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權衡高度殘疾人上大學所帶來的各種問題?
題主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因為題主的學校殘疾人越來越多,最近有個軟骨症的殘疾女孩入學,生活完全無法自理,需要家人住校陪同,由於行動不便,並不是每節課都能上。要說明的是,題主的學校並非什麼985,211,而是一所三本院校,學費高昂,文憑不值錢。這個女孩和類似的殘疾人的行為真的值得么?是否會得不償失? 補充:看了10來個答案,題主覺得挺委屈的。是你們理解不了問題還是我沒描述清楚? 再補充:題主花了半天時間思考這問題是寫得有多爛才會引來這樣一群答者。直到看了王司徒(自然之理)的回答才知道你們都往別的方向想了,這裡更正一下,題主不是想說殘疾人能不能上大學的問題,而是想知道像那種殘疾比較嚴重的,來上一所三流的大學,得到的東西是否能彌補所需要的成本,更多是往經濟的角度去考慮的,跟什麼「歧視看不起殘疾人」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另外,題主從未覺得題目描述得很完美,修改是必須的,但如果都是某些情緒代替思考的答案,就算了吧。 補充:沒看描述的不要回答了,題主轉而思考為什麼這個問題只引來情緒宣洩而不是理性分析。
更正:想了幾天,的確是題目描述有問題,「殘疾人」的範圍實在太廣,容易出現誤解,題主這裡想針對的是題目中舉的例子:比較嚴重的殘疾,屬於生活完全無法自理的。題目依然不改,僅作補充。
我也是殘疾人,腦癱患者,走路需要用雙拐,無法長距離行走,上樓梯沒問題。家境小康,父母月收入共1.2w左右,二線城市。因為數學渣,考上一專科(後升本),專科時,學校提供單間宿舍,父母雇鐘點工接送上課和打飯,回宿舍後生活可自理。鐘點工花費rmb1500元每月。升本後學校無法提供校內宿舍,因此租房,花費又增加了1200。專科學費7500每年,本科4000每年。我屬於生活簡樸的人,每月生活費500左右,本科的時候一度覺得完成了專升本的歷程,想要徹底放鬆,因此每周至少一次和同學聚餐,生活費翻倍。我畢業後,我媽說她感覺家裡的錢蹭地變多了。但是當時以我的家庭條件來看,我們也並沒有感到日常生活質量受影響。同學對我的印象是成績好,性格開朗,口語流利。有人好奇問我得什麼病,我如實相告,第二天朋友告訴我她們宿舍的人討論了很久,因為大家都覺得腦癱還考第一不科學。但是姐除了腿不方便,性格正常,交際圈穩定,朋友多,你管我?呵呵噠。
說一個別人以為我窮,愛心泛濫在微博上杜撰我的生活,尋找我只為了問我要不要捐款的故事。學校食堂有一位愛心廚子,手藝不錯,所以我基本上一半以上時間都在他家吃。前文說了鐘點工幫我打飯。那個來自城鄉結合部的女人穿著廉價,舉止潑辣,無奈大叔把她當成了我媽,以為我們這一家人雖然貧窮,但還是努力幫女兒實現大學夢,非常勵志。同時,大叔還推斷說,我媽媽因為貧窮,全身顯示出了一種煩躁不安的感覺,對我態度也不好。所以他聯繫了學校記者,搞出了一篇基於推斷的文章,在結尾問我需不需要幫忙。我刷到這篇文章時正在上綜合英語,差點笑噴,直接遞給坐在旁邊的朋友看,於是大家都無語了。最後我不得不在微博上澄清自己的身份,並做出相關解釋。題主犯了和大叔一樣的錯誤不是嗎?不要推斷別人的生活,也是一種尊重。
回到有沒有用這個點上來,我想題主所謂的有沒有用就是:大學畢業後能不能養活自己呀?如果不能,幹嘛還花那錢呢?我想你也不關心我是否收穫了知識,友情以及更寬廣的視野,那就告訴你我的現狀好了。畢業後我順利拿到了英語專八證書,目前在家做自由翻譯,月收入和當地白領差不多。唯一的不穩定因素是沒有社保。然而人生無常,我們其實都沒有辦法預測明天,願我們多做點無用事兒,給這個世界添一點溫柔。
有一天早上快遲到了,騎自行車在學校走過去。
前面有個拄著拐杖的同學,在慢慢往前走。
只有一條腿,另一條從大腿跟就沒了。
我自行車騎過去,轉頭看他。
清晨的陽光照在他臉上,他抬頭,笑的特別帥氣。
為什麼殘疾人也在大學讀書?
因為他們內心深處不覺得自己殘疾呀。
或者說。
我們選擇要去過怎麼樣的生活,接受怎麼樣的世界,想讓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跟我們是否有肢體上的殘疾一點關係都沒有。
有些事情可能會在路上給我們阻礙,可我們對美好的嚮往,它阻止不了。
題主的問題修改了,我的回答也補充一下。
不可以否認的事情是,殘疾人,將會在學習生活中遭遇更多的困難。
不過我們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如果那個姑娘不在學校讀書,她在別的地方就不會遭受到這些困難嗎?
我想是會的。
何況,一個平日里沒有戶外生活的姑娘,她的生活將大部分都在呆在室內,可能終日的娛樂活動只有看書,網路,和音樂。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反而覺得,她讀書是一件更好的,更適合自己未來的行為。
在學校的學習,至少可以讓她看見相對於她的小屋子更廣闊的世界,看見更美好的事情。
Vaclav Havel說過,我們堅持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為這樣做了會有效果,而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
也許這個姑娘也不是想要讀書學習將來考個PHD,只是覺得自己不能呆在房間裡面,不想讓自己的一生都被封鎖起來。
她覺得,走進學校裡面是正確的。
而且,在大部分情況下,一個不能自理的病人,從選擇安心躺在床上不折騰的那一刻開始,她走向外界世界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少。這是一種奇怪的心理惰性。
另,
對我最開始加粗的那句話,意思是。
肢體上的殘缺可以限制我們的行動,無法限制我們的心靈。
對於我們殘疾人來說,最幸福的事就是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經歷生活中的一切。可能會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我理解題主所說的話,這些付出與收穫無法形成對等為什麼還要去做呢?對我來說可能就是為了證明自己還是活著的吧,中國殘疾人大多數都是封閉在家裡受親人幫助來維持生活,看似安逸滿足,這種日子久了卻是無比的寂寞空虛,中國殘疾人受著太多束縛,或許是社會保障措施不足(無敵對的意思),或許是他人歧視讓他們很受傷,有種種原因使得我周圍的殘疾人不敢享受和正常人一樣的開放社交,孤零零地過日子。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不管在別人看來是否是值得的,人活一世,功成名就並不是目的,活出自己想要的幸福就好了。殘疾人就該比別人更加樂觀堅強,不要總覺得有誰會看不起我們,大家都是平等的,彼此多包容相處,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願每個人都可以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你想問的是,重度殘疾,來上三本學校,是不是性價比太低,太不划算了,對吧?
不要用你的角度來評價別人。
學費貴?也許這個重度殘疾的同學來說是一筆小數目呢。
學不到東西?是你學不到東西,對他來說,不一定的。
另外,就算來自普通家庭,如果你是一個殘疾人,除了身體殘疾以外,你與常人無異。也就是說,不是身殘志堅就一定會有超凡成就,被廣為人知的。身殘志堅,最後也和普通人一樣,未能被名校錄取。那麼,就認命了嗎?回去被父母養著?能怎樣呢?想著還是去上個學吧,學個翻譯,學個設計,學個手語,學個畫畫,(沒有看不起哪個工作的意思,隨口說的,覺得對身體要求不是特別高的工作)或者學點其他將來能養活自己的。就來讀書了。父母覺得,嗯,小孩要讀書,那我就要支持他。然後家人也來了。
也許就是這樣,也許不是。
不妄加評論是對世界最大的善意。如果有人認出我的學校請不要說出來,謝謝。
我的學校里有這樣一個同學,性別略,身高據我估計一米二左右,有一次考試簽名正好站在這個同學身後。我175+,他可能差不多在我下半身位置那麼高。前面有一個台階,他特別吃力的邁上去,腿的比例略顯畸形,當時很多人都在偷偷地看他,我只覺得佩服他活得如此用力又如此堅持。後來陸陸續續又在學校里見過他幾次,因為校區比較大,大家都在騎自行車,他的身體註定沒有這個能力,於是用的是小孩子玩的單騎車,遠遠望去一個人,小小的。
我從沒見過他的朋友。
不必多說都可以想像他生活的艱辛,考上了大學,以後註定還有更多挑戰等著他,怎樣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怎樣遇見一個傾心陪伴的伴侶?怎樣在脫離父母的庇護之後一個人堅強地過下去?
也許有人會說,反正這個條件難以找到工作,還來上大學幹什麼?我不去贅述知識的力量等等,霍金之類的更是屈指可數。但是我們不能忽略掉他以及他們為了自我的世界作出的所有努力,即使身體上殘缺,但這並不意味著精神上必定要忍受的空洞。也許你看到他出現在你的面前,然後在背後議論人家的種種,可能這只是你生活中的一個小小調劑,但他出現在外界的這一個行為,可能已經是付出了巨大努力且強壓下心理壓力的最好結果。多一份寬容,是我們能做到的小小善意。
今天剛好是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獎答辯,曉沅師弟是我們系的候選人。我只能說,雖然每次我看著他的時候都低著頭,但卻是在仰望。
也許題主認為清華大學和三本院校有區別,但我覺得這不是值不值得的問題,而是當事者本人希不希望的問題。
我爺爺活了93歲。
----------------------------------------以下是對題主的回復----------------------------------------------
既然在我的答案下評論,就由我來正面回答你吧。
你的提問最大的問題是忽略了殘疾人的個性,並且站在普通人視角臆測殘疾人的價值觀。
事實上,兩個同樣的殘疾人,也許一個覺得值得求學,另一個覺得不值。類似的,兩個正常人也可以一個覺得值另一個覺得不值;一個殘疾人一個正常人,也可以一個覺得值一個覺得不值。這樣的判斷與是否殘疾沒有關係。殘疾人做任何事也跟普通人一樣有自己「個性化」的衡量,並不存在某一件事,讓所有「殘疾」或者所有「比較嚴重的殘疾」都覺得值或者不值。
你的問題翻譯出來無非是:你認為三流大學文憑並不值錢,而對殘疾比較嚴重的人來講則【更加】不值錢。
這個籠統的「殘疾比較嚴重」,說明你忽略了殘疾人的個性,強調共性。而這個【更加】,說明你站在了普通人視角臆測殘疾人價值觀。
我能夠理解題主提問時充滿疑惑的表達。這世上誰都想要過得更好,就這一條就足夠回答這一切疑問了。不論環境如何,都想要變更好尤其在與常人不同的情況下。
我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人,先天性的腦癱導致行動不便,眼睛斜視。腿在小時候去上海治的差不多了,斜視矯正手術今年在省會做的(之前在一個問題中回答過)。211研究生畢業,在生物製藥這個行業工作兩年多,坐標大江蘇,待遇尚可。
以上個人經歷只為證明個人第一段所持觀點,上學獲得的學歷眼界是行業的入場券、是階層上升的敲門磚(請忽略輟學打工創業成功等非普遍現象,這裡指一般情況下)。
那麼,您有什麼高見?
是否他們更適合去跪大街?
搞不懂你問這個問題的目的
我有個同學的女朋友是聾啞人。聽不到,也不會說。學美術的,而且是在義大利。剛開始我知道那姑娘的情況的時候表示非常震驚,我覺得在國內,這種情況基本就是特殊教育學院沒跑了。學一些一技之長,找份勉強糊口的工作。然後一輩子這麼交代了,然而這姑娘的教授對她非常有耐心。我同學為了追這個姑娘自學了手語。每天送姑娘去米蘭上下課。可能大家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把她當弱者一樣同情,體諒,包容。然而並沒有。教授雖然有耐心,但是對每個人都如此。我們也從來不把她當作特殊的存在。當然肯定要有注意的點,但是我覺得我們這樣是真的在尊重她。對於我們來講,她只是一個不怎樣講話的人,但是她心智健全,理應和我們一樣被尊重。
你為什麼來上三本?學費這麼昂貴,你為什麼不復讀呢?你怎麼不去讀大專?為家裡減輕負擔呢?
我是不是很沒有禮貌?是的,你跟我一樣。看到很多吐槽答案,我其實也很想吐槽題主,但還是算了吧,我在蘑菇叔答案的評論里吐槽過你了,我這裡用我的理解跟你淺顯的解釋解釋吧。
首先殘疾人也是人他們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
其次大學天然不是正常人獨自享有教育的地方也就是說不管三教九流他們只要符合該學校規定、不違法學校理應接收。
再次判斷受教育者的身份再來用不合理的態度對待受教育者,這本身不道德也對受教育者的不尊敬,那些身體有缺陷的人本身是應該這個社會需要幫助(有些還不願意被幫助)而不是區別對待的。
最後,以上幾點很簡單的道理題主應該在受到高等教育之前就應該知曉的,再來這裡問豈不是被人恥笑?
個人自由的享有權利程度決定社會某種層面的上限和下限,如果眼裡滿是偏見和無知,那和「何不食肉糜」的惠帝有什麼區別?何況題主你還沒到那個境界呢。
就事論事,此答案針對任何人。
再來回答題主你對殘疾人去選擇讀書的個人得失這件事。
其實這就個私人的事,你覺得小了你來問,他覺得大了他就去做,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很多人說你多管閑事,就是這麼個理兒。
帶入到殘疾人上學校的問題上,他們在外部條件(身體、健康、智商等)不允許的情況下,而想要完成一件事,本身是很困難但仍舊選擇去做了,因為做了這件事他們可以感受到這個世界他們還有容身之地,他們活著還有意義,否則人活著為了什麼?你我他活著都有不同的特定的需求那為什麼身殘者就不能有呢?只要人們內心想要去做認可這件事對自身有益就去做了這是人作為地球生物的一種本能。
我在美國上大學 其實當我高三第一年來美國的時候 就發現我們高中要好多殘疾人 他們有些坐著輪椅 甚至需要看護 但這好像並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 他們和其他同學一樣 沒什麼被特殊對待的地方。 老師不會因為他們是殘疾人就多加兩分 同學不會因為他們是殘疾人就像看怪物一樣看待他們。 其實這一切都說明 大家習慣了殘疾人來上學。其實在美國 這真的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並且我不覺得 殘疾人需要被特殊對待。其實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 都會有缺陷 不過是缺陷的地方不同而已。 他們也許在生理方面不如我們 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思考 並不影響他們去接觸這個社會 和社會一起成長啊。
我不談他本身值不值得,這是他個人的權利與選擇,我想談的是我們應該做的和能夠做的。
———————————分割線—————————————————————
現在我正在台灣的一所大學上學,台灣社會各方面對於殘疾人的人道關懷已經到了一個讓人敬佩的地步了。我所在的學校,我看過坐輪椅的學生,失明的學生,耳聾的學生,他們在學校里非常融洽,絲毫沒有格格不入的感覺,但是看到題主的這個問題,我才發現在大陸,目前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重視。不說失明與耳聾的學生,就說坐輪椅的學生,為了保障他們的權益,我所在的台灣大學,所有的建築物,就算只有兩層,也會修建電梯,如果仔細觀察還會發現盲文的標註,但是大陸的學校請看到答案的各位思考一下你所在的大學是否所有建築物都有電梯。還有殘疾人廁所,大陸的學校有,但是絕對沒有達到和常人廁所1:1的比例對不對,而我所在的大學按我的記憶百分百都是1:1的比例,這個錢其實可以省,但是為了讓殘疾人不感到和別人不一樣,學校沒有省,別談什麼經濟效益,這個我舉雙手贊成。
上面一位答主說得好:殘疾只能限制他們的身體,但是限制不了他們的思想,如果他們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我覺得上大學幾乎是唯一的辦法了。
最後用我一直記憶深刻的一句話做結語吧:如果你看到一個殘疾人,除非他真的需要幫助,否則不需要為他著想,如,扶,讓座,插隊,關懷的眼神等等,他們與我們,沒有不一樣。
我說一說我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吧。
我只是從廣東來美國的交換生。從小到大沒有離開過廣東讀書,大學以前是在家鄉三線城市讀的書,讀的學校都是當地算還不錯的學校,我基本沒有見到殘疾人的同學。而且又看到什麼社會新聞幫助殘疾人自力更生的一些組織,加之一般普通學校不具備教學有缺陷(我不知道這樣稱呼是否妥當)的學生的能力,所以一直以來我總是覺得ta們應該都不會上普通學校吧。而來到廣州之後上的大學也是沒有看見過的。為什麼提到美國呢?我現在在美國紐約一家算是普通的四年制大學當交換生。學校給我最顛覆我以前觀念的一點就是學校到處有為殘疾人考慮的各種設備,比如衛生間不管去到哪裡都會有一個殘疾人的專用,走道一定會有行動不便的人輪椅的專用道。因為紐約屬於高緯度,每幢建築都是兩個門但是一定配套一個按鈕給行動不便的人一按兩個門自動打開。剛開學的第一個星期上的第一節課,就有一個盲人女孩(她是下節課的,但是並不知道我們還沒下課)走進來,班裡坐第一個的人非常gentleman地馬上站起來告訴她情況並走在身後帶她出教室門口安頓她在門口先等待。我想當時班裡只有我一個人內心波濤洶湧吧,每個人都習以為常,沒有人覺得有一個人殘疾人同學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後來走在學校路上經常看到這類同學。我都會思考這就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嗎?沒有人能剝奪殘疾人上普通學校的權利,但是中國的很多學校暫時都做不到這一點。我想當有一天沒有人再以為殘疾人只需要上技能學校做到能夠自理自立就足夠了應該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吧。
可是,不上大學。。。。。。那做什麼呢????高中的你,能做什麼?發傳單洗碟子還是掃大街搬磚?
要記得,這些都是體力活,很多殘疾人做不了。他們需要生存,唯有揚長避短,發揮腦力,多讀點書,學點東西,上個大學,哪怕文憑不值錢,也比高中文憑好的多。
不然呢,跪大街?靠人養?對於很多人來說沒得選啊。。。。
本寶寶不說自己的故事了,有時候寫出來的事情雖然是真情所致,不過自己看了也難免有買慘之嫌。不過看了題主的提問也是有點痛心的,什麼時候貴國的教育教出了一大堆以「利益最大化為原則」的學生,半點人道關懷意識都沒有了……先給na?ve的題主科普一下啥是融合教育(Integrated Education),以及這麼做到底有何必要吧。
首先,《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二十八條指出:教育──兒童有權接受教育,締造國有責任提供免費和強制的小學教育。
那麼身障人士受教育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他們也是包含在兒童這個群體內的,這是他們的權利嘛。但是為什麼他們不去特殊學校就讀,而是選擇普通學校呢?這就要從美國六十年代融合教育發展說起,當時是以「正常化」、「反標記化」,與「去機構化」為原則,到八十年代則是「以普通教育為首」,而中國的學者在八十年代末期針對國外的融合教育模式進行了改革,實行的是全納教育/融合教育的「隨班就讀」模式。而什麼是融合教育呢?
根據香港立法會文件的解釋,融合教育是指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安排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這些普通學校也即是所謂主流/主流化學校的主要構成部份。
而何謂特殊教育需要呢?
根據平等機會委員會的《融合教育制度下殘疾學生的平等學習機會研究報告》指出,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簡稱SEN)可大致分為九大類︰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ADHD)
自閉症(ASD)
溝通障礙(CD)
情緒行為問題(EBD)
聽覺障礙(HI)
智力障礙(ID)
肢體殘疾(PD)
特殊學習障礙(SLD)
視覺障礙(VI)
這個問題你不應該問我們啊,你應該問你的殘疾人同學。
不過有一個問題我可以替她回答,三本文憑確實不值錢,但是對於殘疾人來說在三本學校上學的機會很值錢。
人家身體本身就殘缺,就得讓思想也殘缺才平衡嗎?霍金都學出地球了。
在加拿大上大學。學校裡面有很多很多殘疾人坐輪椅的帶著一條大狗來上學,從來沒有 人去摸他們的狗。因為加拿大公共場所的門很重,所有的出口,真的是所有,都有殘疾人按鈕自動開門,殘疾人廁所隨處可見。殘疾人車位從來沒有人亂停,輕軌上,公交上也有殘疾人專用位置。
主要問題不是如何看待殘疾人上大學,而是這個社會到底有沒有條件讓殘疾人上大學。
推薦閱讀:
※交配時,為什麼雌螳螂會把雄螳螂活生生吃掉?
※學教育學的紋身應該紋個什麼圖案合適?
※楊振寧對中國貢獻到底有多大?
※4000年前的「死丘事件」是怎麼回事?
※傳銷組織洗腦很可怕,如何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