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說區區一部《三國志》不足以還原蜀漢歷史的1%?
三國志,後漢書,漢晉春秋,為了解三國的幾部正史,作為愛好三國的中國人,三國歷史可謂家喻戶曉,而90%的是停留在《三國演義》,而三國演義的依據是正史野史及民間傳說。本人認為三國演義80%真實。同樣日本韓國也熱愛三國,日本人對於三國的熱愛不會比中國人低,而美國人也意外的熱愛三國,美國人編劍橋三國史,把三國歷史年譜化,令人吃驚。
《三國志》雖然為正史,但是卻有極大的局限性,對於蜀漢歷史記載的那是惜墨如金,太不詳細了,除了先主傳,諸葛亮傳花了大篇幅,其他人都語耶不詳,關羽張飛這樣重要的人物居然百十來字,眾多重要將領遺漏,比如陳道廖化等。主要人物如諸葛亮關羽的重要事迹都沒有記載,諸葛亮最主要的五伐中原都是模稜兩可,空城計,火燒葫蘆谷都成了疑問。而正史比演義卻多了另一場大戰,漢軍斬首甲領三千,也就是說班長都讓殺了三千,司馬至少損失2萬人,傷的估計也有幾萬人。司馬還差點被俘虜,這是不是大敗?史官為了司馬晉那唯一的自尊心,而雪藏?還有就是渭河戰役,司馬帶領20萬大軍,閉門不出,不敢決戰,現代人洗白說司馬老謀深算,事實這樣嗎?而真實的歷史是司馬打敗了所以閉關不出,平原列陣諸葛用了八陣圖,打的魏騎兵哭爹喊娘,而三國演義有這出,民間傳說也有,本人認為可信,而如正史司馬懿擁有優勢兵力兵種,平白無故閉門不出,不符合邏輯。南北朝至唐也有將領用過八陣圖法,看來確有此種兵法。
而另一位重要人物關羽一生事迹頗多,很有傳奇性,早年的關羽(桃園結義前)完全沒有事迹,而從後來的線索可以看出關羽早年就是大名鼎鼎的人物,魏國重要將領張遼徐晃都對關羽敬畏有加,還是舊交,張遼徐晃都是綠林黑道混出來的人物,可想關羽當時的地位。別說這兩位五子良將如何,連曹操都不得不佩服關羽,除了好吃好喝,賞美女那可是無微不至,曹操恨不得與關羽結拜。曹操一生的偶像除了關羽沒有別人,關羽死曹操亡,前後腳的事。可見受了重大打擊。至於典韋郭嘉,曹操也就哭哭而已,哭完了就完了,做給外人看的,不至於讓曹操傷肝傷肺,大病不起,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捉放曹,都成了疑問,而民間兩千年流傳都沒被人懷疑,如今卻疑問重重,都為正史記載簡略而留一大遺憾。
最主要和最直觀的原因,就是因為蜀漢沒有設立史官,沒有對蜀漢國內的事件進行任何記錄。
不過好在陳壽就是當時的人,而且早年還居住在蜀漢。親眼所見所聞,為他編寫蜀漢史料部分提供了重要的來源。
陳壽編寫的蜀漢歷史資料,來源可能有這幾個部分:
一:親眼所見。
二:當時一些蜀漢官吏和文人的資料記載。
三:吳魏兩個關於蜀漢政權的相關史料。
四:對相關人員的調查和走訪
至於蜀漢為什麼不設置史官,劉備考慮不周到,或是其他不得而知的原因,現在已經得不出答案了。
諸葛亮在蜀漢執政多年,大小事務一把抓,仍然不設立史官,多半和其私心有關。雖然在劉備臨終之際,賦予了他「廢立」的權利,但作為一個權臣,而且是愛護自己羽毛的權臣,諸葛亮不得不為自己的身後事做下考慮。他的擅權,殺害另一位顧命大臣李嚴,六次北伐,對蜀漢政權來帶的沉重負擔等等,這些如實記錄下來,難保不會成為他人生的污點,遭受後人的指摘。所以不設立史官對他個人是頗有好處的。
至於劉禪親政後,依然不設立史官,大概是遵循了先人的做法,先帝和相父都不設立,他也就覺得沒有必要了吧。當然了,這只是一種猜測。
但是三國志裡面對於蜀漢部分,記錄還是力求全面的。所以不能輕易的指摘真相連百分之一都達不到。只能說不夠充分,不夠詳實。
蜀漢政權畢竟長達四十多年之久,在沒有史料提供創作藍本的情況下,要想編修的讓人滿意,顯然是辦不到的。
不過也正因這些原因,讓後來裴松之給《三國志》作注和羅貫中創造《三國演義》予以了極大的發展空間。
《三國志》的歷史局限性是存在的,關於曹髦之死就可以看出來,現在的人都知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且曹髦是司馬昭派人殺死的。可是其來源並不出自《三國志》,而是出自《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中也關於曹髦之死的描述只有 五月己丑,高貴鄉公卒 這幾個字。可以說如果沒有《三國志裴松之注》,僅僅看《三國志》是很難理解的。
對於《三國志》關於蜀漢的描寫,也是少的可憐,或許史料缺少佔一部分原因,可是我覺得這不是主要原因。因為時隔一百多年後南北朝中的宋國,宋武帝劉裕令裴松之補充《三國志》,裴松之還能補充這麼多蜀漢的史料,還能寫出《雲別傳》,我相信在陳壽那個時候,史料應該是足夠的。那為什麼陳壽把蜀漢的史料寫的這麼少呢,我覺得首先陳壽對蜀漢感情是非常有限的,這一點可以從他師從樵周,而且樵周對他讚美有加就可以看出來。二來,陳壽當時在晉朝當官,他編寫《三國志》必然對魏晉大書特書,而對魏晉的大對頭蜀漢必不可少的少寫。因為少寫就可以盡量在當時不犯政治錯誤。三來,如果說陳壽編寫《三國志》純粹是個人愛好,我個人來說肯定是不相信的,我覺得必然有為了討好當權者,讓仕途順暢,這個原因。
接下來我說說當代人對《三國演義》的幾個誤區。
一、空城計並不是羅貫中的創意,其最開始來源於西晉郭沖三事,羅貫中是按照郭沖三事改編的。
二、關於劉備身世問題的爭論是沒有必要的,《三國志》中先主傳開頭就說明了,他是中山靖王之後,而且裴松之注描述的更清楚了。我只想說,如果劉備真的不是漢室後裔,在當時陳壽那個處境下,陳壽一定會大書特書,這是必不可少的。
三、關於趙雲在蜀漢的地位問題,《三國志》中把關張馬黃趙並傳就可以看出問題,關張在蜀漢的地位不說,馬超出身顯貴,在劉備進位漢中王中的勸進表中,馬超的頭銜是排在關張諸葛的前面的,可以說明馬超在蜀漢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黃忠定軍山斬夏侯更不用說。所以我認為趙雲在蜀漢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至少陳壽也是這樣認為。關於雜牌將軍的說法,我只想說諸葛亮的軍師中郎將也是個雜牌將軍,蜀漢很多人的官職,都是劉備自創的,根本不可能得到當時朝廷的認可。
四、尊劉扁曹並不是羅貫中的創意,至少是從宋朝開始的,原因當然是,儒家在宋朝最為興盛,各種儒學大家的出現。在儒家的觀點上,曹操必然是小人,劉備絕對是正人君子。我們現在已經跟儒家越走越遠了。
我認為,羅貫中和他的《三國演義》貢獻是非常大的,如果不是他們,三國這段歷史不會在世界上這麼就行。而陳壽是個良史是毋庸置疑的,可是良史也有不得不低頭的時候,如果不低頭的話,《三國志》就不會出現在我們面前了。裴松之對《三國志》的貢獻是非常大的。希望以後能將討論《三國志》改成討論《三國志+裴松之注》。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三國志是史書,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演義是以劉備蜀漢一方為主人公來描述三國的,作者是以第一視角書寫的,小說的主人公是有主角光環的,需要大量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突出主角,佔據大量篇幅,比東漢末年以及吳魏都多,所以可能大家會感覺蜀漢描寫很詳細。小說主要描述武將的英勇,智將的謀略,主公的性格,光鮮亮麗的描寫,讓大家更愛看三國演義,甚至讓大家認為三國演義就是歷史,這是個誤區,裡面有很多張冠李戴的事件,把很多人物的事迹都加在一個人身上,導致人物神化。三國志是史書,作者是在第三方角度書寫的,自然不可能從一方入手,但更接近歷史,隨著時間的進行,東漢末年諸侯爭霸,到魏蜀吳的三國鼎立,再到三國歸晉,都有記錄,人物傳記清晰,事件明了,更真實,沒有為了突出諸葛亮而貶低周瑜,也沒有為了突出司馬懿而貶低曹真等等,也許事無巨細,作者多多少少會加入一些自己的主觀思想,但基本不影響大家通過三國志來了解當時三國時代的情況,三國志是正式的史書,請不要把它與三國演義混為一談。
首先蜀漢是沒有史官的,官方資料非常少,陳壽是一位非常嚴謹的史官,雖然陳壽年輕時生活在蜀國,但是對於盜聽徒說的事件一般不會採納,蜀漢的歷史資料基本都是從別國的官方資料里找到的,三國志本身內容並不是很豐富,即使官方資料里陳壽認為不確定的事迹或者矛盾的事件都不會予以採納,陳壽講究的是歷史的真實性,就是說只有確鑿無誤的歷史才會被記錄在三國志里,這就造成了三國志的篇幅比較少,很多內容沒有記錄下來,後來的裴松之把三國志做了註解,他認為可信的就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認為不可信的也會把事件記錄下來供後人評判,認為不確定的事件也會記錄下來供後人研究,這種分類記錄歷史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總之裴松之註解的三國志還是能比較全面的反應了當時歷史的真相,又給後人研究這段歷史保留了很多內容。
推薦閱讀:
※為什麼《理想國》是一本偉大的書?
※上聯:霧遮山頂松。如何對上聯?
※寫松鼠外形特點採用什麼結構?
※為什麼稱為黑色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