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既能偷渡陰平,為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見用?


沒有發生的事,怎麼說都可以。尤其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往往因為非常細微的偶然因素而改變結局。比如中途島海戰,如果日軍偵察機提早五分鐘發現美軍的航母編隊,至少那一場戰役的結果是要改寫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提出以五千精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而諸葛亮棄之不用,歷來是歷史愛好者津津樂道的故事。假使採用魏延的計策,會不會成功?正方反方,窮極各種可能性,爭論了一千多年,結果當然是誰也說服不了誰,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對於「鄧艾既能偷渡陰平,為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見用?」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與人物的性格特質有關。

諸葛一生唯謹慎。諸葛亮用兵如神,各種奇謀詭計,層出不窮,那是演義里的說法。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確實會用兵,也會用計。但是,他基本上走的是孫子兵法的路子,先求勝,再求戰。這也是孫子兵法的精髓,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等待或者調動對手,俟其出現錯漏,再採取相應的策略,給予致命一擊。

孫子的理論很好,甚至很有哲理,按照孫子兵法來帶兵打仗,至少不會犯低級錯誤。問題是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快,孫子本人幫助吳王闔閭伐楚,秦國的大軍一來,便也抵擋不住,所謂立於不敗之地,成為一句空話。

諸葛亮治軍極嚴,按陳壽的記載,是「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符合孫子兵法中「堂堂之陣」的要求。在他的帶領下,蜀軍的戰鬥也是相當可觀的。但是為什麼六出祁山(按演義的說法)而徒勞無功呢?主要原因就是他太謹慎了。魏延要奇襲長安,當然存在風險(有的人以為這個風險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魏延要的不過是五千精兵再加五千後勤部隊,即使全軍覆滅也無損大局,對這種觀點我也只能呵呵了)。對於諸葛亮來說,這就是沒有把握的仗,不在他的算計之內,拒絕魏延的建議是意料之中的事。縱觀諸葛亮打過的仗,小敗或許有(馬稷失街亭),大敗還真是從來有過。「立於不敗之地」六個字,他當之無愧。也恰恰是這種不敗的思想,導致他的北伐實際上全盤失敗。

鄧艾肯定不如諸葛亮會帶兵。陰平鑿險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奇襲戰例,但是正如後人分析,鄧艾贏得僥倖。如果不是蜀國人將諸葛亮部署的防衛部隊撤走了,鄧艾那點部隊基本上是去送死。然而他贏了!鄧艾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冒險,是由他的賭徒心態決定的。不到百分之五十的把握,他也幹了。當然,驅使這種賭徒心態的,還有當時他和鍾會之間的暗中叫勁,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路上兩台車並駕齊驅,互不相讓,況且會引發路怒症,導致司機做出不理智的決定,鄧艾為了超過鍾會,頭腦發熱也就不難理解了。


鄧艾能夠偷渡陰平,然後滅掉蜀國。是因為性格使然,鄧艾從小喜歡「指點江山」,每逢遇到山山水水,他都看出門道,這裡能藏兵,那裡能埋伏。也就是從小打下了,堅實的軍事基礎,當和鍾會、衛瓘一起帶兵來到蜀國邊境時,鄧艾一眼看出了陰平小路這裡的重要性,於是提出帶2000人馬,從此無人經過的小路,偷襲蜀國成都,鍾會和衛瓘卻堅持走大道,穩紮穩打,逐步推進。

鄧艾經過了千難萬阻,終於得手,劉禪被迫自縛而降。蜀國滅。(記得點贊加關注昂)

說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見用這個問題,完全是諸葛亮不允許魏延去冒險。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沒有把握的仗不打。其實,魏延提出的帶5000兵馬偷襲長安,這個方案有百分之八十的成功率。有人說明朝的老闖王,兵出子午谷最後失敗了。其實,這和魏延時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沒有可比性,戰爭瞬息萬變。再說此一時,彼一時。戰爭形式不可同日而語。

丞相諸葛亮此時應該放手一搏,即便是全軍覆滅,也不過區區5000人。用小的代價,換取滅魏的成績。孰大孰小,難道很難計算嗎?

孔明到底咋想的,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諸葛亮錯過了大好時機。他的克複中原的夢想恐怕永遠也不能實現。也許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諸葛亮的鞠躬盡瘁的精神吧。

(文/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加關注)


偷渡陰平是歷史真實事件,子午谷出自魏略,與正史記載並不一致,杜撰可能性極高。如果非要相比的話,陰平小道更險,幾乎無法行軍,歷史上,鄧艾穿過陰平後也已經斷糧,如果不是蜀軍投降,他毫無作為,純屬僥倖,當然這和蜀國腐朽的內政也有關。子午谷雖然也險峻,但畢竟還算是一條合格的行軍路線,歷史上多次有人選擇這條路線進兵,所以並不存在突然性,自然也就談不上奇謀。而且我們熟知的子午谷奇謀有諸多漏洞,已知古代行軍穿越子午谷最快速度為15日,魏延卻說只需10日。而且魏延認為夏侯懋會不戰而逃,放棄長安,我們站在夏侯懋的立場想一下,放棄長安等於放棄關中,他逃回去會是個什麼下場?如果逃回去必死無疑,為何要不戰而逃,是不是不戰而降更合理?而且魏延部沒有補給,穿過子午谷後面臨的就是攻城戰,沒有攻城器械的步軍要怎麼打,而且部隊數量還不佔優勢,古代攻城經常數月不能克,這想法是不是過於天真。最後,魏延還需要諸葛亮20日內,從斜谷出兵趕到長安支援他,如果諸葛亮真的可以做到20日毫無阻攔的來帶長安城下,又何必讓你魏延擔這麼大風險走子午谷,要知道如果魏延在谷口被伏擊,除了全軍覆沒幾乎沒別的可能性,從子午谷再退回去幾乎是妄想,看闖王的下場就知道了。


當時情況不一樣,鄧艾伐蜀的時候,雖然在兩月內就佔領了漢中,但當時姜維親自鎮守劍閣,很難在短時間打下,漢中地區道路崎嶇,糧草運輸困難,如果短時間打不下劍閣就只能退兵,到時候就會功虧一簣。而且當時劉禪親信宦官,遠離姜維等朝臣,蜀國大臣都想避禍,所以,鄧艾偷渡陰平,是不得不做的決定,成功率也很高。

諸葛亮在伐魏的時候,當時蜀國人口稀少,國力不如魏國,在劉備兵敗夷陵都之後,蜀國精銳死傷殆盡,沒有多餘的力量走子午谷,當時雖然曹瑞無能,但魏國人才不少,很有可能會察覺,蜀國輸不起。而且諸葛亮平生做事謹慎,不敢冒險,蜀國也禁不起冒險。

總之,鄧艾是被逼出來的,諸葛亮也是被逼出來的,鄧艾如果不走陰平,就會糧草不夠(等不起),諸葛亮走子午,很有可能損兵折將(輸不起),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其實是個意外。姜維曾上書劉禪明確提到「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但劉禪這2B小孩聽信黃皓,黃皓跳大神說不會偷襲陰平,就沒有採納。現在竟然還有人為劉禪翻案,真不知道是怎麼想的。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小說家之言,用兵當然講究正奇,問題是正奇如何可以統一好,諸葛亮的正面部隊速度如何跟上魏延出其不意的偷襲,這個是很大的問題。打仗要麼是吸引別人有生力量殲滅,或者佔領戰略要地,我覺得蜀國缺少這個實力!所以穩紮穩打還是更適合。


鄧艾奇襲陰平嚇騙到成都,背後要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跟進,如果沒有,也是空歡喜一場,而且是自取滅亡的下場。魏延如奇襲子五穀佔取長安,蜀國沒有強大的國力,諸葛亮手中可用的兵也有限,跟進不了,最終魏延和那五千精兵肯定會四面受敵,被全殲。


滿足偷襲成功要有幾個先決條件,第一是武將要出來迎戰不能閉門不出,如果不出來在城裡死守,那偷襲的人會被消耗死,早知道攻城可沒那麼容易,石頭砸,亂箭射,油鍋倒,上去一個人不得死10個以上,沒個幾倍的兵力能拿下都城嗎?所以主將要足夠二,第二是皇帝要足夠膽小,一嚇唬就投降,如果不投降在城裡死守還是拿不下來,所以前有諸葛瞻,後有阿斗就是遊戲里的大bug都湊齊了,所以才能成功,這種概率太低太低了,胃炎想偷襲也要滿足這兩個條件概率實在實在太小,所以不能成功


諸葛亮心思縝密,絕不打無把握之仗。


我覺得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可是可行,但是魏延拿的是長安而鄧艾是直接取的首都(成都),這個就有很大的區別了,長安即使被拿下了孤軍深入如果諸葛亮不能及時打到長安,魏延必敗,鄧艾就不一樣了打下了成都天子都投降了,其他地方也就沒有掙扎的必要了。


推薦閱讀:

《孫子兵法》為什麼在國外被翻譯為《The Art of War》(戰爭的藝術)?
也先俘虜了明英宗,為何沒有殺掉他,還主動要求把他送回明朝?
情同父子的范增和項羽,為何會中了如此低級的離間計?
中國古代出海,是用司南來辨別方向嗎?
銀魂里的哪些設定與日本歷史有關?

TAG:三國 | 魏延 | 鄧艾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