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如今的鏡頭都比眼球大,成像質量卻不如眼球好?


無論從哪方面看,鏡頭的成像質量應該說都是遠遠超過人眼的。


我覺得鏡頭現在甚至比眼球還好了,可是感光晶元的質量不如視網膜呀。另外,我們是用眼睛看東西的,成像即使超過人眼,人眼也識別不出來啊,這也是為什麼會有景深的根本原因。


這個問題奇怪之處在於, 為何你覺得"大小"就應該和"質量"成正相關呢?
為什麼越大就應該越好? 眼睛比人類大但視覺不如人類的生物很多.
這是個潛意識的錯覺.


原因很簡單,眼球僅僅是視頻數據採集,別忘了後面還有個超級電腦(大腦)在做圖像處理。
人類最終「看」到的圖像其實已經被人腦處理過了(記得TED有一期關於這個的講座)。完美的成像質量其實也是大腦「想像」出來的


據我粗淺的攝影知識,這和鏡頭大還是小好像不是最大的關係,如果說解析度,CCD的面積大小關係更直接。至於您問的成像質量,也許不只解析度,涉及相機的操作使用技巧。
可以提更具體問題,這裡不少攝影發燒友。


我覺得這個要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看:
1. 我們用眼睛來衡量相機的成像質量,即使相機成像質量好於眼睛也不可能被眼睛識別的;
2. 眼睛應該說是更智能或可適應性更強,但解析度、感光精度並不比相機好,譬如你可能無法分辨16位色彩,但是相機可以,所以在實驗室和工廠有越來越多的相機出現;
3. 你可以類比眼睛的角膜和晶狀體為定焦和變焦鏡頭,瞳孔是光圈,視網膜是晶元,眼部肌肉是機械傳動裝置,大腦是相機的微控制系統。那麼可以感嘆一下造物主的神奇,但是人類也會不斷地完善各個相機部件的,畢竟人類眼睛進化的歷史比起相機歷史要長許多。


主要是處理器的差別
等到有一天電腦能像人腦一樣思考了,鏡頭不用特別好相機畫質也會非常好的


鏡頭和眼球的成像質量是無法比較的。因為我們觀察這兩個成像結果的途徑完全不同——我們利用眼球來「間接」觀察照片,而眼球帶來的視覺信號是「直接」在大腦中呈現的。

事實上,眼球能創造的視覺清晰區域比鏡頭小多了,我們得不斷移動眼睛的焦點才能看清一個大的物體。而鏡頭能提供大幅清晰的影像,只要對象在焦平面內。
不過,在變焦和防眩光方面,眼球(以及眼瞼等附屬結構)因為它天生的精密靈活結構,而讓它適應能力很強。
至於對光強度的適應能力,這個得把鏡頭和成像元件捆綁在一起討論,就不屬於現在這個話題了。


你忘了千萬年發展來的神後期(腦補)功力么?


電腦不也比人腦大么?


鏡頭口徑大小一般影響最大的是進光量,和成像質量並無太大關係。


看電影想看3d的,還想從地上趴著向上看。最後。。您感覺只有做男主角了這故事才生動。


成像處理器和降噪演算法不行


推薦閱讀:

全球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個人攝影作品集網站?
大家覺得我的幾幅照片缺點都在哪裡?求評論,也同時求好書推薦,謝謝!
修圖師主要做哪些工作?是不是Ctrl+M,Ctrl+L調調亮度這麼簡單?
國內有哪些拍攝油菜花的好去處?
為何攝影人攝影愛好者都愛去壩上?壩上草原秋天真的美嗎?

TAG:攝影 | 眼睛 | 鏡頭 | 成像 | 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