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勒芒 24 小時耐力賽與參加 F1 比賽對於汽車廠商的意義有什麼不同?
首先,先說一下廠商參加兩個比賽的最終意義,廠商是最希望的是通過賽事,在極端的競技環境下測試他們先進技術,並將把測試所得應用於未來的量產電動車型研發中。但在這兩個比賽中,賽事規則以及賽車的不同導致兩個比賽對廠商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從賽車營銷的角度來說,F1和勒芒24小時是兩個不盡相同推廣和營銷角度,但都有非常大的商業價值。但勒芒24小時廠商所投入的研發成本和賽事運營費用甚至超過了大部分F1車隊,幾乎與F1當中的大車隊持平。作為參加F1車隊和製造商,參賽價值在於F1有一套成熟的推廣和運營系統。並且,F1是世界上公認最頂級的賽車賽事。雖然這些年觀眾人數不景氣,但絲毫不會影響F1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一個深遠影響力可以讓贊助商捨得花大價錢,這也就讓車隊有了生存的資本。而作為廠商在結合自己的民用市場時,也可以用F1當中的成績來說事兒,這也就是為什麼阿斯頓馬丁要和紅牛聯手。
再來說說勒芒24小時,目前的勒芒24小時主打「高科技」這也就是為什麼FIA將勒芒24小時的規則制定的那麼「自由」,引擎規則開放,但是限制了賽車單圈的耗油量。混合動力也是勒芒24小時的主打,同樣規則非常開放。這也就讓廠商有了更多在賽車科技方面的研發,因此目前勒芒24小時科技成分甚至超越了F1。而此前保時捷和奧迪都拿「將賽道經驗,帶入民用」的slogan來做過廣告。這也是勒芒所提供的商業模式之一。對於百姓來說,一個品牌在連續的24小時賽車比賽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且勒芒24小時每年就一場,所以這也體現了「物以稀為貴」。所以,勒芒製造商可以在營銷方面將民用和賽車聯繫的更加緊密一些。另外,耐力賽的轉播價值在於24小時的比賽,如果連軸轉播,觀眾每次將頻道播到轉播畫面時,在24小時之內都將看到我的品牌和贊助商露出。
作為GTE-PRO組別來說,與民用聯繫更加緊密。因此,就像今年福特在勒芒24前故意保留實力,從中獲取更好的性能平衡,當然這招也在比賽中奏效,福特也一舉拿下GTE-PRO組別冠軍。
而目前眾多製造商不願意參加F1的另一大原因是因為規則。現在的F1如果在規則不做大改動時,原有規則下的主導者將會一直統治到這個規則結束。而製造商最好的切入點就是在新規則頒布前或者正好在那個節點。
最後,糾正一個誤區,所有賽車比賽都是要將賽車開到極限的(除了長途拉力賽)。部分車迷可能認為勒芒24小時車手在部分時段不會100%的使出賽車極限,這是錯誤的。
勒芒主要關注的是賽車的穩定性,而方程式比賽主要注重如何將賽車push到極限。以今年勒芒的冠軍車為例,19號車一共完成了390+圈,里程數有5千公里以上,這幾乎相當於F1一整個賽季的總比賽里程。
還有就是方程式賽車從動力單元到氣動套件甚至賽車外形都有嚴格的規則限制,車隊所有的研發工作都必須在規則下進行。勒芒的規則則要寬鬆得多,參考今年日產那輛奇葩。
對於廠商來說勒芒是更有實際意義的測試場合,經過勒芒測試的技術就會是相當成熟可以進入市場的。F1則是更有試驗性質,應用的技術往往是不能不經改進直接應用在量產車上的。
一級方程式高精尖基本就可以概括,勒芒離民用更近一點。這是從技術上概括。
既然問的是對廠商的影響,無非就是廣告效應,技術積累與突破,口碑(其實這一點跟廣告有點像,不過還是不一樣的)。
廣告:勒芒跟方程式都是頂級的賽事,從來不乏觀眾與粉絲。就最近兩年的情況看,一級方程式的觀眾數量在下降,原因之一是票價,FIA每場賽事收主辦方超過5000萬美元,主辦方沒辦法啊!只能提高票價。拿今年的上海站為例,你要是練習賽和正賽的套票,主看台那裡我記得是小三千(可能不準確,歡迎指正)。我在山東,假如我想去上海看比賽,來回車費,住宿費,吃,交通全都加起來5000肯定是不夠的,我一個月收入稅後7k都不敢去看,雖然我是F1的鐵杆粉,澳大利亞站看到凌晨3點多。所以就更不用想去國外看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這兩年FIA大規模限制賽車速度,廠商發揮的餘地越來越少,現在F1的圈數比F3快不哪兒去,大部分賽道的最快圈速記錄都是2012年之前的,也就是說,賽車變的越來越慢……前段時間傳國際汽聯在討論2017年恢複賽中加油,不過這個提案已經胎死腹中。
觀眾越來越少,加上規則的限制,會打擊廠商的信心。今年馬諾車隊上一場才拿到贊助……
勒芒不太了解,據說今年現場觀眾數量超過2w。勒芒也很有歷史,我想應該不缺各種各樣的觀眾。
再說技術:前面說了,一級方程式規則越來越多越來越細,細到對車隊的千斤頂舉升速度都有限制,所以大家都很頭疼,機械方面也沒有很大的突破。空氣動力學方面規則更多,關鍵是賽車上的那種套件對民用方面沒多大意義。
前面有人說了,勒芒更看重穩定性而不是速度。如果f1可以每一圈快0.01秒,車隊會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而且每賽季每個車隊有五台引擎的預算。勒芒每一圈比別人慢兩秒都沒事,只要能跑完比賽。去年奧迪在車庫修了20多分鐘車,出來照樣拿冠軍!所以廠商在提高賽車穩定性,耐久性方面的技術積累完全可以用到民用車上去。
今年保時捷跑了395圈,還差兩圈就平了最多圈數記錄,超過5000公里的里程,關鍵是,人家賽車沒有問題啊……這個起碼能給觀眾一種「卧槽,太屌了」了的感覺。
ps:一般來講國際汽聯是不允許一級方程式賽車現役車手去跑勒芒的,不過我不知道為什麼霍肯伯格跑過去了。據說頭哥申請去跑勒芒沒批,去年頭哥還去勒芒客串搖發車旗呢……無法想像頭哥在f1混到憋屈成啥樣…
想到別的再更新,以上勒芒,其實現在也可以用WEC來舉例子,WEC號稱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賽車,比如說奧迪,2012年比賽,賽車R18裝備的矩陣大燈(比賽的時候慢放看奧迪的車燈特別有感覺)、TDI柴油發動機和很有歷史的quattor四驅系統,這些東西現在在很多奧迪量產車上都可以看見它們的身影,而且最新奧迪R8的廣告就是勒芒先生:湯姆 克里斯滕森做的廣告
再比如保時捷,今年保時捷賽車的車身上,都是清一色的模式
PORSCHE 保時捷
INTELLIGENT 智能
PERFORMANCE 性能
它的宣傳片的宣傳語也是打造未來跑車,在其中一個宣傳片里,把保時捷六十多年的賽車歷史以一輛保時捷911的影子展現出來
這些都說明了勒芒是可以推動汽車工業的發展的,而且這種推動力非常強
而對於F1,用到的技術雖然也是較為先進的,比如勒芒賽車也採用的KERS和ERS,但是這技術勒芒也有,而且發動機也不能直接被量產車所使用,F1就是單純為了速度而生的,而且自從FIA更改了F1的規則,F1的觀賞性就越來越低了
最近有一個GPDA大獎賽車手協會的全球車迷調查中,WEC的受關注度和吸引力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
還有這次全球車迷大調查共有來自194個國家和地區超過21.5萬人參與。結果顯示超過90%受調查者認為#F1#必須變得更富有競爭性;85%認為F1應當在吸引和維持車迷熱情上做更多工作;77%認為商業利益已佔據F1主導地位;70%認為賽車聲浪和動力輸出極其重要,F1需要更改規則,讓賽車更難駕馭。
這也看出來F1的吸引力在下降
去年F1掌門人伯尼直言不諱蒙扎賽道可能在2016年之後從F1賽歷上砍掉。蒙扎所在的義大利LOMBARDIA大區主席羅伯特-馬隆尼表示,法拉利車隊承諾願意幫助蒙扎保住F1義大利大獎賽,並坦言希望聽到法拉利車隊說『如果蒙扎不再有大獎賽,法拉利將不會再參加F1』。」以讓伯尼讓步。http://t.cn/RLPr2FB
而且像這種事情,在F1中也不少出現,矛盾頻發
貌似離題太遠了。。。(T_T)/~~
總的來說,我還是贊同高票的回答的,勒芒的意義遠不止是比賽,它帶動了汽車工業的發展
沒錯!我就是這個意思!
雖然我算不上多專業,但還是以自己的理解來答一下,有不對的歡迎打臉,反對。
首先,就影響力上來說,F1和勒芒都是歷史悠久的世界級賽事,但相對來說,F1的影響力更為廣泛一點,畢竟全年那麼多分站賽遍布世界各地,而WEC則主要在歐美那邊。尤其是國內,從很早開始就轉播F1,而WEC轉播幾乎沒有,今年樂視有了。
其次,耐力賽和方程式側重點不同,方程式更注重賽車的氣動,圈速指標很重要,而耐力賽則穩定性非常重要,造成技術研發的關注點也不同。
而在技術民用化上,方程式本身就是在一定規則下的產物,因此很多技術不能拿來直接用,當然法家確實也沒少用。同時因為上述技術側重點不同,一般來說穩定性相關的技術會比較泛用一些。
對於廠商來說,最主要的就是受眾不同。其它的都不重要。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2016F1奧地利站漢密爾頓頒獎時被噓?
※這個星球上國際性的賽車賽事和各國國內的賽車賽事都有哪些?從卡丁車開始到F1為止。
※古德伍德速度節(Goodwood Festival of Speed)是如何發源的,有哪些傳統活動?
※賽車底盤調校很難嗎?
※日本賽車對於漂移是不是有特殊的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