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最好的影評是哪個?
最好能附上全文或地址
謝@吳震 邀。
文無第一,說不出最好,列兩篇印象最深的:
索引派《張秘書、郭司機、阿媽和書房》,評《色,戒》,基本是另一篇小說。
引申派《Inception中的數學原理和邏輯》,當時就是這篇影評把我勾進了電影院。
《大話西遊》的影評:《有一種愛情叫做大話西遊》,看完影評之後立馬去看了電影。還有朱峰老師發表在人人上的《致青春》的影評:《致你媽的青春》
有一種愛情叫大話西遊
2013-10-02 風吹江南
這篇文章我記得大概寫在2000年,當時在學校當校刊主編,因為投稿的人很少,基本上很多文章都是自己換著筆名給寫的,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反正湊數而已,當時的大話西遊特別火,好像不說大話西遊就不是個文藝青年,現在回頭看,哪裡是文藝青年,無非就是個裝逼加二逼青年罷了。。
只是,這篇文章後來網路流傳很廣,以至於我都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文章了,前段時間,準備集合所有的文章出書的時候,為了考證是否是自己的文章,讓人特地回學校找過去的校刊核實,結果母校合併了之後,很多資料都找不到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猶豫很久之後,還是把這篇文章從合集里給去掉了,就發在這裡吧。
————————————————————
世界是巨大的枷鎖,你不得不重複自己或是別人的生活。
記得長輩說過:年輕是一種罪過。他們說我們不成熟。
真切地為自己的不俗喝彩,在深切的鬱悶中,突然就看懂了《大話西遊》的開頭:一位才華橫溢又無法無天的青年(孫悟空),根本不喜歡世人攤派給他的大事業(西天取經)。他尤其受不了師父(唐僧)的嘮嘮叨叨,可世俗條規(觀音)又不放過他。為讓他悔悟,心甘情願地去取經,唐僧和觀音達成妥協:讓他五百年後重新做人。 這真是一個宿命的開始。
九七一師兄曰:「大學的孩子都是玻璃罐里養蛤蟆,前途光明出路不大。」再貼切不過。大鬧天宮無非是大學四年的黃金時光罷了,找到工作走上社會任你蓋世的才華渾身的個性也自有翻不出的五指山來壓。只有戴上緊箍咒取經去,九九八十一難,做一個奇奇怪怪的佛。你別無選擇。
五百年後的悟空叫至尊寶,在五嶽山從事一份很有前途的職業——山賊。命運卻要他扮演孫悟空,至尊寶只是個過渡罷了。蜘蛛精來了,白骨精來了,菩提老祖來了,牛魔王也來了……都是棋子,安靜地立在命棋盤的中央。
他的路線是早定好的:
1. 一個人給他三顆痣。
2. 戴上緊箍咒。
3. 打敗牛魔王。
4. 西天取經。
可憐的至尊寶什麼都不知道,認認真真做山賊,還愛上了白骨精,想和她結為百年之好。
所有的事都瞞著他接二連三地發生。
給至尊寶三顆痣的人是紫霞仙子。誰說的:總有一個女孩出現,讓男孩最終成為男人。而男人永遠都不可能得到她,那簡直是一定的。
非常喜歡紫霞的開場白:「現在我鄭重宣布,這座山上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包括你。」那樣的氣貫雲霄,像一個童話故事。而現實是: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屬於你,包括你自己。也許我們就是為了創造屬於自己的東西才來到這個世上,因為年輕,所以押注於愛情。
至尊寶拒絕了紫霞,他以為自己還愛晶晶。見到晶晶,他又發現紫霞才是真愛。命運一直在同他開玩笑:至尊寶忽然成了孫悟空,千辛萬苦找晶晶又愛上了紫霞。而抉擇是那樣殘酷:要打敗牛魔王救紫霞,就必須戴上緊箍咒做回神通廣大的孫悟空;而戴上緊箍咒就不能有半點情慾,只有取經去。
為至尊寶不平:不明白在這樣的故事裡為何愛情總要成為犧牲品,幹嘛不讓周星弛攜紫霞纖纖小手——走先!我曾無數次在網上反映過類似意見,搞得很累。愛情是那樣美麗而脆弱,無法直面生活的瑣碎和堅韌。哪段感情又沒有絢爛的瞬間和艱難的長久,在一起就會幸福嗎,未必。
至尊寶挖開自己的心,看到了紫霞留在那裡的一滴眼淚,畢竟曾經滄海過。 五百年又五百年,兜了一個大圈子又回到了原地。人沒能戰勝命運,而人的尊嚴卻在抗爭中得到了肯定,人的情感也必將不朽。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大徹大悟。
緊箍咒,圈住昔日的夢想,圈住稜角分明的個性。
成熟是一個很痛的詞,它不一定會得到,卻一定會失去。
永別了,激情四溢的花樣年華!永別了,神采飛揚的青春歲月!永別了,同學!永別了,愛人同志!至此後漫漫長路我獨行。
望著熒幕上扛著金箍棒的悟空,忽地明白了本班男生什麼自稱光棍。向光棍行者們敬禮!
全片最後一句台詞是:「你看那個人,好奇怪喲,像一條狗。」
羅曼蒂克、海誓山盟、生死相許……面對愛情這些都是瑣碎,不值一提。
愛情就是愛情,不是別的什麼東西。
能與愛情同在的只有生命,其他都滾一邊兒去。
你愛了,難道還不夠嗎?
悟空愛了,不論晶晶還是紫霞,他都要將愛情進行到底。
晶晶愛了,那個棄她而去的悟空,「不能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做人又怎會開心。」
紫霞愛了,「誰拔出我的紫青寶劍,誰就是我的如意郎君。」
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
孫悟空會愛白骨精,八戒愛上了蜘蛛精。紫霞愛他至深,因為他拔出了一把劍。
故事裡的人找愛人的理由永遠千奇百怪:王子要用水晶鞋才能找到灰姑娘,薛寶釵要那有玉的人來配……可生活永遠現實得多,芸芸眾生,誰又能許誰一個未來,自欺欺人罷了。
有理由也好,沒理由也罷,可還是要愛。讓我去,過程就是結果,無悔。
愛無須掩飾無須矯做無須患得患失,只要像紫霞一樣說:「讓我們立刻開始這段感情吧!先親我一下。」
愛是身不由己。
晶晶口中道:「我再也不會為這個男人心痛了。」可還是要為他拔劍與人拚命。
至尊寶夢中也要叫紫霞的名字七百四十一次,不知道的人覺得紫霞一定欠了他很多錢。
紫霞說:「就象飛蛾,明知會受傷也要撲到火上。」 「我無力抗拒,向你狂奔去。」無可救藥的痴迷。
愛是奮不顧身。
至尊寶對晶晶說:「你殺了我吧,我不希望你看我的時候心裡卻想著別的人。」
晶晶以為:「都是騙我的。」跳下崖去。
紫霞把身體擋在至尊寶面前,刺進牛魔王的鐵叉里。
一時間,以後的人生如何,大家都無所謂了。連那樣寶貴的性命,也打算隨時給愛情作了祭品。一個個一頭扎進這情愛苦海,寧願永生永世不得超生。
愛深刻莫測。
三十娘流著淚說:「想我春三十娘貌美如花,卻跟這麼丑的人有了。」 這是多少美麗自負的女子的宿命:心中的他是能文能武翩翩少年,枕邊人卻鼾聲如雷大腹便便。誰敢說多年後眼望自己的丈夫不會有如此感覺,真不知幸福還是心酸。不過還是要為他挺身而去無限犧牲,像春三十娘為八戒放下斷龍石與牛魔王同歸於盡。
晶晶愛悟空,至尊寶愛晶晶,紫霞愛至尊寶,「他愛你你愛我我愛他」,千古無解的方程。《白馬嘯西風》里說:「如果你深深愛著的人,卻又深深愛上了別人,能有什麼法子?」
所以紫霞說:「愛一個人原來是那麼痛苦。」 晶晶找不到那個拋棄她的悟空(象不象殷離),告訴至尊寶:「你經過五百年回來要找的不是我。」當年被他推開的紫霞已經悄無聲息地抵達他靈魂的最深處,而他卻不自知。可紫霞死了:「我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踩著七色的雲彩來娶我,我猜中了前頭,可是我猜不著這結局……」
沒有人猜得中結局,一切隨風而去。
戀愛的時候我們都不懂愛情,懂得愛情後卻失去了可以相愛的時光。
最絕望不是他不愛你或他離你而去,最絕望是你忘記了怎麼去愛一個人,你已喪失了愛的能力。(看到這句我哭了……)
請記住下面的台詞:「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沒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可以給我一個機會再來一次的話,我會對你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把這份愛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也順便記住這段話的原版,在王家衛的《重慶森林》里:「如果記憶是一個罐頭,我希望它永遠都不會過期,如果一定要加上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
至尊寶第一次說這番話是騙紫霞,第二次說已痛不欲生。 總有一天,你會在靈魂最溫柔的一隅為她重複這段話,為了你們即將封存的一萬年。 「如果有一天我忍不住問你,你一定要騙我。不管你心裡有多麼不願意,你都不要告訴我你從來沒有喜歡過我。」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
《致你媽的青春》
十年前我走進大學校園,那時候掌權者還是圖森破,911尚未經歷周年,SARS醞釀一年後才爆發,上facebook不用翻牆,但其時還沒有創造出來;沒有人認為手機的屏幕可以觸摸,ipod一代還沒有傳進中國,美劇在四年後才開始流行,棒劇和灣灣娛樂正大行其道,周杰倫剛出八度空間;女生追流星花園,而不是宅而腐摳腳看耽美,男生浴室沒有隔板,一個蓮蓬頭洗三四個人,沒有人為撿肥皂擔心,而更大的現實是百分之九十的大學生還沒有經歷性生活。那時候我130斤,所有的衣服,沒有風都能夠飄在胸前。
十年後我極度媚俗地隨著一干夾雜著庚飯、謝頂老男人、蹭十元觀影優惠、以及借黑耍流氓的觀眾看了一場《致青春》,實話說我一直是抱著那種緬懷的嚴肅去看的,希望笑里也能有淚,淚里也閃著回憶什麼的。
但我錯了,我與十年前的我一樣,那麼浮躁,那麼浮華,那麼浮淺。我真的可能會因為一個好名字就去看一場電影,就像你們會因為我的文章標題毫不猶豫點分享一樣。
趙薇和李檣給了我這個偽文藝逼重重一個耳光:媽逼才活了幾天就來回憶!
這部片子是多麼得不接地氣,非要讓所有矛盾在「自由出入男女宿舍」槽點上展開,以致於只能讓我身邊那些嘴裡呼著臭氣除了肝是硬的全身都是軟的老男人們發出觀賞情色片那樣的壞笑。我承認我也笑了一次,就是又看到了自由穿梭時空的伊利牛奶。(媽的寫日誌的空當又看了鋼鐵俠3,粘稠乳白的奧委會終身合作夥伴又出現了。)
每個人都是那麼的freak,不是不飽滿,而是漲透了:有錢的就要壞,暗戀的就要屌絲,被侮辱的就要暴走,執著的就要死。女豬扣飯盒那一段,我簡直要跳起來指著屏幕大罵我去年買了個表,但我忍住了,終於在男豬居然跟女豬好了的時候我爆發了,我剛要跳起來,他自己替我罵了,罵了全體卡司:你神經病啊!
如果你起名字叫《趙薇的畢業導演作品——後現代魔幻主義的立體超官能團解構》,我還花錢去捧臭腳,我甘心。關鍵是你他媽用《致青春》這種名字騙取了我們的衝動,侮辱了我們善良。2006-2013,七年來我在尋找一部片子共鳴我的青春,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部分理想結果未予如願。以至於我只能自己開日誌寫,寫大學,寫中學,寫小學,去回憶、去傳播我所生存大時代的善與美。如今一個頂著幾乎是《你看了這部片子就能哭著回憶自己的年韶芳華》的名號的片子,給你展示了一部信不信由你世界真奇妙的正大綜藝,我出離憤怒了,賺錢由你,但你不能肆意踐踏我的純良,連這點底線都沒有,與支共有什麼差別!
他們的大學,不配叫青春,他們的青春,不配叫大學。生於胡趙兩代的大學生,校園民主風潮沒有趕上,信息爆炸時代也已錯過,我們在精神和物質上或許更顯卑微,但絕不討厭。富學生不炫耀,窮學生有尊嚴。我們有自己的清規戒律,抽煙、泡吧、打架、濫交,並不是不會發生,但都在少數人的剋制中進行,也永遠不可能佔據我們生活的主流。因為我們懂得禮義廉恥,知道大學生三個字的表徵。
我們不會擅自闖入異性宿舍,就算沒有宿管大媽攔著也不會如此猖狂。我們更不會糟蹋糧食,儘管此時物價真的很低,以致於我至今認為一頓飯超過六塊就是奢侈。
校園生活可以藝術化、戲劇化,但絕對不能弄得逼格沒有上限也沒有下限。起碼那個時代走進任何一片校園,分貝和溫度都會低上些許。
如果每一部韓劇都充斥著姐弟,失憶,治不好,不通過三星和現代廣告的植入你都不知道是李承晚時代還是李明博時代,那任何一個健康正常的韓國人站在你面前你都會有莫名的喜感。如果把發生在我們那個年代的自殘、去餐廳吃別人的剩飯、偷女生內衣、做出台小姐等極端的孤例,被無限放大,或者被主抓意識形態的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唯一批准為時代紀錄電影,那這部據說首周票房已經過3.5億的電影,在十年後、二十年後的國人看來,將會如何評價我們?「你們這一代人神經病啊!」
我經歷過我自己的大學時代,每個人都會認為它不夠完美,但大家都足夠努力和上進,單憑這一點,無論程度和結果如何,在同齡人看來,我們彼此已經足夠優秀。
大一那年,新東方來我們這裡演講,能盛兩千人的禮堂堵得嚴嚴實實。那時候的孩子沒見過這陣勢啊,老師試個音也笑,抬手腕看個表也笑,現場工作人員帶來的一千張宣傳頁一分鐘就被搶光了。我作為活動組織者坐第一排,團委書記挨著我,問我:「你也去學個新東方吧?」我頭也沒歪:「我將取而代之。」
後來我把這個故事講給每一次講座的孩子們聽,每一次都收到了潮水般的掌聲。但我為了現場效果,唯獨刻意漏掉了一句話,是書記接的那句話:「我看你行,那就加油吧!「
在我們那個年代,連十足的反派角色,也這樣光芒萬丈。而我擔心現在這個年代的書記,只會呵呵兩聲:「操,你是個傻逼吧?」青春這東西,始於荷爾蒙和多巴胺的觸動,但它們又是那麼容易失控,《致青春》裡面的人,除了趙又廷,透出來的精神頭不是青春,是膨脹。準確說我看到楊子珊的狀態,絲毫沒有覺得她可愛,而是可憎可恥,我從她身上看到了李天一的影子,目無法紀,肆意妄為,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可算是讓丫從上到下糟蹋了一個遍。
所以我堅持認為我最喜歡的青春片竟然是《霸王別姬》——程蝶衣是一個永遠活在青春里的人,哪怕他也有背叛,有惶恐。但他有追求,有信仰,不瘋魔,不成活。壯烈而婉約地死去,連個背影都不留,也比那些苟活於世的廢物要強。
我曾經一直在恐慌於自己的生活狀態,怕大一放棄赴德讀書的理想後,大學四年只剩了蠅營狗苟。我怕我荒廢了人生最美麗的四年,即使我轉而那麼努力地去在國內的大學裡爭取成功,學業上,事業上,情感上,我都做到了極致並得到了同學朋友老師的一致肯定,但我內心還是存在著那一層芥蒂——我怕我活得對不起自己,怕我沒有能力在自己的青春即將逝去時去致我即將逝去的青春。下面這件事發生後,我覺得我的青春已經結束了,不是把它毀了,而是終於在心裡把它放下了。
大四那年,我採訪鄭淵潔——我畢竟是做記者的,據說這期訪談節目在山東衛視反覆放了好幾次,但我沒看到——我給他先講了個故事,邏輯異常混亂,但他聽懂了,抑或說他早就設計好了答案:
我從八歲起開始看你的《童話大王》,實話說我是被你的名字騙了,我以為是童話,但裡面有很多兒童不宜的內容。(全場大笑)
對,所以後來讓焦點訪談給曝光了。(全場大笑,掌聲)
但我還是因此堅持看下去了。(全場個別聽懂這個梗的開始壞笑)
對,所以我幫很多孩子進行了各種啟蒙,不管是不是家長想要的。(其他人才開始跟著笑)
我今天其實是想討伐你的。(導播臉色有點不對)我小學時代是個乖孩子,成績每次都是雙百,還是班長三道杠,但你告訴我這不能證明我是個好孩子。實話說我並不抵觸皮皮魯,我不認為一個孩子學習不好就是壞孩子,但你總是把他的班長寫得那麼挫,以致於我開始抵觸自己。(笑點很奇怪的學生開始鼓掌)
那你後來不當班長了?
不,一直當到大學畢業。(全場笑)
那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我小學時代有個好朋友,跟我一樣拔尖,都願看你的《童話大王》,拿你當偶像,但在小升初的時候,我覺得我應該跟同學們繼續一起讀書,就放棄了選拔考試,進了一所普通的初中(如果我後來知道燕山中學出了那麼多名人就不會認為它那麼普通了),而我那個朋友還是保持了他的優秀,考進了一個全都是尖子生的私立學校。後來我們的路就越走越叉了,如今我只是一個普通大學的學生,而他在世界名校風生水起。為什麼聽你話的活得那麼差,沒聽話的混得那麼好?你覺得你是導師,見慣了媒體對你的追捧,但它的負面你有意識到嗎?(全場鴉雀無聲)
……話分兩頭說吧。你覺得你現在失敗嗎?
其實我也沒覺得失敗。(全場大笑)
成功的定義沒有寫在書本上,而是活給自己看的。(全場掌聲)你們倆都把我當偶像吧?
對啊,今天能見到你本身就很興奮。
他可沒見到我吧?沒跟我握手吧?沒跟我說話吧?你比他成功多了!(已經有人起立鼓掌了)不是我無能反駁,敵人終究太狡猾,他自始至終沒有回答我的問題,但讓我自己給了自己一個答案:
用什麼去致你的青春?不是別人如何欣賞你,而是自己如何認可自己。
你現在明白了這個道理,你明天就比今天活得更帶勁。
因此我寧可能夠再拍一部《致青春2》,在這個片子里的人物,哪怕在大學裡是平庸的,但進入社會,起碼做人是成功的。這才是一幫告別青春的人,拍給那些正在青春的人看的東西。
這幾天我又回了一趟自己的母校,那裡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五四青春藝術節,這是我們全校每年最大的學生活動,我有幸籌備指揮了三屆。
出於慣例,廣場上會在活動前展出前幾屆的活動實況,有文字,有圖片,我很感謝我那個時代已經有了數碼相機,讓我們得以穿越時空活在當下的校園。
我端詳著每一張照片,有些老照片被粘貼了幾年,用膠帶紙都理不平了折角,有些更是被釘來釘去,戳滿了針孔。那時候的孩子,比現在營養是差得多,瘦,而且黃,頭髮都不大整理,衣服穿戴也沒有講究,但每個人臉上映著笑。他們想像不到自己在十年後依然能夠以自己虛幻的力量來支持學弟學妹們的青春,還在傳遞著正能量。如果我是導演,我就拿這個鏡頭當結尾。
5月4日,致青春。致我已經逝去但不曾忘卻的青春。
節制之美 (涼宮春日的消失 影評)
雖然罵達瓦里希頗失風度,但是 E 叔到底是 E 叔。
我覺得寫的很好的一個影評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一個影評
在談論少年Pi這部電影之前,需要預設若干個前提。這些前提就像是數學裡的那幾條公理,一切演繹,一切推理皆由此而來。如果我們不能在起點達成共識,那麼只會分道揚鑣,越行越遠。
第一。少年Pi的小說屬於揚馬特爾,少年Pi的電影屬於李安。李安的電影基於原著,但又不盡相同。他保留了故事框架,進行了改動增刪,使之混雜入了李氏基因,從而變成另外一樣東西。因此,我在接下來的分析中,將會徹底拋開原著的干擾——不涉及原著情節,不涉及原作者用意,不比較兩版之間的差異,總之就當是我們從來不知道這部電影還有原著——只專註於導演在銀幕上給我們擺出來的東西。
第二。成年Pi的演員伊爾凡可汗在接受採訪時說過:「這部電影表面上看是一個少年的冒險故事,實際上隱藏著很多隱喻,它有許多平行空間,很多層次。」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寓言性質的故事,裡面的隱喻表現手法克制而簡潔,彼此的映射關係十分明顯。李安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賦予了揚馬特爾的故事框架一個「李安」靈魂。我們只有承認李安在這些細節上的處理是刻意的,每一處都經過精心設計,每句台詞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才能拼湊出他試圖表達的意義。否認了這一點,就成了聆聽雲天明童話的三體人,聽到的只是一個純凈、美好的故事。
第三。我一向認為,影評是一件主觀的工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視角和觀感,他們都沒錯,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根本不存在客觀影評這種東西,自然也就不存在對錯。對寫影評的人來說,他唯一的責任,就是承認他的評價只是個人體驗,不是妄議別人對錯的客觀真理。所以這篇東西,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它不涉及微言大義,不談主題外延,只就電影本身的線索做一些分析。或許對,或許錯,或許過度解讀,或許牽強附會。如果得到大家的認同,我深感榮幸;如果你的意見與我大相徑庭,那說明這部電影存在多重解讀,更顯出它的神秘魅力。
閑話少說,讓我們從那次晚餐說起。
電影一開始,同時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Pi和他的父親母親在晚餐時進行了一次談話。這次談話非常重要,它是整個電影主題的第一次預演。
少年Pi的父親說:「如果你同時信仰三個宗教,那等於什麼都沒信。與其如此,不如選擇相信理性,相信科學……我寧可你經過深思熟慮否認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憑記憶寫出,只是複述其大意,以下同。)
而母親則說:「科學解決外在的問題,而不是內在的。」實際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發揮的作用不同,前者解決現實問題,後者解決心靈問題——要注意,母親這句話,實際上成為了Pi後來一切行動的心理淵藪。
電影里提及了兩人的背景:父親被現代醫學救了一條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學,代表著理性;母親傾向於宗教,代表著信仰。電影里還特意強調,母親捨棄家庭跟隨父親,信仰是她與過去唯一的聯繫。
父親和母親的說法不同,少年Pi面臨著抉擇。要理性還是要信仰,這是一個精神領域的經典困境,少年Pi最終做出的選擇是:「我決定去受洗。」也就是說,他選擇了後者,也就意味著他認同了母親的話,
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誠,Pi並非一個虔誠者,他是個泛神論者。成年Pi的一番論述表明,他需要的是一種超自然的、至高無上的力量作為信仰依靠。至於無論是上帝、安拉還是毗濕奴,並不重要。可以這麼說,他的意識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種特定的神明。
對虔誠者,他選擇信仰是去解決問題。而Pi這樣的人,他選擇信仰,只是為了逃避問題。信仰對他來說,不是一個具體膜拜的對象,而是一個寄託,一個可以逃遁的空間。
這就是為什麼,Pi要講兩個故事。
兩個故事的真假一直存在爭論。可在我看來,第一個故事毋庸置疑是編造出來的。李安很狡猾,他從不公開談論故事的真假,他知道保持一部電影的魅力就是讓觀眾無限地爭論下去。可他在電影里的安排,卻表明了自己內心的態度。
一個幻想故事,可以天馬行空無所顧忌;但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必須符合現實。第一個故事裡有食人島,這是一座深海中的熱帶密林,中間生存著無數沙漠中才有的狐獴。沙漠和大海,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意象。
如果這個故事是真實的,那麼李安為什麼不設置一個長滿棕櫚樹爬滿老鼠的正常海島,使之看起來更加合理呢?可李安非但沒這麼做,反而煞費苦心地挑選了距離合理性最遠的沙漠狐獴,這是刻意放大不合理,以此來暗示第一個故事的虛幻性,告訴所有觀眾,這只是幻覺,這只是想像。我們都希望第一個是真實,但沒法說第一個就是真實的。
這有點像我們平時開玩笑。比如我調侃一個姑娘說:「你真漂亮我特喜歡你。」這句話有可能會被當成玩笑,也有可能會被當真。為了避免被當真的風險,我會故意誇大這句話「你比林志玲還漂亮我天天想著你連肉都不願意吃了。」不合理的部分被無限放大,聽的人自然明白這只是個玩笑。
所以,第一個故事是Pi所幻想出來的,第二個故事是真實的,是理性的。可Pi無法解決第二個殘酷故事給自己內心帶來的煎熬,他只能逃遁到第一個故事裡去,把周圍的遇難者幻化為各種動物,才能讓自己平靜——正如母親晚餐時所說,理性解決外在的,信仰解決內在的。他那一句「我決定去受洗」,實際上就是自己決定逃遁的預言。
李安在這部電影里,有兩種方式來引導觀眾巧妙地覺察到隱喻存在。一是預演。每一次大的行動之前,都會有一次小的行動作為預演;二是讓本體和喻體反覆出現,強化兩者之間的關聯,然後通過構建喻體之間的關係,來揭示本體的命運。
晚餐談話,無疑就是Pi講述兩個故事的動機預演;而基督教牧師對Pi說的那句:「you must be thirsty。」和父親說「從它眼中反映出來的,是你自己的投影」,則是李安在不斷在我們腦海里建立起Pi和老虎之間的本喻關係。
有人說老虎代表了恐懼,我覺得應該更進一步,代表的是Pi的本能情感。在第一個故事裡,Pi把自己一分為二,自己代表著人性或理性,老虎是剝除了理性的原始本能——本能地發怒,本能地恐懼,毫無掩飾地表達自己最粗糲的慾望。
換句話說,第一個故事裡的人與虎,是第二個故事人性與獸性之間天人交戰的投影。Pi不願正視吃人的現實,只得一分為二,變成人與虎的奇幻漂流。這在許多影評里都有提及。
可是,不要忘了,我們否定第一個故事真實性,理由是它存在著不合理,而且李安保留了「不合理」的標籤,以此提醒觀眾故事的虛幻。
但第二個故事,就真的合乎情理了么?
回想一下第二個故事的過程:Pi、母親、水手和廚師登上救生艇。水手受傷,很快死去。廚師將其吃掉。然後Pi不小心放跑了一隻海龜,被廚師毆打。母親與廚師爭執,被廚師所殺。廚師把母親的屍體扔進大海喂鯊魚。Pi出於憤怒殺了廚師,並吃掉了他。
在這個故事裡,各種元素和第一個故事完美對應,母親=猩猩,廚師=鬣狗,水手=斑馬,老虎=Pi的本能,看似完美無缺,合乎情理,連最理性的保險公司都快要認同,但其中卻存在著兩個破綻。
第一個破綻,是香蕉。
當Pi講述第一個故事的時候,說猩猩坐著漂浮的香蕉而來。保險調查員立刻指出,香蕉不會漂浮。當Pi講述第二個故事時,對這個細節居然沒有修改,仍舊堅持說媽媽坐著漂浮的香蕉前來。
香蕉在現實里能否漂浮,並不重要。在電影的世界裡,保險調查員指出香蕉不能漂浮,這代表了一種常識,它的功能是用來牽出Pi講的故事裡反常識的地方,內在邏輯是自洽的。第二個破綻,是媽媽的死。
廚師是一個對食物很執著的人,他會吃老鼠,會把水手殺掉用肉做魚餌。對他來說,每一塊肉都是極其寶貴的。可是媽媽死後,廚子沒吃掉她,扔到了海里餵了鯊魚——這是一種浪費,尤其是廚師已經吃過了水手,對他來說,最大的心理障礙已經消除,沒理由會做這種浪費行為。
第二個故事本身已經非常圓滿,卻多了這兩個頗為醒目的蛇足。實際上,它們也是刻意被保留下來的標籤,用來提醒觀眾——第二個故事也並非真實——至少隱瞞了一部分真實。
這兩個破綻,都與母親有關。毫無疑問,第二個故事隱瞞的真實,就是母親的下落,
前面我說過了,李安喜歡用各種比喻反覆強化本喻關係。少年Pi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對,但還有一對本喻很容易被忽略。
母親與蓮花。
蓮花與母親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經有兩次顯著暗示。一次是在開頭,母親在地板上用粉筆畫蓮花給Pi和拉維看。一次是電影中段,Pi俯瞰海底,先是魚形成蓮花,然後又變成母親的容貌(這裡Pi父和拉維的臉都沒出現,指向特別明顯),最後疊加到了沉船。所以準確地說,蓮花代表的是Pi對母親的思念和愛。
與此同時,李安還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給Pi講解舞蹈,引出一個關於蓮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蓮花。
在Pi問阿南蒂林中蓮花是什麼意思時,她沒有回答。直到我們進入整個電影最關鍵的一段情節:食人島,才恍然大悟。
Pi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蓮花,打開以後,裡面是一顆人牙。於是「林中蓮花」這個比喻和指向,在這裡得以完成。
我們知道,第一個故事是Pi的幻想。那麼他在島上的動作,肯定是對各種現實發生的投射。蓮花是Pi對母親的思念;蓮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親的遺骸,也即死亡。而母親的軀體,實際上就是整個食人島。
島是母親,而島下湧起的酸潮,則是母親的下場。
酸潮是一個意義異常清晰也異常恐怖的比喻。如果想表達母親死亡的意象,有很多種辦法,最簡單的比如說潮水慢慢淹沒島嶼,代表母親的溺水;或者鯊魚啃噬小島的根莖,代表葬身鯊腹,等等……可李安選擇的是一個非比尋常,幾乎和海洋沒有一點關係的比喻:酸。
這個酸,自然就是人的胃酸。酸潮撲上小島,這個意象表明母親是被吃掉的,被胃酸所消化,所以遺骸的代表物是牙齒。
Pi在島上吃了植物根莖,老虎吃了狐獴,這是食母的暗喻。有一種說法認為,根莖和狐獴代表屍體的肌肉纖維和蛆蟲,代表了吃人,這兩個比喻在電影里找不到可參照的點。李安如果要設一個比喻,一定不會只設一次,一定會重複多次,或者找另外一個參照點,所以這個猜想是否成立,需不需要影射到如此細緻,有待商榷。但食母是確鑿無疑的。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食母之前已經預演過一次。
Pi是個素食主義者,他第一次抓到一條大魚,一邊大哭一邊用鎚子把它砸死。砸死以後,Pi跪倒在筏子上,哭著對魚的屍體說:「毗濕奴,謝謝你化身為魚來救我。」他這麼做,是因為自己面臨著饑饉危機,理性告訴他只能吃魚渡日,為了能夠達成心靈妥協,Pi必須在信仰里找了一個借口。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關於道德的教義太過鮮明,沒辦法利用,於是Pi只能選擇毗濕奴作為理由。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出Pi的宗教觀。
於是,魚成了毗濕奴的化身,Pi有了一個可接受的理由,內心回歸平靜。
這次吃魚事件非常重要,承前啟後。
往前看,它與晚餐談話相對照。父親在晚餐時說了句話:「今天的羊肉很美味,可惜你們享受不了。」說明父親是家裡唯一一個肉食者,他代表著理性,理性是要吃肉的。母親則告訴Pi,理性可以解決外在,信仰可以解決內在。這一點是食魚事件里也得到體現,Pi理性地殺魚吃肉,然後用信仰給自己內心找了個避難所,一個借口。這個很變通甚至有點狡猾的舉動,與Pi在餐桌上輕鬆地說「我決定去受洗」的精神是一脈相承。
往後看,母親就是魚。魚是毗濕奴所化,那麼母親也一定是毗濕奴Pi來的。Pi吃魚是因為這是毗濕奴的化身,Pi吃母親也是因為她是毗濕奴的化身。一個化成魚,一個化成了海盜。食魚事件就是食母事件的預演。
宗教變成了Pi的心靈庇護所,他給自己構築了一個堅固的殼。對Pi來說,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教義太過清晰,對善惡的道德評判太過清晰,他唯一能選擇的——同時也恰好是她母親所信仰的——只有印度教。只有毗濕奴的神話特性,才能為Pi食母構造出一個合理的借口。
李安唯恐觀眾還搞不清楚這個比喻,還特意給出一個島的輪廓特寫。有人說這是毗濕奴的側影,有人說這是一個女人,都沒錯。這個輪廓本來就兼具了母親與毗濕奴兩種特性。蓮花是毗濕奴的象徵,而母親信仰的是印度教,毗濕奴的神話就是她講給小Pi聽的。從這個特寫鏡頭,母親-蓮花-毗濕奴這三個元素的連接,得到了一次明白無誤的強化。
這就是為什麼島的輪廓既像毗濕奴,又像是母親,Pi為了給自己的食母尋找了個宗教理由,早視它們為一體了。
在這之前,Pi應該已經做過類似的事情。在幻想層面,鬣狗殺死了猩猩,老虎殺死了鬣狗,但很快鬣狗、斑馬和猩猩的屍體全都消失了,全都被老虎吃掉了。投射到現實層面,廚師殺了母親,Pi殺了廚師。然後面臨饑饉的Pi吃掉了水手的剩餘部分和廚師,最後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母親的屍體。
食人是一回事,食自己的母親又是另外一回事。Pi在吃水手和廚師時還能保持正常——食魚事件里,Pi殺死了魚自己卻沒吃,而是餵了老虎,表明他把吃人歸咎為自己的獸性,自己的人性還保持著清醒——但面對自己母親,他內心的驚慌和掙扎可想而知。
在登島之前,故事一里有一場驚天動力的大風暴,老虎在瑟瑟發抖,Pi在呼天搶地。開始時Pi還呼叫著神明,但很快就放棄了。這說明他的人性和獸性同時遭遇大了現實中的大挫折,這挫折可能是真正的風暴,也可能是其他災難,總之造成的結果是食物匱乏至極,陷入極度的飢餓。唯一的食物,只有母親。
吃了,自己心理絕對無法接受;不吃,一定會餓死。
可這場危機太過強烈,於是Pi的人性和獸性不得不暫時達成統一,或者說妥協,把母親當成毗濕奴的化身,重演吃魚時的故事,並且構造出一個毗濕奴食人島的幻象。正如電影開頭講述的,到了夜晚,我們都生活在毗濕奴的夢裡。
然後,在幻想層面,人與虎同時登島,Pi吃了植物根莖,老虎吃了狐獴。不知大家還記得不記得,當Pi告別阿南蒂的時候,阿南蒂給他手腕系了繩子,代表了與最愛之人的告別。再回想起Pi一登島便在島上系了一段繩子,便會豁然開朗。Pi是在告別,與母親告別,因為他即將要吃掉她。
到了夜晚,酸潮湧動,蓮花里只殘存一顆牙齒。等到Pi夜晚打開蓮花看到人牙時,林中蓮花的暗喻發揮了作用,他的理性之火終於覺醒,意識到自己做下的極恐怖的事。
Pi自己說擔心被食人島吞噬,才決定離開,實際上擔心的是食母這件事吞噬掉他的精神,讓他瘋掉,乃至死亡。所以他選擇了逃離這個島,也就選擇了忘記。這同樣也在阿南蒂的情節里得到了呼應:「我記得那一天發生的每一件事情,但是卻忘記了是如何告別的。」
結果Pi把這件事徹底忘掉了。他給保險員講述第二個故事時,只講到自己暗示吃了廚師,就停止了。他不是刻意隱瞞,而是自己也忘了,唯一殘留的記憶,只有他自己編造出來保留在第一個故事裡的食人島。
阿南蒂的情節在整個電影里地位獨特。如果把她的戲單獨抽出看,根本沒有任何意義,這段情節跟後面一點關係也沒有,這女人也再沒出現過。但李安從來不做無用功,他加入阿南蒂的戲,正是為了給後麵食人島的一系列活動建立比喻的對照系。
繫繩子、忘記告別、林中蓮花,這些都是食人島中的重要暗喻,同時又與阿南蒂的故事要素全部照合。沒有阿南蒂的故事,食人島的行為就會讓觀眾覺得不知所云。沒有食人島,阿南蒂則變得毫無意義。兩者實際上是一個彼此呼應的隱喻體系的兩端。
這就是充斥於細節中的各式隱喻所構築出的第三個,也是真正的故事。
李安把第一個故事描繪的極為精美,對第二個故事卻吝嗇到一個鏡頭都沒有,對第三個故事甚至只肯用隱喻來承載。他把現實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內,又在現實里放入殘酷夾心,遞給大家。作家和保險公司相信了第一個故事,Pi本人相信的是第二個,為了強化自己的信念,他甚至還多信了一個猶太教。至於觀眾願意剝開幾層糖紙,則取決於他們自己。
李安用這種極度不均衡的手法,把選擇權出讓給觀眾。他打開了許多條路,每一條都沒有設置終點。《盜夢空間》里,陀螺是旋轉還是倒下,主角究竟是在夢裡還是現實,觀眾可以予以猜測解讀,也可以隨時齣戲,起身走人,歸根到底這是主角自己的問題,觀眾們是無關的客觀者。但觀眾們在看少年Pi的時候,不得不面臨一個問題:我究竟該相信哪一個故事。這個選擇權不再取決於故事的解讀,而是取決於觀眾的內心。宗教者從中看到信仰的力量,無神論者從中看到對宗教的否定與稀釋,心靈純凈者與疲憊於現實都市的人傾向於相信第一個故事,而內心黑暗的悲觀主義者,則對背後隱藏的真相不寒而慄。
當李安在採訪時被問起關於第二個故事,他的回答避重就輕,說故事拍完就交給觀眾了,這是個聰明的做法,他放棄了最權威的導演闡釋權,讓觀眾保持爭論。莫衷一是是電影保持長久魅力的不二法門。所以我們不必奢望從他那裡得到明確的答案,相信自己的本心就好。
內容來自豆瓣 加里波第 關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影評 李安的隱喻森林與少年Pi的三個故事
作者把三個故事的隱喻寫的很清楚,看完這個影評深深覺得沒點文化就去看故事、電影或是古建築,真是浪費了一場奇妙的「旅行」。封閉環境下的人性博弈——長文紀念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 影評)
這篇評論看完當時我就跪了……
《穆赫蘭道》影評《倒吸一口涼氣》
低俗小說在豆瓣裡面有一篇是我至今以來看過的最好的影評 名字是《文森特是怎麼死的》把電影里每個細節都扣出來了 以前剛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只是覺得結構牛逼 但是真正牛逼在哪也是一頭霧水 當你看完這篇影評 你就會恍然大悟真他媽絕了
和平時一樣,我又在第一時間下載了麻XX的這部作品,看了看,並不算特別驚艷,或許我也已經過了那個衝動的時期。順便寫下了一些文字,與影片並無十分關係,謹以銘記我追不回的歲月和曾經無知的時間。 麻XX希是我認真追過的第一位演員。當時並不懂得許多渠道,手機也沒有那麼多的內存來下載影片,而且那時候也沒有特別的狂熱。不過,偶然的一次,我看到了stXX-3XX和sXXr-XX4的封面,驚為天人。我內心被點燃了,之前雖然也有過一些觀影經歷,但是並沒有太過刻意的去主動追尋。這一次,都變了。我利用各種方法去搜索。我知道了,她是麻XX;我知道了,sod是一家公司;通過她,我開始漸漸了解起了整個產業。 還記得,第一次,我下載了一部影片。mXXX-2XX,那是我第一部用心去看的影片。我仔仔細細的把四幕看了一遍又一遍。我發現我已經沉到麻XX裡面了,我之後又下載了sXXX-XX3,XXXr-XX0,mXXX-XX4等等。我看的津津有味,我迷上了她的笑容,她的身體。一顰一簇,一震一顫,皆盡嫵媚與妖嬈。隨著麻XX的出現,我懂得了更多的渠道和方法。我有了更多的收藏,幾十G,幾百G,一個T。我開始清理我的硬碟,我發現麻XX其實並不是那麼優秀。XXXs-7X4,mXXX-XX5,aXXX-XX0,XxXXXX-XX7,我幾乎下載了她的每一部我可以找到的作品,但是卻越來越失望。看過了大X、riX、jXXiX、X美、XX羅、坂X、早乙X露X、X月、X都,甚至XX加X子都比她要優秀。我很受傷。她的聲線真的讓人幾乎無法忍受,沉重的喘息的聲音大多數情況下並沒有太多情趣(sXXr-XX4除外)。但是每每我需要清理我的硬碟的時候,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刪除她的作品,甚至,我還都下載了HD乃至FHD版本的作品。 不過,她的作品我現在看的卻越來越少,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保留。漸漸的,我懂了,我喜歡麻XX,但是卻並不欣賞。她永遠都會是我的女神級別的人物。最近一段時間,她的作品不再像是一個知名演員的作品,更像是小廠商的三流作品。曾經的麻XX,超一流的影星,到哪裡去了?我並不知道,也沒有任何思路。 直到最近一次,我在通覽我的收藏的時候,有了種觸動。誠然,麻XX的演技不行,聲音更是低劣,但是在看到XXar-XX2和XXar-XXX的第一眼,我已經中毒了。就像嗑藥一樣,是一種必需品,可能不會很是享受,但卻真真切切的需要。她是我的青春,是我逝去的懵懵懂懂的稚嫩的少年時代。她是一種選擇,是我個人的一種情懷。她就像是一面鏡子,走近了看到的是我自己;又像是一場大夢,夢中的一切都最美好不過。夢醒時分,可能只有半輪殘月和已隨風飄去的過去了吧。
為了知乎的健康環境,我把某些欄位改用了X字替換。但我相信這篇真誠的文章一定會打動你的。
沒有最好的,只有很多「最好的」。
這裡介紹個人認為最好的影評人吧,在豆瓣搜索「影志」可以直接搜索到
真正欣賞一部作品,不是讓你增長如何如何的知識,而是這部作品讓你學到了什麼思考到了什麼
沒有最好的影評,只有通過自身的觀影所領悟到的並為之共鳴的那一點就很好。
挑選每一部電影為此當作書來讀。
好的影評作者他們通常都會從幕後編劇導演的視角來進行藝術欣賞或鑒賞一部影片。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670929/answer/68581497
個人喜歡這個。。因為之前看過這部電影沒有看懂,覺得分析得很詳細。
難道不是我為什麼愛狂派嗎?
這個不能說最好 說一個自己特別喜歡的吧 斷背山 影評 《 愛就是縱使千帆過盡,我的眼中也只有你一人》
推薦閱讀:
※科恩兄弟把 The Man Who Wasn"t There 拍成黑白片是出於什麼考慮?
※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有哪些橋段值得深思?
※如何評價電影《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這部影片?
※在電影中,有哪些令人難忘的雪景或雪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