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作家王朔?
不当之处望匡正。
-楔子-
文学界(传统文学界)对王朔长期以来存在偏见,原因是王朔开一代先河地推崇物质生活,消解、蔑视“传统文人”的“人文精神秉持”(对的我加了引号),更重要的是北京市民文化加上部队大院生活造就的一种反智主义倾向(没有学历的王朔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我就是看不惯知识分子的精英主义骑在我脖子上”,回头我找找原文),这些举动在80年代可谓是极其反叛僭越的一种姿态,将矛头直指把持着传统文学话语的执牛耳者们。然而到了九十年代后期以至新世纪,王朔在诸如《无知者无畏》等书中开始批判文化工业、消费文化等等,而当时批判王朔的“人文精神秉持者”则纷纷顺应潮流投身文化产业百家讲坛之类商业场所。这种反差引起了对于王朔的重新审视和定位。
-1-
性格上的狂傲不驯以及狗血喷头的骂战文风,是令王朔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大致是因为其部队子弟生活的经历(君不见《动物凶猛》即《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对于军二代子弟幸福生活的刻画透露的浓浓优越感)、未受正规教育体系培养带来的自卑感这两个极其矛盾的心理而形成的一种发泄途径。
此点略去不谈。
王朔最成功的无疑是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色。
看待王朔,不妨以“语言与历史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看,也可注重其作品中充斥的话语权力意识(从福柯的意义上?没细考虑过这个问题&>-&<)。
2.1
首先,王朔是在当代中国道德教育与意识形态神话破灭的时代语境下出现的 ,上述失败导致了语言的废墟化。王朔关注的是不被社会主流文化认可的边缘地带,诸如痞子、无业青年等等一系列放浪叛逆的边缘人,他们摆脱一切精神束缚,没有所谓的理想抱负,展现了一个时代变革的大潮流下失去了传统信仰的社会阶层,并且用各种语言的杂糅揭露了这些人混乱的价值观和复杂的精神状态。
像小说《橡皮人》,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开始的。”这句话在一审、二审的时候删掉了,后来去印刷厂付印的时候,责任编辑又偷偷给加上了。
又如《顽主》:
于观板着脸进了家门......
“瞧我干什么?嫌你爸爸给你丢人了?”
“没有,您给我长脸了,这下谁都知道我有个底气十足的爸爸了。”于观把大毛巾扔到沙发扶手上,打开电扇站在跟前吹,“我可算知道您为什么练气功了。”
“小心感冒, 你那些狐朋狗友告我的状了?”老头子站起来,满意地围着房间踱起步,“其实我对他们很客气。”
于观鼻子哼了一声,没说话。
“我是关心你。我怎么不去管大街上那些野小子在干吗?谁让你是我儿子的。”
“所以呀,我也没说别的,要是换个人给我来这么一下,我非抽歪了他的嘴。”
“你瞧瞧你,照照自己,那副玩世不恭的样儿,哪还有点新一代青年的味道?”
于观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抄起一本《中国老年》杂志乱翻着:“今儿麻将桌人不齐?”
“严肃点。”老头子挨着儿子坐下,“我要了解了解你的思想,你每天都在干什么?”
“吃、喝、说话儿、睡觉,和你一样。”
“不许你用这种无赖腔调跟我说话!我现在很为你担心,你也老大不小了,就这么一天天晃荡下去?该想想将来了,该想想怎么能多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
于观看着一本正经的老头子笑起来。
“你笑什么?”老头子涨红脸,“难道说得不对?”
“对,我没说不对,我在笑我自个。”
“没说不对?我从你的眼睛里就能看出你对我说的这番话不以为然。难道现在就没什么能打动你的?前两天我听了一个报告,老山前线英模团讲他们的英雄事迹。我听了很感动,眼睛瞎了还在顽强战斗,都是比你还年轻的青年人,对比人家你就不惭愧?”
“惭愧。”
“不感动?”
“感动。”
“我们这些老头子都流了泪。”
“我也流了泪。”
“唉”老头子长叹一声站起来,“真拿你没办法,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寡廉鲜耻的儿子?”
“那你叫我说什么呀?”于观也站起来,“非得让我说自个是混蛋、寄生虫?我怎么就那么不顺你的眼?我也没去杀人放火、上街游行,我乖乖的招谁惹谁了?非得绷着块儿坚挺昂扬的样子才算好孩子?我不就庸俗点吗?”
“看来你是不打算和我坦率交换思想了。”……
于观懒懒地站起来,去厨房洗菜切肉。老头子打开袖珍半导体收音机,调出一个热闹的戏曲台,戴上花镜,拿起《中国老年》仔细地看。于观系着围裙挽着袖子胳膊和手上湿淋淋地闯进来问:“您就一点不帮我干干?”
“没看我忙得很?”老头子从眼镜后面露出眼睛瞪于观一眼,“我刚坐下来你就让我安静会儿。”
“没活你也不忙,有活你就马上开始忙。你怎么变得这么好吃懒做,我记得你也是苦出身,小时候讨饭让地主的狗咬过,好久没掀裤腿给别人看了吧?”
“你怎么长这么大的?我好吃懒做怎么把你养得这么胖?”
“人民养育的,人民把钱发给你让你培养革命后代。”
“你忘了小时候我怎么给你把尿的?”
“……”
“没词了吧?”老头子洋洋得意地说,“别跟老人比这比那的,你才会走路几天?”
“这话得这么说,咱们谁管谁叫爸爸?你要叫我爸爸我也给你把尿。”
有没有咱们这代人和长辈交往时的无力感?(つ﹏?)
2.2其次,王朔写作的要诀在于他是通过语言的游戏而复制了中国当代敏感的社会与现实 ,并通过对这一情境的“喜剧化”处理而解除了其中的紧张关系与文化等级制度 。
再如《顽主》:(手边只有王朔这本书,见谅)
“妈妈,您怎么就不理解女儿的心呐!”扎着马尾辫,穿着工装裤白球鞋的林蓓从坐在纸板沙发上戴着花白发套脸上画着皱纹的“老太太”身边急速跑开,在台口冷丁站住,追光打在她的身上,她面对着脚下黑鸦鸦的观众,慢慢抬起脸,深情地望着半空,一字一句地念:“我们是新一代的青年,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
“可妈妈是爱你的。”
“卢梭是怎么说的?”林蓓一拧身,伸着脖子冲“老太太”嚷,“你要那么多东西干吗?你把它搁哪儿?”
“老太太”噌地站起来,回嚷:“布里南是怎么说的?‘结婚的美妙之处在于它能使一个人独处时也不感到孤独。 ’斯特里马特怎么说的?‘草地开满鲜花,可牛群来到这里发现的只是饲料。’”
“塞万提斯怎么说的?‘我从不把鼻子插到别人的稀粥里,因为那不是我的麻酱花卷儿。 ’罗兰怎么说的?‘自从她的体重达到140磅那天起,一个女人生涯的主要刺激就在于发现比她更胖的女人。 ’”“毛主席怎么说的?‘莫怕莫怕有我呐!’”“一个背老太太过河的小伙子怎么说的?‘您舒服了,我可什么都看不见了。’”
台下掌声一潮高过一潮,甚至演员念完了台词也仍有那么几个人拼命鼓掌、喝采,“妈妈”被掌声鼓得惶惶的,悄悄问“女儿”:“这两天有地震预报么?”
“听说中国女排又赢球了。”
再再再如《顽主》:
“就找你。”话筒传来嗡嗡的男声,“我是杨重,我坚持不住了,这女人缠得我受不了啦。”
“我刚刚还夸你有耐性,会胡扯。”
“你不知道这女人是个现代派,爱探讨人生的那种,我没词儿了,我记住的所有外国人名都说光了。”
“对付现代派是我的强项。”马青在一边说。
于观瞪了他一眼,对话筒说:“跟她说尼采。”
“尼采我不熟。而且我也不能再讪‘砍’了,她已经把我引为第一知己,眼神已经不对了。”
“那可不行,我们要对那个肛门科大夫负责,你要退。”
“她不许我退,拼命架我。”
“这样吧,我们马上就去救你,你先把话题往低级引,改变形象,让她认为个粗俗的人。“
“你们可快来,我都懵了,过去光听说不信,这下可尝到现代派的厉害了……她向我走来了,我得挂电话了。”
“记住,用弗洛伊德过渡。”
“快来,我坚持不了多一会儿。”
马青嘻嘻笑着,从办公桌上跳下来,兴奋地在屋里转圈踱着步等立身收拾办公桌的于观。
“弗洛伊德我拿手,我就是弗洛伊德的中国传人。”
“你是弗洛伊德病例的中国自动复印版。”于观绕过办公桌走出来,“我不许你趁机卖弄。”
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带来的一种全社会流行的焦虑感和狂躁感,也表现了传统的又红又专的文化资本的陨落和80年代新形成的来自西方的文化资本的高歌挺进。
2.3
再次,语言中沉淀了历史 ,王朔正是通过对死去语言的再处理而真正复活和面对了历史 ,唤起了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暂且不论本来就适合插科打诨的浓烈北京口语带来的幽默戏谑,王朔大量使用文革语言的残骸(欧阳江河与顾彬曾经将其定义为“受伤的汉语”),而这种语言本身就具备着一种独特的意义。
《玩的就是心跳》:(不好意思再用《顽主》了从网上随便找了一段)
回到家,吴胖子他们正玩牌,见我就说:“我媳妇回来了,所以我们这党小组会挪到你这儿继续开。”他又指一个大脸盘的陌生男人说:“这是我们新发展的党员。由于你经常缺席,无故不交纳党费,我们决定暂时停止你的组织生活。”
革命者心中神圣的党员与党组织的关系被降格为夫妻关系,严肃的党组织生活术语被用于庸俗的麻将场地,其原有的神圣意味被消解的荡然无存,其原有的权威也丧失殆尽。王朔敢于直面“受伤的汉语”,毫不掩饰地表现现代汉语在后文革时代的一种微妙的存在状态,是其可贵之处。
-3-
虽然夸了这么多,但是王朔不算是一个一流的作家。
简单点说,王朔的缺陷在于只破不立,在于话语权力意识的过度膨胀造成的狂欢化失去了合理性的边界,因而成为了一种与商业文化消费主义合流的反文化的文化产品。
在外面旅游手边没有材料好捉急。
妈蛋今天在哈尔滨被冻感冒了赶紧滚去睡觉了就这样。
有问题我们再讨论。
王朔,本身就是一个行为艺术家。
他坚持这自己的原则,而且让人看起来难理解。
→ 他为自己的女儿写了一本书,但是女儿嫁人的时候,竟然没有出席。
事后他的好友陈丹青说:“他扛不住,他没有勇气在这”
→ 他从不买房,但是又有很多女生愿意为他买房子。徐静蕾算一个。
他从不留积蓄,他说靠朋友就够了。
→ 他的书名都起的够犀利,够猛。他自称自己为狂人。
《我是你爸爸》、《玩得就是心跳》、《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千万别把我当人》、《动物凶猛》。简直就是一次把自己退化再进化再退化的过程。
→ 他会各种拒绝各种让他觉得不舒服的要求
在《太阳照常升起》的去威尼斯的践行宴上,窦文涛邀请他上台,他直接拒绝,嘴里念念有词,这东西有什么可以说的,不很正常吗?
最让七门儿印象深刻的是,上海一个节目把生生把韩寒和王朔弄在一起。让韩寒连着喊尴尬。节目里,充满着尴尬。
他电影里的生死观——形式超前来自自己对人的理解
他编剧的《非诚勿扰》里,就有一场生前告别式,他的电影里总有许多荒诞的形式感的内容。《非诚勿扰》里还有婚前试爱、离婚仪式等等,八几年的《顽主》里3T公司,《甲方乙方》好梦一日游,这些帮人圆梦的公司,这些想法都很超前。
而现实中他真的与冯小刚开了一个类似这样帮人圆梦的公司,只不过最后倒闭了。
七门儿个人觉得这是王朔这批人独有的特色。别人看起来他们就是小混混小痞子,但是就是可能他们想得太多。
他策划、编剧的《编辑部的故事》中也都是这样世俗的故事,只不过他们的编辑部在见证这个时代,以及在参与这个时代。跟圆梦公司差不多。
而他的作品里,基本都有一个核心的主题:死亡。
在谈论爱情的时候也总会带着死亡,而谈论死亡的原因也很简单。
他怕,所以更要把死搞清楚。
在电影《永失我爱》中的男主人公
(这部电影看得人应该不多,1994年的电影。还是冯小刚导演,王朔编剧)
没事总在幻想这未来
而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选择逃避面对自己的爱人
(看不出来他是郭涛吧~)
到了《橡皮人》
(叶京导演《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把这段故事写实了)
其实就是恋人关系中,总有人想逃离
而最后却发现自己是个橡皮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媒体人对这本书的评价:
《橡皮人》是王朔的重要作品之一,橡皮一捏就变形,意思是没有自己的主见,只能是被动地被社会所扭曲。观《橡皮人》一书,我们也不需要发现什么微言大义,只要我们读懂生活的真实,那就够了。
最后我想把落点落到《梦想照进现实》
(2006年的电影,应该很多人看不下去,徐静蕾导演,王朔编剧)
他把一切都安排在了一个房间里,哪里也不用去
然后两个人在房间里各种聊灵魂天儿
感觉就像重生一样
我们从
思考着自己要得到的自己羡慕得到的,不满足。
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与形态,恐惧与坦然并存。
到偶尔可以谈一谈人生,什么都谈,就够了。
这样简单的轮回,这是我看到王朔的生死观。
死后的日子可能和现在一样平常。
特别喜欢《梦想照进现实》的男主角的一个自问自答:
你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吗?
最黑的地方见!
嗯,就这样。
作者:七门儿
来自“朝阳公园东七门儿”微信公众号文章:王朔电影里的生死观,现在看还觉得超前!
欢迎关注~
http://weixin.qq.com/r/GTv27ijEm3XkrWyN924L (二维码自动识别)
我认为王朔的价值被大大低估了。
王朔对新中国最大的贡献,是推进了汉语表达方式的发展。
在王朔之前,新中国只有一种表达方式:党的语言。这种语言以用词空洞、结构累赘、语气蛮横等为特点,是战斗的语言,是高票杜同学一再引用的“另一类角色”说话的方式。
在王朔活跃的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文学、影视界爆发了多种汉语表达方式的争鸣。先不论水平高低,毫无疑问,王朔绝对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他半发现,半创造了一种以北京话/普通话为基础,从平民角度出发,带有底层色彩(“痞子”)的汉语表达方式。即使到今天,这种表达方式仍被以冯小刚为代表的文学影视界传承着,而当时其他的文学、影视类尝试,现在几乎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
进入21世纪以后,新中国汉语表达的方式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到了今天,一类是以生殖器相关的低俗内容为主、复制内卷、表达匮乏的“网络语”;一类是以堆叠修饰语、截断正常表义单位的“郭敬明语”、“地产广告语”;党的语言继续流传且日渐强大,余下的主要是本身杂缠不清、不成一体的杂碎语言(例如“电视剧语”)。普通人想用汉语清晰、准确、简洁、甚至优雅的表达,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
此时,王朔的价值才真正体现出来。
他做出的贡献,不仅局限在小说、评论、影视等领域,而是真正为找到新中国的汉语表达方式做出的尝试。
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具备上述四个特点的表达方式,而完善、推进这种语言,是该民族文学家的使命之一。举例来说,莎士比亚对英语、塞万提斯对西班牙语、但丁对意大利语、歌德对德语就各自完成了对本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发展”。
我相信,王朔对此是有自觉的,也希望自己能做到。他对自己由于精力分散而停止追求新中国汉语表达方式是有愧疚的,对此的回应,则体现在从《看上去很美》开始的一系列作品。
很明显,他在此前的作品中对文字优雅的追求并不高。
歪个楼,只讲故事,不做评价。
这个事情万能的百度都找不到。我因为喜欢古玩,所以关注马未都,而马未都是王朔的好朋友。
马未都有一档节目叫《都嘟》,大家平时都看《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奇葩说》,没几个年轻人会看这个节目。
马未都讲了一个王朔的故事。
………………………………分割……………………………………………………
王朔家的门前,有个修自行车的摊铺,王朔特讨厌这个修自行车的人。
那个时候他刚开始出名,赚了些稿费。
有一天,他跑到修车铺,跟修车师傅说:
“我给你三万块钱,你别在这儿修车成么?”
修车师傅莫名其妙啊,问这什么意思啊。王朔就接着说:
“我讨厌你,不想看到你,我给你三万块钱,你离开这儿。”
修车师傅说成啊,王朔就回家拿了三万块钱给他,他就走了。
那个时候,大概是八九十年代,大家都在争当万元户,王朔也是把家里所有的钱来干了这么一件任性的事儿。
干完这事儿,王朔有点不安,就去问马未都:
“你说,要是他还回来怎么办?”
马未都说:
“你放心吧,打死也不会回来了。”
王朔还问为什么,马未都说:
“因为他怕你会反悔,再把这钱要回去,一辈子也再甭想遇到这么好的事儿了他。”
我只能说,果然异于常人。
…………………………个人公众号广告分割…………………………
门前,大桥下,有个二维码
快来快来扫一扫,阅读十万加
http://weixin.qq.com/r/EENhebzE6uGVrfga9xYC (二维码自动识别)
窃以为文艺作品的力量,在于感受力与表现力
随便摘段王朔的字儿,借《编辑部的故事》中李东宝的嘴说过,后来稍做改动收录在王朔随笔集中,感受一下
“你说咱长这么大容易吗?
打在胎里,就随时有可能流产,当妈的一口烟就可能畸形。
长慢了心脏缺损,长快了就六指儿。
好容易扛过十个月生出来了,一不留神,还得让产钳把脑子压扁。
都躲过去了,小儿麻痹、百日咳、猩红热、脑膜炎还在前面等着。
哭起来呛奶,走起来摔跤;摸水水烫,碰火火燎;是个东西撞上,咱就是个半死。
钙多了不长个,钙少了罗圈腿。
总算混到会吃饭能出门了,天上下雹子,地下跑汽车;
大街小巷是个暗处就多个坏人。你说赶谁都是个九死一生。
这都是明枪,还有暗箭呢。势利眼、冷脸子、闲言碎语、指桑骂槐;
好了遭人嫉妒,差了让人瞧不起;忠厚的人家说你傻,精明的人家说你奸;
冷淡了大伙儿说你傲,热情了群众说你浪;
走在前头挨闷棍,走在后头全没份;
这也叫活着,纯粹是练他妈一辈子轻功…”
要知道写下这堆文字是在90年代初期,社会较现在仍然相对封闭的年代,其观点和论据仍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适性,并且用简单的文字将意思表达的如此通透。
其感受力和表现力都是超然的。
中国文坛最被低估的作家,可能没有之一
王朔通过作品及个人言论,主要完成了两件事。
1,消解精英文化的影响。
2,提倡“媚俗”。
先说说,啥是中国的精英文化?
以朔爷的观点看,只要沾上儒家那套调调的,有一个算一个,全是。
话没错。哪怕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逐步引入了现代“国家”、“民族”等概念,以及各种主义;儒家提倡的某些东西仍未消失,甚至与其结合产出果实。
在王朔之前的中国现当代作家里,但凡广为人知的成名人物,基本脱不开这些——无论对其赞美还是讽刺,其实都没离开。
朔爷成长于特殊时代,而且是风头无两的大院子弟,一度发出新的呼声。
前面都提到《动物凶猛》,咱就拿它说事。
那小说别人写不出来。因为它属于新中国的精英,红二代。一类不以修身齐家为己任的精英,而视战天斗地为使命,拥有大无畏的主人翁精神的革命小将。
朔爷的调侃和叛逆只是表象,别被《顽主》等作品迷惑。他的确骂过流氓假仗义,拿各种严肃开涮。
有时候,那是一种姿态。
与此同时,朔爷高瞻远瞩,比写出《你别无选择》的刘索拉和《无主题变奏》的徐星明白多了,不仅鼓捣文字,开始努力制造大众精神娱乐产品(搞剧本,拍电影电视剧),力争上游。
当然,人们还是觉得他的东西太贫气,不上台面。
谁还记得,当年的“媚俗”和“媚雅”之争?
有不少人向朔爷开炮,认为他俗。朔爷嘴上并不否认。
可心里真这么想吗?
决不。
年轻时的叛逆可以不算数。红色文化理应占据精英独有的领导地位。
你什么时候见过他嘲弄军人?见过他鄙视为国捐躯,讽刺红色英雄吗?
他在《锵锵三人行》里坦承儿时的梦想,“指挥一个军没问题。”
朔爷的另一面,是姜文。同样迷恋军旅生活的姜文,在某些电影里塑造的正面人物,很像藏在朔爷心中的英雄。
想想还真有意思。《动物凶猛》交给姜文来拍,而姜文一下就改出来阳光的味道了。并且,他本人出演了成年的马小军。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西方文化给国人带来了猛烈冲击,中国旧文化也展开反攻。
于是朔爷真正的想法,逐渐露头了——“为什么中国固有的封建糟粕,生命力就那么强呢?”
他认为琼瑶金庸所代表的港台文化是大俗,是糟粕;不惜大力批判,发起笔战。
回头再看,那些口舌之争早无意义。
如今的中国变化太快太猛。媚俗早已大胜——远比朔爷所提倡的“俗”更彻底。
红色文化终究没成为主流,让位于更受草根大众欢迎的恶俗文化。
对此他开没开过炮,我不大了解。和他一样曾在通俗领域呼风唤雨的海岩,专门撰文批判过此事,为精英文化的衰落痛心疾首。
自然,海岩的文学造诣不能和朔爷比。后者文字天赋更好,更有雄心。
-----------------------------------------------------------------------
斗胆总结一下朔爷至今的轨迹:
以叛逆者的姿态步入文坛,作为弄潮儿风靡神州。
扛起新京派文学的大旗,深藏大院子弟的红色梦想。
为大众提供诸多精神食粮,在新时代文化转型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如果不拿出更有分量的作品,很难成为文化圈的图腾。
01·
古今中外,第一个跳出圈子的人,都是伟大的。
鲁迅说,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他读来读去,读出两字:吃人。
王朔说,我读来读去,也读出两字:别装。
吃人不可怕,吃下去再装就可怕了。
一个人装没什么,个个装就可怕了。该装的装没什么,不该装的也装就可怕了。
大众都在装高雅,装贵族,装有钱,装有文化,却少有人一语点破,一针见血。
02·
王朔曾说过一句话:别把爱好当你有个性。
这句话伤透了许多文艺青年和摇滚青年。
这句话什么意思?
其实你仔细玩味,大家还是在装,装我有个性,我玩这个,我就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真正有个性的,不在意我是不是能和别人区别开来,我就做自己,说自己想说的话。
标签化,其实是最没有个性的。
03·
上世纪,有人评价王朔是个流氓,王朔干脆承认:我是流氓,我怕谁。
王朔是个流氓吗?我们来看看王朔怎么个流氓?
《橡皮人》开头写道: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开始。
讲述男人成长,有人评价:流氓。
王朔写道:男孩女孩一深入(一说改:接触),女孩哭了。
写性爱和亲吻,不色情却引人遐想,有人评价:流氓。
平平淡淡,言简意赅,白描化,却勾引出你人性的一面,力透纸背。
单看王朔的文字和看王朔的访谈、语录,是两个不同。
文字分为理性、感性,还有种灵性,王朔无疑是灵性。
这灵性当中,又透露他本人生活真诚的本性。
04·
看《铿锵三人行》邀请王朔的几期,你可以感受到王朔的真诚。
他会不由自主像个孩子一样大笑,夸夸其谈,全然不顾形象。
看他的访谈,他会骂人,说几句“傻逼”、“傻叉”等。
他区别网络无端骂街,非理性的激动,而是有理有据,铿锵有力,甚至一针见血。
他知道哪些话能在台面上讲,哪些话也要有限制。
他评价张艺谋,称之“就是个搞装修的”。
简简单单一句,点出张的本质:画面美,却空虚,按照别人设计的照着拍,自己没主意。
你说他是在骂人吗?
真不是。
05·
待续,只举了几个侧面,还未涉及王朔千禧年后的改变和其他方面。
王朔的长处在于画面感。在作家里头,明显是偏向戏剧那一挂的,这从他后来参与创作大量颇受好评的剧本便可以看出来。
王朔刻画画面感的武器有两个特别重要:一是镜头转换,二是人物语言。镜头转换上,他不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写某一个东西,而是会从人眼出发,目之所及,一一记录,既有时间上的变化又有空间上的转移,所以很适合拍电视。人物语言上,他的人物经常都是很贫的那种,所以一侃起来就收不住,但也因此特别生动活泼。
但王朔的优点太过明显,以至于他会不自觉地放大这两个东西,所以反而走向了某一极端,也产生了几个缺陷,道理跟优点是一样的。一个是对心理活动的描写不够擅长,因为他写的是镜头语言,不必太多心里活动的描述,这使得他的人物仿佛陷入了无休止的谈话,而没有时间好好整理心思。另一个就是由于他的人物都很相似,属于特别能侃的那种典型的北京人,所以,你所能回忆起的真正特点突出的人物,几乎没有,仿佛全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
大致如此。要说王朔这个人,我个人以为当得起这两个字。
通透。
我看他的书,听他说的话,总觉得他不在书里面,也不在话里面,他是站在外面的。
我看他的第一本书,是《我是你爸爸》,对于这种开宗明义,上来就要给所有读者当爹的作家,莫名其妙的就有种好感,看过之后,就更是佩服,原来骂人也是可以有文学性的,骂街的话写在纸上,居然也可以有一种吊诡的美感,之后就看了他很多书,应该说我和王朔差了二十二年,对于他所描述的很多经历,并不能感同身受,但是对他那种直白和调侃,真是说不出的喜欢,曾经有一个时期,我写作的动力,就是学会像王朔一样骂人。
后来王朔就消失了,我想可能是他已经写完了想写的故事,说完了想说的话,他就不想玩了,不陪大家玩了,回家自己跟自己玩了,以他当时的身份,说放下就放下了,我觉得他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或者说,有才,任性。
其实要知道一个人什么样,看看他的朋友大概就知道了,姜文、冯小刚、崔健、阿城、徐静蕾……这些人都很聪明,但是他们都没有王朔聪明,王朔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混蛋,是因为他觉得世道使然,他就是要借着一股混劲儿,闹腾个地覆天翻。
最后,要总结王朔的话,我觉得这首歌是最合适的,童安格《游戏人间》
我停留在繁华人间
多少梦最后成凄凉
你将会歇脚在何方
去等待心中的渴望
笑看人生的繁华
变化无奈潇洒又何妨
何不游戏人间
管它虚度多少岁月
何不游戏人间
看尽恩恩怨怨
喔…何不游戏人间
管它风风波波多少年
何不游戏人间
不如展开笑颜
不成眠
你将会歇脚在何方
去等待心中的渴望
笑看人生的繁华
变化无奈潇洒又何妨
何不游戏人间
管它虚度多少岁月
何不游戏人间
看尽恩恩怨怨
喔…何不游戏人间
管它风风波波多少年
何不游戏人间
不如展开笑颜
不成眠
笑看人生的繁华
变化无奈潇洒又何妨
何不游戏人间
管它虚度多少岁月
何不游戏人间
看尽恩恩怨怨
喔…何不游戏人间
管它风风波波多少年
何不游戏人间
不如展开笑颜
不成眠
何不游戏人间
管它虚度多少岁月
何不游戏人间
看尽恩恩怨怨
喔…何不游戏人间
管它风风波波多少年
何不游戏人间
不如展开笑颜
不成眠。
京味儿特浓,可自行观看其访谈节目。
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另一个是王小波。 记得第一次看到他的书是那种让人酣畅淋漓的舒爽及彻底打破自我价值观的震惊,和主人翁那种万事漫不经心痞懒无谓的生活态度都是我彻夜无眠埋头乐读动力,也是我那时青春愁苦灰暗迷茫带来的唯一光明,
毫无疑问,王朔,王小波都是北京本土优秀的作家
在说到王朔时,我算是他的铁杆粉丝,其早起的作品,基本上都看过,那时几近疯狂着魔的地步。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我的叔叔,一个小学老师。因为老师的关系,他家里有很多有趣又经典的文学著作,有事没事就会去他家里逛逛,也会随手翻几本书看看,只是限制摸摸书气,沾沾大师的气味。其实,去叔叔那里,原因大抵又二: 1. 跟着叔叔学习guitar,他的琴谈的特别好,达到崇拜的地步,偶像加启蒙老师,绝对实话;2.请教一些在学校里没有搞明白的数学问题。
初中时(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初一时,对,没错是初一),周六放假回家,去叔叔家里玩,走到书架前,开始翻阅图书,看到了一本很厚的带有书皮的小说-《王朔文集》,这几个大字映入眼帘,上面还有一个大头像,一个很胖的头像,那时,真不知道王朔是谁,也不曾听过这样一个人物。仔细又看了下书架,霍霍,好家伙,还有三本,总共四本泛黄的小说。随手翻了翻其中一本目录,里面的短篇小说名字特别吸引人,像《过把瘾就死》,《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浮出海面》,《一半火焰,一般海水》。
初中时因为升学的压力,老班三令五申,反复强调,禁止任何学生私下看大部书,跟不准在班里里看这样所谓的禁书。我们班的男生女生都是偷偷的把禁书藏到寝室里,晚上学习完后回去看,我就是其中一员。因为每天晚上十一点,学校会统一把电段掉,而且更加要命的是寝室里没有插座,我只能买个屁股后面有插头的手电,而解决充电的问题,就交给了那些家里在本地或者不住校的同学。晚上灯一灭,我就摊开书趴在被窝里,把被子蒙上看起书来。
我是从王朔写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看起,应该是《浮出水面》吧,因为时间久远,记得不是很清晰准确。然后看了《空中小姐》,男猪脚年轻人是海军里军舰上一个炮兵手,有次女主王眉小时候放寒假去姥姥家玩,有幸见到了梦想中的水军战士,而男主受排长委托带小女孩去军舰上参观,并给她讲解海军的奇特和传奇见闻,小女孩那个崇拜啊,后来小女孩开学离开了。很多么他们没有联系,偶然一次机会,男主找到了王眉的联系方式,她现在成了空中小姐,就去见她。而他们见面时,他们彼此差点没认出来,小女孩长成了大姑娘,而男主也没有变老,只是成了十足的胖子。他们聊天聊了很多回忆,而王眉受到了儿时的影响选择了有风险有刺激的空姐,可见男主对她的影响多深。后来,种种原因,男主把她甩了。那么好的姑娘,男主这恶心的,说甩就甩了。他们几处对话,我至今依然记得-
男主: “我怎么发现你最近越来越不老实,总是喜欢动手动脚,你以前不是这样的。”
王眉:“怎么,现在就嫌弃我了,老了我该怎么办。”
王眉:“我是不是第一眼看到爱的那个人?”
“不是。”
“我可是第一眼看到你就认定你了”王眉有些失落。
男主想,那时你还是孩子,如果那时看上你,我成什么人了。
男主: “我们分手吧”
王眉没有说话,低着头,使劲的撮着衣角,突然她抬起头,脸色发白,淡淡地说了一句,“这样吧,以后我养你。之前我是想让你好好努力,将来有出息,有个体面的工作,出去在同事面前有些面子。现在,这些都不重要了,人嘛,大部分不都是普普通通一辈子吗!以后我多飞点,多拿着津贴,足够我们生活的了”
这正戳痛了男主的痛处,别人不了解我,王眉你还不了解我吗?
“我们还是分手吧,你会找到更适合你的人。”说完,男主走了。
后来陆续看了,《过把瘾就死》,《永失我爱》,《动物凶猛》,《许爷》,《刘慧芳》,《我是你爸爸》,《编辑部的故事》,《别把我当人》,《给我顶住》,《看上去很美》,《我是狼》,《橡皮人》等等。
从他的小说可以看出,他在文字把握方面非常透彻犀利,各种调侃信手拈来。王朔前期的小说或多或少充满了矫情的味道。后期风格变化很大。他也有很多遗憾,比如《动物凶猛》本来想写成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因为把持不住编剧钱财的诱惑,草草的结搞了。
王朔是迄今为止,注意哦,迄今为止,少有的持续说人话的作家。持续哦。作品真诚。而且有勇气说真话哦。这点很珍贵,但是没有任大炮更敢说,是作家,大部分写字卖文的不算作家哦。作品通俗,有时代烙印,因此作品可以流传后世。是一位能够改变人的三观的作家。有才情。有装b症的可以读一读,专治各种装b哦。
看了《动物凶猛》,真心大赞,流畅又不失文笔,当是中国一流作家。
之前觉得很屌,现在也就那么回事,太爱表现自己聪明的人。。。聪明反被聪明误。
中学的时候看《王朔全集》,看小说里各种情节只是觉得有意思,觉得这个作家脑洞真大,但不相信真会有这类事存在。
现在回想起来很多情节都是真实存在的。。。。
《动物凶猛》这篇小说以前只是觉得怪,现在回想起来,对人性的描写真是到位。
我想现在的90后应该不会相信居委会和派出所的工作人员会在公园里抓谈恋爱的人吧。。。。
中国的特色行为艺术家,这种乍一眼看出的通透和长期吸食毒品很有关系
我是你爸爸
直觉答出:王朔的小说就像中国摇滚乐,无论是小说还是他小说产生的影响,还有后来的走势。他不是崔健,感觉像大卫鲍伊,曲风多样。
后面再补,每一部小说对应的曲风,这个问题我一定好好答
推薦閱讀:
※王朔到底有多牛?
※十年後的今天,你會如何看待王朔的《我看金庸》?
※王朔是否已經江郎才盡?
※《陽光燦爛的日子》好在哪?
※王朔和伍迪艾倫有什麼共同點?
TAG:王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