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防禦心理很強,缺少安全感,和其他人交往的時候很難交心,如如何降低防禦心理,提高安全感?


突然搜到這個問題,結合自身情況和一些認知來說一下吧。本人大學生,社會閱歷尚淺,或許分析的東西都太理想化,不符合實際,覺得不切實際就當個笑話看吧。本人也不是學心理學,僅僅是從自己理解的角度來發表意見,希望心理學專業人士看了不要嘲笑,有什麼問題也歡迎指正。


說了這麼多,你有沒有發現我上來說的全都是客套話。對於有些人覺得沒有必要,發表意見又不是文字獄,說錯了也無所謂,往往是一些官方才會這麼謹慎。不是很自信?不過也算是人之常情。但這可能就是題主所說的心理防禦機制。上述文字其實更像是一種免責聲明,為了迴避大家的反對嘲諷,放低姿態,讓大家能更多地在心理上理解,從而減少說出過激言論的幾率。怎麼樣,開場白表面是傳遞出我的身份立場,但深層目的是傳遞出希望大家和諧共處的願望。為了避免對自己帶來的潛在不利,而選擇用一個非常緩和低姿態的語氣來把醜話說前頭,這就是一種心理防禦。
題主所謂的降低心理防禦來提升安全感其實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有的人有過高的心理防禦機制甚至影響了社交,但這個出發點其實就是為了提升安全感。不是因為心理防禦強而沒有安全感,而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心理防禦才強。題主這麼說想必也是覺得應該放下諸多顧慮來和他人交往。有的人天生就敏感,有的人是因為後天遇到了許多不良經歷才會敏感。人是有可塑性的,但是這種可塑性隨著年齡的增大會降低。如果是比較年輕未成年人還是更應該去在他人的引導下(自己釜底抽薪很難)去相信他人融入集體,可以尋求親人朋友知己的幫助。在互動的過程中不僅會降低對對方的心理防禦,你或許也會因為突然地發現人性還是存在善良的一方面,而降低了廣泛性的心理防禦。但是如果是年齡比較大的人(35歲以上吧,個人認為,沒有統計數據),更多去接受現狀或許更好一些。因為到了這個年紀認知相對比較固定,不是很容易扭轉了,如果是年齡很大改變是基本不太可能了。就好比像晚輩如果勸家裡長輩一些事,例如:不要相信電視上的保健品廣告,有病請正規就醫,但是有些老年人還是對民間偏方深信不疑,對正規就醫深惡痛絕。因為很多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改變認知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如果特別嚴重或許心理醫生能幫到一些吧。實在不行找楊永信。(┯_┯)

我看到了題主問題標籤中有【人際衝突】,我也發表一下個人的見解吧。

如果學過初三幾何數學對這三幅圖肯定不會陌生,曾經有類似心靈雞湯的文章拿它說是興趣,人與人之間交集的問題,今天換一個沉重的話題,用這個解釋一下人際衝突。
圖中的圓代表著一個人的心理防禦範圍,如果心理防禦機制很強的人,這個圓就會非常大。兩個圓相交,就意味著兩個人突破了各自的心理底線,便會出現心理的不快。而這種不快如果長期存在便會有三種結果:
1)其中一方或者雙方妥協:這並沒有縮小自己的心理防禦範圍。只是出於對個人形象、社交關係、經濟利益等方面的考慮,不得不依靠自制力來抑制這種想要爆發衝突的情緒。這是一種扭曲。
2)其中一方或者雙方去理解對方:有時候,矛盾其實並不是很根本性立場的矛盾,一些衝突源於彼此的誤解。如果雙方消除了誤解,那麼從根本上也就降低了心理防禦機制。假定是兩個人的世界,那麼此時兩個圓就會縮小,最後處於相離的狀態,互不冒犯了。
3)爆發衝突:雙方突破各自底線,卻不能有效緩解,也沒有第三方來進行有效調節。就會爆發衝突,小到言語上,大道肢體上,極端的就是殺人犯罪了。
其中解決途徑2)是最理想的,損失最小而心理也容易接受;1)比較現實,也是更多的情況;3)是一種本真的方式,尤其是在與和自己關係不大的人身上會經常出現,比如網路暴力。 最後我再說說個人情況吧,我其實心理防禦機制其實很強,但是是一年前才開始意識到這種程度有些過大了。比如說高一時候和一個女生閑談,其實她也不是那種非常開放的女生,還是比較傳統的。說著說著就慢慢停了下來,她猶豫了一下就跟我說:別總是她在講我在聽的狀態。當時,我笑了笑還說」好像還真是這樣「。其實我由於在更早的時候說話不太懂技巧,但是又話多,經常會讓別人不太好接受,其實那時青春期也正常,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到了高中我的潛意識裡已經有了害怕出言不遜傷害到別人,進而被別人攻擊的這種防禦機制了。而且老實說現在想起來,最後憋不住的是那個比較傳統的女生,這還真是顛覆了一般男生都比女生處事更加直接的一些慣例。到了大學這種情況更加明顯,剛進大學時大家對我的印象是太過客氣彬彬有禮但是又不容易混的很熟的這種,雖然有時候我還是做事不是很穩當。但是所謂的客氣,嚴格來說其實比較虛偽,並不是一種對對方友善所以客氣,而是擔心對方不友善而做出的下意識的自我保護(ps:我的大學舍友還是非常友善的)。對他那麼客氣,往往他也不會太虧待我了。
很多時候這些心態還是很難轉變的,而且強行轉變就會引起外在表現和內心想法背離扭曲,這都很正常。但是當扭曲過大超過個人承受能力的時候,可能就會崩盤。社會、年齡等總是逼著人去改變,每個人身上都存在心理扭曲。像一些雞湯文可以去改變一些人的認知,但是真的會讓一些人排斥,感覺內心的壓力更大,自己又要做自己無法承受的事情。雖然孤獨不是個好事,但是如果說為了避免最糟糕的狀態,適應孤獨也是一個權宜之計吧。
希望大家快樂,」別想那麼多「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論調,但是想的太複雜會超過內心承受底線的。所以,人活著需要簡單一些。
(ps:如果能讀到這裡,十分感謝。很用心的回答,因為最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
(再ps:本人和題主面臨的是同一個問題,上述是基於自己的經歷的理解。其實我也想解決這種問題,看看大家有什麼想法。)


註:以下內容可能引起不適,請謹慎閱讀

  • 問題分析

一個人感覺到安全感不足,意味著他強烈的體驗到自己身邊充滿危機,心理學中管這種現象叫做「投射」。你可以將其理解為,一廂情願的自欺欺人。
但是這種危險性是從何而來的呢?心理動力學認為,這種危險性來自於當事人的內心。
換句話說,一個人自己的內心充滿攻擊性,他不能允許自己是個充滿攻擊性的人,於是將自己的攻擊性投射到外界,把環境變成一個危機四伏的環境,而自己變成一個受害者,體驗不安全感。
這種攻擊性並不僅僅包括肢體上的攻擊,還包括諷刺、挖苦、嘲諷、指責、棒喝、忽略、排擠、情緒虐待、語言暴力等等。
舉例:和別人交往很難交心,換句話說就是擔心自己把真心掏出去之後,會受到對方的攻擊。而當事人之所以把對方想像成會攻擊他人真心的人,是因為當事人自己就有攻擊他人真心的衝動。

  • 問題來源

一個人之所以會養成這樣的性格特點,或者使用這樣的心理防禦,和他的原生家庭是分不開的。在早年間,當事人很有可能體驗過不少來自於自己父母的「攻擊」,於是將這些攻擊內化在自己的內心中,後經過上述複雜的機制,形成了現在的性格特點。
從另一個角度解釋:當事人在原生家庭中,體驗過不少「將真心交給父母」,但沒有得到父母的重視,甚至得到了攻擊。在未來的生活中,當事人不斷的重複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把自己的人際關係搞成這樣。

  • 解決方案

持續接受正規心理諮詢。不要試圖通過雞湯、閱讀、反省來自己處理,因為這樣效率極低。
另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方法,是尋找一段高質量的婚戀關係,彌補早年創傷。

解讀你內心中未知的領域,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心理小廚》,微信搜索公眾號tianjinpsy即可。


第一,重新認識一下「心理防禦過強,安全感低」我知道你們都覺得這是不好,但是,可能恰恰就是過重的心理防禦讓你健健康康活到了現在,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兒童有一種鏡像情感能力,先天的我們對別人的情緒變化都是很敏感的,假設,你心理防禦很低,分分鐘讓各種信任、感動佔據你的內心,尤其是每個人身處環境不同,可能早就超過你能承受的範圍了,反過來說,心理防禦就是讓情緒、感受處於你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

第二,正確認識才能恰當應用,一或全的看待方式真的需要改改了。築起一道心牆是一種方式,這可能也是你學會的唯一一種方式,如果還有其他的處理方式存在呢?這才是重點。心理諮詢中一般諮詢師都會鼓勵真誠地溝通,這種說法就像是誰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做不到,至少一個人自己確實很難做到,有時候諮詢中效果也是會反反覆復,這才是諮詢師的主要工作,不斷鞏固和強化改變的效果。


你也把情況詳細的說一下啊同學,不然你叫人怎麼辦?

心理上即便是你寫的很明白都不能下結論,如果真的有毛病你也不會來發東西了(防備意識很強的話)。

如果你還是剛畢業沒多久的大學生,或者以前看了很多「小資級別」的作品的話……你不過是因為對「結果的不滿意」而已。

因為你認為「可以交心」的比例很高,高到不切實際。

只要你正常生活不受影響(也就是社會職能),那麼你基本上還是在「正常範圍內」的。


別東想西想認為自己病這病那的。

有些毛病是通病,只是一個環境里的人的共同感受而已,必經之路。

沒事少看點小資內容+犬儒傾向的作品


信任自己的判斷,尊重自己的節律和感受。與不完美的自己和平共處,對自己的優雅、善意、明智和改進報以真心的讚賞,啟動給自己安全感的正向循環。成年人的各種安全感都是自己給自己的。
不要太努力挑自己的毛病,不要恐嚇自己必須改變。您的社交習慣有很大部分是您從成長經歷和現有關係中學習得到的。如果外部因素沒有改變,強行拆除心理防禦機制,可能會讓自己暴露在容易受傷的處境。

防禦心強就強唄。不容易上當沒什麼不好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本來就是有界限的。如果您講的是親密關係,那麼就更不要勉為己難。早期的刻意改變,可能導致您的親密伴侶超出自己舒適區的上下限太多,累。


為什麼要輕易與其他人交心?為什麼要隨便卸下心防?個人覺得還是慎重為好。這種狀態只適合針對特定人群。

但是,這不意味著不要真誠。真誠是你最好的朋友,只不過,你要懂得什麼人可以深交,什麼人,淺嘗輒止。

你的心理問題,可能是成長過程中的社交匱乏導致。自己是無法獨立解決的。試著找幾個真正的好朋友,能讓你變得更好的朋友,你的心理會越來越健康,你的心也會隨之更加收放自如。


很多答主都已經從心理角度分析的比較透徹了,我就不贅述了。

我只提一個另外的觀點:題主是不是怕犯錯?

很多人自我防禦強,是因為從小就被灌輸了不能犯錯的觀念——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耶穌還看走眼了個徒弟呢。
所以如果是害怕犯錯而導致的自我防禦,不如從根本上開始理解「犯錯」、接納犯錯。


安全感需要兩個方面:


1、足夠的抗壓能力和應對風險的能力

2、適度的防禦心理(過分防禦其實也是缺乏抗壓能力的表現)


單純靠降低防禦心理是片面的,如果沒有足夠的抗壓能力,僅僅降低防禦心理不僅無益甚至是有風險的。


謝邀
這就是我最大的問題,佔個坑看答案。
我將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劃得很開,不管別人的閑事,做什麼事都會考慮的很多,凡是做好最壞的打算。信任一個人之前先想好一百種弄死他的辦法,習慣性認真考慮得失利益風險。

以至於我的男友都不長久,現在成為不婚主義者也有這方面的原因,無法信任一個人,難以和某個人建立親密關係。

不過我的朋友倒是挺信任我的,我知道她們所有人的秘密,她們什麼事都喜歡給我說,因為我這人心裡有什麼事特別憋得住。我七八歲的時候知道家裡一件不算秘密的秘密,也不是什麼大事,但不好拿出來說。25歲的時候給我嫂子說了這件事,說之前我也是認真考慮過的,她和我哥結婚快十年,都是家人,知道也沒什麼。我上午給她說了,叫她別說出去,結果她下午就拿出去給人到處說,我也是醉了。
可能好友之間相互分享秘密比較能夠快速建立親密關係,但我不喜歡說我的私事,也不喜歡講人是非,感覺跟三次元的小夥伴們沒話可說。在網上誰都不知道誰是誰不知道是真是假的情況下還會說說。

有時候也有點喜歡演戲,經常在不同的人面前呈現不同的樣子,不想暴露真實的自己。其實我的本性自己還是挺清楚的,多少有點冷淡自私沒有什麼愛心同情心,也沒耐性,但並不想讓朋友家人知道。


心牆太厚不一定是壞事,關鍵在於找到自己
遭受孤獨,承受孤獨,感受孤獨,享受孤獨
從接受自己開始做起
不要沒有了對自己的安全感,不要拒絕跟自己交心,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感謝周同學邀請。

看過朋友的回答,分析的很專業,像您說的一樣,防衛心理是有積極意義的,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嗎,適當的防衛心理是必要的。

這裡只說一點過度防衛心理的轉變方法。

所有的心理現象都是事出有因的,但這個原因通常都藏的很深。有時只能用催眠的方法,才可能找到根源~~

比如,在催眠中,你「回憶」起過去被人欺騙甚至被傷害的經歷(這件事甚至都不是這輩子發生的),那麼你也就理解自己為什麼那麼「防衛」了……

當你認識到這種「防衛」是針對過去特定事件,並且現在已經完全沒有必要的時候,問題一般就會自然緩解了。

當然,如果沒有專業的人員做指導,自己也可以根據這個原理,用類似的方法進行緩解,這就是我經常推薦一些特定咒語的原因。

因為這些話,可以在我們沒有外人幫助的情況下,直接進入潛意識,幫助我們糾正一些問題。

例如,針對這個問題的咒語可以設定為:「我發現自己的防衛心理升起了,這是因為過去經歷過創傷,我接受它的存在,但現在的我對此已不再需要……」

咒語的格式都是一樣的。

你學會設定,針對自己問題的咒語了嗎^ω^


前面有很多知友已經回答的很詳細,所以就不做知識上的分析。

講講防禦的感受。很多時候防禦和安全本身是聯繫在一起的,但不見得防禦了就會安全,也許相反。我們每時每刻的行為可以說都是一種防禦,為的是讓自己更舒適更安心。

那麼有的時候我們的一些過去,一些經驗會讓我們的防禦越來越厚。一個擔心被傷害的人,也許他會穿上厚厚的盔甲,這與害怕中彈的人披上防彈衣,擔心感染的人披上防護服,潔癖的人反覆吸收,都是一樣的。原因便是我們認為自己的脆弱害怕傷害。


在診室中我基本不去討論防禦本身,原因有兩個,第一我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我不擅長於去討論防禦本身。第二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力量,他們能夠發展自己的力量不依靠於原始的防禦。


當然防禦也是有功能的,成熟的人會採用成熟的防禦機制。我會打個比方給我的工作夥伴:看起來你穿上了厚厚的盔甲,這層盔甲很厚,很結實,你並不想脫下來,因為他保護你,讓你安心。


但同時這層盔甲也隔絕了你和外在的一部分,讓你並不那麼容易與外在的人們交流。

什麼時候人們可以不再披著厚厚的盔甲對話呢?(這裡說的不再穿厚的,不是裸奔的意思,你可以穿薄的,更成熟的)

他的回答:有一天我發現當我不用穿著厚厚盔甲時,我也不會受傷的時候,我願意脫下那層笨重的盔甲。


是的,當你發現自己不用那麼防備,但也不會受到傷害時,安全就在那裡,不會離開。


謝邀,說點個人建議,一個人一生一般總有兩三個特別要好的朋友,你為什麼要去找這幾個朋友以外的人交心呢?

和你最親近的人交心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非要去找一個新的朋友的話,去找和你興趣愛好相近,個人思想價值觀極像的人吧,你的潛意識會幫你分析你看到的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人,話語投機,你也應該不會有安全感低,怕與對方交往的感覺吧。

至於大眾群體的社交我從來都是抱一種「你來,我友善相待,你走,我從不挽留。」

另外僅僅針對這個問題,其實只要你有個人底線和原則,情商正常,並願意恪守底線原則,以法律為盾,我相信應該沒有安全感不高這一說吧。

個人觀點,以上。


本來覺得這個話題可說的不多,看了一些回答,感覺和自己想的不太一致,也湊個趣。

首先心理防禦強沒問題,不是什麼心理疾患。比如在電梯中就算沒人也要撤一步背靠後面,避免有人在視野外;比如行走時聽到後面有腳步聲,總要回頭確認,並且放慢速度甚至停下來等他過去;比如過路口要兩個方向反覆確認,從車後經過時尤其小心,不做「鬼探頭」。
這些表現都是在城市生活中的正常習慣,從小被教育不和陌生人講話、不吃陌生人食物(現在都發展到脫離視線的食物飲料不再碰,有人會向你飲料里扔藥丸。),已經上班的女孩都要被父母叮囑天黑前要回家。這都表明一個意思:我不管你是好人壞人,我不猜,反正我不相信你。
低防值的、心大的人遇到事情的概率要大很多,經過歲月的自然淘汰,我們這些僥倖過關的大概或多或少都會表現出高防禦姿態。
這和童年家暴、父母離異沒多大關係,是非常正常的大密度人群中的生存法則。

再深一步說,心理防禦強甚至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它意味著自信、強大、以及笛卡爾提到的懷疑一切的認識論。
每一個上位者都是堅定的、身披厚重甲殼的人,幾乎無人可破防。他們冷冰冰的神情後面全是拒絕,他們向你表達著:你說的每一個字我都不信。

不要懼怕孤獨,那才是你的財富。


@周嘉瑞 既然有人邀請就說點自己的看法。

「和人交往很難交心」 和 「提高安全感以降低自我防禦」 可以合併看作是這樣一個問題: 在人際交往中如何設立自己和別人的邊界。於是問題就歸結為,因為安全感低,所以自我防禦高(硬性邊界 rigid boundary),從而導致無法和別人交心,應該怎麼辦?

人際關係中的邊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可以簡單理解為心理距離。
維基百科上寫邊界分為四種:
1. 軟性邊界,容易被他人的邊界融合,有些人易被操控。就是說沒有固定固定原則,別人說什麼就去聽去做,雖然有時會覺得很不舒服或者給自己帶來困擾。
2. 硬性邊界,不與人交心,身體和心理上的接觸都很少,「心門是關著的」這樣的感覺。對別人經常是拒絕的態度。可能由於創傷經歷引起。
3. 海綿質邊界,徘徊在軟性和硬性之間,不知道該何時接納,何時拒絕別人。
4. 靈活性邊界,自行決定何時接受或拒絕別人(意見,觀點,態度,親近度),不容易受到別人的情緒影響,不容易被情感操控。

自我防禦是一個中性詞,它的功能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有積極和消極的類別。當自我防禦過高並且都是以消極的方式出現時,就會難以和別人相處,會有拒絕和攻擊別人的言語行為。即使自己想和別人溝通,但是無法表現出真正的想法,在別人面前不能做自己。這時就會產生硬性邊界,把一切好的壞的都擋在外面,過度保護自己。

題主自己說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就是說內心有很多恐懼。內心容易受到傷害。也許因為曾經發生過不好的事情,事後自己的情感沒有得到妥善對待,所以經常感受到身邊有惡意,也沒有能力抵擋消除這些影響,外界對於自己來說是不可預測不可控的,所以為了保護自己而拒絕敞開內心。

個人認為提高安全感可以從以下幾點考慮。自尊(self-esteem),自我價值(self-worth),自我接納,自我肯定(self-assertiveness),自我定義(self-definition)等。雖然看著好像很多,其實基本上是一回事。自我定義,是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體會並接納自己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個人好惡,體態樣貌,優缺點,能力上下限等),決定做事情的原則(做與不做的標準)。自我肯定是在與別人產生意見信仰價值觀世界觀衝突時(外界的惡意),不會被他人的觀點帶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堅持。而自尊和自我價值高,會讓自己在衝突中不因為他人的批評或貶低而懷疑貶低自己,感覺受傷委屈羞愧憤怒,這也是自我肯定(當然與此同時也應該允許別人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觀點,並且不會因此憤怒或貶低別人)。

總結一下就是內心強大了,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有的人的內心強大是假性的,可能是引發了消極的自我防禦機制。比如逃避,在爭執和衝突面前選擇了不予理會,拒絕談論;否定和攻擊,責怪辱罵他人以證明自己的正確。安全感高,內心強大,自我價值高,對別人的包容度也會提高,容易接納別人的不同,不易在遭遇攻擊時產生同樣的攻擊態度,在受到惡意對待時能夠以合情合理的方式進行反擊(而不是氣急敗壞或默默忍受之類)。

以上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尤其是有嚴重創傷經歷時,很難不受這些負面情緒的影響,僅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走出來的。自尊和自我價值的提高也不是看看書就能做到的。人際關係是雙方的動態過程,讀書是單方面靜態的。

安全感提高為建立合適的個人邊界打下基礎。個人邊界的建立我認為跟自我定義和自我角色定位很有關係。

自我定義讓人更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自己認定的對錯是非是什麼,處事原則是什麼。自我角色定位是指面對不同的人或在不同情況下,自己如何定義自己的身份和扮演的角色。角色不清晰會讓人無法判斷在這段關係中自己所處的位置和行為準則。比如在一段曖昧的男女關係中,雙方同時又是上下級的關係,那麼他們會在公共場合和熟人面前是上下級的態度,保持工作關係,私下裡是對待情人的態度,保持曖昧關係。建立合適的個人邊界,需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想要和對方保持何種關係,明白在此關係當中自己能做和不能做的,想做和不想做的。這樣才能明白何時接納何時拒絕。足夠強大的內心和安全感會讓你在接納和拒絕時處事得體,不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很多困擾。

心理問題的改善可以通過與包容度高,洞察力高,願意幫助照顧他人的人互動來產生,在此互動中所體會和感受到的接納,理解,尊重等,是文字做不到的。諮詢師的好處在於,專業,解決問題而不是緩解問題,不牽扯個人生活,避免了多重角色帶來的阻礙甚至是傷害。個人不建議刻意通過親密關係中來改善自己的心理問題,因為很容易造成更多的麻煩,即使對方很包容照顧,也會對對方產生傷害。愛情是一種感情,不是一種工具。但我不是說有問題就不能談戀愛。

不願意看諮詢師或沒條件做諮詢的解決方法 首先聲明很可能是無效或者十分緩慢的,只能緩解不能根治。

1.關於安全感
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回想經歷過的創傷,有的創傷是看似比較小的事情,比如在公眾場合被罵,應聘時走錯廁所被HR發現,做錯一件小事但父母表現出很失望。這些事讓你情緒波動厲害,想要關閉內心不想回憶,你可能會感到深深的自責,羞愧,憤怒,恐懼,擔憂,悲痛,被拋棄,被拒絕等這樣的情緒。拿出5分鐘來,以第三者的角度重新看一下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那麼不堪,丟人,是不是真的是自己的錯誤,哪些行為和言語讓自己產生了特彆強烈的負面情緒,自己會對這些言辭反應激烈的可能原因。如果不消極忍耐/憤怒攻擊,我在當時做什麼能讓自己好受一些。如果我害怕反駁或忍耐帶來的後果,那麼我怕的究竟是什麼(爸媽不愛我了,別人認為我很蠢,朋友會因此不喜歡我……),然後想想是否真的會發生。

在此之前要先有正確的自我定義和足夠的自我接納,不然很多基本的認知存在偏差,不能夠引出正確的結論。
舉例:我認為自己不好看,因此我很難過。我難過的原因是因為我想變漂亮,變漂亮之後就有更多人喜歡我,有更多的好朋友,我就會變得開心。
自省:我真的不好看么?漂亮的人真的有更多的朋友么?如果那些朋友大多因為我好看而交朋友,那麼他們真的喜歡欣賞我么?我會因為有了這樣的朋友而感到由衷的喜悅么?
舉例:我認為自己不好看,雖然我想穿好看的衣服但是不敢,別人會認為我不配,可能會背地裡議論嘲笑我,然後我就會很難過。
自省:我真的不好看么?別人一定會認為我不配穿好看的衣服么?如果真的有人這樣認為並且做了讓我難過的舉動,這件事情是我的錯誤么?不是我的錯誤的話,那就說明我並不惹人厭煩,我仍然是優秀的,我值得被更好的對待。(如果本來就認為自己不是不好看,就不會輕易被流言傷害,所以樂觀積極的自我定義和接納是非常重要的)

這個方法無力的地方在於,這樣的自省只是理性的思考,當情緒強烈時只講道理是不管用的(道理都懂,但臣妾做不到啊!)需要他人的包容和接納。自省不能提高自我價值和自我接納,而有些很不好的事情真的會發生。比如一個同性戀對好朋友出櫃,結果真的友盡了。所以人還是會認為這是自己的錯誤,從而看待問題不能夠真的客觀,產生很多負面情緒,並且再也不願意進一步嘗試(人際關係是動態的,不願意嘗試會讓問題看似「天荒地老」)。

2.關於個人邊界

定義自己的喜好,從不「隨便」開始。比如想吃飯店就不要說去路邊攤也可以。
定義自己的原則(大是大非),不打女人老人小孩,不酒後亂性。
嘗試告訴別人,我想要/想做/不想要/不想做XXX。在考慮別人的心情和態度的同時,想想有沒有委屈自己。
被別人惡意攻擊傷害時,為自己辯白。「你這樣是歧視女性/容不得他人觀點/仗勢欺人/濫用私權。」

:P 啰嗦完了,感謝閱讀。


作者:王志善
鏈接:溝通障礙--怎樣面對心理防禦或習慣性否定思維? - 王志善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一些人只是某些事情是威脅,如果對於個體而言過大,而對於別人來說沒什麼,我們最起碼來說在這方面存在一些未能解決的情結,我們自動化地要啟動自我防禦機制,保護自己。
還有一些人感覺威脅是普遍的,對於周圍多數人和多數情景都會採取保護的防禦機制,而且是持續存在的,這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性格防禦,多數和一種穩定地人格相關。
不過無論如何,當你炸刺的時候,去傷害別人,或者是別人炸刺來傷害自己的時候,其實實質上是一種移情和反移情的反應,簡單來說就是你或者對方曾經創傷情景的再現。當你冷靜下來的時候,你可以回顧去體驗當時的感受並反思兩人的關係模式,是怎樣一種重現。
如果你真的發現這種重現的規律,活現出的是你的創傷經歷,你會對自己的反應開始質疑,開始理解和反思,開始看到現實和自己的感受到的威脅是不合時宜的,開始在你感受到的現實(投射)和真實之間出現一道裂隙,或者說是反思的空間,當你通過這條裂隙開始質疑自己的反應,開始看到自己這種反應只是一種投射而不是事實,你對於別人會更接納,情緒反應更小。
如果你覺察到這種反應活現出來的是對方曾經遭受的創傷經歷,當對方炸刺的時候其實是一種傷痛的表現,在內心你開始接納他的反應,這種接納就是在修通對方的問題,這種接納帶來一種矯正性的經驗,假以時日會讓對方修改對於別人的投射。
那條路都不容易,都需要時間,都需要當情緒冷靜下來的時候,去回顧,去面對,去反思,去帶著好奇向內看自己,帶著好奇去看以及理解他人。


按照順序執行。
1、健康的生活習慣。沒有健康的身體談什麼心理健康。不要熬夜,不要抽煙,不要久坐,不要接觸色情,婚前禁慾,婚後節制性生活,少喝酒,少吃垃圾食品,少吃辣椒,少吃油膩的東西,多喝水,每天鍛煉身體,包括有氧運動比如慢跑和快走,也包括強度鍛煉,比如俯卧撐仰卧起坐啞鈴等。身體養不好,精神就不好,腎氣不足就容易空虛內虛,每天都渾渾噩噩,不想講話,沒力氣,這樣自然而然膽小,懦弱,什麼都做不好,不樂觀。
2、心情:心情好的時候你才會放鬆。同時,最重要的是,注意監視自己的情緒,隨時注意及時控制和干預,不要讓負面情緒干擾你的理性思考。而且負面情緒過多或過久,就會在心理留下陰影,從而下次遇到問題它會成為心理障礙。不過其實做好第一點,各方面都會自動恢復許多。比如說,你在糾結要不要上去的時候,馬上逼自己立刻行動,不要猶豫。用行動停止無用的情緒。
3、實戰。面對一切你該面對的,不要逃避。首先社交這種東西只能熟能生巧,沒有捷徑。倒是又些建議。比如說不要討好別人,也不要讓別人覺得煩,更不要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要有說有問,學會傾聽學會分享。但是不是說跟一個人拉近關係就不需要心理防備了,不是把自己的秘密甚至別人的秘密分享出來就能表達你的真誠。你可以分享一些不那麼私秘的內容,比如一些新聞,學校或者家鄉的東西。最好交幾個知己朋友,那樣鍛煉會很快,而且也會有動力。朋友多了,經常跟朋友在一起玩,久了就會變得開朗。交朋友就最好找那些不高冷的對你比較主動熱情的人下手。就是好人。同時要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大到夢想,小到每天要幹嘛。去下個便利貼app,每天一想到要幹嘛馬上記下來,就算是洗衣服,也是個目標。努力實現目標是讓自己充實變得有安全感的最好的路徑。所以一定要好好制定個合理長久的計劃。多嘗試以便明確目標。
4、總結。每次嘗試失敗或者與人溝通或者社交都要你總結。為什麼溝通不愉快,為什麼會沒有話講,下次要講什麼,什麼類型的人適合聊什麼?如果他們問我我該怎樣比較完美的回答?我的態度是否不好?他這樣說話又是否尊重我?是否她並不想跟我說話?我是否讓她反感?又或者她先讓我反感?等等。要總結才能進步。然後你嘗試多了以後,有更多進一步接觸後,自然就懂得看人了。哪些人是爛人,哪些人是好人,哪些人是在客套,哪些是真誠。然而再厲害點,你就能包容任何人的缺點,抓住他們的優點和在意的東西來聊,主動控制與他們的距離,保持良好關係,或者拉近距離。為什麼這次計劃失敗,為什麼沒有成功。例如像現在這樣在知乎和百度上查答案就是個很好的做法。同時還要注意控制負面情緒,再接再厲,收拾心情,總結經驗,不要垂頭喪氣,要趕緊重新開始,再次出發。不會總結就進步緩慢。其實這條不用細看,好好做到前三條。
5、多看書看新聞多學習。一是為了與別人有聊的,說話內容不空洞有東西,二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實力和自信,三是為了自己上進,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四是避免自己空虛影響心理。笑話和搞笑好玩的綜藝節目也可以看。比如極限挑戰。聽歌也蠻好的。最好有自己的興趣。積累是日積月累的。當然最好專註在幾個方面,在某幾個方面變成專家。
6、其實有個時候想太多不如趕緊行動。理論看太多有個時候會導致拖延,一事無成。

加油。
以上都是我的個人經驗。我都還沒完全做到。但是,照著做,總沒錯。有東西參照,總會有效率。


防守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勇敢面對才是良方


防禦是一種適應情況的保護機制,在最初的情境下,它是個體應對周遭環境最為經濟的方式,是個體心靈的封套。然而,對目前來說也許已經不再適用,至少是某些情況下。
防禦機制通常是在潛意識的狀態下運作。
所以,把潛意識的內容意識話,區分過去與現在,個體也就明白了在某些情境下不再需要僵化的採用過去的方式來應對,這樣他可以靈活採用更具適應性的防禦方式,從而達到修通。


很難交心的話,我想知道你害怕真實的自我暴露之後會發生什麼?


推薦閱讀:

喜歡一個人的顏比喜歡一個人的錢更高貴嗎?
抑制不住「想得多」腦袋裡會有各種畫面,編故事,感覺有兩個人在一個身體里!從性格和心理學分析是什麼原因?
你是否贊成「吃小虧佔大便宜」這種人生觀,為什麼?
精神分析入門書和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有哪些值得推薦?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人際交往 | 人際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