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專業能力較弱的心理諮詢師做面對面諮詢與一個專業良好的諮詢師做視頻諮詢,在做長程諮詢中有什麼區別?
很好奇,生活在小城市的人很容易碰到類似的問題。
專業技術比較糟糕的情況下,小城市的參與督導和工作坊機會也是很少(還有就是小城市收入少即使可以網路督導也很難真正有諮詢師願意參與),諮詢中出現各種各樣的也沒有什麼機會得到上級督導,最多是在同輩和友輩中相互督導(甚至這個都沒有)。
而視頻諮詢請到專業諮詢師的機會多一些,諮詢師的背景與專業素養相對好一些,但是來訪者的軀體信息,咨訪的互動場域,語言軀體之外的其他信息獲取的時候都十分受限, (在動力學治療中有時候幻想素材都很受限),一些需要軀體參與的療法也無法使用。
那麼請問各位是怎樣看待這兩者區別?
分享個我自己的經驗,我自己的第一個諮詢師是面對面進行的(一周一次跨度兩年),第二個分析師是通過視頻來做的(一周兩次/三次分析,已經進行一年半,正在繼續)。
我自己的經驗是,最理想的狀態是能和合適的諮詢師面對面諮詢;但是合適的諮詢師比方式更重要。
嚴肅的、格守專業設置的心理諮詢,只推薦面對面和視頻諮詢。國內由於諮詢的資源比較稀缺,國內很多諮詢師的個人體驗(其實就是個人諮詢/治療/分析)絕大多數都是通過視頻來進行的。
嚴重或特定的精神障礙不適合通過視頻來進行。一般諮詢師在視頻上見面,如果評估覺得不適合,會告知來訪者。
文字和電話諮詢只能提供支持。謝邀李李娜
-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專業能力較弱』和『專業能力較強』,其區別到底在哪兒?
之前聽過一位大牛的現場諮詢演示,就是請被督導的學員扮演他的來訪者,督導扮演諮詢師,其他人圍一大圈傾聽。當時有一種感覺,大牛所說的所有內容,都是緊緊『貼』這來訪者的情緒走的,而且沒有一句廢話。所謂的廢話,後來總結,就是這句話說出來後,你找不到它的功能和作用。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後來反思諮詢示範的時候,來訪者的扮演者會感覺到諮詢師幾乎每一句話都能夠引發自己足量的反思。因此所謂的廢話,正是那些說了之後,既不能起到基本人際交往的功能(例如你好,來啦?,請坐,再見),又不能引發來訪者反思的內容,這些話如同流水一般從諮詢師流向來訪者,緊跟著就不知道去哪兒了。
哦,當然在這之前還有一個步驟,便是建立一種諮詢氣候,讓來訪者一坐進諮詢間就進入了『內觀』的狀態。好的諮詢師特別擅長將思考的機會丟給來訪者,自己說的話卻不多。
所以我們先做個定義,專業能力越強的諮詢師,就是那些越能夠讓廢話減少的諮詢師。
- 語言互動工作
面談、網路、電話這三種形式的諮詢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諮詢師有機會貼著來訪者的每一句話走,同時也就有機會讓來訪者在某一句話中深挖下去,例如來訪者通常會帶著總結性的混亂情緒開場,例如『這日子沒法過了』,『我覺得很焦慮』,此時諮詢師有機會去澄清,到底是什麼讓你覺得日子沒法過了?這些事情的前因後果是什麼?經歷這件事情時候,來訪者的認知性評估是什麼?情緒是什麼?
因此單從對話和語言內容層面,網路和面談是一致的(排除掉網速的影響)。就像剝洋蔥一樣,一句話一句話的理解、分析、反饋。因此在這個層面上,面談=網路。
與其相反的是書面工作,例如貼吧論壇書信等。通常諮詢師收到的信息有兩種,一種是『這日子沒法過了,我真想離婚,但是我又沒辦法自己帶孩子,救救我吧,覺得生無可戀』,這種來訪者把自己的情緒炸彈直接扔給諮詢師,彷彿在說『拿走,你給我處理下,順便說點咒語把我治好』;還有一種是講故事,從自己幼兒園那年開始講自己的悲慘經歷,彷彿這輩子沒過過一天好日子,最後一句話『請問我該如何做才能忘掉這些經歷?』
- 諮詢空間
通常一個諮詢室必備的物件有三套:兩把椅子(家庭、團體的話就是n把)、一個鐘錶、一包紙巾。其他的一切設備都屬其次。當然這一切都需要在一個相對封閉安全的空間存在。對空間安全性的要求,最好做到屋裡說話屋外聽不到,同時絕對不會有人隨意進出諮詢間,窗戶只能看到外景,而外面的人幾乎看不到屋裡發生了什麼。只有在這樣的空間里,來訪者才能感覺到安全,才回把自己過去悲傷、羞恥、委屈的經歷表達出來。
另一部分就是專心,諮詢間的裝飾最好簡單清爽,盡量不安裝座機。這樣能夠確保在來訪者談論自己時,不會被其他的因素所干擾。這一點倒是沒人會犯錯。
但是網路自己卻有著這樣的問題。首先在安全性上,來訪者不一定能夠找到一個足夠安全和安靜的空間,除非是單身公寓,否則即便是自家卧室也難免有人出入。另外很重要的就是電腦作為通訊工具,難免彈窗或『您的電腦需要加速』之類,因此對於來訪者也會是一個影響。
在某些咨訪關係中,來訪者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它來自於和諮詢師的移情。在網路諮詢中,通常此時來訪者會選擇自己玩兒,例如滑鼠開始來回點擊新網頁,或者掃雷等遊戲。這種現象在網路團體心理當中是非常常見的,因為團體成員在走神還是傾聽,視頻中很難察覺。
在空間這個問題上,面談>網路。
- 移情vs反移情
移情現象意味著咨訪關係進入到了更深入的層面,因為雙方開始把自己與過去重要人物的關係移植到現在的關係中。
我們在面對一個活人的時候,能夠更加主動清晰的去觀察對方,不僅在於其面部表情,甚至包括呼吸、音調的變化、味道(是的,身體和香水的味道往往很重要)等。更全面的內容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將人立體化,而一個更加立體的人就更容易引發我們自己的情感。
視頻當中我們只能看到對方『希望讓我們看到』的部分,這在關係中就更像是一個聚焦過程,難以看到全面的對方,更不容易產生移情。或者更容易產生與對方無關的移情。
我們再說兩個人產生火花時,通常是在眼神對視的那幾秒鐘。但礙於設備的問題我們永遠無法做到真正的對視,因為當我們看著對方眼睛的時候,在對方看來我們再看別的地方;而我們再看攝像頭的時候,對方卻能夠感覺到我們在盯著他看。
因此在產生移情這部分來看,面談>網路。
- 肢體接觸
諮詢師為什麼要害怕肢體接觸呢?在與具有反思能力的來訪者工作中,適當的肢體接觸往往是一種強有力的支持,我們可以體驗一下一個人跟你說『太棒了』和拍著你的肩膀說『太棒了』是非常明顯的差異。正所謂『話不夠,行為湊』,肢體接觸能夠幫我們表達超過語言很多倍的內容。
當然肢體接觸不能白接觸,我個人習慣通常在某次工作結束時如果有肢體接觸,一定會在下次工作中找機會討論,上次我們握了一個手,那時候你什麼感覺?如果在過程中有肢體接觸,我會在後半段的諮詢中討論這個問題。經過討論的接觸才能形成營養,反之則容易陷入移情。
因此在適量肢體接觸層面上,面談>網路。
做個總結吧:其實我個人還是比較傾向面談的,但介於經濟方面問題,我建議二者集合開展。例如絕大多數時間做網路,定期(例如每個月、每個季度、甚至每半年)做一次面談。
應邀!
中德,中挪,中美等連續培訓都是由精神衛生中心等舉辦,每年有面對面的心理諮詢/個人分析的機會。
CAPA都是提供網路分析的,有的人適合,有的人確實一看就感覺不行。
法國的某些資深分析師會直言這樣很多軀體的物理世界面對面的信息都架空於網路上了,(我個人感覺可以參考有人喜歡親密談戀愛,有的人會選擇遠距離談戀愛,反正能繼續的一定都有特定的適合地方)。
長程治療的話是至少三十次,甚至三年,幾年的,我個人認為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呈現,呈現的廣度和深度。
是基於具體的問題解決模式,帶有一定人格層面成長的心理諮詢的長程治療;還是在需要現實變化中承擔某些情緒情感耐受性的支持性為主的長程治療;還是支持解釋穿插,解釋為主的長程治療,又或者揭露某些(家庭/家族)潛意識修通。這些還是有區別的。
我們用基礎性來收集病史,通過心理諮詢使得來訪者懂得利用心理諮詢來表達和理解自身的情況。
如果對方需要更多自我功能方面的支持,我們提供很多情感上的支撐。無論是命名、具體化、澄清等等。
如果對方對於那些無意識思想和情感希望達到意識上的理解,那麼在長程治療的傾訴過程中,會有一定的揭露性。
當然以上模式會貫穿整個心理諮詢過程,長程治療中的有利點是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可以提供來訪者嘗試(如果在心理諮詢中,我們詢問來訪者的內容,來訪者毫無意識,那麼我們就陪伴關注對方表現出更需要的,而不是深層的)
當來訪者更多表達需要自我功能的提高去適應情感關係,工作,人際生活模式等,我們嘗試更具體化。
如果來訪者表達想要更多的意識層面對於發現的情緒情感問題理解,那麼在更長程的時間內,來訪者可以逐步重複地反覆同樣/同類主題來達到自發性的覺察和理解,而不是我們告訴對方。
那麼我覺得這些過程中的關鍵是心理諮詢師是否能聽到;來訪者是否能感覺被聽到,或者說感覺能傾訴;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是否有合作的感覺,比如共同設定目標,共同探索來訪者的個人歷史和體驗,共同探索思考的可選方式,共同檢驗現實,共同思考後果,共同解決問題,共同組織或規劃,共同做某事。
我是最早2006年分析的時候就因為對方是法國分析師,所以當對方來國內的時候我們面對面,對方在法國的時候我們通過網路。 最初開始的時候是面對面的。
後來一些國際學校心理學年會的督導,榮格派的督導面對面,或者團體;中挪面對面,最多一周五次,;CAPA是純網路一周三次。
感覺在需要支持性的來訪者上面,或者支持性部份的示範和指導這些角度,面對面對感覺具體緩和有效。
在鼓勵、重新定向解釋等等很多地方,面對面被聽到的可能性會更大。
網路不通暢或者網路故障是很奇妙的事情。
我發現當有些不適合的內容,過快,或者過於渾沌之類就會網路不通暢,類似共時性,或者潛意識說嘿我還沒準備好要完全意識化,請在給我時間之類。
當然也有網路真出問題的客觀事實情況。
往深了講可以參考這個: 【中德班晚間演講二】錄音文稿2015.09.20《情境性理解——一個接近潛意識的精神分析概念》(K.Kocher )
所以回答題主的話,一個專業良好的諮詢師做視頻諮詢,在做長程治療中有情感支持等方面的區別,如果是就心智化提高什麼,總的來說問題不大。
如果是創傷性很明顯,或者自我功能更多需要支持等,會有一定影響。 我個人感覺如果是專業很良好的心理諮詢師一般這種情況會選擇心理諮詢作為輔助性服務。 也就是我這類來訪者一般都有自身另外的面對面的精神科醫師或者別的心理治療師在同步進行這個長程治療,心理諮詢只是其中一部份,但是主力還是來訪者個人的多方面資源選擇。
我們成年人的過渡性客體,依戀可以是多元化的,類似韓劇偶像也可以是情感寄託,我知道我還有現實伴侶等。
請問你是諮詢師嗎?這個問題提的還是很不錯的,引起了我的共鳴。
小城市的問題在於:人們的心理健康意識薄弱,心理諮詢理念不強,諮詢師水平參差不齊,說難聽點就是,你找不到一個好的諮詢師。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不見優秀諮詢師在自己身邊供自己成長的機會。通過這兩年的市場調查,我發現越是不發達的地方,諮詢師的水平越低。一是跟環境有關吧,大城市人們生活壓力大,諮詢效果好些;而小城市往往只能自我琢磨,多看書和參加活動提升自己能力。
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水平,離不開網路。通過網路認識一些諮詢大神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回到問題上。水平較弱的諮詢師做面對面諮詢時一般會面臨如下問題:一是經驗欠缺,對待各種突發事件會顯得驚慌失措,尤其是求助者的刁難,會讓你特別難堪。二是治療效果不佳。這是新手存在的普遍現象,剛開始做諮詢時都會存在。三是自信心受到打擊。諮詢失敗多了,自信心自然會受到影響,我是不是適合做諮詢師?我到底能力如何?心中充滿了疑問。
另外,專業諮詢師做視頻諮詢一般是不接受的,相比電話以及文字諮詢接受度更低。主要是網速,網速延遲不僅聲音聽不清楚,人物動作也很僵硬,而且隱私得不到保障。
所以,我還是堅持面詢為主,網路諮詢為輔的方式。如果是網路諮詢,先是文字,後是電話,最後是視頻。因人而異。如果一個諮詢師水平夠的話,什麼方式都能起效果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諮詢師的認知就是合理認知?
※心理諮詢師與來訪者的關係,更像感情深厚的好友還是商家與顧客間的支付關係?
※軍訓被當學長的教官侮辱毆打,我該怎麼辦?隊伍里卻還有人向著教官,這是怎麼回事?
※爸爸就去世了,妈妈远嫁,现在上了大学,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难过一次,能提点东西矫正一下我的人生观吗?
※沒有心理學、醫學背景,研究生畢業,軟體開發行業,對心理學感興趣,希望提升一下自己,有必要考心理諮詢師證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