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為何親自砸掉魏徵墓碑?


謝邀。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的次子。

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期間,李世民立下不少功勞,唐朝建立後,唐高祖李淵封李世民為秦王。

不過,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則被封為皇太子,是皇位的當然繼承人。

李世民自恃勞苦功高,在幕僚的慫恿下,於唐朝武德九年(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大哥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他們倆所有的兒子。

唐高祖李淵只能立李世民為太子,並在不久後退位,李世民如願即位。

李世民知道自己當皇帝的過程太血腥和不堪,所以當了皇帝之後,他決心樹立起明君的風範,而魏徵正是配合他演出的重要釘子。

魏徵的履歷很複雜,悅友們可以欣賞一下: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年輕的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手下當差,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軍李密後,魏徵也跟著從了李密。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隋朝鄭國公、尚書左僕射王世充擊敗,被迫投降唐朝,魏徵也跟著投了唐朝。

皇太子李建成起用魏徵為太子洗馬,對他禮數周到,魏徵也對他知恩圖報,多次勸他提防李世民。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中殺死李建成後,看到了魏徵複雜背景的價值,先任用他為詹事主簿,開始了一段傳說。

唐朝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

唐朝貞觀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為秘書監,開始參預朝政。

唐朝貞觀七年(633年),魏徵任侍中,不熟悉法律,依實際情況處理了尚書省長期積壓沒有判決的訴訟案。

唐朝貞觀十一年(637年),李世民東巡洛陽,住在顯仁宮,對州縣官吏的供奉大加譴責。

魏徵以隋煬帝楊廣為例勸諫李世民,然而收效甚微。

唐朝貞觀十三年(639年)五月,魏徵上奏《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縱慾以勞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頻事遊獵、無事興兵、使百姓疲於徭役等大問題,批評了李世民的驕滿情緒,再次提醒他慎終如始。

李世民欣然接納,說了不少客套話,然而依然固我。

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魏徵向李世民上諫,要他善始善終。

唐朝貞觀十六年(642年),皇太子李承乾不安於君位,李世民對魏王李泰的寵愛卻在一天天增長,朝野上下議論紛紛。

李世民不想聽這些議論,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如舊。

魏徵不想趟這個渾水,借口有病推辭,李世民不準。

唐朝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追贈他為司空、相州都督,謚「文貞」,還親自刻書碑文。

魏徵前後上諫兩百多件事,李世民基本全部接納,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話。

然而,沒多久,陳國公侯君集因涉及皇太子李承乾謀反案被處死,南陽縣侯、交州都督杜正倫也被罷免。

李世民震怒之下,猛然想起,魏徵生前曾經向他推薦過這兩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李世民開始懷疑他們是不是一夥的。

後來,李世民又聽到一個更讓他無法容忍的事情,魏徵為了青史留名,曾多次把自己的諫辭,私下給諫議大夫褚遂良看。

李世民徹底憤怒了,君臣知遇是他費力打造的形象,魏徵竟然給自己撈名,實在是不能忍!

於是,李世民立即下一道手詔,取消了之前定好的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同時,李世民命人將他之前給魏徵立的墓碑砸掉。

其實,是不是李世民親手砸的,這個並不重要,因為砸墓碑這個舉動,已經特別特別嚴重了。

當然,有悅友可能會問,那為什麼李世民和魏徵在後世,還能留下君臣知遇的美好形象呢?

悅史君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李世民後來也醒悟了,知道臭了魏徵對他也不利,於是給魏徵恢複名譽,並重新立碑,後來的唐朝皇帝當然知道此中利害,所以對魏徵的後代也加以優待。

第二,皇帝是一種獨權存在,乾的好的基本都是神話,有李世民魏徵這個神話,還能教育後世的皇帝,這對大臣們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史官們也願意把這一對豎起來。

嗚呼,拋開這些說說,這兩位也都是很厲害的人物!


唐太宗雖然以虛心納諫著稱,但這並不是說他脾氣有多好,隨大臣們怎麼說也不動怒。人家李世民當初也是打天下的武將,隋末唐初的亂世中一路殺出來的,不是宋仁宗那種老好人的性格,唾沫星子都噴臉上了,也不以為意。

長孫皇后有一個著名的「賢內助」實例,就是唐太宗有次回宮,怒氣沖沖地發誓一定要殺了魏徵這個傢伙。長孫皇后聞言向他祝賀,說只有聖主在上,才會有敢於進諫的臣子出現。唐太宗於是醒悟。從這裡可以看出,魏徵的極言直諫,有時確實會惹得皇帝不快。但唐太宗能以理智克制感情,他雖然心裡不快,但清楚怎樣做對於國家有利,所以他才能成為一代明君。

有種觀點認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由於弒兄逼父已經是一個洗刷不掉的污點了,所以他需要一個更加耀眼的光環來遮蓋這污點。於是唐太宗把畢生精力投入到如何做聖明君主的奮鬥中。所以他對於臣下的勸諫,確實是聞過能改。

另一方面,能容人納諫,是聖君的標準之一,容忍大臣們的當面指責,很有利於建立自己的正面形象。魏徵他是真的敢說,或是看穿了唐太宗的這種心理,或者是兩種情況兼而有之,我們也沒法確知他的心理活動。但總之既成的歷史事實是,魏徵和唐太宗各自扮演了進諫與納諫的完美角色,在歷史舞台上留下了一對光輝形象。

說了這些,總結為一句話:唐太宗能容忍魏徵,是理智戰勝感情後的客觀考慮。太宗本身是有性格激烈的一面的,如果當什麼時候理智不足以克制感情,那對魏徵的優待也就要向後站了。

魏徵墓碑被毀的原因,《新唐書》記載:

徵嘗薦杜正倫、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倫以罪黜,君集坐逆誅,纖人遂指為阿黨;又言徵嘗錄前後諫爭語示史官褚遂良。帝滋不悅,乃停叔玉昏,而仆所為碑,顧其家衰矣。
(叔玉是魏徵子,太宗曾經以公主許配。但發生此事,婚事也就暫停了。)

兩條原因。

一、魏徵舉薦的人犯事,魏徵被人指為結黨。

二、魏徵把生前勸諫的材料交給了史官。

這兩件事問題都不算小。第一條不必說,侯君集和杜正倫都和太子李承乾有關。皇位繼承人之爭,歷朝歷代不知坑了多少人了,不多他魏徵一個。

關於第二條,我們知道唐太宗是很注重自己形象的人,以至於開了帝王閱看自己起居注的惡例。現在魏徵把這些東西交給史官,這是何用意,大有揭自己老底之嫌。再者,萬一諫諍記錄中有什麼不該說的,那豈不是影響他苦心塑造的明君形象。

魏徵這行為可以說觸碰到了唐太宗的底線,所以才會惹得聖顏大怒。不過日後李世民冷靜下來,發現還是豎立魏徵的正面形象,對自己較為有利。於是在征高麗失敗後,又重新把魏徵的墓碑豎立起來,這是理智又佔據上風了。

(有個有趣的細節,新唐書本傳記載:

遼東之役,高麗、靺鞨犯陣,李勣等力戰破之。軍還,悵然曰:「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到行在,賜勞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復立碑,恩禮加焉。

像不像曹操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因為唐太宗在玄武門之變時,就想殺了魏徵!當初魏徵是太子李建成的謀士,多次勸說太子提防李世民!然太子存仁孝之心,更不願意承擔殺兄弟的惡名,終為李世民所剩!不過李世民弒兄殺弟逼父,終究不願做一個昏君,而魏徵掌握李的特點,勇於犯顏直諫,即使死了,也是個忠臣!而李最怕人家說殺忠臣,故對魏雖然恨之入骨,確實無法下手!所以於其說魏徵和李世民一段君臣佳話,不如說二人是一對演員,成功扮演各自的角色!到魏徵一死,李世民原形畢露,現出了仇恨魏徵的本像!


李世民砸魏徵碑墓和魏徵生前對李世民的不尊敬和候君集參與承乾太子謀反有直接聯繫,,魏徵生前曾在太宗面前推薦重用候君集此人有當宰相的才能,結果候君集謀反了,加上魏徵曾經是隱太子建成的謀士曾建議李建成殺掉李世民。李世民之所以重用魏徵並不是他的才能有多優秀,而是把魏徵當做自己政治上的一面鏡子吸引更多的人才來為他效力。唐太宗晚年征討高句麗大敗而歸,痛哭道如果先生(魏徵)在世定會阻止他征伐高句麗。這才有了個借口又豎起了魏徵墓碑。人老了總想給自己留個好名聲


推薦閱讀:

李靖對唐朝統一的貢獻是否可以和李世民相提並論?
凌煙閣功臣是怎麼回事?
楊貴妃地位高嗎?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為什麼隋煬帝征高麗,唐太宗也要征高麗?

TAG:唐朝 | 唐太宗 | 魏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