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是如何漸漸失去對各諸侯國的控制力的?
戰國7雄,個個都可以虐周天子一把,周天子怎麼會混成這樣?
要回答「周天子是怎樣失去對諸侯的控制力的」,先得討論「周天子對諸侯的控制力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知其得到的原因,方才能明白他們何以失去它。
首先,秦漢以前的國家形態,不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從來不是,而更近似眾多諸侯國(政治實體)組成的「城邦聯盟」。
組成聯盟之間的各邦領主之間只有強弱的區別,不存在秦漢以後的明顯區別的「君臣大義」。楚王不對周天子忠心耿耿,周代先王也不對商王感恩戴德。
從卜辭和傳世文獻可以看出,當殷商強盛時,諸侯們「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當殷商稍有衰弱或者內亂,馬上「諸侯莫朝」、「「□方出,王自征」」。甚至周朝時某些「諸侯」也是如此,周夷王時周室衰弱,熊渠馬上稱王,周厲王時暴戾用兵,熊渠也就識相地把王號去掉了。
因此,實力(尤其是武力)是維持周天子控制力的第一要義,然後,與商王稍有不同的是,周天子對於內部諸侯,還有宗法上的約束。周初大封建時,據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對於這些姬姓諸侯來說,周天子便是宗法樹上的大宗,他們是小宗,小宗對於大宗有服從的義務。
再次,周天子對於異姓諸侯還有婚姻的羈縻,到了春秋時代,連畿內百姓都能說「此誰非王之親姻」了,更況是齊侯、宋公等人。因此,周天子往往稱稱同姓諸侯為伯父或叔父,稱異姓諸侯為伯舅與叔舅,儼然天下一家人。
- 武力,周初有西六師和成周八師,武力相當可觀,對於不服的諸侯,要麼是武力威懾,要麼直接剿滅。穆王時有徐偃王的例子(可能不確,一說徐偃王是楚莊王時君主),周共王時密康公得了三個美女不獻給周王,結果竟慘遭滅國之禍;
- 宗法,在同姓諸侯中,周天子乃是大宗的宗主,在姬姓一族族內地位至高無上;
- 姻親,周王室與異姓諸侯廣泛聯姻,對他們有一定的羈縻作用;
- 朝覲和出巡,諸侯對天子有定期和不定期的朝覲,有的諸侯還在王朝任官,這有助於加強周天子和諸侯的聯繫、個人感情;周天子還偶有出巡之舉,也能及時發現不臣的跡象;
- 監國,監國有兩種,一是以國監國,如管蔡監視武庚,如應國又稱應監;二是卿士監國,周天子策命諸侯國內的世襲執政卿士,他們也作為周王在諸侯國內的耳目,如齊國的國氏、高氏。
- 仲裁,這是周天子憑藉其地位的隱形控制力,即他常作諸侯糾紛時的調解人、仲裁人,並通過這種手段使糾紛雙方服從於自己,早在商代時,周文王就有「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之舉。
- 宗教觀念,周天子在滅商之後,宣稱天命歸周,以上帝的代言人自居,也可視作人們宗教觀念上人間最大的祭司,他通過儀式化的祭天地、祖先、籍田禮等維持宗教神秘感和高貴地位。也以「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來抵擋諸侯對於王權的覬覦。
- 世俗觀念,周天子維持等級制,五等爵制(存疑)以及禮法等使得「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深入人心。
因此,接下來很容易知道周天子的控制力是怎樣失去的了。
簡而言之,先是周王的土地和所掌握的武力都急劇下降:昭王南征不復,大概是全軍覆沒,穆王四處征戰巡遊,幾乎是窮兵黷武。夷厲相仍政不綱,而周宣王雖號稱中興,晚期卻屢戰屢敗,甚至到了「喪南國之師」、不得不「料民於太原」的地步,時人哀嘆「今也日蹙國百里」……至於周幽王身死國亡、平王東遷,「晉鄭焉依」,丟掉了宗周的廣大土地和軍隊,實際上國力只等於中等諸侯了。然後僅存的土地還被晉文公等諸侯不斷侵吞,到了戰國中晚期又分裂成東西兩國……衰敗至此,已經全無武力可言了。
然後,兩周時代實則有一個「經濟重心的東移」,因為隨著淮夷、萊人的退卻,大東小東不斷地被開發,人口急劇增長,經濟重心就從黃河上中游下移到了中下游,宣幽時代,宗周的王畿已經很虛弱了,因此平王即使大敗犬戎,也寧可遷都,這也是原因之一。(一說是為了躲避秦晉等國的挾持)
再次,隨著井田制的崩潰、宗法制度的破碎、禮儀制度的瓦解、世卿世祿退出歷史舞台,周王對於列國的優勢越來越弱,到戰國之初,基本上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傀儡了——而給他們最後一擊的,正是諸子百家的興起,他們連神權、教權也一併摧毀了,所以周天子連日本式的神道天皇也做不成。
(另,同姓和姻親的聯絡是不甚緊密的,因為隨著時代的久遠,即使是同宗、同姓之間的羈絆也會淡漠,小宗對於大宗更越來越無謂服從了。姻親亦如此,《詩經》就有說「豈其取妻,必齊之姜?…豈其取妻,必宋之子?」是說當時姬女已經不是聯姻的第一選擇了,人們更願意選宋子、齊姜為妻。)周朝本是商朝的一個偏居西部的方國,分封制其實對周朝早期建立對中原一帶的統治有關鍵的作用,也是必要的。但保持對分封諸侯的足夠的威懾必須出自周朝自身的實力。西周直接統治關中平原,通過洛邑同關東建立聯繫,其實力足夠維持對各個關東諸侯的宗主地位。
周朝實力的衰落和西周后期犬戎的入侵有很大的關係。周朝統治中心在鎬京,為了更好的管理關東各個原商朝土地上的封國,從成周開始逐漸在潼關以東的洛邑經營。可由於西北的犬戎逐漸強大,在周幽王末年攻克鎬京,在驪山之役滅亡西周。幽王之子平王完全依賴晉、申、魯、許等諸侯的幫助才得以東遷至洛邑重建周室,但由於丟失了關中平原的大片土地,實力大減,同時虢公另立王子余臣造成周朝二王並立,更是極大了削弱了已經十分稀薄的周王室的威信。
所以東周其實只是西周勢力的一種殘存,這和經歷過安史之亂之後的唐王朝有相似之處,只不過東周能保持直接統治的地盤更小,實力更弱,因此也就逐漸淪為了一個一般的小國。- 周天子漸漸式微的命題,不應當放在東周史中看,而應當放在厲宣幽平四王,東西兩周之際看待。
- 比較一下東西兩周,周天子的地位可以說是斷崖式的下跌:豐鎬西周的歷史進程遠比洛邑東周的歷史演變要規律,西周完全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規律的「建國(文武)-初期戡亂(周公)-初期治世(成康)-鼎盛擴
張(照穆)-由盛而衰(共懿孝夷)-衰亡與迴光返照(厲宣幽)」模式,而東周從一開國就是一種一蹶不振的態勢,完全一個東晉、南宋的前身,是生而殘障、無心也無力回天的的王朝。這是兩周的不同之處。所以東西兩周之際的周天子式微,不是東周的問題,而是西周的問題,東周只是西周末年政治的結果。所以看待周天子漸漸式微,這個問題,核心不在東周,而在西周。 - 周代最為根本的國家制度有三:分封、宗法、禮樂,有周以降,西周的演進很正常,東周自始至
終都一蹶不振,這兩者的分野點,在於西周末年的政治動蕩消耗了西周王權的統治勢力:包括根據地、經濟基礎、統治權威。其中的統治權威的衰落很規律,是任何一個政權的必然趨勢:堅守本色本性就意味著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而根據地和經濟基礎的喪失則是致命的,喪失了之後殘而不亡就反常了,然後就誕生出了一個名叫東周的怪物。 -
【西周分封后疆土分布圖】平王東遷直接喪失了宗周的大半領土,退居中原成周,這是西周末年政局的惡果。
- 分封、宗法、禮樂三者的崩壞只是兩周之際政治動亂的結果,而非原因。真正的原因在於西周統治者自昭穆以來的
好大喜功(好大喜功於大農小商社會,是危險的)以及後代周王(厲幽)的統治不當,並在西周末年直接導致了周王朝的氣數、國勢的衰竭。西周本該直接滅亡的,然而此時的華夏並沒有形成一個足以統一諸國的勢力,所以就還需要一個名分來統一華夏諸國,所東周這個有名無實的怪物就被擁戴了下來。周王權是如何衰落的? - 韓崑的回答可見,西周的式微和秦、西
漢、西晉、隋唐、北宋、明的式微是一致的:統治者自己在作死,沒人攔得住。制度設計得再好於理論、再周全於一時、再運作得久,也攔不住守舊的制度跟不上時代的節奏以及統治者自身的作死。周天子的權勢,在西周末年就被君臣上下糟蹋完了,平王東遷之後發生的事,都只是西周末年政局毒瘤的惡化。 - 到了東周,周天子只有在名號禮儀等形式上不斷式微的份兒,疆土實利已經沒周天子啥事兒了,大家都以東遷前後的頂層動亂為榜樣,相繼以下犯上。諸侯真心只有在需要名分的時候把周天子請過來搞搞宴會、盟誓呀啥的,簡直就是一個名為大周國際的公證機構。
- 升華一下:統治力的強弱增減主要取決於統治者自身的舉措、政策,以及舉措政策背後的統治者自身更新速度、改革魄力、自律程度。立國統治者所確立的根本制度(祖制)只會隨著統治者本身的勤儉還是奢靡,而放大統治者本身對於統治力的正負作用。周天子就是如此:西周前期憑藉君主的勤儉,周代禮制便被後世稱頌了兩千五百年;西周后期則在自身的好大喜功、奢靡喪亂中,作死了自己的國祚。
周平王時,實際上是晉國衛國宋國鄭國秦國共同扶持他的王位,魯國齊國都不賣這個帳(根據史記諸侯年表推測出來的,齊魯當時都還算穩定,那就不是自己內亂引起對方討伐,春秋最初期還是有王法的,也不可能是私鬥,只可能是圍繞王位繼承問題。《古本竹書紀年》的魯國,應該是申國旁邊的魯山呂國誤讀),魯國還為此和鄭國宋國交戰,魯隱公都被鄭國俘虜了,但是宋國被打敗了。秦國和鄭國的國土甚至是原本的天子六軍的采邑,而且都是原本是伯爵卻佔據了公爵才有的領地,兩國有了二軍後,翅膀硬了後,就不鳥周平王。周平王還要割地給周公等逃難的宗周貴族,讓他們可以祭祀長期祭祀的那些人,再加上洛陽土地鹽鹼化,和小冰河導致喪失一年兩熟,晉國分裂,衛宋與鄭內鬥,周平王基本喪失了全部舊有的依靠,各種開銷卻依然很大,還沒有了諸侯的朝貢。以前西周末年天子霸權受到衝擊時,周夷王滅齊、周宣王滅魯,周平王誰都不敢打也打不贏,自然越混越挫。鄭國就是天子霸權最後的救命稻草,所以王師整天陪著鄭國打仗。
對於西周曆代君王,史料寥寥數語的點評總感覺過於簡單。
軍事擴張,國之大事,宗周其實頗有後世所謂天子守國門的意味,地處西垂,深受游牧民族的勢力的不斷衝擊,也造就西周尚武精神和強大武力。
但昭穆所謂好大喜功,厲宣窮兵黷武的評價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西周宗法禮樂制度把華夏文明帶入了一個新的國家形態,意識形態對於國家管控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這個宗法意識形態能延綿到周自身軍事能力已經非常衰落的春秋差不多可以比擬羅馬教廷的宗教影響力了。但這種意識形態的作用力並非只作用於諸侯國,更是宗周自身所信奉的具有一定理想主義的意識形態。這套禮樂宗法制度必然從意識形態上厭惡武力擴張,宣揚宗周順天應命在德不在武,親親宗宗,兄友弟恭,周天子主持的分封諸國間的國際秩序的基礎在意識形態層面絕不會以武統御四方。那這套一定程度讓諸夏國際關係告別叢林法則的意識形態,一方面限制諸侯各國遵守國際秩序,讓諸夏國家間征戰變成了貴族禮樂遊戲,反過來也一直在束縛宗周自己的軍事組織發展和改革,軟化甚至閹割著周自己的尚武精神,從昭穆諸天子的評價就可見端倪。但很不幸,宗周地處位置根本不能如此,游牧馬背民族,雖然還沒有馬鐙金屬武器,但已經不斷成長,不斷威脅周自身的國家安全。南方以楚為代表的勢力也不斷成長,也在挑戰周所主導的國際秩序,宗周負天下之望,又必須不斷投入自身大量資源進行必要的壓制,一如羅馬帝國和當今美國一樣。這導致了自身國家意識形態和制度設計與現實需求的巨大矛盾,改革是必須的。但顯然周天下與宗族貴族共治天下政治傳統勢力非常強大,厲王的集權化改革的失敗基本就註定了西周或早或晚為諸戎攻破的命運。
這個問題是本身就是錯誤的,周王室不是到了春秋時代才失去對諸侯的控制,而是在西周開始就逐步失去對諸侯的控制。到了《春秋》開始寫隱公沒幾年,周平王就死了,周鄭交質變交惡,這已經體現出周王室的王權已經崩潰。
西周雖然經歷了穆王的大好喜功,和厲王的專利,雖然失去了周邊蠻夷的臣服,但好歹內部的諸侯還是承認周王室的權威。宣王繼位後,開始中興,對外討伐蠻夷。但到了晚年時,宣王也昏庸了。魯武公帶長子括、少子戲覲見周宣王,周宣王喜歡戲,違背了立長的制度,在魯武公死後立戲為國君(魯懿公)。魯國國人和括的兒子伯御進攻殺死了魯懿公,周宣王發兵殺死伯御,立魯懿公的弟弟稱為君(魯孝公)。這件事情後,「諸侯從是而不睦」,周宣王沒有公正的行使自己的仲裁大權,導致了周王室在諸侯的聲望大減。
到了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鎬京,殺幽王,周朝損失了關中地帶。這時史書上出現了一個非常隱晦的記載,即二王並立。在《竹書紀年》里記載,幽王被殺之後,申侯擁立廢太子宜臼為平王,並在晉鄭衛的保護下遷都成周洛邑;另外虢公立幽王之弟余臣為攜王,仍在宗周京畿。兩王並立直到晉文侯殺攜王,平王成為唯一的周王為止。而《清華·簡》記載的是幽王被殺之後,余臣被立為攜王,攜王二十一年被晉文侯殺後,平王才被晉文侯擁立,之後第三年遷都成周洛邑。由於《左傳》從隱公開始記載,這段歷史並沒有直接寫入史書中,但是在昭公二十六年,出現王子朝對歷代周王評價中的這段話:
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
這段話從側面驗證了《清華·簡》的記載,即攜王先被晉文侯殺掉之後,諸侯才立平王,同時平王遷都到洛邑也是在這之後的事情。這段歷史雖然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卻極大的解釋了為什麼西周之後周王室的地位會極具衰落。
周攜王並不是一個非常得到諸侯認可的周王,到了他在位的第九年,諸侯便不再朝拜,到二十一年被晉文侯所殺,可以看作是周朝轉衰的一個關鍵點。如果周朝還有足夠的軍事實力,也不足以淪落到一個周王被諸侯所殺的下場。而如果說攜王在宗周還有復興周朝的想法,那平王遷都成周洛邑和晉鄭為依證明他只是一個傀儡而已。
到了平王在洛邑建立東周之後,周朝的王室轄地急劇縮減。因為東周依賴西邊的虢國作為防止犬戎入侵的門戶,其北面被晉國壓制無法擴張,其東南方向的可發展空間都被鄭國所壓制了。就在西周滅亡到春秋開始記載的幾十年間,鄭國,晉國,齊國和楚國都趁著周王室無能的機會,滅掉周邊的幾個小國一下子都成為地區性的大國,在晉國分裂之後,鄭國成為春秋之前的唯一大國,壓制著周王室無法抬頭。
周桓王時藉由鄭莊公不朝的理由聯合蔡衛陳三國攻打鄭國,竟然反而被打敗。這件事情之後諸侯互相攻伐都隨自己心情,不用再考慮周王室的仲裁了。一般開國之君都是很有作為的君主
真正的人王,手下的文臣武將也比較服氣
周天子分封天下諸侯,各自管理各自的領地
但是天子的後代沒有經過開國的南征北討,沒有任何功勛,卻坐享天子之位
各方諸侯就不會像對待他爹那樣敬畏天子了
西周末年烽火戲諸侯的事讓天下諸侯對天子失望透頂
而且天下之大,各地諸侯各自經營有好有差
好的依仗自己的優勢把天子不放在眼裡,差的依然對天子恭恭敬敬
這就是各自的經濟軍事導致地位高低不等,禮崩樂壞開始出現了
春秋時期,自齊桓公開始出現一方霸主,代表天子整治諸侯匡扶天下
雖然以天子為尊,但是已經掌握了天下真正的實力,天子只能仰仗霸主幫他管理天下
於是各方霸主爭相出現,過一把天下第一的癮
隨著時間的拉長,各地諸侯從開始的功臣,皇親,到後代就越傳越遠,親疏關係也越拉越大
各個諸侯國內部混亂,掙位互殺,諸侯混戰,周天子率兵討伐都難以戰勝
公元前711年的桓王伐鄭戰爭,周軍大敗,損失慘重,桓王本人也被射傷,險些被俘。此次伐鄭的失敗,使得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
以臣弒君反得冊封,導致了各國內亂升級
隨著戰國時期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各種吞併開始了
最終剩下的只有七個比較大的諸侯國
就是戰國七雄,七雄中間也有強弱之分,變法勢在必行
能夠成功推廣的實力更強,如秦,索性滅掉周天子,吞併六國,統一天下。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周天子本來就沒多大的地盤 靠的是血緣 臣子的忠心 七八百年了 這點兒恩義早就淡了 大家就開始想著問鼎了
周朝的周天子是一個神化的對象,實質上是諸侯的傀儡。周王室通過血緣關係(這種關係早期還起一定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管你是老子的什麼什麼人)建立的王朝,軍隊並非完全受命周天子,通過聯盟各諸侯國,向四方「蠻夷」征戰,分戰勝品。這種制度下只要戰勝了就還好,周天子可以坐穩,但一旦戰敗,便會危及統治。
公元前的一場對外戰爭(具體是對什麼國開戰,記的不清楚,好像是南方,後來的楚國),這場戰爭失敗,周天子被殺(應該是),周天子從神壇走下,諸侯如夢初醒,漸漸不聽周天子調遣。後來,一群來自西北的外族攻打鎬京,諸侯們放棄勤王,把財富埋下鎬京周邊。
外夷久占鎬京不離,諸侯無奈,在洛陽另立周天子,此時周天子直轄地大大減少,實力大減,還一分為二:「小東周」和「小西周」。周天子致此淪為三流國,再也無法制衡諸侯,周天子的「天下共主」也就剩一個空號。
1分封制在血緣疏遠後靠的就是實力了
2其他封國通過兼并擴張慢慢出現超級大國
3犬戎入侵周丟了關中,失去資本
然後就慢慢的當玩偶,甚至被忽略了
一切還是實力說話,古今中外,所有分封制國家在中央皇朝衰弱的時候,對封國約束必然減少,分封國家必然坐大。周朝自被西戎攻破都城西遷,從而拉開東周的序幕,後周天子討伐鄭莊公大敗,射王中肩事件,徹底把天子打下神壇,天子不再是名符其實的天下共主!
失威信於諸侯。幽王寵幸褒姒烽火戲諸侯,跟著想封褒姒的孩子為儲君,太子宜臼他外公申侯外通犬戎殺入鎬京滅了幽王,褒姒下落不明;靠著秦國等幾個諸侯國的勤王才將犬戎趕走,接著平王上位都城東遷洛陽。這樣天下格局不同了,周朝與犬戎等少數部族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周王室和諸侯國力量也發生變化,周王室在內外壓力之下越來越弱。
周是華夏歷史上政治影響力最深遠的朝代。周人帶來了天命觀、禮樂制度、祖先崇拜、春秋史紀、父死子繼的宗法制和通過武裝殖民建立起來的封建制。簡而言之,周人成功地將「國」按照「家」組織起來並持續了幾千年。
周雖然歷經37王、綿延800餘年,其真正統治不過300餘年,主要在西周階段。傳統上認為周王權的衰落來源於內憂外患,特別是犬戎的侵略。誠然,西周晚
期、春秋初期周王朝面臨比較嚴峻的安全挑戰。然而外患卻使諸侯團結在以齊、晉為代表的霸權周圍,直到最終秦統一六國。這說明內在因素也在其作用,禍起蕭牆才是周王權衰落的真正原因。起先周幽王廢嫡立寵導致周王室內戰。周幽王寵愛褒姒,廢掉申後與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後、褒姒子伯盤為太子。太子出奔申國。周幽王於是起師圍西申。西申不肯降服,與繒人引來戎兵參與周內戰。結果周幽王與伯盤戰敗被殺。
周幽王死後,王子余臣與太子宜臼爭權。因太子宜臼有弒父弒君之嫌,僅有野心勃勃的晉、鄭兩國支持他,被擁立為周平王。邦君和朝臣則擁立幽王的弟弟王子余臣於
虢國,是為周攜惠王,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場景,周廷處於嚴重的政治分裂之下,直到二十一年後晉文侯攻滅了周攜惠王。但此後九年之內周平王仍然得不到諸侯支持,邦君與諸侯不肯朝周。在這種情況下,東遷的周平王不得不轉而仰仗支持他的鄭、晉和秦。結果導致鄭莊公專權,晉、秦地盤擴大。後來鄭周交惡,鄭國的軍隊在葛繻打敗了周恆王率領的諸侯的軍隊,進一步導致周王權威信的喪失。經歷過東周之初的動蕩分裂,周王權的政治基礎或許仍在。然而,周王朝政治並未因此安定下來。周莊王四年,周公黑肩欲發動政變立王子克未遂被殺。周惠王二年,王子頹發動叛亂四年夏才靠鄭、虢兩國平叛。惠王晚年再起廢嫡立寵之
心,導致了王子帶之亂靠了晉文公才平定。周襄王死時王室一貧如洗竟沒錢安葬他。周景王死後又發生奪嫡之戰,是為王子朝之亂。王子朝和王子猛各自稱王。霸主
晉介入支持王之猛,及其同夥殺掉王子猛。晉又立王子匄,雙方混戰三年之久。最終王子朝被擊敗逃往楚國。王子朝到楚國避難時帶走了周室大量典籍,此後散逸殆
盡。十年後晉國的盟友吳國大敗楚國,王子朝才被殺。但王子朝的支持者又起事將周敬王趕出王城,直到晉國再次出兵,轟轟烈烈的王子朝之亂才最終平定。王子朝之亂耗盡了周室的最後一絲軍事、政治和文化影響力。其後周定王三子爭權先後弒君自立,這已經到了戰國時代了,此時周王室已經徹底衰微了。
周后期王室人丁不旺,基本上都是一群小孩子領著自己的舅舅姥爺姨夫姑父這些人在玩
.
相信《清華簡》,竹簡都可以燉來吃
¨¨¨¨¨¨¨¨¨¨¨¨¨¨¨¨¨¨¨¨¨¨¨¨¨¨¨¨¨¨¨¨¨¨¨¨¨¨¨¨¨¨¨¨¨¨¨¨¨¨¨¨¨¨¨
《清華·簡》的記載,即攜王先被晉文侯殺掉之後,諸侯才立平王,
同時平王遷都到洛邑也是在這之後的事情。.這段歷史雖然很容易
被忽略,.但是卻極大的解釋了為什麼西周之後周王室的地位會極
具衰落。
.....《清華簡》的內容自報真偽,國不可一日無君,不可一日二君。
...............................................................................................................................
069.《余臣夫人與夫君簡書》 (2013-02-21 11:06:10)歷史/文化
『引言』 ..申侯糾集犬戎進攻鎬京,虢石父太傅自以為是地與余臣率禁衛軍開門出城迎戰,
然犬戎沒周禮禮兵之章法,未等禁軍列好陣勢便呼嘯入城。禁軍大亂,虢石父裹攜王子余
臣逃往虢國。余臣王子拋妻離子,苦了妻兒。余臣夫人聞夫君另娶虢石父之女後,寫此信
責其夫君。其信函參考譯文曰:
谷中益母 日晒枯乾 我遭棄離 慨然長嘆 慨然長嘆 嘆遇人之艱難
谷中益母 日晒枯朽 我遭棄離 心死而嘆 心死而嘆 嘆遇人之不淑
谷中益母 枯竭不濕 我遭棄離 啜淚悲泣 啜淚悲泣 後悔莫及
【札記】 《無名氏·詩序》曰:「閔周。」亂曰,明明白白的顧影自憫,何來「閔周」之說?
《朱熹·詩集傳》曰:「凶年饑荒,室家相棄,婦人覽物起興。」又入漢臼,「賦比興解詩
體系」著實害人不淺。余臣王子収到元妃此封問責信,自是無顏糟糠。於是,只好轉而
給兄長寫信(見下篇)。
此簡書作於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0年9月、采収益母籽時節。
.................................................................................................................................
070.《王子余臣與王兄簡書》((2013-02-21 12:44:01) 歷史文化
『引言』 ..余臣王子收到元妃的指責信,倍感無奈,於是寫此信給王兄,
傾訴自己的苦衷。此簡書經平王室大司樂譜曲後,題名為《兔爰》之樂
歌。其歌詞參考譯文如下:
小兔悠悠 雞遭網羅 我生之初 尚無為 我生之後 逢此百罹 昏睡不愕
小兔悠悠 雞入竹罦 我生之初 尚無造 我生之後 逢此百憂 昏睡不覺
小兎悠悠 雞被籠罩 我生之初 尚無用 我生之後 逢此百凶 昏睡不聰
【札記】 .《無名氏·詩序》曰:「桓王失信,諸侯背叛,構怨連連。」.失之,桓王室無作樂,
與桓王何干?《朱熹·詩集傳》曰:「周室衰微,諸侯背叛,君子不樂其生,而作此詩。」失
之,前人作訛,後以訛傳訛。「小兔」.以指代王兄,「雉」.以言自己。《太子宜臼與弟余臣簡
書》曰:「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西周末太子宜臼遭難,現周東周初兄長為王、弟為叛臣,
此一時、彼一時也。余臣後來被虢石父父子私立僭王,終被晉文侯所滅。由於漢腐儒讀不
懂《詩經》,輯經時不按歷史年序編輯,人為製造混亂,以致諍訟紛紜二千多年。
此簡書是余臣王子留傳人世的惟一文字,真實的反映了他鬱悶悶之心境。寫作時間當為平〃
王元年冬。
..................................................................................................................................
071.《周平王與弟余臣簡書》 (2013-02-21 13:30:01) 歷史/文化
『引言』 ..周平王収到弟余臣的來信,昔日兄弟情已蕩然無存,回此信訓斥之。
此簡書經平王室大司樂譜曲後,題名為《葛藟》之樂歌。其歌詞參考譯文如下:
綿綿葛藤 竟生河滸 遠離兄弟 稱他人父 於我不顧
綿綿葛藤 竟生河涘 遠離兄弟 稱他人母 你無我有
綿綿葛藤 竟生河湄 遠離兄弟 稱他人兄 我也不聞
【札記】..《無名氏·詩序》曰:「刺平王棄其九族。」失之,平王寫詩刺自已?
《朱熹·詩集傳》曰:「世衰民散,有去其鄉里家族而流離失所者,作此詩以
自嘆。」.失之,《詩經》為宮廷樂歌,與平民百姓毫無干係。余臣娶虢石父
之女,.就得稱她父虢石父為父、.稱她母虢石父元妃為母、稱她兄虢公瀚為
兄,但是,其胞兄周天子顏面何堪?
此簡書作於兄弟余臣來信之後。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如果人類需要冬眠,那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能吃藥解決的別肌肉注射,肌肉注射能解決的不輸液,國外輸液相當於小手術,天朝輸液比例全世界第一靠譜么?
※60度三角尺中間的雲形圖怎麼使用?
※鋼筆可以用來作為行兇武器嗎?
※有哪些關於台灣的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