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不肯把皇位傳給驍勇善戰的朱棣?


這個問題看起很有意思,在分析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朱棣之前,先提個問題?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武能打天下,文能建立起最完善的封建制度,那麼他難道對自己的兒子、孫子性格不了解么?那麼他在傳位給朱允炆的時候,到底是有意還是無意沒有替朱允炆掃除朱棣這個障礙勒?


皇位之所以沒有傳位給四爺主要有一下幾點原因:

1、朱棣的生母不是馬皇后,是嬪妃,按照長幼有序,非嫡不能繼承大統。

2、朱棣與朱元璋屬於同一類型人,殺伐果斷,戰場出來的,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國度在以後是太平盛世,需要以懷柔的手段治理國家,朱棣不適合。

3、朱元璋在奪得天下之後,對諸皇子採取的是分封制,老二,老三,老四都是手握重兵,替朱元璋保家衛國。如果直接傳位四皇子朱棣,恐引起老二老三兵變,朝政不穩。

4、朱標作為太子,孝順是出了名的,作為兒子的朱允炆,同樣繼承了老爹的孝道,對朱元璋百依百順。朱元璋最疼愛朱標,朱標死後,由朱允炆接替孝道,愛屋及烏,同樣痛愛朱允炆。

5、前車之鑒。元朝之所以能滅亡,其根本原因就是元朝皇室內部自私奪權,使得大元分崩離析。朱元璋不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在考慮到老二、老三的情況下,把皇位傳給嫡長孫是最合適的。


朱元璋知道朱允炆性格軟弱,在死之前,為了皇位的安穩,打死殘害功臣。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深刻的闡述了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一類人。歷史上劉邦和朱元璋是誅殺開國功臣的典型代表。但是卻沒有對朱棣的勢力削弱一分。其實朱元璋的心裡對朱棣的認可大於朱允炆,但是為了江山社稷的穩定,立了朱允炆為太子。

既立朱允炆為太子,又不去動朱棣的勢力,或許朱元璋對於朱棣的認可,還在給朱棣留了一個機會,知道朱允炆的軟弱,也給大明江山留了一個機會吧。究竟真正是有意還是無意的,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明白,可不管結果怎樣,終究誤了眾多將士性命,將士的堆堆白骨,才為統治者鋪就登頂的階梯!


朱元璋對繼承人的培養和選擇的局限

朱元璋為什麼不肯把皇位傳給驍勇善戰的朱棣?多方面的因素最終造就了這種後果,我們僅從朱元璋本人的角度來看看促使他做出這種選擇的原因。

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可說是歷史上個人成就最高的皇帝之一,他混得最慘的時候,做過行腳和尚,甚至於沿街乞討,二十五歲加入反元鬥爭後,僅十五年壓服天下豪傑成就大明帝國,實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傳奇的人物之一。

朱元璋威加海內,壓服各路豪傑,鎮壓天下,固然所向無敵,但他仍有其局限性:他以布衣之身建立帝國,底蘊不足,骨子裡有一種深刻的自卑。


這種自卑是現實存在的,並表現在他為國的一舉一動之中。在中國歷史上,劉邦、朱元璋在發家之前,皆混跡於社會底層,在建立帝國後,對功臣表現出極重的殺性,以朱元璋猶甚;明朝立國後,朱元璋表現出對武將的嚴苛一面,明朝可說是中國歷史上對武將最為刻薄的朝代,甚至有重文抑武之稱的宋朝也遠遠不及,這種自明太祖延續下來的刻薄,其影響在清軍入關後表現得淋漓盡致,眾多大明的將領紛紛降清,最終導致了明王朝的滅亡;朱元璋缺乏如唐太宗等貴族後裔的氣度,這不僅僅表現在對開國元勛的瘋狂打壓上,更表現為其內心的患得患失,後世所知的錦衣衛之流的特務機構,其實在明太祖時期便已經開始萌芽。


兵者之道,詭道是打壓對手,王道是增強自己,朱元璋的患得患失,歸根到底是缺乏安全感。他在打壓對手,以特務機構增強對王朝掌控的同時,對繼承人的培養是花了很大力氣的。眾所周知,古代皇子以嫡長子最有可能繼承皇位,朱標作為皇子之首,是朱元璋著力培養的繼承人。


朱標,生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便開始對年僅六歲的朱標進行啟蒙教育,他的老師是明朝有「開國文臣之首」之譽的宋濂,其人英敏強記,通曉五經。宋濂也的確是個好老師,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甚至在省親期間也不忘對朱標的教授,致以書信使之不產生懈怠心理,「『當如是,不當如彼。』皇太子每斂容嘉納,言必稱師父雲。」


朱元璋佔據金陵(即南京)自立為吳王后,於宮內設置「大本堂,取古今圖書充其中,延四方名儒教太子、諸王,分番夜直」,並時常檢測皇子的學習情況,朱標在十四歲被立為皇太子後,其地位更重,則教育更加嚴苛,「凡入侍太子,與坊局翰林官番直進講尚書、春秋、資治通鑒、大學衍義、貞觀正要諸書。前期纂輯成章進御,然後赴文華殿講讀。講讀畢,率其僚屬,以朝廷所處分軍國重事及撫諭諸蕃恩義,陳說於太子」。


這就是朱元璋對繼承人的態度,可惜朱標早逝,只剩下了朱允炆。朱標死後,傳說朱允炆守靈致身形瘦弱,其至孝受到朱元璋的賞識。從史料來看,朱標之後,明太祖對繼承人的取捨是非常糾結的,他知曉朱棣軍事才能極為出眾,但仍遵從了傳統立皇太孫朱允炆為繼承者。朱元璋明知朱允炆壓不住場子,甚至留下遺詔要其削藩王、殺朱棣,展現了其骨子裡的愚頑心理——終究還是顧忌著正統之名。

作者:古今事

轉載請說明出處

侵權必究。


這個跟宗法制度有關係。

從周朝開始施行的宗法制度,是維繫大到一個國家政權,小到一個家族穩定的制度。宗法制度的規定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立嫡不立賢,立長不立幼」。作為皇室,朱元璋必須遵守這一制度,以起到表率作用。

再者,他有二十四個兒子,朱棣是老四。朱元璋曾有過想立朱棣為太子的打算。因為朱棣的個性比較像他。但是遭受了朝臣的批評和阻攔。大臣們說:「若立燕王,置秦晉二王於何地?」

老大朱標雖然死了,但是老二秦王,老三晉王都還在。你不立長,反而立幼,這是不合禮法的。而且立幼也容易導致皇室內亂,其長兄在老皇帝死後必然會心生不滿,從而導致宗室相殘。這樣的事件,在歷史上早已屢見不鮮。

而且朝臣們還有另外一個很好的借口,阻攔朱元璋立朱棣為太子。那就是朱標的次子朱允炆已經長大成人,而且朱允炆仁慈忠厚,很像朱標。

大臣們最喜歡的就是朱標,朱允炆父子這樣的君主了。所謂伴君如伴虎,只有朱標,朱允炆的人做了皇帝,他們才能更多的展現自己的才能,建功立業,更不用時時擔心自己因為言語不慎,腦袋就搬家了。

朱元璋很快被大臣們說服,立了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棣心裡自然是不服氣的。再加上朱允炆一上台,就大肆削藩,讓朱棣深感不安,知道自己手握大軍,遲早會輪到自己頭上,一不做二不休就開始造反。

朱元璋當初把九個兒子分封到北方,是希望他們一起抵制北元殘餘勢力,拱衛中央政權,絲毫沒有想過藩王權利過大,會發生皇室內訌。漢七國之亂,晉八王之亂的例子,似乎在他心裡都是不存在的的事情。

但是朱允炆早就想到了這個問題。他問朱元璋:「如果北元來犯,有叔叔們頂著,要是叔叔們造反呢?」

朱元璋問他會怎麼辦。

朱允炆說,先禮後兵。朱元璋很認同的他的做法。

朱棣後來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完成了皇位的世系更替。不得不說朱元璋的分封策略和他殺光了朝中的能臣武將有著莫大的關係,朱允炆自身的問題在於,削藩的手段太過於迅疾猛烈了。而且太顧及親情,幾次有機會殺掉朱棣,都手軟了。

雖然朱元璋沒有把皇位傳給朱棣,但朱棣自己後來還是取到了。


朱元璋不是不肯把皇位傳給朱棣,是他不敢傳。古時,皇位傳承不在乎兩種傳法:一種是傳賢,即在皇子中挑一位最能幹的繼承皇位;另一種是傳長,即挑嫡長子繼承皇位。而判斷皇子中哪一位最能幹,主觀性比較大,往往會引發爭鬥甚至戰爭,造成國家動蕩。最後選出的也不一定是最賢能的,可能是勢力最大的。傳長則簡單多了,皇子中誰是嫡長子一目了然,別的皇子也無異議。估傳長雖然不是最恰當的傳法,但卻是最合適的,故被歷代帝王採納。

回到朱元璋這件事上,他必須保證朱家的皇位平穩地傳下去,即便他再不情願,也得把皇位傳給皇太孫,而不是傳給朱棣。傳給朱棣破壞了章法,會讓後世子孫無所適從。


朱元璋不僅僅是軍事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朱棣是武夫,打打仗還可以,治理天下,光靠武功是不行的,反而在和平年代,是禍亂天下的根源。在中國古代,治理天下,要靠儒家思想,允文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朱元璋當然要選擇允文了。我們來看一看,朱棣的後代把明朝治理的亂七八糟,明朝,就是一個墮落的朝代。


按照嫡長制,應該是朱標 !朱標死了,應是他同父同母的兄弟,如果沒有就是朱標的兒子!問題是按照明史記錄朱棣也是馬皇后的兒子,也是嫡親皇子,應該被策立!但是,問題是沒有被策立,那隻能說明,他不是,就是說他在靖難之役成功後,串改史書了!


皇位繼承法: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立嫡立長。朱元璋立朱標為太子,朱標仁義孝順,作守成之君沒問題,可惜早死。朱棣是皇四子的燕王,庶子出身與皇位無緣。朱標之子朱允墳是朱標的化身和影子,愛屋及烏朱元璋決定立皇太孫朱允文為儲君。朱元璋應該沒考慮過立朱棣,也沒有料到會有靖難之役,如上帝將天機泄露給朱元璋,明太祖第一個要幹掉的就是朱棣!


朱元璋的幾個皇子中,朱標被立為太子,後來朱標薨了。也只有四子朱棣性格像朱元璋。而朱元璋不立朱棣為儲君我覺得有三個原因。第一,宗法制嫡長子繼承,雖然朱標沒了但長孫朱允炆還在。第二,朱元璋本身就喜歡皇長孫,把對朱標的愛加到朱允炆身上。第三,如果立朱棣為儲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肯定不服,必然會內亂。


天下已定,和平時期,驍勇善戰的皇帝有什麼用??就算朱元璋喜歡四兒子,也不敢無視傳統宗法制度。


推薦閱讀:

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漢高祖、明太祖,為什麼前三位不殺功臣,而後兩位要殺功臣?
元朝末年,群雄四起八方割據,在這些梟雄中最有才華的倪文俊為何最先出局?
朱元璋是張無忌的手下,為什麼最後是朱元璋稱帝,而不是張無忌?
日本誅殺明朝使臣,朱元璋想滅掉日本,為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
秦始皇團隊vs李世民團隊vs劉邦團隊VS朱元璋團隊,哪個更強悍?

TAG:明朝 | 朱元璋 | 明成祖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