《薩利機長》、《托尼厄德曼》等,至於像你說的《黑客帝國》、《指環王》、《蝙蝠俠》那樣有深度的電影並不是越來越少,而是像以上影片一樣能在商業與深度上做到完美平衡的影片越來越少,大部分的影片為了票房不敢貿然挖掘深度,而近幾年深刻挖掘深度的電影卻大部分票房慘淡,這也就導致了題主所說的有深度的電影越來越少,究其原因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觀影市場影響。近幾年超級英雄類電影市場的火爆導致越來越多的影片為迎合觀眾口味放棄深度,典型的例子就是漫威和DC之間的較量,DC一直以來都想複製諾蘭在「蝙蝠俠」中的成功,力圖在影片中挖掘深度,實現商業與藝術的雙豐收,但不幸的是,「超人:鋼鐵之軀」,「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神奇女俠」等影片大都在與漫威的直接較量中處於下風(神奇女俠依靠蓋兒加朵的個人魅力算是扳回了一城),相反漫威的逗比加合家歡的類型大行其道,票房屢創新高,成為其他影片爭相模仿的對象,這也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影片放棄了追求深度,力圖在商業上實現逆襲。

二、票房壓力影響。敢於挖掘深度的電影近幾年大多票房不佳,導致片商對藝術電影的立項越來越謹慎。其實這樣的例子一直存在,遠的有「未來水世界」,近的有圓夢巨人等嘗試挖掘深度的電影遭遇了票房滑鐵盧,在利益當道的好萊塢,面對越來越高的製片成本,好萊塢片商必然不敢逆市場潮流而動,有深度的片子必然也越來越少。

三、電影市場的周期性規律。對電影而言,影片質量和花費的時間成正比的規律依然成立。像詹姆斯卡梅隆、諾蘭、彼得傑克遜等人製作一部電影的周期很長,這也導致了有深度的影片不會經常出現,必然是周期性的集中出現,導致在觀眾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感覺沒有好的影片出現。


觀眾審美疲勞,好故事不多,商業與藝術的平衡難度高,黃金時代已過。。。等等原因。

介紹幾部還行的。

《猩球崛起》三部曲。


《普羅米修斯》目前2部


《我們的父輩》,非常真實的二戰。3集。


好的紀錄片,倒是很多很多。。。

鎮樓


好萊塢電影有固定範式。敘事模式幾乎都是"一個陷入困境的人";造型上有技術主義傳統,追求視覺的奇觀。真愛電影的人不追捧這種流水線產品,但是也喜歡看,因為模式是根據人類的原始慾望確立的,每個人都愛看。《戰狼2》就是這種範式的習作,有人緣,但封不了神。這種個人整救世界的片子,在強調個人價值的西方會更流行,從這個意義上講,《戰狼2》很不中國。

這類片子不會落漠,觀眾愛看,商業上成功,督促電影人投資。如果你一定覺得這種片少了,有可能是市場在等新IP,必竟技術主義電影投入多,需要高回報,而觀眾正周期性厭倦。


我覺得是電影市場擴大時期的結果,當一個藝術門類在擴大群眾基礎的時候,必須僅僅保留普世價值,而將深度拋棄,挖掘娛樂性,直到穩固了這一批基礎觀眾後,才會開始追求深度。

打個比方,中國文學,最早還不算文學只有文字的時候,只有易經八卦,夠有深度了,可是只有商朝貴族和奴隸主看得懂,後來到了周朝向下層擴散後,流行的是詩經,其實就是當時的流行歌曲。然後第二波從賦、詩、詞向小說過渡,文字的規律性和要求也是越來越不講究,但是觀看基礎一直在擴大。直到明末隨著出版文學空前繁榮,人人都可以看小說了,才出現第二次追求內涵的成果,就是清朝中期的紅樓夢。

回到美國電影我覺得也是這麼回事,早期的美國電影一直在不斷鞏固北美市場,經歷了六七十年代的百花齊放之後,在八九十年代的出現了我們常識中的經典美國電影,這一趨勢在九十年代井噴,好片輩出。進入二十一世紀其實也就只剩下問題中這些三部曲了。後來隨著全球化進程好萊塢開始追求全球票房了。很多沒怎麼接觸過電影的觀眾剛接觸電影,不可能要求深度和陽春白雪,狂轟濫炸、下里巴人是最好的選擇。我覺得,只有當這一波全球票房尤其是貢獻巨大的中國票房進入穩定不再增長之後,電影才會重新開始追求深度。


從不缺有深度的電影,只不過很難再找到像以前電影人那樣的付出了。以前說電影就是藝術,但是現在電影已經慢慢演變成了生活。越來越多的新導演和演員不再為了藝術而打磨,不再將電影藝術化而是讓它更貼近生活。但比如諾蘭這樣的導演之所以被人稱為有深度,是因為他的電影以當代電影的門戶來吸引觀眾走進他想構造的藝術空間,所以我們看到即使他用特效做出來《盜夢空間》也不會有人吐槽他套作科幻題材。



而有小李子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好看的有深度的電影。


推薦閱讀:

火影鼬單挑佐助時說只有寫輪眼同時學會了月讀和天照就能開啟須佐能乎,那為什麼卡卡西不行?
刀劍神域序列之爭在這裡為什麼桐人眼睛是金色的?
有哪些動漫的ed和op聽起來十分」鬼畜「?
參加漫展的樂趣在哪裡?
宙斯的所有兒子裡面誰最厲害?

TAG:蝙蝠俠 | 指環王 | 黑客帝國 | 動漫 | 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