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少有人走的路》中關於「愛」的理解?
怎麼看《少有人走的路》中關於「愛」的理解
感覺好深奧,不懂,為什麼愛要「促進自己我和他人心智成熟」,什麼叫「心智成熟」?
謝邀!
首先我想說,我超級喜歡Scott Peck和他的書。
我覺的他是很有個性,而且成熟可靠(當然也和他是部隊軍醫啊!!)
同時呢,他也會描述一些神叨叨的個人經歷,表現這個人的豐富性等等,所以我很喜歡。
這裡有比較詳細的他的個人介紹 M. Scott Peck, M.D.
(估計這位大師要是還在的話,就會像Nancy等一樣遲早被請來中國講座或者講課,可惜2005年去世了。)
至於對他對愛的描述的具體理解,我覺的那是『真愛』,那是成熟的,節制的,有意識的,內外一致-意識潛意識通達的。 還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吧。
"迄今為止,沒有人給「愛」下過真正令人滿意的定義,但是我還是想給出一個相對完整的定義: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愛是長期的漸進的過程。愛,能夠幫助別人進步,也會使自我更加成熟,自己也同樣獲益。
古往今來,人們對愛的認識往往有諸多誤解,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把墜入情網當作是愛。其實,墜入情網,通常涉及與性有關的慾望,這也註定墜入情網的愛不會持續太久,不管愛的對象是誰,我們早晚都會對其索然無味。我們感覺愛無比強大,能夠征服一切,但是我們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感覺是虛幻的,與現實脫節的。情侶只有脫離墜入情網才能真正相愛。墜入情網唯一的好處就是能夠排遣寂寞。只要墜入情網,我們就認為生活在幸福的巔峰,這時,我們覺得心智成熟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前的滿足感。我們忘記了一個事實:我們和愛人的心靈其實並不完善,而是需要更多的滋養。墜入情網是人類內在性的需求和外在性的刺激,意義在於增加人類生殖機會,促進物種繁衍和生存。如果我們把初戀的愛的感覺,當成永恆的愛,我們就會被一種錯覺,一種誤會,後悔不迭,要麼一輩子痛苦,要麼一輩子孤獨。
真正的愛,是感覺靈魂無限延伸,奔向心愛的對方。我們渴望給對方滋養,我們希望對方成長。甚至我們想把生命獻給對方。在延伸的過程中,我們的心智會不斷成熟,愛不斷釋放,我們與所愛的對象真正結合。或許它不如墜入情網來的更加狂熱,但是它更穩定和持久。
除了墜入情網,還有一種常見的對愛的誤解是依賴性。
愛不是過分的依賴感,這樣的結合是因為需要而不是愛才在一起,真正的愛是自由的選擇。真正相愛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選擇一起生活而已。正如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不可否認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依賴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強大,更有力的人關心自己。不管我們看起來多麼強壯,不管我們花多大的心思,竭力做出無需關心的樣子,但從內心深處,我們都渴望過依賴他人的感覺。
過分依賴的婚姻,導致自身逝去自由和獨立。僅僅吧得到別人的愛當作最高目標,想讓對方愛你,恐怕只有讓自己成為值得愛的人,滿腦子想得只是消極接受別人愛的人,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愛。不顧一切的尋求他人的愛,甚至到不擇手段的地步,儘可能維繫與他人的感情關係,寧願犧牲對方的獨立和自由,然而這樣更容易使婚姻出現障礙。
愛是抽象的字眼,她的意義太過籠統,經常收到濫用,妨礙我們接觸到愛的本質。實際上,愛的真正對象應該是人類,因為只有人類的心靈,才有成長和進步的能力。我們喪失愛人的能力,就可能吧情感轉移到其他事務上,卻以為照樣可以培養出真正的愛。生活中很多人不懂如何去愛別人。他們愛的只是「寵物」。他們看重的,是寵物對他們的依賴性,真正的愛的本質,是希望對方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這種愛多半是出自我們與生俱來的父愛或母愛的本能,這樣的愛,不是我們意志的選擇,對雙方的心智成熟也無益,所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
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即使的讚美,得體的批評,適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真正的愛,須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獻,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當伴侶雙方的求偶本能結束,最終走出初戀的幻想時,真正的愛才慢慢顯現。
真正的愛,是來自雙方心靈的意願,而非一時衝動。是自我決定和選擇,是情感和智慧的奉獻。時刻都有愛的感覺,當然是件好事,但是愛能否持久的延續,取決於我們是否有愛的意願,是否有奉獻精神。
真正的愛,價值在於始終如一的行動,這遠大於轉瞬即逝的感覺或精神貫注。愛是行動,不是空想,愛是客觀存在,不是主觀臆想。
愛的感覺也許是無限的,愛的火苗,隨時可能在心頭燃起,但是,我們能夠付出的愛有限,不能隨意選擇愛的對象。真正的愛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慮,是奉獻全部身心的重大決定。
要實現真正的愛,必須付出切實的努力,堅持實現自我完善,是愛的基本前提。愛可以使我們勇氣倍增,她是獲得勇氣的一種特殊形式。愛是為培養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持續努力而便顯出的一種勇氣。並非所有的勇氣都是愛,但是真正的愛,一定需要努力和勇氣,不然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愛。
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我們愛某個人,一定會關注對方,幫助對方成長。我們對對方關注,是出自自我意願的行為。
愛,其實是一個雙向車道,接受者要懂得給予,給予者也要懂得接受。 雙方都從愛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長和進步的力量。價值創造價值,愛延伸愛,雙方在愛的默契配合中就像跳雙人芭蕾,動作流暢,步伐一致。
關注最具體的表現之一就是傾聽,傾聽者能夠把個人想法和慾望暫時放在一邊,儘可能體會說話者的感受,這樣,說話者和傾聽者都能感受到愛的力量,進而都能實現自我完善。這當然是耗費精力的過程,而且須以愛為出發點。基於共同成長,自我完善的意願,才能達到傾聽的目的。但是我們往往缺乏傾聽的能力。我們總是一邊傾聽,一邊想著怎樣儘快達到目的,怎樣使談話儘早結束。我們還常常轉移話題,調整談話主旨,以便讓自己感覺舒服。
夫妻雙方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對各自的不良習慣加以約束。有效的傾聽不是草草了事,不是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集中注意力。
傾聽,是表達愛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表達方式。相愛的雙方為對方做了很多,想了很多,安排了很多,幫助了很多,所有這些愛的表達,都需要持久的耐心,這一切可能枯燥而乏味,甚至要花費你很多精力,但是——它們的確意味著真正的愛。如果我們努力剋制自身的惰性,我們就會越做越好,越做越習慣。愛是一種特殊的「工作」,是幫助我們剋制人類惰性的一種特殊方法。
當然,我們寧可拒絕改變,也不願承受改變帶來的痛苦,此時,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勇氣。心智的成熟需要勇氣,也需要冒險。精神貫注不等於真正的愛,卻是愛的起點。給予對方精神貫注可能面臨拒絕或遭受損失;如果信任對方,就有可能受到傷害。精神貫注的代價之一就是遲早會讓自己飽受痛苦的折磨。
但是,完整意義的人生,勢必伴隨著痛苦,在人生的道路上,除了痛苦和悲傷,你同樣可以收穫快樂和幸福。如果想避免所有的痛苦,那隻能脫離現實,自我封閉內心,處於一種無痛無癢的沒有任何意義的生存狀態,而非生活。
生命的本質,就是不斷改變,成長,衰退的過程。選擇了生活與成長,也就不得不同時承受衰退和死亡。不想經受失戀拒絕死亡等任何痛苦人,同時也放棄了自我心靈的成長,活得像行屍走肉。因害怕收到打擊而逃避現實的人,只會導致心理疾病。不敢正視痛苦,沒有面對死亡的勇氣,就無法獲得人生的真諦,無法體味生命宏大的意義,無法理解什麼是愛,什麼是生活。
人生本身就是一種冒險。你投入的愛越多,風險就越大。我們一生要經曆數以千萬計的風險,而最大的風險就是自我成長。人生唯一的安全感,就是來自於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我們每次經歷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感覺,對於心靈而言,這都是極好的滋養。很多人從未有過大規模的跳躍,也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長。他們沿襲上一代的價值標準,他們心理上難以擺脫依賴的情節。他們從來不曾做回主宰自己生命的主人。
愛的路上,除了勇氣,除了持續的耐心,除了克服懶惰,除了冒險,還要什麼呢?敢於追求獨立自主,自尊自愛,珍愛自我,關心自己。心智的成熟,除了自我完善的意願,還需要強烈的安全感。尊重自我的個性和願望,敢於冒險進入未知領域,才能夠獲得自由,心智才能不斷成熟,體驗到愛的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愛是自由狀態下的自主選擇,是主動而積極的走向心靈的召喚。"
「愛與不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在於當事人的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
真正具有愛的人,絕不會隨意批評別人或與對方發生衝突,他們竭力避免給對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動輒與所愛的人發生衝突,多半是以為自己在見識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愛別人,就會承認對方是與自己不同的、完全獨立的個體。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會輕易地對心愛的人說:「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比你更清楚怎麼做更合理,知道什麼對你更有好處。」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有的旁觀者的確比當事人更清楚,知道怎麼做才合乎邏輯。旁觀者也可能擁有更高的道德或判斷力,這時候,他們有義務指出問題的癥結。因此,富有愛心的人,經常處於兩難境地———既要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又渴望給予對方愛的指導。
勤於自省,才能走出這種境地。如果你具有愛心,而且想幫助對方,首先必須進行自我反省,確認自己的觀點是否有價值。「我看清了問題的本質嗎?」」
「我們的心中,都有一個病態的自我和一個健康的自我。即便內心充滿恐懼,性情無比固執,我們身體里,仍有一部分神奇的力量---也許這力量很小,但它積極,健康,向上,它推動我們心智成熟,它喜歡改變和進步,嚮往新的 ,未知的領域。它願意做好屬於自己的工作,甘願冒心智成熟帶來的一切風險。
同樣,不管我們表面看上去多麼健康,心靈進化到了怎麼樣的程度,我們的身體里也始終有另一部分力量---它同樣小,它不想讓我們付出任何辛苦,它堅守熟悉的,陳舊的過去,害怕任何改變和努力,它只想不付代價地享受舒適,逃避痛苦,寧願為此付出 無效,停滯 乃至退化的代價。居於主導地位的健康自我,總是熱切地渴望進步和完善,最終達到神性的高度。」
這位是走神學+心理學的,知道自我的存在和變化又與整個寬泛的宇宙相連,同時連帶人本主義的自我實現和部隊的那種自製和執行感,就像他強調的自律。
而觀察我兒子,我發現人的本性其實是勤勞的。 懶惰就好像那個病態的自我,什麼地方不小心扭去了才是。
勤勞面對問題,勤勞去享受生活。
勤勞去愛。
吃了安利之後買了一本,結果感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厲害……
不過看到第二章的感受是——心理分析似乎永遠無法擺脫道德剖析的時候……我就放心了ˊ_&>ˋ還是大一看的這本書,細節方面忘記了,可它給我的益處與感悟還是讓我在看到這個題目後有寫些東西的衝動。很驚訝你看完竟然沒有一種產生強烈共鳴的感覺或者恍然大悟感,不要去執著於概念摳字眼啊,多結合作者給的事例再結合自己個人的情況一起理解。 既然你是不懂如何促進自我與他人的心智成熟,我就試著結合我個人情感經歷對心智成熟這一的意願的發展吧(我覺得在這裡意願是個動詞,個人自發的想要使自己和他人變得更美好。就像我很愛這本書,所以我有想要分享些東西讓你也了解它的意願)
說之前我想說,這裡說的愛不單單是指愛情,也可以是親情友情等。
我先說友情之愛吧,你會不會有一種感覺:當你因為某個人的一些特質而喜歡她時,你也會下意識的養成這些好的特質?在高中的時候我很喜歡我的一個女同學,我覺得她很純真。高中都是裝逼的年紀,可是她一點都不裝,她對成績好的成績差的同學都一樣,她總能用她獨有的眼光看出別人的有趣來。我發現了她這個特質也很喜歡她這個特質,於是我也打心裡不再把成績作為衡量一個人好壞的指標。她不在乎穿打補丁的衣服(有時候衣服玩的時候劃破了,補好後她繼續穿,我發現了很驚奇,但她很自然的告訴我她覺得這沒什麼)然後我就戒掉了冬天每天大清早不管頭疼也要洗頭弄造型的腦殘期習慣。還有很多啊,她會買大包的辣條帶到學校,於是我學會了實用性的分享。她會很認真的和同學爭論題目為什麼是這樣做,於是我學會了學習要學通透,知道原理。她會在我們過生日時幫我們慶祝,我學會了如何珍惜友誼,如何為他人製造驚喜。
再講一下親情,我奶奶對我很好,她會把好吃的留給我,於是我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吃好吃的時候不忘記奶奶,也下決心要好好學習努力賺錢給奶奶用。但光是有奶奶的寵愛是不夠的,小時候我不理解我爸媽,在別的小孩都可以玩耍的時候他們會叫我拖地,看店。做一些我看來是他們需要做的事的時候,可是後來有一次我和我媽媽去老家時,一個我媽的客戶很羨慕又很寵溺的說,你家仔多乖哦,我家仔整天就知道玩,我也懶得叫她給我做些什麼了。(我認識她女兒,人很好跟講義氣,但在我學校是個穿的很浪蕩的小太妹)我突然有點了解我爸媽的辛苦用心了,他們是想要我了解生活的艱難,讓我有那種壓力有那種習慣去努力拚搏。我很慶幸我爸媽在別的爸媽把自己女兒打扮成洋娃娃一樣每天給她們大把的零花錢的時候他們逼我剪短髮穿運動服當個男孩子養。愛是克制是打心底為對方著想,不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YY我是多麼愛TA啊,我不捨得她干任何事,我包容他打我欺負我,我給他買各種各樣的東西。這樣的愛只是一種陶醉的自我滿足,是為了自己愉悅而不是愛他人。
最後說一下愛情,我馬上要去看書了,所以說的不會很詳細。我最近喜歡上一個男孩,可是昨天晚上我回想了一下我的感情經歷:我高三和一男同學在一起一個月,要高考就分了。我暑假和一同學在一起三個月,我追那同學的,等我發現他太喜歡我時,太粘人吃醋,我就受不了分了。大一一時興起和一個學長在一起一天半。。。。然後時不時會突然喜歡上誰,還沒有開始什麼行動就會不敢興趣了。我得出結論我不是個長情的人。既然還是喜歡對方的,我決定不去傷害對方,我會把握好尺寸把對方當作一個朋友,不去搞曖昧,不去讓對方察覺我真的有點喜歡他啊!(好吧,我承認愛情這方面寫的少是我個人弱爆了的原因,所以我不寫了,我要去看書了,晚上再認真更些!)
哈哈,上面的答案我看了,很不開心。
啰啰嗦嗦一大堆都沒法看出你們的感同身受,這本書可稱作靈魂之書啊,從探索人類靈魂對於愛和安全感的追尋的本質出發深入淺出的把心理學介紹給所有普通大眾,告訴我們人生就是一場痛苦的旅程,每個人在通往心智成熟的道路上都充滿迷茫,但是只要我們愛,我們繼續向前,探索愛的真諦,就會獲得心靈的圓滿,找到並互相成為靈魂伴侶。書的序言說的好,它的面世簡直是上蒼之手。
最初我是在天涯上看帖《從噩夢到天堂。。。》拓拔鼠所寫的關於離婚四年對婚姻愛情自身等等很多問題的探索並最終找到自己的共同理想這個小說才找到這本書的,相信一個經歷了大半人生中年危機的大叔,他對於人生的思考一定充滿了深刻的哲思。
但是看到這本書之後,我彷佛找到了一個答案,一個關於自身無意識的各種人生選擇的答案,讓我看清了我自己,了解我自己的行為根源,並走出一段以來的對所有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和熱情的狀態,在這本書中我才明白這叫憂鬱症,讀到這本書我恍然大悟,跟隨著這本書的探究愛的本質的思索,我的這種相當嚴重的憂鬱症得到一定程度的自愈,讓我長期苦悶封閉的內心得到鬆動。。
我從新認識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我徹底的擺脫了對前段人生感覺被安排被束縛缺乏安全感從不主動追尋自己想要的自毀模式失敗人生的灰心喪氣,我找到了心靈上的自由,我認識到自己真正想追尋的,我懂得了我若想要愛別人首先必須愛我自己,讓自己內心強大,我明白了我是獨一無二的自己,我不必追求他們的認同。
我重新審視了我的根源原生家庭存在的問題以及給我施加的影響,這讓我敢於說不,這讓我認識到了自己與父母與所有人之間的界限,這讓我迫切想要追求經濟以及思想上的獨立,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擺脫了那種自己對父母對親人的認同需求,以及感覺對所有人都有責任,糾結於他人生活和看法那種假慈悲實際迷茫無助的依賴感,認識到我需對我自己負責愛自己才有餘力愛別人,我是有價值的,我可以追求我想要的,等等等等。。。
從這本書里得到的自信和勇氣真的是無法描述,在追求心智成熟自由成長的靈魂之愛,找尋自己真正的靈魂伴侶,共同成長進步的心靈之旅的道路上,這本書就是一盞明燈帶我上路,並給了我無窮的力量源泉。
我說這麼多,無非是想告訴各位,去看看吧。。。只聽別人說,不如自己去體驗,不是嗎,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利波特(哈姆雷特)啊
對了,似乎我並沒有回答題主的什麼是愛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不需要得到解答,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探索,那麼什麼不是愛?如果那種佔有慾,依賴感,操縱感阻礙了我們心智的成熟,讓我們靈魂受到束縛,限制了一個人的潛力,讓我們精疲力盡不得解脫,就非真愛,是愛還是害,我們最終不喜歡自己不喜歡我們最親密的人不熱愛生活一定是我們的靈魂受到了壓迫,探索你自己的內心,你就會知道答案,這個答案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只是很少有人願意正視它,勇敢的追尋這個答案,在真愛和無悔的付出,成長的煩惱,心智成熟的旅途中不斷成長,這確實是一條少有人敢去走的路。說實話,我看了一點,沒大看懂…
他說愛是一種自我完善。看到這句話時我很難理解,跟心裡模糊對愛的定義無法對應。後來想想,讓我確定這就是對愛的一種真正釋義。比如:母親為了讓不開心的孩子平息難過的心情,就會反覆跟孩子溝通交流引導,即便在大人的眼睛裡覺得這事根本值不得哭泣,提醒自己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剋制自己不耐心的情緒等等。而不是直接扇兩耳光恐嚇再哭不要你了。比如:你想送給你女盆友一個很有創意的手工禮品,但自己不會做,便自己學習如果去get這個技能。我覺得這些都是對這句話具體的解釋。
有贊同的也有反駁的
作者對愛的理解和描述是非常複雜的,是包含了很多種因素的愛
文中有一處大概是這樣的
當你結婚多年 某一天夜裡醒來 看著身旁熟睡的那個人心裡產生憐憫 因為你知道自己不愛他 但其實這個時候你是愛他的
我個人傾向於贊同日久生情 畢竟人是有感情的 你的責任心 同理心 都是愛的一部分
與之形成對比的 是眾所周知的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施特略夫太太瘋狂的愛上了查理斯 作者將施特略夫夫婦的感情稱之為「在衝動的熱情面前,這種感情是毫無防衛能力的.」
好多人用來形容愛自己的人和自己愛的人
但是愛並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我個人傾向於認為勃朗什對查理斯不過是未經人世滄桑的人對慾望的屈服
反駁的一點是
斯科特對愛有一個觀點是
他認為人只能對人產生愛,對寵物只不過是喜歡寵物對自己的依賴
作為一個養過寵物的人來說
一直不能也不會理解這個觀點
今天剛好看了這一章的前半部分,它說了什麼不是「愛」,這讓我想起了一段感情經歷,我談過一個女朋友,比我大10歲,她似乎心智也不太成熟,她把她對愛的理解分析得太透徹了,今天我看到對「愛」的理解的時候,想起了她說一個人的行為跟小時候的經歷有關係,特別是對愛的理解,跟父母之間存在很大的關聯。我越看越覺得沒感覺,很多定義我覺得以我目前的經歷我都還是不能理解。希望有一天我能理解過來吧,在我看來,愛其實就是性渴望加上外界刺激產生的一種神奇的感知,我很難想像世界上可以存在像與父母那樣的關係,但是沒有血緣關係,即便是父母,那些想要逃離的人都一大堆,而且他們無從選擇,何況伴侶呢?
愛是一種行為,而不是感覺
作者試圖找出愛的詮釋,可惜最後也就大致說了一個方向(指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尤其神奇的力量一章,沒看認同…)。至於愛嗎,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人。不夠純粹,不夠堅定…而以此為基礎的愛的形式,不過是找一個安慰自己的理由,自己騙的自己承認就好…
看幾頁就睡著了,無聊透頂。
這種雞湯書,我一月能寫三本。
說讀了這本書改變自己一生的人,只能說你的頭腦太簡單,隨便一本書就把你人生改變了,你的人生也太沒價值了。
呵呵推薦閱讀:
※講講截止到目前你和父母的最難忘的事?
※如何說我愛你?
※你是什麼時候知道對方並沒有那麼愛你的?
※有哪些擅長以拍「愛」為題材的東西方攝影師?
※大學期間你有遇到過抑鬱的同學嗎,他們後來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