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殲15的操作性高嗎?


殲-15戰鬥機是中國海軍第一種重型艦載戰鬥機,叫做「飛鯊」。它由瀋陽飛機製造公司在殲-11B戰鬥機基礎上設計製造,並且參考了烏克蘭的T-10K-3驗證機(蘇-33艦載機原型機)。瀋陽飛正在研製殲-15的雙座型。

2009年8月31日,殲-15第一架原型機進行了首次試飛,並且使用我國研製的WS-10渦輪風扇發動機。

2010年5月6日,殲-15進行了首次滑躍起飛,同年7月8日進行了第二次試飛。

2011年4月25日,第二架殲-15原型機進行試飛。

外國推測殲-15戰鬥機在2015年之後服役,但是殲-15服役一定大大提前。殲-15將部署在我國從烏克蘭購買改裝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和我國完全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上。因為它們是我國第一種艦載機,所以人們都想知道,它們具有多大的作戰能力呢?我國新型武器設計製造都嚴格保密。一般人只好依靠一些軍事專家的判斷,了解它們的性能。

一、設計起點高,概念新

蘇-33重型艦載戰鬥機機長21.185米,機高5.9米,翼展14.7米,在摺疊後7.4米,空重17噸,正常起飛重量是29.94噸,最大外掛載荷大約為6.5噸,最大速度每小時飛行2300千米,航程達到3000千米,起飛滑跑距離120米。

殲-15採用了蘇-33的技術和設計,裝配鴨翼、摺疊式機翼,機尾裝有著艦尾鉤,有先進的座艙系統、杭電系統、主動加油系統,使用複合材料,比較蘇-33,航電先進,機動靈活,空重減輕,載彈量增大,航程更遠。殲15追求設備精密,所以維護困難。這是高性能戰鬥機的一個共同毛病。一些消息說:殲-15改進型號採取內置彈倉,增加隱形能力,而且根據任務不同,具有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兩種型號。殲-15近距離照片來看,其製造工藝還是非常高的,機體蒙皮接縫處都處理得很好,機身表面的塗裝也都沒有發生任何脫落的情況。這些都顯示出殲-15生產線的超高工藝技術、塗裝技術和保養維護能力。

二、發動機超過俄國АЛ-31

殲-15裝備我國WS-10「太行」渦輪風扇發動機。發動機型號可能是WS-10 G,採用了高達32的總壓比和1710K的渦輪前溫度,高於俄國АЛ-31的23.8總壓比和1665K渦輪前溫度,油耗率降低到0.67,而且太行發動機最大推力達到了132千牛,約合13500千克,大於俄國АЛ-31的12800千克最大應急推力。發動機推力上升,有利於短距離起飛,也有助於提高飛行性能。殲15爬升率等性能可以接近陸基蘇27S的高標準。

三、機動優良

殲15發動機推力大,最大速度達到2.5倍音速,相當驚人。良好的大迎角飛行品質和有效的控制手段是必需的兩大基礎,殲-15戰鬥機具備良好過失速機動性,有出色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面對美國俄國法國艦載機,有明顯的優勢。

四、航電系統先進

殲15同我國第四代戰鬥機一樣,裝載綜合式航電,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杭電系統超過蘇-33艦載戰鬥機機,接近美國FA-18F超級大黃蜂艦載戰鬥機。

五、作戰能力相當驚人

殲-15具有載彈量大、作戰半徑遠、滯空時間長的優勢,可以執行對空、反艦、對地攻擊等作戰任務。

殲-15固定武器為一門30毫米機炮,能夠掛載多種武器,作戰半徑2200千米,航程達到4288千米。這是一款殺手級別的戰鬥機,可以執行遠程作戰。

殲-15有一個最大優勢是掛載不少武器。它有8個可以掛載重型武器的重載掛點,而且各個掛點間距大,可以掛載各種大直徑武器。機身腹部兩個前後布置掛點,可以掛載單彈重量超過4噸的超重型武器。美國FA-18E、F「超級大黃蜂」只有5個重載掛點。法國陣風只有3個重載掛點。俄國米格-29K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重載掛點。

戰鬥機執行遠程任務還必須掛載副油箱,需要佔據大型重載掛點。比如陣風戰鬥機打擊利比亞,掛載2個大型副油箱,就只能在機身腹部使用並列掛架掛載2枚AASM制導炸彈,作戰載荷是區區數百千克。在掛載重型武器方面,殲-15佔據世界第一。

殲-15掛載武器和現役殲-11B大同小異,但它們是海軍型號,加強了對海攻擊能力,使用強大的反艦導彈。它們可以攜帶使用目前所有國產精確打擊武器,如霹靂-9近程空空導彈、霹靂-12主動雷達制導遠程空空導彈、鷹擊-91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鷹擊-8空對艦導彈、鷹擊-62重型反艦導彈、KD-88遠程空地導彈,飛騰-2型反輻射導彈、「雷石」系列制導炸彈,而且可以使用俄制Kh-59ME遠程防區外空地導彈。殲15機載武器顯然強大,因此具有強大的打擊能力。

很明顯,殲-15座艙的左前方裝有一個可收縮式受油探桿,而中國從俄羅斯引進的蘇-27SK和自主製造的殲-11B卻是沒有受油探桿,更別提可收縮式受油探桿。相比之下,殲-8II、殲-10和殲轟-7也只是安裝了固定式受油探桿,只有從俄羅斯引進的蘇-30MKK安裝了可收縮式受油探桿,但這是一款俄制裝備,並非國產。

殲-15裝上了可收縮式受油探桿意味著中國軍工企業已經掌握了可收縮式受油探桿的設計和製造技術,在實戰中,以滑躍方式起飛的殲-15雖然很難滿油滿彈起飛,但卻可以通過空中加油來延長作戰半徑。殲-15的座艙右前方,具體來說,在邊條翼上方還配置一門機炮。雖然官方未公布火炮口徑和型號,不過根據國內軍事專家的分析,應該與殲-11B上安裝的30毫米單管機炮相似。

殲-15作為一款艦載機,空重以外的外部負荷應該是越少越好,但殲-15的空重已經在滑躍起飛方式中顯得有點重了,那麼殲-15為何還要裝上總重量上百公斤的機炮呢?可能還是對於殲-15較少載彈量的一種補充。殲-15將光電感測器設置在座艙左前方,而殲-11B則將光電感測器設置在座艙前方中央位置,殲-15的這種設計無疑給飛行員更好的前向視野。

此外,殲-15的起落架也為雙排輪,而殲-11B則為單排輪,這說明殲-15專門加強了起落架的應力強度,應該可以承受降落中向下的加速度。另外,殲-15在保留機頭雷達整流罩中央位置的空速管外,還在稍後的機身兩側也安裝了空速管,這顯示殲-15對於空中瞬時速度的把控程度。總之,通過對殲-15的近距離觀察,許多軍迷都可以看到中國軍工企業的出色設計和製造能力。



殲15是中國參考從烏克蘭獲得蘇-33戰鬥機原型機T-10K-3號機以國產殲-11戰鬥機為基礎進而研製和發展的重型雙發艦載戰鬥機,在戰鬥機世代劃分上屬於第四代戰鬥機改進型,即第四代半戰鬥機。殲-15飛機是我國第一代多用途艦載戰鬥機,它具有作戰半徑大、機動性好、載彈量多等特點,可根據不同作戰任務攜帶多型反艦導彈、空空導彈、空地導彈以及精確制導炸彈等精確打擊武器,實現全海域全空域打擊作戰能力,各項性能可與俄羅斯蘇-33、美國F-18等世界現役的主力艦載戰鬥機相媲美,因此被譽為兇猛強悍的空中「飛鯊」。

殲-15具體的操控性能無從得知,但是既然殲-15脫胎於蘇-33戰鬥機原型機T-10K-3號機以國產殲-11戰鬥機,而殲-11是以蘇-27為原型,那麼操作性可以從蘇-27中可窺一斑。

(一)、動力裝置。蘇-27在做「普加切夫眼鏡蛇」機動動作時,迎角可達90-120度以上,發動機仍能正常工作,既不失速,也不偏離,而且在恢復平飛後增速很快。其原因是在設計發動機時就考慮了提高喘振余度。

(二)、載油係數及航程。蘇-27B機內載油量為9400公斤,載油係數0.45,不掛副油箱航程為3900公里,正常起飛推重比略高於美國的F-15C,作戰翼載荷也不大,這就保證了飛機的高性能。

(三)、起降性能。蘇-27起飛與著陸距離分別為240米和600米,而美軍的F-16則需400米和670米,而且所有俄制戰鬥機都在進氣道上採取了一種特殊措施,使其能在野戰條件下於簡易機場上使用,而這一性能在現代戰爭中具有極大的優越性。

(四)、氣動布局。蘇-27的氣動布局吸收了美軍F-14、F-15的雙垂尾,F-16、F-18的邊條等。蘇-27採用了前緣延伸邊條,與美機相比的優點是:產生強渦流,在60度和更大的迎角時能吹走部分紊流附面層,具有較好的俯仰操縱性,具有大過載飛行能力。

(五)、操縱系統。進入90年代後,俄制戰鬥機的操縱系統已有很大改觀。目前,蘇制蘇-27、蘇-30等都已採用了數字電傳操縱系統。據了解,俄國正在研製的I-42可能採用了光傳輸操縱系統,並於1992年在米格-29飛機上進行了試飛。這說明殲-15採取的應該是光傳輸操縱系統。

(六)、飛行性能。蘇-27能以110度以上的迎角平飛和以180度側滑角作低速後退曲線飛行,而且能操縱自如,這一飛行能力不但顯示出它們擁有突出的縱向、軸向及橫向敏捷性,而且具有很高的戰術價值:空戰時,飛機的迎角越大,其調轉機頭的指向能力就越強,爭取第二次開火的機會就越多。蘇-27的「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飛行動作,可使飛機迅速減速,使追趕的敵機前沖至不利的位置,使蘇-27更有效地尋找到開火機會。上述這些性能,是任何現役西方戰鬥機所不具備的。

綜上,殲-15的操作性能應該是挺不錯的。


殲-15單價高達4億元 還能算是物美價廉嗎?



殲15停產的消息不能確認,但有一點高昂的造價(4個億)十年前的立項,滑越起飛限制殲15起飛重量(也就是滿載彈量)技術有過時的嫌疑……但值得國人軍迷振奮人心的是取而代之很有可能殲31艦載版本……??

美軍F-35一直受到價格過高的詬病,其接近1億美元的單價曾經讓特朗普也大為光火。實際上,F-35隻是一個「背鍋俠」,因為其定價準確反映了當前武器裝備發展的新趨勢:單價越來越高,軍隊的可承受力也越來越低。

中國的武器長時間以性價比高著稱,但近日,海軍航空兵飛行員袁偉處置空中特情,挽救一架殲-15的新聞經過央視報道後引發強烈反響。在事件的後續的報道中,官方媒體首次披露了殲-15接近4億的單價——這個數字立即引發了各方的強烈關注。

一架艦載機的造價高達4億,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如果進行橫向比較,我國的殲-15仍屬於「物美價廉」。不過,4億的單價也足夠讓我們重新認識到,我國軍事裝備發展的路徑正越來越接近一般規律:單價高企是當前世界主流武器裝備發展的趨勢,傳統意義上的物美價廉變得越來越難。因此,一國武器的數量和質量不僅要滿足未來戰爭的需求,更要符合國防預算的承受能力。

一方面,隨著我國國防工業體制改革的推進,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和銷售也必須遵循可持續的商業原則:即企業能夠盈利和生存。軍隊為了維持軍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會通過採購來鼓勵企業,使企業獲得相當比例的利潤。另一方面,中國國防預算在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補課」後,隨著國家經濟增速的調整,其高增速也難以長期維持。對於在各方面向現代化急速邁進的中國軍隊來說,錢怎麼花很可能將成為令人難以取捨的抉擇。

就殲-15而言,其4億的身價雖然也只是一個約數,但它畢竟給了我們一個能夠參考的數量級。基於此,再結合國外公開的航母及艦載機的實際價格,使我們有機會對中國的航母戰鬥群的成本進行估算——這會有助於在思考未來我國軍事裝備發展的過程中,哪些因素會成為主要的約束因素。本文基於這一思路而成,權當拋磚引玉,供讀者思考。

「3代+」戰機的價格正在逼近四代機

美國F-16戰機在國際市場上的二手機報價僅為1100萬-1500萬美元(與我國的梟龍新機價格相當),但F-16 Block60/62的單機價格就高達5500-6000萬美元。F-16 Block60是在F-16C/D的基礎上進行的深度改造型,包括換用更大推力的發動機,使得戰鬥機的最大起飛重量提高了50%以上;安裝AN/APG 80相控陣雷達;加裝保型油箱,大幅度增加作戰半徑等。因此,價格也成倍的增長。

從技術發展的角度看,作為我國空軍主力之一的蘇-27平台和F-16平台在設計之處均帶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設計冗餘,所以在機體外觀不發生巨變的情況下,通過內部結構的加固、安裝更為先進的主動電子裝備,三代機的升級版能夠達到或者接近四代機的基本作戰能力——這也是我國空軍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之一,殲-10、殲-11均是如此。但作為其結果,改進型三代機的價格也會接近四代機。

殲-15的原型是前蘇聯海軍的蘇-33。中國從烏克蘭獲得蘇-33的原型機T-10K之後,進行了充分的研究,以沈飛組裝蘇-27和深度改造蘇-27系列的經濟與技術積累為基礎,研製出殲-15艦載機。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意味著殲-15的成本會與蘇-27系列類似。

2017年6月,美國海軍官員在國會聽證會上證實,美海軍計劃在2018財年投資12.5億美元採購14架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折算成單架價格為9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億元)。對比F/A-18E/F的價格,4億的殲-15在主流艦載機中仍算物美價廉。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殲-15 價格仍然有大幅度上漲的可能。目前的殲-15屬於滑躍起飛,而正在測試的彈射型殲-15也已經曝光。相比滑躍起飛型,彈射起飛型殲-15需要在結構上進行加強,這會增加額外的製造和測試成本。以法國的陣風戰鬥機為例,空軍的單座型型號為陣風C,海軍的單座型為陣風M,前者的採購為6800萬歐元,後者則高達7900萬歐元,兩者的主要差別在於為適應彈射和阻攔裝置所進行的結構加強。1100萬歐元折算成人民幣接近8000萬。可以想像,殲-15的彈射起飛型,採購價格按照保守估計也要增長10%,其價格可能會超過4.5億乃至逼近5億。

殲-15的身價從哪來?

官媒此次提到的「4億」應該是指海軍從瀋陽飛機製造公司採購殲-15的價格,該價格應包含了沈飛的研發成本攤銷、製造成本以及合理的利潤。製造成本的概念容易理解,更為重要的是,在裝備價格中「攤銷的研發成本」的佔比可能不低。

根據已經公開的資料,1996年,瀋陽飛機製造公司開始總裝蘇-27SK;21世紀初,我國從烏克蘭獲得了T-10K-3(蘇-33的原型機)樣機。這兩個事件應該是我國艦載機選擇殲-15的重要節點。殲-15項目立項於2001年左右,2009年首飛,期間經歷接近10年。如果把殲-15作為一個單獨的項目,那麼所有涉及這個項目的人員、設備、材料和測試產生的支出都應計入殲-15項目,形成成本。迄今為止,殲-15的研發成本仍是高度保密。但按照我國的一般規律,沈飛可能只承擔一部分費用。再加上艦載機結構的複雜性,以及殲-15目前有限的產量,其研發成本可能要比空軍的殲-11系列高出50%以上。

這一數字的得出,是基於在我國自主研製四代機的過程中,顧誦芬院士的《顧誦芬文集》中具有很強參考意義的數字。顧老在文中披露了當時對四代機研製成本的估算,文中寫道「我們參照國內第三代戰鬥機殲-10和殲-11的研製費用及目前的單機價格,按2002年的幣值,進行了匡算和分析,初步結果是總研製經費約需371億元,包括製造試驗試飛飛機8架及預生產型飛機6架。其中飛機機體研製費約200億元,發動機研製費約60億元,機載電子設備研製費約75億元,機載武器研製費約36億元。此費用與第三代戰鬥機殲-10和殲-11的發展和引進費用總和大致相當。單機價格4.5億—5億元,略高於引進蘇-27的3500萬美元。考慮第四代戰鬥機技術集成度的重大提高,飛機的作戰效費比明顯好於第三代戰鬥機。」

顧院士的這段描述針對的是四代機,而且顧院士的4.5億-5億元的設想與目前我國四代機殲-20的實際成本可能有較大出入,因為殲-15的價格顯然已經達到這一水平,殲-20隻會更高。但反向思考,既然顧院士估算的單機成本與殲-15基本類似,那麼我們從價格反推,可知殲-15的研發成本也很可能在350億-400億元左右。

不過,研發成本的攤銷是按照預期產量來進行的。假設殲-15的研發成本為400億人民幣,預期產量為200架,那麼每架殲-15的攤銷費用就是2億人民幣,如果預期產量是300架,那麼攤銷金額就會降低至為1.3億元/架。因此,如果殲-15的生產線能夠持續下去,海軍持續採購,未來殲-15的價格還會有下調的空間。

那麼,除了研發成本攤銷,殲-15單價的大頭還有哪些呢?

* 發動機

去年珠海航展期間,曾有報道稱中國再次向俄羅斯訂購100台AL-31發動機。據俄羅斯專家當時的估算,單台AL-31的價格為3300萬人民幣左右,由於每架殲-15需要2台AL-31,因此殲-15的成本中,發動機至少要佔據6600萬元人民幣。

* 材料以及人工成本

與美英法等國的飛機製造商不同,中國與俄羅斯的飛機製造材料以及人工成本是相對低廉的。而且隨著產量的提高和技術熟練程度的提高,單架戰鬥機的人工成本會逐步降低。

* 利潤

軍品銷售的毛利率非常高。讀者若有興趣,可以查閱我國一家以軍方為主要銷售對象的上市公司,天和防務的財務報表。據統計,該公司的毛利率曾一度高達96%,最低也在50%以上。沈飛的毛利率自然不能與天和防務相比,但軍工產品的高毛利率是一個客觀事實。筆者前文提到,因為軍事工業的特殊性和封閉性,軍方在採購產品時會給予製造商一個較高的毛利率以保障企業持續的研發能力。如果我們假設沈飛的平均毛利率為30%,那麼每架殲-15的毛利就將達到1.2億元。

價格與戰鬥力同步增長

殲-15的價格印證了一項曾被或多或少忽略的事實,即曾經以廉價為主要特徵的中國武器裝備,在我國的軍工行業水平追趕世界一流水平的過程中,其生產成本也正在迅速追趕世界一流。

那麼,這裡就要引入一個重要問題:單價4億的艦載機到底貴不貴?如果縱向比較,在我國武器裝備體系中,這個價格無疑是昂貴的;但如果拿美國和法國的主流艦載機與之相比,這個價格又相對低廉的。

至於殲-15是否划算,則完全是另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以中國最新引進的蘇-35為例,根據網路公開的數字結合一些權威媒體的報道,蘇-35價格在7000-9000萬美元之間(依據配置不同),殲-15的價格已經逼近了蘇-35,但兩者的作戰能力顯然不在一個檔次上。而以昂貴著稱的F-35C,其最新批次(第9批次)的平均售價為1.322億美元(不含發動機),可知一架F-35C大致相當於兩架殲-15。但從作戰效能上看,F-35C的綜合能力又要領先殲-15一代。

但是,不管這個問題的答案如何,殲-15作為我國首款艦載機,國家既已投入了巨額研發費用,形成了寶貴的經驗財富,便不會被輕易地拋棄。筆者認為,殲-15的命運恐怕不會像有些媒體或者專家所言,會輕易被更先進的隱身艦載機所替代,而是將在相當長時期內成為我國艦載機的絕對主力。

從成本控制的角度出發,力挺殲-15的原因有二:

首先,殲-15研發已經投入了大量經費。艦載機的立項和投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決策需要審慎,但認定了方向就要堅定走下去,不輕易放棄。殲-15的能力如何是一個可供開放討論的問題,但僅從經費使用效率的角度出發,我們就應該堅持繼續生產殲-15。因為殲-15的訂單量越大,前期的投入就越值。

去年曾有報道稱我國又從俄羅斯進口了100台AL-31的發動機。考慮到艦載機對引擎可靠性的要求更高,待續僅供參考……


殲15是一款由中國從烏克蘭引進的蘇33艦載機,中國引進之後進行了改裝升級了電子系統,作戰性能有所提高,主要作用是作為中國第一款艦載機在海上爭取制空權制海權,為中國訓練出了第一批乃至更多的艦載飛行員。隨著中國電磁技術的突破,殲15的載重和半徑又會增加許多,殲15的服役為我國海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相信我國的科研力量在不久的將來隱身飛機上艦不是問題,相信中國定能笑傲群雄。


殲—15是第一代中國艦載戰鬥機,自我攻防能力突出,飛行速度快,能輕易避開敵方雷達,數秒內探測、發現並摧毀敵方海上移動目標。配有30毫米機炮,可攜帶使用白蛉反艦導彈,鷹擊-62遠程反艦導彈,霹靂-8/9近程空空導彈、霹靂-12主動雷達制導遠程空空導彈、鷹擊-91超音速遠程反艦/反輻射導彈、鷹擊-8空對艦導彈、KD-88遠程空地導彈,飛騰-2型反輻射導彈以及「雷石」系列制導炸彈等,以及俄制蘇-30轟炸機套引進的各種俄制精確打擊武器。我國自行研製的殲-15S型雙座雙發重型艦載戰鬥機已經於11月3日上午在我國某地成功首飛,於11月23日上午9時許,由飛行員戴明盟順利完成了在我國航母遼寧艦上的起降訓練。殲-15型雙發重型戰鬥機,該機是在殲-11B的基礎上再對蘇33進行了借鑒參考。中國海軍之所以選擇殲-15,是因為雙發重型機戰鬥機擁有更大的內部空間、載彈量和改進潛力,作戰彈性也要高很多,特別是重型作戰飛機可配備更大孔徑的天線、更多的機載武器,所以在技術水平相當的情況下,重型作戰飛機的作戰效能通常要高於中型作戰飛機。

殲15戰鬥機只是中國艦載機發展的開端,主要任務是為中國在未來10年內建立一支隨時可用的艦載機作戰力量,同時培養出中國成熟的航母艦載機飛行員。隨著

殲20隱形戰鬥機的發展,未來比殲15更小、性能更好的殲-31戰鬥機也可能會加入到艦載機行列中來,以應對隱形戰鬥機時代的來臨。

隨著技術的發展,現代戰爭日益體系化,僅憑單一機種已經很難取得現代戰爭的勝利,因此各國航母的艦載機也由單一機種發展為多種飛機組成的艦載機聯隊,艦載機擔負的任務也越來越廣,包括防空、反艦、對地攻擊、偵察、電子戰等多種任務。特別是隨著艦載固定翼預警機上艦,通過數據鏈與艦載作戰飛機形成聯合網路作戰系統,讓不遠萬里奔赴對方沿海作戰的航母編隊,仍將空中信息指揮引導優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這個對於我方取得空戰的勝利乃至取得戰爭的勝利都至關重要。我國自行研製的殲-15S型雙座雙發重型

艦載戰鬥機已經於2012年11月3日上午在我國某地成功首飛,該機型是在殲-15艦載機基礎上生產的一型艦載戰鬥機。


殲15是`一款30噸重的重型艦載機,也是我國訪制的首款艦裁機,它的原型機是烏克蘭SU一33戰鬥機。目前布署在遼寧號航母上,它的性能接近於美國的大黃蜂戰鬥機,與美國F一14性能差距不大,造價大約在4億人民幣,在航母上服役,必須有預警機配合,目前尚未有合適的預警機與它在遼寧號上服役,很難提升戰鬥力。

F一14.


李中華作為中國的優秀試飛員,他的駕駛水平不需要質疑。連李中華都無法在殲15模擬器上成功完成著艦——即使只是簡單的嘗試,那就只能說明兩個問題:要麼模擬器不能準確還原艦載機的真實操縱特性,沒有實用價值;要麼更糟,就是殲15戰鬥機的著艦操作本身就難度極大。


推薦閱讀:

亮劍里幹掉坂田連隊的柱子到底死沒死?
為什麼小口徑炮彈更容易穿透裝甲?
以色列正在有系統的打擊敘利亞政府軍的防空設施,還在戈蘭高地集結裝甲部隊,這是要幹什麼?
經歷過戰爭的人價值觀與普通人有何不同?
在海戰中有沒有一艘軍艦被敵方有意撞沉的案例?

TAG:殲-15 | 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