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叫獸是如何搜集和整理信息的?

相關問題:「李叫獸」是如何推廣個人微信公眾號的?

李叫獸是如何搜集和整理信息的?如何建立的知識體系?


謝邀,我如何打造知識體系?

我想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期待的答案是一個書單,可是我要告訴你這並沒有什麼卵用。

我想大部分人都經歷過高中,你會發現高考650分的人和450分的人書單基本上是一樣的。書單本身並不能造成知識體系的差異,甚至接觸信息的數量本身也不能。

可是為什麼有的人總是讓人感覺「充滿洞見」,「具有啟發性」,「能談笑風生」,而有的人卻不能?

這往往並不是因為他們接觸了更多的信息,找到了更適合搜信息的網站,或者偶然獲得了絕密的書單,而是因為他們處理信息的方式、看書的方式與眾不同。

而我就講講我是如何整理信息,並且獲得「系統化知識體系」的。(前方雞湯預警)

1,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

我在看書的時候,每看到一個有用的知識,都停下來去尋找聯繫——看看有什麼其他的現象能夠被這個理論解釋。

比如我在一本講神經心理學的書籍中偶然看到這樣一句話:

人的爬行腦(控制人的慾望的那部分大腦)更加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這句話如此之簡單,任何人看完、學習完甚至把它背得滾瓜爛熟都不會超過5秒鐘。

但是我卻當場就學了1個小時以上。

我問自己:我遇到的那些現象可以被這個理論所解釋呢?如果不找出至少5個現象我是不會罷休的。

首先我想到了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裡」,這句話顯然比「小體積大容量的mp3」要好的多,因為上面說了「人的大腦更加容易理解和記憶視覺化的信息」,而「1000首歌放在口袋裡」能夠就是更加視覺化的信息。

既然這樣,還有哪些視覺化的文案呢?比如「能拍星星的手機」?「只融在口,不融在手?」

除了廣告文案,還有什麼現象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

對了,「理論的傳播」本身就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啊!

「只要抓住機會,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這句話早就有了,但是並沒有被大家掛在嘴邊。

直到雷軍說了句「颱風口上,豬也會飛。」比起前面抽象的理論,這是更加視覺化的表達,自然容易朗朗上口,從而被記住和傳播。

哦對,說到「朗朗上口」,眾多的諺語也是流傳多年、朗朗上口啊,那麼它們是不是「視覺化」的呢?

的確是的,諺語並沒有說:

「同時實現多個目標」

「拿在手裡的機會才是最重要的」

「敵人現在很害怕」

「不要第一個出風頭」

「早點行動更加有機會」


而是說:

「一石二鳥」

「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敵人如驚弓之鳥」

「槍打出頭鳥」

「早起的鳥有蟲吃」?


人們口口流傳的,除了諺語,還有什麼?


自然是謠言了,實際上,謠言也是視覺化的信息:

「wifi會殺精」,而不是說更加抽象的「wifi對健康不好」;


還有呢?


古人對抽象現象的解釋也是視覺化的(這樣更加容易理解),為了解釋成雨的原因,他們塑造了雷公電母和龍王,它們都有明確的視覺化形象。他們更加容易相信龍王這樣的視覺化信息,而不是抽象的自然原因。


甚至很多偉大的演講也是視覺化的。比如馬丁路德金並不是說:

「我們追求人人生而平等,我們要減少種族歧視!」

而是說:

「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

還有呢?我喜歡足球,突然發現球員的綽號也是視覺化的,比如「獨狼羅馬里奧」、「小坦克魯尼」、「小跳蚤梅西」,而不是抽象的「一意孤行羅馬里奧」、「勇猛魯尼」和「靈活梅西」。

……
「爬行腦更喜歡視覺化的信息」,這句話如此簡單,1秒就能看完,但是用這種方法,即使看再多的書又有什麼用?

書上可能會對理論舉例說明,但是那僅僅是別人使用理論解釋現象,並不代表你也可以用同樣的理論來解釋現象。

所以我在看書或者接觸任意一種信息的時候,一旦發現有價值的理論,總是問自己:還有哪些現象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還有呢?還有呢?(一般要找到5個以上)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真正導致人與人之間知識水平差異的,往往並不是知識數量,而是知識之間的聯繫。而且隨著知識的增多,建立聯繫的收穫也會越來越大。

當你只有一個知識的時候,增長1個知識可能就是增長一個知識。但是當你有10000個知識,接觸1個新知識可能意味著增長了5000個知識——因為你跟其中一半的知識建立了聯繫。

2,構思知識的多種用法

當我接觸了一個新知識的時候,不光要想「過去的哪些現象可以被這個知識解釋?」,還要想「我的哪些行為可以被這個知識所改進?

比如仍然是上面的知識點,「人的大腦喜歡視覺化」,我的哪些行為或者工作可以被這個知識所改進呢?

首先就是我自己的公眾號,過幾周可能要寫寫「產品的象徵性價值」,如果視覺化的話,不如改成「給用戶帶上合適的帽子:你的產品會想帽子一樣,影響用戶的形象。」

還有我的演講,比如前段時間的《你為什麼會寫自嗨型文案》中,我把兩種文案寫法(追求語言的華麗VS追求影響用戶的感受)人格化成了兩種人——X型文案人和Y型文案人,從而讓人一下子記住。

還有,我甚至想到了將來求婚的時候,不應該說「我想和你永遠在一起」,而是「我希望有一天我們都70歲了,仍然能手牽手走在XX的沙灘上。」(更加視覺化)

總之,當你學習了一個新的知識,一定要提前構思一下——這個知識會如何改變我的行為?將來我可能會怎麼用它?

為什麼呢?

因為很多人的問題並不是缺乏知識,而是到了某個時刻想不起來應該用什麼知識。而這種提前的設想(將來我可能會用這個知識來解決什麼問題),就可以讓你形成一種「自動觸發」,到了某個問題,就可以立馬想到相應的知識。

就好像熟練的司機開車遇到突然狀況的時候,不用思考也知道松油門踩剎車踩離合——這些知識已經形成了「自動觸發」,可以很容易被應用。

3,嘗試去探索事物背後的原因
大部分人滿足於既定的任務和日常的生活,不想去深入探索事物背後的原因。而有一部分人卻在別人停止思考、對周圍發生的一切習以為常的時候,仍然積極地探索答案。

比如在有一次出去吃飯的時候,我走進一個很廉價的蓋澆飯餐廳,見到了這種菜單:

同行的朋友都覺得這樣的菜單隱隱讓自己很不舒服,不知道該選什麼。但他們都讓老闆推薦了幾個菜之後開始吃起來,忘記了剛剛「不舒服」的選擇過程。

而我卻無法容忍這種模糊的感覺,希望探究一下背後的道理。然後想著想著,突然想到了很久之前看過的一個心理學實驗:

研究人員隨機找了2組消費者,在兩組面前都呈現了一系列昂貴的果醬,並且給他們提供試吃機會和優惠券。

不同的是A組消費者面前擺著6款不同的果醬,B組消費者面前擺著24種不同的果醬。

結果發現,A組中有30%的人最終購買了果醬,而B組中只有3%的人購買——都說選擇多是好事,但過多的選擇讓B組消費者在比較的過程中心疲力竭,最終放棄了購買。


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決策癱瘓」,指選擇過多的情況下,人會因為對比選項耗費的過多精力而直接放棄做決策。


這不就是家餐廳菜單的問題嗎?主人自己覺得要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但是這麼多選擇反而過多耗費了消費者的腦力,最終降低了所有選項的吸引力。


然後我再繼續想,還有什麼事件和這個是類似的?

比如肯德基為了方便選擇,菜單只有20多道菜,甚至還推出了套餐來簡化選擇。


再比如很多互聯網公司越來越喜歡「單品爆款」而不是「機海戰術」。


還要再想,將來我有什麼行為可以因為這個知識而改進?

結果還真的有。

有一次我做募捐的時候就使用了這個技巧,一開始隊友都是說:「有一個XXX公益項目,請支持一下,捐一些錢吧,多少都行!」


而我就想到了自己的這次經歷,覺得這樣說會提高捐款人做決定的成本(他還需要想一下到底捐多少合適),因此建議隊友改為:「幫幫這些孩子,捐10塊錢吧!」


結果募捐的數量大幅度上漲。


很多人可以容忍生活中的奇怪現象和模糊性。在他們眼裡,世界已經變得如此熟悉,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見怪不怪了。


但是我卻無法容忍這種模糊性和一知半解。


再比如我本科在武大時,曾在快遞點看到一個牌子:

看到後我覺得有點怪怪的,然後就停下腳步去想,還拍了下來。


最終發現哪裡奇怪了:快遞公司把「武大分部」這樣的信息放在顯著位置,卻把「申通快遞」這樣的信息給邊緣化。


從設計角度來講,這個牌子的核心表達的信息是「武大分部」,可是對於一個放在武大的牌子來說,「武大分部」有什麼意義?難道武大會出現「華科分部」這樣的牌子?

但是對申通快遞來說,這樣做卻又是合理的——對他們的快遞員來說,所有的牌子都是「申通快遞」,因此「申通快遞」這幾個字是沒有用的,他們更加關係的是「華科分部」還是「武大分部」這樣的信息。


所以,用互聯網時髦辭彙來說,這個牌子並不是「用戶導向」的。


然後再想,有沒有其他人研究過這個呢?


後來我學了心理學才知道perspective taking的理論,人考慮問題習慣性先從自己出發,而不是對方出發。


然後還有哪些現象可以被這個解釋呢?比如我過去發郵件簡歷的時候,命名直接是「簡歷.pdf」而不是「李靖.pdf」。


再比如早上看到太陽,所有人都會說「日出了」(自我視角),而不是更加客觀的「地轉了」。

實際上,如果仔細觀察歷史上的「洞察力」事件,路徑經常出人意料地相似——在大部分人對反常的現象視而不見、放棄思考的時候,總有一部分人選擇去解釋它、探究它。因為他們無法容忍自相矛盾、不明不白和模糊性。


比如X射線的發明:

倫琴在做研究時,發現及時用紙板蓋住了陰極射線發射器,房間另一頭的氰亞鉑酸鹽鋇屏幕還是會發光。

其他很多研究者都發現了這種現象,但是他們都把這種現象解釋為「設備疏漏」等原因。而倫琴卻無法接受這種牽強的解釋,於是花費精力去探究,最終發現了X射線。


結語:

經常有人問我「你是如何構建的知識體系」,寫出來後,我卻發現原來如此之簡單:

  • 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看到知識後問自己:還有什麼現象可以被這個知識解釋?還有呢?還有呢……
  • 構思知識的多種用法——問自己:這個知識可以用於做哪些事?還有呢?還有呢……
  • 探索事物背後的原因——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有什麼理論或者知識可以解釋?有哪些相似的事件?

我知道很多人會不喜歡這個答案,他們更加期待的是具體的一套工具,比如一個思維的模板、一個整理知識的軟體、一個搜索知識的網站或者一個優秀的書單


但是我提供的卻是一種「無法看了就會」的方法。這種方法就像「俯卧撐訓練技巧」一樣,無法讓你看到之後就能增長胸肌,非得自己付出大量的努力來訓練才行。

實際上,洞察力、知識網路化等能力增長的確跟肌肉增長原理差不多。肌肉增長需要大量的刻意訓練來刺激肌纖維的生長,而洞察力等能力也需要大量的思考、練習和探究,來刺激新的大腦神經突觸的增長。


所以,如何構建龐大的知識網路?並不是要單純多看書多接觸世界就行了,而是有「好奇心」,總是想建立聯繫,想用知識提升現在的工作,想問「為什麼」。

小時候你看到天空是藍的,你會問:媽媽,天空為什麼是藍的啊?所以你一直在進步、一直在理解這個世界。

直到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你對所有的事情都習以為常,失去了對世界的好奇心,也就漸漸失去了洞察力。當你開始覺得,天是藍的是因為它一直是藍的,公司有這個規定是因為它一直是這樣做的,某個偏方有效是因為一千多年來一直是這樣,那麼你就失去了洞察力。

John Carter教授對哈佛大學商學院幾十年的跟蹤研究發現,取得偉大成就的人和取得一般成就的人最大的區別就是2點:


1,他們相信自己,他們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些什麼。

2,他們喜歡問為什麼。他們無法容忍自相矛盾、模糊性和不清不明,他們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心。

最後,借用喬布斯的一句話:

喜歡更多的啟發式分析,搜索並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李叫獸」(ID: Professor-Li)


李叫獸的火爆是有套路和原因的,關注蠻久了,他的學習策略學習能力確實很不錯。


在互聯網圈,你一定注意到這個人,李叫獸。


·
李叫獸年紀二十來歲,大學時代起(2014年)創辦同名自媒體李叫獸,最開始的火爆源於那篇《月薪3000和月薪30000文案人的區別》,之後以自媒體人身份上過魯豫有約和出席各大互聯網活動,文章深得羅輯思維和互聯網圈子人的喜歡和推崇。

·
最近以學習14天改變計劃社群,收費999元1人,2000個名額,在短短9個小時之間就搶光了,文案銷售力不得不服。


20來歲你的你可能還是一個職場小白,而人家就成了營銷達人了,那麼李叫獸的成功到底是如何修鍊的呢?這篇文章我們就來給你揭秘李叫獸成功路上的不為人知的套路?


01.策略性行動


李叫獸曾經接受過一個採訪說:「大部分的人認為我最厲害的東西是文案,其實我最擅長是策略性的思考和行動」。


沒有徹底了解自我之前的努力都是浪費,這種策略性思考在他自己的職業定位就體現出來了。

在大學的時候,當其他的人熱衷於參加各種活動或者混日子的時候,他卻花大量的時間深入學習常人看來空洞的,營銷、戰略、心理學、設計學、數據分析等學科。


也正是因為之前的紮實的基礎,所以讓他之後的營銷文章如魚得水。

在職業定位的時候,分析自己的性格是屬於內向性,不擅長做和人打交道的工作,但是熱衷於思考和寫作,並且對各種互聯網事件情有獨鍾,所以他將自己的職業方向定位於互聯網諮詢分析,在自媒體上發揮自己的光與熱。


他說不管是企業經營還是自我發展最重要的是要具備戰略性思維,而戰略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放棄。

你能做什麼,你想做什麼,你的資源能夠支撐你做什麼,用未來五年後的視角看現在的選擇,什麼樣的策略讓自己的行動和思考最優化,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02.死磕金字塔原理


不管是寫作還是思考,金字塔原理的確是一個好的寫作模式和工具,李叫獸也是把這個原理在他的文章中運用的淋淋盡職,整個文章模式就是:

·
寫作背景

·
提出問題

·
幾個小論點解決方案

·
結語

來看他的一篇經典文章

?為什麼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

有很多讀者問李叫獸:為什麼你年紀不大,經驗並不多,但卻能擅長複雜的商業策略和文案寫作,是如何做到的?

心理學家Ericsson的研究發現:決定偉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關鍵因素,既不是天賦,也不是經驗,而是『刻意練習』的程度。

那麼如何刻意練習?

1.避免自動完成

2.離開舒適區
3.犧牲短期利益
4.大量重複性訓練

結語

使用『刻意練習』就意味著你經常無法輕鬆地完成工作、無法輕鬆地讀書,意味著你高度集中精力,意味著你需要不停地思考、總結、反饋,並且做自己不習慣、不舒服和反直覺的事情。

滿滿的都是《金字塔原理》的套路,他在一篇文章中說,自己在大二的時候,就接觸到了《金字塔原理》這本書籍,花了兩天的時間看完了,不過在哪一個月的時間裡面,不管是寫作業還是生活中的簡訊都嚴格按照《金字塔原理》的技巧來構思,有時候發一條簡訊的時間就是兩個小時。

如果你也想讓你的思考和寫作、解決問題變得更有邏輯,那麼買來一本《金字塔原理》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說白了點,《金字塔原理》就是按照我們高中時要求的議論文的結構模式來寫作。


03.高效學習,重視經典


縱觀李叫獸的文章,主要分為四大類營銷乾貨、文案寫作、思維分析、個人提升。


在公眾號前期的時候,主要的寫作是關於思維和個人提升方面的,可以說是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

對於很多的學習者而言,學習可能只是看書,而他學習方法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善於將不同學科知識聯繫起來、將知識理論用刻意訓練的方式來不斷的完善自己。


對於經典書籍,大部分人可能只是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而李叫獸擅長解讀經典,然後包裝加工傳播是他常有的套路。


如果你看了《市場營銷原理》、《消費者行為學》《瘋傳》、《定位》、《藍海戰略》《創新者的窘境》等書籍,你會發現這些經典書籍就是他很多爆款文章的源頭。


這也給我們很多啟示,做營銷的,不要總是試圖去創造新的東西,你一輩子可能都很難發明一個新的東西,懂得學會槓桿借力。


你想要學習和研究的,一定有一個人研究透了,找到這個人,找到這本書,找到這個行業史,收集和消化資料,然後針對當下的問題提出自己的對策,很多創意和靈感就是這樣來的。


總結

如果你也想立志成為一個營銷達人,那麼李叫獸的策略方法還是值得借鑒的。

·
策略性行動,用戰略思想來武裝自己,結合自身的資源和外部的環境,來給自己定位。

·
學習金字塔原理,讓你的表達、思考和寫作更有邏輯

·
高效學習,拆解經典,建立知識系統結構,刻意練習。


Update:2016/10/26

談不上是李叫獸公眾號的粉,但李叫獸公眾號2015開始所有的文章每周都讀,整理出了這個個人有史以來內容最豐富的腦圖。
腦圖根據自己的理解分類,每周讀完加入,這也算是我個人搜集和整理信息的一種方式,否則讀完之後很難形成系統化的思考和應用。
本人知識產權從事及創業者,營銷、文案、市場都不是自己擅長的領域,所以邊實踐邊學習。
順便 @李靖本人,順致謝謝。

原檔鏈接: http://pan.baidu.com/s/1bppFmFH 密碼: mxxt


我覺得李叫獸,是一個懂應用心理學的人。但如果把他捧得太高我覺得無疑是不可取的。有幸看了他的《你為什麼會寫自嗨型文案》。覺得他是一樣很會紙上說事兒的人。簡單的羅列成功的與不成功的文案,然後歸納總結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但是,僅僅直接通過一種產品的是否成功來決定一種寫作方式是否可取。我覺得不是很可取。文中很多安利自己的成分。不要盲目跟風自己多思考會好一些。


知乎看多了

你會發現在一個小的圈子裡,

有人問了一個有點專業的問題,

如果用知乎里的點贊數最多的答案作答,

這個小圈子會把你當做意見領袖,慢慢的會崇拜你


但是如果你想成為知乎的意見領袖,

可不能這麼照搬,很顯然,這是抄襲,


那該怎麼辦,想在知乎里裝裝文藝,提升提升逼格?


如果你懂英文,你可以去看國外經典,找國外最新的文獻,

到更大的平台找更專業的資料

還需要有一點學術探索精神,把得到的知識整理組織一下,做為答案,

呵呵,很合適對吧


英文不好的話,只能找找國內的了,或者是翻譯過來的,

這個要費心篩選了,因為不能是人盡皆知的,否則就爛大街了,

要找小眾的知識,本質上也還是尋找組織提煉知識,

最後還要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輸出來


再往高級一點,科研探索,也是這樣的過程,只是更加專業

要在古今中外前人的研究基礎上,

自己做進一步,更多的創新和發展


知識本身就在那裡,看你會不會找,會不會組織,會不會聯繫,用來解決當下的問題

我們不生產知識,我們只是知識的搬運工,

但我們不是原封不動的照搬,我們也要加工,

需要多閱讀並深度思考進行微創新,


這對你有什麼用?

在你擅長的領域

利用信息差,建立影響力,成為另一個李教授,畢竟有那麼多領域

甚至你還可以換個媒介,利用新的平台建立你的影響力


具體怎麼進行深度思考和深度學習,請參考知乎上的答案


我看了李叫獸的回答。
老實說,這種學習方法適合建立的是一種表面而寬泛的知識體系,而且非常鬆散。
很有可能,對於日常商業開發或者銷售推廣這樣的知識體系是合適的。但是對某一專業進行深入挖掘的話,這種方法或許並不合適。
或者,它可以用於初期的知識點篩選,但後期的系統建立可能就不是這樣了。
其實,我個人覺得,看到任何書里的論點首先樹立懷疑的態度更能促進學習。因為想著要反駁一個人所下的功夫遠勝於附和。
也許這比較適合攻擊型人格。。。。


現在正在上李教授的課程,1000元14天。
李教授不是神,不可能每個文案都達到神一樣的效果。
但是李教授對於我們這些普通從業者來說,最大貢獻是

提供了一套,我們能學習,能應用的營銷方法,讓創意流程化,這個是最難得的。


李叫獸,確實說到大多數人構建知識體系的痛點,就以我來說,我每晚都會嚴格自己拚命看書,每當看完一本書後,過幾天又忘記了,而書中的提出的理論觀點,雖然當時看了覺得確實是這樣,但往往實踐起來很難形成「自動完成」的觀點。日後一定不能停留在「舒適區」,應該多加「刻意練習」提升自身的洞察力。


師傅常說:「一竅不通,少掙幾百」此言不虛,當下"一竅不通,竅竅不通,虧錢虧少點就不錯了"李叫獸「 牛!


和我的想法一致,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哈哈哈。再磨練磨練,希望成為你的合伙人


國慶期間,把李叫獸的微信公眾號文章全部看了一遍,受益匪淺,得知李叫獸還是在校研究生,立即心生佩服,說明智慧是思考的結果,常常思考,推理,總結,必定能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維方式,叫獸的文章真的挺有風格的。


頭腦是需要不斷進行進化才會更靈活。思考也需要經過從點切入,以不同維度去思考的過程。
看了才知道原來X和Y型文案這文章是你寫的,很棒!


看李叫獸的分享,勝讀100本營銷書籍


《你為什麼會寫自嗨型文案》產生的根源我認為,傳統紙媒的思維在做崇,因為我們一直接受的是這樣的教育,封建社會讀書人,當官,寫的東西,無非證明自己絕對正確,寫給上級領導,皇上看的東西,少數特權階層看的東西,古代的作家,寫給有文化的一群人,而有文化的一群人又是社會的精英,寫給精英的東西,你想想看,肯定注重表現形式,語言風格,絕對正確的東西,,寫過的文案,要的結果,對方的肯定。


我也按叫獸的方法實際聯想了下。類似文中的學習方法,我在大腦里有一個理論:在生活中會表揚讚美對方,有個方法叫「FFC」。

FFC:是三個單詞的縮寫:感受(Feeling),事實(Fact),比較(Compare)。

怎麼樣學好這個理論?就是實際應用。比如你讚美你的同事就可以套用。「我覺得你今天特別好看,非常吸引人;這套衣服非常襯托你的好身材,顏色也亮麗;比起我看到穿這種類型衣服的人,你是我見過最漂亮的」

按李叫獸的方法實際應用下,確實非常奏效~

我的個人博客, 關注認知升級,技術變現:http://liujinkai.com


研究一個人要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體系,體系下面有非常多的知識點。

學習一門學科,營銷也是如此,先構建框架的體系,然後在往裡面塞東西就行了。

塞了之後,你要把新知識與舊知識產生連接內化,再構建出一個新知識成為一個體系。


對於叫獸的回答,表示認同,我覺得任何知識、思維方式或技能的掌握不在乎學了多少,而在乎你聯繫了多少?當你聯繫到能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來,才是真正的掌握了!科比的一萬小時訓練!


剛好這幾天看了叫獸的《你為什麼會寫自嗨型文案》,別人我不能指點,而對我目前來說,這篇文章卻有恍然一頓的覺醒。裡面提到的頭腦風暴也是我們在寫作文案的真實展示,的確需要反思!!


朋友小果之前打電話抱怨她有很多當時用不到的信息都保存收藏了,可是在使用的時候往往不能立刻找到,並且總是想不起保存在什麼地方了。隨著科技的發達我們存放信息的方法很多,可是有多少是我們當時認為重要的信息卻在之後沒有翻看過?

閱讀奧野宣之《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立刻被作者介紹的方法吸引的一口氣讀完整本書,不禁被作者所介紹的方式深深地吸引,並且立刻加以實踐。

奧野宣之,一個日本學習方法論的培訓師,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累計銷量超50萬冊「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不管工作還是興趣,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

奧野宣之在書中強調簡潔的原則,一本筆記本便可以記錄所有的信息。應該有好多人同我一樣,最初看到這個觀念會覺得這怎麼可能,一本筆記本怎麼可能記錄下所有信息,怎麼分類?怎麼在使用時尋找信息?直到將《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這本書讀完,內心不禁感嘆作者的簡便的方法,只需要遵循簡單的三條規則便可以輕鬆搞定筆記本。醞釀屬於自己的創意。

簡潔的三條規則讓你毫無壓力長期使用

1. 一元化:把你想記錄的一切信息都納入這冊筆記本中。不需要分類,所有信息都記錄在筆記本里就可以,也許看起來會像大雜燴,但是自己親身整理的信息才會記憶深刻並且活用信息,且不用擔心分類記錄的問題錯失一閃而過的靈感。

2. 時序化:按照順序使用筆記本。通過將信息按照時間排列並加入6位日期記錄的做法,可以讓我們更清晰的了解到信息之間的關係。

3. 檢索化:紙面信息也可以檢索,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那就簡介一下如何進行紙面信息檢索,001(筆記本編號)+130817(日期標籤)+標題。這樣可以在使用中快速找到相關信息。

高效整理信息不但重要還會使你體會到手工製作的精彩

作者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詳細的描述了高效率整理信息的方式,書寫要清晰可辨,以確保多年後仍能閱讀,將常記的內容符號化,便於節省書寫時間。

如:R-閱讀:讀過的書的標題,感想,集錦

M-電影:看過的電影的標題,感想,印象深刻的台詞

T-電視:看過的電視節目的標題,感想等

P-計劃:工作上想嘗試的計劃,一查覺得很有趣的內容,感覺可行的想法

A-想法:想做的事,改良改造方案,妄想

E-飲食:吃過的,喝過的東西

我個人最喜歡的則是「蔥鮪火鍋式」筆記,將客觀與主觀的內容相結合,相對比,記錄自己的感悟與看法,自己對問題的想法與感悟不僅促進對相關的問題進一步加深理解而且有助於形成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像粘貼法,不僅能更好的還原信息當時的場景也增加了動手製作的趣味,還能對信息多一遍回顧,加深對該信息的印象,可謂是一箭三雕。

按照奧野宣之《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所介紹的方法來做,不僅簡單高效整潔還能在整理信息的過程中獲得創意,促進新信息的孕育。愛默生曾說過:任何事物都不及偉大那樣簡單,事實上,能夠簡單便是偉大。我則認為簡單孕育高效。


知識付費時代,你真的會整理信息嗎?

我的一天常常是這樣度過的:

早上,去吃早飯的路上打開「得到」APP,戴上耳機聽每天的免費專區;
到了教室,開始看書,書里推薦的書籍我會記下來,有空在豆瓣上查閱,評估這本書的可讀性,再加入購物車;
下午,如果最近有要學習的主題,我會篩選課程然後購買。比如最近想配眼鏡,我在「知乎」上購買了相關課程,聽了之後再去配。
平常,如果要坐輕軌,我就會在「得到」上選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花幾塊錢聽。

看起來,我很愛學習,生活也很規律。

但是,事實上,我陷入了「知識焦慮」的困境。

別人都在學習,我不能落後!所以我買了很多書、很多課程,我想學的東西太多了,根本學不過來。並且,很多時候聽了就聽了,要麼不做筆記,要麼做的筆記可能就是隨手拿到的一張紙,後來不會看也找不到。

這樣學習,一點效果都沒有。

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我們每天收到的信息都非常多,如果不會記錄、保存、回顧,那麼不管你搜集到多少信息都不能運用自如,更不能把個人經驗和學到的知識活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對於創意工作者來說,之所以沒有靈感和素材,可能只是因為它們一閃而過而你沒有抓住。

要想真正把我們為知識花的錢轉變為個人成長,一定得學會整理信息。

有的文章推薦使用APP(比如印象筆記)記錄信息,但我個人還是最喜歡做筆記的方式。

我曾經看過很多關於如何做筆記的書,乖乖地買了很多筆記本,讀書筆記是橘色的,手賬是帶有鮮花的,聽各類課程用的是最厚的綠色筆記本,日程筆記本是手掌大小的規格,除此之外,我還有很多只用了一點的、各種規格的筆記本。

原本以為分類做筆記,可以把相同的知識集合,學習更有主題、對比性,也方便自己更快地找到需要的類別。可是後來閑置的各式筆記本告訴我:分類做筆記才是最麻煩、最不實用的。

最近,我學習了一種新的做筆記的方法,或許能幫到和我一樣不會整理信息的你。

一、「一元筆記法」是什麼?

奧野宣之在他的新書《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提出了「一元化筆記法」:

平常只需將信息保存在一冊可以反覆翻閱的筆記本中。具體地說,就是不管你想到什麼、學到什麼,通通記錄、粘貼在一個筆記本上。

乍看到這種方法的時候我很懷疑,工作、學習、生活上的事情怎麼能同時記錄在一起呢?這樣不是很混亂嗎?

二、「一元筆記法」的優點。

1、簡潔。

以前分類做筆記,既需要多個筆記本在身邊,又要考慮信息的性質,然後把它們寫在不同的筆記本上,又花時間又花精力。

2、毫無壓力。

分類記錄信息會造成一種緊張的狀態,很可能導致機械地大量記筆記或者信息堆積。你會想,要留住寶貴的素材,要記錄自己獨特的構思,這種為了知識生產而特意篩選、保留信息的做法難免讓人倦怠,然後半途而廢。

而「一元化筆記法」提倡的是任何、所有感興趣的事都可以寫,不用在意它是否「有用」。隨手看到感興趣的報紙可以粘貼;路上接到感興趣的傳單也可以粘貼;哪怕是你記錄每天多久睡、吃了什麼,也是有意義的,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記錄。

3、自由。

筆記本不用像手賬一樣一年一換,而且沒有專欄設置,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三、「一元筆記法」的其他優點。

實際上, 「一元化筆記法」在記筆記的各個階段,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

1、在記筆記前,做筆記、剪報、劃重點的行為能讓你認真仔細地精讀書籍、多多思考;

2、在寫筆記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加深印象;

3、在寫完筆記、回顧的時候,這本筆記就像你的個人電影,記錄著你的喜好和變化,幫助你認識自己,同時也能激發靈感,有利於生產創意。

四、創意的產生。

1、為什麼筆記大雜燴還能生產創意?

因為分類筆記雖然看起來記錄了類似的信息,但是只會讓你加深業務知識,無法激發新創意。而筆記大雜燴可以讓你跳出專業框架,融會貫通地思考。

2、創意如何產生?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和《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里都提到過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韋伯·揚撰寫的《創意的生成》一書,詹姆斯認為:、

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

創意並不是創造一個全新的食物,而是對既有事物的出人意料的組合、把既有事物用於意料之外的地方、在意外的情況下活用既有事物。舉個例子,筆記本電腦是筆記本和台式電腦的組合、貓跟鞋是貓和高跟鞋的組合。

很多劃時代的新商品、獨樹一幟的服務、吸引人眼球的文案、嶄新的理念和顛覆過往常識的書籍等等,我們普通人也可以通過重組原有元素加工出來。

3、如何活用素材生產知識?

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這本書里,作者將《創意的生成》中提到的獲取創意的過程和自己的方法組合成了一下5個步驟:

步驟1:收集——積累常識和作為研究課題的知識,要注意充分收集。

這個步驟里對我啟發最大的是關於圖片的收集。

一定要選擇直覺上喜歡的圖片,這樣能夠幫助我們思考它本質上好在哪裡。比如說某一張風景拍得特別漂亮,我們可以觀察這張圖片為什麼拍得這麼好,「噢原來它是俯拍的,場景特別宏大!」「這張是背光拍攝的,有一種神秘的感覺。」

我還準備列印、粘貼我手機上存的博主圖片,學習她們的搭配、拍照姿勢和角度。不知道買什麼衣服或者怎樣搭配的時候就翻看,尋找靈感。

另外,作為策劃專業的學生,粘貼很棒的廣告設計、宣傳語等對專業學習也大有裨益。

步驟2:咀嚼——閱讀、回想、深入思考積累的信息。

如何交叉參考筆記呢?貼上等高的相同顏色的便利貼或者膠帶,表示這些位置有同一主題的筆記。

步驟3:發酵:脫離課題,在潛意識層面思考。

組合信息有三種方法。

首先是「信息卡重組法」,重讀筆記,把有些與正在研究的問題相關的內容要點寫在卡片上,一條信息一張卡片,只寫正面,大約一條50到80字,在卡片上標註題目、出處。如果製作過程由新的想法出現,就寫在新卡片上。然後把卡片攤在桌子上,找到卡片間的聯繫,一邊按照不同話題排列,一邊琢磨。

第二個方法是「紙張移植法」, 這種方法必須先對信息進行篩選。比如用A4紙,寫下主題,做標記表示這是標題,歸納和主題可能有聯繫的信息,逐條書寫,括弧註明來源。

花費時間最少的方法是「複印件拼貼法」,快速翻閱筆記,複印感興趣的內容,再把其中和主題有關的段落裁剪下來,統一貼在一張大紙上。

根據個人情況選擇。

步驟4:頓悟——創意的誕生,突然之間驚呼「找到了!」「明白了!」

步驟5:具體化——將創意化為成果。

我是這樣運用這個過程的:

作為策劃專業的學生,平常作業多是做策劃和方案。這次老師布置了一個餐廳的策劃,要將這個餐廳打出知名度。

一開始,我會查閱關於這個餐廳的資料,關注它的公眾號,還要實地考察、品嘗,甚至還要和老闆聊聊天,另外,要了解同類餐廳是怎麼運作的,做的好的有哪些,模式是怎麼樣的。在這個過程,總會有很多想法冒出來,全部記錄下來,不管是否可行,類似於頭腦風暴,多多產生創意就好。

平常一直關注這個話題。和朋友吃飯,聊到了去海邊玩的暑期,突然靈感一下子有了,可不可以把這個餐廳布置成清涼的海邊氛圍?

接著再查閱資料,把上述所有創意集合、篩選、組合,確定了餐廳定位,最後完成計劃書就可以了。

五、「一元化筆記法」的具體做法。

1、三個規則。

規則1 一元化:所有信息都記錄、粘貼在一個筆記本上,不需要分類。

無法堅持一元化的對策:作者會帶名片大小的空白卡片隨身攜帶,我個人比較喜歡用便條本或者用手機備忘錄暫時記下,之後補充或者粘貼到筆記本上去。

以前我會用三個筆記本,A6筆記本記錄日程和靈感,還有讀書筆記和手賬本,現在三者合一,如果擔心寫下的日程容易忽略,推薦大家在每天未記錄前估計今天自己要做多少事,空出一頁或者兩頁專門寫待做事項,或者貼一張白紙也可以。

同樣地,如果有計劃(考證、鍛煉等)或者工作項目這種時間跨度比較長的事情,最好貼上一張大紙,對摺粘貼。

推薦「三折法」:對摺時,錯開2—3cm;將對摺後長的一段與摺痕對齊再摺疊一次;再次摺疊的部分朝上,粘貼。

規則2 時序化:按照時間順序書寫,作者推薦使用6位數字,比如2017年10月24日就寫為171024 。

規則3 索引化:

①使用Excel或Word文檔建立資料庫。

參考作者使用的索引數據:

001 030410 採訪松下幸之助紀念館

001 030414 思考何謂頭腦的優點

(略)

189 130630 閱讀《孤獨者》/科林威爾遜/中央公論新社

每一行的信息由筆記本編號+日期+檢索標記+條目標題組成。

記錄的東西太多,我們怎樣組織索引數據最好呢?選擇最具參考價值的信息。比如:

認真書寫的讀書筆記
想重讀的書評
考慮過的重要事情
較長的構思和設想
旅行遊記
所學課程的筆記

②筆記索引化還需要在筆記的書脊和切口處寫上序號,標註本冊筆記開始記錄到結束的時間。

③製作目錄。同樣需要篩選最有價值的信息。

六、總結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書里還分享了許多更好地使用筆記本的小竅門,比如空一行寫、略記、粘貼腰封等等,但比較常見,根據個人習慣選擇吧。

值得一提的是「蔥鮪火鍋式」筆記,在姊妹篇《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里作者推出了這個方法,用「○」表示他人的發言、觀察得到的信息等客觀事實,用「☆」表示對在這些信息產生的感想、自己想說的話即主觀感受。

你根本不知道未來你會變成什麼樣的自己,這本屬於自己的編年史就是你的私人成長利器,記錄著生活的一點一滴。


推薦閱讀:

如何提高文綜成績?

TAG:市場營銷 | 諮詢 | 知識體系 | 信息搜集 | 李叫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