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提出剩餘價值理論,那剩餘價值是什麼?
工業社會價值創造者:人類和機器。
剩餘價值是機器創造的利潤。
投資會優選能夠創造更多剩餘價值的機器。因此,機器占價值創造的比重遞增,社會生產率不斷提升。投資獲得的獎勵叫創新項目的股權(未來剩餘價值的所有權)。
智能社會價值創造者:人類,機器和軟體
剩餘價值是機器和軟體創造的。
我們普遍對剩餘價值乃至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存在一些誤解,因而也就有了相當大的偏見。
首先,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是研究普遍規律的,而不是針對單個的企業――不是說其理論不適合單個企業,而是你不能拿個別的事例來生搬硬套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要把具體問題抽象化為一般問題,才能用基本原理來分析。
比如有人問,一個杯子成本八毛錢,標價一元,賣不出去只好降價為三毛錢,那這個廠家的剩餘價值是多少?
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強詞奪理。究其根源是完全沒有理解剩餘價值理論。
馬克思並沒有說過資本家只能賺錢而不能虧損。他告訴我們,勞動產品成為商品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個別勞動成為社會勞動,就是說,你的勞動(包括有形勞動和無形勞動)得到社會認可。以前述為例,你的成本八毛錢是個別成本還是社會平均成本?如果社會平均成本是2毛,那賣三毛就賺了一毛,但不一定是你這個個別成本八毛的廠商賺了,而是平均分配給了所有廠商,成本高的賺得少些,成本更低的廠商就賺得多些;如果社會平均成本是八毛,那麼平均價格一元(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這一元基本反映了該商品的交換價值)中就包含了二毛的剩餘價值,但因為種種原因(款式老舊、功能相對落後等)而無法再按一元出售,那就只能變價賤賣(這時,交換價值還是一元,但價格必須降低),這時肯定有人少賺了錢甚至虧損,但這不是資本再生產以及社會化大生產的常態,因為如果賺不到平均利潤率,資本就會轉移,而相應商品的社會生產總量就會降低,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價格就會上升。這就是價格圍繞交換價值波動。
其次,剩餘價值理論確立的基礎是資本。我們還不習慣以資本的視角看世界,所以看到的世界有些變形,也就在所難免了。事實上,我們很多時候還是停留在少量貨幣和小手工作坊主的視角上去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結果就可想而知了。確立正確的「資本觀」對學習和理解剩餘價值理論乃至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至關重要。
資本是可以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這句話因為抽象所以長期被誤解。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說:資本是為創造剩餘價值而積聚的價值。
把錢存在銀行里不會創造剩餘價值,用於消費、甚至購買家庭住房都不會創造剩餘價值。只有投入到實業中參與社會化大生產,才能創造剩餘價值。
而社會化大生產「大」到什麼程度?嚴格來說應該涵括全世界。因為社會大系統的運轉涉及分工合作,為什麼大家願意接受分工?因為這個系統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信息不對稱和「時差」會帶來一些不同,但這種不同不會永遠存在,而是越來越式微。不同產業、行業、邦國之間的差異也會隨著資本的國際化而逐漸減少,而資本社會化的作用力會迅速瓦解一切壁壘,使個別廠商的生產被轉化融入社會化大生產,而其個別利潤也會被平均化,接近和切實地反映出剩餘價值(率)。
個別企業的利潤源於剩餘價值但在數量上不等於剩餘價值。利潤是個別概念,即使是統計學上的較大數量企業的總利潤也不能等同於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是基於社會化大生產而言的,從數量的計算上可以用一件商品、一個廠商為例,但事實上卻無法在一個獨立的企業中具體實現或者呈現,因為它是基於社會平均生產力水平而得出的勞動量以及轉化為貨幣計量後的價值量概念,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恰好可以完美地代表這個社會平均水平。所以,由工人工資、物料動力消耗、資本性投入的回收等組成的個別廠商的生產成本,只具有統計樣本的作用,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社會平均成本,相應的,他所議定的銷售價格也不是社會平均價格。而廠商之間的質量信譽差異,也會被市場自然而然地轉化為價格差異。所以,我們無法簡單地以個別廠商的情況生搬硬套剩餘價值理論。
所以說,剩餘價值的概念本身不難理解。但要在實踐中恰當利用剩餘價值理論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不是一件看上去那麼簡單的事情。而這也正是造成我們的諸多誤解和偏見的重要原因。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輕易否定和排斥剩餘價值理論,而是應該轉換視角,認真學習,深入領會理論本質,以真正、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學習和實踐。
最後,我們要正確地理解以資本為出發點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必須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因為只有營利,才符合資本的性質以及資本投入到社會化大生產的目的。事實上,企業就是資本為實現自身增值而整合社會資源建立起來的營利組織。而營利的唯一途徑就是創造剩餘價值。之所以我們能看到很多不創造剩餘價值、甚至不創造「價值」的企業存在,(撇開體制因素),是因為分工不同,比如金融業本身不創造價值也自然不創造剩餘價值,但它可以幫助提高社會化大生產的效率,幫助部分企業創造超過平均利潤水平的利潤,從而賺取自身的利潤――實際上是對社會大生產中剩餘價值的分享。換個角度看,就是所有的社會成員都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了社會大生產,並分享總體的剩餘價值。而所謂剩餘價值不過是生產過程中形成的應由全社會勞動者共同分享的一部分價值,而工資是特定廠商僱傭勞動力的價值,而原材料(應以類視之)則是前端廠商分享和分割的價值。那些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企業,至少,不是以資本為出發點到資本增值為落腳點的企業。
至於觀念上對剩餘價值的偏見,其實可以放到一邊。有沒有剝削是很重要,但原理上的把握應更重要,不該因噎廢食。
企業的利潤由勞動者和投資者進行分配的,企業管理者和大股東利用自己的在企業分配中的支配地位,會對管理者和大股東多分配,多出部分就是剩餘價值。
馬克思只提出勞動剩餘價值,即勞動者在社會保障未建立或不健全情況下,為了生存常常接受超低工資而被管理者和大股東多佔的利益。
健全正確的社會保障體制可以基本消除勞動剩餘價值,事實上,隨著社會保障體制的健全,勞動者議價能力提高,勞動剩餘價值大量減少。
現在,市場經濟下的剩餘價值,尤其是發達經濟體,主要是資本剩餘價值,即股市上的中小股東沒有分配到本應逐年分配的企業資本利潤,資本剩餘價值已經替代勞動價值價值成為主要剩餘價值。《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就證明了這一點。
資本剩餘可以通過實模式資本市場體制消除。
具體內容見《新市場經濟論——西方經濟學問題述要與市場經濟理論底層重構》
任何物品的價值都需要人去賦於它,一個古玩放農村老嫗床底下一文不值,被專家撿來確認價值連城。
所謂剩餘價值這是一個攏而統之的理論。沒界分出老闆的付出與工人付出各自該分配多少,這的確是一個難以準確界定的東西。而馬講資本與人工結合後產生的利潤,資本方面所得的稱之為剩餘價值。資本不是指某個具體的人,它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資源,而資源很難說是屬於某個或某幾個人的,比如水,鐵,油,但資源可能被少數的人所掌控。而資源所產生出的價值就會被掌控者所得。所以資源只能由國家掌控,由資源所產生的利潤由國家於社會中調節分配。
如果資本家掌握了資源,等於霸佔了資源所產生的全部價值。但正如反對浪費的一句話所說,,錢是你的,但資源是我們大家的
政治課上,老師說,一個茶杯,資本家賣一元,而其成本是8角,2角就是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率為20%。我提問,如果茶杯銷路不好,長期賣不出去,資本家打折處理,每個茶杯以5角朝外銷售處理,資本家虧本了3角。請問這樣的情況是不是工人剝削了資本家?資本家不全是賺錢的,也有虧本跳樓的哦。全班同學哄然,老師拍桌怒道,馬克思沒有講過資本家虧本的事。
比如我給老闆打工,老闆給我每天的工錢平均200元,這200元在一天當中我用5個小時就能創造岀來。可是老闆能讓我干5個小時嗎?老闆一天最少讓我干10個小時,這10個小時我能創造400元的價值。我領取200元的工資,剩下的200元就進了老闆的錢袋兒了。進入老闆口袋的200元就是剩餘價值。我說的老闆就相當於資本家,我就相當於僱傭工人。因此剩餘價值是僱傭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了勞動力自身價值以外的價值。
馬克思理論經濟學涉及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人的價值呈現和價值所在,馬克思經過接觸研究當時的周圍環境,認為工人創造了遠高於自身報酬的經濟價值,資本家就是賺取了這部分多餘的利潤即剩餘價值,因此也造成了社會不平等問題,情況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們在商言商,一件商品它的價值包括它的基本價值和商品屬性價值,基本價值就是商品的生產成本價值,商品屬性價值就是它的使用價值,也可以說是商品的溢價部分,它的大小取決於其發揮作用的大小和供需方面的因素,一件商品的生產,不僅僅只有生產環節的過程,商品的研發銷售,資金設備技術材料的準備,國家稅費和組織工人生產的支出,還沒包括商品生產的各種風險承擔,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生產關係所作出的結論,顯然是沒有考慮這部分原因,更何況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關係是僱傭的,是雙方自願可以選擇的,不是強制和固定不變的,所以馬克思理論經濟學這一觀點是沒有依據的
剩餘價值是相對於價值說的,構成價值的要素就是人工,工具和材料。其實就是成本,馬克思強調的是價值的創造和去了必要成本的純利潤是如何分配的,所以剩餘價值就是資本家的剝削所得。人類的進化過程中就是伴隨著不斷的創造的剩餘價值才得以發展,有了剩餘價值才有了交換和貿易,才形成了社會關係生產關係和國家的建立,文明的普遍意義。動物由於沒有產生剩餘價值,所以它們雖然有簡單的合作,但是沒可能形成交換,只能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基本是一種互相掩護著的生存方式。
老馬是只和其一不知其二的書獃子。被實踐一檢驗破綻百出。所謂的剩餘價值也不是被資本家獨享,也還是要回饋社會的。蓋茨馬雲創造了那麼多剩餘價值,李嘉誠蓋了那麼多房子,是他們自己享用嗎?還不是回饋社會?他們也許住的房子稍大些,吃的東西稍為好些。其餘的所謂剩餘價值,還不是廣義的送還給勞動者!馬列主義是死理,只許他講不許人駁!被某些人用來做敲門磚才是他的真正價值!
這個問題好。剩餘價值的前提是買賣雙方完全公平的等價交換,資本家在市場上購買原料和勞動力轉化為商品,這個商品也是有價值的,包含原料價值和勞動時間。資本家購買的是勞動力這種商品,他能轉化成商品的勞動時間。原料等價地變為商品價值,勞動力轉化成商品價值卻不是等價的。勞動力價值也是市場決定的,隨生活費用的多少而變動,但他能夠提供一整天的勞動時間,這個勞動時間比他自身所需生活費用所包含的勞動時間要多,這個多餘部分就凝結在了商品中,歸資本家所有。這個多餘的勞動時間就是剩餘價值。
推薦閱讀:
※聞一多為什麼和沈從文關係不好?
※為什麼說古代帝王論痴情,只服明宣宗朱瞻基?
※鎮元子的地位有多高?
※一代名妓陳圓圓為何與初戀情人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