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在我國醫學地位十分重要,怎樣才能簡單的讀懂它?


最好是能夠找到唐代王冰注的黃帝內經,再下載一個明代張介賓的《類經》,兩者對照,基本上就可以懂了。《素問》里有七篇大論,懂文言文的一般也不容易看懂,有任應秋先生的《內經素問運氣七篇講解》一書,可以幫助理解。

真正要想學好,不管你是有中醫基礎也好,還是初級入門也罷,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那就是讀,古語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黃帝內經》因為成書過程原因,以及書籍保留過程存在的問題,致使很多詞語有一些偏差,唯有通過自己一遍一遍的去讀,去體悟,去思考,才能有自己的心德,然後結合諸位名家的註解作進一步理解。古人讀書,字詞典一類的書不好找到,就靠多讀來領悟。

我手抄兩遍,細讀了很多遍,看了幾個版本,還查閱了巨大的信息量,有空就思考,才把一些基本的東西理解正確了。許多人在抄和讀這個過程中都難以堅持下去。堅持下去了,也很有可能理解錯誤,走火入魔。對我自己來說,我已經好久沒有很大進步了。真的很難學啊。所以你問有什麼簡答辦法,這個可能真的沒有。只能一步步讀下去!


讀懂《黃帝內經》難!簡單的讀懂它是不可能的。以前能讀懂《黃帝內經》的人,按經中所說的真至聖賢等級,至少是聖賢等級。但是以後可能容易些,因為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可以使《黃帝內經》中的內容逐步得到科學解釋。例如第一篇《上古天真論篇》中的:「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這一段過去很難理解,甚至誤認為其中的一部分說法是不可能的。

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比較可信說法的是戰國時期,距今2500年前後。中國古典一般並非一人所為,大都是經過很長時間,很多人的積累,最終由一個人整理而成。所以可以認為《黃帝內經》的內容至少是在3000年以前。

中國農業文明開始大約在6000年前的炎帝時期,早期發展緩慢,到黃帝時期逐漸成熟。

所以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上古時期,應該是農業文明之前或農業文明初期。

那個時期的人主要食物來源是通過狩獵、採集或養殖獲得。飢一頓,飽一頓是常態。在食物充足時多吃,多餘能量以脂肪形式儲存體內。食物缺乏時不吃,靠人體儲存的能量維持生命。按現在的觀點看,那時人的體內能量存儲和釋放機能正常,脂肪能量雙向轉化是正常狀態。到了農業文明高度發達時期,已經有了充足的食物來源,很少出現長時間飢餓的情況。人體內儲存的能量幾乎用不著釋放。長此以往,造成人的體內能量存儲和釋放機能退化。導致多種疾病產生。

現在看來,這段話是對的,是符合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原理的。人過百歲而形與神俱是完全正常的。


在頭條的問答中,多次題問關於《黃帝內經》,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要讀懂《黃帝內經》首先要從蒙學從書《三字經》起讀,小學終,至四書,如六經,始可讀。也就是小學讀完了,再讀四書,四書讀完了,再讀六經。國學充實了,才能了解經書的奧密。凡學中醫者首先讀懂陰陰五行,凡事離不開陰陰五行生剋制化的,再從清代名醫陳修園的《醫學三字經》起讀,了解中醫源流,各家學派,再深入到《傷寒論》,作者張仲景集上古醫學之大成而編著了流芳百世的《傷寒論》。例:清代名醫雷豐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的: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飱泄;夏傷於暑,秋必x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著成《時病論》一書,可見《黃帝內經》藏有幾多的寶貝,那就讓我們後學者去發掘吧!


黃帝內經

借用現在研究者的解釋,去理解對內經所不明白不懂不認識的字,詞,句。

但不要跟著現在或是以前古人翻譯的思路走,需要自己先理解,摸清楚,字,詞,句。再去看看翻譯是不是相符還是有很大的偏離。

對於讀古籍,不要一天看上幾頁,你一天能看懂,吃透,一句話就很好了。

黃帝內經中很多情況下一句話可以翻譯成一篇文章,而我們卻當讀小人書一樣刷刷的隨便讀。

很多人提倡熟讀背誦經典文學就能明白,這跟我們讀書一樣死記硬背,到頭來忘光光,甚至說什麼都不明白。

我是不會背,也是懶的原因,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學習。

背誦的目的是理解,那直接理解了,你想背也容易。

我是覺得,內經,讀一輩子也許還不一定能透,不如慢慢的去研究,也許慢一點就容易透,水滴穿石。

個人建議,不喜勿噴,也求指教……


你如果想要買房子,一定會到房子裡面看看,還會離開房子站在較遠處看看,房子的外表,以及與外界環境的關係。黃帝內經是中醫的房子,進了房子裡面很多人都出不來,裡面有很多寶貴的東西,吸引著在房子中的人不想出來。如果你離開房子看看房子以外的東西。就會產生不同的思維。房子裡面裝著描述沒有血壓的人理論。而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血壓,沒有血壓的人是不存在的。房子外面站著都是有血壓的人,血壓計很普通,人人都可以測量。現在問題來了。如果你維護房子中的理論,就要更改人,把人改成沒有血壓,而人是客觀的,人沒有能力去改變。心臟收縮壓120,舒張壓80基本血壓,人體的唯一動力系統被發現,中醫理論只有改寫,使之與生存的人相一致。


黃帝內經讀不懂!任何多麼聰明的人都讀不懂。中國的很多經典都是讀不懂的,比如易經,道德經。金剛經等等這個和智商沒有關係。想弄明白黃帝內經,只有親證親臨,實證實修,自然現前,不用企圖靠想像弄懂經典。


黃帝內經是個經典,任何經典都有個特點,難讀、耐讀,所以面對經典想一勞永逸的獲得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又有興趣,如何能夠循循善誘的進入呢?我想也是有可能的,首先,找一本較全面權威的概述書,把本書的框架理論有一個系統的了解,然後,針對自己感興趣或疑惑的地方重點突破,這個階段就要找一些詳盡的權威版本來看了,這個階段可能耗時很長,因為黃帝內經不只是只是它更是一種體驗,有時候人沒成長到某個程度,往往難以理解,當你逐漸深入的時候,這時你可以看看原著,往往有新的突破。


真要按黃帝內經上說的來,現在的中醫全搞偏了:

經絡是肉眼可見的,也不會死了就消失。

五臟六腑也是對應肚子里的那些器官的,有大小、重量和形狀,不是什麼看不見摸不著的「功能」。

而且人體是沒有血管的,因為黃帝內經上從來沒有提到過這個人體表面很明顯的系統。


《黃帝內經》雖成書比老子《道德經》要晚,但它卻是《道德經》的根基。故古常叫」黃老之學」。《黃帝內經》中心思想,是強調「天人同理」或天人相應,提出」天有四時五行,人有五臟化五氣」,故搞懂古之「陰陽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剋基本過程,也就能讀懂黃帝內經,進而也就能理解老子《道德經》之陰陽辯證哲學與古典社會科學的基本道法原理了。因此,古有「不為良相,也為良醫」的擇業觀,即治人與治世是同理,古之良相能臣多能開出治病的藥方,值得研究發掘,以古為今用。


一邊讀一邊體驗才是,否則讀不懂。在自己的內在體驗。一定要知道氣是怎麼回事?否則讀不懂,永遠一知半解。不要被西醫的解剖搞混。中醫的脾,那就是脾氣,這個人沒有了脾氣,就是脾虛,氣不夠了。要慢慢體驗。也不要太迷信裡面的文字,裡面有精華,也有糟粕。


推薦閱讀:

在學習針灸之前,首先要給自己打下哪方面基礎?
艾灸的原理是什麼?
中醫入門有何可推薦的書或認識的人?
中醫真的有出路嗎?
臉上不同部位長痘痘各表示什麼?

TAG:中醫 | 黃帝內經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