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落後,有哪些原因?
台北市只有一個101大廈,基建水平明顯不如大陸,是因為自身工業能力有限,鋼鐵水泥工業不發達,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台灣如果要搞大規模基建建設,是不是有很多原材料需要進口,還是基本能自給自足?
-
說台灣的「基建」,可以從台灣一個小故事開始說起。
「中正路」,台灣的城市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叫「到處都有『中正路』」。
一般來說,台灣島上,每個地方鄉鎮縣市,穿過城市中間那條主幹道,不是叫「中正路」,就是叫「中華路」……,台灣早年的建設,很像是串項練,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從北到南,從最北的基隆,西到高雄屏東,東到台東花蓮,全是用一條縱貫台灣島的公路(縱貫線)串起來。
一、
普通公路,在城市外,就叫「省道」,進了城市,就叫「中正路」「中華路」。
所以早年在台灣,你很難迷路,往北往南,你只要記住太陽的方向(在你左邊或右邊),只要找見中正路、中華路,你就能找到南北,就能去到你要到的城市。
ok,這種「串項練」式的公路建設,在郝伯村(李登輝時期)當行政院長時,下決定要更改了,他說「台灣的城市道路,應該像『蜘蛛網』,而不是『串項練』(大意如此,句子是我編的)」。
所以,曾經有一段時間,台灣全島的城市,都在大舉公路建設。(時間約為 1989 年,郝伯村就任行政院長。),郝伯村的背後是李登輝,這,其實是李登輝的意志,此君就是個「基建狂魔」。
在整個李登輝主政的年代,台灣的基建是很瘋狂的,最明顯的例子是「台北市」,當時的市長叫「黃大洲」,他是李登輝在台大當農業教授時,教出來的高材生,後來又留學長春藤名校康乃爾,成了李登輝的異國學弟。
台北市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一口氣同時舉建幾條捷運,有高架的,有地下的,有高承載的,有低運量的,整個台北市成了巨大的工地。(這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特例),黃大洲這廝不但六條捷運同時施工,而且還把(經過台北的)鐵路全部地下化,把所有污水管道地下化(並經處理才排放),更瘋狂的是,全市線路(電線、電話線)全部地下化……。
這種氣魄,放全世界都是無人可比的豪邁。
整個台北市陷入癱瘓,活過那年代的台北人,當知我所言非虛。
要說台灣基建落後的人(大陸網友),請一定把你的目光轉回90年代,去看當年的台灣報紙,包括北二高(1987年)啟建,整個台灣有整十年不止的時間,就是個巨大無比的超級大工地。
一直到台灣經濟的最高峰(1997年前後)這樣的基建瘋狂,才終告段落。公元 2000 年,李登輝下台,下台前,李登輝這個「基建狂魔」還促成的最後一個大交通建設:「台灣高鐵」(1998年5月,台灣高鐵公司成立,2000年動工興建。)
從 1989 年到 2010 年,台灣的基建,要我說,已經不是「瘋狂」二字足以形容。
(台北捷運,蓋了三十年也沒停,到現在還在不停地建造當中!)
二、
為什麼很長一段時間,台灣不敢大搞「基建」了。
陳水扁主政,馬英九主政,都把「基建(尤其是公路建設)」放涼?……
陳水扁和馬英九,寧可爭蓋各種工業區,儘可能不去碰(交通)基建。
(這兩位都作過市長,也作過總統。地方和中央財政的問題,冷暖自知。)
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的教訓」。
日本的淪落下坡,其實跟日本國的「過度基建」,有非常明確的聯繫,觀察日本,當能知道,「基建」其實是個巨大的陷阱。這部份的相關論述,若大家感興趣,可以去讀艾力斯.柯爾(Alex Kerr)寫的「犬與鬼:現代日本的墮落」。
裡面長篇累牘地討論到,日本人的「基建」過度,造成國家的沉重負擔。
日本是個很喜歡改造自然環境的民族,書中寫到,日本幾乎所有的海岸,所有的河堤,都被「人工堤坊」化,每一條河流都有「水庫」,每一個城市,每一個鄉鎮,每一個村裡,每一條道路,都有嚴密的公路建設,細緻到布滿無數的路燈,無數兀自閃亮,無人使用的紅綠燈。
(書中最可怕的例子,是日本人為了經濟效益,把所有的森林都改成「杉木」,造成日本特殊的花粉熱,每年開春,杉樹一開花,全日本島就開始打噴涕!……日本島的森林,成了一個可怕的制式模樣,所以,才有日本特有的「『森林迷路』式自殺」,想自殺的日本人一走進日本森林,就分不清東南西北,在迷宮裡走不出來了。)
日本的「基建過度」,產生一個非常可怕的問題,就是「公路平均八年要大修一次(費用約為原始起造費的幾分之一)」。而其它的基建,雖然養護周期長一些,但要知道,人類造的這些鋼筋混凝土是有壽命的,一般是五十到八十年。時間到了,等於整個得重來一次。
這背後的根本原因,其實是「貪腐」,日本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執政的是自民黨,自民黨全都是像李登輝一樣的「基建狂魔」,為什麼?因為每個自民黨的議員,幾乎都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和營造廠。
於是,把「基建」拿來當作萬靈妙藥,利用基建,提升國家和地方的GDP。也把基建,拿來充實政客們自己的錢包。一上任,就利用政治來「立項」,基建項目開工了,就有進賬。
從1950 年代(戰後)開始的瘋狂基建,到了八零年代是高峰,二十世紀末,整個日本島,到都在漏水,得開始得維修了,修不好的,基建壽命到了,更得敲掉重蓋。
可這時,日本中央政府沒錢了,日本地方政府,更沒錢了……。
(日本政府債務,高達全球第一名。)
「犬與鬼」一書中,還舉證了一個荒唐的現象:在日本的地方城市鄉鎮,主要的就業人口,八到九成全是「營造業工人」。地方經濟落後,人口減少,沒蓋房子,哪來的「營造工程」呢?……這些日本的鄉下人,全在修馬路,修堤坊,修水庫,修種種種種數之不盡的,多餘的「地方基建」。
說到「日本的沉淪」,坊間書籍無數,我覺得都沒有「犬與鬼」一書說來道地,每個國家都有起起落落,但為什麼日本就是爬不起來?……(最簡單疑問,日本這樣一個和平憲法治下,沒有豢養龐大軍隊,沒有對外戰爭,沒有窮兵黷武的民主政體,不是基建過剩,龐大的政府債務是怎麼產生的?)
日本衰敗的理由當然有很多,但從日本獨步全球,獨一無二的「過度基建」,就能看到日本人的「人工島困境」,絕非輕易可解,而且在日本人的政治生態(慣性)下,他們也一點沒有解決的意思。
三、
所以,不像中國大陸,因為大陸有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可以作政策補貼……。大陸政府所擁有的執政優勢,是其它地方所沒有的,也不可能見到的。所以,大陸的基建狂潮,放在這個世界其它地方,都是不可想像的任務。
(最美妙的是,中國基建的壽命到期,維修高潮,還在數十年後……)
尤其,在外面的資本主義世界,一般常見的民主政體,還有「中央」和「地方」的分權,強調「地方自治」四字,政治人物看的多了,會算賬了,在累積了這麼多(日本)經驗後,是不會,也不該把「基建」拿來當作施政重點。
因為遲早它會成為「地方自治政府」沉重的財務負擔。
因為,用「基建」拉動經濟,是一次性的。而且多是中央支出。
後面的「養護」,則是長期的,吃的是地方財政。
以「蔡英文」為例,她現在大搞所謂的「前瞻計劃」,裡面有一堆莫名其妙的「基建」,比如「在不到三四十萬人口的地方縣市搞『輕軌』」,在我眼中,那就是種極度的不負責任。
表面上經濟被拉動了,可是(可想而知)地方政府未來絕對負擔不了「冗餘基建」的維護與保養。蓋的時候,中央出錢資助,蓋完之後呢?……台灣的地方政府的稅收是有限的,當一堆錢拿去修路補路,給沒人坐的地鐵、輕軌、捷運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地抽地下水、供電、保養維護時,什麼錢會消失?
教育、醫療、文化、治安、社會福利、災害救難、交通,全部都會被抽血。
像高新工業密布的新竹、竹北這種科技大城,有良好稅收基礎的,
可一個人口四十萬出頭,一個才十七萬。
你把兩地全市人口,每天都拉到輕軌上走兩次,這條輕軌,也一定要破產。
總之,基建過度,剛蓋起來時光鮮亮麗,時間久了,全是吃「地方財政」的黑洞……。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常識,是日本這個國家貢獻給全世界的,血淋淋的教訓。
大家都知道,經濟不行了,政府扔錢搞基建就能拉抬經濟(誰沒聽過「羅斯福」蓋「胡佛大壩」呢?),但台灣為什麼不敢作?是台灣以前的執政者(陳水扁、馬英九)笨?……還是現在敢大舉花錢的執政者(蔡英文)聰明無比呢?
這其實是個可以深思的大哉問。
台灣是不是基建落後?(這個密布公路鐵路,路燈點遍的小島,還叫基建落後?)
這個「基建落後」的「偽命題」,且先不去扯掰,咱們就說「基建」二字。
說台灣的「基建」,說到這麼遠來,其實也是一個提醒。
-
先說一下:
基本建設:Capital Construction 指的是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增添固定資產的建設,如建設礦井,鐵路、公路、橋樑、農田水利,以及安裝機器設備,購置船舶,車輛,機車等。基本建設完成以後,向統計部門層層上報新增固定資產值。另一種詮釋:基本建設指的是實現固定資產再生產的一種經濟活動,它包括固定資產的建造和安裝、固定資產的購置以及與此相聯繫的其他工作(如:征地、設計、科學實驗、培訓、建設單位管理工作等)。
這是基建的定義,
台灣我沒怎麼去過,但是很多東西可以分析出來:
我們平民感受到的無非是交通是否方便,用電是否夠用,通訊良好,以及學校,橋樑等
但注意,1台灣是個島,台灣是個島,台灣是個島
2加上其他島嶼,不過3.6萬平方公里噢。
3人口是2300多萬。
4台灣經濟是以進出口導向型。
首先看4,進出口導向型,外加台灣是個島。
出於方便,我建立工廠等都會靠近海洋,不會靠近內地。
所以道路情況,當你在台灣內部旅行的時候,道路情況可能一般,也比不了內地。
工廠什麼直接從海口接到貨物後,在直接出口就好了。除非運到給居民消費,不需要通過內地道路。
中國大陸情況不一樣,很多資源都依靠從內地進口,外加上10億多人運輸,消費。
市場大小情況不一樣,
道路狀況肯定好的多。
其次感覺中,目前除了印度,美國以外,沒有國家和中國比城市高樓大廈。
也不能比。
簡單點,中國遠超13億人了,上海人口2400萬,面積6300左右平方公里
高度集中,
比台灣多的人口,面積卻只有台灣1/6
這還是把上海許多郊區都算上。如果集中起來更加可怕。
所以台灣就是大家看的大樓數量怎麼可能和上海比,當然大樓不屬於基建。
因為那麼多人,我要服務面積大的多,標準自然降低,
第三,台灣這些年政治
90年代李登輝,接下來陳水扁,
後面是馬英九,外加蔡英文
說白了,從90年代起,台灣強大後,那時候大陸經濟一般。
最高峰,大陸經濟只有台灣經濟2倍。
李登輝開始膨脹,鬧著台獨
而且到目前為止,台灣各種政治鬥爭不斷,醜聞太多。
一來軍事支出,台灣一般在GDP的3%左右,甚至有些時候更高。
但除了沙特,美國,俄羅斯。強大地方或者國家開支一般在2%左右。如法國2.09%
甚至很多更低
比如中國才1.28%
而且台灣稅收不高,我查到台灣稅收是不到GDP13.5%,很低了。(和出口導向型有關)
加上軍費,公務人員支出,沒多少錢去修基建,台灣政府其實很窮的,很窮的
政治動蕩厲害,
那麼你這任期結束了,你不敢保證你在位,或者你政治繼承人在位
修基建,得幾年時間。
搞不好,到時候是你對手在位。難道到時候給對手送政治福利。
誰記得你了?
還便宜對手。
何必了?
還不如
所以台灣基建是以下四個原因,至於腐敗等絕對占不了多少原因。
我是台灣人,感同身受,
1.民粹多,大多蓋些捷運交流道等 對經濟沒有太大助益之建設
2.政黨輪替,前任市長規劃之建設全部取消,造成換一次市長,重新規劃的現象
3.政黨杯葛,行政單位在進行建設規劃時,立法機關的民意代表常常挑毛病,不停修改,才會看到今天台灣某條捷運蓋了二十幾年
4.環保團體,這群人,通常是民進黨的,只要國民黨要進行什麼建設,這群人就暴動似的抗議,造成建設進度延遲,但當民進黨執政時他們卻又鴉雀無聲
5.大陸地大,進行各種建設經驗豐富,相比台灣,效率和技術是好太多了
總而言之,就是各種團體的杯葛,以及沒有前瞻性的規劃,造成建設只為討好選民,只要有票,花多少錢,做什麼東西都沒關係,才會看到,至今錢都花在各種社會福利還有一堆對經濟發展沒有直接幫助的建設
你說的大陸,是指上海,蘇南,還是皖北農村,還是四川小縣城,還是東北工業基地,還是南疆農村?
台灣的基建你再怎麼看不起,也遠好於中國廣袤無垠的中西部的絕大多數地區。
台灣說白了就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一個較發達的省份,你把他抬上天去沒意思,你把他貶下地去也沒意思。
還有,北上廣,長三角珠三角代表不了整個大陸,台北高雄也代表不了整個台灣。
本題可以改名叫:如何為基建落後洗地?
「摩天大樓不等於基建哦」
啊,說得真好,那什麼叫做基建?
電力,交通,通訊?
你確定台灣這些方面能跟大陸比嗎?
台灣基建很發達,所以用愛發電,夏天號召大家去商場吹空調。
限電,在大陸好像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吧?
比交通?呵呵吧?
那些說西部山區的,你好歹自己去看看吧?
那為什麼台灣基礎建設落後?
1、發展較早。
「我家二十年前買了個大背投,現在也不落後吧?」
2、沒有自己的建設力量。
對比一下台灣和大陸高鐵的價格,就明白了。
3、島內政治問題
這個就不多說了。
十年前大陸如火如荼開始修高鐵,不知道有多少人噴大陸是過度建設。
南京到上海要那麼多高鐵幹嘛?
現在怎麼樣?高峰時期一票難求。
過度建設?過度你個友善度!
106年度台灣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入約新台幣1兆8444億元,歲出約1兆9980億元,按照RMB:NTB=1:4.5來算,4440億人民幣。
4440億人民幣……京滬高鐵建設總投資2209億元人民幣……光修路不買車……
你跟窮人談什麼基建?
因為基建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完成之時剪綵的通常是不同黨的下任或下下任,等於是為人作嫁。而且,蓋基建很容易惹官非,很多貪瀆圖利的爭議都發生在建設上。要是蓋出的建設有瑕疵,就算卸任了,還是會被收割的下任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拿出來批鬥,如台中歌劇院。或像台北大巨蛋,只因為現任想要羞辱前任,就硬要說那是弊案,以至於現在還在那裡成為大廢墟。
會有這些現象,主要是兩大黨的執政重點不同。國民黨比較著力於基建,民進黨比較熱中於找國民黨基建的弊病。兩黨輪替下,這種輪迴就無法打破。你有沒有想過國內為什麼沒有老爺車,美國/歐洲為什麼樓都是舊舊破破的?
因為別人建得早,同是公路,早30-50年更遠的可能上百年就建在這裡了,房子同理,你想你現在住的地方再過個30年也是破破舊舊的。
5大電腦巨頭,台灣佔了2個,一個華碩一個宏qí,從此可見經濟發展還是不錯的。就像中國現在為什麼基礎設施那麼好甚至高於其他發達地區,主要原因就是:
中國這些東西都沒有,現在中國有能力搞定基礎設施,當然是越先進越好。
而台灣基礎設施起步早,很多東西更新換代過於麻煩,所以自然比不過內地。
一己之見 望指教台灣的基礎建設大部份都是三四十年前就蓋好的(目前有在緩慢更新)
用大陸這幾年新蓋的那些來比其實並不公平。
雖然可能(不夠大氣),但品質與水準可是一點都不會輸給大陸喔。
如果拿中國北上廣比,全世界都沒幾個地方比得過中國。
然而北上廣軟體方面落後不少,而大陸鄉下硬體也沒跟上……
台灣憑心而論基礎建設挺好的,大陸雖然發展很快,也不要過度膨脹,畢竟先富起來的不能代表整個大陸。台灣現代化發展比大陸早很多,很多建築物都是三四十年前建設的,有的住宅更久遠。你當然不能拿大陸十幾年到近幾年的建築物與之相比,沒有任何可比性,年輕的姑娘漂亮還是四五十歲的阿姨漂亮?而且都市更新基本上只靠火災還有地震…震不倒就繼續用。台灣地震多,不適合建太多高樓,而且台灣人喜歡住獨棟的房子,和大陸的城市幾乎都是住公寓高樓有差別。兩邊政府對於容積率的還有綠化的規定也有差別…土地私有,政府無權亂拆我家老房子,要賠償的話,政府又沒那麼多錢,即使真的給得起賠償,也沒多少人想要自己家被拆,我一句不同意 你也無法拆。
歸根結底 還是政府沒錢,同樣的因素很多國家地區都有,但別的地方也不見得像台灣這樣…
順補一句…高樓大廈不叫基建,台灣的基建還是不差的。
101大樓 這不叫基礎建設!
根據基礎建設的定義:
基礎設施(英語:Infrastructure)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亦都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及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
所以看待台灣的基礎建設要從這樣幾個方面來看:
公共設施:公路 鐵路 通訊 等等
社會性基礎設施:學校 醫院 體育場 劇院 博物館 等等
@yolfilm 的答案可以適用於台灣、日本甚致大多數歐美髮達國家。這是對的,但不能應用於中國。
把基建看作國家投資項目。就會有一個錯覺,基建可以不賺錢,由政府補貼。
我修路時聽老百姓最多的一句話是:"政府修路到是好的,但車沒這麼多修這寬作什麼?"我問答就是:"以後堵車別罵我就可以。"基建狂魔的基礎是擴張性的經濟發展,一但經濟擴張不在基建就無法持續。
台灣、日本基建崩潰就是基建對經濟發展起不到促進作用而導致的。台灣、日本基建的死穴是基建容量太小,無法支撐基建企業到質變。新幹線、捷運幾年就修完了,基建企業一口老血吐出來沒合同了。然後轉向、萎縮,產品升級就更慢,企業在國際市產的競爭力就是下降。幾十年後基礎設施老化就開始修修補補,基建無法提供經濟擴張。這種模式就是一個死字貼腦殼上。這是種惡性循環,企業拿不強有力的產品,政府無法從基建中獲得經濟利好,就像個病入膏肓的老人死路一條。
1.經濟效益。
2.企業規模。
3.產品性能。
這三個同時發展才能維持基建,然而台灣、日本不具備足夠大容量的市場。所以台灣、日本均是市產太小維持不了高水平的基建。
台灣南北長394公里,就高鐵為例大概600km/h就是台灣鐵路的技術閾值。到了這個速度,鐵路一但鋪開就可以整合整個台灣經濟。再向上走對於台灣就沒有顯著的經濟效益了。這就是基建上限,到了這步經濟效益下降,企業規模萎縮,產品性能停滯。政府就得貼錢維修,所以基建就開始越來越爛。
台灣一但學大陸一樣當基建狂魔,產能過剩一條就可以崩死台灣。台灣沒有這麼大的市場來容納這麼強的基建行業,魚缸里永遠養不出鯨魚。
不僅台灣基建落後,全世界都基建都落後。中國十幾天蓋好一棟樓,牛!(國際友人說的)。中國的建築基本都只需要主要領導同意就夠了,然後就是gov支持,新聞媒體造勢,關鍵是並沒有什麼阻礙。gov提供便利,甚至還幫著貸款,連錢也給你省了,外加中國勤勞而低廉的工人,造十個巴別塔都是小意思。
台灣不缺基建,只是用舊了而已。
美國人均那麼高現在也不會大搞基建了。
台灣政府現在全都在欠債還強推前瞻計畫。
別忘了台灣的面積和大陸沒法比,而且台灣已經過了通過大搞基建促進經濟的時期,大陸大搞基建那套手段用在台灣不合適。
台灣城市化率都已經非常高了,再大量搞新的基建後果就是蚊子館,幽靈輕軌。
根據我觀察,大陸現在也不是大搞基建了,都是有選擇的在做。
最上面那個答案其實很荒謬.
是個人都知道公路建了要維護,你提個日本建了公路維護不起,然後說台灣是吸取教訓,搞得好像日本經驗是普遍適用的似的,好像不止你台灣應該吸取日本教訓,全世界都要吸取日本教訓似的...
台灣基建為什麼落後,跟日本原因一樣:經濟不行了.
就這麼簡單.
你建公路的時候是經濟行的時候,到維護的時候了你經濟垮了,日本泡沫經濟泡沫破了,台灣民進國退了.
現在也有人提到美國的基建也不行了,那麼美國跟日本台灣的區別在哪:
美國依然有錢,只是之前幾屆政府都沒把錢分配在基建上而已;日本和台灣是沒錢了.就這個不同.
所以美國想搞基建,現在依然能搞,特朗普要投1萬億美元做基建,人家照樣能搞起來.
而日本和台灣,就是沒錢搞而已.
什麼時候日本經濟徹底復甦了,依然還是要投入基建,因為國家人民都需要,因為發展地方有這個需要.日本泡沫經濟時代就提過要發展地方,只是後來泡沫破了.等經濟恢復了,公路鐵路照樣要繼續發展,地方的公共設施照樣要繼續發展.
日本每一個鄉鎮每一個村裡每一條道路都有嚴密的公路建設...怎麼我看日劇的時候看到不是這樣呢?
而且日本的經濟問題是來自基建?呵呵.那經濟槓桿呢?而且日本負債嚴重根本不是如最高答案那樣看的好吧,人家是為了高速發展好吧.就好比一個能賺錢的企業,跟銀行借了很多的錢,可是人家企業同時也在正常發展大量賺錢,只要不是崩掉資不抵債,債務這東西不好拿來嚇唬人好吧.
台灣連吸取日本教訓的資格都沒有,因為將日本比作企業的話,人家還能看到發展,還能看到盈利,而且內部穩定,起碼看上去總歸還是會好起來;
而台灣呢?越來越差,盈利持續減少,內部還亂到不行,連看上去會好起來的這麼丁點可能性都不存在.
最高的那個答案...估計也是受日系文化洗腦了,就好像武田信玄覺得孫子兵法就風林火山四個字,剩下的都是白寫的,就風林火山是奧義;這位也是,來本書告訴你日本的問題是基建,那其他問題都不用提了,日本的問題就是基建.
天真.
這個密布公路鐵路路燈點遍的小島還叫基建落後?...沒說你基建沒有,沒說你基建很少,說的就是你基建是舊的,是以前的,是以前水平的,不是最新水平的,而且也是不夠的.
(最美妙的是,中國基建的壽命到期,維修高潮,還在數十年後……)
這句尤其噁心,也很蠢,因為基建問題我們不是跟日本台灣歸在一類的,而是跟美國歸在一類的,只要我們願意搞,搞得起也養得起,而且也有硬需求,怎麼都得搞.還能越高越好.
數十年後,數十年後我們會更有錢,技術會更好,基建的成本會更低,因為我們是良性循環,基建促進發展,發展了有錢搞基建,還能出國幫別人搞來掙錢.
亞投行的全稱是什麼: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什麼這麼多國家加入,因為需要基礎設施投入.台灣如果是吸取了所謂日本教訓,那就極其愚蠢了,因為不管怎麼說,基礎建設都是必需的,做不起也就罷了,因為有代價所以做得起還不做,這就叫鼠目寸光
我是臺灣人,大陸人會覺得臺灣的市容跟建設落後是因為土地所有權是在人民身上。只要我不想重建房屋,政府也不能拿我怎麼辦,如果政府想徵地都市更新,很簡單,拿錢出來買地,不然我的土地上要蓋不蓋,要漂亮要醜陋都是我的自由。這就是為什麼就算是臺北市區的房子大部分都還是60、70年代的外觀了。
個人實測,大一的時候住在新北市大屏林,大屏林捷運站開始挖捷運。
挖了四年,直到我畢業,依然沒有完成,不是停工或是閑置,而是天天有工人進出,有機械聲響,但是依舊沒有造好。
我初中的時候,公交車站因為造地鐵而換位置,換了臨時站牌回家變得特別方便,一共11個月就換回來了。
台灣的需要動土的基礎建設真的很慢,很慢很慢。
但是ubike(自行車租借服務)之類的,就非常快,注意到之前就造好了。
看不下去台灣人跑來洗地。
台灣的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落後主要有兩個原因:1. 台灣是個島!2.台灣資本凈流出!
就像單細胞動物不需要血管和淋巴,小屁爛島也不需要發展基礎設施。人類基礎設施的大發展只能由美俄中印和墳頭長草的日不落帝國來推動!
台灣在李登輝下台後(2000年)基礎設施建設停止的主要原因是加入世貿。幾百萬台商帶錢跑路,台灣人拿著高大上的護照跑去澳洲打工,擠奶跟被擠奶,還發展個毛的基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