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新人與資深從業者的差距通常存在於哪些層面?

本題已加入圓桌 ? 成為心理諮詢師 - 更多「心理諮詢」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個人想到的:

1,心理問題的診斷的速度、深度上

2,更快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訪好關係?更早切入治療階段?,例如《心理訪談》節目里的專家算不算在節目現場,即很短的時間裡(幾個小時里)就切入了治療環節?雖然這個節目整體不能算是嚴謹的心理諮詢。

3,治療效果更快,更顯著(比如更快促進了來訪者的積極行動)?

這些理解對嗎?還有嗎?希望能以具體案例輔以解答。

(當然,這個問題的前提是 假設這兩個諮詢師是同方向,且都都與來訪者相匹配)


記得曾經看過 @李松蔚 老師的一個知乎回答,說諮詢師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不自戀」,我們覺得也很適合用在這一題上。

諮詢師新人在入行初期,學習了很多心理諮詢以後,會傾向於覺得自己懂了很多,或者說在面對來訪者的時候覺得自己應該能夠獨當一面、順利解決來訪者的問題。但其實在這個階段大家總是忽視了人類人格和自身經歷的多樣性,以及諮詢工作的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

優秀的資深從業者正是在持續的學習和工作中逐漸跳出了這個圈子,能夠不斷地覺察和反思自己,也認識到並接受自身的局限性。最終從「視自己為主角」轉變到了「視來訪者為主角」,從而真正體會到這份職業帶來的巨大滿足感和成就感。

以下是我們在文獻中總結出的,心理諮詢師新人與資深從業者有所差距的7個方面:

1.諮詢工作的關注點發生明顯變化: 諮詢師新人關注外在且僵化的模式→資深諮詢師採用靈活而內化的模式

諮詢師新人=關注外在且僵化的模式:熱心助人者開始接受專業化訓練後,關注點會由內部關注自我經驗轉向外部的理論知識(如發展心理學、病理學、諮詢治療的概念等)、專業化的方法與技術。

這時初學者開始克制自己的行為,使得諮詢行為變得非常不自然,緊繃而僵化。是否使用詼諧語言是衡量個體是否從訓練前階段進入到訓練階段的重要指標。

初學者在進入僵化模式後減少詼諧語言的使用,從自然、放鬆的狀態進入到不自然的、僵化的(努力使用理論、方法的)狀態中。當個體作為一名成熟心理諮詢師,建立起職業自信時,會重新開始使用詼諧的語言。

資深從業者=靈活而內化的模式:通過更多專業化的訓練和累積的經驗,對外部關注又會逐步回歸到內部。

在經歷了諮詢實踐中的諸多困難和挑戰後,個體可能會面臨「幻想破滅」,這種「幻想破滅」會促發對自身優勢和長處的探索,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的弱勢與短處。


2. 認知地圖的改變:諮詢師新人依賴外部經驗,資深諮詢師依賴內部經驗

Blenky 等人 (1986) 總結了關於知識學習方式的演變過程的模型,把知識學習劃分為7個階段。

最初的階段就是「知識接收階段」:

「處在知識接收階段的求知者,非常開放地吸收他人所提供的任何信息,而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他們相信真理或答案來源於他人,他們靜默自己的想法、完全吸取他人的想法」。

但該研究只與部分初學者類似,有些對自己的想法有信心,有些則沒有。不過他們確實希望聽取他人建議,需要外部經驗。他們常去觀察模仿資深諮詢師的職業行為,或者去尋求資深諮詢師的指引和知識的供給(比如督導對理論、技能的講授,督導的建議和指導)(R?nnestad Skovholt, 1993)。

隨著經驗的累積,尋求外部指導會向內部自我指導轉換。諮詢師開始根據自己的偏好引導學習,自己選擇去學習什麼、如何去學習。資深諮詢師自我學習的方向和偏好各不相同,有的選擇沿用傳統方式學習諮詢相關的知識,比如選擇值得信任的指導老師,使用同輩督導小組,閱讀專業文獻;也有的會選擇補充其他領域的知識,如心理學主題相關的影片,如生物學、哲學、人類學等。

Blenky 模型認為,知識學習的最高水平就是「知識建構階段」

「所有知識都是被建構的,求知者恰好是知識的重要一部分…能夠認識到所有知識都是一種建構,真理植根於具體情境之中,能夠極大拓展思考方式和方向的各種可能性。理論並非真理而是大量近似經驗累積而總結出的模型」。

在理解人際互動的時候,所謂的真理和現實並沒有唯一、精準的定義。人際互動過程中涉及太多複雜的情境因素,沒有哪一條真理可以將所有的規律囊括進去。

諮詢也是如此,資深諮詢師往往深諳這一點

他們能夠意識到助人行為和方式的不確定性,意識到諮詢的情境性和多變性,進入到了Blenky所說的知識學習的最高水平。


3. 諮詢工作中的焦慮程度降低

大多初學者第一次見來訪者的時候如履薄冰。初學者常常對自己的表現有很高的要求,持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他們往往更加成就導向、更容易擔心自己不適合諮詢或治療工作、擔心自己缺乏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這些都會導致初學者站在評價自己的視角,產生各種各樣的焦慮。有一位接受調研的初學者講到:「我特別害怕,我基本聽不到來訪者在說些什麼。」

許多初學者都提到他們缺乏職業自信,覺得諮詢過於挑戰,而體驗著高度的焦慮(Orlinsky R?nnestad, in press) 。但是伴隨著經驗的累積所帶來的對專業水平和熟練程度的自信,焦慮水平會顯著下降。

正如一位受訪的資深諮詢師所說:「總會有一天,你不再懼怕你的來訪者。」


4.資深諮詢師更懂得「來訪者是諮詢師最重要的老師」

一項針對20多個國家、4000多位心理諮詢師的研究發現,不論這些諮詢師來自於什麼國家、是什麼專業背景、是什麼流派取向,「與來訪者工作的經驗」都是影響個人職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Orlinsky, Botermans R?nnestad, 2001) 。他們一致認為與來訪者交談、產生交互作用的過程,是促進學習、助推成長的重要資源

諮詢室就像是諮詢師和來訪者共同學習的「實驗室」。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人際互動以及來訪者對於諮詢師的反饋,在不斷強化諮詢師的學習過程。

儘管不同資歷水平的諮詢師都會收到來訪者寶貴的反饋(比如來訪者的負面反饋可能是諮詢師調整或轉變理論流派取向的重要推力),但初學者在面對來訪者的負面反饋時,往往表現得非常脆弱,很難去利用或者使用這些反饋。缺乏來訪者的積極反饋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一種危機有時甚至是創傷。

5. 資深諮詢師更能覺察、接納和欣賞人類的多樣性之美

隨著年齡漸長,身心逐漸成熟,諮詢師的智慧也在不斷增長。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痛苦磨難,讓諮詢師意識到生活、諮詢情境下種種的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 (Baltes Smith, 1990) 。

諮詢師開始接納人類個體的差異與多樣性,不僅接納來訪者的多樣性,也去接納自身的多樣性,這是「諮詢師智慧」的一種體現。

受訪的諮詢師們表示人類人格的多樣性和自身經歷的多樣性,以獨特的方式在影響著他們(R?nnestad Skovholt, 2001) 。不斷對這些進行覺察、內省和反思,會讓自己變得更加「睿智」 (Hartmann, 2001) 。


6.資深諮詢師職業自我和個人自我的整合度更高

這個整合過程包括兩個核心的表現。一方面,諮詢師的人格與他的理論流派有更高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諮詢師能夠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職業角色,在此基礎上更好地使用自選的理論技術。

我們可以從個人內在水平和個體與環境交互水平兩個維度去理解這個過程的發生。

個人內在水平來看,由於個體在閱歷增長的同時總結出一些概括化的經驗,並能夠使用這種累積的智慧(accumulated wisdom)去工作,進而使個體的工作方式發生轉變——

從一種前概念、非語言的(難以總結與言表的)工作方式,變成結構化、概念化的工作方式。

和羅傑斯所提到的「一致」(congruence)類似,個體內部經歷著自我與經驗的協調: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放下某些個人的價值判斷和信念,摒棄使用與諮詢師職業自我和人格不相融的方式方法。

個體環境交互的水平來看,就像霍蘭德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1997)所提出的那樣,不論是個體的活動性、興趣偏好、能力水平還是個體的性格特點,都會隨著個體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的改變而發展變化。比如一些諮詢師會因為使用某些技術經常失敗或生活中發生重大轉折性事件而改變他們的理論流派取向。也有一些諮詢師表示個人生活的經驗會明顯改變他們對諮詢師這個角色和諮詢工作的認識和看法。

與整合過程並行發生的還有兩個明顯的變化:

一方面,諮詢師在工作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區分哪些是屬於來訪者的責任、哪些是屬於自己的責任,並且能夠清晰認識到自己和來訪者對工作關係分別產生了哪些影響

另一方面,諮詢師逐步能夠與來訪者建立起職業化的工作關係


7.視角的轉變:視自己為主角→視來訪者為主角

接待了越來越多的來訪者,經歷著越來越多的成功或失敗,諮詢師的職業自信逐步增強的同時,無數「被打臉」的經歷也使得諮詢師清晰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自己有很多做不到的事情。

諮詢師將過往「自戀受挫」的經驗適當處理,不僅可以提升職業信心和勝任力,還會使自己更加謙遜,更客觀地去感知自己的能力,認識到作為諮詢師自己的力量並非那麼強大。

從視自己為主角,認為自己強大無比可以拯救來訪者的視角,轉變為視來訪者為主角,認為來訪者有力量自助的視角,是成長為大師的必經之路 (Duncan Miller, 2000; Skovholt Jennings, 2004) 。


——

參考文章:諮詢師成長過程中的14個主題 | 那些被科研見證的心路歷程

在國內做心理諮詢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遇到有自殺傾向的個案如何干預?

「高危行業」中的心理諮詢師如何自我照顧?

你要的專業靠譜內容,都在這裡啦: 簡單心理Uni - 最有態度的心理諮詢學習社群

我們還有公眾號喲~ 關注簡單心理Uni (微信號:jdxl-uni) ,就能和大咖諮詢師一起輕鬆讀經典,參加全國諮詢師的線上/線下分享會與大爬梯,與3萬+成長中的諮詢師一起學習一起飛!

文中引用文獻請參見原文


第一,經驗差距。對於專攻方向經驗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只要諮詢師的專業性是足夠的,經驗差距並不會太大的影響諮詢效果,只是說有經驗的諮詢師能夠更快地理解,識別問題,從而更快地進入治療和解決問題的階段。另外經驗也會影響到諮詢師在處理意外和危機時的表現。

第二,思考深度。心理諮詢是一個多少都要參考人生閱歷的職業,雖然最主要還是依靠專業性。人生閱歷在側面幫助諮詢師更深地理解人性和人生,也擁有更為細膩和清晰的情緒感知能力。新手諮詢師借鑒的是自己的人生閱歷,資深諮詢師則因為聽過許多人的故事,從而擁有許多人的人生閱歷。這導致思考深度上會有很大差異。

第三,對諮詢細節的敏感度。新人容易一根筋地把所有注意力放在諮詢目標,放在扮演好自己諮詢師的角色上面,比如臨床面談技巧,比如自己的受訓流派的概念化,比如諮詢治療計劃的制定等問題上。但是資深諮詢師除了關注這些核心問題以外,還會關注許多諮詢的細節,比如如何迎接和告別來訪者,比如如何預約下次時間,比如如何為來訪者提供飲用水,紙巾,比如諮詢室的環境的安排設置等。這些小細節,如果認真思考,都能夠和諮詢關係聯繫起來,而新手諮詢師往往容易忽略,認為並沒有太大關聯。

第四,對不同流派,工具,技巧的融會貫通。新手的受訓背景可能比較單一,喜歡什麼問題都往自己最熟悉的框架裡面套用,剛學會的某些技巧方法不分對象地去嘗試使用。但隨著資歷和專業訓練的增長,諮詢師掌握越來越豐富的技巧方法和理論框架,也能夠越來越靈活的從不同角度去看待來訪者的問題,讓諮詢從某個特定流派的典型諮詢過程變成針對每個獨特個體的獨特諮詢過程。換句話說,資深諮詢師可以為每一位來訪者都開發出一個「新」的諮詢流派。

第五,不自信以及面對不自信時的處理方式。來訪者對諮詢師自信程度的感知,會比諮詢師認為的要高得多。來訪者在諮詢過程中會不斷地評判和分析諮詢師是否有能力幫助自己,而且很多時候是帶著質疑和不信任的出發點的。所以新手諮詢師那些微妙的不自信的展現會很容易被注意到,而另一方面,資深諮詢師也可能有不自信的時候,但是關於這種不自信的展現,資深諮詢師可能會選擇更坦誠的方式去公開探討,甚至把它變成強化諮詢關係的機會。

第六,耐心。諮詢中的改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或者說人的改變是個緩慢的過程。新手容易誇大自己給來訪者帶來的影響,容易把什麼都和自己的工作聯繫起來。實際上諮詢只是來訪者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資深的諮詢師懂得耐心謙和地陪伴來訪者慢慢地變化。來訪者在諮詢里有了一些突破,或者感到頓悟的時候,新手諮詢師會跟著興奮,但是資深諮詢師在表達欣慰的同時,心裡往往會有所保留,因為經驗會告訴你,這樣的突破,或許很多情況下只是來訪者太想要改變了,或者太想要取悅諮詢師了而已。


首先,覺得專家和初級的區別可能在於是不是自然的運用所學,初學者也許會出現技術是技術,理論是理論,諮詢師是諮詢師的情況,他是在學著用自己去套技術,有些時候可能沒有那麼的自然。而專家可能是已經找到自己風格的人,對理論也有了更完整更深入的理解,所以諮詢的過程可能更加自然一些。
其次,初級諮詢師自身的問題也許還沒有得到處理(當然這個對做認知行為等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容易被反移情點著而自身難以覺察,專家諮詢師對自身的情結也有更好的認識,也會有更多的訓練,自身對諮詢影響相對較小。
在關係的建立方面專家級也確實有很大的優勢,也有能力建立穩定的關係。當然這個個人覺得還是和諮詢師本身的人格特質以及咨訪的匹配程度有關係啊。
另外專家之所以是專家做的個案一定比初級者多,這就註定了專家遇到過很多不同類型的來訪者,這就使得他們再一次遇到類似來訪者的時候處理會更加順手。
最後我覺得即使是同一個諮詢師,ta做了一百個小時,做一千個小時,三千小時,一萬個小時的時候給人的感覺都不會相同。諮詢師在累積經驗的過程,自身的人格會越來越有某些理論的味道,越來越自然,越來越有包納性,也越發成為一個真的有血有肉的人。


初級心理諮詢師和專家級心理諮詢師是有區別的,我個人的總結如下:


初級心理諮詢師像是一個熱心的大夫,會不斷地在實踐中驗證著所學的知識,並積極的嘗試用所學的技術和知識去幫助你,同時鍛煉自己。

專家諮詢師會像是一個和你一樣但卻有專業知識的人,他會用真誠的自己去體會你,陪伴你,同時還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你看到你所沒看到部分,和你一起探討新的選擇。


初級心理諮詢師像是一個成長的小樹,儘管他們足夠堅韌,但是他們會有許多害怕和擔心,同時會遇到很不多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的事情。

專家諮詢師像是一顆成長起來的小樹,他們也會遇到很多害怕和擔心,同時也會遇到很多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的事情,但是他們能夠面對自己的擔心和害怕,相信和你一起能處理好那些不能處理的事情。


初級心理諮詢師像是一個走在你身邊的朋友,他們陪伴著你,甚至偶爾會走在你的身前拉著你。

專家諮詢師像是一個走在你身後的朋友,他們始終陪著你、支持你、相信你,無論你有什麼困難,他們都願意和你一起面對,相信你的選擇。


雖然說了這麼多,但事實上初級心理諮詢師和專家諮詢師最大的不同,就是時間、努力。僅此而已。


來自中心諮詢師 李昂


看起來都好高端,我來抖個機靈吧,^_^
新手狀態就是,
來訪者,我臉上長了好多痘痘,我特別難過,
新手諮詢師,冥思苦想,怎麼把來訪者臉上的痘痘去掉,
高級諮詢師,你要接納這個臉上長痘痘的你自己-_-#


目前,我是一個初級心理諮詢師。

如何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是我不斷想的問題。
我想,也許我期望達到的效果,也許就是專家級心理諮詢師的水平:

1.他見過各種類型的來訪者;所以他是有信心的:我能面對不可預知的來訪者。我的交流的方式會更豐富,語言的使用會更精準。
2.他見過各種類型的癥狀;所以他是有經驗的:我能較快的判斷出來訪者的情況可能歸到哪幾類問題。
3.他精通某一門諮詢流派;所以他是有框架的:我幾乎能把所有的來訪者放到我的思考框架中。
4.他有一個高水平的圈子;所以他是有支持的:我接觸的都是這個行業中的精英,我的知識不會落後,我遇到困難時會有高水準的建議。


有差距 但差距也不至於大成人跟狗
在中國,你遇到的諮詢師多了也許會說,什麼專家就這個水平?
有的人從事多年,但因為咨訪不匹配,事後被某個來訪者罵成狗血淋頭。
也有的初出茅廬,遇到個幸運的來訪者,被來訪者驚為天人。
這都是有的。
但從事時間較長的人會更容易了解到自己有哪些長處和不足,知道在哪些地方能夠幫助到對方,哪些地方又需要停下來進行轉介,變得更加穩定也對某些問題更有經驗。但仍避免不了犯錯…
無他,唯手熟爾。
但手熟也難免手抖啊…

經驗是個好東西,也是個讓人眼盲的遮眼罩。


這個問題最好的解答是心理諮詢的倫理學
新手諮詢師與資深專業人員的差距,最大的體現就在於心理諮詢倫理實踐的差距
心理諮詢有專業實踐,也有倫理實踐。只有把專業實踐和倫理實踐整合的,才是專家級。

專家級的諮詢師具備以下五價值觀要素並且在實踐中表現
1.勝任力 有很強動機來要求自己,能夠覺察到自己不足,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終身學習者。
2.關係聯結 建立,維持並且尊重關係,關心來訪者,家人,同事。
3.無傷害 倫理敏感性強,會警覺自己的反移情,和對來訪者有負面影響的方式,謙遜,避免對來訪者造成傷害。
4.自主 鼓勵來訪者自我決定,避免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尊重,信任來訪者。
5.善行 致力於減少人的痛苦,為促進人的福祉而工作。有機會表達關懷,通過幫助別人將痛苦的經驗轉化為個人力量的資源,並且諮詢師自己從這個過程中得到極大的滿足。

勝任力簡而言之,就是能不能做這件事,以及這件事能做到什麼程度。

心理諮詢常見的勝任力劃分有五級 。
1.初階受訓者。僵化固守常規,不關注來訪者的真實需求。不具備職業資格。
2.高階受訓者。能力有限,可以考慮到主觀和情境,來訪者的需求及期望。最低水平勝任力。
3.入門級專業人員。可以整合理論和時間經驗,可以獨立執業。
4.熟練的專業人員。直覺性,做決定快,準確。容易識別適應不良模式並且干預。工作滿意度高。
5.資深專業人員。採用內部經驗模式工作,解決問題「」輕鬆」。

不勝任力有三類。
技術勝任力 沒有掌握諮詢技術,如共情,解釋,情感反應。
認知勝任力 不準確的觀察加工評估獲得的信息,並進行反應。
情感勝任力 不能恰當的回應他人情緒,並且恰當的調整自己的情緒。

專家級的諮詢師是把諮詢當做天職來做的,從事這項工作,會讓他獲得更高的生活滿意度,滿足感,個人幸福感。


對問題的評估速度和準確度方面、建立咨訪關係的穩定和時

效方面、效果及效率,總的來說是諮詢經驗(工作經驗和自

己經驗)的差異,以及諮詢師本身人格的完善和穩定,人格的完善可以通過心理諮詢或自我覺察來成長。


氣氛 技巧 找到問題的時間,其他的不關經驗的人,總有一些人 他們天生好像就是干這行的
比如,一個表演型人格障礙,新手可能並沒有那麼迅速地找出對方癥結所在反而容易被兜進去……


推薦閱讀:

諮詢師行業中,對半路出家的心理諮詢師的普遍評價是怎樣的?
中央 4 報道心理諮詢師日薪達 9000 元,真的嗎?
國內有哪些好的心理諮詢師培訓機構?
為什麼我總能在厭惡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什么是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