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小說《三重門》中哪些地方引用了哪些名著?

韓寒代筆的一大論據即為《三重門》中大量引用了諸如《茶花女》《紅樓夢》《管錐編》等名著,這對於一個中學生來說幾乎不可能。
《三重門》中這類引用都在什麼地方呢?


一、知識面寬廣

《三重門》知識面涵蓋巨大:社會知識面、中國古典文學知識面、中國古詩經翻譯到外國的真實情況、中國國學知識面、莎士比亞全集、西方哲學知識面、西方美學知識面、1998年之前的中國美學界知識面、英語知識面、英語詩歌知識面、中國朦朧詩知識面等等。

必須指出的是,作者對《三重門》中的這些知識並不是泛泛地了解,生硬地套進文章中,而是達到「信手拈來」、「隨心所欲」的境地。這說明作者其實是有著更寬泛的閱讀量,其知識儲備還遠遠不僅止於此,就像是「拿小水杯從一個大桶里舀水一樣自如」。

《三重門》原文:

每周的課也上得乏味。馬德保講課只會拖時間而不會拖內容,堂而皇之的中西文學史,他花了一個月四節課就統統消滅。沒課可上,只好介紹作家的生平事迹,去借了一本作家成名史。偏偏那本書的作者似乎看多了立體未來主義派的《給社會趣味一記耳光》的宣言,字裡行間給大作家打耳光。馬德保念了也心虛,像什麼「郭沫若到後來變成一隻黨喇叭,大肆寫』畝產糧食幾萬斤』的噁心詩句,這種人不值得中國人記住」,言下之意是要外國人記住。還有:「卡夫卡這人不僅病態,而且白痴,不會寫文章,沒有頭腦。《變形記》里格里高爾·薩姆沙變成甲蟲後怎麼自己反不會驚訝呢?這是他笨的體現。德國人要忘記他。」馬德保讀著自己覺得不妥,不敢再念。見書扉頁上三行大字:「不喜歡魯迅,你是白痴;不喜歡馬里內蒂,你是笨蛋;不喜歡我——你老得沒藥救了。」

馬德保不認識墨索里尼鍾愛的馬里內蒂,對他當然也沒了好感,往下讀到第三條,嚇得發怵,以為自己老得沒藥可救了。不過「老」確是無藥可救的。

馬德保再翻到一本正規的《中國作家傳》,給前幾個人平反,但是先入為主,學生的思想頑固地不肯改,逢人就講郭沫若是壞蛋,卡夫卡是白痴,幸虧現在更多的學生沒聽說過這倆人的名字。

分析:西方歷史與文學知識面。短短几段,涉略了未來立體派、卡夫卡、墨索里尼。關鍵是還知道墨索里尼鍾愛的人是馬里內蒂。

林雨翔忙要伸手去拉,沈溪兒寧朋友死也不讓雨翔玷污,拍掉他的手,扶住Susan。Susan驚甫未定,對林雨翔赧然一笑。林雨翔怔住,杜甫的《佳人》第一個被喚醒,腦子裡幽幽念著「絕代有佳人,絕代有佳人」。第二個蘇醒的是曹植的《美女賦》,「美女妖且閑」,這個念頭只是閃過。馬上又變成《西廂記》里張生初見崔鶯鶯的情景,「只叫人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然後變性,油然而生《紅樓夢》里林黛玉第一次見賈寶玉的感受,「好生奇怪,倒像在哪裡見過的,何等眼熟」。暢遊古文和明清小說一番後,林雨翔終於回神,還一個笑。

分析:古典文學知識面:此段所涉及知識面也十分了得。作者顯然熟讀曹植所有作品,從中採納與此小說有關的《美女賦》。此外,熟讀《西廂記》內容,並將與此小說有關聯的精彩對白也挑了起來,然後再提《紅樓夢》里的林黛玉第一次見賈寶玉時的感受。三段中國文學史中的美妙故事,就這樣在一個16歲作者筆下,完美地結合了起來。

沈溪兒撒嬌要乘船。不漂亮的女孩子撒嬌成功率其實比漂亮女孩子要高,因為漂亮女孩子撒嬌時男的會忍不住要多看一會兒,再在心裡表決是否值得;不漂亮的女孩子撒的嬌,則像我國文人學成的西方作家的寫作手法,總有走樣的感覺;看她們撒嬌,會有一種罪惡感,所以男的都會忙不迭答應,以制止其撒嬌不止。

分析:社會知識面之對女人的感覺的把握。第三次描述女人。這次是16歲的作者對撒嬌女生進行了鞭辟入裡的分析。而且把中國文人的寫作手法與女生撒嬌關聯了起來。一定之前看過了很多中國文人學西方作家的寫作手法而得到的感悟吧。深刻。

出現在《三重門》里的書名如下:

《三字經》 《走出魔鏡的錢鍾書》 《李敖快意恩仇錄》 《舌華錄》 《尚書》 《論語》 《左傳》 《紅樓夢》 《水滸傳》 《四世同堂》 《史記》《戰國策》 《江南的水》 《賀拉斯》 《流浪的人生》 《鐵軌邊的風》 《教學園地》 《鏡花緣》 《佳人》 《美女賦》 《西廂記》 《中國文學史》《萬曆野獲編》 《永州八記》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孫子兵法》 《說文解字》 《變形記》 《中國作家傳》 《廣陽雜記》 《康河裡的詩靈》 《數字化生存》 《閑情偶寄》 《孟子.滕文公上》 《會通派如是說》 《本.瓊森與德拉蒙德的談話錄》 《心理結構及其心靈狀態》 《論大衛.休謨的死》 《包法利夫人》 《西遊記》 《聊齋志異》 《西學與晚清思想的裂變》 《管錐編》 《出師表》 《從混濁到有序》 《形式邏輯學》 《搜神記》 《長恨歌》 《肉蒲團》 《淮南子》 《羊脂球》

人名如下:

魯迅 列子 曹植 杜甫 老子 錢鍾書 吳宓、葉公超 李敖 胡適 韓非子 荀子 莊子 朱光潛 狄德羅 徐志摩 竺道生 柳永 毛澤東 宋玉 韓愈 柳宗元 劉墉 海德格爾 叔本華 孔德 墨子 林徽因 雅典娜 唐寅 曹聚仁 陳寅格 魏爾倫 李煜 尼采 郭沫若 卡夫卡 格里高爾.薩姆沙 墨索里尼 馬里內蒂 拿破崙 希特勒 居里夫人 瓦特 愛迪生 張海迪 奧特加 范德薩 蘇格拉底 孔子 彭祖 伯玉 柏原崇 江口洋介 董橋 梁實秋 戴望舒 柳亞子 孟德斯鳩 曾國藩 李百川 孔祥熙 慈禧 肖復興 赫魯曉夫 栗良平 左拉 莫泊桑 福樓拜 李漁 杜牧 張俊 歐.亨利 托爾勒為普里戈金 莎士比亞 江青 羅曼.羅蘭 王爾德 奧登曾 亞波拉德 愛綠綺思 蘇東坡 楊萬里 邵稼軒

幾個事實:  

一、韓寒中學語文考試不及格;

二、韓寒在訪談中說,他從沒看過四大名著,包括《紅樓夢》;

三、韓寒說,他不愛看古文,看著累;

四、韓寒中學英語考試不及格;

五、韓寒說,他不看外國名著。

二、思想成熟;文筆老練

《三重門》除了掉書袋秀了大量的知識,另一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特點就是「成熟、老練」。《三重門》從文筆到思想都是成人化的,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當年給韓寒的《三重門》作序時,就隱晦地說出了這一點。這篇序言在以前也許沒有人注意,但是在今天「方韓大戰」的背景下來看,給人一種強烈的感覺,似乎當年曹文軒早已看出端倪並且早有暗示。

曹文軒(北京大學教授)的《三重門序》(部分):

《萌芽》雜誌社舉辦的兩屆新概念作文大賽,韓寒都參加了。我對他參賽的作品,都給了最高的等級,並還寫了一些讚揚的言辭。他的早熟、早慧,使我感到驚奇,甚至感到不可思議。《三重門》的責編袁敏知道我對這個奇怪的少年感興趣,就讓我來給這部長篇作序,我說:行。

讀罷《三重門》,愈發使我感到驚奇。倒不是因為他才十幾歲就寫出這麼長的一部長篇來。以前,我也沒少看到像他這麼大的孩子寫的長篇。但那些長篇,大多以天真、稚拙見長……而在《三重門》的作者韓寒身上,卻已幾乎不見孩子的蹤影。若沒有知情人告訴你這部作品出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之手,你就可能以為它出自於成年人之手。可以這麼說:《三重門》是一部由一個少年寫就,但卻不能簡單劃入兒童文學的一般意義上的小說。在我的感覺上,它恰恰是以成熟、老練,甚至以老到見長的

三、英語水平不凡

《三重門》里的英語知識點,給人印象最深的不僅僅使用了對於中學生來說很生僻的英語單詞,而是有些單詞很黃很暴力,有些又很文縐縐,很美學領域化,嚴重超過初中英語教材的內容,而且使用得遊刃有餘。

違反常識的是,韓寒在公開場合表現出來的英語水準還達不到普通中學生的水平。(韓寒承認不會說「wine」,「我的朋友春樹小姑娘開玩笑說我不會說「葡萄酒」的英語。春樹老師一直是個很可愛有才華的姑娘。不過不會說「葡萄酒」這也很正常,我不太喝酒,我只知道酒是Wine,但不知道葡萄酒是什麼,甚至因為長久不說及「酒」這個單詞,有一次甚至說成了翅膀。」(來自韓寒博客《我寫下的這些都可以成為呈堂證供》)。酒wine,翅膀wing,編者注。)

《三重門》原文:

……失望後開始上課,見學生不用功,說:「You are wanker!你們是不認真的人。」

學生不懂,他讓學生查詞典,說學英語就要多查生詞,多用生僻詞,滿以為學生會叫「原來『Wanker』是『做事粗糙者』的意思!我明白了!」不料學生都在暗笑,兩個女生都面紅耳赤……

梁梓君把詞典遞過去。大學生一把拿過,從後掃起,見「Wanker」釋義第二條就是「做事不認真者」的解釋,理直氣壯地想訓人,不想無意間看見第一條竟是有「手淫者」的意思,一下子也面紅耳赤……

分析:遊刃有餘地把「wanker」拿來使用,無論從自身學識,抑或性經驗角度考慮而言,都不符合一般常識。

錢榮都把話說得中美合作,稱自己是「被動的信」(Lettered)精通文學的……傳的內容莫過於姚書琴問:「你會什麼樂器啊?」錢榮傳紙條道:那些easy,我通——可能只是粗通Sex應為Sax,薩克斯管。Sex,性交。Violin小提琴。也會一點,人家叫我Fiddler小提琴家,騙子。

分析:「lettered」名詞被動化,比較高難的英語語法知識點信手拈來。Sex應為Sax,薩克斯管。Sex性交。Violin小提琴。也知道Fiddler騙子,會這種只有「中年猥瑣男」(方舟子語)才喜歡陰暗地使用來使用去的辭彙。

他居然一路延伸到了《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說:「包法利」(Bovary)隱含了「牛」(Boving)的讀音和意思。

分析:「包法利」(Bovary)隱含了「牛」(Boving)。這英語知識點在一個15歲半的英語不及格的初中生那裡是怎樣被嫻熟地使用到小說里去?

孔德被遣送回國後,馬德保為飾無知,說什麼孔子在英文里是獨有一詞的,叫「Confucius」。

下面好事的人問那麼老子呢?

馬德保只好硬著頭皮拼「老子」,先拼出一個laoz寮國。,不幸被一個國家先用了,又想到loach泥鰍和louse虱子,可惜都不成立,直惋惜讀音怎麼這麼樣。後來學生自己玩,墨子放棄了兼愛胸懷,改去信奉毛澤東主義了(Maoist)。

分析:把「Confucius」、「laoz」、「loach」和「louse」和「Maoist」這種更廣泛的辭彙,也如魚得水地使用到小說里。

「文思如尿崩,誰與我爭峰」,嚇得眾生俯首認輸。這自勉在中文系被傳為佳話,恨不能推為本系口號。中文系在大學裡是頗被看不起的,同是語言類,外文系的就吃香多了。但那自勉給中文系爭了臉,一次一個自詡「無所不譯」的外文系高材生參觀中文系寢室,硬是被這自勉里的「尿崩」給卡住了,尋遍所學辭彙,仍不得其解,嘆中文的豐富。只好根據意義,硬譯成「Fail to command the urethra by self then urinate for a long time」自己無法控制尿道而長時間地排尿,顯冗長累贅,倒是中文系的學生,不諳英語,但根據「海量」一詞,生造出一個「sea wring」海尿,引得外文系自嘆弗如。值得林雨翔自豪的是,那「sea urine」就是他大哥發明的。  

分析:作者再次大秀英語。關鍵單詞,不是fail的使用,而是urinate的應用。

四、文革時代的話語

《三重門》明顯具有文革和八十年代的話語、場景和思維方式。話語和場景,特別是思維方式是很難從書本中學來的。況且,一本寫九十年代末高中生的小說也完全沒有必要大量運用文革時代的話語和思維方式。

《三重門》原文:

林父高論說最好挑一個貫通語數外的老師,……毛澤東有教誨——守住一個,吃掉一個!發表完後得意地笑。

分析:這段話里的毛澤東的語錄,一般人還真的不知道。中學生韓寒卻熟練運用,涉筆成趣。

……另一種是「蛇吞式」,一口一個,飢不擇食,石頭也下咽。太粗暴,都給人以不安全感。況且毛主席教導我們「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於是林雨翔猛咬一口,不多不少,正好半個。

分析:從這裡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學生韓寒不僅通讀古今中外的大量名著,而特別對「毛澤東著作」也有深刻的研究。1982年的生人,與1950年代的生人,究竟是誰更能熟悉這些帶著時代烙印的語句?

女生不服,站起來不算,還學赫魯曉夫砸桌子,給自己的話伴奏……

分析:這個六十年代的典故,中學生韓寒不假思索地就出來了。

謝景淵臉上的嚴肅像黨的總路線,可以幾十年不變,冷漠地對雨翔說……

分析:這裡的「黨的總路線」,應該是五十年代的那個總路線吧,這種幾十年不變的路線,對於改革開放時代誕生的中學生來說,根本沒有任何體驗與印象,何來中學生韓寒疾如閃電地對中共黨史如此了解?

梁梓君他應該早已選擇好出錢進哪所高中,哪怕他像當年吳晗數學考零分,一流學校照取。

分析:吳晗考零分,不是光彩事,這一典故應該出自文革期間的揭發材料上吧,中學生韓寒至多知道「張鐵生考零分」的事,但奇怪的是,中學生韓寒不引用張鐵生考零分的事,卻去引用他出版作品的年代已經為吳晗諱的考零分的事,不覺得奇怪嗎?如果說這出自韓父的思維體系里,那倒是合情合理的。

五、中年猥瑣男視角

《三重門》的作者對女人和性的描寫完全沒有讓人看到一個少年對女性的朦朧、羞澀和無知,相反對女人和性非常了解、熟悉,是「中年猥瑣男」的視角。多處提到內褲、衛生巾、女廁所、窯姐兒、專門治療陽痿的偉哥、早泄等。

《三重門》原文:

「聽著,這葯要好好吃,是增長智力和記憶力的,大價錢呢!我要搓好幾圈麻將才能贏回來!」說著掏出一

大瓶藍裝藥丸,說:「看,是美國輝——輝——」

「輝瑞藥廠!」林雨翔接道。那廠子歪打正著搗出「偉哥」,頓時在世界範圍內名聲大振,作為男人,不知道「偉哥」的老家是種罪過。

在這點上倆人勉強達成共識。下一步是具體的聯繫問題。教師不吃香而家教卻十分熱火,可見求授知識這東西就像談戀愛,一拖幾十的就是低賤,而一對一的便是珍貴。珍貴的東西當然真貴,一個小時幾十元,基本上與妓女開的是一個價。同是賺錢,教師就比妓女厲害多了。妓女賺錢,是因為妓女給了對方快樂;而教師給了對方痛苦,卻照樣收錢,這就是家教的偉大之處。

文學這東西好比一個美女,往往人第一眼看見就頓生崇敬嚮往。搞文學工作的好比是這個美女的老公,既已到手,不必再苦苦追求,甚至可以摧殘。

最近冬雨不斷,市南三中的地被滋潤得像窯姐兒的嘴唇,只差不能去吻。

市南三中的寢室安全工作薄弱得……甚至可以不捅自破,經常無緣無故的就門戶大開,而且多半在夜裡,像極了許多髮廊的營業方式。

六、大學生活印記

我們來看看《三重門》里有沒有中學生活的痕迹,基本沒有。裡面的生活,根本不是初三到高一年級的生活。小說寫的是大學生活。

《三重門》原文:

然而萬老師講課太死,任何引人入勝的神話,一到他嘴裡就成鬼話,無一倖免。社員很少聽他講課,只是抄抄筆記,以求學分。

分析:大家想一想,「學分」這個概念是在大學裡才有的,中學裡有學分嗎?而且還是一個志願加入的鬆散型的文學社,只是培養愛好,根本不是課程,哪裡來的學分?大學裡,抄筆記,混學分,搪塞那些文學史之類的副課,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但是用在中學生活里,完全是驢頭不對馬嘴,而這個馬嘴,恰恰說出了小說的原稿是一名大學生經歷的人寫的。

沈溪兒罵他油滑,胡謅說Susan另有所愛,那男的長得像相原崇,現在在華師大里念英文系,被雨翔罵白痴,氣得再度胡謅Susan除另有所愛外還另有所愛,那男的長得像江口洋介,在華師大里念數學系。

分析:試想一下,蘇珊尚在初三,會有一個在大學裡的男友嗎?按常理講,是難以令人置信的,但小說里並不缺乏小聰明的林雨翔卻信以為真:「林雨翔口頭說不可能,心裡害怕得很,安慰自己說兩個日本男人在一起一定會火併的」。為什麼初三女生蘇珊的疑似男友會是華師大的呢?不幸的是,我們看到的資料告訴我們:「韓寒父親韓仁均,78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初中生韓寒的情敵,是父親當年所在的學校「華師大」,似乎兒子女友的情敵是父親的同窗,說不準還是父親本人,想想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這無論如何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思維,把蘇珊看成是一個大學生筆下的高校學生,那麼,她有一個華師大的男友是不是顯得相當的合理?

孰不知現在這時代,學生一般到了高二就名花有主,到了高三就別說名花了,連草都了主。大學裡要找一個沒戀過愛的學生彷彿是葛優腦袋上找頭髮。

分析:這一段議論,如果換成「大一、大二、大三」,才是真正的合理的。

在小說里,我們看到初三到高一學生的生活,整天都是研究文學,辦報,外出採風,寫稿,而其他的課程,在小說里很少提及。

馬德保講課只會拖時間而不會拖內容,堂而皇之的中西文學史,他用了一個月四節課統統消滅。

分析:一個初三的文學社,會講中西文學史這些內容嗎?而且用的是「消滅」這詞,可見應該消滅的是一本書,而不是一個知識性的講座,這難道不是一個典型的中文系的課程嗎?

這裡的生活,可以說都是一個大學中文系的學生的體驗。很難想像,在初三到高一的這個時間段里,被應試教育死死地壓著的中學裡,能用文學創作佔領學生的大量時間。

高中的生活一下比初中寬了許多,願聽就聽,一切隨便,甚至上課睡覺也可以,只要不打呼嚕。

分析:這裡的「高中的生活」如果換成「大學的生活」才是真正合理的。大家都是從初中、高中來的,高中的學習,只能說比初中更緊張,壓力更大,因為更加接近高考。這裡的描寫,只能說是一個大學生的體驗。完全可能有一個原稿,裡面說的是「大學生的生活」,後來改成中學生題材後,這裡換成了「高中的生活」,如此一改,就令人產生滑稽之感。

還有小說里寫到男女一起用餐的描寫,如「看見了錢榮和姚書琴正一起用餐」,寫到校園裡的戀愛,「一對一對的校園戀人彷彿鬼怪小說里的中世紀吸血鬼」。

分析:這些大學裡才司空見慣的描寫,放在中學校園裡,就難以給人一種普遍的感受。

七、神秘的《紅樓夢》版本

在早期視頻採訪中,韓寒親口承認沒有讀過《紅樓夢》,細心的網友找到《三重門》第3章里的一句《紅樓夢》引文和第12章里的一段《紅樓夢》評論,質疑韓寒說謊,進而推論代筆。對此,韓寒回應說,他是沒有讀過四大名著,但知道大致的故事和一些經典的段落,大部分歷史內容其實出自於初高中課本,一些古文和英文也是刻意閱讀並筆記。

但是且看《三重門》手稿:油然而生《紅樓夢》里林黛玉第一次見賈寶玉的感受:「好生奇怪,倒像在哪裡見【到】過的,何等眼熟!」【】內的文字,手稿里用連續的斜線刪去,應該是為了保證引文的準確性而作的校對性修改,那麼作者據以校對的本子是什麼呢?

可以判定不是依據高中課本《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或者通行本《紅樓夢》校對,因為該版本為:「好生奇怪,倒像在哪裡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實際上,《三重門》中的《紅樓夢》引文,採用的是一個相當老舊的版本,這個版本是以程乙本為基礎整理的百二十回本(程本系統的《紅樓夢》該句一律作「好生奇怪,倒像在哪裡見過的,何等眼熟!」與《三重門》引文一字不差),這個版本在建國後文革前相當流行。文革後,脂本系統的《紅樓夢》一統江湖,連帶百二十本《紅樓夢》也以庚辰本為底本,前八十回闕文及後四十回據程本抄配,當時社會上通行的《紅樓夢》就是這樣一個脂本系統的本子,高中課本採用的也正是這樣的脂本,《三重門》作者不經意間引用的一段《紅樓夢》文字,暴露了作者對高中教材的無知,對老舊《紅樓夢》版本的熟稔。

有沒有可能是依據「神奇的小本本」校對呢?「神奇的小本本」只是個傳說,而且,無論依據什麼本子來校對,作者都需要放下創作的筆,查閱相關資料。「顯擺」學問的創作不是只需要一支筆就行的,據韓寒自述,《三重門》是課堂上創作的,那麼韓寒的課桌上就應該堆滿了參考資料;查完資料再提筆寫下去,那麼字體、字形、墨色等等就會與上文有些微的不同;而現在我們看到《光明與磊落》中的手稿此處字跡流暢、上下如一。

最後只剩下一種可能性,依據已成稿校對,就是說《三重門》的手稿不是原創稿,而是謄抄稿!


紅樓夢,茶花女等我初中就讀了,還有戰爭與和平鴻篇巨著,也是初三讀的。如果我寫作的時候,翻著書借鑒了戰爭與和平的典故,你覺得會很難嗎。管錐篇雖然難,但是照著古文辭典勉強還是可以讀,不是我說,那些說簡直不可能看懂的人真的應該好好反省下自己,不是不可能,是你自己不行。

………………
對於普遍的大多數人來說古文就是天書,別說中學,大學畢業後對古文的理解都沒什麼長進。但是對於真心的認真學過的人不是太難,不在於年齡,在於你是否用心去學習過。


好像有點答非所問了……
之前說三重門代寫 簡直胡扯好嗎 明明是模仿啊 模仿的是錢鍾書先生的《圍城》 從語言風格 故事走向 以及他公布的手稿里的原版結局 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啊
當然了 模仿不同於抄襲 我還是很喜歡三重門這本書的 並且確實寫的不錯 和《圍城》在表達的東西和劇情上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關於使用計算機分析紅樓夢作者的問題2014-12-25 15:47:35欄目:語文

  • http://bcdn5.blogchina.com/images/shu.png698
  • 1
  • 1

關於使用計算機分析紅樓夢作者的問題

使用計算機對紅樓夢進行統計分析,這些年來很多人都在做,但是結論大相徑庭。有人說前80回跟後40回確系出於一人之手,有人說不對,二者差別很大,不可能出於同一人之手。
較早進行工作的有美國的陳炳藻教授,1980年,他利用計算機對《紅樓夢》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的用字進行了測定,並從數理統計學的觀點出發,探討《紅樓夢》前後用字的相關程度。他將《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本按順序編成三組,每組四十回。並將《兒女英雄傳》作為第四組進行比較研究,從每組中任取八萬字,分別挑出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虛詞這五種詞,運用數理語言學,通過計算機程序對這些詞進行編排、統計、比較和處理,進而找出各組相關程度。結果發現《紅樓夢》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所用的辭彙正相關程度達78.57%,而《紅樓夢》與《兒女英雄傳》所用詞的正相關程度是32.14%。由此推斷得出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的作者均為曹雪芹一人的結論。
1987年,復旦大學數學系副教授李賢平的工作引人注目。他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計算機前工作了數百小時,繪製了三百多張圖紙,運用計算機技術中的模式識別法和統計學家使用的探索性數據分析法,對《紅樓夢》進行統計分析、風格分析。他把《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本作為一個整體,以47個虛字為識別特徵,對它們在書中各回的出現頻率進行統計分析,輸入計算機後將使用頻率繪成圖紙,根據圖紙反映出的表明不同創作風格的星雲狀和階梯狀圖形,提出了又一次震驚紅學界的《紅樓夢》成書過程新觀點,證明了《紅樓夢》各回寫作風格具有不同的類別,各部分實際上是由不同作者在不同時期里完成的。李賢平認為:「《紅樓夢》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據《石頭記》增刪而成,其中插入他早年著的《金瓶梅》式小說《風月寶鑒》,並增寫了具有深刻內涵的許多內容。《紅樓夢》後四十回是曹家親友在曹雪芹全書尚未完成就突然去世之後,搜集整理原稿並加工補寫而成。程偉元將全稿以活字版印刷刊行。高鶚校勘異文補遺訂訛」。他的這一看法否定了被紅學界一直視為曹雪芹作前八十回,高鶚續後四十回的定論。
對於陳、李等人的結論,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看法。例如華東師範大學陳大康教授,他也把《紅樓夢》120回分成三組,每組40回,並統計了其中所含詞、字、句等88個項目。他發現,這些詞在前兩組出現的規律相同,而與後40回卻不一致;關於用字特點和句式規律,前兩組也是驚人的吻合,而後40回則迥異。由此推斷:後40回非曹雪芹所作(但含有少量殘稿)。
其他意見的文章我看了三篇。
一篇是韋博成的《紅樓夢前80回與後40回某些文風差異的統計分析》他選擇5個情景指標,即花卉、樹木、飲食、醫藥與詩詞,統計出它們在前80回與後40回中出現的頻數。對每一個情景指標,進行等價性檢驗,以便比較前80回與後40回在關注程度方面的差異。他的結論是:「《紅樓夢》前80回與後40回在某些文風上確實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我個人認為他的這種分析受文本內容變化的影響很大,不足為據,這跟選用若干虛詞的統計不能相比。
另一篇是施建軍的《關於以紅樓夢120回為樣本進行聚類分析的可信度問題研究》。此文稍有深度。他主要強調李質平的方法不可靠,而不可靠的根據是統計方法不能百分之百正確,不能給出區別不同作者的數據標準。但他自己也統計了《兒女英雄傳》,也說跟紅樓夢差別明顯。作為對比,他還統計了魯迅跟瞿秋白的兩組文字,也發現了確有較大差別。他還強調,即便是同一作者,不同時期、不同內容,風格也不同。總之他雖然也承認有客觀的特徵差別,還是傾向不可靠。
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的行文習慣,起碼在一個時期內是會保持某些特點的。這就跟筆跡類似,是一個人的不自覺的「圖章」。儘管有些書法家號稱能寫多種字體,但精明的筆跡專家還是能找出不同字體之間的雷同處。這就像紙幣上的暗記,常人無法看到,必須依靠某種特殊技術。對於文本分析來說,電腦無疑是一種理想的統計分析利器,關鍵在於選擇具有區別意義的特徵。如上述選擇情景特徵,就不行,因為情景依賴所述內容,很難作為獨立特徵。我認為,選擇某些虛詞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另一個方法是比較高頻詞語。2009年,我迷上了做輸入法的詞庫,學會了整理文本的正則表達式,使用過幾種文字統計工具,加上我從前學過的foxpro資料庫,我發現我也可以進行簡單的文本統計了,於是就試統計了一下紅樓夢。我分別統計了:"的、我、很、怪、了、可、呢、是、一、之、個、們、這、嗎、者"等15個字在各塊中出現的次數。這些字是我隨便選的。但也稍有考慮。我的結論是:「前80回與後40回是有差異,但是不能據此斷定不是出於一人之手。」正如上述施先生說的,我也不能規定一個絕對的判斷標準,只能大約估計。我只是一時好奇玩玩罷了,不是學術研究。但是我傾向於全書是一人做作,起碼底本是一人所做。這是從閱讀感覺來說的。我的一個教語文的老朋友也是這個觀點。當然,對於我們普通讀者來說,閱讀不精不細,感覺更靠不住。

2014年12月13日

附我2009年時寫的一篇文稿,這篇文稿當年只在某老年人論壇上發過,沒有人感興趣。

不小心做了一下紅樓夢的用字統計

  據《中國科學院院報》尹小林2007年的一篇文章說,"經統計,《紅樓夢》全書總字數729636個(不含標點),用字4426個,使用頻率最高的10個字順序是:了、不、一、來、人、道、我、是、說、他。如果將全書分為三部分進行統計,其結果是:前40回,總字數為228915字,用字量3661個;中40回,總字數為266572字,用字量3655個;後40回,總字數為234149字,用字量3139個。前40回和中間40回,用字量相差甚小,差率約為1.6‰,後40回與前40回相比,差率約為166‰,差率達100多倍。"據此,有人認為,從用字習慣上說,後四十回不是曹雪芹作。
  我因為想研究加加輸入法的詞庫,沒想到,詞庫沒弄懂,卻統計了一下紅樓夢的用字。因為怕統計時間長(實際根本沒問題,14萬多字一塊的內容,機器運行時間不到一秒鐘),我選擇了三塊各14萬多字的內容:第一塊,大約從第一回到第二十四回,143992字;第二塊,大致從第二十四回到第四十四回,共146803字;第三塊,大致從第八十一回到一百零一回,共147539字。因為是按每塊5000行選的,字數稍有差別,不影響精度。注意到第一、二塊在八十回前,第三塊在八十一回後。分別統計了:"的、我、很、怪、了、可、呢、是、一、之、個、們、這、嗎、者"等15個字在各塊中出現的次數。這些字是我隨便選的。稍有考慮,不細說明。
  我是用foxpro資料庫的方法。因為我不會其他高級語言。但是我發現速度也很快。如果不算事先看書研究命令,以及實驗試錯的時間,單純操作,用不了幾分鐘。
  統計的詳細數據不想打字了,太麻煩。總之,多數字差異不大,差異大的有:很、是,分別增加約一倍和四分之一;可、之,分別減少四分之一和一半。從這方面看,前80回與後40回是有差異,但是不能據此斷定不是出於一人之手。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我是以網上的簡體電子書為藍本,不知可靠性如何。
本來還可以作更精確的統計,但是我是"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不想再深究了。得出什麼結論並不重要,因為這方面自有專家在研究,我不過是打發無聊罷了,順便練習一下腦筋,避免老年痴呆症過早到來。
今天是世界大學生在哈開幕的日子。我外孫將參加花樣滑冰的演出,共祝和諧,可惜不是在開幕式上,是在什麼開賽式上。一會兒看看開幕式。奧運開幕式我都沒好好看,大冬會因為在家鄉舉行,而且有我和外孫的奉獻,所以可以看了。
   2009-2-18


事實上,大部分讀過圍城的都能看得出來,裡面廣泛的引經據典大部分是錢鍾書的二手知識的粗淺使用。對於一個成熟的作家來說不咋地,對於一個十六歲的作家運用得不錯了,對於大部分不讀書的中國人很唬人。


看了一下問題日誌和題主的時間線,題主應該的確是懷抱著比較良好的態度來問問題的。
具體沒有去核實過《三重門》這些引用的出處,不過當時質疑者給出的那份列表應該問題不大,畢竟老實到連日本影星柏原崇都算進去的,而 本人作為一個多年前看過書的人 對其中一些還是略有印象的。
一些書籍名著是引用了其中段落或典故,還有一些只是提到了書名。
本人印象比較深的是對曹植《美女篇》的引用,「美女妖且閑」,出現在周庄之行女主角Susan出場的段落,而這句是中學語文課文《說「木葉」》有所引用的知識點,而我因為課外閱讀接觸到這句更早。不敢說韓寒寫小說時這些和課本重合的典故都是從課本上獲知的,但對於中學生,能接觸到這些的確毫不奇怪。

附一篇和題主的疑問相關的整理,《所謂三重門知識點》,來自微博上 鼓浪嶼上的城堡 網友,Sina Visitor System
這篇,其實主要還是因為另一個回答中,引用的倒韓文章,其中的「知識面寬廣」一段。也猶記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終身教授」,國家「千人計劃」成員趙鼎新指控韓寒時所說的「我自己這輩子就沒有接觸到過一個能與《三重門》作者的讀書能力相比的人。」
的確如網友所說,不是韓寒」巨額知識來源不明「,是某些人「巨額知識」去向不明,讓人失望。

這個問題也是車軲轆了好幾年的事了,一遍遍向質疑者指出,然而並沒有什麼用,他們甚至連從列表裡刪掉一些明顯是年輕人才知道的明星、和九十年代末才出版的書都不肯。因為事實上,這份列表足夠唬人就夠了,細節是無所謂的,重複張貼不斷渲染觀點就一定能影響到部分圍觀者。
很無趣的事情,匿名了。


推薦閱讀:

如果方舟子的女兒未來喜歡韓寒的作品,成了韓寒的粉絲,方舟子會怎麼辦?
兩年後方舟子質疑韓寒萌芽獲獎內定獲得證實,你現在怎麼看當初的立場?
方韓之戰新浪微博中韓寒支持率更高,有人說是微博90後年輕人居多所致,大家怎麼看?
如何評價今天中青報對韓寒的評價?
如何評價方舟子的《「問題疫苗」究竟有多大的問題?》

TAG:韓寒 | 方舟子人物 | 三重門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