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方面有什麼弱項?


不釣魚,認真嚴肅。
本人所做課題一部分為高性能鋼結構研究,如高強、耐候、易焊、高韌性等特性。其中日本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規模使用至今。很佩服日本人,剛剛研發出來,立馬就投入使用並不斷改善。接下來是美歐,也於上世紀70年代大量使用至今,並提出混合鋼板梁的設計理念。
上述三個國家或地區已有高性能鋼較為詳盡的設計規範及方法,並且使得結構受力更為合理,材料使用量和造價更為經濟節約。
反觀中國,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北京一座鐵路橋上使用了420級高強鋼(高強鋼中的最低級,甚至某些定義中不被認可為高強鋼),直到最近的大勝關長江大橋在方秦漢院士力推下才使用該類型鋼材,這已經過去四十多年了。方秦漢院士不久前去世,不知道哪位大牛能繼續推動下去。
總得來說,建築領域中國新材料利用很悲觀,規範更新非常緩慢。由於沒有規範依託,好的、外面運用成熟的新材料很難在中國建築基建領域推進。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世界中,好的新材料不斷湧現,希望國家相應部門出台新的規範跟進,不要掣肘新材料在土木領域的發展。

~~~~~~~

看到200多個贊,受寵若驚,看到眾多知友提問,再補充幾點。

關於高強鋼為何不好推廣,首先我在回答中提到,我們能生產出好鋼,絕對能!但是僅限於幾家鋼廠,大部分鋼廠可能只能稱之為沒有科研能力的作坊,若是推廣高強鋼,勢必一批企業要垮,所以在高強鋼推廣上,勢必受到很多阻撓。
那為什麼我要把這個推廣問題歸結於規範。不知道從業人員有沒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橋樑用結構鋼》規範,鋼材可以到媲美國際的550級鋼,而最新的《公路鋼橋設計規範》鋼材只到420級,而某些設計方法又是基於345級普通鋼研究成果設定的。規範與規範間的矛盾,規範內部的自矛盾,是我覺得現在一些令人困惑的現象,為什麼出現這種現象,我也不便再展開了。規範是工程的基礎,基礎都不牢靠,高強鋼連基本的生長土壤都沒有,更不用提破除重重阻力讓其生長。
不得不說,曾經在某省我們推行了某鋼所生產的高強耐候鋼修建了試驗橋,造價稍貴,但後期養護費用大大減少,實際節約的後期費用遠比前期那點多出來的造價要多的多,為何後期不了了之了?因為某路橋集團老總是個有魄力的人,自覺也要革新,於是使用某鋼的新材料。但退休後新來領導覺得,這種鋼材價格稍稍昂貴,反正後期養護費不是我出(傳統鋼結構後期養護費用昂貴),省下的養護費用與我無關,那就讓政府多花錢吧,後期便沒有繼續推行。
現在某鋼作為鋼企的翹楚之一,說到這事情也十分無奈,本來為國為民為自己的三好好事,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研發的費用也打了水漂,不知後面這種鋼材會不會再用。

扯的太多,有點跑題,不好意思

~~~~~~~

收穫500多贊,謝謝各位的支持。在眾多知友的評論中,有兩個較為主流的聲音,同時也在我身邊經常縈繞,希望在這裡能闡述一下個人的見解。

有的一種聲音:這是制度的問題,不是技術的問題,所以你的答案跑偏了。

那我們把提問者的問題改改:「滿清時期,中國科技有什麼弱項」

那麼是我,我會回答兵器科技,因為別人拿著熱兵器過來,我們還是冷兵器。讓我想到了波蘭馬刀砍坦克的壯舉。

其實想想,早在明朝,中國火器基本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清朝初期,甚至有28連銃這種驚世發明。但聖祖皇帝康熙一句奇巧淫技,愣是活生生把冷熱兵器快過渡完成的中國強行壓制回冷兵器時代。那麼制度問題和技術問題我們能分開討論嗎?制度是整個國家的基礎,自然也是技術的基礎,所以兩者其實密不可分。當然,我也承認制度與技術的相互促進作用。清朝時期制度明顯制約了技術的發展,甚至有時還起著使技術倒退的作用。

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我非常擁護李博士斷腕的決心,因為他找到了制度的本質問題。由於鋼企解決大量就業,而且這些鋼企絕大多數是國企,那我們不得不為了保證局部地區不陷入蕭條而無止境的補貼這些企業,多數鋼企的領導還就真不要臉的坐吃山空,反正國家不會看著我死,我搞技術轉型這麼累幹嘛。這種國家的暫時解救措施,使得某些國企領導自以為抓住國家軟肋,放棄了技術改革的動力,現在已經發展到了長痛不如短痛的階段。
如前所述,企業缺乏動力,規範缺乏可靠性,建設者覺得帶來的長期好處與我短期效益無關,新材料技術怎麼發展。

第二種聲音,土木是個相對科技含量低的學科,好材料作用於該領域沒有意義。
這種聲音在身邊充斥的最多,而且是很多從業人士的聲音,這個很可怕。

當時看到一篇英文文獻,其中有一句加引號的話,翻譯過來大致意思是:土木要不斷創新,並對材料提出新的要求,指導新材料的誕生和發展。而不是通過研發出一個新材料,再來找他的用處。

當時看到這句話沒有什麼感觸,結果兩件事情讓我對這句話肅然起敬。去年日本奈良的國際橋協會議,日本又一次向世界展示其強大的實力,橋樑用結構鋼在保證韌性、可焊性和耐久性的情況下,已經可以將屈服強度做到900MPa(我前面所述420級鋼屈服強度是420MPa,其他級別鋼依次類推),並且文章中明確指出了該鋼材在橋樑界的使用範圍和應用前景。

再次反觀國內,某鋼(超大型國企)生產出了一種軟鋼,拿過來讓我們幫忙做點結構性試驗,看看該鋼材能用在什麼地方。對不起,你鋼廠自己都不知道研發這個玩意兒幹嘛,讓我們生搬硬套的給你想個用處,能好到哪裡去?

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問題?因為大家覺得土木行業低端,不需要好的材料,我們自己放棄了創新,也沒有給新材料一個發展的好機會。是不是頗有中國近代史中的閉關鎖國之風?

這裡我要說一下,為什麼要使用新材料。首先說說高強鋼:明石海峽大橋,國際評價非常高的工程,大家學習的榜樣。為何這麼說,就是因為它是高強鋼應用的教科書式的範例,一個完美的代表。由於高強鋼的使用,鋼構件和梁體尺寸減少,自重下降,跨越能力提升,焊接工程量降低;美國使用高強鋼的混合鋼板梁後,造價平均節約17%,最好的節約了22%。再說到frp這種新材料,荷蘭直接有frp結構板用膠水粘接形成橋面的組合結構橋,大幅降低橋樑自重,提升施工速度、跨越能力和耐腐蝕性能,造價相比傳統橋樑也沒貴的離譜。

新材料帶來了土木設計的革新,施工的革新,大幅節約了社會資源,節約的是你我他交的稅。這完全與切身利益相關,我們為什麼抵觸?

這個時候會有一種聲音,各有各的國情,我們不要盲從。對不起,這種話只有在小範圍嘗試後不符合才有資格說,我們現在很多東西連步都還沒起,實在不配談國情二字。

~~~~~~~~~~
獲贊兩千,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今日由於參加老院士組織的教研室鋼橋沙龍有感,特來更新。

評論區中有朋友對高性能鋼材是否替代普通性能鋼及如何替代普通性能鋼有一定爭議,特來補充幾點。

首先說明,高性能鋼與普通性能鋼兩者的作用是互補,而非替代。目前國內橋樑建設行業屬於普通鋼產能過剩,高性能鋼嚴重使用不足的階段。

其次,高性能鋼有多種,本文主要著重描述了高強鋼,因為對於結構受力來說,屈服強度是最重要的指標(鋼結構穩定性問題後面會提)。同時高性能鋼還有如高衝擊韌性鋼,可緩解鋼橋疲勞問題。在這裡很不好意思的告訴大家,目前國內大跨徑鋼橋幾乎所有都在遭受疲勞裂縫的影響,雖然目前不致命,但極度影響正常使用,隨著疲勞裂縫的開展造成很大安全隱患。因此本次鋼橋沙龍亦探討了UHPC使用的可能性。還有耐候鋼及高強耐候鋼,可以大幅減少鋼橋後期維護費用。這裡需要科普一下,耐候鋼是通過表面形成緻密鏽蝕層來保護主體鋼結構。目前國內耐候鋼試驗橋都進行塗裝,是因為怕普通民眾不了解耐候鋼的耐腐蝕特性,認為鋼橋生鏽腐蝕而造成誤解。

第三,使用高性能鋼或高性能材料的原則,一定是先要確定使用的合理性、必要性、經濟性,而不是全部一股腦運用高性能鋼。那麼如何讓高強鋼與普通鋼進行合理、經濟的混搭使用?首先確定各鋼構件受力的在各結構體系中的主次要性(大跨徑鋼橋有四大結構體系,受力也最為複雜),次要構件基本可採用普通鋼。在主要受力構件中,分清構件是以穩定控制還是強度控制,由於高強鋼雖然屈服強度提升,但彈模並未相應提升,其彈性屈曲荷載也就不會提升,鋼材強度很有可能不會得到有效使用;而強度控制時,高強鋼可以好好發揮其優勢。

最後,感謝各位知友的支持,本文只限知乎自帶的轉發功能可轉,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謝謝理解


說實話,最大的差距並不在於頂尖的科技項目,而在於一些最最基本的耗材。
關鍵問題是,這些耗材偏偏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說白了,不是客觀上做不好,而是主觀上懶得做好。
這也是我這次來美國訪學一年感受到最大的震撼,讓我一個自干五的內心受到了嚴重傷害。
其他學科我並不懂,就拿我所進行的水處理相關實驗耗材舉例子。

有機玻璃加工:
我們經常需要找外包公司訂做反應器的有機玻璃組件,原則上組件的規格都是一定的,拿回來直接裝配就好。
然而並不是這樣,每次我們都要挨個比量著搭配,因為經常不是這大了一點,就是那小了一點,如果找不到兩片合適的,可能在上螺絲的時候有機玻璃就會因為受力不均勻而碎裂;即便強行裝上了,也可能由於尺寸不合適而導致漏水。
這是難以想像的。很多工科生都做過金工實習實驗,在有機玻璃加工高度數控化的今天,規格統一這點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嗎?
不是做不到,就是不認真。


蠕動泵管:
泵管說白了也就是反應器水路連接的膠管,在國內做實驗的時候,基本每一個月就需要更換一次,因為在蠕動泵的長期擠壓下,常常會破裂導致漏水。
這使得我一直認為這是泵管的普遍特點。
結果來到美國這邊的實驗室,我還傻乎乎地問人家這邊泵管的使用周期是多長啊?
人家說什麼使用周期?沒見過泵管漏水啊。
果然我現在運行了三個月,泵管拿出來跟新的一樣。
你能想像我之前的實驗周期三十天,到了第二十八天發現泵管漏水導致數據都泡湯了有多崩潰嗎?
反正製造商體會不到,他們只要造出便宜又易漏的泵管,靠薄利多銷可以養家糊口就好。

接頭:
水處理實驗總需要各種各樣的接頭,在國內時找尋合適的接頭總是麻煩事,而即便找到了也不能保證它與管路完全嚴絲合縫,經常是接頭外面纏生料帶,生料帶外面塗防水膠,再漏再纏生料帶,再漏再塗防水膠……每個人的反應器上都綻放著一個個巨大的疙瘩,奼紫嫣紅甚是好看。
來到美國這邊以後打開裝接頭的抽屜,我勒個去幾乎每差1mm都有相應規格的接頭,簡直是琳琅滿目。
而且只要接頭和泵管規格相符,兩者一連接就放心地開始運行實驗吧。
一開始我還覺得連接不太可靠,總覺得要漏水的樣子。觀察了一周,別說漏水,連個蒸發都沒有,你上哪說理去?

這些東西難做嗎?太簡單了,基本都是塑料膠皮有機材料,加工上一點技術難度都沒,況且我們的實驗也並不算精細,你別一差差出一毫米去都還是可以忍受的。
然而就是做不好,誰也沒招。
曾經看見實驗室里絕大多數的儀器都是進口的,我心裡很不舒服。
後來發現藥品居然也買進口的,我也很不舒服。
再後來有師兄師姐出國訪學居然把反應器部件、活性碳布等等的實驗耗材也帶回來用,我就更不服氣了。
為什麼月亮總覺得別國圓,東西總感覺的進口的好?

隨著做多了實驗之後,我突然意識到這個血淋淋的事實:他們是對的,你不服都不行。
同樣是分析純的藥品,拿進口的配出來就跟計算值相符,國產的就總是差一點點。
一些基礎指標測定的儀器,國產的同一水樣測兩次可能都會產生漂移,進口的穩定度卻極高。
就連離心管這種最最最低端的產品後來也會選擇買進口的。為什麼啊?因為國產的刻度根本是隨機標上去的啊,10ml的標度拿量筒一測11ml都有富裕啊。
挺諷刺的,不是么?


很多製造商會覺得,泵管接頭離心管這種基本耗材,隨便做做就行了,反正用完就扔,本來也賣不了幾個錢,幹嘛要做那麼精細?
然而科研是容不得一絲不嚴謹的,這裡差1毫米,那裡差1毫升,最後的實驗結論甚至可能與事實完全相反。
造一架航天飛船,中間只要有任何一點點極微小的計算失誤,基本上就是把宇航員給賣了,這失誤甚至可以精確到微米級別。
科研人員真挺不容易的,不要讓他們因為客觀條件的原因,與真理失之交臂,好么?


祭出一張挺全面的圖

出處: 麥肯錫

中美各領域技術發展對比。好像是2014年的情況。


最弱的一環是人才培養。

目前中國科研最大的問題是人才不如耗材值錢。連我這種情懷黨就在認真考慮要不要提前進體制內養老了,在上研究生前我是絕對不會往這個方向想的。

什麼時候老闆們能在「買一台50萬的儀器」和「再招一個研究生」間選擇前者,什麼時候中國科研就nb了。


先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本人北方某知名大學機器人小碩一枚,所在實驗室承擔了很多國內空間機器人的重大科研項目,我研究的內容也屬於空間機器人的範圍。其實公眾對機器人了解還是太少,見個人形能動的東西就以為是機器人,其實並不是這樣。我所說的更應該被稱作機械臂。
在空間機器人領域,中國確實和世界先進水平有比較大的差距。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應該是美國和加拿大。日本和歐盟也比我們領先很多。如今空間站的機械臂最受好評的就是加拿大臂。我國的空間機械臂基本處於研究階段,還沒有經過實際的太空驗證。在設計方面,從機械本體角度來說,許多關鍵零部件例如減速器、軸承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結構設計的思路也多借鑒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機器人控制方面,在硬體領域,中國的很多晶元也都不能自己加工。控制演算法方面,中國則大多借鑒國外已有的演算法,或稍加改動,很難有較大突破。總體來說,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中國薄弱的工業基礎和相對落後的基礎科學研究。相信在中國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我們能早日彌補差距,成為真正的科技強國。
知乎處女答,很多地方都是個人見解,難免有失偏頗,大家勿噴。
..........................................
居然過百贊了,真心受寵若驚。其實科研工作者真的很辛苦。我們這些幾年就畢業的小碩士只能算實驗室的過客,真正辛苦的是實驗室的博士師兄和老師們。實驗室的老師都非常辛苦,基本除了出差天天都要窩在實驗室,晚上也都很晚再走。遇到項目結題的話,壓力就更大了。向他們致敬。


互聯網從業14年,說兩個我知道的國產弱項:

1、企業殺毒軟體。銀行、金融等重要機構的核心網,都是用的國外產品。招標標準10萬小時穩定運行,國產的5000小時左右。確實是穩定性達不到,所以國產產品通常都說自己服務好、個性化,沒轍。你的產品出了問題你當然得1小時到現場,否則誰還跟你玩?

2、晶元。前些天寫了篇,晶元背後的暗戰。晶元背後的暗戰,你看不到 - simaziyu的胡說八道 - 知乎專欄 寫的很淺,實際上形式要嚴峻得多。

一說起晶元,大家都知道電腦里的CPU,知道英特爾和AMD,實際上哪有這麼簡單,南北橋、USB、滑鼠,幾乎你能看到的地方都有晶元,連充電線里都有個晶元來辨別這條線是不是正品,就這條線一年10億以上的銷售額。

你想想那麼多手機、電腦、平板。。智能電視。。這得花多少錢?

最近幾年,每年中國進口晶元2200億美元以上,組裝成產品再出口。「中國製造」說起來好聽,其實就是掙點血汗錢、辛苦錢。

希望國產晶元們都爭點氣吧,國家補貼給你們的錢,少浪費點,多花點精力在業務上,行不行?那都是我們造襯衫、出口低端產品掙來的血汗錢啊!!!

漢芯,干你娘!


破千了,小可在此給各位看官知友深鞠一躬。能夠看到各位在問題下誠意的討論和對我的支持,小可真的是受益良多,非常感謝。至於各路妄自尊大不懂裝懂的鍵盤俠,各位不需要加以諷刺,那樣徒降自己的身價。做個明白人,不要搭理他們就好了。

我深深地為今天祖國的繁榮而驕傲,因而我在這個國家重要產業里工作時看到的不足,會令我如此著急和難受。我相信絕大多數知友和我一樣有這樣一個夢想,就是未來我們在自己身處的各行業中再也不用受制於國外對我們的技術封鎖,頭疼於我們與國外技術的代差。而能夠自信地說,我們自己造的產品,是世界一流的,我們的企業是真正的全球第一企業。相比沉浸在盲目膨脹和自以為是的幻想當中閉耳塞聽地沉睡,這才是我們每個人真正應當做的中國夢。

—————(以下為答案正文)—————


說一說我所處的行業吧:中國引以為豪的家電產業。董明珠阿姨天天在央視喊著世界愛上中國造,海爾號稱全球白色家電第一品牌,然而呢,到今天為止,冰箱壓縮機,大家都知道是冰箱最核心的部件,是巴西造。而且還是比較低端的型號,噪音大,根本沒有辦法放在客廳等起居空間使用。

我們一直在唱衰的日本,松下多門冰箱用的壓縮機,不僅體積小,而且超靜音。體積小佔用的內部容積就少,靜音不用說了。這樣的技術讓松下全進口冰箱賣到了20000以上的價格,國內同容積同平台產品,集中在5000左右的低價。是的,我們的競爭力只有低價。

鈑金加工技術,我們的冰箱拉絲面板,今天市場上出現的產品,大多是弧門。我們美其名曰提升藝術感,增加光澤度。真正的原因呢?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的面板根!本!做!不!平!產線上下來的平門冰箱,表面凹凸有致,在光線下一擺,就和擰巴了的錫箔紙一樣,不堪入目。而歐洲的鈑金冰箱,一水的平門明把手,平整得如刀切一般,結構折彎處都異常均勻。

我們的家電塑料透明件,厚度超過4mm就開始出現各種縮水問題,導致薄厚不均,影響外觀效果。而三星的透明件,8-10mm的厚度,人家就敢做。做出來晶瑩剔透,平滑光亮。

更不要說冰箱里應用金屬件與塑料件結合,在冷熱循環實驗中,由於材料不好,收縮率相差太大,各種崩裂。好吧,我們用不了金屬,人家能用,我們退而求其次,用覆膜擠出件代替,仿金屬效果。ok,金屬膜是歐洲庫爾茲家的,你得去買。國內?不好意思,沒有。

我們的差距真的很大,還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造」。看著這麼多抖機靈的答案,真的很憂心。我們在漸漸強大起來,但是遠遠沒到可以如此盲目驕傲的地步。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

——————————————————

非常感謝各位的支持。有朋友拿軍工和尖端科技行業說事,這些行業近些年的飛速發展,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只是一個家電企業里最普通的員工,很多東西可能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我不懂。但我們平時工作中受制於材料,工藝上的那些令人頭痛的問題,能夠反映出的我們的弱項,是最直觀的。

J20上天了,不代表我們生產中鈑金不平,裝配接縫過大,門對不齊的問題就能夠被輕而易舉地解決。這些我們還做得不好,我們看到並承認了,通過我們的努力終有一天可以做得更好。而今天無視這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小問題,那我們會永遠因為這些問題而頭疼下去。

附一個我在其他問題下的回答,是我在剛入職的時候在總裝線上實習的經歷,也能側面反映出我們製造業當中啼笑皆非的一些問題。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249299/answer/104740449
——————————————————

看來很多同學對於我國崛起中的科技水平發展有著清醒的認識和端正的心態。對於平時知乎上經常洋溢著的盲目驕傲而言,看到這些平靜的發言,得到這些真誠的鼓勵,真的讓小可很欣慰,很受鼓舞。

看到這個問題的大家好像把很多討論的重點放在冰箱壓縮機上。我並沒有說我國造不出冰箱壓縮機,實際上國內能造出的廠商不止一家,可是關於其質量…真的是一句好話都說不出。裝這樣壓縮機的冰箱但凡放得離卧室稍微近一點,小可包管您天天犯困,夜夜難眠。

關於材料和加工技術的短板,最近我們的彩晶冰箱被用戶反映玻璃和門體之間的縫隙塞得進一枚一元硬幣。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個製造工藝與國外發達國家有著無比巨大的差距,三年五載是趕不上的。

有同學說了,他們賣得那麼貴,我們賣得這麼便宜,你不能要求質量和標準相同啊。其實這是個邏輯問題。我們不是不想賣得貴,可就憑你這個工藝,這個核心技術,這個用料,你憑什麼賣得貴?

這是必須先解決的問題,因為又有同學說了,國外的產品是仗著他們的牌子值錢。那麼從一開始,人家的品牌是怎麼打響的?是否首先因為質量受認可,消費者用著放心,口口相傳,慢慢品牌越做越大?至少在家電行業,現在的大品牌無一不是這麼走過來的。

另外,那些說「不是我們造不出來,是我們不想造,沒必要造」,「難道我國非得什麼都會造才行嗎?」的同學,我們當然是不必所有東西都會造的。你造不好,別人造的好,於是你算了一筆賬,我們自己下大力氣研究,還不如去採購人家的合算。於是你就去買了,這本身OK。

可咱們回頭看看這個問題:「中國科技水平有什麼弱項」。這裡頭是不是有一個基本邏輯:你造不好這個,因此你去買人家的,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一句,這個方面,確實是我們的弱項呢?

——————————————————

特別感謝大家的支持以及對回答內觀點的指正,由於行業的限制我的回答肯定不會面面俱到毫無紕漏,從大家的討論中我也學到了很多。在這兒要說的是各位在提出自己的疑問前最好能把我的回答全看完,很多問題我在補充中已經提到過了,也就不在評論區一一再回答一遍了。

另外,很多指責我邏輯不對的同學,也不要說這一句就算了。我很希望您具體指出我的邏輯漏洞到底在哪裡,或者亮出您心中正確的邏輯,這樣也有便於大家能夠對不同的觀點有個相互的衡量。


答案里貌似鮮有人提及製藥行業,今日閑來無事,務個正業,梳理一下這些年關於中國製藥行業現狀的一些見聞(信息來源於各種講座,與業內人士如教授、相關企業從業人員等的交流,本人是藥物化學專業,在讀PhD,我只是信息的搬運工,整合於此而已)

首先,不吹不黑,雖然近年來中國的製藥業發展迅猛,但與國外很多大企業相比仍然是雲泥之別。

為什麼說中國科技弱項包括製藥行業,哪些方面可以看到中國葯企與國外葯企的差距呢,我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收入和研發佔比(部分數據來源於網路)


醫藥圈估計最廣為流傳的一個事就是2011年的時候中國百強葯企的總年營收(736億美金)才相當於輝瑞(Pfizer)一年的總營收(678億美金),
但這種數據也很真實地反映了中國葯企實力之弱,即使就目前來說中國也沒有哪個葯企能與國外排名靠前的新葯研發公司匹敵,比如2015年中國排名第一的揚子
江葯業年銷售總額約77億美金(匯率按照2015.12.31計算),僅相當於默克當年處方葯部分年銷售額(76.8
億美金);研發方面,有一個數字,15%,這是全球top50葯企大部分的研發收入比(及研發費用占銷售額的比例)的最低值,而根據2014年公布的數
據,196家披露研發費用的國內葯企中有101家研發收入比不足4%。研發對於醫藥公司的重要性無需贅言,從全球頂尖生物醫藥公司歷年研發費用的穩定增長中可見一斑。

2)仿製葯質量難以達標


是有一次聽某個國內醫藥公司老闆提到的,印象深刻。他提到,目前國內大部分葯企根本沒有新葯研發的能力,所以外界盛傳的中國葯企最主要的短板是創新藥物研
發能力薄弱之類的其實並不準確,目前很多國內葯企連仿製葯都無法做到跟國外的原研葯一個水平,也即國內生產的仿製葯療效無法與原研葯相比,能達到80%左右就算很不錯了。仿製葯跟原研葯什麼區別呢?其實理論上講沒有區別,也就是說仿製葯跟原研葯在活性成分、劑型、給藥方式和治療作用上完全一樣,只是原研葯
的專利到期後,其他國家地區可以生產與之相同的藥物銷售,稱為仿製葯。所以,相當於給了你全部配方,卻仍然無法生產出跟別人一樣療效的藥物(這當中的原因
很多,比如生產工藝的差別等等,不展開了,與本題不符)仿製葯都沒法做好,可見中國整個醫藥工業的落後,已經不僅僅是研發這一塊的短板了,生產也是難以望
其項背。恰恰就是這些仿製葯,就是大家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些藥物,像一些感冒藥,消炎藥,降脂葯(最著名的2011年Pfizer立普妥專利到
期)等,很多可能都療效不足。

3)研發人才不足


然這些年很多具有海外葯企研發經歷的科學家或者高層管理人員歸國創業或從業(如聲名鵲起的浙江貝達董事長丁列明、百濟神州董事長王曉東,還有早年的微芯生
物董事長魯先平(2000年歸國)),但是整體上來說中國絕大部分葯企並沒有研發新葯的pipeline,沒有相關經驗的研究人員,自然還是只能做me-
too類仿製葯(me-better可以說都做不了),競爭力自然不足。其實很多研究機構或者高校里(包括很多國內頂尖的學校和研究所)藥學專業人才培養
很多也沒有朝著工業界方向努力,唯文章論和科學家論使得大多數的藥學專業學生落得「四不像」的狀態,葯化專業學生朝著有機合成方向培養,藥理專業學生朝著
生物學方向培養,結果呢,葯化專業合成比不上全合成的學生,設計方面完全半吊子;藥理專業學生在生物方向上又不專,各個方面實驗都要做結果,結果各個方面
都不精。人才培養很難適應實際的醫藥公司研發需求,不管是行業老司機的引進不足還是相關專業人才培養不到位,都會制約著中國新葯研發的步伐。

4)資金來源和政策制度

這方面其實更涉及中國製藥業羸弱的部分原因,但是這種大環境從某個角度也能反映出中國製藥行業的現狀。這部分信息來源於某歸國後從事醫藥行業風投的業內人士透露(用於治療白血病的注射液三氧化二砷(砒霜)即由此人投資):新葯研發企業高成本,高風險
特點可以用一組數據說明,目前一個上市新葯從發現到最終上市平均周期15年,成本15-20億美金,成功率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二。所以這種行業肯定是很難拿
到銀行的貸款的,銀行的錢都去助長房地產泡沫了。那麼只有靠投資了,但是目前中國醫藥行業的風投機制和政策遠沒有國外的完善,投資人不敢投也不願意投,企
業沒錢又何談新葯研發。除非有政府撐腰的新創葯企,否則大部分葯企資金難以為繼。而說到部分政府資助的學術界和工業界項目,好鋼又沒有用到刀刃上,很多項目就是提交申請書講個ppt,幾個「業內專家」拍個板就決定了,太過草率。很多資金都浪費在沒有前景的項目上,而真正好的項目卻由於各種原因沒錢資助(具體就不展開了)。[這是個人看法:另外,別看明星葯企新葯研發風頭正茂,大部分中小型醫藥企業依舊在進行著創新性、利潤率極低的仿製葯生產,而從美國製藥企業情況來看,雖然巨頭林立(Pfizer,Merck,Lilly,Bristol-Myers Squibb ,Abbvie 等),但是很多獨創新葯最初是由初創小公司發現的,然後被大公司收購,走上人生巔峰,使命完成。所以國外市場初創小公司生存環境很好,創新氛圍也是不錯的,巨頭公司由於很成熟容易形成體制僵化,創新能力遞減的短板,所以美國製藥業很大部分的創新力來源於這種初創小公司。但是國內由於專利保護、風投機制不成熟、政府扶持力度不大等原因,初創型的製藥小公司很難生存下去,所以到達真正的「萬眾創新」估計是有很大難度。當然客觀地說,現在情況在逐漸好轉,各種生物醫藥高新科技園區的建立,新制度的摸索也在不斷推進,相信這也是中國製藥行業的一個福音。]

後記:
說了這麼多中國製藥行業現狀的痛處,覺得也應該客觀地說說製藥業的進步,畢竟醫藥行業內的人估計都希望祖國的製藥行業能一步步強大起來,而很多事件上我們也確實看到了希望和進步,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

國內明星葯企:
1)早期歸國的深圳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2000年歸國創業),他的西達苯胺(HDAC抑製劑)於2015年獲准上市,這個藥物應該是目前來說整個中國最具有創新性的新葯了,結構上跟原有藥物差別很大,比之前很火的埃羅替尼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圖片來自wikipedia:
Chidamide(西達苯胺)結構式

其他已上市HDAC抑製劑:
Romidepsin結構式

Vorinostat(伏立諾他 )結構式

Panobinostat(帕比司他)結構式

可見西達苯胺已經是scafflod hopping級別的全新骨架了,創新性上完全可以說是新葯了。

2)浙江貝達的董事長丁列明(2003年歸國創建浙江貝達),他的埃克替尼2011年上市,當時風光無限,被認為是民生領域內的「兩彈一星」。其實從葯化角度看,這個葯只是做了一個me-too類的結構達到了專利突破,然後效果上與國外母葯( 厄洛替尼)相比達到了me-better,創新性自然趕不上魯先平的西達苯胺。結構比較如下圖:

結構上很明顯,後面的埃克替尼(Icotinib)只是在前面母葯厄洛替尼(Erlotinib)的基礎上進行了關環(紅色標註),結構上歸為me-too藥物比較合理;療效上屬於me-better。
雖然如此,能做到突破專利形成自己知識產權並且在效果上達到me-better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目前很多中國葯企都只是處於仿製藥水平。

3)王曉東的百濟神州今年2月份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也是名噪一時。王曉東在學術圈內名聲很響,他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的所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41歲當選),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生化系講席教授(title太多,不一一列舉了),在細胞凋亡領域的研究蜚聲國際。所以他是一個典型的學術圈科學家轉戰生物醫藥行業的例子。2013年的時候,百濟神州以2.33億美金的轉讓價格將BGB-283(BRAF小分子抑製劑)在除中國外的研發和銷售權轉讓給德國Merck;2014年默克雪蘭諾支付百濟神州900萬美元作為PARP抑製劑里程碑款項;2016年,百濟神州提交的新葯研究申請(BGB-A317)已經順利通過美國FDA的審評,這是一種當前腫瘤免疫治療領域中最熱門靶點PD-1的全人源單抗。百濟神州被稱為中國版的「基因泰克(Genentech)」

4)江蘇恆瑞,這是一個典型的仿製葯企業轉型到創新性新葯研發企業的例子。恆瑞最開始也是從仿製葯起家,環磷醯胺,這個是很著名的抗腫瘤的化療藥物,恆瑞的第一桶金就是從這個葯開始,當時還只是20世紀90年代。後來,恆瑞一邊做著仿製葯,一邊做著創新葯,加大人才引進和資金投入,不斷做大。目前其研發收入比已經達到了10%,穩居國內第一。恆瑞的PD-1單抗抑製劑(SHR-1210)2015年以7.95億美金許可給美國Incyte公司,此外恆瑞還有多個產品處於在研或者臨床階段,pipeline可謂國內數一數二。

高校成果轉化:
估計最有名的就是2016年3月15日復旦大學生科院教授楊青以6500萬美金的轉讓價格將IDO抑製劑授權給美國HUYA(滬亞)公
司。這個新聞估計也是對科研人員的一種鼓勵,新聞出來後感覺老闆明顯被打了雞血,估計作為主要研究人員楊青這次賺了不少。(本人的博士課題剛好也是這個靶
點,可惜沒進展X﹏X)

政策方面進步也是很多,但是這塊兒了解不多,不一一闡述了。

最後,希望中國製藥業早日摘掉仿製葯企的帽子,真正做出自己的創新藥物,某一天也能在全球top50的葯企裡面看到中國新葯研發企業的身影。


題主你根本不需要解釋,你把問題改下他們就會好好回答?
他們可以找無窮的理由來為自己的釣魚行為辯解,貴乎已完~
你的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解答:

1.成果及各種相關數據,如專利數、論文數~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經濟體,其科研投入經費也居世界第二,具體見下圖。這麼大的研發經費投入之下,不出成果才是真的有問題。【我相信中國科研從業者在硬性要求下的「專業素養」】

但是,中國的科研投入成果轉化率很低,這裡不作過分解讀。

原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表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遠低於發達國家40%的水平。

2.決定科技實力的是什麼?

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應當是每個領域最頂級研究成果的集合,而一個新興國家在追趕的時候必須要跟著其他國外大牛混。現在我還沒有看到多少中國人獨立開闢大的領域,或者說領導某一大的領域。在別人開創的領域耕耘,雖然龐大的經濟實力可以支撐你在各個領域跟著其他國家的大牛,可能各種論文指標上升很快,但是科研實力短時間內可能還是得不到認同。

而且國內的科研獎勵制度帶來了許多問題,2013年諾獎得主Schekman 說:

中國科技政策的某些弊病已經開始擾亂國際學術準則。中國有些研究機構與高校對《Nature》和《Science》雜誌上發表文章的作者個人獎勵 3 萬美元的政策,有些人每年發表論文所得的獎金甚至達到其工資的一半。他說,這樣的「獎勵制度」簡直就是一種 「賄賂」(Bribes)。

這樣的激勵制度下,灌水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說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現在的很多科研工作者是先定好了論文數量再開展研究工作,科研工作者的情懷是很重要的~

關於灌水的問題,科技部創新發展司科技論文統計報告中的幾個數據可以說明這一點:
中國發表SCI論文數量連續六年位居世界第二

中國的SCI論文數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均篇被引次數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化學和材料兩個方面的論文量佔全球的比例最高,超過20%。

2014年,中國發表國內科技論文58.52萬篇,比上年增加了14.0%;發表SCI論文26.35萬篇,連續第六年排在世界第2位,佔世界總量的14.9%,比上年提升了1.4個百分點。

我國篇均被引用次數為8.14次,比上年度統計時的7.57次提高了7.5%。世界平均值為11.29次/篇。在2005-2015年間發表科技論文累計達到及超過20萬篇的國家(地區)共有20個,按篇均被引用次數排序,我國排在第15位,與上一年度統計相同。篇均被引用次數大於平均值(11.29次)的國家有12個。瑞士、荷蘭、美國、英國、瑞典和德國的論文篇均被引用次數均超過15次。


2005-2015年(截至2015年9月)SCI收錄的論文中,化學論文累計量最高,已突破30萬篇,明顯領先於其他學科;其次為物理學,論文累計量超過20萬篇;另有三個學科論文十年累計數量超過了10萬篇,分別為工程技術17.5萬篇;材料科學16.9萬篇以及臨床醫學15.3萬篇。從各學科累計論文數量所佔世界份額的比重來看,有兩個學科的比重超過了20%,分別是材料科學的24.%和化學的20.6%。此外,工程技術、數學以及物理學也均超過了世界總額的15%近幾年我國的研發

總的來說,中國在大量的研發投入下,有數量,但是質量還比較粗糙,重大研究成果少,大而不精的樣子吧。順便說一下,國內不注重基礎研究投入,理論不重要的觀念在國內好像挺普遍的。


航空相關人士來一發。
咱們自己造民航飛機的技術落後別人就不用說了,出行坐飛機基本上都坐的空客波音吧?
飛機上所有的零部件,幾乎都是原裝的。貴到什麼地步呢?乘客的安全帶一條大概是幾百美金(不記得具體數字了)。客艙的應急設備什麼都就更不用說了,貴到飛起。沒事別找空姐要氧氣瓶了,那是救你命用的救你命用的和救你命用的。
其實配件在買飛機的時候是可以選擇是否一併購買的。國內確實也有生產配套的,就像蘋果也有官方手機殼但大家都買深圳產的殼一樣,我司也嘗試過買便宜的國產配件。然而事實是,國內的飛機配件沒多久就壞了,又得買新的,而原裝的可以一直用到飛機退役。單單是配件,差距就有這麼大。
再說飛機上的滑梯吧。一旦放了,延誤是沒跑的,而損失最大的來源是:國內沒有把滑梯收回去的技術,得運到空客在荷蘭的總部或者波音在西雅圖的總部去收。整個充氣的滑梯放在貨艙里,勢必會佔用很多本可以運送其他貨物的空間。從中國到歐洲或美國西海岸,上百萬就這麼沒了。我記得空客好像已經可以在國內(大成都?)收了,波音的中型客機應該還不行。
機場的各種除冰車,客梯車也是,清一色原裝進口,別看其貌不揚,價格秒殺街上各種豪車。(評論里說已經逐步國產了,我不是機務這一塊不是很清楚,歡迎指證)
我是真心希望有一天能用上便宜又讓人放心的航空配件,甚至是中型大型國產民用客機啊。


矮油我去,這長贊速度嚇尿小的了,謝謝大家!
————————————————————————
潑冷水之前說兩句,我並不是針對互聯網,服務業這類新興行業,也無意撕誰是老大,現在新興行業和傳統基礎工業已經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程度,誰也離不開誰,非要爭出個高低不現實,但是實業是一切的基礎這是毋庸置疑的。
我吐槽的主要是現在浮躁,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和輿論導向,年輕人們不想著積累,天天幻想著掙快錢兒,今年畢業明年月薪上萬,三年後開賓士泡洋妞,這明顯是不現實的。
打開網頁,遍地都是所謂的成功經驗,卻很少有人告訴你如何沉下心去積累,俯下身去學習。相對於需要經驗積累,很難糊弄的傳統基礎工業來說,從業門檻較低,見效快的互聯網等行業更是這一思潮的重災區。我身邊很多同學很多都放棄了從事傳統工業,放棄了學習積累,一門心思去尋找所謂的成功機遇。還有很多人不惜花大價錢去參加軟體開發培訓,或者去學習炒股,炒現貨,幻想著一夜暴富,這無異于飛蛾撲火。
無論從事什麼行業,抱著不切實際的想法都是大錯特錯的,踏踏實實學習才是不變的王道!
————————————————————————以下開潑——————
本人搞機電設計的苦逼工科男一枚,忍不住想說兩句。作為一個傳統工業領域的從業者,我覺得現在輿論的導向有嚴重問題,成天都是互聯網,服務業,嚴重的本末倒置,都去搞互聯網,開發app了,誰來生產產品?支撐社會的基石是什麼?難道不是衣食住行以及與這些息息相關的基礎工業嗎?這樣搞不是產業空心化嗎?
倒不是說互聯網服務業不重要,不是一個發展點,我承認,互聯網,服務業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便利,但是不應該只注重所謂的新興產業,而忽略傳統工業。
我親眼所見,一個工作十幾年的熟練技師一個月不過五六千塊錢,而一個金融專業本科生一畢業就能拿到這些錢,公平嗎?也許你會說,人家聰明,人家努力,但是這位技師難道不努力嗎?你知道把公差控制在0.02毫米之內需要幾年的努力嗎?並不是個體的努力與否造就了差距,而是行業導致的,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社會輿論對於傳統工業的輕視,一提金融,互聯網各種高大上,一提傳統工業,各種屌絲。央視搞出個大國工匠系列來給技術工人們打雞血,他怎麼不搞個大國投資人系列啊?憑心而論,從事傳統基礎工業的付出和回報成正比嗎?
————————————————————————

我見過踏踏實實做實業的老闆一年的利潤不如他妻子炒半年房,幾十年的老牌企業員工工資比不上買賣股權的所謂投資公司……也見過有的曾經牛的一逼的工廠因為後繼無人而斷絕傳承,十年前能加工的東西現在加工不了,花大價錢進口的專業設備無人會用,為什麼?因為年輕人不願意學,覺得干一輩子就是個工人,不如學學互聯網啦,app開發啦,金融投資啦,坐辦公室噹噹白領啦之類的……好,都去學這些了,誰來幹活?也許你會說,不是有工業自動化嗎?將來還有工業4.0嗎?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設備絕對無法取代專業技術工人的地位。
——————————————————————
有位知友說實業興國,我嚴重同意,你互聯網,服務業再發達,賣的東西都是進口的,用的設備都是別人家的,再發達不過是空中樓閣。印度軟體業世界第二,服務業全球領先,有卵用?造阿瓊坦克幾十年跑不了個直線,造光輝戰鬥機三十載剛剛試飛,想換個航母讓大毛慘坑,為什麼?因為造!不!了!德國專註製造業百年,幾次金融危機巋然不動,如今號稱歐洲發動機,靠的什麼?人家靠的不是金融,服務,互聯網;靠的是西門子這樣的製造業巨人,靠的是無數工程師,專業技術工人幾十年如一日對基礎工業的研究與發展。我可以沒有金融,沒有互聯網,沒有服務業;但我不能沒有基礎工業!
當然,互聯網,服務業相對於傳統工業門檻低,不需要前期的積累投入,見效快,增長點多,這些適合現階段中國國情。但是,要想真正實現強國夢,而不僅僅是表面上的繁榮,基礎工業是繞不開的坎。
——————————————————————
破三百了,再次感謝大家!評論眾多無法一一回復了~~鞠躬


我們總說中國的材料不行,好像努力一把攻克了材料關就啥的行了似的。
其實,材料不行,意味著你的:
物理不行、化學不行、數學不行、
鋼鐵業不行、化工業不行、複合材料業不行、製藥業不行、
精細化工業不行、精密儀器儀錶不行、機械製造業不行
.
作為一個外行,其實查查你想知道的中國產業在世界上是個什麼地位,查查研發經費就成。
中國的產業,就華為中興代表的通訊設備業和BAT代表的互聯網業拿得出手。
好像就這兩個產業跟國外世界一流對標企業的研發經費差距不大。
其他產業跟世界一流水平對標企業在研發經費上的差距,5倍以內的差距都算是小的。
.
增補一下,在一些市場容量不大的傳統細分行業,
有些企業做得從科技含量和市場容量上,都很不錯。
深圳中集,集裝箱技術研發和市場容量的霸主。機場擺渡車也很厲害。
振華重工,類似中集。


我是個牙醫
很多牙醫都愛用日貨德貨。各類器械都做的精巧耐用。
這個日本Nsk公司生產的牙科鑽,一把用好多年,高溫高壓消毒後也不會變形,好工具。不過,不知道大家看了牙疼么!
而不得不說牙科的日貨很好用,德國產的西門子旗下牙科拍片機也好用,還有各類美國藥物,全都好用得不要不要的。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我們國家科技水平弱啊,只是可能很多高端技術還沒用在民用上,我們也不能要求我們所有的產業都是全球頂尖,這不現實,又或者說對待民用技術我們還不夠認真不夠關注。
具體怎麼說呢,比方說你去大城市看牙,治療牙痛800塊,在你老家看牙,治療牙痛80塊,價格差別很大,但是同樣都解決了牙痛,差別是可能一個永久解決啦,一個暫時解決啦。但是所用技術,和器械絕對是不同的,牙痛愈後也是不同的。大城市可能用了外國設備,小地方可能只用了國產貨,小地方醫生國內師徒制學習的技術,大城市裡正規院校的技術。但是很多人覺得只要牙齒現在不痛了就好了,隨便就解決啦。於是國內的器械商看到原來市場是這樣的,沒有好的市場,也沒有資金研發設備,索性就仿造就好了。於是技術一直比人家落後。這個是現狀,但是我不相信中國人科技真的比人家弱,只是我們市場需求決定啦現狀。
而跳出我自己的專業來談,我覺得,我們賺的錢都給啦剛需,買房子,我們很多時候已經不願意再為更多的服務和產品付費啦,於是服務提供商和產品廠家利潤岌岌可危,完全沒法做更好的產品,更不願意投入研發。
逆向開發和仿造。怎麼可能有比別的國家公司更好的技術。但是我們建設房子的技術一定是處於世界前列的,你說我們科技水平弱么。
以上個人觀點,有的例子舉得誇張啦,願大家不要在意。


弱項很多。
很多人也在努力進步。
………………分割線…………
我是做納米功能材料的,目前和導師一起為一家國企開發產品。(錫基材料)
公司目前沒有資助一分錢,都是老師在掏錢。
做材料的人都知道,不算人工費,每次材料的實驗就要上千元(還是比較低的)。
開銷很大。
半年來,有了一點點成果了。
而我也快要畢業了。後面也沒有師弟師妹跟著一起做。
原因很簡單:沒錢。
帶學生,是要錢的。老師說,企業路不好走,爭取國家基金吧。
我和導師這半年多忙了很多,其實都不及國外某家企業的百分之一。Keeling Walker Limited。(我們的競爭對手,世界第一)

原因也很簡單,這家企業的研發從1916年開始,一直到現在。(還真是百年代差)


企業要求我們出成果,才給錢,並且是一次性買斷。這意味著這個產品群就斷了。

現在省政府力壓企業和高校合作,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我是一線科研狗。我的同學(網路類專業)拿高我六倍的工資,上班時間只有我的一半。且不說各種工作環境了。
我跟導師說,我要畢業,我不幹了。
他說,這個省(雲南)在做這個材料研發的就我們課題組了,怕是以後沒有人做了。


以上,我覺得就是弱項吧。

謝謝你的閱讀。


從工業品進口看中國和世界製造強國的差距 - 知乎專欄

中國製造大而不強,這句話是對了一半,的確有的中國製造產量非常大,營業收入也非常高,但是產值和利潤都非常低,這個是事實。

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品牌手機份額佔到世界48%,也就是人類每買兩部手機,就有一部是中國品牌。但是如果論產值和利潤,中國手機可就占不到48%了。

蘋果公司2016年賣了2.15億部iphone,佔世界14.6%;中國三強華為+OPPO+VIVO 2016年賣了3.157億部手機,佔世界21.6%;三星公司2016年賣了3.11億部手機,佔世界21.2%

然而對比一下營收,2016年蘋果來自iphone的營收為1394億美元;三星移動部門的營收為894億美元,華為+OPPO+VIVO三家都沒有公布單獨手機的營收,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為1780億人民幣,就算全部算成手機業務的收入,也就是258億美元(6.9的匯率),OPPO和VIVO的營收大約也就是200億美元左右(估計值,VIVO低於OPPO),那麼三家之和也就是650億美元。

可以看出量比別人大,收入卻比別人低,收入都比不過,產值和利潤更是比不過,這個就可以稱之為大而不強。

然而作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的國民,我們要正確的理解大而不強這四個字:中國是全產業鏈國家,大而不強是和本行業全球最強者比較。智能手機是個例子,我們說大而不強是和本行業最強的美國和韓國比較,但是比起其他國家我們是既大又強,沒有任何其他國家能在產值和利潤上超過我們,我們是世界第三強。

再比如工程機械,這也是我國被普遍認為大而不強的產業,英國KHL集團旗下的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雜誌公布的2016年全球工程機械50強,中國企業加起來銷售收入佔全球10.6%,從工程機械產業獲取收入能超過我們的只有美國和日本,我們是世界第三,德國工程機械公司的收入佔全球9.1%,雖然收入低於我國,但是其產值應該高於我國,也可以排我們前面,拿我們就是全球第四。

工程機械在國內網路應該經常被黑不如美國日本歐洲機械,但是呢我國再怎麼差也是全球第四,還是那句話,全球發達國家都有24個,我國排世界第四其實已經不錯了,只是我國是朝著超級大國去的,世界第四顯然不能滿足我們的追求。

2016年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排行榜

大是強的基石,先有大,然後才會有強,有了高的產量,有了高營業收入作為基數,才有可能有高產值和高利潤,你的營業收入只有一個億,怎麼可能創造三個億的產值,一個億的利潤呢?

我國凡是領先世界的行業和企業,在本行業一定是營業收入最高行列,反之我國凡是沒有發展起來的產業,其特徵都是營業收入非常低。

我們今天從數據來看看,中國哪些行業和世界的差距最大,我們主要從觀察中國進口的工業產品金額,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國應該把哪些產業的國產化排在最優先的地位。。

2016年中國進口總額為15874.8億美元,當然這裡面大約三分之一是各種礦物原料和食品,例如2016年我們進口了各種水果和乾果 57億美元,糧食和食用油438.6億美元,也就是我們花了500億美元左右進口食品。

和食品相比,我們進口的礦石原料和石油天然氣更多,

2016年中國進口了鐵礦石576.6億美元,銅礦206.7億美元,煤141.5億美元,原油1164.7億美元,成品油111.4億美元,燃料油26.4億美元,天然氣164.9億美元。也就是我們花了差不多2200億美元進口各種礦物原料。

另外還買了原木162.1億美元,,固體廢物180.1億美元等等。

要搞清楚我們和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還是要看工業製品的進口,2016年,中國進口工業製品為11773.3億美元,佔了進口額的74.2%。我們看下進口的工業製品裡面,有哪些是進口金額比較大的商品,這樣我們也可以知道,中國最應該在哪些領域儘快完成產業升級,實現進口替代。

以下數據來自中國海關總署。

(1)2016年12月全國進出口總值表(美元值)詳細信息-主要統計數據-數據發布-海關統計資訊網

第一大進口工業品是集成電路,2016年進口了2271億美元,佔了整個工業品進口總額的19.3%

差距到底有多大?2016年,中國第一大半導體公司海思半導體銷售額為303億人民幣,按照6.9的匯率,43.9億美元,而世界第一大半導體公司英特爾營收為549.8億美元,相差12.5倍

當然,海思是純設計公司,沒有工廠,和英特爾這種設計+製造的IDM比不公平,那麼我們就把海思和世界純IC設計第一名高通比較,高通2016年營收為154億美元,是海思的3.51倍

實際上,海思的晶元設計還是基於ARM的架構,中國真正算得上完全自主可控的晶元龍芯,2015年銷售收入只有1億人民幣,和英特爾是1000倍以上的差距。

晶元製造領域,中國第一大製造商中芯國際2016年銷售額為29億美元,世界第一大製造商台積電2016年銷售額創紀錄為297.65億美元,差距為10倍

晶元封裝領域,中國第一大封裝廠長電科技2016年銷售額191.55億人民幣,世界第一大封裝廠日月光2016年營收為628億人民幣(2017年4月底按照新台幣:人民幣=4.377:1的匯率),差距為3.28倍。

我們再看看上游的半導體生產設備,半導體生產設備不只是用來生產電子產品用的晶元,我們的LED燈,太陽能產業同樣也需要。

全球第一大企業是美國應用材料公司,2014年營收79.4億美元,而中國的龍頭企業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兩大研究所四十五所+四十八所加起來營收為8.09億人民幣,相差63倍(2014年匯率按照6.4)

https://sanwen8.cn/p/2d5iYNv.html

看了上圖,我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壞消息是半導體生產設備我國世界市場佔有率只有1%,好消息是半導體生產設備世界上的主要玩家也就是美國,日本,荷蘭三家,其他國家都是渣渣,我國努把力就可以混到世界第四。

我們可以看出什麼呢?

在晶元設計這個環節,我們和世界第一的差距是3.5倍

到了晶元製造這個環節,我們和世界第一的差距是10倍

到了晶元生產設備這個環節,我們和世界第一的差距是63倍

這說明什麼呢,只有我們的下游國產需求方強大了,才能帶動上游的發展,

再說直白一點,如果海思,展訊,中興微電子,華大,大唐等等這些IC設計公司發展不起來,那麼中芯國際和華力微這些製造企業也就發展不起來;如果中芯國際,華力微這些製造企業發展不起來,那麼更上游的北方華創,中微半導體等半導體生產設備供應商也別想發展起來。

中國進口的第二大工業品是汽車整車和汽車零部件,2016年進口746.1億美元,占工業品進口的6.34%。我們就查世界五百強數據,2016年財富世界五百強公布世界營收最高的汽車公司德國大眾營收為2366億美元,世界第二是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收入為2365.9億美元,幾乎不相上下。然而中國最大的汽車公司上汽集團收入是多少呢?1066.8億美元。和世界第一的差距是2.22倍

http://mt.sohu.com/20160722/n460415227.shtml

然而上海汽車集團的營收基本來自合資品牌,我們以2017年第一季度為例子,上汽集團總共汽車銷量為大約165.6萬輛,其中上汽自主品牌汽車(不計算五菱)銷量只有11.8萬輛,比例為7.13%,而大眾,豐田等幾乎100%都是自主品牌

如果按照自主品牌產量對比,2016年銷量最高的自主品牌公司長安集團128萬輛,而世界第一是大眾的1031.3萬輛,世界第二是豐田汽車1017.5萬輛。中國最好和世界最好相比,差距是8倍

全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的2016年銷量之和為1052萬輛,歷史上第一次超過了豐田的1017.5萬輛和大眾的1031.3萬輛。也就是說,一個豐田或者一個大眾等於全中國的自主品牌銷量之和

我們再看下汽車零部件,2016年按照福布斯的世界汽車零部件廠家百強榜,世界第一大汽車零部件公司是德國博世集團,營收448.25億美元;

而中國第一大汽車零部件廠家是延峰集團,營收112.42億美元,差距為4倍。但是請注意延峰集團是做汽車內飾的,技術含量嘛有點尷尬。

全球汽車零部件前100名只有兩家中國公司,還有一家是中信戴卡,營收24.3億美元,和第一名的差距是18.45倍。

2016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搜狐

不過大家也別灰心,我國汽車零部件很多是在某集團下面的,比如山東濰柴的柴油發動機,就是濰柴集團下面的子公司,比如比亞迪自產自銷發動機,奇瑞同樣自產自銷發動機,同樣的還有浙江萬向集團,萬向不只是做汽車零部件,因此沒有進入這個排名。

我們進口的第三大工業品是儀器儀錶,2016年總共進口449.6億美元,我國尤其是科研領域,非常依賴從國外進口高端科研設備,雖然國產儀器儀錶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但是總體來說差距仍然非常大,例如基本上實驗室的高端科研儀器還是依賴進口。

2016年我國儀器儀錶整個行業的營收才9355.4億元,而進口就有3000億人民幣以上,這個數字非常驚人。

我們進口的第四大工業品是初級形狀塑料,2016年進口413.2億美元,這個可能是大多數人沒有想到的,初級形狀的塑料包括各種以聚開頭的化工品,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環氧樹脂,聚碳酸酯等等。

初級形狀塑料裡面有沒有高科技產品呢,當然有,但是總的來說,這是個低端的工業產品。

2016年我國進口了2570萬噸的初級塑料,其中聚乙烯994.3萬噸,那麼聚乙烯產品我國是從哪些國家進口呢,是以中東及東南亞國家為主,其中伊朗佔比28%位居首位,沙特佔比26%,位居第二,阿聯酋佔比18%,位居第三,接下來是新加坡,泰國,卡達,基本都是第三世界國家。

再比如聚丙烯(包括丙烯-乙烯聚合物)2016年進口了457萬噸,

2016年12月PP進口數據概述_買化塑_全球專業塑料化工行業市場行情網站

聚丙烯最近七八年國內產能大幅增加,2010年我國進口依存度(進口量占消費量比例)還高達34%,2015年已經下滑到了16%。我國進口的三大來源國是韓國,沙特,新加坡,其中韓國進口較為高端,主要用於電子製造業用。沙特進口基本通用料為主,便宜。新加坡進口用來做人造纖維等。

5:顯示面板

恩,這個我國進口第五大工業品,2016年進口總額為318.5億美元,由於前面的初級形狀塑料和儀器儀錶都是個大類,所以也可以說液晶顯示面板是我國進口的第三大工業品。

2016年我國第一大龍頭企業京東方營收是688億人民幣,2016年世界第一大顯示企業三星顯示的營收是1632億人民幣(按照韓元兌換人民幣165的匯率),差距為2.37倍

上游的差距更大,詳見我關於顯示面板產業鏈的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261370

中國進口的第六大工業製品是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2016年進口了278.3億美元。大家可能在想這是個什麼玩意兒,它包括工業和民用計算機及其零部件,例如硬碟,硬碟驅動,計算機,光碟驅動,顯卡,音效卡等等。想不到這個東西進口了這麼多吧?

我們當年玩台式機的時候就在想,主機+顯示器,就TM的機箱是國產的,從CPU,主板,硬碟,顯卡,音效卡,內存條全部是台灣或者外國的,這個今天有所好轉,因為個人用的計算機銷量在下滑,並且有的部件實現了國產化,例如顯示器國產很多了,紫光和西部數據也成立合資公司了。國內也有例如長城科技公司,2016年營收691億人民幣。

實際上,今天大部分計算機整機和零部件生產都是在中國大陸進行,很多是台灣企業在大陸設的廠。

中國進口的第七大工業品是未鍛軋的銅及銅材,2016年進口了263.8億美元,不過這個主要是資源型的初級工業製品。

中國進口的第八大工業品是醫藥品,2016年進口了220.9億美元,其實中國非常重視藥物的國產化,因為保障14億的人的健康並非小事,但是依然有藥物需要依賴進口。如果加上西藥的原料,那麼進口金額高達295.62億美元,可以排在第六位

中國進口的第九大工業品是飛機和航空器,2016年進口203億美元,我們為什麼要自主研發ARJ21和C919,因為這是進口排在前十的工業品。在民用航空領域,如果非要和波音和空客對比,我們大飛機是零。不過2017年5月5日,大家也知道發生什麼事了,C919首飛。

中國進口的第十大工業品是電子元器件,2016年進口了200.1億美元,這個大家可能有疑問了,為啥進口金額比我們感覺的要低?這個主要是我們腦海中的電子元器件和官方定義的電子元器件不一樣。

我們用的手機裡面最值錢的是各種集成電路(包括手機處理器,DRAM,快閃記憶體,基帶晶元,功率放大器,數模轉換,射頻器件等等),例如讓韓國三星和海力士利潤暴漲的內存晶元,這個是算在集成電路進口裡面;然後是顯示面板很貴;然後是WIFI,藍牙,天線,聲學器件,攝像頭模組(包括鏡頭),電池,機殼金屬件,觸控馬達等,這些大部分都國產化了。

例如索尼的攝像頭模組工廠,已經在2016年賣給了歐菲光。例如金屬殼,比亞迪甚至還是三星的主要金屬殼供應商之一。電池連蘋果也用的中國欣旺達,德賽,ATL公司的電池。

倒是電容電阻這些電子元器件,我們水平還不高,依賴進口。

我們對比下中國和日本最大的電子零部件企業(不包含晶元和顯示面板),日本最大的電子零部件企業是京瓷,2017財年預計營業額為15200億日元,按照0.0614的匯率,大約933億人民幣,而中國最大的電子零部件企業是亨通集團,2015年銷售額為480.3億人民幣。差距大約在一倍左右。

然而亨通集團相當大一部分是做光纖光纜的,我們不看亨通這種做光纖光纜為主的企業,中國最大的電子零部件企業是歌爾股份,2016年營收為193.5億人民幣,和京瓷有大約5倍的差距。同樣的還有瑞聲科技,2016年營收為155億人民幣,和京瓷的差距為6倍。但是歌爾聲學和瑞聲科技都是做聲學器件的。

如果純看做電容,電阻之類電子元件的中國企業,例如法拉電子,順絡電子,艾華集團,都只有十幾億人民幣的規模,風華高新,三環集團規模大點,風華高新2016年營收也就是27.7億,三環集團2016年營收28.9億人民幣。

我們對比下日本六大電子零部件企業之一的村田製作所,2017年預計營收為12250億日元,大約752億人民幣,差距在26倍。

中國進口的第十一大工業品是醫療器械,2016年進口184.05億美元。

中國進口的第十二大工業品是鋼材,沒錯作為世界第一鋼鐵大國,依然有部分鋼材需要進口,2016年進口131.5億美元,說多也不多,說少也不少。汽車用的鋼板進口的比較多,主要是有些在華外資車企也有固定的國外供應商。

另外還有農業機械,2016年我們進口了進口了120.78億美元.

基本上,中國進口比較多的工業品,主要就是這13類,其他還有天然和合成橡膠87.1億美元,其中合成橡膠有部分是高端產品。

另外新聞上比較關注的機床,進口的金額並不高,2016年我們總共進口才75. 1億美元,因為我國一年整個市場機床消費金額為275億美元,對外依賴度還是比較大的,進口依賴度27.3%。另外網路上經常提到的工程機械,我國進口很少,2016年進口33.2億美元,反而出口高達169.6億美元,順差136.4億美元。

還有一個國民非常關注的工業機器人,這個市場其實很小,2016年預計全中國市場容量大約285億人民幣左右,就算100%進口,也就是40多億美元,更何況去年國產機器人呈現爆炸式增長的態勢。

通過對進口工業品的整理,我們可以看出什麼呢,我們進口的工業品,有技術含量而且金額比較高的,集成電路2271億美元,液晶顯示面板318.5億美元,航空器203億美元,汽車整車和零部件746.1億美元,儀器儀錶449.6億美元,電子零部件200.1億美元,醫藥品220.9億美元,自動數據處理設備278.3億美元。

集成電路,汽車,儀器儀錶,液晶面板四大類的進口金額遙遙領先,金額全部在300億美元以上,分別占我國工業製品進口金額的11773.3億美元的19.3%,6.3%,3.8%,3.5%和2.7%,合計高達32.1%,其他的200億美元級別的有醫藥品,自動數據處理設備,航空器,電子零部件,分別佔比例為1.9%,2.4%,1.7%,1.7%,合計為7.7%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這九類產品,集成電路的進口金額就相當於其他八類之和。

另外還有鋼材進口了131.5億美元,農業機械進口了120億美元。

這些產業目前升級情況如何呢?

1::毫無疑問國家最重視的是金額最高,佔了工業品進口五分之一的集成電路,

這個產業伴隨著中國下游電子品牌的崛起,已經開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當然由於基數太低,落後會是長期現象,我們要做好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我會寫專文介紹。

2:汽車和零部件產業我不太擔心,未來十年是中國自主品牌大逆襲的十年,國產零部件產業也必然隨著自主品牌崛起,今年一季度國產汽車零部件公司業績全部在猛漲。

3:同樣受到國產電子品牌的帶動,國產面板份額在飆升,而液晶面板的進口正在迅速下降,2012年頂峰的超過500億美元,2016年已經下降到318億美元,京東方凈利潤在連創新高

4:航空器大家也知道,ARJ21已經商用,C919也在試飛了,未來五年可以商用。未來是可以預期的,但是這個產業和集成電路一樣,要做好10年,20年長期競爭的準備。

5:電子零部件產業,我國由於下游品牌的崛起,帶動國產電子元器件在以20%的速度增長,平均四年翻一倍,但是這個產業同樣基數低,還需要時間,這個我也會花時間寫。

6:儀器儀錶,大家都知道,我國科研儀器高度依賴進口,2016年我國規模以上儀器儀錶公司的總收入才9355.4億,而進口高達450億美元,超過3000億人民幣,2016年我國儀器儀錶公司收入增長為9.1%,利潤增長8.2%,而進口下降了1.13%,形勢是在向好的一面發展,但是差距還非常大,進口替代的空間廣闊。

7:醫藥品工業,我國2016年國產醫藥製造業的企業收入為2.806萬億人民幣,增長為9.7%,利潤增幅更高達13.9%,而進口醫藥品+原料為超過290億美元,增長為1.92%,國產的增長快於進口,也處於進口替代提升的趨勢。

8:醫療器械2016年我國市場規模為3700億人民幣,增長20.1%,而2016年進口為184億美元,增長為6.28%,進口的增長慢於國內市場的增長速度,說明進口替代也在進行中。

9:自動數據處理設備(計算機及其零部件),2016年我國出口高達1374億美元,下降9.8%,進口為273.8億美元,下降1%左右。巨額順差。

10; 還有鋼材,我國2016年鋼材產量超過11億噸,而進口只有1300多萬噸,主要來自日本,韓國等,進口依賴度只有1%,而日韓的進口,很多也是用於在華車企用鋼。

11: 國產農機

2016年中國農機工業增加值增速7.7%,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主營業務總收入4516.3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8%。規模以上農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55.24億元,比上年增加了3.51億元,增幅僅為1.39%

農機在去年是屬於不景氣的,表現為利潤增長慢,但是收入增長仍然有5.8%,相比下農機進口金額去年下滑了7.6%,仍然在不斷進行進口替代。當然還是那句話,差距還是很大,體現高端產品需要進口。

從上面可以看出什麼呢,我國進口金額最高的13類工業品(不考慮初級形狀塑料和銅材這兩個技術含量較低的),全部在快速的進行國產化替代,由於有的工業品進口比例高,有的進口比例低,因此國產化替代的速度各有不同。

有的工業品,國產化程度很低,例如儀器儀錶,醫療器械,進口依賴度都在30%以上,航空器裡面的大型民用航空目前甚至國產幾乎為0,

而集成電路則是重中之重,不僅金額最大,而且進口比例高達90%以上。

另外我們一直關注的機床工業,2016年我國機床消費金額為275億美元,國產機床產業收入總體增長3.6%,達到229億美元,進口為75億美元,下降12.8%,進口比例為27%,機床工業作為國民眼中慘兮兮的產業,仍然在有條不紊的逐步進行國產化替代,雖然這個有條不紊,在我看來還是太慢了。

2016年中國機床工具市場與產業運行分析-機床工具,機床進出口,機床工具市場-磨商網資訊

除了這些進口工業品大類外,

我國還進口了很多初級工業品,例如2016年進口紙漿122.4億美元,紡織紗線和織物167.4億美元,礦物肥料和化肥24.1億美元等等,這些初級工業製品,很多是來自資源國家的初級工業工廠的產出,我國進口是合理的,中國的發展還是要讓世界雨露均沾比較好,這也是中華文明實現和諧世界人類大同應該有的理念。


我一直很反感所謂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創新這個東西是人天生的,有創新空間自然會創新。中國人創新一點不差。中國最差的是基礎的東西,比如基礎材料,零件,機床,焊接,等等。只要有辣椒,有香油,有孜然,各種東西,中國的才智會創造出無數的美食,而你辣椒都做不好,你怎麼創新?

金字塔基座沒有打好,就去做金字塔尖的東西,傻子都知道搞不好。基本的材料機床,緊固件沒有搞好,你能把汽車做好?有了基礎的材料,工業,機床,然後人類才發明了蒸汽機,火車,然後才有飛機,汽車。有了精密的機床,設備,人類才有晶元。這是一步步發展的,不可跳躍。蒸汽機古人沒有想過嗎?後來發明了鏜床和橡膠,才真正實用了,人類夢想飛行多少年了,直到發明了大規功率很輕的引擎,萊特兄弟才能真正上天。有了耐高溫高壓的不爆裂的缸體,哈勃才發現還原法,在高溫高壓下合成氨,然後造出氮肥,大規模的改善了糧食產量,解決人類饑荒。

很多東西搞不出來,往往卡在一個關鍵的高指標基礎零件和部件上,而這又是西方嚴密禁運的,也是他們過好日子的最後的褲衩。比如相機CT機需要的CCD,雷達需要的高精度AD,飛機需要的高強度緊固件,發動機,輪船需要的燃氣輪機的葉片。晶元需要光刻機,光刻機需要高精度的鏡頭和機床。汽車發動機變速箱,本質要的是材料和加工工藝精度,你看西方的發動機產品,真是藝術品一樣的美感。裡面加工的零件沒個拿出來都非常好看極其精密。

還記得半澤直樹第一集里雅人叔說的嗎:自家老爹的廠子,可是能給F1製造鈦合金氣門頂桿的。總工程師堅持手工打造,一件事情做了幾十年,另可不要銀行貸款也堅持手工打造精度。日本的銀行是給那些創造日本精緻製造的人提供資金支持的,而不是中國這樣的大爺。
看著精密的F1氣桿,非常讚歎

做科技的人看著國內科技的基礎無話可說,有種有力使不上的感覺,基礎不行啥都做不了。看過下町火箭么?圍繞著斯特拉(特斯拉?!斯特林?!)發動機里的核心技術——渦輪增壓器,尤其是渦輪葉片知識產權風波展開的。仔細想了想,日本能獨立研發製造渦輪的廠子印象中只有IHI和三菱,當然,一些牛逼的御用原廠改裝,比如NISMO、SPOON、TRD等和牛逼的獨立改裝廠小批量不算在內。那麼我能想到的所謂「小廠」,那就是五十鈴、斯巴魯和大發了。普通的一個歐美日的創業者,就會有如此大量的高質量的零部件提供商,他們的創意還不能實現么?光特斯拉,就有豐田的電池,思科的電池團隊,歐洲的汽車設計師,底特律的工程師,中國的在哪裡?蘋果可以用三星的晶元屏幕,海量的美國工程師,英國的美工設計,中國的低價勞動力(丟臉啊),高端的日本電子零件,加上喬幫主的天才,才能搞出來。換了中國,估計還在抄或者炒作概念。

日本人社會氛圍里,瀰漫著一種叫「物作(ものづくり)」的概念,做東西,有很多自己做東西的網站,比如做遙控飛機,汽車,遊艇自己組裝。把自己的設計公開出來,手把手教,別人照著一步步做,就可以複製出自己的東西。物作り是日本的辭彙。卻很難找到對應的中文辭彙翻譯。字面上的翻譯就是「造物」造東西的意思。但是,"物作り"在日本是非常神聖的辭彙,而造東西在中國卻是不入流的工匠所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日本NHK的紀錄片《PROJECT X挑戰者》,講述的是日本這些第一背後的動人的故事。挑戰者們在簡陋的條件,艱苦的環境下,克服重重困難,歷經無數失敗,去拼搏,去奮鬥,去構築民族的基礎和柱石。節目的末尾,則邀請挑戰者們或親朋故舊到演播室做客,連同那粗糙幼稚的日本初甚至世界初的作品。很多人最後說到他一生的奮鬥,都是不斷的感慨流淚,欄目的主題歌《地上之星》,中島美雪演唱,催人奮進,催人淚下。挑戰者們是地上翠燦的明星,民族的脊樑。我每次看一集,就經常眼睛不住的淚流,日本的產業精神是我們最需要的。

(日)地上之星(MV)
地上の星 新幹線

我很懷疑中央被馬X忽悠了。阿里巴巴是成功的故事不假,但是那不是一個國家的核心依靠。美國的核心依靠,絕不是谷歌啊蘋果啊,Facebook啊,那只是美國工業基礎發展之下長出來的市場之花。美國的核心是通用,應用材料,陶氏,杜邦,波音,英特爾,德州儀器,IBM,西科斯基,以及美國隨時可以調用技術和人才的歐盟日本公司。

互聯網啊,APP啊,軟體啊,印度可以搞,菲律賓也可以搞。印度的軟體外包,調調BUG,接接電話,甚至遠程幫人看門都有,能幹個什麼勁?人家西方發展互聯網那是因為人家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汽車,飛機工業都已經有很高的水平,互聯網正好作為一個偉大的工具促進發展,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都沒有完成,你跟著跑什麼勁?

這種感覺,跟韓寒賽車的時候感慨汽車零部件幾乎沒有國產的是一樣的。當年的科健波導不也輝煌一時么,現在他們去哪裡的?

韓寒所說的中國工業水平很低下,是否屬實? - 汽車

董明珠說過,互聯網只是工具,做好實業才是根本。TCL李東生而面對有人說,做實業投入那麼大,划算嗎?李東生的一句「夢想該怎麼算」讓人不禁心動而震撼

TCL 品牌廣告 情懷篇 60s

每次我看到手機,看到雷布斯之類的在台上吹噓,心裡就不禁好笑。你小米手機至少得給高通30%以上的晶元費和專利費,還有台灣的鏡頭,韓國的屏幕。。你忽悠中國人在行,在洋人這裡跟啥一樣。

軟體也好,手機應用也好,是跑在操作系統上的,而系統是跑在硬體晶元上的,沒有晶元你扯個毛系統,而晶元本質靠的是工藝,而工藝本質就跟國家的基礎工業水平有關。

10年前,當時確實覺得房價很高,我工資很少,但是我覺得挺有奔頭的。今天是多少大家都知道。
因為崇拜蓋茨,認為技術是崇高偉大,大家都在一起努力學習,專心3工作,誰保不準裡面會出現紀委大師呢.我們很多人選擇做技術,因為崇拜蓋茨,崇拜艾里克森,認為技術是崇高偉大

10年來,做工程師賺的錢,只有房產升值的零頭,比炒股賺的辛苦,我現在已經開始逐步放棄研發方面的工作轉而進行收入更高更好玩的商務領域了。雖然很可惜我那10年的技術經驗,但是中國其實並不需要什麼經驗豐富的工程師,中國只是工廠,只需要工人。10年前,我剛畢業,中國就是這樣;今天還是這樣,甚至還倒退了(某國有晶元大廠最近宣布停止研發晶元,專註於代工業務);10年後。。。


說實話,改革之前,工人隊伍,製造業隊伍還有傳承,雖然技術低級,但是總的來說隊伍沒有散,改革之後基本全部都散架了。都去做快錢了。見過無數資深工程師拿著一個月七八千的收入,然而成果累累。但是現實是什麼呢?虧得稀巴爛的臭水平各種公募私募基金經理大收管理費,滿大街的P2P招點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開開心心的一忽悠幾個億。不要臉的白銀原油現貨推銷把人家騙去虧個傾家蕩產。吹的牛逼哄哄的創業創新就是尼瑪找幾個人做個app,忽悠天使VCPE一輪輪的接著往下忽悠。我就問問,能不能坐下來干點實事!扎紮實實的打打工業基礎,做做產業升級,做點像樣的工業產品出來。

現在中國的A股上很多科技股票都是概念股,就是沒啥技術,沒啥市場,全靠炒作概念和圈錢。圈了就炒作,炒房子,放高利貸,多少錢用在實際的可以想想。真想買科技股票的,多到美股。


晶元代理的利潤遠遠超過了技術開發,而且還經常囤積晶元,很多高技術晶元都是囤積居奇,甚至一些行業外的熱錢也進來炒貨,我非常奇怪這種坑害行業的行為就沒有人來管管嗎?如果真正做實事的企業發現踏踏實實搞企業還不如炒晶元賺的多,那這個行業連低端都作不了。現在10個中國人,9個想著投資投機致富,想著分蛋糕,就是沒有人想踏踏實實工作,因為你踏踏實實創造的財富,法律和制度不能保障財富不被投資投機者洗劫一空


我記得增經看一個機械工程師說的,如果離開德國的母機,中國的機械行業就徹底完蛋。世界離開中國,生活成本或者生產成本會略高一點,但也就幾個百分點而已,因為中國其實也就在整個產業鏈中佔據著利潤最低,產值最小的一個環節而已,也就幫老外在組裝階段省了幾個人公費。


國家技術的悲劇在於沒有進步的希望,和國外的差距越來越大。給西方做下手工是可以帶來很多錢,在產業發展的初期確實需要,可是GDP不能老是這樣,給人刷盤子不會比老闆工資高。你做下手越努力,西方人錢越多,富士康就是例子。


 中國目前的現狀無論橫向比還是縱向比,都是不正常的,古今中外,只有現在的中國是最藐視技術或者技藝的,既然不正常,就一定會被扭轉的。我想年輕人一定要有一技伴生,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經濟科學,人文科學都可以,雖然目前只能溫飽,但是只要堅持一定可以等到撥雲見日的時候。有機會一定要出國,也算為中國留點火種。不要頂不住進體制內去改行做公務員耗費自己的生命。


有人說學生要做事不要做官。 


我要問了,你不好好理順社會關係,只知道要求我們這些無力改變什麼的人去奉獻,憑什麼。我要是現在大學畢業,我一定去考公務員,一定去做官,做了官一定去貪污腐敗。惟有此,才能吃得好,住得好,找個好老婆,生個官二代,處處被人伺候著,說不定還可以搞女下屬和二奶。請問讓踏實工作的人吃虧,炒房投機的人不勞而獲的政策要不要反思?中國不缺會賺錢的人,也不缺賺錢的機會。中國缺的是會賺良心錢,會賺利國利民錢的人和機會。所以,很多人發現炒房的收入都比踏實做事賺的多的多。


是目前的現狀,是中國在和富強背道而馳,愈行愈遠,即使為自己也希望能改變這個現狀。說這個其實也是我的私心,我不想終老異國,總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把我的力量奉獻給我的國家,我的國家才是我的歸宿,我不願意給洋人當勞模一輩子。


想我畢業那會,我沒有去考公務員,因為單位提供了比公務員好的待遇,比公務員高的收入,以及我感覺得到的發展空間。同學中除了極個別「人品很好」的,全部都去企業了,根本不需要總理勸。親民不是表現出來的,而是確確實實讓大家感到好處,讓我們有一個生活穩定的環境,讓大家安心科研學習。


國外的技術人員都有體面的工作收入和福利待遇,他們都會安心科研,不會說去想當官之類的,那是最被鄙視的,也是最沒錢的。我不否認中國在進步,每十年都在進步,這是必然發生的,而不是可以炫耀的資本。


建議大家:一方面,獨善其身,等待撥雲見日。這僅適合家庭條件好,個人心裡素質硬的人。一方面,就是多發牢騷,讓更多的人知道中國原來是這麼回事啊。然後13億中國人,大家都發牢騷,工人教師醫生全部都來,這樣上面才知道什麼東西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東西,然後才才會調整收入分配。這樣那些掌握資源的人才會關注我們的訴求。簡單講,這就是開民智。


1988年的世界二十大半導體公司:
1. NEC(日本) 2. 東芝(日本) 3. 日立(日本) 4. 摩托羅拉(美國) 5. 德州儀器(美國)
6. 富士通(日本) 7. 英特爾(美國) 8. 三菱(日本) 9. 松下(日本) 10. 飛利浦(荷蘭)
11. 國家半導體(美國) 12. ST(法國/義大利) 13. AMD(美國) 14. 三洋(日本) 15. 夏普(日本)
16. 索尼(日本) 17. OKI(日本) 18. 三星(韓國) 19. ATT (美國) 20. 西門子(德國)
其中日本佔10家, 美國6家, 荷德韓各一家, 意法一家。這是日本的全盛時期,此後就一直走下坡路了。

2000年的排名:
1. 英特爾 2. 東芝 3. 德州 4. 三星 5. NEC
6. ST 7. 摩托 8. 英飛凌(原西門子半導體) 9. 飛利浦 10. 美光
11. 三菱 12. 日立 13. Agere (從朗訊分出) 14. 現代 15. 富士通
16. AMD 17. 松下 18. IBM 19. 夏普 20. 索尼
日本8家, 美國7家, 韓國2家, 荷德各一家, 意法一家

2014年排名:
1. 英特爾 2. 三星 3. 高通 4. 美光 5. 海力士(原現代)
6. 德州 7. 東芝 8. 博通 9. ST 10. 聯發科
11. 瑞薩(原NEC) 12. Sandisk 13. 英飛凌 14. NXP(原飛利浦半導體) 15. Avago(HP半導體-&>安捷倫-&>Avago)
16. AMD 17. 飛思卡爾(原摩托半導體) 18. 索尼 19. NVidia 20. Marvell
日本只剩3家, 美國10.5家, 韓國2家, 荷德各1家, 台灣1家, 意法1家, 新加坡0.5家.

總之從這個排名上看, 隔了快30年,一代人的時間了,國際洗牌N輪了, 中國的半導體業還是任重道遠啊...

出處見鏈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8%E7%90%83%E4%BA%8C%E5%8D%81%E5%A4%A7%E5%8D%8A%E5%B0%8E%E9%AB%94%E5%BB%A0%E5%95%86

此外這些列表裡沒有包括但也在業界佔有重要地位的公司至少還有:
ADI,模擬器件的集大成者。國內有幾家公司有零碎的山寨產品,整體實力還差幾十年。
Altera Xilinx Lattice,壟斷了FPGA/CPLD市場。國內有幾家小的,水平還差得很遠。
Atmel,MCU界的幾大山頭之一,以及存儲器
Honeywell,公司不大,但是產品個個都重要。
IRF,功率電子器件的大頭,被英飛凌並了。
Maxim Linear,也是體量不大、但各個方向的產品都是頂尖水平。
Microchip,MCU界的另一個山頭,此外在AD/DA、介面產品也有一席之地。
Nordic,無線通訊大拿。他家的東西國內已經能山寨一些了。
Onsemi,專門接盤別家的成熟產品。
Silicon Labs,類似Atmel/Microchip
Vishay,類似IRF
台灣的:
Winbond/華邦,存儲器
VIA/威盛,除了Intel和AMD,就他能造x86了
Realtek/瑞昱,壟斷了台式機的板載網卡、音效卡,logo是個萌螃蟹

以上所有公司,國內基本還沒有水平相當的。。。

評論有人提到海思、展訊之類,我不評價了,人家做的都是高大上的東西,咱是外行來騙贊的,咱不懂,就不裝懂了。

個人感覺,國內廠商做得好的有以下幾家:

上海貝嶺:主營電源管理類ic,也做分立器件、存儲器,還有高速ADC。
上海華潤矽威:主營也是電源管理類,還有LED照明產品。
江蘇沁恆:主營USB介面ic和顯示驅動、鍵盤掃描ic,都是很基礎的東西,但做得都很不錯,優於國外的同類產品。
深圳天威:主營也是LED、LCD驅動、電源管理,他家的主力產品是精密ADC,雖然也是仿ADI的幾個低端產品比如AD7705,但仿得相當不錯。(就是說明書寫得不太認真,直接把人家的截了圖就貼過來了,不能重新畫個圖么)
南京拓威:主營是電源管理,特別是鋰電充電管理ic,在仿Linear的基礎上也有自己的創新。
上海如韻:類似。
上海芯龍:主營DC-DC,特別是高壓、大電流型號,也比國外同類產品強。
北京兆易創新:主營flash存儲器,也出了仿stm32的mcu,指標稍高於對應的stm32產品。也出了自己的系列。
江蘇長電、樂山無線電:主營分立器件和小規模集成電路。

以上這些公司做的東西都不算多麼高端,但都是最基礎的器件。個人認為,他們才是國內半導體行業的希望所在。


又更新:讓我們負責審查某省得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不知道什麼時候的事,這兩天突然想起來要截止了,直接給我們發郵件讓我們審。我好厲害,一個省的科學發展項目就掌握在我的手裡了!更新:剛剛又有一個項目要申請,又讓準備材料。。。
原答案:
沒有人覺得中國最弱的是科研人才培養嗎?
為什麼厲害的人都是出國以後才厲害,很少有在本土就很厲害的?為什麼對海歸人員通常都很牛?
當然國外確實有很多牛導師牛人,環境也很好,你天天跟牛人在一起肯定不一樣。
但是前提是你自己得牛啊!你要不牛,你天天和諾貝爾獎得主在一起也沒用啊!
所以到底為什麼只有出去才牛?
因為不出去沒有牛的條件啊!
博士生主要任務就是研究,你非要我跟項目,好吧我跟,我可以寫申報書寫研究計劃因為這塊畢竟沒有專業知識寫不出來。
可是你讓我做預算,申報獎項讓我上網提交材料,讓我去查各種材料,還有其他一切雜事,這我就很不理解了啊!
為了我做這些事的時候心裡平衡,還跟我說多做就會了,能學到不少東西。
我就納悶了,你打死我我也不相信對我有什麼用?
誰都清楚,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幹了這個就幹不了那個,除非縮短睡眠時間經常熬夜。於是當我做不出研究時候就會被告知,不夠努力!不熬夜怎麼行?
我願意為了自己的研究熬夜,你願意熬夜做那麼多沒有意義的事?
諷刺的是實驗室一個師兄去年去美國交流一年,短短半年過去已經投了將近4篇文章。之前在實驗室也不過一年1篇。
難道這不是中國最弱的嗎?還有比這更讓人悲哀的嗎?


不內涵,最弱的是中文文獻水平,中國龐大的科研民工隊伍已經把CNKI水到不能看了。。
再開個地圖炮,本問題下所有回答「材料」、「機床」、「精度」的,你灑再多狗血都是外行。
1.科學
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築也包括科學,而搞科研從來都是燒錢買賣,上世紀初美國工業產能登頂第一,他們落後的科學水平依然難入老歐洲法眼;GDP榜首呆了許久然並卵,直到二戰才實現反超。在政府統籌安排與財政支援下,中國的科技發展超越了應有水平,現在的中國作為後發,科研水平和GDP地位相近,這很難得。
所以現在我們看中國科技的矛盾,就是先進的科研水平與落後的工業應用之間的矛盾。典型代表就是中國材料學世界第二,2015研究前沿:中國在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甚至超越美帝,卻要各種進口。
當然,國家大力撥款的另一後果就是產學研結合不緊密,誰掏錢誰說了算嘛。我們工科男更能體會:申請來的自然科學基金,自然是要往高精尖里造,因為目標是paper是評獎;跟廠家合作項目拿人手短,就必須結合人家實際,恨不得讓他們一線工人都能看懂——不然廠家不樂意呀。
2.技術
經過50年代毛子支援的夢幻工業變身之後,中國再次陷入封閉。80年代剛改革開放時,工業體系齊全但落後的中國,其實還是一窮二白,洋務運動的爺爺輩機器都能發光發熱,你說這東西能產什麼?90年代下崗狂潮中,有很多技術高超的工人無法實現再就業,因為傾注了他們一生心血的機器,早就被時代淘汰了。。
那時中國的主要任務就是「從無到有」,引進生產線學習消化,努力成為製造大國。
02年的廣州日報,問的是

中國怎麼才能成為世界工廠呢?呢?
那時國家社會給出的答案是——信息化,數字化,主打信息產業,和列強底蘊更加深厚的機械製造業相比,這也算是某種意義上的彎道超車。
到了07年,初見戰果:轉型「製造強國」 中國高技術製造業居世界第二

2007年中國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達11786.8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1%。其中,電子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連續9年穩居工業各行業榜首,成為中國工業第一大支柱產業。

統計顯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主要產品手機、程式控制交換機、微型計算機、顯示器、彩電、激光視盤機等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已成為全球高技術產品的重要生產及供應基地之一。

中華酷聯都得感謝這個政策!還有你,小米!
08年,國家底氣足了,琢磨起了傳統製造業的升級進化,自主創新是「製造強國」的必由之路
但傳統製造業比的還是積累,是資本、規模、產業基礎、機制、人才、管理人員素質水平,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拿錢就能砸出來工業,沙特早幹了。
當然,客觀原因雖然有,主觀原因成長惰性也不容忽視,眼高手低,不屑於做那些「不起眼」的配套件,能躺著掙錢,絕不坐著研發。畢竟中國那麼大,國人那麼窮,產品做差點也能賣出去。其實成長惰性是人類共同點,沒人喜歡吃苦受累,能抄襲掙錢的企業在被市場砸到頭破血流之前,不可能重視研發。現在看起來美妙的列強科技,都是在商戰血拚中活下來的。同質化競爭中,犄角旮旯都不能放過,都是錢。
隨著中國人民日漸富裕,對產品質量要求水漲船高,一言不合就出國狂買,高技術高質量的企業才能掙錢,而辣雞企業抄襲企業只能在資本寒冬中沙揚娜拉。所以中國工業的發展,我是很樂觀的。
PS:工科現在待遇差是事實,倒不是廠家浮躁,只是人家以前躺著就能掙錢,抄襲就能掙錢,為什麼要重視人才呢。等到市場淘汰了那些辣雞,科技驅動發展,待遇自然就上去了。


有多弱不知道,我處的軍工行業,一般來說是美帝工業化的晶元,拿到我們這邊就是軍用級妥妥的。你想用更高級的,對不起,你造不出來,也買不到。軍工裡面拆解從特殊渠道拿過來的別國裝備是一定的。


推薦閱讀:

防水創可貼是一個騙局嗎?

TAG:科研 | 材料 | 電子工程師 | 半導體產業 | 製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