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對王安石熙寧變法的描述?


我在看了王安石變法一章後也產生了同樣的疑問。如果王安石真的如書中所述的那樣壓榨人民,道德敗壞,即使他文學功底再好,又怎麼會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呢。人民不會敬仰一個道德敗壞的人,即使他其他方面趨於完美。特別是在我以做君子為人生最高理想和境界的大天朝(這句話沒出語病吧。。。)。所以我特地查了點資料,並去請教了我的語文老師。
王安石其實和林語堂先生書中的那個王安石是完全不同的。他是個熱愛人民的好官員。曾經就在一個叫建安的地方做主薄做了二十年之久。甚至朝廷召他回去都婉言謝絕。(想想我們現在的官員吧。。。)他是十分了解人民的生活中的苦楚和困難,甚至苦難的。而現代的歷史學者對他比較客觀的評價就是他的原罪就在於太急切太激進了。他的改革方案其實是非常好的,的確能幫助到很多他所深愛的農民。但是他在把過去的很多東西全盤否認了的同時,並沒有給社會足夠的時間去改變,要求在一夜之間達到他想要的那個效果。任何歷史上大的改革都需要原始積累,這些不斷增多的積累(量變)在某個特殊的時間遇到了自己的機遇,才會引發質變的改革。舉個栗子,沒有洋務運動,百日維新的先驅者去探索道路,去抗爭,去流血,去積累量變,就沒有辛亥革命的質變。王安石意識到了宋朝的國力積貧積弱,急切的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在缺乏原始積累的情況下無視反對力量如此急切的變法,可以預見的是他一定會失敗。急切的變法中包括了一系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主階級和官僚對人民的剝削的法令,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利益,遭到司馬光派的強烈反對。並且乘著過大過快的改革時期對農民加以剝削,所以才造成了書中所述農民破產流亡的悲劇。反對派給王安石貼了一個「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標籤,這恰恰反應了王安石在當時那個時期的可貴的進步性思想和大無畏精神。王安石寫過的許多文章作品都包含了王安石對時代對哲理的深切思考和真知灼見,例如我們中學教科書中的《傷仲永》,《游褒禪山記》從儒家的角度來說,他是一個真正的君子。在他失勢被迫害致死後,不久,撫州郡守就為他建立了王荊公祠,他的家鄉人民也十分愛戴敬仰他。王安石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實至名歸的,他不是蘇東坡傳里那個橫徵暴斂,只一心沉浸於自己的改革方案的「精神病」,而是一個真真正正想為人民謀福利的君子。
第一次作答,好緊張。。。


看過這本書,說一點個人看法。王安石的一直以來爭議比較大,總體而言,是越到近代褒的越多,這大體是清代及近現代是一個呼喚變革的時代,因此人們就對那些比較近的變革就被重視起來,而且也年代久遠,不會與宋朝有直接的利益衝突,所以褒多過貶。當然王的變法的合理的經濟學因素肯定也很重要,我不懂就略去了。

我更感興趣的是其為人性格。顯然,蘇家父子對王的特立獨行很反感,蘇的學問性格從詩歌散文看的出來比較平和,儒佛融合,對王印象不好也不令人意外。王不重禮儀,經常讀書到深夜,第二天很晚起床而且經常碰頭垢面,被不少人所詬病。他的一位領導就一開始以為是他房事過度,很嚴厲責備他但他也不辯解,後面時間長才知道他是深夜讀書的緣故。像這樣的性格在一個缺乏寬容的社會,大多數對他缺乏時間了解的人而言,肯定是大加貶斥,甚至認為他居心叵測。(具體請看相關的材料)。他的老對手司馬光在王死了以後評價說他人並不壞,也算客觀。

王滿腹才學,由於自己特立獨行的性格,非凡的魄力和見地贏得了皇帝的信任開始變法,最後變法也敗在自己剛愎自用,不容異見的性格上。是個人也是時代的悲劇。

我個人以為王如果出生在西方,定會成為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有例為證,王安石喜歡推敲文字之學,比如水之皮為波,雖蘇嘲笑他說那滑就是水之骨了。顯然王是很有自然科學思維特徵的,他還重新安照自己的方式機械的解讀五經六藝,但很反映他的自然科學的思維。所以,如果生活在寬容的西方,受近代科學文化的熏陶,再加上自己天資聰慧,定可成為一位著名的科學家。


看完林老先生對王荊公的偏頗攻擊評價後,整個人對林先生的印象都不好了,也對本書失去了部分興趣


儒法不同路,林自詡為儒,自然對熱衷改革變法的王安石看不慣


太偏激了,真的

雖然沒有明著攻擊,但是字裡行間都有股酸味

就差沒有指明荊公罵:治世之庸臣,亂世之狗熊

歷史上的荊公,和林老先生筆下的差太多了

(荊公當年是保守黨舉薦的,但是新法實施後踩了朝中大臣的利益尾巴,個個開始翻臉不認人)


按照林語堂的邏輯,我非常喜歡魯迅,所以我鄙視他


推薦閱讀:

如果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巅峰时期发生鸦片战争,中国会输吗?为什么?究竟什么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如何評價曾國藩?
前秦丞相清河郡候王猛臨終前為何勸諫勿伐東晉?
如何看荊軻其人其事?
如果荊軻刺秦王成功,那麼秦還會統一嗎?

TAG:中國歷史 | 王安石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 蘇東坡傳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