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囊直接吞下與打開溶於水服用相比在藥效上有區別嗎?

反正到了胃裡不都是一樣的嗎?

如果有區別,有多大呢?


不邀自來
題主,我們藥物製劑能夠算是一個單獨的專業和學科,就這些膠囊片子能折騰我們很多人四年、七年乃至十年的青春時光,就在於:不是吃進去下到胃裡就皆大歡喜,收工放學。


一方面,有些藥味道苦得掉渣,有些葯有揮發性,直接暴露在空氣中一會兒就飄沒了(更坑的是有些葯不但有揮發性,味道還……很不和諧,比如大蒜氣味的),這些葯你直接吞粉末要麼吃地倒胃,要麼中間都不知道揮發了多少導致吃下去的藥量不足(如果達不到起效的血葯濃度,吃也白吃)。總之,這一類藥用膠囊讓你吃得舒服一點

另一方面,有些葯就不是苦這麼輕鬆了,有的葯吃下去就刺激胃,還沒等起效就先造成了傷害;有些葯吃下去胃酸就給破壞了,等於白吃;還有的藥物起效部位就在腸道,如果藥物在胃裡被吸收到體內身體代謝了也等於白吃;還有的藥物如果在胃裡釋放太多血葯濃度太高會產生副作用,所以只能緩慢地一部分一部分得釋放出來。這一類葯做成膠囊就不只是讓你送進嘴裡不太痛苦這麼簡單了,基本都有著設計者控制藥物在體內釋放代謝過程的用心,減小副作用,提高藥效

這裡順便提一下,現在的膠囊囊殼材料如果沒有腸溶和緩釋的要求,那大部分都是明膠,光滑易成型;如果需要有腸溶和緩釋的作用,經常採用的是加入各種丙烯酸樹脂和羥丙甲纖維素等材料,適應性廣泛,控制更精確。澱粉膠囊已經很久不用了,成型性和控制能力、適應能力都遠遠不如明膠和新型的高分子材料。

我理解很多題主問這個問題是因為吃膠囊時候吞咽有點困難,更兼很多企業還搞出最大號膠囊這麼反人類的產品,每次吃前都要調整一下心情。對於這部分題主,我建議你先吃一口食物,別太多,可以一口咽下去的量(少一點),嚼了之後把膠囊送進嘴裡,連著食物一起一口悶,不要想著你在吞膠囊,想著你在吞一口平時吃的食物。雖然說這樣做也不是非常好(有些葯不宜與食物同服),但是食物量少影響不會太大,而且這總比掰開來吞藥粉要好太多了。

大家相信,其實最怕麻煩的不是你們吃藥的,是我們做葯的啊,折騰一個劑型(無論是膠囊還是片劑)耗費這麼多的時間精力,難道半點效果不起對藥物吸收起效毫無幫助,就是為了自娛自樂嗎……


你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一個問題:為什麼藥物需要製成膠囊?

上次有大神指出製成膠囊成本比壓片低,除此之外,有些藥物味道很臭,如果你不小心掰開了膠囊,你會瞬間不想碰它;還有的軟膠囊(比如VE軟膠囊那樣的),裡面的藥物根本不溶於水;還有一些腸溶膠囊等特殊劑型,如果你掰開來,就會失去腸溶效果。


有的藥物做成膠囊是為了防止在胃內被過早消化,等到了腸道再被消化吸收。


說一個題外話

高票「伏爾塔瓦河」的回答中有這樣一句話:澱粉膠囊已經很久不用了,成型性、控制能力和適應能力遠不如明膠。

一句話暴露了這位藥物製劑師的專業知識還停留在上古!


第一點,澱粉膠囊一直都在使用。自從有了明膠膠囊,科研領域就找到了澱粉來做膠囊,這一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九世紀。因為從那時起,明膠的製成成本就不低,有人就在尋求用澱粉膠囊替代。特別是在一些嚴格宗教的國家和民族,澱粉膠囊因為「清真」屬性,被大量採用。可能存在某些時候澱粉膠囊份額多一些,而某些時段少一些的情況。比如說前兩年,毒膠囊事件的爆發,導致不少廠商捨棄了明膠而選擇澱粉膠囊。總之,澱粉膠囊不是沒有在用,更不是逐漸消亡,而是一直在用,用的量越來越多。


第二點,成型性、控制能力、適應能力。的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澱粉膠囊的物理性質不如明膠,這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醫藥生產機器都是為明膠配備的,用這些機器來製備澱粉膠囊,自然不成型。另一方面是因為澱粉原料的不同,有的澱粉原料容易成型,而有的則差一些。再說控制能力,明膠需要檢測鉻等重金屬含量,而澱粉膠囊本就是食物,哪一個質量更為容易控制呢?而適應性,對環境而言,明膠無法適應高溫高濕,對人體環境而言,澱粉本就是食物,更適應體內環境。

所以,我懷疑某些大神的確擁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但是其知識庫尚未更新,包括近些年膠囊的前沿技術和實際應用情況。這些大神如果是在企業工作,倒也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是在科研單位工作,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馬上藥劑學期末考試,複習一下膠囊的基本知識。

膠囊劑的特點:
1、可掩蓋藥物的不良臭味,提高藥物穩定性。藥物裝於膠囊殼中可與外界隔離,避免光線空氣水分的影響,對具有不良臭味和不穩定的藥物有一定掩蔽保護和穩定作用。
2、可使藥物在體內迅速起效。藥物以粉末或顆粒狀填充於膠囊中,與片劑丸劑等劑型相比,製備時沒有機械壓力的影響,可在胃腸中迅速分散、溶出和吸收。
3、可使液態藥物固體劑型化,如軟膠囊,方便服用和攜帶。
4、 可延緩或定位釋放藥物。藥物製成顆粒或小丸,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包衣材料,裝入膠囊,使藥物具有緩釋延效作用。腸溶膠囊可使藥物定位釋放於小腸。還有控釋膠囊可在規定介質中緩慢恆速釋放藥物。

所以,對消化道有刺激的藥物不能拆開服用,緩釋、控釋、腸溶、靶向膠囊製劑不能拆開服用。
具體那種葯可以拆還要具體分析
比如魚肝油軟膠囊把膠囊殼咬破了吃下去和整著吞下去吸收基本無區別,前提是你喜歡魚肝油的腥味。

關於魚肝油的例子是課上講解膠囊掩蔽氣味時提到的,感謝評論區 @米調炫楓 指正:

「魚肝油」做成軟膠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劑量,以前那種一大瓶的誰知道一次喝了多少。。


作為研究生階段研究過膠囊穩定性的人,我覺得我可以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先說結論,如果你服用的普通膠囊距離生產日期已經超過一年,接近兩年了,在可以忍受的情況下,還是打開來吃吧,不管是沖水吃還是打開後把兩半膠囊都扔嘴裡吃,都比吃一個完整的膠囊要好,原因待會慢慢說。


首先,就特殊膠囊而言,比如腸溶,緩釋,延時脈衝釋放膠囊,這些膠囊絕對不可以打開了服用,輕則刺激胃,喪失藥效,重則會產生比較嚴重的副作用;
其次,就普通膠囊而言,如果打開後你能受得了藥物本身的味道(比如,氣味難聞,苦澀難以入口等等),打開了沖水喝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那距離生產日期超過一年的膠囊跟新鮮生產的膠囊由什麼區別呢?
生產膠囊的材料是明膠,一種可食用的水溶性膠,來源是動物皮或者骨,成分主要是蛋白質。這東西做膠囊有點很多,比如安全性好,成本低,來源廣泛等等,但是有一點不好,就是明膠中的賴氨酸、精氨酸等在空氣中可以緩慢氧化,進而交聯,如下圖所示:

交聯之後,原本相互獨立的氨基酸殘基之間形成一種網狀結構,再說通俗一點,類似於塑料的結構,一旦形成這種結構,原本水溶性的明膠就很難溶於水了,那難溶於水對膠囊有什麼影響呢?
原本我們吃下去的膠囊,明膠在胃中就會由於胃液的溶解和酶的作用下崩解,把藥物釋放出來,從而被胃腸道吸收,發揮藥效,但是明膠一旦交聯了,不好意思,胃液溶解不了,胃腸道的酶也消化不了,你吃進去是什麼樣,排出來還是什麼樣,see you tomorrow。
當然,知乎上有一句名言,離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同樣,離開交聯程度談膠囊崩解也是耍流氓,輕度的交聯當然對膠囊的崩解沒有影響,但是如果交聯程度很高,那基本就很難崩解了。以我自己做實驗的經驗,高溫高濕加速試驗(溫度40℃±2℃,相對濕度75%±5%)條件下就算是密封的膠囊,3個月後基本都很難崩解了,按照加速條件下6個月約等於常溫常濕條件下2年來推算,加速試驗3個月也就約等於一年了,所以綜合來講,超過生產日期一年以上的膠囊,能打開吃就打開吃吧。7月1日更新
突然意識到我做實驗用的是軟膠囊,不是一般的硬膠囊,所以加速試驗3個月就很難崩解了。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軟膠囊包裹的是液體,而且軟膠囊本身的含水量就比硬膠囊要高很多,任何一種化學反應的反應速度總是液液反應&>固-液反應&>固-氣反應,這就導致了氧化交聯反應在軟膠囊殼中發生的速度比硬膠囊中快,所以我的結論應該加一個前提:超過一年的軟膠囊最好剪開吃。
至於硬膠囊是什麼情況,由於我沒有做過實驗,不好說,但是個人覺得將近兩年保質期的硬膠囊的崩解也好不到哪去。


親愛的,我就不懂了,我們做葯的用大把時間把藥物顆粒包進合適囊材中,各種質量檢查,考慮口感、氣味、刺激性、吸收時間等,你非要把它撥開倒水裡,我們也知道顆粒劑成本低啊!我們也知道膠囊劑有時候會卡住啊!我們也知道口腔以食道連著胃啊!但我們怕你吃藥時嫌太苦!我們怕你根本喝不進那顆粒劑!我們怕你吃了葯以後刺激消化系統!我們怕你嫌這葯起效快但不長久!而且,親愛的。膠囊劑你放嘴裡,喝口水也就咽了,你扒開它做甚!
當然了,有求知慾總是好的。


你可以將膠囊置於水中,然後觀察是否溶解。

藥物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吸收效率是不一樣的,而且有很多葯在不適宜的ph環境下有效成分會被破壞,因此需要製成膠囊,確保其在消化道最適宜的部位被吸收。

註:分散片是可以溶於水以後服用的,其它的藥物都建議保持其原本的性狀,按照說明書或者醫師的要求服用。


初中老師就說過為什麼要膠囊,就是為了讓他在該出來的時候出來。


首先,溶於水你得喝得下去才行。


膠囊之所以叫膠囊,是因為裡面的葯很多有刺激性,所以把膠囊打開溶於水是非常不科學的。。。製藥的才不會自找麻煩把本來能沖的做成膠囊,既然做了肯定有必須做的道理。人家做成膠囊你偏要給打開,這不是多此一舉么!


剛好上藥理學的時候老師有略微提到過。
我所知道的是膠囊藥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藥物的釋放和吸收部位。
一些口服的藥物在到達吸收部位之前可能會對經過的消化道器官造成損傷,那麼將這些藥物裝於膠囊內可以避免對經過的器官的損傷。舉個栗子 ,水楊酸類藥物阿司匹林大部分在小腸吸收,但它對胃黏膜有直接刺激,可引起胃黏膜損傷(胃潰瘍、無痛性胃出血)。在需要較大劑量口服或者需要長期口服的情況下使用膠囊製劑可以阻止阿司匹林在胃內吸收以及對胃黏膜的損傷。
也有一些情況是藥物有特殊的味道,裝在膠囊里易於吞服。


有的葯是會在酸性環境產生化學變化的,或者在酸性條件里不被吸收的。也有的葯會對食道產生刺激,比如中藥鴉膽子,要用膠囊包裹的。也有氣味太難聞的。各種情況都有。如果可以不用膠囊,藥廠是不會用的,因為成本高。


快慢的問題


這麼專業的問題都不叫我,差評!!!
挖個坑,睡醒再寫。


吃頭孢膠囊然後水太燙又沒有一下子咽下去,膠囊化了!藥粉散落在嘴裡哭的眼淚都出來了,這種經歷不想有第二次!


一、掩蔽氣味,便於服用;
二、有些藥物在口腔受到唾液澱粉酶或者其他物質的影響,會發生結構的變化,導致藥物失效,甚至產生毒性;
三、膠囊劑可以製備成緩釋劑或定位劑,比如腸溶膠囊,不會在胃裡溶解!
四、比直介面服提高生物利用度;
五、保護消化道系統;
六、有些藥物只能製備成膠囊劑;


綜上,大概就是這些,有點亂!!


在毒膠囊事件後不久看過一則新聞,講的是一位大媽因為怕吃到毒膠囊就把膠囊打開直接吃粉末,然後喉嚨就被灼傷了。。。灼傷了。。。


緩釋藥效唄,有些是得在小腸溶解才會發揮藥效的,藥物有膠囊衣包著經過食道、胃,在小腸吸收。


作為一個醫學生只想想說一定要按照說明書服藥,膠囊不僅僅是為了方便服用,有的葯在胃裡吸收根本起不到藥效還造成胃損傷,有的膠囊劑型是為了防止在胃裡被破壞而不在酸性環境下降解,而是在腸道的ph環境中溶解然後吸收才能發揮藥效!
一定要按照說明書服藥!注意是在飯前還是飯後服藥!不要陷入常識誤區!
千萬不要自作聰明玩火自焚
俗話說是葯三分毒
不正確用藥等於服毒
真愛生命
愛惜自己!


推薦閱讀:

如果蒙脫石是在中國發現的,並且化入中藥,會不會被中醫黑噴?
白加黑、泰诺、康泰克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有区别吗?
為什麼廉價救命葯魚精蛋白會再度缺貨?
降血糖的藥物會產生藥物依賴性么?
藥品是怎麼定價的?

TAG:醫療 | 藥物 | 醫學 | 藥理學 | 製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