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小森林 夏秋篇》這部電影?

感覺很平凡的一部電影,為什麼在豆瓣能評到8.9分?


不知是否因為貪吃的關係,即使並不怎麼做飯,也一直很愛看美食專欄美食節目美食書。

食色性也。對於全部感情生活都來自韓劇的我,食物的重要程度,簡直媲美所羅門王的智慧,海妖的歌聲,普羅米修斯的火種,阿芙洛狄忒的愛與美。

於是,毫無懸念,我又看了《小森林》。

日系的美食劇,我還是最喜歡《孤獨的美食家》,無論什麼時候拿出來,都可以配飯。《深夜食堂》也是好看,甚至可以說更好看,但是深夜一邊吞口水一邊流眼淚,還是,有點負擔啊。《料理仙姬》什麼的,戲都被蒼井優妹子搶了,總覺算不得「料理」,勉強剩「仙姬」。

《小森林》呢,也是有負擔的劇,但是又不大一樣。年輕女孩市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雙手種出的食材做每一餐飯。四小時的片長里,百分之九十的語言,都是她的獨白;百分之九十的情節,都是她的食物,如何生長如何製作。然而,這竟不是《一人食》系列那種純粹的菜譜,我得到了,比「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啊」多得多的體驗與思考。

夏天悶熱潮濕,借著燒爐子除濕的熱氣,烘麵包;自家的米釀成爽快的酒,咕嘟咕嘟冒著泡;澀澀的、沒人吃的野果做成果醬吧,不能讓拚命長大的努力付諸東流;剛收穫的西紅柿,腌成罐頭。

秋收了,去田裡割稻,一定要吃自製的核桃飯;通草果,吃了果肉,果皮也做成小菜才好;番鴨也算勞苦功高,可是過不得冬,再捨不得也只好做成料理,這裡,沒什麼君子遠庖廚。

冬天好大的雪,熱騰騰的納豆糯米糰子是上佳美味,用的是辛苦種出的糯米;蘿蔔片凍的剛好,煮湯做菜都很合用;寒冷的季節,當然少不了甜食,紅豆就變成了紅豆餅紅豆包里軟軟甜甜的餡;除雪累了的時候,可以呼嚕呼嚕的喝下一大碗熱乎乎的面片湯。

春天要翻土除雜,節節草怎麼也挖不盡,那麼做成小菜吃掉吧;新長出的野蒜和毫無用處的白菜花,做成醬配義大利面,嗯,好吃;捲心菜最外層的葉子太硬,那就裹上麵漿干炸;早春最先種的土豆,收穫後可以吃到下個春天,做沙拉做麵包甚至直接煮了蘸鹽吃。

市子獨居山林,與晚霞飛鳥作伴,「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看起來很美對吧?美到我都開始找好友商量,不如去隱居?但是其實,市子只是看似在過田園生活,卻遠遠不是田園牧歌式的人生。

在一道道菜的間隙里,從市子偶爾的回憶和三言兩語的描述里,我們知道了她的身世。曾經離開小森,去大都市生活:和男友同住,分了手;喜歡過一起打工的男孩,卻發現他並非如自己所想;終究沒有融入,只好回到家鄉——相依為命的媽媽卻早已在做好一鍋冬花味增醬之後,毫無預兆地消失。她一個人生活,一個人侍弄田地,一個人打零工,一個人做家務,一個人做飯吃。很努力的面對一切困難,然後自己用雙手一點點解決。可是,她與小森的其他人,都不同。她假裝堅韌淡然地過著田園生活,卻並不那麼快樂。她是在都市生活不下去無路可走才回到了小森,而真正的歸隱,是看盡繁華之後的懂,是有萬千選擇之下的鐘愛,市子覺得,這樣留在小森,是對小森的褻瀆。

片中她的朋友,在市子最終決定離開後,隱隱有覺得她矯情且非要走彎路的嫌疑——當然,是帶著愛憐的。但是,我彷彿有點了解市子的心情。有一點像《心經》里的許小寒,她喜歡自己的親生父親,一輩子不要結婚,於是一遍一遍提醒父親,有人追她有人愛她,因為不想他覺得,她是因為沒有結婚嫁人的機會才這樣。小寒想要證明,她對父親,並非是無奈之下的留守。市子也一樣,雖然她在乎的也許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這種旁人看來無謂的意氣,卻是市子心裡的結。沒有選擇之下的愛,不得不愛的愛,到底是斯德哥爾摩癥候還是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還是真正的愛,我猜,她拿不準;她想要的,是純粹的,沒有任何摻雜和懷疑的遵從內心的選擇。所以,市子也許是想用出走來證明,她在城市,可以活的下去,可以活的很好,彼時的回歸,才配得上小森的土地,才對得起自己的人生。

市子決定離開前,說到媽媽的來信寫著,

在某個地方摔倒時
每次回頭看之前的自己
發現每次都在同一個地方摔倒
儘管一直很努力
卻總在同一個地方畫圓圈
徘徊到最後不過是回到了原點
很讓人失落
但是每次,積累下了經驗
所以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都不再是原點
那麼——不應該叫「圓圈」而應該是「螺旋」
從某一個角度看,彷彿是在同一個地方兜轉
其實,多少會偏離上一點或下一點
如果是那樣也還好
也許,人本身就是「螺旋」
在同一個地方兜兜轉轉
每次卻有不同,或上或下或橫著延伸出去
我畫的圓每次在不斷變大
所以,螺旋每次也在不斷變大
想到這裡
覺得自己還是應該再努力一把

是這樣的吧,所以不再害怕離開或回來;因為經歷,生命變得不同,走過的彎路,遇過的曲折,都不必有兜兜轉轉走不出的沮喪;同樣的地方,也不再是原點,就像——
最後市子回來,帶著丈夫,和好友約定都要生好多好多孩子,重建小森的分校,那個市子,與從前努力生活卻始終帶著懷疑留有餘地的她完全不同,她心平氣和、恬淡而堅定,她的努力,有了方向。我覺得,她成功了,她成功找到了對人生的理解和對小森純粹的愛。

市子終於,開始了真正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她做的飯,一定更好吃了吧?

《小森林》是一種非常日式的表達,素到骨子裡的美,一切都是淡淡的——淡淡的做菜,淡淡的談人生,沒有無聊的說教,沒有激烈的情緒,情感也好情節也罷,都埋在應季的蔬食里,一低頭,就吃下去了。

好好吃飯,好好生活。


(橋本愛 × 村妹紙 × 天然呆 × 心獨白 × 野食譜 × 閑生活 × 農家樂 + 萬變雲 + 清爽風 + 綠油油 + 濕淋淋 + 小動物)/ 無劇情 = 抗抑鬱特效治癒片《小森林》
這是我在豆瓣上看到「榜上有名貓」寫的一個好貼切的短評。(短評侵刪)
我的感覺就是這是一部充滿生活感的讓人看的十分舒服的電影。

這張圖是我自己拼的海報,可以做電腦桌面……吧
聽從評論里的強迫症同學,又拼了一張,但是感覺中間冷暖色對比有點過於強烈了?


柏油路濕潤著,路旁山色蒼翠,鷺鷥停在樹梢,一聽見人聲便鼓翅而翔。上坡時市子挺起身來,全力踩著踏板,下坡時,一路輕輕溜下去——就這樣溜下去,迎面的風又暖又涼,吹起原色襯衫的衣擺,到達霧氣瀰漫的小森時已經汗透衣衫。

《小森林》是這樣開場的,沒有深刻意蘊,只是單純地好看。市子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汗,好看,坐在地板上咬一口塗著紅色胡頹子果醬麵包片,好看,仰著臉看螢火蟲,好看。也許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市子請佑太來家裡做客,二人對坐,冰鎮米酒,言語寥寥。「乾杯」。「好喝嗎」,「嗯」。

流俗之人,恐怕無福消受如此清淡的氣氛,怕冷了場,總要聊點「正經事」——學業,事業,感情,發什麼財,讀什麼書,有什麼煩心事——罪過之大,莫過於壞了氣氛。東坡與懷民夜遊承天寺,竹柏影,明月夜,談什麼正經事沒有,恐怕沒有,兩個「閑人」罷了。

說起來已經很久沒有「相顧無言」了。尤記得去年夏天,明前幾日,三五好友踩單車往梅家塢去也,畢竟西湖四月中,柳綠花紅,離湖入山,是漫山透綠的茶園。一路上只是前前後後地騎車,話語不相聞,心情極舒暢。

反省的結果是,活得太聰明,太有效率,太拚命。很久沒有只是聽音樂而不同時做其他事情,獨自進食時總要看看視頻節目,與朋友吃飯時安靜的餐廳也總是覺得很吵。噪音也許並非來自鄰桌——席間也都是公司人,總有前程要奔,生意要談。奇怪的是回家之後,吃了什麼東西,總是想不起來。

還有一樣毛病,吃得太多,卻總吃不飽。里爾克與年輕詩人談性,說身體的快感好像成熟的櫻桃放在舌頭上的感覺,是作為人應得的豐富體驗,身體的快感其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但是人們總是把它搞壞,不是錯用,就是浪費,疲倦時當作疏散的手段,而不是當作「向著頂點的聚精會神」。又談到飲食,不是不足,就是過度,倒是孤獨的人能搞清楚需求和慾望之間的界限,能清晰地生活。對,清晰地生活,這會不會就是影片想要傳達的那種狀態。

常在貨架上看到食品包裝袋上寫著「休閑食品」幾個字,十分納悶,原來吃東西也可以作休閑活動嗎?吃得太多,不是因為餓,而是寂寞無聊,不如吃點東西疏散一下。可以吃著玩,那麼性也可以玩玩,男女飲食就這麼被搞壞了。

所以狀態是很重要的,日本文化中猶存儀式感,回家時要喊一聲「ただいま」,吃飯前要講一句「いただきます」,並非為儀式而儀式,而是借儀式找到正確的狀態,與親人團聚的狀態,賞味用餐的狀態,清清楚楚地宣布出來,絲毫不糊塗。

朋友M一直期待能夠有一段時間靜心研究廚藝,我推薦這部電影給她,「也許這是你理想中的生活吧,如果不是唯一理想的生活,也一定是其中之一」。

但是她似乎並不買賬:「人應該去做自己最擅長做的事情,如果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那一定要承擔做不好的風險,加入社會的分工不才是最有效率的選擇嗎?」

「可是人並不是只有一面,參與社會分工的人會被削成薄片,也許我喜歡烹飪登山寫作,但是人被削得太薄了,沒有時間去做這些事情。

我們購物時要付出雙倍代價,一方面付了錢,另一方面付出了時間,因為要去賺這一份錢。花費在生活方式上的錢越多就需要未來更加努力地工作。

這樣下去,人變得越來越薄,像一張餅,薄到沒有餡料,要想有味道,只能在外面塗抹些咖喱之類的醬料了。」

「可是一個人也可以周末做菜,請年假去登山啊。」

「可是你為何一直都沒有時間靜心鑽研廚藝呢?」

從大城市逃離回家鄉,這種事不是沒有經歷過。佑太說小森的人們生活是有意義的,這意義是什麼呢。梭羅在瓦爾登湖畔一派悲觀,「如何能夠誠實地獲取生計並且有自由去從事自己真正的愛好,這個問題過去比現在更使我困惑,因為幸運的是,我已經變得麻木了」。

但是我還年輕,仍需要找一個答案。也許並沒有一個答案,也沒有勝利可言,但我始終希望能夠過清晰的生活——放棄生命的人,可以獲得生命,放棄生活的人,終將獲得生活。


看完後竟然讓人開始嚮往沒有WIFI的生活了呢


日本人有一種「匠人精神」,工匠們把自己所做的任何一件物品,每一個細節,都做到極致專註、用心打磨,每一分寸都仔細拿捏,絕對的恰到好處,讓人舒適。


假想是中國的工人,工人們很少會以自己做手工活為自豪,然後耐心、細心、專心的讓每個地方都完美,當下的中國人追求的高效率,高速度,追求走得快。


所以追求舒適感的日本人,做出了無印良品這樣的品牌,賣一切生活用品,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閑時陶冶情趣的,每一件單品不見得奢華漂亮,但耐看,精細。高端品牌中也有川久保玲這樣的。


追求極致的導演,拍出了極其生活化但又充滿藝術感的《小森林》。

總覺得這與他們日本人骨子裡那種對生活里每個細節的認真執著是分不開的。


想像一下如果是韓國人拍這樣的電影,那一定是充滿了煙火人間的氣息,韓國電視劇都非常接地氣,儘管冗長,但對白台詞生活化,人物表情儘管千篇一律但並不作,辣白菜,海帶湯,味增湯在韓國電影電視里也常出現,一定是配著女主角大口吃飯大口喝湯霧氣騰騰非常溫暖的畫面。


中國人拍美食電影?看《舌尖上的中國》就知道了,夸夸其談的台詞,莫名煽情的旁白,配上玄乎的鏡頭特寫,以及農民樸實的笑容,總之,導演讓你看見他非常「用力」「用心」的拍出了食物的「來之不易」


但《小森林》不同,在不經意間,你就能體會到一粒米一顆紅豆一棵蔥需要經歷多少風雨、陽光、雨露、空氣,以及農民的辛勤勞作,刻意省略了農民辛苦的那一部分

你感受到的,是食物來自於大自然的恩賜,只有好好對待食物,才能被食物善待。

女主角覺得自己在大城市無法生存,於是回到故鄉小森。


小森是鄉下,農村,如同我的老家蘄春。


在這裡,沒有集市,如果想去超市得走路一天,一切飲食起居必備物品,全靠自己辛勤勞作而得。


他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如同我們的祖先幾千年來的生活,有跡可循,規律,健康,安全。


女主角的母親幾年前不告而別,女主獨自在家生活,所以賺錢,種地,做家務,擇菜,做飯,吃飯,都是一個人完成。


夏之部分,女主角曾經發出感嘆說,「做了那麼多,只是為了那一口啊」


瞬間就被這種充滿禪意和哲學美的意境感動了。


是啊,我們大多數人忙忙碌碌的一生,努力工作,辛苦賺錢,不就是為了到嘴裡的一口飯么。


隨著劇情逐漸推進,才知道女主角並不是抱著安心在農村生活,所以認真對待食物、對待每一顆大米這樣的態度。

她只是回到家鄉逃避些什麼


一個人的家鄉,是最能賜予他能量的


我每次感覺「心好累」的時候,就會回家,美名其曰休養生息,養精蓄銳


生我養我的大地,熟悉的一景一物,總能讓你安住浮躁狂亂的心。


野生的洋蔥,大蒜,菜花,手工編織籃,這簡單的食物構成自然風情


而大地,大地是最有力量的,承接得住一切。


只要你勤勞,你耕耘,播種,就一定不辜負你。


「看這個片子,感覺生命都沒那麼苦了」


但收了食物,怎樣把食物做得好吃,依然是一門藝術,是哲學,也是生活。


女主角的媽媽是有心人,簡單的蔬菜總能變著花樣作出好吃的味道來。

從前女主角只是享受著媽媽給予的一切,並不能感受到。


直到現在,女主角有一天想盡辦法要做出媽媽曾經做過的青菜味道時,


某天意外想到秘訣是剝掉青菜的筋


突然意識到——原來媽媽為了讓食物更好吃,默默的做了那麼多,可自己毫不知情竟還在抱怨。


get到這一點時,我也差點落淚,因為這也是我的心態啊,以前總是抱怨媽媽做飯不好吃,咸了淡了不合胃口了。


直到自己學會做飯,才知道做菜是那麼複雜的一件事。


不帶心,沒有愛,是無法烹飪一桌美味佳肴的。


廚房裡,食物之間的傳承,也是母親與女兒的傳承


把一種味道,從一個家庭,帶到自己新的家庭


這是愛的味道,也是愛的傳承和輪迴。

但翻土,施肥,挑選好的種子種下,下雨的時候注意不能被沖走,太陽太大要及時澆水,


發芽了要施肥,長出葉子要及時除蟲,


成熟以後摘回家也要非常仔細耐心的清洗乾淨,然後切菜,加各種配料,


這真的是非常繁瑣而無聊且辛苦的漫長程序啊!


就像你日常生活里的一切瑣碎。


如何應付日常生活里的瑣碎?


女主角用一種非常溫柔的態度,看她摘菜,簡直懷疑菜是她的戀人


那種認真的態度太迷人了。


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體驗


小時候最喜歡曬各種乾菜,比如苦瓜干,把青苦瓜摘下來,洗乾淨,切片,晒乾

認真做細小事情的時候,就會忘了那些大煩惱


在持續去做的過程中,培養了自己的耐力和韌性


心態會越來越平和,


這也能幫助我們清理內心的雜念


在內心深處保留另一種純粹


從夏到冬,經歷了2個輪迴


女主角內心積蓄了越來越多的力量和勇氣


終於,是時候離開了。


從一開始,她就沒打算永遠留在小森


只不過何時才能重新面對大城市,找回立足的勇氣和力量是個問題


五年後,女主角帶著老公回到了家鄉,舉辦春季交流會,跳了一種大概是傳承下來的舞蹈


有一種莫名的生命力美


女主角做飯,吃飯的樣子都好迷人,每個定格畫面都充滿藝術感

對待食物這件小事,很多人都敷衍著,城市裡忙碌的人們,別說是自己種菜了,連吃個快餐都狼吞虎咽


身體怎麼可能不敷衍你呢


而對待生活這件小事,你有多認真,生活就回饋你多少福分


在生活的每個小細節里,你足夠認真溫柔嗎?

很喜歡電影的配樂,以及歌詞

命運有起有伏


生活總有低谷期


你只需要做些事情讓自己靜下來,比如做飯,種植,養花,十字綉,閱讀,聽音樂,寫日記,什麼都好


靜下心來


然後等待著一切都成為過去


雲淡風輕


重回軌跡。

如果喜歡這篇影評,別忘了長按上圖打賞喲


如果你覺得五塊錢打賞不夠表達你對我的愛,


或者你紅包僅剩一塊錢,


都可以長按下圖可加我個人微信發紅包吶

或者你有情感問題有心理問題


都歡迎私信我,打賞我,勾搭我:mengpo1987


橋本妹紙真的好森女
看著她就是一種享受
最喜歡的場景是她騎著自行車在林蔭大路上飛馳
長發飄揚
好像可以聞到風的味道感受陰涼


【劇透預警】
剛剛看了期待的冬春篇熟肉的小學生過來說幾句感想。首先說明,我並不是把這部片子當作美食片/農業教學片看的(笑)

我看到她最後回到小森跳神(大)舞(神)的時候,鼻子酸了。

這個隱隱怨恨媽媽的姑娘,又與自己的母親如此相似,果斷決絕,甚至可以說固執。她不理解母親的拋棄,也因此極度自食其力,與他人隔著透明的高牆。她重複著從媽媽那裡學來的烹飪、耕種經驗,過了春夏秋冬——你不覺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個她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儀式嘛?

有人說,姑娘進城結婚是入世,有點爛尾。可能並不是這樣呀,整個電影可能並不是在反抗浮躁的都市,推崇靜謐的自給自足的鄉下。讓姑娘掙扎的,是過去被拋棄的自己(所以為什麼她要強到因為男朋友能夠摘下她夠不到的果子而分手),和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的那份不甘心。

如果是這樣,對於一個對親密關係有畏懼感的人來說,找到了一個足以讓她接納,甚至與之結婚的男人,不是最好的嘛?

回到開始,為什麼我會看到她回到小森跳神舞的時候會想哭?因為她的眼神真的變得很堅定又安穩,繼承自她母親的桀驁仍在,但溫柔如深秋的山間溪水。到最後,媽媽也沒有出現,但是姑娘已經完整了。這不感人嘛?

嘛,話說回來,為什麼於我來說這個片子值很高分?除了音樂、鏡頭、節奏,等等等等的優秀之外,這部片子很隱忍,我之前大段大段講的那些有的沒的,導演和橋本愛根本沒有明確的表達出來。


深情而不肉麻,只這一點,就值得。


小森林是一部特別卻又平素的電影,裡面沒有曲折的情節,甚至只是7道菜與偶爾穿插女主的身邊小事。這7道菜大部分都是蔬菜類,具有濃厚的鄉村氣息,如其影名。拍攝食物製作的場景,並不採用多麼高超的拍攝技術,很多時候只是拉進特寫,卻給人以親切真實的感覺。每道菜都是隨著女主情感的變化而出現的,美食就如孑然一身的女主的親友,有時候又是她對母親的回憶。另外,製作食物前後時還穿插入一些對話、內心獨白,迷茫、困惑、思索等等,都有涉及,而電影並不打算解釋或給予答案,就像結尾處,這就是說這部電影一點也不說教。
整部電影的風格是清新、不做作。情節簡單貼近生活、背景音樂是輕節奏或者純屬自然音樂、表演脫俗純粹、電影主體為畫外音獨白,流暢不做修飾的一段段日文,就是一個人在和自己講故事。
這部電影是美食電影,其實也是平常的食物。不像電視上的各種美食節目,主持人在吃之前各種讚揚誇獎,吃時就是種種臉部肌肉誇張的擠兌,完全不考慮電視機前無味的觀眾。女主清素的臉龐,無誇張的表情,甚至大多數時候去無表情的,但絕對不是撲克臉,只是給人一種鄰家女孩的感覺。關於食物呢,自然是讓人直流口水的,平常的拍攝角度,但是在許多木製的器具與森系的背景襯托下,食物的獨特的色澤、咀嚼的聲音、鄉下特有的食物材料,全都如水面上的一片綠葉,飄蕩在眼前,而水流於底下(口水哈)
看到電影是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同樣是將人與食物結合,但是節奏與情調都大相徑庭,電影場景是更森系的,節奏緩慢,同女主的情感或回憶交替變化。情調則是充滿了瑣碎小事,不會給人大感動,而是如細膩的清流在你心裡流淌,又時而夾有輕輕的小幽默。
原諒我文筆不夠,無法轉達齣電影其中的奧妙與魅力,只能嘮叨了一番自己的一點點體會啦。希望還有同樣喜歡電影的朋友來和我交換感想~


感覺整個電影節奏緩慢清新,女主清純闊愛,還有一啪啦的島國鄉間美食,全程都由美食推動劇情的純正夏季美食番,很贊,很期待冬春版。對夏季版的美食做了個匯總~有小劇透,不過本來就沒什麼劇情,也無所謂啦~

?1st Dish?

麵包

其實麵包也不是夏季特有的,秘密在於小森林夏季特有的潮濕,在酵母的作用下,不肖半晌,麵粉會和水汽分子經歷一場奇妙的發酵之旅,這樣烤出來的麵包……自己體會吧。

?2nd Dish?

胡頹子醬

因為胡頹子比較傲嬌長得高,女主因夠不到胡頹子,被嘲笑,和帥男票分手啦。然後女主果斷把它們剁成醬了,而且一大盆,最後只有小三罐。就這樣胡頹子醬和麵包君成為了美食伴侶被一起吃掉了。

?3rd Dish?

甜酒釀

米,作為中國人的主食,當然也是日本人的,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把米釀成米酒,作為一種飲品或調味品,嘗過這滋味的人無不覺得味蕾大開,香甜醉意之感可襲全身,為之傾倒。

?4th Dish?

伍斯特醬油

我們從來都只打過醬油,從來不知道醬油原來可以自己做啊!用舌尖體說一遍就是:在工作的匆匆腳步之餘,這一壺代代心傳的「伍斯特醬油」,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吧。女主大人,請收下我的膝蓋。它是什麼味道呢?大家還是在電影中品味吧~

?5th Dish?

巧克力榛果醬(抹了吃)

各種醬的節奏啊~女主的麻麻可是從超市進口品里研究來的,要不要如此有女子力,這都能做?!女漢子沒有春天……

?6th Dish?

雨久花泥

終現森林野菜~雨久花——是種主要生長在淺水池、水塘、溝邊或沼澤地中的植物,當地人把這種植物作為食材用來涼拌,和著米飯吃,爽口消暑,潤滑幼嫩,是夏季農家極佳的米飯伴侶。

?7th Dish?

烤鮭魚

又是一個山間野味,男配雖然長得一般般,但遇到會烤魚的男生千萬不要放手~因為多半是暖男!

?8th Dish?

小番茄罐頭

最後一道美食是地道的農家貯藏,絕佳的意麵伴侶。做法相當簡單,只要把番茄用水焯一下去皮,加鹽放進罐子煮熟即可封存啦~


好啦,分享這麼多,平時瞎倒騰了一個公眾賬號:加侖and藍莓(微信號:carryberry196),更多乾貨精彩分享,歡迎關注~


相信喜歡電影的朋友們對於每部電影的印象會停留於某個特定的範疇,譬如有人在談到某部電影首先會想到顏色;有人在說及一部片子會從心底湧上一種情感。而電影之於我卻像季節的索引一樣,比如冬天我第一反應是《情書》里的皚皚雪原,春天首先想起來的是《花與愛麗絲》里的櫻樹。最近日復一日的高溫,人煩躁也不下飯,苦惱自己看不進電影的狀態時候猛然想起:這個季節,應該看《小森林》。

《小森林》分夏秋篇和冬春篇,一年四季,輪迴結束,影片也隨之結束。故事從夏開始,橋本愛所飾演的主人公市子生活在小森,「小森是位於東北地區某個村莊中的小角落,這裡沒有商鋪,只是購買必需品的話,可以去公務所所在的村中心,那裡有農協開的小超市還有幾家商鋪。去程基本都是下坡路,自行車大概要半小時,不過回程要花多長時間呢?冬天因為路面積雪只能步行去,不緊不慢的話要走上一個小時吧。不過,大多數居民都是去鄰鎮的大型城外超市購物,我去那,來回要花上一天。」可見小森是一個偏僻的小村落,風景獨好,連綿起伏的群山,幾塊池塘,大約幾十戶人家零散地隱在這裡。因為去村中心都要騎單車三十分鐘,所以村子裡人們自給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僅種糧食稻穀,也種蔬菜。主人公市子就是這樣的一個獨居女生,小森的生活通過她的視角之後,變得美好怡然。

每部影片都有個線索,《小森林》的線索便是食物。市子心靈手巧,每天辛苦去田裡勞作,除草、插秧、收割、伐木、劈柴……忙完之後便會想方設法做好吃的飯來犒勞自己。第一頓飯是她在盛夏悶熱的田裡除完草後回到家,潮濕的木地板,身上的汗都讓人厭煩不已。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可能會點個外賣或者講究一下隨便吃吃結束了;而市子卻生起爐子,揉了面做麵包。她將麵包放進爐子烤的時候,自己對自己說:我不會讓小小的雨季奪去生活的樂趣。


一般來說,獨居的女子大多堅強又自由,自由又孤獨。但是她們又是享受並且沉醉這種孤獨的。其實故事非常單調,每天女主去田裡勞作,每天勞作回來再做飯,做完飯坐在桌前認真合起手掌說著「いただきます」的時候,毫無疑問是她最享受的時刻。

故事其實很平淡,市子靈活地依據季節的變化,在資源有限的小森,做著一餐又一餐美味的食物。她釀米酒、用茱萸果子釀果醬、做Nutella醬、烤鮭魚、做番茄醬……一切看起來平淡無奇的食材在市子手中之後就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可以變得那麼好吃,那麼引人食慾。


而《小森林》在訴說著彌足珍貴物盡其用的食物觀時,也在說著人與人之前的情感維繫,或許日語里更喜歡稱之為「羈絆」。市子是個獨居的女生,年紀輕輕,但是若你將小森林看下去便會知道,市子在做每一道菜時候,都會提到她媽媽。做的每道菜肴每份料理,其實都是在媽媽走過的路上前行。日本有種「棄子文化」,市子的媽媽在市子長大成人後,一個雲淡風輕的下午悄無聲息地離家出走,自此市子便再也沒有見過媽媽。按理說若是天朝兒女,要將父母痛批一頓恐怕還是大有人在,而市子在提到媽媽時候毫無怨言,只是平淡輕鬆說著媽媽做這道菜時候會如何,有何竅門做的更好吃。對於很多女兒來說,跟父母的情感維繫,跟廚房跟飯菜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觀眾很想知道的是難道這媽媽一走就再無下文?故事在秋天結束的時候,終於給市子送來一封媽媽的信。但是根據我看的來說,市子打開這封信是在來年春天伊始。也許收到一個多年不見將自己「棄之不顧」的媽媽的信是無法馬上解開心結去看的吧。

媽媽的信上說道:在某個地方摔倒時,每次回頭前看之前的自己,發現每次都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儘管一直很努力,卻總在同一個地方畫圓圈,徘徊到最後不過是回到了原點,很讓人失落。但是每次積累下了經驗,所以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都不再是原點。那麼,不應該叫「圓圈」,而應該是「螺旋」。從某一個角度看,其實多少會偏上一點或者偏下一點。如果是那樣也還好,也許人本身就是「螺旋」,在同一個地方兜兜轉轉,每一次卻又不同,或上火下或橫著延展出去。我畫的圓每次都在不斷變大,想到這裡,覺得自己還是應該再努力一把。這個道理無非就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事物發展的實質是波浪式的前進和螺旋式的上升,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媽媽的信給了市子最大的鼓勵,於是她決定回到摔倒的地方。正所謂「從哪裡摔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市子摔倒的地方是東京,完全不同於小森的大都市。她在跟好友佑太說起回到小森初衷時候說過,佑太是看清了自己想要的回來,而自己是無處可去而回來。所以她想到這裡時候,選擇返回東京,做出這個決定可是用了一年啊……


在看這部片的時候,總是被小森美麗的風景質樸的生活所打動。很多人都固執地相信生活在別處,希望去遠方找到自己。小森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加上女主那高配置廚房和精緻的餐具,任何事物都變得美好又叫人嚮往,而我要說電影很真實,卻也有橋本愛的一層濾鏡。真的干農活起來,腰真的好痛痛啊。

故事的結尾,市子再從大城市返回小森。興辦農社,跳起神舞。在身轉燈影之間開始出現一年的剪輯,配著宮野優里的音樂,突然就被這種純凈樸實所濕了眼眶。這種感動,既是為市子,也是為電影所喚醒的心中最懷念的那份嚮往。


感覺是一部很舒服的電影
看夏秋篇的時候
烤麵包
做果醬
讓我想起大一下學期因為選修中國茶文化而認識的一個人 我甚至忘記了他的名字 我也不知道他的長相 只是他可以堅持好幾個月一直陪我說話 雖然我經常心情好的時候才和他多聊幾句 雖然不知道他的長相名字 但是我知道他喜歡自己烤麵包 做咖啡 做果醬 他說他的夢想就是未來擁有自己的一家咖啡店
他是我認識的第一個對美食有如此興趣的人吧 他特別喜歡深夜用美食轟炸我 因為我有半夜醒來的習慣 所以每次一打開手機 就可以看到他發了無數關於美食的圖片 然後我就。。。又睡過去了
就像小森林 就像美食和愛 願都不可辜負
釀米酒
糯糯的
是奶奶的味道 很懷念
補個剛剛和他聊天的圖
沒錯 映像就是
吃(?&>


小森林夏秋篇治癒系 舌尖上的日本小森食光

日本鄉村的一屋一田,一餐一飯,美景美食氧氣美女,濕潤的空氣,綠油油的稻田,烤麵包、釀米酒,紅果醬,雨久花,繡球花,通草果,西洋鴨,冰鎮番茄,煮板栗,烤芋頭,胃裡住著的青蛙,耕種收穫,寧靜淡然,心生歡喜。返璞歸真,感受食物,享受生活,心嚮往之。

感恩自然,自給自足,吃貨少女的文藝小清新生活,夏艷秋麗,至簡至美。想起梭羅《瓦爾登湖》的話,「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的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夏篇

秋篇

關注個人微信公眾號:『紙影』,有閑有書有電影,無羈無囿天地寬。


很多人看了韓國電影《殺人回憶》,認為中國電影沒希望趕上韓國了。我對這觀點嗤之以鼻。
我看了《小森林》,才發現中國電影要趕上日本,太難了。
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
此片已經回到「山是山,水是水」的最高境界。


看得我直接下樓買了10串羊肉串+2瓶啤酒!!!!


讓我恍然大悟,我之所以不愛吃素是因為料理方式不對


舌尖上的中國 / A Bite of China 可以評分9.2,那舌尖上的日本就不能評分8.9?

利益相關:橋本愛粉


正巧我們寫過一篇文章評價:

也許減滅所有的慾望後 你才知道什麼能慰藉肉體

《小森林 夏秋篇》日本先行版
小森林 《小森林 夏秋篇》日本先行版

小森林&<夏秋篇&>預告片

小森林

很多人認為它是「舌尖上的日本」,也有人又將它與《深夜食堂》作比,而我們覺得它遠不止這些。

這是一部沒有多少情節,沒有多少衝突,甚至可以用清湯寡水來形容的電影,但靠著平靜的敘事與節奏、安靜治癒的音樂,和返璞歸真的畫面,在城市奔波的人們產生了共鳴,彷彿找到了族類。


它講述的,是一個倔強的女生從城市逃回鄉村後,與自然和解,與親人和解,最後與自己和解的故事。


女主角種菜、收菜、做菜。春暖夏綠,秋霜白雪。電影被一道道美食串聯起來,火爐烤麵包外酥里嫩,自釀酸米酒沁人心脾,而冬天一定要來一口軟糯香甜的紅豆包才過癮……也許這種簡樸自律的生活方式才是對生活本身的執著與熱愛。


《小森林》分為「春、夏、秋、冬」四篇,契合自然的四季,導演將生活奧義侵入其中。


它是一個人的好天氣,在最簡單質樸的食物以及唯美清新的畫面下電影的主人公找到了自己。


市子(女主角)終於在秋天收到了不辭而別的母親的來信。


願在夏日的某個深夜裡,小森林也能撫慰你飢餓的胃和寂寞的心。


他們說

小森林


那些靜得只能聽見呼吸的日子裡,你明白孤獨即生活。

——南笙


愛和生活,本身就是藏在一蔬一飯之間。認真吃好每一頓飯,就是生活最好的方式了。

——思無邪


年少不知母親深意,慶幸的是,明天早晨太陽照常升起時,我還能收到你從遠方寄來的書信; 在我迷迷糊糊終於開始學會珍惜時,你能捧著電話笑話我的糊塗和任性。

——風和日麗


每個人都有屬於他的土地,有的土地在書架,有的土地在廚房……這些土地上,往往只有我們一個人忙碌的身影,天地漠漠,孑然無朋。

——Zts


小森,品嘗自然,或者用最簡單的方法烹調自然的飲食,是一種平實原始的生活方式。 每個時節有每個時節的勞作,然後去品味時令蔬菜和肉類,才能嘗到最真實的風味,接著用一年的光陰去期待。

——蒙奇D


美食

小森林

--火爐烤麵包--

在濕熱的夏天,點個火爐來降低房間濕度。火力不能浪費,就來烤個麵包吧

--胡頹子果醬--

市子說:掉落一地的果實只能等著慢慢腐爛,拚命長大的成果只是付之東流。於是。。。把你們做成果醬吧!

--核桃飯--


核桃飯,在收稻子的時候做個核桃飯糰帶著,吃著去年的米,收貨今年的米,時間吶,就是在這樣的輪迴。

美景

小森林

春天,是櫻花的世界

夏天,是乒乓的石板路和綠油油的稻穀田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

冬天,是白雪的世界

美人

小森林

市子問悠太為什麼從城市回到鄉村來?

悠太開著小貨車,不經意間地回答說:「我不想過那種被別人殺了,然後吐槽殺人方式的人生。什麼也沒做過,卻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

市子和吉子吃著剛從樹上摘下的果子,盤著腿,開始一場吐籽的比拼。

秋天快要過去的時候,市子收到了母親的來信。


————————————————————————————————


以上文章來源青睞公眾號:YourFavor。可轉載,請註明來源。


2014年始播的《小森林》與2013年上映的《不求上進的玉子》都屬自然派,前者小清新,後者脫力系,小清新 「看起來就很美」,有治癒效果無可厚非。脫力系無聊散漫,主人公玉子正好是個「家裡蹲」,這樣不大美不大萌也不勵志的姑娘,最後竟然也好治癒,天理何在?

四季流轉 以食為天

表面看來,兩部片子有相似之處,都以自然的四季流轉來劃分影片節奏。

《小森林》夏秋始,冬春收,《不求上進的玉子》秋、冬、春、夏起承轉合。前者始於夏之熱烈,終於春之新生,後者始於秋之慵懶,終於夏之活力。

此外,以食為天,「吃」都佔據了影片的中心地位。

《小森林》中女主市子曾在東京闖蕩,終因無法完全融入城市而回到家鄉小森,一個人過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夕的田園生活。生活重心全部圍繞著「一人食」,自種自收,精心製作山野好味:火爐餘溫烤麵包、自製冰鎮酸米酒、胡頹子果醬、家釀伍斯特醬油,巧克力榛果醬配麵包、雨久花泡菜拌飯、烤紅點鮭與味增湯、西紅柿罐頭、野生通草果甜品、核桃飯糰、洋蔥醋腌油炸魚、糖煮板栗、烤番薯干、油煎番鴨、煨燉胡蘿蔔、嫩炒青菜…… 森系「舌尖上的日本」,大自然賦予的純樸美食,渾然動心,返璞歸真的自然生活,沒有平凡時刻。

《不求上進的玉子》中,女主玉子23歲大學畢業後沒找工作,而是回到了老家,當上了「家裡蹲」。父親經營著一間甲府體育用品店, 父親工作的時候,玉子一般在躺著睡覺、看漫畫、發獃,只有吃飯時才會起來。御宅女廢柴的生活中心也是吃,好吃懶做,吃成了百無聊賴生活里唯一的動態。父親會精心烹制一道道佳肴——從秋刀魚到義大利面、漢堡,用香菜、橘片等作為擺盤裝飾,就像飯店一樣。這些只會讓玉子覺得好笑,她最經常吃的是蔬菜汁加水煮西蘭花什錦,簡單隨便,正好與父親相反,映襯了一個懶人的生活觀。

獨立堅韌歸隱自然VS懶散依賴自然停滯

《小森林》中市子從城市退回了家鄉,《不求上進的玉子》中玉子則是無法邁出離開家鄉的步伐,同樣是後退的人生,兩人的個性卻大不相同。市子獨立堅韌、不依賴,面對母親突然拋下自己悄無聲息地離開家也沒有抱怨,而是在精心製作的一道道美食間,勾連起對母親的記憶。失去了愛情與親情庇護的市子歸隱自然,展現了對於無人知曉的個體獨立生活的珍視與熱愛,在大自然中一個人對抗命運的無常,尋找自然賦予的生之意義。

市子和學弟都「不想過那種被別人殺了,然後槽殺人方式的人生」,而玉子不喜歡什麼,她還不知道,想做什麼,也很模糊,偷偷讓小男孩拍面試照片時,玉子要「自然的感覺,天然的,要有透明感」,玉子在簡歷上寫道:「 現在的我並不是真正的我,任何人活在世上都是在飾演別人,我在變成別人的時候,是最自然的。」父親質問她為什麼不去找工作時,玉子說時機還未到。「什麼時候到呀?反正不是現在!」因為時機未到,所以玉子讓自己的人生不再奔跑著從眾向前趕,而是自然地停滯了,任性地做一個自己也看不慣的啃老族。

旁白解說引導VS 畫面靜觀感悟

《小森林》屬於半記錄片式電影,平淡去戲劇性,人物自然自語,旁白畫外音貫穿始終,解釋說明著鏡頭前的一切,引導觀眾思考,無法演出來的東西,就用旁白解說展示。

與之相反,《不求上進的玉子》屬於純正的記錄式風格,無畫外音,對白很少,全靠演技,縈繞其中的是自然細膩的日常感、「空氣感」,餘韻悠長,不強加解釋,觀眾看到的一切,都需要自己感悟。導演山下敦弘說:「我拍電影的目的不是想傳達任何意念,也不在於做出任何回答。我們現實生活一直在解決問題,今天的問題就算解決,明天仍會出現新的問題。時間一直在流逝,人生沒有絕對的快樂或悲傷。」
這樣「無聊」的生活流風格,觀影過程中卻並不會感到沉悶,而是充滿著小樂趣,奧秘就在於影片的節奏。人們先看到畫面、人物的行為,無法理解的東西,之後會通過人物對話闡發出來。每一次對話都是小高潮,矛盾激發點。

比如影片伊始,全景,玉子趴在床上睡覺,父親敲門,玉子不理,翻身繼續睡,父親開張、工作。玉子起床,邊吃剩飯邊看電視,父親晾衣服,收拾餐桌,玉子看漫畫睡著,一天過去了。接著仍是父親工作,玉子懶散的無聲節奏,電視上在談論日本內閣,接連兩天看電視時,玉子都自然自語:日本不行了。父親第一次聽到時無語,第二次終於爆發,對著玉子叫道:不是日本不行了,不行了的是你啊,為什麼不出去找工作?由此,影片完成了一次從靜到動,從無聲到有聲的小間奏,父親的疑問如同觀眾的疑問,觀眾也像父親一樣,受夠了玉子,屏息怒目等待她的回答。

在自然中治癒VS自然地治癒了

《小森林》中,市子返璞歸真,回歸到了自然的懷抱,在山川細雨、繽紛森木間得到了心靈的治癒。「黑暗的森林裡,水滴的氣息,側耳可傾聽;溫柔的風,狂放地吹,是為了治療傷口;有時候,雖然什麼都不明白;事到如今,我想告訴你,我已明白」 。觀眾也被這種桃花源式美景、美人、美食,以及堅韌獨立的生活理念所治癒,在自然中治癒,這裡的自然是一個名詞。

而《不求上進的玉子》用另一種方式治癒了觀眾——自然地治癒了,這裡的自然是一個動詞。影片結尾,玉子吃完最後一口雪糕,伸著懶腰笑起來:「自然消滅什麼的,好久沒聽到了。」就像小男孩分了手,愛情自然消滅了,玉子那個不求上進的停滯人生,也自然消滅了。玉子告別了懶散的人生,願意長大了。

這種漫長的告別方式也是漸進的,自然而然地。從有心去偷偷去參加偶像選拔,到阻撓爸爸再婚,發現女方是好人後,決定支持。從靜到動,一點一滴,那個整日躺在床上,坐在飯桌前的女孩動了起來,開始騎著自行車飛奔。

開篇到結尾,父女狀態進行了倒置,最後做菜給爸爸吃的是玉子,晒衣服的是玉子,搬出廣告牌開張門店的是玉子,雖然這些本來就是她該做的事。父親說,過完這個夏天就從家裡搬出去吧,玉子不再反駁,覺得這樣的父親才是「合格」的。雖然她的目標還不明確,但已經接受「總有事情是無可奈何」,有勇氣「找個地方去了」。

有無之妙 物理效應 VS化學效應

《小森林》的治癒是表層的、理想的、靜止的。所有治癒系的因素它都有,美、萌、積極,秀色可餐,這是物理式的賞心悅目,可望而難即。《不求上進的玉子》的治癒是深層的、現實的、動態的,看起來什麼治癒系的積極法寶都沒有,最後卻化腐朽為神奇。這是化學式反應,你的不求上進不願長大最終一掃而空,因為玉子就是你散漫青春最自然的一部分,觀影過程中自然開悟,自然消滅了。


轉載自豆瓣影評,作者百葯⊙▽⊙


謝邀請~我覺得說這部電影平凡的人簡直弱爆了。
沒有體驗過這種生活所以不足以談人生。
大家都知道日本這個民族極端化,殘酷起來真殘酷,這種殺各種虐,溫情起來也是可以清新的徹底。就像黑乙一和白乙一。總之,這個民族感知美的能力超強。

恩,這部日常番給人的感覺是平淡的,一個小姑娘自己在森林裡一個人種田做農活然後自己做飯,偶爾穿插了一個男生和拉家常的老婆婆們,以及回憶中的媽媽,會讓人想看下去為什麼家裡只有小姑娘一個人,而她自己卻可以生活的那麼篤定。日本是一個會享受生活的民族,這些日常番中就可以看出哪怕是在鄉村他們生活的也可以很精緻。
沒錯就是篤定,雖然會有落寞,可是你在橋本愛臉上能看到一個人生活的很堅強的那種氣定神閑。
不提什麼電影技巧,也不提什麼裡邊的食物,單單橋本愛演出來的生活狀態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冬春季節篇生肉都還沒有出來吧,一直等著看。
簡單即為真理。


我在看之前先大體瀏覽了一下豆瓣的相關頁面,重點看短評和截圖,發現這是一部主打清新風格和做菜的電影。好了,既然類似於紀錄片形式並重在體現日式清新風格,那麼片源至少要是1080p的;評論中有提到《舌尖上的中國》,那麼對於廣大吃貨來說想必不那麼關注劇情了。

整部片看下來除了依然乾淨脫俗的日本鄉下和女主角,最大的特色便是那一道道如同電視飲食教學的日本土料理。而劇情這種東西根本不重要,一句話就能概括:女兒和母親的羈絆。(日本文藝界是有多崇尚「羈絆」這種東西啊)

下面開始作一下嚴(dou)謹(bi)的分(tu)析(cao):

1080p的畫質使得整個小森村(沒錯,就是little forest)的那種綠都快要透過屏幕滴出水來了,還有不是第一眼美女的女主角那和勞動人民沒有半毛錢關係的白得耀眼的皮膚,再加上她纖纖玉指下的精緻的農家菜,真的,我時刻都在提醒自己不要離屏幕太近!

緩慢而穩步推進的鏡頭和整片的敘事一樣,沒有過多的起伏和剪輯,因此時間長了你確實是會懷疑看的不是一部電影,而更像是一部紀錄片,就像《舌尖》那種類型,做菜的過程、呈現菜品本身以及總有人發出「怎麼那麼好吃」的感嘆成為全片的重點,反而蓋過了劇情本身。呈現平淡生活本沒有錯,你可以說這也是一種風格,不是每個人都想看廚子拯救世界這種過於drama的片子,而這種平淡就如同片中的菜品一樣,基本上都是以素食為主,食材都是十分天然乃至純手工製作,相比那些流著油的烤肉、粗大誇張的美式熱狗,這種小清新確實十分解膩,況且其中還摻雜了一些感情元素,肯定給了廣大豆瓣er會心一擊。捫心自問,當你看到淳樸白皙的女主大口咬著剛摘的紅艷欲滴的西紅柿,還伴著素雅的配樂時,你心裡沒有一絲清風吹過?你的手沒有下意識地去打5星?

田園化的生活想來只應存在於文藝作品之中,尤其對於現階段的我國人民來說。一個閉塞的風景如畫的小村莊,一畝綠油油的麥田,一隻害羞怕生的貓,放下工作的重負,放下都市的喧囂,放下熄熄滅滅的屏幕,我們真的可以擁有這種「愜意」的生活么?片中的年輕人很少,鏡頭比較多的除了女主角就只有一個比她略小的男生了,每次看到女主角和一群老太太一起交流農務雜事時都會有一種違和感,當然片子也沒做過多的解釋,而我則理解為這是把大多數人對於田園生活的幻想具象化了,剝去鄉村生活的各種不便和矛盾,呈現給觀眾如同那些菜品一樣的美好。

綜上,我們最好把此片單純地看作一部觀光片或者美食片,學做菜是可以的,但不要投入太多其他幻想,而且嚴格來講此片也稱不上一部「電影」。至於評分高這事兒嘛,我還是先去吃個宵夜再說。


推薦閱讀:

能不能不要再無腦捧周星馳了?
電影《正義聯盟》中,哪些場景明顯可以看出是補拍的?
如何评价电影《岁月神偷》?
功夫2要拍了,你覺得會超戰狼2嗎?

TAG:電影 | 日本 | 影視評論 | 小森林系列電影 | 橋本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