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評價楊振寧和范增這兩個人?


首先糾正一下,現在的國學大師,畫家是叫范曾,不是范增!

說實話,我們小輩還沒有資格去評價,把楊先生和他放在一起,不太好!不妨看一看一些名人對他們的評價:

清華大學前校長顧秉林對楊振寧作出了高度評價,「楊先生是我國科學工作者的一面旗幟」。顧秉林透露,他任校長時楊振寧推薦了著名計算機專家姚期智來清華任教,為後來清華引進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還把在清華的工資都捐了出來,用於引進人才和培養學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說,「很多人學問很大,脾氣也比較大一點,而楊先生,你跟他什麼都可以說。」,「楊振寧是位尊重人的忠厚長者,什麼事都可與他辯論。」  葛墨林認為,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師生,不僅在學問上受惠於楊振寧,人品、學風上也受益頗多。楊振寧「寧拙毋巧,寧朴勿華」的要求,影響極大。

三聯書店總編輯李昕:楊先生被一些網民批評,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他的言論總是為中國辯護,為當前的社會現實辯護,為中國的改革發展辯護。這些人可能並不了解,楊先生的愛國,是愛到骨子裡的,而且是一貫的,永遠不變的。我在與楊先生的接觸中,無論談論什麼話題,他都從不迴避,願意正面「接招」,而且敢於直言。這可能和他作為科學家的思維方式有關,他不喜歡繞圈子。

文學泰斗沈從文評價:因為揭發我最多的是范曾,我自然也感到十分痛苦,巨大震動,到我家前後不會過十次,有幾回還是和他愛人同來的。過去老話說,十大罪狀已夠致人於死地,范曾一下子竟寫出幾百條,若主要目的,是使我在群眾中威風掃地,可以說是完全作到了。事實上我本來在群眾中就並無什幺威風,也不善於爭取任何威風,只想在毛主席領導的新中國,平平實實做一個文物工作者。

著名畫家李苦禪在辭世前的最後時刻評價:「沒有范曾這個學生,子系中山狼,得志變猖狂」。

思想家、自由主義大師李敖評價:范曾人品有問題,當屬可信。他的畫,乍看不錯,但看多了,千篇一律。 他的字,做作討厭,帳房的毛筆字而已。


楊振寧是國際聞名的科學家,吃瓜群眾不能因為他82歲娶28歲的翁帆而懷疑他的私德有問題。王蒙在妻子生前百般恩愛,在任何講座、活動上有人說到他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他的夫人時,他都笑逐顏開。

難道因為他們在自己的結髮之妻死後另娶,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否定一個人嗎?婚姻是兩個人的事,局外人只能看看,具體的我們懂得多少?說不定這就是他們夫人所希望的。楊振寧的岳父是杜聿明,聲勢顯赫。楊振寧與夫人最初在大陸開會時,接待的是讀大學的翁帆 與楊夫人年輕時極為肖似。我想她在天之靈也不希望楊老一個人孤苦伶仃、無人照料吧!

再來看楊振寧的學術成就。很多人又會噴他當年沒有回國,不愛國。要知道西南聯大時期的楊,在清華學者、聯大校友何兆武的《上學記》中,是對愛因斯坦最新發表的論文都不屑一顧,認為他out了。當時汪曾祺因為對參加中國遠征軍不滿,說自己還有很多寫作任務,就被宗璞在《野葫蘆引》中諷刺了一把。

但有誰知道,就是因為遠征軍經歷,爬過野人山叢叢白骨的穆旦,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後來被數次批判,最後英年早逝。

而那些回國來的大部分都不得善終,老舍就是明證吧!我始終覺得科學無國界,楊老現在的國際聲望聲譽我們帶來了很多資源,至少清華因他有幸。

至於范曾,才是真正的寡人有疾。他的畫作工匠氣很重,至於他一再的停妻娶妻,我希望只是捕風捉影。

中國曆來講究人文統一。范曾在建國後舔著臉讓沈從文一些,運動中對沈則痛下加揭發。還一度以為沈大勢已去,極盡小人得志之態。沈從文一輩子沒有罵過人,沒有講過狠話,唯一的一次就是對曾。

補充一點的是,當年揭批老舍最積極,直接促成他投湖自殺的是廣州作家草明,她當時在批鬥會結束時喊到:老舍拿的是美元!

創建於2017.10.26

編輯


我只說說楊振寧先生與翁帆的婚姻。做兩個假設,如果我們是楊振寧的話,我們也喜歡28歲的姑娘做自己媳婦。如果翁帆是我們女兒的話,應該說大多數正常人是不願意接受楊振寧這個女婿的。

就如同許多正常人不能接受自己剛剛大學畢業的兒子出家做和尚一樣,誰願意自己的女兒中年寡居而且一生無子呢?有人會說所有的一切都是翁帆自己願意,是,別說翁帆,就是比翁帆更年輕的女孩也有願意的,因為楊振寧有名有地位,這個世界願意用青春美貌換名利的人多了去。所以我要說的是楊振寧老先生,你應該為年輕人想一想,你去世了,人家的路還很長,無兒無女怎麼過日子?《山楂樹之戀》裡面的老三,知道自己得了絕症,就是女方願意把第一次給他,他也碰都不碰女孩,他為女孩將來的生活著想。所以由此看出來只為自己著想「這是上天送給我的最好禮物」的楊振寧人品確實不怎麼樣!所以網上說他厚顏無恥在丁肇中諾貝爾實驗報告上加上自己名字,在壯年享受完美國大好時光後,老無所依才跑回中國來沽名釣譽,我覺的有一定道理。


楊振寧和范曾,一個是科學界泰斗,一個是文化界名流。把這兩個人放在一塊討論評價,有點意思。

我們先來看看楊振寧和范曾的共同點。一,兩個人都是遐邇聞名的大名人。至少在中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二,兩個人都是八十歲開外的老人。楊振寧九十五歲,范曾八十一歲。

三,兩個人都是在各自領域取得卓著成就的人。

四,兩個人都是頗有爭議的人物。

我們再來看看楊振寧與范曾的不同之處。

一,楊振寧在科學界,范曾在文化界,雖然可統歸於學術界,實則相差十萬八千里。

二,楊振寧在物理學研究上取得的成就是舉世公認的,他在科學界的地位是無人可爭的。而范曾在文化主要在繪畫和書法方面的成果卻是褒貶不一,毀譽參半。其在文化界的地位迄今沒有確定。

三,楊振寧治學嚴謹,性格內斂,不事張揚。而范曾年輕時「豪放」不羈,晚年雖多有節制但秉性難移,更兼性格外向,猶擅「演講」。有人說,范曾的名氣有一多半是自己宣傳出來的。

四,楊振寧令人爭議的焦點兩條:1,早年未曾回國,把最好年華和成果給了美國。2,娶小五十四歲的翁帆為妻,實在有悖中國人傳統的婚戀觀。

其實我們冷靜想一想,如果楊振寧早年回國,會不會取得後來的成果?而且楊振寧雖然晚年回到祖國,但由於他的影響力和健康長壽,後來對國家的貢獻也是無可替代的。關於他娶翁帆為妻一事,確實沒有顧及大眾甚至包括翁帆家人的感受,但這確確實實只是楊振寧和翁帆兩個人的事,並沒有傷害到別人啊!

而范曾,就大大不同了。首先,道行可能很深,品行卻難恭維。如果說換了一個老婆可以理解,但要是隔十年八年換一個連換幾個,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質疑了。再則,做為文化界前輩,總是喜歡出頭露面到處張揚,是不是不大好?

好了,上面我們分析了楊振寧和范曾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有比較才有鑒別,對這兩個人作何評價,大家應該都有定數了吧。


評價一個人不要因為其財大官大名氣大而噤若寒蟬,自慚形穢,恐懼一些食涎而肥的流氓的噴糞而打醬油。人生而平等,人格的平等為生命的核心。評價一個人,德才應分開,不能以德概才,也不能以才概德。德與才不是衣服,它是人立世的根本。打個不恰當的比喻:雞與蛋,不能雞屁股拉屎而不吃雞蛋,不能雞蛋孵不出小雞而殺了母雞。客觀評價一個人,理性評價一個人,方是評價的真諦與價值。故事先生就是榜樣,魯迅死後女作家蘇雪林致信胡適謾罵魯迅,而胡適並沒有以怨報怨,貶低罵過攻擊過自己的魯迅,而是肯定了魯迅先生的地位貢獻。這樣對楊振寧,范曾兩位大師的評價就不難了。


楊振寧與范曾不可放在一起來評價,范楊是朋友關係聽說私交不淺,上世紀80年代南開聘請數學大師陳省身任教,結識了任東方藝術系主任的范曾經介紹與楊振寧始有交往,楊先生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世人皆知,不用多說,做為偉大的科學家為華人爭了光,70年代首次回國訪問在當時是很亮眼的新聞,那時許多小孩子都知道這件事,毛主席會見了楊振寧博士,楊先生向周總理就高等教育,基礎科學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中央高層領導人對他特別尊重,僅憑這一點足以證明楊先生是愛國的;至於范曾60年代就是全國青聯委員,文革後他的古裝人物畫一出就引人矚目,時勢造英雄,做為畫家兼有`社會活動家′的能量,詩文書畫四全加上會演講一度成為蘇醒時期的青年導師,此後又製造了一個又一個新聞,稟性不甘寂寞的范曾逐漸變得婦乳知皆起來。。


楊振寧是科學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這一點不否認。我從相關資料中得知楊振寧的兩件事,一是當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合作研究出的科研成果,要參評諾貝爾獎時,楊振寧以年齡長几歲為由,將自己名字列在李政道前面,從而使世人誤認為楊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貢獻者。二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楊振寧回國期間特別要求看看老同學鄧稼先,楊振寧問鄧稼先,你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國搞科研,值得嗎?通過兩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楊振寧的人品。


楊是科學家,國家尊重供養他,那一定是有所貢獻,他所做的工作普通人不懂或無從知道,但一定於國有利。范曾人品一定是有問題的。八十年代一度極紅,號稱青年導師,到處演講,宣傳愛國主義理想信念,但不久就跑到日本去了,一呆就多年,賺得盆滿缽滿,搖身一變畫家之外又成了什麼詩人學者,不知道他的學問如何修得,也不知道他的學術成就,反正八十年代西裝革履的他一下穿上了對襟的傳統服裝,有點遺老遺少了。看過他在黃帝陵那立的賦文,真是不敢恭維,看不出有什麼文采,也看不出什麼典雅的氣質。長江東流去,浪淘盡風流也淘盡泥沙,他是泥沙中的風流還是風流中的泥沙其實是一回事兒。


都是名人,但名人的名氣有自然而成就的,也有故弄玄虛而就的。楊振寧是科學的,是客觀內在的;范曾是飄渺的,是客觀表面的;楊振寧的成果,是解決人們生存發展中實際存在問題的成果;范曾的成果,是解決一部分人們生活中精神需求問題的成果。就成果來評價二人,楊『果』是沒有好劣之說,一果,人們必求之;范『果』是分有高低之藝的,人們有條件有選擇而求之,由此也就決定了二人的生活態度吧!


楊振寧是偉大的科學家,范曾是國學大師和畫家,兩人所處的領域不同,貢獻不同,影響力也不同。他們的性格不同,為人也不同。人們尊敬楊振寧為科學作出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獎,但不尊敬他做事的作風,不尊敬他作為長者的為人;人們尊敬范曾的才學,尊敬他的嚴謹,尊敬他的做人做事。


推薦閱讀:

TAG:楊振寧 | 范增 | 社會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