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姓出自哪個朝代哪個地方?


江姓源於北,而盛於南,是一個典型的南方姓氏。江姓在唐宋以前的名人多以河南人為主,後期江姓名人則以南方人為主。至今,江姓族人已遍及全國各地,以江蘇、廣西、安徽、四川、廣東、湖北、福建7省為最,約佔到全國漢族江姓人口的65%。江姓人口在中國姓氏人口中排行第79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6%。它們的郡望地為「濟陽」、「淮陽」、「六桂」,堂號有 「忠廉」、「濟陽」、「淮陽」、「六桂」等。

  一、淵源

江姓有四種來源。第一種是江氏出自嬴姓,是顓頊裔孫伯益的後代。傳說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隻燕子蛋,吃下去以後就懷孕了,生下兒子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子伯益。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所載,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嬴姓,這樣伯益就成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的第三子江恩成(字元仲)為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受封於江邑(在今河南省正陽一帶),建立江國。所以,《世本》、《史記·秦本紀》等載:「江為嬴姓國。」 據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炎黃文化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何光岳先生研究,江國為東夷族的一支。江,又作鴻、邛、邛,音鴻。卜辭有『鴻』的國名,系以鴻鳥為圖騰,以後發展成為國號。東周時,江國在今河南正陽縣東南、淮水北岸。周公東征伐淮夷,踐奄後江國才逐漸南遷。西周晚期,周昭王平淮夷,江、黃等嬴姓諸族歸附於周,各自所居即成為周王室承認的封土。春秋早期,作為小國的江國先依附於楚國;楚成王曾嫁妹於江。後來齊國稱霸後,江國又依附於齊國。《春秋》載: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於貫。」《左傳》也有:「服江、黃也」的記載。杜預作注時,說:「江、黃,楚與國也,始來服齊,故為合諸侯。」不久,江國參加了北方諸侯謀楚的陽谷和召陵之會。但是,江國同樣畏懼強大的楚國,不敢貿然參加伐楚的行動。即便如此,江國還是得罪了楚國。春秋周襄王鄭二十八年(公元前624年),「楚師圍江」。晉國出兵救江,楚師只好暫時撤走。第二年秋天,楚穆王再次出兵伐江,一舉滅掉了江國。江國被滅後,江國王室子孫以國名江為姓。第二種是江氏出自姬姓,為翁姓改姓。據《六桂堂業刊》載:宋代時,閩國補闕郎中翁乾度攜家人避難,6個兒子分別改為洪、江、翁、方、龔、汪6個姓氏;其中,次子翁處恭(字伯度),改姓江。後來,翁處恭的部分後裔改回原姓翁;也有部分後裔仍姓江。第三種是少數民族中有江姓,或改姓江。滿族中有姓江的,世居得州、三台等地;台灣土著、回、彝等少數民族均有姓江的。第四種是少數民族改姓江姓。清代,四川土坪地區土酋,藏族,父堅贊大結,氏族姓為堅贊,後改姓江。

  二、變遷

  江姓發源於今河南省正陽,奉江元仲為得姓始祖;所以,江姓早期主要是在河南一帶發展繁衍。春秋時,江景房為吳越國副相。吳越滅亡時,江景房拒絕迎宋而燒毀典籍圖冊被貶,隱居於浙江常山的汾口;江景房的後裔後來流入廣東、福建、台灣等地。春秋周襄王鄭二十九年,江國被楚國滅後,王室子孫以國名「江」為姓,四處逃亡。逃亡的路線大致為:一支向北遷徙,先至淮陽(今河南淮陽),再繼續往北至陳留圉縣(今河南杞縣於鎮),後又遷徙至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這一支江姓族人以「襄陽」為郡望地,尊東漢江德為開基始祖。另一支逃往齊(今山東臨淄一帶)、陵陽(今安徽石棣縣東北)以及鄖陽(今湖北十堰鄖陽)。西漢時,還有一支江姓族人在江貞的率領下遷徙至濟陽(今山東省濟水之南);這一支江姓族人以「濟陽」為郡望地。東漢時,臨淄江氏出了一個有名的孝子——江革,列中國《二十四孝》。據《後漢書·江革傳》和北宋司馬光的《家范》等書載:江革,字次翁,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說:「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漢永平初年(58年年),江革被推舉為孝廉,先後任郎官、楚太僕等職。建初初年(76年),太尉牟融又推舉他為賢良方正。他又做了司空長史、五官中郎將等職。漢章帝劉炟就曾發布詔書說:「夫孝,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因此,江革被人稱為「江巨孝」。江革第六世孫江淹從山東臨淄遷居濟陽考城。江淹曾歷仕宋、齊、梁三代,封醴陵侯,夢得神筆,以文章稱於世,世稱江郎。

   西晉時,陳留江氏已是一支為世人所注目的名門旺族,出過不少人才。江祚出任過南安太守。他的兒子江統(?-310年),字應元(一說元世、德元),「靜默有遠志」,「以義行稱,為譙郡太守,封亢父男。」據《晉書》載:「統靜默有遠志,時人為之語曰:『嶷然稀言江應元。』」陳留人江瓊為馮翊(今陝西關中一帶)太守。江瓊,字孟琚,從小受學於衛覬,善蟲篆詁訓,著有《北史江式傳》、《江式論書表》。時值,安定烏氏(固原)人張軌出任涼州刺史,經營河西走廊的姑藏城(今甘肅武威), 建立的前涼地方割據政權。江瓊便棄官到涼州投奔張軌。江瓊子孫便落籍涼土(今屬甘肅省),世代傳家,發展成為當地的名門旺族。

南北朝時,江氏族人逐漸向江東遷徙。一支江姓族人遷居浙江會稽(今紹興),發展成為南方著姓。

   唐「安史之亂」後,江姓族人大舉南下。唐總章二年(669年),朝廷升河南固始的陳政為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三千六百人入閩平「蠻僚」嘯亂。隨行軍校中有江姓族人。後來,他們落籍福建,成了江姓最早的入閩者。唐光啟年間(885-888年),又有河南固始的江階隨其父跟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中途父子失散後,江母撫養江階長大成人。江氏母子居侯官三山西門。據《三山志》載:「江階,侯官人,歷虞部員外郎。八年庚午王拱辰榜。」江階的第八世孫江洵直為宋特奏名授南康縣丞,落籍江西都昌,後又遷居饒州芝山。

  宋初,原居福建泉州的閩國補闕郎中翁乾度攜家人避難,6個兒子分別改為洪、江、翁、方、龔、汪6個姓氏;其中,次子翁處恭(字伯度),改姓江。在北宋初的三次科舉中,翁氏6兄弟皆中進士,有「三科六進士」的佳話;故泉州江姓又以「六桂」為堂號。靖康年間(1126-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江北諸大族紛紛南下避難。有一支江姓族人自汴京遷徙至之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另一支郡望濟陽的江姓族人在江確的率領下遷徙至江西都昌。這一支江氏居都昌陽豐鄉府前江家,人才輩出。江轔,一生隱居,教授鄉里。他的兒子江曄在意宋理宗時登進士第,曾任教授、都尉、知縣、江南東路提舉常平司、西路提舉茶鹽公事、大理司帥參等職。他一生專治程朱理學。他的妻子就是理學名儒陳大猷之女,陳灝的姐姐陳氏。江曄有3個兒子:江萬里、江萬載、江萬頃。其中,長子江萬里(1198-1275年),字子遠,號古心,嘉定十五年(1222年)貢入大學,為太子趙昀(宋理宗)所賞識。寶慶二年(1226年)以舍選登進士第,歷任著作佐郎,權尚左郎官兼樞密院檢詳文字等職。咸淳元年(1265年)二月,即位不久的宋度宗召江萬里回行都臨安,任萬里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元軍攻破饒州時,江萬里從容坐守其第,執門人陳書器的手訣別時,流著淚說:「大勢不可支,二雖不在位,當與國家共存亡。」說完與妻子、兒子江鎬一起從容投水自盡。朝野聞知,為之震動。文天祥作祭文說:「星折台衡地,斯文去矣休,湖光與天遠,屈注滄江流。」宋恭帝也輟朝誌哀,並詔贈江萬里為太傅、益國公,後又加贈太師,謚文忠。江萬里的孫子江懷由門人陳偉器攜護入閩居同安湯板里。江萬里的弟弟江萬頃的子孫在江百八郎率領由江西遷入福建寧化石壁村,後又徙至永定高頭鄉、平和葛希大溪村,分衍為東山、北山、南山三大房。

  明初,朝廷實施移民政策,洪洞大槐樹江姓作為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至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湖南等。

  清初,江文、江榜二兄弟自湖北麻城返回今河南正陽縣淮河灣定居,後稱其居地為江家埠(現名江灣)。清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鄭成功屬下的江姓軍士落籍台灣,後又有人移居海外。乾隆年間(1736-1795年),福建永定有江、胡、蘇、李、徐、游、鍾等姓大批族人移民台灣三芝等地墾荒,其中以汀州府永定高頭鄉的江姓最多。據台灣有關資料記載:乾隆末年,有汀州府永定縣江姓,入墾陳厝坑溪興新莊溪會流處「社寮港」北側背風坡下方濱海村落,由於村落形成晚於南方的舊庄,故對稱為「新莊仔」。新莊仔水口處有「民主公王?R」,清光緒年間江姓移民時從汀州府原鄉分靈而來。汀州府永定縣江姓,於乾隆末年入墾介於二坪、布帆二溪之間埔頭坑,後改名埔坪村。汀州府永定縣江姓、賴姓,於乾隆末年入墾新莊溪上游溪谷大坑村。據濟陽郡《汀州府永定江氏族譜》載:「吾人尊曄公八郎為入閩始祖,以百八郎公為高頭開基祖,分成東山、北山、南山三大房派,三芝永定為南山派後裔。」

唐乾符二年(875年)為避「黃巢之亂」,江一野、江二野兄弟假借打獵為名,逃往南劍州將樂縣歸仁里明溪,而後轉往汀州路寧邑皇華驛(宋代改清流麻仁里,復改倉仁里),再徙清流大路口;明洪武二年(1369年),其第十世孫江安遷居寧化城。(見江西石城屏山《濟陽江氏家譜》)江一野、江二野兄弟入閩情況,新編《清流縣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魯一野偕魯二野舉家20餘人,由江西建昌府南豐縣入閩避亂,途中涉江,拜江為姓,改姓江。唐昭宗時(889-904年),輾轉至今清流東華鄉大路口小蒿埔,劈山結廬隱居,取該地名為江家坑(今高坑)。宋徽宗時(1101-1125年)時,遷至四堡。至宋德佑年間(1275-1276年)分居甜株庄,開拓而成的合龍鄉(即今長校江坊)。」另據明溪城關《濟陽江氏族譜》載:「(野公)傳至第五世貴公,遷居明溪城關坪埠山下村,生三子。忠承公遷將樂白蓮洋源村。」

  唐僖宗三年(875年),江埜一、埜二兄弟為避黃巢之亂,從江西建昌府南豐縣鴉藪(sou)樹下以遊獵為名入閩。南宋德祐年間,江子玉知南劍州(今南平),後裔落籍福建各地。江埜二有3個兒子,分居在清流林畲、永安夢溪(今羅坊)和連城四堡等地。永安江氏是江埜一、江埜二的後裔。江埜一的孫子江伯一(1059-?)為安砂江氏開基始祖。江伯一有9個兒子,除第五子江小五郎居永安涼坑,第六子江小六遷居永安小陶鎮北山(今松山村)外,其餘各子均遷徙福建龍岩、連城、泉州和江西、浙江各地。江伯一第十一世孫江鐵十遷永安安砂鎮安砂村;第十二世孫江榮二遷小陶鎮大陶洋(今八一村),江文奇遷居沙縣夏茂鎮;第十八世孫江天富遷居永安小陶鎮桐林村;第二十七世孫江運德遷居永安洪田鎮上石村。(見永安《姓氏志》)

  唐代,江孟德自江西饒州入閩,開基寧化石壁;其後裔播衍福建的永定、上杭和廣東的潮州、大埔等地。(見新編《寧化縣誌》、《淮陽江氏本源》)

宋末,江姓從邵武禾坪村遷入建寧里心鎮。

  宋末元初因避兵亂,原籍江西南昌鐵樹觀的江孟七遷居泰寧開善鄉儒坊村。

  西晉建興四年(316年),汝南定陽的江贊善隨元帝南渡,徙居福建建陽江墩;傳若干代後,裔孫江明出任歸化鎮臨,定居歸化(今泰寧)。

  唐末,永安安砂小江坊江氏開基始祖江伯一9個兒子中,除第五、六子留居永安外,長子江小一、第三子江小三郎均遷居龍岩,次子江小二遷居江西贛州,第四子江小四遷居浙江,第五子江小五郎居永安涼坑,六子小六郎遷永安小陶鎮北山(今松山村),七子小七郎遷連城中心坑,八子小八郎遷連城姑田,九子小九郎遷泉州。江伯一的第十二世孫江智四、江榮五、江景六遷居龍岩,江文璉遷江西興國新圩水南村。

  唐代後,寧化石壁江氏後裔遷徙上杭;繼而又從上杭遷入永定苦竹鄉高頭村和仙師鄉的務田村。留學生居永定的江氏族人分布於永定的鳳城、仙師、洪山、下洋、虎崗、大溪、西溪、湖坑、岐嶺、高陂、撫市、坎市、苦竹等地。高頭村的江氏後又遷往南靖、台灣等地。(見《永定縣誌》)

  清中葉,建寧江氏有部分後裔遷往江西廣昌、上饒、新建、寧都等地。

三、東里店江家

山東省沂水縣城西北四十公里,有一個現屬沂源縣鄉鎮東里店,歷史上屬於沂水縣。這裡江氏人家的特別多,也是方圓百里之內江家的發源地。根據東里店江家在民國年間第六次修的族譜介紹,這一支為明朝遷來的。據說元末朱元璋起事,一個老家江西的江虎在他身邊為將,明朝建立,江虎封地在淮陰。明成祖當上皇帝之後,山東因為連年戰爭,天災人禍,人煙稀少,山西、江蘇等地向山東遷移人口。江虎的後人江浩然、江浩白兄弟二人舉家北上,來到沂水縣的東里店地段,看到山中一塊盆地,四面環山,依山傍水,即沂河在山中平地南部流過,於是在這裡安了家。

如今,東里店江氏族系人口有幾千,遍布沂源、沂水、蒙陰等地,有江家官莊、江家河南、江家庵、江家坪等近十個大小不一以江氏為主的村落。其中江家官莊為第二支,即江浩白的後人,其他都為第一支的後代。明朝崇禎年間,東里店江家出過一位河南按察使,即江孔燧。

據老人介紹,東里店江家原為當地望族,人口鼎盛,勢力很大,在村東曾有江家祖傳林地,還有供奉祖先的江氏祠堂,裡面供有先祖的畫像等,可惜早已毀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為當時土匪所為。東里店江家族系,人多敦厚,崇尚禮儀,重視學業,勤儉持家。其中,文革期間的江寅高,為日照一中校長,在沂蒙教育界享有盛譽。

四、郡望堂號及名人

(一)郡望:

1、 濟陽郡,治所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北;

2、 淮陽郡,治所在今河南淮陽;

3、 六桂,隋治所在閩縣(今福建福州市),唐移治於晉江(今福建泉州市)。

(二)堂號:

「濟陽」、「餘慶」、「淮陽」、「六桂」、「忠廉」等。

(三)江姓名人

江革:東漢名士,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官至諫議大夫,以廉潔稱。

江淹:南北朝時著名詩賦家,史稱「江郎」。晚年佳作漸少,「江郎才盡」即出於此。

江參:南宋畫家。擅長山水畫,筆墨細潤。存世作品有《千里江山圖》等。

江萬里:南宋名臣,南宋亡國時以身殉國。

江永:清朝音韻學家、經學家,著有《古韻標準》、《十三經註疏》等。

江聲:清朝學者,著名經學家,精於訓詁,著有《尚書集注音疏》。

江標:清末維新派人士


謝邀,江姓源遠流長,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之一。

江姓主要來自嬴姓、姬姓和子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等。

江姓人以江元仲為始祖,在宋刻版《百家姓》中順位排在第76位。

如今江姓人口約為362萬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26%,順位排在第74位。

廣西僮族自治區為江姓的第一大省,居住的江姓人口約佔其總數的23%,江姓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江西、安徽四個省區,四省區的江姓人口約佔其數的49%,其次分布在福建、台灣、江蘇、浙江、湖南、湖北。這六個省區江姓人口又佔了其姓氏的23%,可以說江姓絕大部分集中在長江流域以及江南地區,其它地區江姓人口不多。


江姓的起源主要有三:

1,來源於古江國,其始祖江元仲為伯益第三子。伯益因扶佐大禹治水有功,大禹之子啟即位後,元仲受封於江地(今湖北江陵)。

另外還有說法為:伯益的後代在商末或周初受封而建立江國。春秋時期江國被楚國所滅,伯氏子孫從此就以江為姓氏。

2,源於姬姓,由西周昭壬支庶子孫改姓而來。

3,源於子姓,來自唐末蕭遘後裔,屬於避難而改之。

其它多為少數民族改姓,包括蒙古族、滿族、藏族部分與漢族同化後改之,另外,由台灣的部分原住民改姓而來。

歷朝歷代江姓名人很多,如:江充、江統、江淹、江萬里、江澤民等等。


郡望:濟陽郡、淮陽郡等。

堂號:忠廉堂、六桂堂等。

《江姓本源略敘歌》

粵稽伯益在陶唐,

佐禹治水平懷襄。

掌火功成妻玉女,

賜姓曰嬴歷夏商。

周封其後於列國,

江郯鍾離運奄黃。

菟裘修魚白冥趙,

裴廉徐秦莒將梁。

我祖因地制江氏,

世居淮陽及濟陽。

好了,關於江姓的話就說到此吧,感謝您的閱讀。


顓頊元孫伯益之後,爵封於江,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元和姓纂》

在唐朝中的元和姓纂當中記載,江姓最早是,顓頊裔孫伯益之後,伯益幼子玄仲在商末周初受封建立江國。因地處楚、宋、齊三國之間,加之淮水泛濫,所以一直沒能強盛起來,最後被楚國滅掉。江國滅亡後,子孫流落各地,為紀念故國,國人以江為姓。

這為最早的江氏記載


江國為殷商至春秋時期華夏族在河南一帶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國名又作"鴻國"、"邛國",這個國家以"鴻鳥"做為圖騰。

江姓始祖,江元仲


汪姓主要有兩個起源。第一種是出自漆姓古代汪芒氏的後代。上古時期有一個巨人國稱作汪芒國。傳說大禹為天子的時候在會稽大會天下諸侯,汪芒國國君防風氏因為晚到被殺。汪芒國的子民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就是汪芒氏,後來又把汪芒簡化為汪。汪姓的第二種來源是出自姬姓。春秋時期魯成公封自己的小兒子在汪後代就用食邑作為自己的姓氏因此姓汪。汪姓還有一個來源。宋代泉州有姓翁叫翁乾度的生了六個兒子讓他們分別姓洪、江、翁、方、龔、汪。

歷史上汪氏名人我知道的不是很多,除了因李白而出名的汪倫,和有個叫汪國真的詩人。最大的名人應該就是在早期因刺殺清廷要員失敗寫下: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在後期投靠日本人,建立偽政權的汪精衛了!只怕是民國以後愧姓從秦變成汪了。


江姓達祖起源於古帝王禹時期。江起源於贏姓。江姓得姓後,有一支江姓的首領江貞率領下北迀濟水流城。後來朝庭在這裡設濟陽郡,於是世稱這支江氏為「濟陽江氏"。到了宋朝的時候,福建泉州人翁乾度讓他的六個兒子分別為六個姓,其中第二個為江姓,於是他和他的兒子改為姓江。

到今天河南正陽有相當一部分人江氏族人。


謝謝悟空邀請!無論哪個姓氏,因為歷史的原因,其中的轉換誰也不是曉的太多。不好意思,確實不知道,不敢妄加評論。看看有哪位知道的朋友來回答一下,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謝謝!



謝謝你《悟空問答》的邀請:哎喲喂!俺滴神啊!我說:大師兄喂!你提的這個問題,俺說句實實在在的話,俺還真的不知道唉!想回答可是資料從何查起也不清楚!哎!沒辦法,只能回答到這了。不過師兄可以去找,這方面的行家一問便知分曉!


江姓中華姓氏之一,據傳是黃帝的,元孫玄孫,出自贏姓,傳說是大禹的賢臣伯益幼子玄仲在夏初被啟封於江國,江國為殷商至春秋時期中原河南一帶,建立的一個諸候國,也曾以邛國為號,商未周初其後人再次被封,因地處處楚,宋,齊,三國之間,加之淮水泛濫,一直沒能強勝起來。公元623年被楚國所滅。楚國滅亡後,江國子孫以故國國名為氏,即江氏。江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列為141位,現代排名大約76位,江姓總人口362萬,佔全國總人口的2%左右。


推薦閱讀:

香港人中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高嗎?
有哪些著名的詩詞是寫遊子思鄉的?
如何評價《山海經》?

TAG:中華百家姓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