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禮制,開國建業才能稱祖,但嘉靖為何要將朱棣改為「成祖」?
朱棣起初的廟號是太宗,一百年多年後被後代明世宗嘉靖帝給改為成祖,此後一直被沿用至今。
一般廟號帶祖的不是太祖高祖就是世祖,太祖高祖無需多說都是開國皇帝,而世祖就是承上啟下的皇帝,如清世祖順治帝,身為清朝第三位皇帝,本來與世祖廟號無緣的,但是運氣好在位期間實現了滿清入關的霸業,太祖太宗兩位皇帝在關外苦熬多年被明壓制的入不了關,他在位時進關統一了中國,所以成為世祖;而明清的明成祖清聖祖就有一些不同了,是君權高度集中下的產物,有著不一樣的故事,先講一下明成祖朱棣。
明世宗嘉靖改朱棣廟號是出於對父親的一番孝心,嘉靖身為武宗堂弟,按照「兄終弟及」以小宗成為大宗,按理說應該過繼給武宗之父明孝宗,自己生父興獻王就成為皇伯考了,也就是生父成為叔叔,但是嘉靖帝並不願意,通過大禮儀之事,將自己生父追封為皇考興獻帝,後又追尊廟號「睿宗」。
在古代民間,家裡長輩去世了都有供奉其牌位(和今天的遺像一個意思)的屋子,而皇帝家的就高大上了,就是太廟了,明朝的規矩是太廟供奉九位先祖,如果超過了就要將血緣最遠的移至偏殿祧廟,孝順的嘉靖帝不僅追封自己生父為「睿宗」,還要將其供奉在太廟,按血緣來說,太祖朱元璋不能動,朱棣就是最遠一個,但是朱棣的豐功偉業太多,可謂雄才大略,嘉靖帝也沒有傻乎乎的動朱棣的牌位,想了一個聰明方法,將朱棣廟號太宗升級為成祖,這樣就將第三代皇帝明仁宗牌位祧出太廟了,真是用心良苦啊。
嘉靖帝將朱棣廟號改為成祖,雖有私心,但是朱棣的確有一翻大作為,在位期間南征北伐,收復了自宋以來沒有收回的安南,北方五征蒙古,東北開疆擴土設奴兒干都司,西北置哈密衛,明朝疆域國力在其在位期間達到鼎盛,實現了真正的萬國來朝,並遷都,派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過非洲,這些大作為,廟號改為成祖,也不算誇張。
朱棣原來廟號「太宗」,改稱「成祖」是明世宗嘉靖年間的事,給朱棣改廟號與明史上一個重大事件--「大禮議」有關。
明武宗死後無子,明孝宗又無其他子嗣。大臣們只好根據兄終弟及找到了明武宗叔叔興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來即位,即嘉靖帝。這是明代第二次小宗入大宗事件。
朱厚熜即位後,發起了「大禮議之爭」,「大禮議之爭」的核心內容就是即位的朱厚熜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明武宗舊臣們之間關於以誰為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考),以及自己生父尊號的問題發生的爭議和鬥爭。
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漢朝定陶恭王劉康(漢哀帝生父)和宋朝濮安懿王趙允讓(宋英宗生父)先例,認為明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繼大宗,就應該尊奉正統,要以明孝宗為皇考,興獻王改稱「皇叔考興獻大王」,母妃蔣氏為「皇叔母興國大妃」,祭祀時對其親生父母自稱「侄皇帝」。
但嘉靖帝不願意,堅持「繼統不繼嗣」。一直持續到嘉靖三年,穩定權力的朱厚熜在擠走了楊廷和等人,廷杖死十六名大臣後,為時三年的「大禮議」終以朱厚熜獲勝而告終。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朱厚熜將其父神主奉安於奉先殿東室觀德殿,上尊號「皇考恭穆獻皇帝」,明世宗生母改稱「聖母章聖皇太后」,九月改稱明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張太后為「皇伯母昭聖慈壽皇太后」。
根據周禮,《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太祖之廟,萬世不毀,其餘昭穆,親盡則毀,示有終也」。
意思是說,天子按照昭穆順序立六廟,太祖單獨一廟。太廟正殿中只能供奉七個皇帝,除了開國之君(一般是太祖)萬世不動外,其他皇帝的牌位都是「親盡則祧」。
「親盡」就是說超出了與現任皇帝的親緣關係。「父為昭,子為穆」,如果死去的皇帝,出了三昭三穆的關係了,就要被「祧」。
所謂的「祧」就是把牌位從正殿中挪出來,放到太廟後面的偏殿(稱為「祧廟」)中單獨供奉。而開國太祖則「萬世不祧」,不管關係多遠,都穩居太廟正中。
明朝的制度稍微有些變化,太廟正殿供奉九位皇帝。
朱厚熜雖然勝利的結束了禮議之爭,但太廟中的九個名額已經滿了,自己父親如何入太廟正殿又成了問題。
為了將自己父親迎入太廟,只能「祧」出一個祖宗。除了朱元璋,根據血緣要去祧廟。朱元璋之下是朱棣,朱棣雖然是除了太祖朱元璋離朱厚熜關係最遠的一位祖宗,但朱棣是他們這一支的始祖,朱厚熜再怎麼也不敢把他「祧廟」。
這樣一來被祧的就是除了太祖成祖之外的親緣關係最遠的皇帝,於是就輪到仁宗朱高熾。大臣徐階等人也上書說「今仁宗為皇上五世祖,以聖躬論,仁宗於禮當祧」。
於是朱厚熜於嘉靖十七年九月,改朱棣的謚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則由「太宗」改為「成祖」,這樣使他與朱元璋並稱祖,同為「萬世不祧」之君,在太廟正中供奉。嘉靖帝生父興獻王朱佑杭成了睿宗,於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廟,而仁宗則被祧出來放進了後殿。
朱棣在位時,北方五次親征蒙古,南方收復安南,東北設奴兒干都司,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還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對南海的經營;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並於1421年遷都北京。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以此來看,稱「祖」也不算過份。
中國古代沒有這種「禮制」存在,因此問題的前提不成立。至於說什麼升成祖的同時祧仁宗,更是純屬虛構。
仁宗神位遷入祧廟是在嘉靖二十九年。因為世宗堅持把孝烈皇后方氏(被燒死的那位)提前放入太廟,使用自己未來的位置,所以把仁宗遷出去了。而永樂皇帝的萬世不祧地位早在嘉靖十三年太廟改制、興建文祖世室的時候就確定下來了——那時候他的廟號還是「太宗」而非「成祖」呢!這都不挨著。
嘉靖十七年世宗策劃太宗稱祖一事的原因,是為了平息文臣反對在明堂以睿宗而非太宗配祀上帝的聲音。可以參看筆者之前的答案: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492275101562568973/
那麼話說回來,是不是有什麼「開國建業才能稱祖」的規定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首先歷朝追尊的祖先里就有一大堆「祖」,比如明朝就有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即朱元璋的四代祖先,實際生前都是普通農民。
刨去這些追尊之祖不說,非開國的在位皇帝也有很多廟號稱祖的。
三國曹魏,世祖文帝曹丕,烈祖明帝曹叡。
南朝宋,高祖武帝劉裕,太祖文帝劉義隆,世祖孝武帝劉駿。
南齊,太祖高帝蕭道成,世祖武帝蕭賾。
南梁,高祖武帝蕭衍,世祖元帝蕭繹。
南陳,高祖武帝陳霸先,世祖文帝陳蒨。
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世祖太武帝拓跋燾,顯祖獻文帝拓跋弘,高祖孝文帝元宏。
……
太多了,不列舉了。買一部《資治通鑒》,在目錄頁里就能看見歷代皇帝的廟號了。
一個朝代有好幾個「祖」是很常見的事情。直到明朝的前朝元朝,還有太祖鐵木真與世祖忽必烈兩個「祖」。
那麼有什麼禮法規定每個朝代的廟號里只能有一個「祖」嗎?
一條也沒有。
我們不必替古人去發明他們也根本不知道的禮法,還是先了解基本的歷史事實吧。
謝邀!小生學淺,在看過的史書上沒發現什麼端倪。只能憑著通過書本上看過的東西臆測一下。我覺得從兩方面來解釋嘉靖的用意。
第一,永樂大帝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十分了得,是整個明代最鼎盛的時代。朱棣不見得是個好人,但一定是個好皇帝。開疆拓土,五征漠北。定都北京,建造了紫禁城。編纂永樂大典,還有最著名的遠洋航行,傳播中華文明。說好聽的叫宣揚天朝文明,教化愚民,其實用現在流行的話叫武裝干涉他國內政。哪回出去不帶萬八千的軍隊?蘇祿國王因為不服教化,不肯建設「皇道樂土」就直接被抓回來然後慢慢教育。短短23年做了這麼多事,每件都是盛世之舉,每件都是耗費巨帑的大工程。當時可不是公有制社會,在封建社會生產力低下的農業國家,中央政府有這樣的財力,人力,效率和執行力,確實不容易。這個「祖」,朱棣當得起。
第二個方面,朱厚熜和朱棣一樣都是外藩即位。朱棣通過靖難,武裝奪權。朱厚熜是通過大禮議確立權威,還順便把自己老子興獻王變身睿宗皇帝。文治武功肯定比不上朱老四這種猛人,但論智商,朱厚熜可是沒哪個職業皇帝比他強。抬高同樣外藩即位的朱棣,對他自己沒一點壞處,還能彰顯在特殊情況下外藩即位的合法性,必要性和正確性。
推薦閱讀:
※為什麼東北地區一直到清末才發展起來?
※如何看待西漢的推恩令,是否是王莽篡漢的原因之一?
※明孝宗朱祐樘為何不殺萬喜?
※為什麼紂王不殺西伯昌,反而還授予他征伐的權力?
※東漢末年,袁紹袁術袁遺三兄弟,為何袁遺實力不如袁紹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