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进行小说创作应该阅读哪些书籍能够提升能力?
读了文学回忆录但是感觉木心先生的话好深奥理解压力好大。
拯救程咬金至少需要三板斧,拯救题主至少要读三本书:
1.《作家之旅 》 沃格勒(Cristopher Vogler)(作者)
2.《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乔瑟夫.坎伯的成名作
3 &<史蒂芬金谈写作&> 史蒂芬·金談寫作 (豆瓣) ,没错就是那个写恐怖小说的史蒂芬金
这三本书第一本讲公式,第二本讲案例,第三本则透露给创作新人以秘传的辛酸和花招。
看完这三本书,相信不光对写作,对体验人生也会大有帮助。
举个例子,我在公司发现手机没带,决定回家取,拿完刚出门下雨了。
这样情节简单的故事如果要写成小说你会怎样写?
如果完全没有头绪,不知如何下笔的话,看了前面提到的书,至少很容易就能"套写"出这样脉络:
第一部分:主人公
我不喜欢雨,我很讨厌雨,雨总是让我想起伤心事:女友在雨夜和我分手。
第二部分:主人公的正常世界
我在一家小公司按部就班的上班,经济大环境不好,上班很压抑,考勤纪律很严格。
第三部分:冒险召唤
我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发现在多年前那个雨夜分手的女友在QQ上跟我说,看你的手机,在QQ上问她怎么了,发现女友不在线,这时我发现手机忘在家里没带,公司的规定是不允许中途离开公司,尤其是我,我是客服人员,随时要处理售后。
第四部分:导师出现
同事甲知道了我的情况,愿意替我值班处理售后,鼓励我回家拿手机
第五部分:主人公进入非常世界
我从货梯溜出公司,在停车场被老板撞见,老板说,你干啥去,我说,拿个快递。机智的我
第六部分:考验、伙伴、敌人
回家的那班公交车老不来,同事甲打来电话说,刚才有别的部门领导找我,让我拿完手机赶紧回去,这时候,我发现远处有辆奥迪车和老板那辆很像,正在朝我开过来
第七部分:磨难
我当机立断打了辆的士,我日,五十块钱没了,我一天的工资!
第八部分:报酬
我拿到了手机,但是手机上没有未读短信也没有未接电话
第九部分:回来的路
这时天上下起了雨,手机忽然震动了,我一看,女友的短信:我们和好吧!
我想:移动信号真烂!
第十部分:复活
我一点也不讨厌雨了,我喜欢雨
第十一部分:回顾旅程
我回到办公室,跟同事甲说了我的奇妙冒险,同事甲淡定表示,你和你女朋友都有病吧?
至此可以发现主人公由不喜欢雨完成了喜欢雨的转变,其意义如同武侠小说里主人公从手不缚基到神功盖世的转变。
各个简单的段落又可以复写成小段,小段又再次复写,其状如大卷包小卷(自然卷),其势如大肠包小肠(官芝霖),可以一直写到你想吐为止。
可曾想起七龙珠,猎人,火影,海贼?
但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写小说也不是解公式方程。
只是从侧面做一个可参照的样本,希望可以帮助到题主。
以上
有一套书,《创意写作书系》。国外上写作课常常会用到的教材。
重点推荐其中几本,
创意写作书系?情节!情节!:通过人物、悬念与冲突赋予故事生命力
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
一年通往作家路:提高写作技巧的12堂课
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30周年纪念版)
然后再推荐一本
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
多写多读和天才当然重要。不过文学创作难道不像任何创作一样:天赋、勤奋和技艺同样重要。
进行创作前看任何方法论都是扯,直接看要学习的作家,或者符合自己气质的小说,进行模仿是最快办法。就像余华、莫言模仿辛格、马尔克斯,也出了好作品。少有部分天才是一拿笔就像模像样,我认识几个这样的年轻人,但之后他们会通过自己的缺点去阅读经典。你常常会感慨:年轻的意气之作总是让人感到羞怯,你再也无法得到那样的灵感,但也深知其远远不够。
关于写作的书籍有很多,推荐一本《写作课》,很实用,都是作者几十年创作小说和写作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之谈,辅助例子进行讲解,阅读过程中很多共鸣。写小说的过程中,有乐趣也有苦闷,掌握好方法一定能够少走一些弯路。这堂“写作课”,对写小说的人肯定有帮助。
别人的故事好在哪儿?一堂实在的《写作课》
很多怀有作家梦的人,都渴望写出深入人心的好故事,尤其是看到那些白天正常上班、业余写作并出版畅销小说、赚得盆满钵满的作家,更是热血沸腾,感觉胜利就在眼前招手。他们满怀信心的写着,可是过段时间却发现,写出的故事乏善可陈,甚至只开了头根本没有完成。这时他们才认识到,写作可不是仅凭一点热情和冲动就能够完成的。“好的作品中有生动形象的人物、起承转合的情节及鲜明独特的语言,所有这些融为一个优秀的整体,读者只要看了开头就停不下来,直至读到结尾才长舒一口气,还会时不时地回味”。而这样的作品,都需要作者多年的积累、精心的构思、掌握扎实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娴熟。
要写好小说,首先要具备足够的阅读量,这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输入,别说笔下生花,连完整的故事都未必写得出。故事写得好不好,写作方法很重要,是必备的基本功。要学习好的写作方法,最好是向有经验、出版过成功作品的作家来学习。因为他们从开始动笔写到成功出版作品,经历过写作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难题。我们遇到的坑他们都遇到过并顺利克服了,他们的经验至少能帮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比如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被奉为编剧必读圣经,对小说的创作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还有詹姆斯·斯科特·贝尔的《这样写出好故事:玩转情节与结构,写出会咬人的好故事》,也很实用。而今天我主要分享的是另外一本,艾丽斯·马蒂森的《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
艾丽斯·马蒂森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还拥有20多年的写作课教学经验。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小推车奖等都被她收入囊中。她的《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是一本很贴心的写作指南,全部来自于她多年写作和授课经验的总结,内容扎实,辅以作品分析,阅读的时候时不时就会感慨“就是这样的,我也遇到过这种问题”,有一种讲出心声的亲切感。立志进行小说创作的朋友,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读《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的过程中,作者的很多观点都让我非常赞同。下面只选出几点来分享一下。
1,小说里的人物怎么活起来?
小说里的人物,最忌讳形象单薄、说话死板,像扑克牌面一样,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怎么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性格鲜明起来、活起来呢?要安排恰到好处地行动,要让读者在行动中认识人物、理解人物、感受人物。读者喜爱或者憎恨的人物,一定是生动的、引起强烈情感共鸣的。人物一定会有不同的性格,而这些不同之处,一定要在他们的语言和行动之中展现出来,包括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也要用合理的行动展现,而不能仅仅陈述。
艾丽斯强调,“切忌将人物特质与人物特质的呈现方式混为一谈”。在讲到叙述的要义时,她提出,一定要将内在状态具象化。书中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解释将内在状态具象化的涵义。
“叙述的要义就是不仅描写内在状态,还要将它具象化——即在客观世界为内在状态找到对应的事物。例如,现实生活中,她只能动动心思嫉妒一下朋友的雄厚身家。但在短篇小说里,这种情绪就表现为她把从朋友那儿借的垂涎已久、价值连城的某件东西扔到水沟里,过程是这样的:她停下脚步,拨开散落在脸上的头发,一松手,借来的古董银手镯就掉了。读者会对她的妒火中烧感同身受。”
这段讲解的特别形象。的确是这样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一定是通过具体的动作、语言、行动来综合展现的,让旁人能看得到、感觉得出,这才是鲜活的形象,是动态的、活的、真实的。而不能靠单纯的心理描写,仿佛拿出一个纸板人模型,把情绪用文字写在脸上。一个人物形象刻画的好不好,不在于着墨多少,而在于是否为其安排了恰到好处的行动来展现。
构思人物,当然可以以现实中的人物为原型,艾丽斯也鼓励这样做。同时,她又强调,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加入想象力,让现实和虚拟适当地结合起来。现实生活给每个人都提供了一定的素材。这些素材,需要经过艺术加工,调整到能够完好的融入作品中、帮助作品表达主旨。小说不同于现实,不是现实的复制品。要完成创作,一定要从作品的需求出发,现实生活中的素材适合需要就拿来用,否则,就要大胆发挥想象力,“要习惯用自己的想象力填补现实生活的空白”。当然,发挥想象力要以符合常识常理为基础,不能强行安排脱离实际的、禁不起推敲的内容。虚拟的内容,更要注重理性的控制。
有些作者“心太硬”,情节一虐到底,并且“为虐而虐”“强行虐”,漏洞百出,让读者看了不舒服。还有些作者“心太软”,舍不得自己创造出的角色受委屈,不忍心让人物陷入困境,缺乏故事性,读来乏味。所谓过犹不及,以上两种方式都不好。要增强故事性,要推动情节逐渐步入高潮,要让人物成长、转变、爆发,就一定要用好麻烦和冲突,毕竟“麻烦和冲突才是故事的灵魂”。用逐渐升级的麻烦和冲突控制故事的节奏,制造出适度的紧张感、压迫感,在面对麻烦、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把人物塑造的更加丰满,让读者迫切的想要知道接下来的故事走向,这样就让作品中的人物都活了起来。当然,在情节设定中添加麻烦和冲突时,首先要注意合理性,戏剧性当然要有,但整个故事要顺其自然,前后连贯,不能生搬硬套。
2,短篇与长篇,所差的不只是篇幅
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是两种常见的作品形式。二者之间的差异,可不仅仅限于文字篇幅。按照艾丽斯的说法,短篇小说虽然篇幅短,故事同样具备完整性。“短篇小说必须要有几个事件,而最后一个事件必须有足够的确定性,得像一个‘结尾’才行”。一部合格短篇小说需要把故事讲圆,所包含的事件,未必是戏剧性的大事件,也可以是微不足道但却足够细致的小事,但必须能撑起完整的情节。比如艾丽斯举例的《我站在这儿熨烫》、《里夸》,都没有剧烈的戏剧冲突和情绪起伏,但这些层层递进的微妙的小事,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依然能够完美支撑起情节。
能写短篇小说的作者,未必能够完成长篇小说的创作。长篇小说不仅仅是把短篇小说的几个事件增加到几十上百个事件,而是一项庞大艰巨的任务,“完成一部长篇小说需要同时调动狂野的想象力及连贯的理性思维”,“写长篇小说难就难在保证清晰的主线,这条主线需要交代清楚小说中的主要事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只有主线清晰,读者才能带着好奇心一直读下去”。
艾丽斯以《米德尔马契》的故事大纲为例,详细讲述了乔治·艾略特的“采石场笔记法”,这种方法兼具组织性和灵活性,在创作长篇小说的过程中非常实用。为什么叫作采石场呢?是因为采石场把原始天然的材料转化成了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材料,必要时,这些准备好的材料可以直接拿来用。艾略特在创作笔记中搜集了丰富的材料,作为自己写作的“采石场”。创作过程中,艾略特也曾经卡住过。在创作停滞期,她没有停止扩展阅读、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反而丰富了自己的采石场。很多积累的素材,虽然当时不一定用得上,但说不准在哪一个时间,就能够灵机一动、茅塞顿开,激发出新思路,孕育出新作品,或者找到新的创作方向。
3,当作家,你做好心理准备了么?
除了写作方法之外,艾丽斯还关注作家的心理状态。她以自身的真实经历和体会,引导大家正确对待作家这个职业。其实,要进行小说创作,作者的心态很重要。立志当作家之前,不妨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很多人眼里,作家像明星一样,仿佛自带光芒,走到哪儿都能被人认出。实际上,即使是很成功的作家,也很少会是这样的状态。多数时候,作家都处于艰难困苦的状态,尤其是最初创作的时候。要创作长篇小说,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会遇到很多困难和瓶颈,并且对未来的收入没有把握,创作上和生活上都顶着巨大的压力。很多成名的作家,也都分享过成名之前苦闷的心路历程。即使出版了一两本大受欢迎的作品,在构思新作品时仍然需要经历同样艰辛的创作过程。
正确对待作品的修改过程。很少有作品是一次写成不经修改的,大多数时候,作品都需要经历多次修改和反复打磨。这也是一个非常消磨信心的过程。艾丽斯给出的建议是“修改,但不绝望”。她给出很多修改的建议,可以把作品放置一段时间,像陌生人一样重新审视作品,可以打印出来阅读,可以寻求朋友的意见,可以寻找部分读者试读反馈,可以加入写作小组。对作品的修改,要做足心理准备,这是一场长期的奋斗。
最后,如果对作者的创作过程有了充分的认识,仍然满怀兴趣,下定决心要开始创作的话,那么就坚定的写下去。写作不仅要学习方法,还要调整好个人状态,认定了就坚持下去。很多指导写作的书籍,包括艾丽斯·马蒂森的这本《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都会帮助人们进一步靠近和实现自己的写作梦。
2017.08.12雾凇
我看讲创作的书比较少,推荐几本自己看过觉得好的:
奥兹的「故事开始了」
张大春的「小说稗类」
阎连科的「发现小说」
唐诺的「读者时代」
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
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
乔治斯坦纳的「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推荐的顺序基本上是从易到晦涩的:)
王安忆的「小说讲堂」和底下同学推荐的马原那本,里面有些观点和范式,我并不特别赞同,所以木有推荐。。。
文学回忆录信口胡诌的挺多,还是踏踏实实多看点经典作品靠谱
个人觉得小说创作的功力不取决于深厚的文艺理论功底(当然有了也没啥害处),不需要熟读唐诗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一百篇、名人名言九百九十九句等等
想要进行小说创作,最需要的是:动手写,就现在,马上关掉知乎,拿出纸笔或者打开word开始敲
把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写明白了,写生动了,把一个普通人写活了,写了恬不知耻地给别人看,你自然知道往下该怎么努力了
你或许要说:啊呀,我还没准备好呢!
没有哪个小说家是一切都准备好才提笔写的,搜肠刮肚几天都写不出一行那是常事
至于别的方法论,都是扯淡,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
在我有限的一点小说写作体会来看,那些方法论的作家谈写作也就随便看看,对自己未必帮助大,因为你的写作很难和他的实践有结合。最好的方式还是阅读,先抛开一定要获得点什么的预期想法,多读好书,喜欢哪个作家,有感觉了可以模仿着写,然后写熟练了慢慢有自己的糅合和倾向。
这条路很难,无论是严肃文学还是类型小说,前者圈子化严重,后者网络竞争超大。
另外,如果你在上海或北京,可以去北师大,人大,复旦,上大旁听写作课。
最关键的还是,阅读和同行交流。
坚持下去,笔头会好许多直到最大化,剩下的是机遇和天份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创意写作的基本理念就是鼓励,鼓励,鼓励!从身边熟悉写起,从同学互相鼓励交流开始。如果刚开始写不久,可以看看王笠耘的《小说创作十戒》,讲了很多写小说非常容易犯的错误,对于写通俗小说很有启发。
写作是有套路的~但是,看什么书是没有用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去思考了,是否去想了。没有自己的思考读多少书都白费。
不能否认,优秀的作家是需要天赋的,哪怕一生并未博览群书,也能够通过他特殊构造的大脑将自己奇幻的精神世界折射在墨字之上,令人膜拜瞻仰。
然而,要求没那么高的话,合格的作家却似乎并没有那么高的天赋,只要你乐于去幻想,乐于去记录,乐于去分享,便能将自己的情绪托付给读者。
如果小说有套路,就好像一把宝剑有模具。没错,我们可以通过模具制造中规中矩的量产商品,然而真正要成为绝世好剑的话,唯有经过手造,千锤百炼。
如何练,怎么练?
没有那么好高骛远的话,可以去寻找更精致的模具。
追求更高的话,那就收集其他的名器,将其都融入到自己宝剑的剑灵精魄当中。
我想这样的说法很直观。
小说毕竟依然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想创作怎样的小说?写实的,纯虚构的,架空的,古典的,武侠的,科幻的,悬疑的……太多了,肯定有多偏爱。
求教方法论其实就如同想走捷径。
毕竟一部小说的精髓是里面酝酿着的内容,当然可以锻炼和犀利或细腻的文笔,可以设计或直接或曲折的结构,但最终是在讲一个故事。
说了这么多终于引导了我要说的关键。
首先想好你的故事,然后再考虑如何叙述它。
如何叙述不是关键,关键在有好的故事。
故事从哪来,从万卷书来,从万里路来,从夜间奇妙的梦境中来,从白日分神的幻想中来。打听一下,记录自己梦的作家还真是有。每个人故事的泉眼并不同,先找到自己最拿手的那个方向,慢慢去打磨它吧~~各有各法,我在这儿只提供其中一种方法,让文字有画面感的方法——读古体诗。
说真的,古体诗经过了古人成千上百年来的磨炼,它已经非常美了,尤其是名篇名句。
我拿一句出来做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在我看来,这句诗里面能够学到如何让文字具有画面感的许多技巧。
首先,这一句诗中有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手段1.名词堆叠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把名词直接堆叠起来,是最简单的使文字有画面感的方法,如“枯藤老树昏鸦”一类。
手段2.使用带有动作感的名词
鸡声、人迹 此二者,都是名词,但极具动感。原因是,它们都需要有动作。
鸡声:需要鸡鸣(动作) 人迹:需要人行(动作)
所以,这就是一个窍门。不是单单罗列名词,而是写出动作过后的痕迹(名词),会让文字更具动感。
手段3.动静意象结合
鸡声——(动)、茅店月——(静)
人迹——(动)、板桥霜——(静)
有动作,有物件,不就很容易让读者在头脑里面产生相关的联想吗?
手段4.大小意象结合
鸡声(是否让你有一种悠远的感觉?至少声音,不会让你想到细微的东西,而是具有空间感)
茅店(也是大件物体,里面也包含了空间)
月 (月亮,也不是然人联想到“细小”的意象)
以上是大意象
人迹(脚步,相对悠远的鸡声,人迹就是微观的东西了)
板桥(相对于茅店,也属于小的一类)
霜 (更是微观之物)
以上是小意象。
大小意象的结合,将画面在你的脑海中补充完整。有大有小,有宏观,有微观,这样才容易让读者接受你所阐述的世界。如果一味滴使用“庞大”“雄伟”等,会让人觉得虚。如果只写细节,没有宏观,又会让读者觉得朦胧,没有具体感。
看,一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里面,就可以学到四种手段能够让文字具有画面感。
动静结合,大小结合,名词堆积,使用带有动感的名词。
古诗之美,确实值得我们现在慢慢去感受。
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关于观察力,想象力,灵感,语言的美感等,对于确有创作感觉的人,一定会有共鸣。个人觉得李时和戴骢的译本各见其长。
居然没人推荐《编剧的艺术》,那我就来推荐一下吧,虽然是写给编剧的,但这里头辩证法的方法论也是很适合小说的。
PS.芦苇老师也推荐。
马原《小说密码》选自马原在同济大学中文系任课时津津自道的文学课。算是从课程方面比较系统的讲述了素材、选题、方法等论述。但我认为最关键的在于是个人的素材搜集能力。
1.每个人看的书可能都不一样,但是小说创作者共同的特点是大量的阅读量作为铺垫。
2.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有的人对身边小事情的捕捉和身边朋友的观察也能成就一些精彩的故事。
3.个人天分,有的人天生就适合讲故事/写东西,认命吧亲。
想要弹好钢琴怎么做?天天练琴。
想要写好小说怎么做?天天写。
好好生活,关注生活,学会思考,这是最基本的。学会倾听,听一下别人的人生,这是借鉴。多去关注其他行业的信息,这是为了杜撰人物,找到可靠的背景。不是看了书就会写小说的。
没有天赋或者丰富的人生阅历,读多少书都没用的,就算能写出来小说也不会是什么好作品的。
新华字典
词,诗,精炼自己的词汇;琢,思,构建自己的风格;行,观,拓宽自己的世界。
推薦閱讀:
※你知道哪些很美的古詩詞?
※如何建構一個完整的故事框架?
※《長城》中的防禦是否符合《惡魔法則》中的卡巴斯基防線?
※對於創作小說的新人來說,創作熱情和寫作技巧哪一個更重要?如何磨練自己的寫作技巧?
※誰有好的教寫作的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