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袁崇煥誅殺的毛文龍是一個怎樣的將領?袁崇煥之死與他有關嗎?
厲害的毛文龍:
毛文龍也許現在許多人都不熟悉,但是大家對三藩一定非常熟悉,對於三藩之中的吳三桂也非常熟悉,而毛文龍就是當年三藩頭領耿仲明、尚之信、孔有德的上司,這幾位也是在毛文龍被殺之後才向滿清投降的,毛文龍既然能把這幾位梟雄與豪傑籠絡在一起,必然有他的過人之處,今天,小編就來詳細說一說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毛文龍同志。
毛文龍是明朝天啟、崇禎年間遼東戰爭中的關鍵性人物,天啟元年他受到明朝政府的任命在遼東半島以及沿海一帶招徠流民,後來移駐於皮島(今朝鮮境內),皮島上的將士最多的時候達數萬人,成為牽制後金,聯絡朝鮮的重要力量,實際上毛文龍在與後金的戰爭中所發揮的作用遠比明朝正規軍要大的多,但是因為毛文龍在天啟年間曾經獻媚於魏忠賢,加之他的身上有海盜流匪習氣,毛文龍受到了很多苛責,袁崇煥在崇禎二年,也就是1629年,以「市米資敵」、「潛攜喇嘛」等罪名將毛文龍斬於雙島。
毛文龍之死:
毛文龍死前,清軍沒有一次入關的記錄,但是在毛文龍死後,清軍則屢次入關,這就足以證明毛文龍所在的東江鎮的確是發揮了很重要的牽製作用的。袁崇煥殺毛文龍之初,由於明廷有賴於袁崇煥並且毛文龍有曾經勾結魏忠賢的不光彩的歷史,因此朝廷對袁崇煥還是非常讚賞的,但是後來隨著清軍不斷入關,明廷才正式意識到毛文龍的重要性。
袁崇煥的死與毛文龍被殺並沒有直接關係,從現在可以獲得的資料來看,崇禎皇帝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支持殺毛文龍的。袁崇煥的死實際上與崇禎朝的政局乃至崇禎皇帝的個性都有很大關係。
根據《劍橋明代史》的看法,17世紀20年代初,滿洲軍隊的實力實際上很弱,但明軍的拙劣表現使朝廷陷入一種近乎驚慌的狀態。
1621年,天啟帝不顧東林黨的反對,啟用熊廷弼。同時反對熊廷弼的官員被降職或調離。在這種政治壓力巨大的氣氛中,戰爭作為一種專業技術,很難發揮正常。
果然,熊廷弼與該地區的新巡撫王化貞在戰略上發生了爭執。熊廷弼想採取一種謹慎的防禦性戰略;王化貞堅持要反攻。當王化貞的將領毛文龍9月初在滿人後方進行一次大膽的襲擊,佔領了鴨綠江上的一座城鎮時,王化貞大喜,準備大舉反攻。熊廷弼仍然反對。
朝廷急需一場勝利,提升了毛文龍,王化貞在新任兵部尚書張鶴鳴的支持下,向遼河對岸出擊。12月,努爾哈赤的侄兒阿敏率軍,從朝鮮西北部驅趕毛文龍,迫使他逃到靠近鴨綠江的一個小島上。幾個月後,王化貞在廣寧慘敗。熊廷弼已無兵反攻,撤退至山海關,防守北京。
朝廷的決定是,將熊廷弼與王化貞先後處死。
薊遼督師孫承宗在以後幾年中,他和他的部屬袁崇煥奪回了一些王化貞喪失的領土。
孫承宗辭職後,袁崇煥在寧遠擊退清軍,受傷的努爾哈赤於1626年9月30日死於瀋陽。
黃波在《微明史》認為,毛文龍孤懸於皮島,對清兵有掣肘之用,遂因此虛冒軍餉不聽節制。督師袁崇煥設計擒殺,上疏向朝廷報告,「文龍大帥,非臣所得擅誅」,陳述了殺文龍的理由後發誓,「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亦以誅文龍者誅臣。」崇禎大驚,但正倚重崇煥之際,隱忍未發。崇煥之禍伏於此矣。
後崇禎聽信謠言殺袁崇煥,處以凌遲酷刑。據張岱《石匱書後集》所記:
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劊子亂撲,百姓以錢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膛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嚙,血流頰間,猶唾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止剩一首,傳視九邊。
有論者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不妥。但據台灣長期研讀檔案的學者李光濤在《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一書中表明,《滿文老檔》記載,毛文龍與金人有信件來往,其中有如下文字:
請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若從兩旁夾攻,則大事成矣。我不分疆土,亦不屬爾管轄,特此奉聞。
至少我們可以知道,經過王化貞一事,毛文龍心已死。袁崇煥殺他沒錯。而崇禎殺袁崇煥,提到毛文龍,不過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明末清初,風雲際會,從萬曆朝後期開始,直到清兵入關平定天下,到處都是混戰的局面。在清兵入關之前,尤以東北的戰場最為熱鬧,薩爾滸一戰,明軍精銳全軍覆滅,以後的日子,只有挨打的份兒,而沒有還手之力了。直到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毛文龍在鎮江(在遼寧,不是江蘇鎮江)打敗清軍,才使得局面有所改觀。
這之後,毛文龍開鎮東江,在皮島、雙島等一系列島嶼上駐軍,牽制後金(清)軍的主力部隊,使得後金軍隊進攻關寧錦防線的時候,頗有所顧忌。有好幾次,努爾哈赤帶領主力部隊出征,毛文龍就派部下對後金進行騷擾,威脅後金首都盛京(瀋陽),迫使努爾哈赤回援——即使努爾哈赤不把毛文龍放在眼裡,多少也得考慮一下後方的穩固,畢竟毛文龍一騷擾,後金的軍民就不得安生,不能專心訓練、生產。
毛文龍開鎮東江,駐軍明、後金(清)、朝鮮三者會合的要衝地帶,對三方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至少,有毛文龍在,後金還不能全力吞併朝鮮——可是明朝關寧軍卻離朝鮮太遠,沒法直接向朝鮮伸出援手,保護朝鮮的任務,也只能由毛文龍來完成了。
可是毛文龍卻在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被崇禎皇帝任命的薊遼督師袁崇煥所斬殺。
袁崇煥殺毛文龍,歷來都是明朝歷史上爭議最大的疑案之一。圍繞這個問題,很明顯地有擁毛派和貶毛派。
袁崇煥本人忠心為國、力挽狂瀾,雖然最後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但他的忠義,已經為全天下所認可,無需多言。只不過,忠義之士,總也有些瑕疵,或者不完美的地方,這也是人之常情。因此,袁崇煥之斬殺毛文龍,恐怕並不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完完全全是為了朝廷,而去殺掉毛文龍這個「禍國殃民」的罪人。
最好的證據,就是袁崇煥殺了毛文龍之後不久,只過了三個月,皇太極就帶著八旗部隊,繞開正面的關寧錦防線,借道蒙古直撲北京,造成了震驚大明朝廷的「己巳之變」。失去了毛文龍在背後的牽制,皇太極完全沒有了後顧之憂,長驅直入,在北京周邊大肆搶掠了一番,才興盡而返。
而袁崇煥,雖然在「己巳之變」中奮力退敵,幾乎喪命,最後還是因為種種原因失去了崇禎皇帝的信任,最後被凌遲處死。
由此看來,毛文龍非但殺不得,還得好生養著。說個不太恰當的比方,毛文龍雖然不是什麼善茬兒,但就像體內的有益菌,離了他,照樣過不好。
可是毛文龍畢竟還是被袁崇煥殺了。
袁崇煥其人,一生正氣、兩袖清風,至少可以說是個頂天立地的道德模範,再說,在成為薊遼督師之前,他和毛文龍打交道的機會很少,要說有什麼私人恩怨的話,可能性很小。
但是,袁崇煥雖然是薊遼督師,官比毛文龍大,但毛文龍和他一樣,有尚方寶劍,並且再怎麼說,毛文龍也是封疆大吏,袁崇煥手上並沒有這種生殺予奪的大權。而袁崇煥殺毛文龍,分明是矯詔(以聖旨的名義,其實沒有聖旨)。所以,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完全不合明朝官方的規矩的,在程序上,是絕對不會得到官方公開認可的——所以最後崇禎皇帝也是默認了既成事實,不予追究罷了。
所以,這麼看來,袁崇煥殺毛文龍,既不是為公,也不是為私了。
但其實,袁崇煥殺毛文龍,還是可以從一些線索中看出端倪來的。
首先,崇禎皇帝和前面的天啟皇帝兩位的態度截然不同。天啟皇帝信任毛文龍,在朝廷上也曾幾次保護過毛文龍,讓他免受言官、御史的攻擊;而崇禎皇帝則非常信賴袁崇煥,特別說在袁崇煥表示「五年收復遼東」之後,崇禎皇帝更是對他信任有加。這兩位皇帝在態度上的差別,尤其是崇禎皇帝對袁崇煥的另眼相看,恐怕會在相當程度上,助長袁崇煥的妒忌心,使得他不能容忍在他的防區有人敢於違抗命令、虛與委蛇。
畢竟,毛文龍雖然駐紮在三方會合的要衝地帶,像楔子一樣扎的後金很難受,但是毛文龍經常不聽從調遣,私自行動,並且紀律不太好,偶爾搶劫什麼的也是在所難免。
另一方面,袁崇煥向崇禎保證,五年收復遼東。話說出去了,可是他真的接手遼東之後,才發現這任務難度極高。
這時候,袁崇煥仗著崇禎皇帝的絕對信任,而毛文龍已經被漸漸疏遠,決定行非常之舉——殺毛文龍,立威!他要在整個遼東樹立起絕對的權威來,對那些不聽調遣、不服從命令的人,毛文龍就是他們的榜樣,不管你官有多大、爵位有多高,不聽從統一的調遣,就要吃苦頭。
不得不說,袁崇煥這麼做也沒有辦法,畢竟當時明朝在遼東的部隊,是一盤散沙,大家相互推諉,完全不是清兵的對手。袁崇煥這麼做,是殺雞給猴看,是出於無奈的。
但是很不幸,袁崇煥大大低估了對手——皇太極的可怕程度,皇太極在毛文龍被殺後,立即抓住這個機會,兵臨北京城下,不僅搶了一大堆金銀財寶、戰略物資回去,還利用崇禎皇帝的疑心病,順手除掉了袁崇煥這個大將。
袁崇煥殺毛文龍一定有更深一步的原因。
雖然許多明粉覺得崇禎皇帝剛正不阿,「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但同樣作為一個帝王,他首要任務是保證同志的穩定性,大明當時的主要矛盾是內憂,不是外患。與其說袁崇煥想和談,不如說是崇禎皇帝想和談。而且崇禎皇帝肯定明確照會袁崇煥。崇禎曾派陳新甲和滿洲暗中議和,只是後來消息走漏,這時滿朝的口水噴來,崇禎這個大哥,只好使用慣用伎倆:有事推小弟出去頂!陳新甲就這樣被殺。崇煥就私底下和皇太極和談,其實和談進程一度也非常順利,對於當時的後金來說,攻滅大明,後金根本就不敢想,當時的大明的體量絕對不是任何一個小國敢竊取的,當時的後金最大的戰略意圖其實就是多撈點好處,讓大明承認滿州後金獨立建國的地位,所以和談其實也是可行的方案,袁崇煥為了表達和談誠意,就解決了後金最大的戰略顧慮,那就是皮島毛文龍,所以說毛文龍其實就是袁崇煥為了和談所犧牲的一個棄子,當然了後來由於種種歷史機緣,皇太極沒有止步於此,當然了這個是後話,我們今天就不再繼續討論,所以無論毛文龍和袁崇煥他們其實都是英雄,只不過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在為大明分憂解難,要和談,是這對君臣之間的默契,他倆心照不宣。既然要和談,大明處於被動角色,自然要表達誠意。那麼崇禎給皇太極獻上的這份誠意,自然就把目光落在了毛文龍身上。當然這種臟活不可能崇禎來做,只能由袁崇煥來做,當然這個指示,只能是口頭形式,或者只是暗示。當然後來崇禎發現皇太極居然玩了自己一道。崇禎是個刻薄寡恩的帝王,從來不擔責任。他在位時,光內閣首輔就換了五十多茬,兵部尚書殺了好幾個。當年李自成兵臨京師。崇禎與兩位閣臣商議承認李自成政權。結果這兩人一言不發。因為他們太了解崇禎了,要議和,也得崇禎自己提,大臣去辦。不然,等哪天危機解決了,這個提出和談的罪名還得他倆背。
可惜後來的情形沒有按崇禎設想的來,皇太極也沒用遵守與大明的默契。而是繞道蒙古,再次威脅京城。所以整個遼東的危局可能都是源於崇禎的急躁性格。
毛文龍在前期還是立了很多功勞的,只是在鐵山之戰後,精銳盡喪。毛文龍就開始為自己打算了。
我這裡有些有趣的史料大家分享一下。 毛文龍通金的書信中,毛文龍明確地提出了一個方案,就是「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兩面夾擊大事可定」。這個戰略的核心構思就是與後金協同作戰,夾擊明朝,使其首尾不能兼顧。對於戰略實施成功後的戰利品分配方案,毛文龍提出的意見為「我不分爾所得,我也不歸爾所管」。 毛文龍騷擾牽制明朝之大掠登萊。「再至萊登則有可異焉,舳舮相望,精甲耀日。又放兵四掠,嘯聚芒碭,馳驟淄墨」《崇禎長編》 「其率兵于山東等處收糧食逼迫前往乃因不合意即行搶掠」《滿文老檔》 私設馬市罪名被坐實 「文龍在島中廣招商賈,販易禁物,名濟朝圌鮮,實闌出塞」《明史》卷259 「私通粟帛,易敵參貂,藉是苞苴,為安身之窟」《崇禎長編》崇禎元年楊國棟奏章 戶部坐實毛文龍冒餉之罪 崇禎元年11月,戶部覆道臣王廷試核實」東江額兵僅二萬八千原無十五萬之數「《崇禎長編》 據《明季北略》記載:「遼民苦虐於北,時欲竄歸中朝,歸路甚艱,百計疾走,數日方抵關,文龍必掩殺之,以充虜報功。
想殺毛文龍的是崇禎和那些大臣,袁崇煥反而是幫毛文龍最多的袁崇煥幫助毛文龍證實軍功。
「大學士孫承宗奏曰,臣於正月初十日接得平遼總兵毛文龍具詳呈解屢獲首虜隨行關外道監軍副使袁崇煥逐一查驗三次首級三百七十一顆俱是真正壯夷當陣生擒虜賊四名除二名」《熹宗實錄》天啟三年。
袁崇煥為毛文龍請功
「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毛帥雖被創兵折,然數年牽制之功,此為最烈」《熹宗實錄》
朝臣個個都想置毛文龍於死地,只有袁崇煥在為毛文龍說話。
明末的大將想活下來不容易。
殺毛文龍的其實還是崇禎。大明已朽,誰也救不了他。
崇禎二年,袁崇煥以巡視之名在雙島列出十二個罪狀,斬了毛文龍。
「爾專制一方,軍馬錢糧不受核,一當斬。人臣之罪莫大欺君,爾奏報盡欺罔,殺降人難民冒功,二當斬。人臣無將,將則必誅。爾奏有牧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語,大逆不道,三當斬。每歲餉銀數十萬,不以給兵,月止散米三斗有半,侵盜軍糧,四當斬。擅開馬市於皮島,私通外番,五當斬。部將數千人悉冒己姓,副將以下濫給札付千,走卒、輿夫盡金緋,六當斬。自寧遠還,剽掠商船,自為盜賊,七當斬。強取民間子女,不知紀極,部下效尤,人不安室,八當斬。驅難民遠竊人蔘,不從則餓死,島上白骨如莽,九當斬。輦金京師,拜魏忠賢為父,塑冕旒像於島中,十當斬。鐵山之敗,喪軍無算,掩敗為功,十一當斬。開鎮八年,不能復寸土,觀望養敵,十二當斬。」
據歷史學家黃仁宇的分析,中國傳統社會的特點是具體事情抽象化、道德化,而明代尤甚。也就是說,以上十二條罪狀只是殺毛文龍的名義需要,是抽象化和道德化的理由,卻不是袁崇煥殺毛文龍的真實動機。那麼袁崇煥的真實動機是什麼呢?當然,現實中很多事情,其原因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袁的殺人動機也絕對不止一個,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袁崇煥曾經向崇禎承諾過五年平遼,如果未能如期實現,袁的罪名就是欺君罔上,自然是要被誅殺。但袁在了解遼東的兵力情況之後發現,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想到的是通過與後金議和來塞責。當時,毛文龍苦心經營多年的東江鎮孤懸海外,與朝鮮接壤,可以直接威脅後金大後方,以致努爾哈赤一直不敢大規模出兵,以防毛文龍對其直搗黃龍,威脅到後金大本營遼陽。後金因為忌恨毛文龍躡其後,借與袁崇煥議和的機會挑唆袁殺了毛。袁崇煥低估了東江兵力對後金的制約,也低估了毛文龍在東江的威望,以為區區一個毛文龍,其不可替代性沒有那麼強。事實是,在袁崇煥斬殺毛文龍之後,東江數萬兵馬無人可以節制,不久零落星散,明朝失去了對後金大後方的軍事威脅。
第二,袁崇煥和毛文龍之間存在私人過節,以及袁崇煥在遼東樹立個人權威的需要。天聰元年,後金「和碩貝勒」阿敏率軍出征朝鮮,說是出征朝鮮,其實是把矛頭對準了毛文龍,試圖解決後金的後顧之憂。毛文龍承受著巨大的軍事壓力,於是上書讓當時的遼東巡撫袁崇煥出兵攻打後金大本營。但袁崇煥根據自己對形勢的分析,認為大明軍隊沒有實力實施反攻,拒絕出兵。這件事讓他們之間產生了忌恨。崇禎元年,袁崇煥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袁崇煥新官上任三把火,急需樹立個人權威,鞏固個人的位置。而剛好毛文龍一直以來是桀驁不馴的人,歷任的登萊巡撫除了袁可立,都拿毛文龍沒辦法。所以袁崇煥有一次向皇帝上書說:「總兵毛文龍據海自恣,種種不法,臣向在都門,九卿諸臣無不以此為慮。」
這種種過節加上現實的需要,讓袁崇煥最終決定誅殺毛文龍。但始料未及的是,毛文龍被殺之後,東江局勢土崩瓦解。僅僅五個月,後金取道蒙古繞開山海關,攻破遵化,薊州,不久即兵臨北京城下。不久,袁崇煥也被凌遲處死。
(毛文龍)
其實——即使是對毛文龍很不滿後來殺了毛文龍的袁崇煥也曾經上奏說:「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故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這充分肯定了毛文龍的存在,是大明邊防的重要保障,毛文龍一死,後金便可長驅直入京師。
袁崇煥誅殺毛文龍,而袁崇煥又死於崇禎手裡,崇禎又在煤山自已結束自已,孰是孰非早已如雲煙散去,留給後人的只能說是一出——悲劇。
在《中國通史》、《中國皇帝全書》有關篇章中,都有袁崇煥誅殺毛文龍的過程記載,可見在當吋該事件非同一般,是一個重大的事件。毛文龍有較高的軍事才能,能夠籠絡手下人心,用現在話說,就是「四風」的典型案例,面對袁崇煥的節制心裡不服,不循規矩,我行我素的將領。袁崇煥不忍毛文龍坐大,個人意氣也是有的,將在外相互矛盾,古今中外有之,不足為奇。問題是,國家有事,非為和平時期,應以不同的處理方式,講究領導藝術,以我們現今的眼光,從選擇的時機、地點、場合,袁崇煥誅殺毛文龍,都有些不太合宜,可以說是錯誤的。是讓當時「明朝痛、滿人心快」的錯事,用人之際而同室操戈,又何對之有?此後,滿人抄僻間道路繞攻北京,用兵至奇,而袁崇煥軍事謀略還是有欠缺的,思慮並不縝密,不象有些文章推崇得那樣,有超奇的軍事才幹,他失算也是事實。逼反了毛文龍的部下,此為袁崇煥最大的失策,是助敵方之威、削自身之力,改變了軍事抗衡的態勢,自毀了禦敵的前哨堡壘。
究其根由,應是崇禎皇帝無能之過,其治理無方,欠缺統御調度與從容應對的才能。西有農民造反軍(李自成、張獻忠),東北有滿人謀反搗亂,江南治理亦不得力(東林黨人勢力很大,嘴上之功呈能一時);崇禎帝氣勢與氣魄看起來蠻大,其實只是表面的,他外強中乾,勤政之能未用到點子上,控制不了這個亂局。納策、用人、布局、制衡,無不連連出錯,造成治政一片紊亂。而貪官、豪強囤積居奇,國庫空虛,災民缺衣少食,邊軍短銀少晌;作為全國仰望的皇帝,手握重器,竟無特殊之手段去改變危局,他每天勤政上班,作無用之功。可笑的皇帝貽誤天下,致害蒼生尚不自知,真是可悲啊!所以,袁崇煥錯誅毛文龍,其根源在崇禎、在朝廷,是明末治政無方、制衡失策、統籌不力造成的,教訓實為深痛、少提明末之事為好!!
毛文龍就是一個當時的典型的武人,雖然忠君但不愛國,他對於牽制建州軍有著極大的作用,但是顯然在其他方面他的部下和女真兵並沒太大區別,擅殺,貪污等都習以為常。但是在戰略上毛文龍頗有建樹而且比較能打仗,其部所處的地理位置又很重要,關鍵是他死了以後無人可替他,袁殺他實在不明智。遼東事態敗壞,和毛文龍死太早不無關係。
當然有關,是袁崇煥的一個污點。袁崇煥實在是沒資格殺他的,二品官殺一品官,就是這麼殺朝廷大員歷史上也是幾乎沒有。毛文龍有點彭越的味道,比較厲害,皮島位置險要很大程度牽制後金。但是他太狂了,地方軍閥。特殊時期特殊用人方式,毛文龍被殺很大影響了遼東戰局
一、毛文龍是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以違禁物與敵為市,敵乃大得其助」,是東林黨的人。
二、所謂「以違禁物與敵為市,敵乃大得其助」,「文龍拒之,以與敵通市為利,又不欲以領餉而暴露其兵額也」。
毛文龍立足敵後究竟是打游擊戰,還是拿著朝廷的供給走私通敵?不得而知。
三、袁崇煥是死於東林黨之手。
推薦閱讀:
※為什麼蒙古帝國在入侵歐洲的同時,南宋在金朝滅了後還能抵禦住蒙古支撐了近四十年?
※為什麼劉邦饒恕雍齒就是心胸寬廣而項羽放過劉邦就是婦人之仁呢?
※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殺人案是什麼?
※北宋的宋仁宗是個怎樣的皇帝?
※晉武帝司馬炎為何會失了天下造成中華三百年大分裂?是因為太子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