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到底有沒有過母系社會?
今天看大象公會推薦《沐猴而冠》的文章:
真的有過母系社會階段嗎?
不知道準確與否。
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沒問題,很多答主包括高贊沒看清楚結論,樹立一個不存在的靶子就開火。文章質疑的是母系社會普遍性,而不是認為母系社會不存在,並沒有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沒有證據表明,人類早期曾有過一個普遍採用母系制的階段。相反,壓倒性的證據顯示,在直到現代之前的整個人類歷史上,父系制終是主流和常態,母系制只是特殊條件下的例外。
巴霍芬和摩根的另一個錯誤更關鍵——製造了母系制和母權制(matriarchy)的混淆。實際上,兩者沒有他們所認為的固定聯繫或因果關係,大多數母系社會要麼是平等主義的,要麼是男權佔優的,由男性充當酋長、族長或頭人的角色,迄今沒有任何社會被人類學家普遍承認是實行母權制的,儘管曾有個別社會被少數人類學家認定為母權社會。
1、母系制和母權制不同,文章中其實特彆強調了。母系社會的首領一般也是男性,雖然也有少數是女性。摩爾根把母系和母權聯繫在一起,主要理由是認為從事採集的婦女所獲得的生活資料,在漁獵社會比男子打獵更加重要,不過民族學資料證明這是有問題的,比如以前雲南德宏傣族婦女在生產佔了三分之二的任務,但社會地位仍然很低。母系是家庭繼承,母權是政治身份,肯定存在區別的。
2、我們長期以來受摩爾根的影響,把新石器時代分成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兩個階段,但這種結論近百年越來越遭到質疑,主要存在於考古學、民族學、動物行為學等方面。現代民族學證實,漁獵社會的原始民族既有母系繼承也有父系繼承,甚至還有兩系繼承和無系繼承。另外,即使到近現代文明社會,英國王室也有母系繼承的,這更加說明母系和父系只是兩種繼承製度,並非兩種前後相繼的社會階段。
3、最飽受爭議的可能是動物行為學的質疑。動物行為學家發現,如果說社會是人類群居的方式,那麼其他動物也有自己的社會結構,有簡單的比如鳥類、斑馬、羚羊,也有複雜的比如狒狒、黑猩猩、獅子等;其中狒狒、獅子是母系社群,黑猩猩是父系社群。儘管人和動物是不同的生物,動物的社會結構不能完全證明人類社會結構,但作為旁證也可以給我們一定啟示,就是不同社群發展存在複雜性。
4、古文獻中有些記載看似母系社會反映,但其實經不起推敲。如《呂氏春秋》「昔太古常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很多人想當然認為一定是母系社會。但在兩個原始部族同輩互相通婚(普那路亞制)的情況下,即使小孩不知道生父是誰,但可以把生父部族的同輩男性都視為是父親,那麼他只要生長在此部族同樣是父系傳承,後代「伯父」「叔父」這種稱呼都有一定反映。周代的姓多從女字旁也容易讓人認為是母系社會遺存,但姓氏制度確定是在周代,而姓也是從父不從母。
5、摩爾根的學說對我們影響如此之深,是因為很大程度被馬克思、恩格斯吸收。摩爾根的《古代社會》與馬克思的《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共同構成馬克思主義國家起源說體系。這些觀點又被建國後學者照搬結合古文獻解釋中國原始社會。但是我們始終必須注意,他們的民族學調查結論是否能作為普遍社會形態去看呢?如今五種社會形態普遍性越來越遭到質疑,為什麼又不能同樣質疑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先後性呢?
雖然「母系社會」(以母權、女性社會地位高、生產和家庭組織以女性維繫等為特徵,但也可能不同時具備)的問題的確曾經有長期的爭論,但是這篇文章的問題在於它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比如,過去教科書裡面直接肯定中國原始社會「母系社會」的普遍性,後來學術界有若干異議(比如嚴文明),這種異議也的確並未反映到教科書中。但是問題在於,這些異議也並沒有在學術界推翻原有的結論,只是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而已。而這篇文章則直接完全否定了「母系社會」及其相關理論,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還閃現著若干有私活嫌疑的東西。再者,其中對於民族學和動物行為學資料的取用也有頗缺失。比如文中著重談到黑猩猩的社會形態,卻有意迴避與黑猩猩系出同源的倭黑猩猩的社會形態。
實際上,人類和許多群居動物的社會形態是複雜而可變的,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都未必是進化到了「人」的階段才有的社會組織形態。具體是怎麼決定的可能跟具體環境有很大關係。
以那文中的例子來說,在靈長類動物中,與人類關係最為接近的有兩種:黑猩猩(生活於剛果河以北)和倭黑猩猩(生活於剛果河以南)。它們的基因非常接近,與人類基因的關係遠近也差不多。但是他們最主要的差別,是社會組織形態。黑猩猩是「父系社會」,群體中有雄性首領,通過鬥爭產生。黑猩猩好鬥,不同群體之間也經常相互打鬥。還曾經有人拍到過黑猩猩群之間的「戰爭」行為,幾隻黑猩猩為了爭奪領地和食物合力將其他群體的黑猩猩圍毆致死。而倭黑猩猩則是「母系社會」,帶領群體的是溫和的年長母黑猩猩,群體中個體之間的關係以及群體之間的關係都非常融洽。而最有特色的,是倭黑猩猩將性行為作為一種「社交手段」,母的倭黑猩猩經常通過與不同的雄性發生性行為而「進行交流」(比如化解矛盾,得到食物等)。
而具體去考究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這種差別,有一種理論認為,是剛果河的形成造成了它們生存於不同的生活環境,進而導致不同行為的產生的。具體來說,在剛果河形成之前,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沒有差別。它們的原始群體與大猩猩生活在一起,有生存競爭。後來剛果河形成,將原始的猩猩種群分為了河南和河北兩群,而氣候變化又導致了剛果河以南的大猩猩滅絕了(今天大猩猩只存在於剛果河以北)。這樣,生活於河北的種群需要與大猩猩競爭,因而自然選擇的群體是好鬥的,富於攻擊性的;而河南的種群不需要與大猩猩競爭,食物也相對充足,因而就形成了較為和平的生活方式。
再來看人類社會,以中原的新石器時代為例。現有考古證據顯示,在公元前3500左右以前,中原地區基本是處於平等的社會階段(典型的可以看半坡類型諸遺址,比如姜寨、半坡),其中也有一些可能表明母系社會的跡象,聚落群體組織以胞族、氏族為核心。前3500年處於仰韶文化時代,中原地區比這更早的是裴李崗和老官台文化,也都有這種特徵。這些特徵「最初」是怎麼形成的,現在還不是特別清楚,它怎麼也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去了,現有這方面的考古資料還很缺乏。而前3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早中期,中原地區人口密度不大,聚落之間的競爭不激烈。這時,如何應對嚴酷的自然環境才是主要矛盾。
而到了前3500年之後,情況就不同了。中原地區在仰韶文化的後期,明顯的開始進入父權社會形態。然後在之後的廣義龍山時代(約前3000年到越前2000年)得以確立。而與之伴生的,是聚落內部開始出現社會分層(階級的出現,隨葬品多寡不均,居住遺址大小有別),聚落之間的競爭開始加劇(城牆的出現,戰爭行為的頻繁)等等。
所以說,總結起來,人類社會(也可能可以上溯到類人猿的時代)的組織形態是根據具體的生存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具體是哪種社會形態,要看具體環境而定。但是,至少在東亞的新石器時代,父權社會恐怕的確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它的出現也很有可能與私有制的普及,以及其他文明特徵的出現相伴隨,這應該不是偶然的現象。而在父權社會出現之前,新石器時代前中期諸聚落所表現的的確是較為平等的社會形態。至於這種社會形態是否是母系社會,學界曾經有長期的爭論。現在直接爭論這個問題的少了,但那並不意味著這個問題不重要了,或者已經解決了,而正相反它正在往更深入的層次進展,這體現在這些年以聚落為核心的研究的展開。這篇大象公會的文章,依然是樹立了一個不存在的靶子,然後痛打一番,文章寫到底也沒有說個所以然……
首先,母系氏族的特徵是啥?
這篇文章里通篇就說了「女權」二字……尼瑪母系氏族就是女權?就是想像中的男人當奴隸、女人當主人的女兒國嗎?可沒有任何一個學者描述過這樣的母系氏族社會啊。
母系氏族社會的特徵,不過是以母係為血緣關係紐帶,流行族外群婚,尚未出現父權的社會形式而已。說白了,就是以媽媽、外婆為認知紐帶團結人群組成氏族而已。而不是簡單的如動物版鬆散的誰拳頭大誰就是老大的那種時刻面臨著內訌的破爛團體。即便不存在父權,母系社會中的主人翁,依然是膀大腰圓的舅舅們。也就是說,這篇文章里批駁的所謂「母系社會」,就是作者自己腦補的,不存在的東西。
這很無聊。
而文中舉的例子,說澳洲和新幾內亞原住民是父權制,以此來反駁母系氏族的不存在,這恰好是一句胡謅。澳洲土著,得區分西北部的土著和東南部的土著,西北部瀕臨東南亞,在古代能與文明社會交流,社會發展程度略高一些,而東南部的土著在殖民者來之前就沒人跟他們交流,社會發展程度略低一些。在西方殖民者來之後,西北部的土著已經在與東南亞交流後進入了父權社會,以父權為氏族紐帶,然而東南部的土著卻依然保留母系氏族。這不更說明,在父權制出現前,母系才是唯一紐帶嘛。
拿黑猩猩和狒狒來比對人類社會的,首先得弄懂一個問題,黑猩猩和狒狒能跟母系社會比嗎?母系社會擁有的「氏族認知」,可是任何動物都不能擁有的。動物群落中的所謂「父權」實際上並非父權,只不過是「頭狼」「猴王」這樣簡單的扛把子罷了,是不存在氏族的,也不重視血緣的。
動物團體,和人類的氏族,兩者天差地別,這作者居然會混為一談。
而人類,從母系氏族開始,一直到父權制的確立,才發展出來血緣氏族,進而走向部落、民族的階段,而這一切的開端,恰恰就是以母系氏族為開端的。
其實輝格闡述的觀點根本算不上什麼驚世駭俗,至少文化人類學馬文·哈里斯等人50年前的就提出相關觀點了。至於認為因為人和黑猩猩、狒狒不同,所以批評輝格採用進化的視角,這樣的觀點就顯得可笑了。不信讀讀恩貝爾《文化人類學精要》婚姻一章,裡面還提到信天翁了呢。人類學家早就在進化的視角下,將生殖壓力、能量、營養等因素納入分析文化的範疇了。
既然輝格的視角根本就不新鮮,觀點都取自教材和幾十年前專著的,為什麼不引用專業文獻反駁呢?也別扣帽子,什麼大家都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馬文·哈里斯是出了名的唯物主義者,被稱為「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家」,只是人家認為物質基礎不全是經濟而已。
同時問題本身明顯標題黨了。讀了輝格原文的人,一定明白原文說的是「人類社會不存在廣泛的母系社會發展階段」,而不是說「人類社會不存在母系社會」。輝格實際上反駁的是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類社會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線性演化的觀點。讀讀國外的文化人類學教材,無論是哈維蘭的,還是恩貝爾的,裡面會提到走婚制、母系社會等,但還會強調母系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么?
類似的,很多歷史學家否認存在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這樣的線性社會演化規律,在知乎也是引來一批初中馬克思神學水平的人反駁。。。
為什麼那麼多人會說母系社會是因為婦女更能採集呢?
這種很明顯的鬼話,知乎還一堆人看不出來?用腦子想想女性有可能比個人更大,體力更好的男性會採集?這解釋太過牽強。
母系社會是因為女性壟斷了生育權,一個部落里孩子都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也就是說,女人生的孩子一定是她自己的,女性就是家族的裙帶關係的中區。而男性不能辨別子嗣。說通俗點就是一個當媽的跟一個男的吵架了,她能叫來她的孩子們替她出氣,而男的不行,他只能回家找他媽叫人,而他哪天被親生兒子打死都不知道。當祖母地位就更高了,她能叫來她的兒子輩們,還有孫子輩們。就是因為淫亂的遠古時代,婦女具有辨識性,所誕生的母系社會,跟生產力沒啥關係。
個人幾點看法:
1、母系不等於母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獅子)。母系社會雖然血緣靠母親,但是真正的權力在舅舅,當然如果有老祖母存在的話,她說話是管用的,但真正對外爭鬥的軍事領導肯定不是她,而是舅舅們。
2、母系社會應該是存在過的,畢竟現在還有很多遺迹可尋,但是是不是普遍存在過,這個存疑。部分人認為人類社會可能更普遍的是群內一夫一妻制,類似很多鳥類。因為人類嬰兒類似小鳥,只靠母親是養不活的,要麼選擇靠舅舅阿姨,這樣就是母系社會,要麼就選擇靠父親,這樣就有了類似鳥群的社會結構。這種結構既不是父系也不是母系,只能大略的說是群居制,因為那時候也沒多餘的食物產生私有制,所以也不存在父系繼承。這種社群的優點是可以容納的成員數量比母系社群大很多。
3、前兩種結構未必是互斥的,也有可能是先有1後有2,隨著社群擴大,很多1那種母系社群融合到一起形成了2那種族群。
4、從母系或者是群居走向父系,重要原因是當產生農耕文明之後有了食物盈餘,這時候多出來的東西要給誰這個問題才存在,原來一夫一妻制的群體自然選擇了給自己孩子,而母系社會則出現了分歧,掌握權力的舅舅們是選擇把剩餘食物給自己孩子還是姐妹們的孩子,我想大部分人選擇了前者。
5、還有一個問題是最近讀書發現的,那就是原始社會的女性生育率其實是不高的,只有在第一個孩子完全斷奶之後才能再次懷孕,也就是兩胎之間要間隔至少三四年。(這也側面說明母權社會基本不可能存在,因為一個母親是叫不來很多兒子來幫她撐腰的)是人類進入農耕之後大量攝入澱粉改變了女性的生殖行為,導致女性在生完一胎之後短時間內就能再次懷孕。換句話說,隨著進入農業社會,出現生產剩餘的不僅僅是食物,同步出現的還有孩子(也是農業文明之後人口大爆發的原因)。搶奪食物和搶奪孩子是同步進行的私有制父權變革,最後結局自然是贏者通吃。
來介紹一篇2008年的論文。http://www.chrisknight.co.uk/wp-content/uploads/2007/09/Early-Human-Kinship-Was-Matrilineal1.pdf
收錄這篇論文的書籍是《Early Human Kinship: From Sex to Social Reproduction》,這本書據說「受到英國皇家人類學會和英國科學院的資助」(Sponsored by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British Academy),看來是比較嚴肅的研究。這篇論文主要就是列了一些支持母系制的人類學、分子人類學證據,肯定了母系制的地位,譴責了人類學親緣關係研究方面的混亂。好吧我沒有看得太懂,只好這麼大體介紹一下。
在另一篇更旗幟鮮明的文章里,論文作者、自稱馬克思主義者的人類學教授 Chris Knight 寫道:
But you might have expected the left intellectuals to probe a little. Shouldn』t they have asked questions about this sudden reversal in anthropology? Virtually all prominent thinkers in the 1880s and 1890s had accepted one or another aspect of Morgan』s theory. Well in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tellectual giants such as Emile Durkheim and Sigmund Freud continued to accept Morgan on the question of the matrilineal clan. Then, just after World War I, the new discipline of anthropology in the universities suddenly did an about-turn. Might we not have expected that Marxists – of all people – would be slightly suspicious of that? Mightn』t they have suspected an element of politics behind such a change? I find it quite staggering that out of all the New Left Review types, all the Althusserians, all the postmodernists, all those fashionable intellectuals who called themselves Marxists, not one sought to fight back. To this day, no one seems to have bothered to ask even the most basic question: What actual evidence is there that Morgan and Engels got everything so wrong?
Engels was Right: Early Human Kinship was Matrilineal
翻譯一下加粗部分:然後,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大學的人類學學科突然出現了大轉變。可能我們不期望馬克思主義者——在所有人中——會對此有一絲懷疑?難道他們不應該懷疑這種改變背後的政治因素嗎?令我難以置信的是,所有《新左派評論》的類別(?),所有阿爾都塞主義者,所有後現代主義者,所有將他們自己稱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時髦知識分子,沒有一人試圖反擊。直到今天,連最基本的問題似乎也沒有人問過:有什麼實際證據證明摩爾根和恩格斯將事情做得這樣糟?
這種批判視角和理論勇氣應當說是非常珍貴的,在我看來比觀點本身更重要。
Chris Knight 這個人挺有意思。Chris Knight 有個人網站(www.chrisknight.co.uk),似乎已經八年沒更新了,這個網站的思想應當歸入激進左翼範疇。他還在英國參加一個激進人類學小組(Radical Anthropology Group),每周二晚上舉行對話。根據維基百科(Chris Knight (anthropologist) | Wikiwand),Chris Knight 在2011年由於 「on suspicion of conspiracy to cause public nuisance and breach of the peace」 在英國被逮捕了一次。2016年 Chris Knight 發表文章《Puzzles and mysteries in the origins of language》,顯示他的思想沒有任何改變:關於母系社會、共產主義、女權主義、家庭、私有制、革命、語言……
PS 這個領域的最新研究似乎是2014年的《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 of Bantu kinship challenges Main Sequence Theory of human social evolution》,使用語言的統計學方法,得出了班圖人從父系向母系轉變的強結論(一個對恩格斯不利的研究)。
We find strong support (P = 0.995) for patrilineal descent at the root of the phylogeny, whereas for residence, there was a high probability (P = 0.999) that the root was patrilocal (SI Appendix, Table S3).
不能因為黑猩猩是父系社會,就說人類不存在母系社會。黑猩猩和人類的交配和繁殖機制有著根本上的不同,人類交配和繁殖的最大特點就是人類女性會隱藏排卵期,黑猩猩卻不會。
對於大多數哺乳動物來說,包括黑猩猩,雌性個體在排卵的時候是有一個明顯的發情期的,這個時候雌性在行為、生理以及外觀上都會有明顯的變化,比如生殖器充血腫脹等。只有在發情期,雄性才能和雌性交配。對於黑猩猩來說,雄性黑猩猩在雌性發情的時候基本上是寸步不離,確保雌性只能和自己交配。所以說,黑猩猩雄性是可以確保自家的母黑猩猩生的孩子都是自己的。對於黑猩猩來說,血緣的傳承是通過雄性來實現的,是父系社會。
人類女性會隱藏自己的排卵期,而且人類女性不會出現發情現象,卻又可以在任何時候交配。顯然,男人們不可能每天每時每刻的守候在自家女人周圍,所以男人根本不能確定自家女人生的孩子到底真的是不是自己的。早期人類根本就不可能是父系社會。父都不知道是誰,哪來的父系社會?早期的人類社會必然是母系的,當時人類也只能確定自己的母親是誰,血緣也只能通過母系來傳承。這點不僅符合進化論,而且也和古籍的記載相同。《莊子》、《呂氏春秋》等都記載了上古時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等。要指出的是,母系社會與女權毫無關係,當時女性地位也未必比男性高。在母系社會,最重要的關係一般是甥舅關係。對於一個男人來說,自家老婆生的孩子未必和自己有血緣關係,但自家姐妹生的孩子一定與自己有血緣關係。事實上,直到近現代,我國很多少數民族仍然存在甥舅連名制,這就是母系社會的遺留。
母系社會是怎麼滅亡的呢?生產力的提高,使人類社會可以養活不勞動的閑人。達官貴人就可以把自家女人禁錮起來,從而保證自家女人生下的孩子都真的是自己的。上行下效,父系社會就捲土重來了。但到工業社會,男女平等興起,女人又重回社會,原始社會老問題重現。據統計,我國親子簽定非親生比例高達40~50%; 另一方面,中國很多城市離婚率高達1/3,北京上海更是高達40%,這兩個數據仍然快速上漲,人類發展的方向是重回母系社會。
除了人類以外,倭黑猩猩同樣存在雌性類似「隱藏」發情期的現象。和人不同,倭黑猩猩雌性大部分時間都是處於發情狀態的,但其實並沒有排卵。人類是排卵也不告訴你,倭黑猩猩是不排卵也要裝作排卵,殊途同歸,導致雄性同樣摸不清情況。因此,倭黑猩猩的社會同樣也是母系的,行為模式也和父系社會的黑猩猩截然不同。比如,兩伙黑猩猩相遇,肯定要打的你死我活,把一方的雄性全殺光,雌性全搶光。而兩伙倭黑猩猩相遇,雙方的母猩猩就會跑到對方那裡交配,最後一起大和諧。
人類女性隱藏排卵期同樣也能解釋其他很多人類的特點。比如說,女性的第二性特徵。一般來說,只有雄性才會出現明顯的第二性特徵,比如雄性孔雀的大尾巴。這也很好理解,對於孔雀來說,雌孔雀對後代的投入遠比雄孔雀多,雌孔雀需要下蛋、孵化、帶小孔雀,而雄孔雀只需要提供精子而已。選擇的主動權在雌孔雀身上,對於雌孔雀來說,必須選擇最強壯威武的雄孔雀,否則自己就虧本了;對於雄孔雀來說,只要有雌孔雀選自己都是賺的,因為雄孔雀僅僅提供廉價的精子而已。所以雄孔雀必須向雌孔雀證明自己,就需要長一個華而不實的大尾巴,潛在的意思就是說:「拖著這個累贅都能活的這麼好,可見基因的優良」。但人類卻不同,人類明明也是女性對後代投入多,然而卻需要女性長著更明顯的第二性特徵來證明自己,這是為何呢?因為男性不能確定女性生下的孩子是自己的,不願撫養後代,女性無法獨自撫養後代,必須想辦法吸引男性。這恐怕也是為什麼在農業社會女性胸大胸小完全不是問題,但到了現代卻成了女性的大問題。
我們可以先思考什麼是父系社會。其實「父系「是一種結果,而並非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讓在生產中佔優勢的男性去獲得更多權力。而這種性別優勢是經濟基礎的結果,不是原因;也只有私有制發展到需要用男性血緣繼承關係加以維護的時候,才能說有了父系社會。
由於天然的生理原因,母系無法明確繼承關係,因為沒有親子鑒定技術下,原始社會的性開放制度會導致繼承混亂。當然,私有製成熟前,氏族內部實行原始共產主義。
低下的生產效率,必然讓採集工作(女性主要負責)和生育變得極其重要。前者保證不餓死,後者保證出生率跑贏死亡率。
母系社會是存在的,但跟前文說的也一樣,那是基於氏族社會原始公有制基礎的一種社會形態,也是一種結果。
如果從原因這個角度思考、肯定得出了沒有母系氏族的結論;本來性別自己變不出錢,也不能覺得高低貴賤。而是社會進程讓一些性別恰巧獲得了巨大的優勢。事實上民族志調查顯示,多數(3/4以上)傳統社會採用父系制(即實行從夫居(patrilocal residence),並按父系組成血緣群體),而且並不存在社會結構越簡單原始,越可能採用母系制的傾向,比如澳洲和新幾內亞土著的社會形態相當原始,且與主要文明長期隔絕,但也都採用父系制;沒有證據表明,人類早期曾有過一個普遍採用母系制的階段。
相反,壓倒性的證據顯示,在直到現代之前的整個人類歷史上,父系制始終是主流和常態,母系制只是特殊條件下的例外,父系制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人類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因為黑猩猩、倭黑猩猩乃至親緣更遠的大猩猩,都是從夫居的;除了民族志材料,對晚期南猿和尼安德特人的化石同位素分析也顯示,這兩個社會很可能都是從夫居的。
在對黑猩猩的觀察中,靈長類學家發現它們在兩個關鍵方面和人類很像:一是戰爭行為,簡·古道爾(Jane Goodall)和西田利貞(Nishida Toshisada)在各自研究中都發現,黑猩猩群體的雄性成員會組成巡邏隊守衛領地,並在巡邏過程中伺機獵殺相鄰黑猩猩群體中的落單個體或數量佔下風的小團伙。
那些在戰爭中命運不濟的群體,常在幾十年內被逐漸消滅,或者在一次成功偷襲中遭毀滅性打擊,這與人類學家在亞馬遜叢林、新幾內亞高地、呂宋山區、南部非洲的部落社會中見到的情形極為相似,實際上,這種由群體內雄性結夥對相鄰同類發動經常性戰爭的行為,在前文明無國家社會中普遍存在,但在整個動物界卻是極為罕見的。
第二個相似點是政治,弗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發現,黑猩猩群體內雄性在爭奪首領地位、從而獲取多數交配機會的過程中,會像人類那樣施展馬基雅維利式的政治伎倆,合縱連橫、爾虞我詐、見風使舵,比如雄一號用各種甜頭誘使雄三號合作阻止雄二號奪位,一旦雄一號顯出頹勢或二號實力提升,三號便伺機背叛與二號合謀篡位。
當然,由於缺乏語言和武器帶給人類的強大交流、控制與組織手段,黑猩猩的戰爭和政治形態還非常原始簡陋,但從整個靈長類乃至動物界看,黑猩猩已經朝著建立複雜社會的方向邁出了關鍵一步,這一步,恰恰與父系關係的建立同時發生,而父系群體和戰爭與政治在動物界同樣罕見,這強烈暗示著,這一同時性並非巧合。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比如勞倫斯·基利(Lawrence Keeley)和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發現,整個人類史上,前國家社會都充斥著連綿不絕的暴力和戰爭,在這種環境下,群體的生存和壯大往往嚴重依賴於其戰爭能力,而在由血緣紐帶維繫的前國家社會,戰爭能力只能由父系男性聯盟保障。
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父系制在歷史上始終居於主流,母系制只是例外。有些社會或許因為地處孤立隔絕環境(比如沙漠或小島),衝突強度低,比如母系制的霍皮族(Hopi)印第安人,是著名的和平主義者;有些社會則因為選擇了特殊生計模式而難以維繫父系家族,比如摩梭族男性長年外出經營馬幫,甚至無法維持穩定婚姻關係,與此相似的是蘇門答臘的米南佳保族(Minangkabau)男性也普遍外出從事商業或手工業。
大象公會,網易浪潮
(我的意思
沒有任何考古證據證明人類曾經大範圍的出現過母系社會。
這個文章基本準確,與我所知相符。母系社會是否存在,在學術界本來一直是有爭議的。但由於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女權主義的興起,認為其存在的說法被廣泛傳播,並被不假思索地使用作為證據,這並不是很嚴謹。
它的狀態實際上是不清楚到底有沒有,證明其存在和不存在的證據均不足。目前女權組織自身也有反思,並不再使用其作為論據。但由於這種觀點讓人印象深刻,且流傳太廣,目前仍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原始的氏族部落,部落首領如果是男的,就是父系部落。首領如果是女的,就是母系部落。
但是你不能認為某一個時期都是母系部落。事實上,直到現在,社會的組成形態都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所謂的母系社會應該是不存在的。
社會發展史,五種社會形態假說是基於不完整的事實,已經被主流史學界否定了。
母系社會的意思,就是舅舅最親,比如太康失國,就是先跑舅舅家躲了兩代人直到少康積蓄了力量
類似我國西南的某些少數民族,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實行走婚制,整個氏族是一個大家庭,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長大了都不會分家,沒有出嫁和迎娶,家庭概念和現代的家庭概念截然不同
母系社會一直存在,且一直消失。母系社會總是向父系發展。如果發展的不好,或者被人吞併。這個群體就會消失。
所以母系社會是社會形態的初級階段。而不是一個漫長的人類整體社會階段。
當一群人在一起結成部落,總是會先形成母系社會形態。然後慢慢向父系轉變。這種「一群人在一起結成部落」千萬年來一直在發生。今天也是這樣,如果想要結成一個團伙,如果隊伍中有女性,往往會起到粘合劑的作用。這些千千萬萬的小團伙有的最終發展成國家,吞併了其他團伙,有的就默默消失。但還在不斷默默產生。
當然,近數千年來因為社會已經極度發展,直接產生父系團伙也很常見。這樣的團伙已經是比較成熟的了。而不是原始的。
原始社會沒有成型婚姻制度,小孩生下來後很難確定父親是誰,所以一般就跟著母親過。一幫人就以母親作為紐帶共同生活,這就是母系社會的由來。
就這麼簡單。資料來源大概是很多年前在讀書上看到的,懶得去找了。以上。日常語境下的『母系社會』是個定義非常不明確的概念。為了明確概念,人類學家定義了四種社會特徵(注意這四個不是互斥的):
- 母權制(matriarchy):社會由女性統治。
- 母主制(matrifocality):女性在家庭中有決策權。
- 入贅制(matrilocality):丈夫婚後去妻子家住。
- 母系制(matrilineality):世代按母系計算。
目前沒發現母權制社會,但是有少量的混雜其他三種特徵的社會形態。『遠古時期人類經歷過母權社會階段』這個觀點起源於19世紀。由於馬克思以此作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論據,所以受社會主義教育長大的國人都這麼認為,但實際上學界仍沒有定論。
應該是小範圍存在過…
外婆一定是親外婆…
推薦閱讀:
※早期佛教是不主張立像的,那現在的佛教塑像都是怎麼來的?
※考古發掘萬曆皇帝的「定陵」有何意義?
※遼代古塔的陪葬品一般在古塔的什麼位置?
※毛澤東知道秦始皇陵兵馬俑嗎?
※為什麼歐洲古建築多為石築,中式建築多用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