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的將來五筆輸入法會不會退出輸入法界,畢竟身邊的人現在漸漸的改用了語音輸入?


五筆輸入法在歷史上為挽救漢字方面起到了使漢字起死回生的作用。可以說,沒有五筆輸入法,中國要想普及電腦,必需用英語,這是十分可怕的後果。王永民先生被稱為「當代蒼頡」一點都不誇張。可是從歷史節點來看,五筆輸入法有三個致命缺陷

一、王永民是第一個研究出形碼輸入法的人,從事物發展規律上看,任何事物的「第一個」都是不成熟的的事物,五筆輸入法也不例外。舉例:「文」與「亠」兩字,毫無疑問「文」是常用字,使用頻率極高,而「亠」只是一部首,使用頻率極低,而五筆輸入法卻把「亠」設計成三碼字,而「文」字卻是四碼字。這是輸入法本身的先天缺陷。

二、輸入法的設計要求穩定性,一個字根無論是拆分變化還是鍵位變化,都會給原用戶帶來極大的使用習慣上的麻煩,這是硬傷,98版雖然符合漢字規造字律卻沒有86版普及率高,新世紀版更是沒有人知道就是這個原因。因為版權問題,也不允許其他人作進一步的改進或改良,這樣會造成侵權,也是制約五筆輸入法完善的短板。

三、中國的教育是以拼音教學為識字手段的,小孩子從咿呀學語開始,家長都開始「a、o、e、i、u、ü」地教發音。各種啟蒙讀物也都是拼音字母。如果國家根據漢字的特點,從小都讓孩子們認知「山、石、田、土」的話,會有利於形碼輸入法的學習。儘管現在很多有識之士認識到漢字的認知應該從字形開始,可是沒有人去研究、改變並推行字形教學認字法。

進入新世紀,曾有許多人對五筆輸入法進行改良,並申請專利,一時亂象叢生,許嘉璐在一次人大會上呼籲「形碼輸入法可以休矣」。從此以後形碼輸入法進入停滯狀態,而音碼輸入法卻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音碼輸入法帶來的後果就是「錯字連篇」和「提筆忘字」。這是音碼輸入法的硬傷,卻是形碼輸入法的特長。

總結:五筆輸入法不會滅亡,它會像算盤一樣越來越小眾化,甚至走向高端專業化。現在電腦存儲的漢字已達到80000多,這麼多漢字,想完全掌握其讀音,簡直是天方夜譚。無疑形碼輸入法在這方面有先天優勢。


我覺得五筆打字不會退出輸入法界,但會變得小眾化。

我在平常的生活中可以感覺到現在的人用輸入法已經很多都是用拼音輸入法,就算是身邊唯一的一個會用五筆的人,在手機上用的輸入法也是手寫。

我之所以對五筆打字不樂觀,是因為拼音打字的簡單易學,現在很多的流行用語也大多數來源於拼音打字,更符合我們從小學習漢字時對漢字的認知,鍵盤上的字母對於拼音打字也來的直觀。而五筆打字還要重新學習。並且拼音打字已經可以滿足普通人對打字速度的要求。

而五筆打字(這裡泛指字根輸入法)也絕不會就此沒落。五筆輸入法有著拼音輸入法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在打字輸入正確的前提下,五筆打字要比拼音打字的速度要快,不會讓國民提筆忘字。但缺點也很突出,熟練起來還是比較難的,應用不廣,只能在26鍵上才能使用,這樣在手機上輸入就沒有了優勢。還有就軟體開發者而言,隨著電腦和手機系統的不斷更新,而使用五筆輸入法的人越來越少,開發成本將越來越高,軟體開發者將會將會降低軟體的開發投入,這樣在不遠的將來五筆輸入法的體驗將和拼音輸入法拉開差距。就現在而言,有一些經典的五筆輸入法就開始不適配新的手機電腦系統。沒有軟體的支持,五筆打字將會沒落。

但五筆打字的優點將會使五筆不會消失。它將會應用到一些系統性比較強的職業上。

聲明:以上文章如果出現錯別字實屬正常,因為我用的是拼音輸入法。本人正在學習五筆。


按照現在的發展,五筆必將退出歷史的舞台。

一種東西為什麼能退出歷史舞台,那就是有比它更有價值的在市場存活,那它註定要被市場拋棄,所以必定退出歷史。

雖然我不用五筆,但是五筆的初衷就是打字快,試想一下,現在拼音輸入法已經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打字速度不亞於五筆,而且企業招聘也不再以五筆為要求,計算機考試也不再要求五筆是第一輸入,所以五筆終將面臨淘汰。

本人沒有對五筆沒有偏見,只是針對現在的輸入法市場做一個評論。

我本人的意願肯定不願意五筆退出舞台,畢竟五筆在互聯網的發展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但要是有一天五筆不受大眾歡迎,那也將被大眾拋棄,難道不是嗎?


我什麼都不懂,但有看法:每種方法都有利於各種人群或特定環境,每種方法都有其優缺點。一切事物都不完美,但它不是獨立的,世間的一切都是相輔相成的。群體場合就不適合語音輸入法,那麼五筆、拼音與語音輸入法在特定場合就各顯其長了,沒有千篇一律。要說那種方法被淘汰,當新的時代到來,必有新的取代。無論那個科學家發明什麼,待到他來世成才的那一天。



還在用五筆的人表示,在電腦鍵盤輸入,真的離不開五筆。手機就改用語音了,拼音用不習慣。


拼音字母,有些已忘記,很多時候都是用手寫字,我個人認為手寫字也不是什麼不好,因為有電惱,很多人都不想去用手寫,也許再過幾年人們連字的筆畫都會不是怎麼清楚了,所以,我愛上寫字


推薦閱讀:

移動設備上的離線語音識別需要哪些技術支持,具體如何實現?
詞尾輔音是否不利於語音識別?
為什麼 Deep Learning 最先在語音識別和圖像處理領域取得突破?
Moto X 的 Google Now 全程待命喚醒功能是如何實現的?
如何看待小米電視發布會上未提及出門問問對其相關技術支持?

TAG:語音識別 | 輸入法 | 自然語言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