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七十七天》,你怎麼看?
電影裡面的景色真的很美,江一燕也很美。電影的題材很好,不過感覺有些跑偏。
電影《七十七天》雖說是票房黑馬,但口碑每況愈下,從之前的豆瓣評分7.3跌至6.8,吐槽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電影《七十七天》根據楊柳松真實經歷和由他撰寫的《北方的空地》小說改編,講述了在都市中迷失自我的老楊與一名高位截癱但積極樂觀的女攝影師,他們共同攜手用了七十七天走出羌塘無人區的故事。
不少看過電影的網友表示,江一燕的角色就是一個敗筆,強行撒雞湯,非常矯情做作,明明是一部戶外探險電影卻成為了一部偽文藝片,讓人有些失望。
雖然電影里的景色十分漂亮,卻不是在羌塘無人區取的景。電影想要表達勇氣和夢想,居然是用嘴巴喊出來的,也難怪網友吐槽矯情做作了。
電影的宣傳真的狠下功夫了,什麼江一燕零片酬演出,中國首部3d戶外電影,請竇唯出山寫歌等等的話題讓人不得不關注它。有網友認為,這部電影浪費了竇唯的神曲《扎西德勒》。歌曲給人空靈神聖的感覺,而電影卻是充滿了矯情,真的很不搭。
小編倒是覺得竇唯的《扎西德勒》跟電影還是很搭配的,電影中的景色多美,給人一種神聖的感覺,配上竇唯的歌曲,可以說是煥然天成。
不得不說竇唯的配曲真的很好。除了這一首,竇唯在前段時間也為西山居的《魔域手游》創作了一首主題曲《重返魔域》,本以為竇唯的小眾音樂跟遊戲不搭,誰知道出來的效果卻是驚人的。
《重返魔域》走的是魔幻風格,電子混搭硬核搖滾,跟《魔域手游》神玄魔幻的風格非常貼切,新歌已出就引起不少的反響,與此同時,《魔域手游》全平台上線後,大獲好評。
電影《七十七天》算是比較小眾的電影,導演能夠敢於嘗試拍攝比電影本身傳遞的價值更有意義。能夠成為票房黑馬,《七十七天》還是獲得大多數觀眾的支持,畢竟是小成本電影能夠拍成這樣已經算不錯了。
電影《七十七天》是一部關於西藏徒步旅行的公路片,女主角是東廬君最喜歡的女演員江一燕,電影上映後東廬君就迫不及待的和友人去電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
觀影后,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的西藏風光,真的很美!
茫茫戈壁、卷卷黃沙、白的耀眼的鹽灘,巍巍壯觀的岡仁波齊山,以及在無數鏡頭裡出現而又永不枯燥的拉薩景象,那些紅黃鑲嵌顏色的民居寺廟,那裡的天真的很低的可以與神對話,在西藏,人真的是多餘的存在。
去西藏!
是走出影院後,與友人共同的心愿,但我們卻一致認為不是徒步、騎行、窮游等方式。最理想的,是弄一輛四輪驅動的越野車,帶上足夠的金錢和裝備,不是探險、不是尋找生命的意義,更不可能凈化心靈,凈化荷包倒是有可能的,我們只想單純的感受西藏的自然風光,去看看那裡的天,那裡的星空,感受穹頂之下人的渺小和無知。
劇中的故事是根據真實探險家真實人物楊柳松「孤身一人穿越羌塘無人區」的故事改編而成。東廬君佩服其孤生穿越極地的勇氣,更欣賞其絕境中的堅強和毅力,但這一切卻不能感動東廬君。
他可以是個人的一種感受經歷,但沒有必要加上普世的人類情感,現在的人稍微做出超越集體人群做的事情,必將加上宏大情懷敘述,穿越無人區極地,就會被宣傳成人類征服自然的代表。拜託,這樣煽情傳播敘述,什麼時候可以停下。在當今社會,職業、家庭、情感的束縛已經越來越單薄了,所以在法律的框架下面,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社會的輿論從十幾年前排斥異類到現在,已經越來越來接受年輕人的離經叛道,當社會已經容忍倫理道德的雙面性,又怎麼會反對個人去探索自然的邊界呢,所以探險這事情,在社會傳播面上來講早已沒有轟動性和眼球性,那只是探險者個人的事情了。
當我們撥開極地探險那些煽情動人的傳播文字,那剩下的就是樸素的軀殼了,樸素平凡到我們昨天登上的城市公園小山坡一樣。人類是一個很奇怪的群體,但個體在做一件感動自己的事情時,就恨不得自己能夠感動世界,當僥倖在大自然肆虐力量下生存下來時,就覺得已經征服大自然了。
拜託!
人類從來沒有征服過大自然!
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文明發展到今天。只不過是在天地發怒時,多了一些保護自己的勝算。就像幾萬噸重的航母也抵不過一次海洋憤怒的海嘯,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
柴靜的《看見》節目訪談中曾經對地質科學家問了一句話:「人類怎麼保護地球」。科學家苦笑道:「地球從來不要人類保護,人類需要保護的是自己」。真實就是這樣殘酷,人類的身體是脆弱的,在變幻莫測的自然面前,人就是螻蟻。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在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類聚集居住區,其先祖的選擇已然講明一個道理:這些地方之所以適合人類居住,一定是:氣候、土壤、水源、政治、經濟等都是最適合人類群居的,而那些沒有人類蹤跡存在的無人區,自然有無人的道理。劇中主角硬要去征服它們,是想用自身的體驗來說明無人區確實不適合人類居住。可笑的,千百年來祖宗遷移的原因,還不夠嗎。
在劇中有一句台詞很有意思,說到西藏來的人大部分都是無病呻吟。
東廬君以為所有的無病呻吟,只是源於自身的無能。叫嚷著要去西藏凈化心靈的人,除了荷包被凈化後還能凈化什麼?社會資源發展到今天,已經為各個階層的人一展所長提供多元化的渠道,社會早已不不是「天生我才無用武之地」的資源匱乏時代。有些人該在讀書的年紀,不願意忍受學習知識的枯燥無味,到了就業的時候,也拿不出一技所長為社會所用,這個時候去怨社會不公,那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嗎?
心理學上有延遲滿足效應的說法,是自我控制能力的體現,個體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這種能力在人自我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嚴格的來說決定了人一生是否成功的關鍵,求學、工作、交友、戀愛、家庭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一個即時反饋的事情,簡單來說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不是遊戲通關了就有獎賞,所以在人的一生中,要認識到「延遲滿足性」客觀真理的存在,這樣才能保證在打了九十九口井而放棄的事情不再每一個人身上發生。
文章的前後半段,已然偏題了,東廬君也不是湊文章的字數,只是思緒到那就寫到了,不管怎麼說,西藏還是要去的,不為什麼,只為哪裡的風光。
《七十七天》,我還沒有觀看這部心中所期待的影片。楊柳松的穿越經歷,能夠拍成了這部電影,是中國發展的必然,是中產階級進步的一個必然,這種進步,是有關於思想和信仰的意識形態的進步。相信以後還會有更多的類似影片,他們,楊春風、李聰明……不論是活著的,還是死去的,他們所追求和堅持的,失去的和得到的,對於生死,對於捨得,對於情感,這一切,都是我們繼續活著而所必然要經歷的。
一個人,短暫的一生,如沙海一粒!所以我們要活出最好的自己。從網路里看見了《七十七天》的宣傳海報,看見原型人物和演員的合影,仔細去看合影,你會發現:一個女人去演另一個女人,永遠演繹不了的是藍天的眼睛,因為,藍天的眼睛裡是藍天、白雲、淡泊、忍耐……一個人的經歷和內心,可以從眼睛裡看出來。
《七十七天》所拍攝的地方,我的雙腳都到達過,所以,對影片的心情是期待和感動。如果你去過那些地方,你會發現,你最大的收穫不是看見了自然的博大和美麗,而是發現了一個真正活著的、最好的自己!
「荒野版的少年派。」趙漢唐用這樣一句話向別人介紹《七十七天》。
也許是與生俱來的不安分,大學上了一年趙漢唐就退學了。多數人的一生都是如此,上個大學,然後按部就班、逐次達標的工作生活。
「但這條路不是我想要的。」趙漢唐說,看似安穩的生活可能會抹殺掉他的激情和天分。
懷揣著對電影一種說不清楚的熱愛,退學後的趙漢唐隻身跑到了北京,後來進了中央戲劇學院的表演進修班。畢業之後剛好趕上張藝謀拍攝紀念電影誕生百年的法國片《盧米埃爾》,一頭長髮的他被張藝謀看中。自此,趙漢唐的演藝人生開始了。
但趙漢唐說自己最早的時候並不是明星夢,而是導演夢。《七十七天》讓他的導演夢成了現實。
當夢想照進現實
「有些人30歲就死了,80歲才埋。」影片中這句話觸動了不少觀眾。趙漢唐早有感觸,他說應該給生命找一種新的感覺。
「有大概十年的時間,不務正業,希望去找尋一種貼近內心的生活方式。」
後來的他只有半年時間拍戲,剩下的半年就推掉工作開車去旅行。途中,趙漢唐意識到影視行業的人可能對戶外沒有太多涉獵,這樣的壯美山河應該呈現在大熒幕上。這成了趙漢唐一個心愿。
楊柳松的原型故事,點燃了他的這個心愿。
《七十七天》取材於探險作家楊柳松的真實經歷和由他撰寫的《北方的空地》一書。楊柳松孤身77天穿越羌塘無人區的事迹,最早發佈於8264論壇,原名《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無人區》,這個帖子一經發表迅速擁有了龐大的讀者群,原帖網路閱讀量突破2000萬,曾轟動一時。
2010年發布的時候,趙漢唐就看到了,一直在追帖。早些年他的旅行也是在這一片區域,但沒有深入到無人區。開始趙漢唐並沒有想到把它拍成電影,後來一次去橫店拍戲在機場出發的時候看到這個帖子已經出書了,趙漢唐買了下來。
「某一天拍完一個『大夜』,第二天中午醒來,陽光正好透過窗帘縫照進來,照在這本書上。」這一刻,趙漢唐萌生了一個念頭:這可以拍一部電影,中國需要這樣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戶外探險電影。
於是就有了《七十七天》。
「人生能有多少天是按自己的想法活著,活了半輩子,我就想干一件自己想乾的事。」
楊柳松做到了,趙漢唐也做到了。
沒錢做特效,只能來真的
這三年拍攝,對你們來說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趙漢唐的回答很直接:錢。
「這些年出去旅行帶著給養、帶著帳篷,走到哪就在哪紮營,也是一種苦行僧式的狀態,拍攝的艱難困苦都能克服,就是當時說服投資方很難。」
《七十七天》斷斷續續拍了三年,用趙漢唐的話說,有錢的時候就拍,沒錢的時候就停。幸運的是《七十七天》後來獲得了很多喜歡戶外的朋友的幫助,中間沒錢的時候朋友幫著眾籌、借錢,一點一點把這個戲拍下來。
【中國首部戶外探險電影《七十七天》眾籌500位夢想出品人】,《七十七天》眾籌的帖子仍然搜的到,雖然產品已下架,但當時資金的困難可以想見。
可能也正是得益於「沒錢」,《七十七天》將畫面做到了極致。「因為我們沒有太多的錢來做特效,所以就用笨辦法,大家看到電影裡面大部分的動物鏡頭都是實拍的,只有個別幾場戲用了特效。有朋友建議我在綠背景前面拍,拍一些羌塘的素材就可以,但演員的呼吸、你的膚色、你在高海拔的那種狀態和在綠背景前面拍是不一樣的。」
看完《七十七天》,觀眾或許對遼遠壯闊的世界第三極——羌塘無人區多了一份敬畏,甚至有了走一回大西北的衝動。
影片中涉及不少高危戲份,劇組曾請了一個武行替身,但高反、冰凍很快消磨了他的意志,從最初拍一場戲需要半小時以上的思想動員工作,到後來乾脆無法參與拍攝。趙漢唐笑稱:「他就走了,我們也沒錢再請武行替身,只能自己上。」
那組洪水的鏡頭,趙漢唐印象深刻。「昆崙山上流下來的雪水,冰涼刺骨還夾雜著尖銳的石頭,扛著自行車在水裡走,很多石頭打在腿上,現在腿上還有不少傷疤。運行中的搖臂,直接撞上胸口,拍攝時風太大,張嘴說話都很困難……」儘管這樣,趙漢唐的堅毅卻一如當初。
另一位「主演」小狼的戲份格外出彩。這匹小狼叫吉木薩,當時趙漢唐輾轉打聽到一個養狼人,借到了這匹小狼。趙漢唐回憶,「那時候小狼剛滿月,每天帶在身邊給它餵奶,晚上在它籠子後面打地鋪跟它互動,最後拍出來的效果出乎意料」。
如果你堅持做一件事,老天都會幫你
在決定拍這部片子之前,趙漢唐先帶了十個朋友去無人區考察,回來後他意識到這部電影一年肯定拍不完。第二年劇組最多的時候有80多個人,20多輛四驅皮卡、3輛卡車和一輛六驅牽引,浩浩蕩蕩的殺到了無人區。
深入可可西里、阿爾金、昆崙山、藏北、柴達木,五大無人區拍攝取景,最終在羌塘拍攝完成。《七十七天》拍攝本身就是一次探險,攝製組完全暴露在野外,高寒缺氧、冰雪風暴、早上起來拉開帳篷,狼就在外面……趙漢唐說:「遇到了很多艱難困苦,但現在想起來都是特別美好的回憶,沒有想過放棄,既然都幹了我們就一點點把它干下來。」
雖然經費緊張,但攝影指導李屏賓、音效設計杜篤之、女主角江一燕陸續壯大了這個攝製組。這樣高配置的主創團隊,《七十七天》是怎麼做到的?
趙漢唐回憶,在和江一燕在接洽時,劇組已經沒多少錢了。他說:「如果按正常的標準給你片酬,我們就沒有錢拍電影了。」
「你們把錢用在拍攝上,先不用給我了。」江一燕的回答讓趙漢唐再一次堅定了信心。
無論是零片酬參演的江一燕還是攝影指導李屏賓,音效師杜篤之,或許都被趙漢唐的執著和真誠打動。「當時沒怎麼去說服他們,只是見面拿出我們想拍的東西給他們看,沒有多說,大家志趣相投,認真去做一件純粹的事,就一拍即合,把酬勞放在一邊,就為了圓一個夢。」
最終趙漢唐完成了這個在別人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第一次的導演經歷告訴他兩個字:堅持。他說,在拍攝的時候會覺得猶如神助,「老天爺真的很幫我」。
最後,趙漢唐說,未來會繼續將這類探險電影拍下去,拍成一個系列。
趙漢唐眼神篤定,確實,《七十七天》之後,還有什麼能難倒他呢?
採訪結束,已經是晚上十點多了,包括宣發團隊的很多人都在,他們口中說著「逆勢上揚」四個字。的確,在排片不足4%的情況下,《七十七天》上座率高居同期影片之首。一部靠實力走進觀眾視野的影片,《七十七天》不該被埋沒。
從電影技術角度講,這部被稱為「中國最美電影」、「中國最勇敢電影」的電影的確稱不上完美,但是能夠拍攝完成並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蹟。片中展現出的山河歲月,更不可以以單純的一部電影來衡量。
2010年9月,楊柳松以「逆流之河」的筆名在8264社區上傳了一篇名為《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無人區》的帖子。2011年,記載他77天孤身穿越羌塘無人區的《北方的空地》出版。正是這本書,打動了《七十七天》的導演兼主演趙漢唐。
作為中國首部極地冒險電影,11月3日開始上映的《七十七天》呈現了男主人公77天橫穿羌塘無人區的真實情況,裡面的男主人公在極度饑渴與野狼的跟蹤中勉強求生,女主角則是一位因拍攝星空而摔落高崖的女攝影師,高位截癱的她,用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在生活。這部根據真實生活改編的電影,讓人能夠很容易地接近「人生真相」,讓人的內心受到最直接的衝擊。
目前,該片票房接近2500萬,口碑不俗。電影畫面每一幀都可以拿來作壁紙,讓人感嘆山川自然之大美。感謝這個劇組,花費三年冒著生命危險拍出這樣的電影。
有些人喜歡宅在屋裡思索人生,但是也有一些人願意到生命的邊緣去逼問活著的意義,前者柔和漸進,後者極端猛烈;前者是沉默的大多數,後者則是勇敢的少數派。而如今,電影《七十七天》則讓鏡頭更隨著冒險者,讓大多數的「戶內動物」在舒適溫暖的影院內,也能感受到完全顛覆的生活方式,也能對於生命投嚮應有的敬意。
推薦閱讀:
※第一天存10元,第二天20元,以止類推,存一年365天,有多少錢,用什麼公試計算?
※為什麼高雄的木瓜牛奶這麼出名?
※有什麼撒哈拉沙漠的旅遊攻略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