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的80萬大軍,朱由檢為什麼不給毛文龍用來打滿清?


謝邀,本來在宋朝開始,收歸武將的兵權後,朝廷對武將的控制都非常嚴格,基本沒有擁兵自重、不聽調遣的可能。

當然,這都是在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的前提下,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並不是絕對的,當中央權力鼎盛,對地方控制就非常有效,武將就不敢有非分之想,因為一旦你不聽話,地方文官就能收拾你,

而一旦中央衰弱了,地方武將就會擁兵自重,不受中央調遣,中央也沒辦法,特別是外敵入侵時,皇帝想調部隊是難之又難的,甚至會看著王朝垮了,因為王朝覆滅了,他手裡的軍隊就是爭奪天下的資本。

北宋末年,汴京周邊軍隊最少也有30萬,南方軍隊軍隊也有二三十萬,再加上所以的義軍就更多了,可是誰去救援了?

清末慈禧西逃,地方都撫有進京勤王的?沒有吧,都擁兵自重,而且,慈禧回來了,還沒有辦法收拾他們。

明末也是一樣,左良玉是沒有八十萬的,二十萬是有的,但擁兵自重,朝廷一旦垮了,這就是他爭奪天下的資本,所以像左良玉、吳三桂等,皇帝許諾封侯了,還是不去勤王,

左良玉是如此,你以為毛文龍不是這樣?一個文官袁崇煥為了擁兵自重,殺了毛文龍,很多人為了鳴不平,但袁崇煥只是擅殺,不算冤殺,他們都是為了擁兵自重。

前面那些廢話,只是告訴你軍隊和中央政府的關係。文臣武將沒有忠心的,只是在有效的制約機制之下才會忠心。


這個問題頗有一些事後諸葛亮了。

毛文龍死於崇禎二年,左良玉在崇禎五年被起用鎮壓農民起義後才發展壯大的,至崇禎十七年明亡前後,才達到鼎盛時期,雖史書記載擁有八十萬之眾,號稱百萬,但絕沒有如此之多,大概也就二十多萬,沒有那麼誇張,且多為烏合之眾。

在崇禎末年,左良玉做大以後,多次抗命不遵,擁兵自重,有點唐末藩鎮的意思,崇禎帝被圍北京城之前,孫傳庭戰死,明庭最後的兩支大軍一個是大家熟悉的山海關吳三桂部還有一個就是左良玉部,調其入京勤王,給予世守武昌的條件都是不聽令,一直磨蹭到北京淪陷崇禎帝身死才不了了之,這樣的人調其勤王都費勁,讓他乖乖交出兵權與滿清死磕,他不造反才怪。

所以這個設想有點太天真了…


這所謂的八十萬完全是個誇張的數字,而且就算有這麼多,也跟崇禎沒關係,更別說指揮的動了。而且關鍵的是,時間點完全對不上,左良玉有這八十萬軍隊的時候,毛文龍早就掛了,這根本就是2條平行線。來看看左良玉其人吧。

大明左良玉,山東臨清人,出身十分貧苦。因此他投效行伍,參加了遼東軍,和後金作戰。後來由於寧遠之戰前,薊遼督師高第撤出了遼東的防線,將大片土地拱手讓於後金。孫承宗被重新啟用後,就打算修復右屯、大凌河等地的要塞。但是工事剛剛修到一半,後金軍隊忽然蜂擁而至。左良玉受總兵官尤世威之命,帶兵前去增援。在戰鬥中,左良玉立下的功勞,是全軍第一,因此受到了侯恂的賞識,提拔他為副將。

 此後,由於關內農民軍作亂,大明王朝不得不面臨著雙線作戰的困境,左良玉又被崇禎皇帝調往山西、河南等地鎮壓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的農民起義軍。左良玉聯合盧象升、曹文詔等人,幾次打敗農民軍。由於左良玉戰功卓越,崇禎皇帝令他坐鎮武昌,並許以世襲罔替。但同時,左良玉也變得日漸跋扈,不受地方長官的節制。

 此後,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克北京,不久滿清入關,在紫禁城取代了李自成的皇位。明朝皇室衣冠南渡,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稱帝,為弘光帝。當時拱衛南京的有黃得功、高傑、劉良佐、劉澤清四鎮兵力,而這四鎮兵力中最強大的高傑,也沒有左良玉的勢力大。

 當時南明弘光朝的朝政被馬士英、阮大鋮等人把控,他們排擠東林黨人,並對左良玉處處設防。左良玉得知這個消息後,就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向南京進軍。在進軍途中,左良玉已經身染重病,不久就去世了。

  左良玉真有八十萬嗎

 根據《明史》和顧城的《南明史》記載,在北京被李自成的農民軍攻破之後,盤踞在武昌一帶的左良玉,擁兵八十萬,號稱百萬。這個數字確實可信嗎,左良玉真有八十萬嗎?  

 在崇禎七年的時候,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在車箱峽被明朝將領陳奇瑜擊敗。為了徹底消滅李自成的起義軍,明朝方面決定動用合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等省的兵力,對李自成進行合圍。李自成為了避免被明軍全殲,將自己所部分成三路,從三個方面突圍。左良玉所部也參加了這次圍剿李自成的軍事行動,但是左良玉擁兵自重,沒有積極圍剿李自成,而是主要以招降為目的,誇張自己的實力。

 崇禎十五年,侯恂以五十萬帑幣犒勞左良玉所部,讓左良玉有了招兵買馬的資本。在朱仙鎮一戰後,左良玉被李自成擊敗,退入武昌。他再也不敢和李自成的農民軍交戰,龜縮在武昌,掠奪武昌的漕糧鹽舶,使他的資本又擴大了一倍。此時,他駐紮在九江的士兵,就已經達到了二十萬。在之後的兩年時間裡,他幾乎沒有大規模地和農民發生衝突,因此他的兵員幾乎沒有減少。而同時,他將朝廷賞賜的金帛和在武昌掠奪的資金,用來擴編自己的軍隊。

 因此,左良玉在南明初建的時候,左良玉真有八十萬嗎,這個問題已經不足為奇。根據記載,他在練兵的時候,旗幟可以插滿整個山谷,戰馬跑動起來的聲音驚天動地。但實際上,左良玉的八十萬大軍,大部分只能算作是烏合之眾。

  左良玉部隊最後下場

 左良玉算起來也是明朝末期的一位梟雄,他和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農民起義軍以及後金的軍隊都作過戰,並憑藉著戰功成為了南明初期實力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當時他所部的軍隊,有八十萬之眾,號稱百萬。並以清君側之名,試圖打擊以馬士英、阮大鋮為首的閹黨勢力。左良玉部隊最後下場如何呢? 

 應該說,左良玉在明末,也算是一位忠臣,但是他擁兵自重,驕橫跋扈,不受節制,憑著他手中的軍隊,為所欲為。馬士英和阮大鋮等人害怕左良玉幫助東林黨打擊他們,因此對他處處設防。左良玉發動大軍,假借太子的手諭和「清君側」的名義,向南京進軍。

 當左良玉路過九江時,想邀請他的好友袁繼咸加入他,但被袁繼咸拒絕。他部下的士兵不聽他的號令,趁夜殺入九江放火。左良玉聞之急怒攻心,吐血而死。


左良玉本來是東北一線的中下層將領,一步步走上來。後來才做到將軍,率領昌平軍入關南下,對付陝西河南的農民軍。

左良玉行伍出身,行事霸道。在南下征討農民軍的過程中,左良玉有敗有勝,但是與當地的督撫、主帥,譬如楊嗣昌等,矛盾很大,逐漸心灰意冷。李自成等的農民軍戰鬥力強悍,明廷內憂外患,各地將領擁兵自重,難以節制的矛頭越來越明顯。心灰意冷的左良玉,開始尋求自保。

在佔領武昌被封為伯爵侯爵後,控制了湖北、湖南、江西一帶,號稱用兵百萬,實際上不可能這麼多。其自保一方的私心越來越重,並極力拖延和農民軍決戰。

左良玉的軍隊,分為十個大營,上五營為嫡系部隊,下五營為各地歸附的明軍、農民軍。但是左良玉的精銳部隊,早在和李自成大戰時,消耗殆盡。剩下的這些軍隊,都是烏合之眾,內部管理鬆懈,軍紀廢弛,騷擾搶劫屠戮百姓,與土匪差不多。而且部將桀驁不馴,難以節制,自保尚且不足,何況大戰。

儘管左良玉軍團是烏合之眾,但是左良玉畢竟是名將,有他負責鎮守湖北江西,防禦西面的張獻忠和北面的李自成,還是保證了長江下游的暫時的安全和太平。江南半壁江山,仍然沒有受到大的戰火波及,成為明廷的財稅來源和唯一的穩定的後方,其戰略重要性,至關重要。

此時的左良玉,只求自保,割據一方,他也不不可能同意將自己的軍隊,調到北方去送死的。他的軍團,只聽他一人的,朝廷是調不動的。

而且,他的軍隊以步兵為主,戰鬥力不強,也很難適應北方的作戰。各有私心,也很難服從明廷的調度。

所以他的軍隊,是不可能北上,也不適合調到北方去打仗的。


毛文龍和他的部下已暗投皇太極,在一次寧遠戰役中袁叫毛援助毛手下非但沒有支援還密通皇太極。袁太怒私斬了毛,毛的手下便與皇太極設計害袁。袁死後毛的手下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投清。從三海關打到嶺南一路屠城,屠死漢人上百萬為清立下漢馬功勞,成了大清三順王。從三個漢奸對漢人燒殺搶奪,無惡不作就看出毛的人品。把部隊給毛不就等於給了大凊么?

毛只是一個佔山為王的軍閥,當初在江東島搶殺掠奪,明的說為大明騙軍響黑的和皇太極有染。等到時機成熟哪有權貴就站哪?後來的三大順王投清,從山海關打到嶺南為了討好凊對漢人大屠殺,至少上百萬,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謝謝邀請;明崇禎帝後期,皇命己大打折扣,將領不聽命,朱由檢也無可奈何,左良玉的軍隊沒有八十萬之多,戰鬥力並不太強,滿清由吳三桂對付也就夠了,左良玉應對李自成的農民軍己經力不從心了。調給毛文龍打滿清是不可能的事。



左良玉是張獻忠的剋星,在南明四鎮中實力最強,號稱百萬(實際20萬),鎮守武漢地域,但從未與清兵交過手。李闖王圍攻北京城前,崇禎曾令其帶兵北上勤王,左故意拖延聽宣不聽調。左連北京勤王都調不動,更何況調遼東打清兵?崇禎弔死後,多爾袞帶清兵入關,打著為崇禎報仇和剿匪保平安的旗號,佔領北京城後兵分兩路進兵,不久左良玉降清。


左良玉原本崇禎調他和李自成作戰,但他養寇自重,消極避戰。他以後成為南明四大鎮。他其實在崇禎末年,朝廷已對他失去控制。而後他也就蛻變為軍閥。軍閥的特點就是擴軍,撈錢,搶地盤。如果真要讓去抗擊外敵,這種折損自己沒有好處的行動,軍閥當然是不幹啦。所以不要指望左良玉能抗擊後金。


毛文龍被袁崇煥斬殺的時候,左良玉還在罷官時期,直到毛文龍死後的次年(1630年)左良玉復官,更別提當時的他哪裡來的所謂的"八十萬"大軍。


推薦閱讀:

明末華北群雄逐鹿時,左良玉在做什麼?

TAG:崇禎 | 歷史 | 左良玉 | 毛文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