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 已經上市了,它成功在哪裡?
好奇地問,為什麼什麼說 LinkedIn 是成功的?身邊的朋友反饋基本上就是隔好久登錄一次,然後批量 allow,然後退出。http://www.reuters.com/article/idUSTRE70Q8UA20110127
核心:
1)理念上的超越,深刻的把握了:
- 個人品牌大於個人簡歷。
- 更相信公司找好人才,而不僅僅是人找好工作
- 被動求職者是產業鏈的更上游,而且往往比主動求職者質量更高
- 傳統獵頭行業很不規模經濟,LinkedIn以SNS的模式部分程度改善了這點
- 社會化媒體的一個優勢就是:social policing,就是互相可以監督對方,在個人品牌公開化的平台上,這樣也就減少了大家在自己簡歷上的造假,信息可信度更深。
2) 在娛樂化泛濫的互聯網上,很專註的為professional服務。
3) 金融危機是個催化劑,因為
- Monster等Listing減少,而他們的流量對內容的依賴很高
- LinkedIn模式讓求職者對自己的相對而言更有主動權
4) 銷售能力上的突出。作為一個產品導向的公司,能做到人均銷售產出是人均工資的7倍!這個相當的不容易。
5) 據說這個公司SEO也巨牛,至少我在google上搜很多人的時候第一條結果都是LinkedIn的,這個很棒。
我在Linkedin剛推出不久就註冊了。這個網站發展並不迅速,但是一步步成長很穩健。感覺其成功有幾點值得借鑒:
1、把握了商務人士維護和拓展人脈的基本需求。用六度理論讓這個潛在需求被激發出來,而且給了人們想像空間
2、知道不做什麼。比如就沒有照片分享功能。從而保持了職業和嚴謹的氛圍
3、沒有期望用戶每天上來。職業人群很忙。有用就行,不一定要頻繁登錄
值得思考的是國內的模仿者發展都不是很迅速。感覺:
1、文化的區別是重要因素。中國用戶比較內斂,不太願意在網上展示自己的履歷
2、國內用戶對隱私非常敏感,可能是社會的信任感安全感不足
3、國內用戶線下交往密切,線上反而娛樂為主
只從結果的角度來看問題。
1. 不管用戶使用頻率高不高,它一直在成長,而且沒有明顯的競爭對手,說明它是有粘性的。2. 從廣告價格看(cpm 高達幾十美金),它的用戶價值是很高的。
3. 它仍然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用一個場景對比就可以說明LinkedIn的普及和成功:在生活社交場合,遇到一個靠譜的人,回家後打開Facebook找TA查看或者添加;在商務社交場合,遇到一個靠譜的人,回家後打開LinkedIn找TA查看或者添加。
領英成功在於,它首次將數據思維用於整個企業的用戶增長上面。
去餐廳吃飯師,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餐廳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類付費模式:
1)使用大眾點評優惠吸引用戶結賬
2)直接使用微信或支付寶結賬
這兩類結賬方式,表面看是商家的促銷行為不同。但是,從長遠來看,第一類餐廳更容易勝出。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第一類餐廳的結賬模式是建立在互聯網產品基礎設施(大眾點評或者百度糯米)之上,通過與互聯網產品結合,可以積累用戶的消費信息,例如消費評論。這就好比線下商店老闆比不過淘寶賣家一樣,因為淘寶賣家有自己客戶的詳細購物信息,更了解自己的客戶。
更有遠見的餐廳老闆,會僱傭聰明的數據分析師,來整合挖掘餐廳線下軟體(訂餐管理軟體)和 線上用戶信息(如大眾點評的評論),從而為制定餐廳未來的運營決策提供依據。
然而,很多傳統的公司並沒有意識去積累用戶的消費數據,更別說對數據進行分析來指導公司運營了。說到底,其根本原因是公司的負責人沒有數據分析思維。
那麼,什麼是數據分析思維呢?
數據分析思維是通過各種方法收集用戶的數據,了解用戶需求,然後改進你的個人決策,不斷迭代。
數據分析思維基礎方法論
其實數據分析思維這套方法論被廣泛的用在互聯網公司。國內的有阿里巴巴,騰訊,滴滴。國外的有Facebook,亞馬遜,優步,領英。
不管是公司,還是個人,在這個新時代,具有數據分析思維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元認知能力。
為了更好的明白以下兩個問題:
1)作為公司,數據分析思維具體是如何在公司的產品、營銷各個環節起作用的
2)作為個人,在新時代,如何何建立你的數據分析思維
我們先來看全球第三大職業社交網路~領英(LinkedIn),其創始人在創業初期,是如何利用數據分析思維及技術,來突破產品沒有用戶魔咒的。
霍夫曼是領英(LinkedIn)的創始人,同時也是Facebook最早的天使投資人。他還是PayPal黑幫的精神領袖之一。
這裡有必要介紹下大名鼎鼎的PayPal黑幫。
PayPal黑幫是在矽谷赫赫有名的創業和天使投資人群。2002年,eBay以15億美元收購了電子支付公司PayPal後。PayPal的重要員工都陸續從eBay離職。不過,這些離職的員工仍然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經常聚會,並將自己的團體命名為「PayPal黑幫」。
上面這張是《財富》雜誌2007年拍攝的PayPal黑幫。
如果單看桌上散亂的酒杯和撲克牌,牆上懸掛著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幅油畫,你會驚嘆:艾瑪,這不會是義大利黑手黨的聚會吧?
這就是PayPal黑幫的成員,他們獨自創建了數十家企業,至今總價值達近300億美元。
蒂爾創辦了Founders Fund基金,為LinkedIn、SpaceX、Yelp等十幾家出色的科技新創公司提供早期資金。
馬克斯·列夫琴是網站Slide的創始人,運營著圖片共享網站Slide,這是全球最熱門的網站之一,每月平均訪問者人數達到1.34億人。
埃隆·馬斯克創立了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以及特斯拉汽車。
陳士俊聯合創立了社交視頻網站YouTube。
大家猜下,這幾個人里哪位是領英創始人霍夫曼?
如果你仔細觀察這群人,有一個人坐在照片正中一張紅絲絨沙發上,棕色的頭髮整齊地梳在腦後。他表情篤定,敞開的領口處一條金項鏈若隱若現。他就是領英創始人霍夫曼。
別看他一副暴發戶的裝扮,他可是領英數據分析思維文化的締造者。
我們從霍夫曼創辦領英開始說起... ...
霍夫曼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及牛津大學哲學系,生活一直順風順水。畢業後,他總希望能幹點什麼去改變世界。
由於他一直對社交網路感興趣,於是,1997年從蘋果公司辭職創立了一家約會服務網站SocialNet,那時扎克伯格還在上初中。
但是,由於缺少搜索等功能,SocialNet在商業上並不成功,最後以失敗告終。
你看,創業第一次失敗的很多,不要光看他人光鮮的結果,更多的時候,應該回頭思考下他過往的經歷,才會發現這些人有哪些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的經驗。
就在這時(1988年),蒂爾正籌劃著做電子錢包PayPal。他給霍夫曼打了一個電話,邀請創業失敗的霍夫曼加入公司。霍夫曼答應了,並成為支付服務部門董事兼COO。
新公司進展並非一帆風順。2000年春天,霍夫曼、蒂爾以及馬克斯和埃隆對公司做了一次大膽且冒險的戰略方向調整。在當時,PayPal只是為掌上電腦提供支付交易。當PayPal開始飛快燒錢時,他們才意識到互聯網已改變了人們的支付習慣。於是,他們果斷決定放棄掌上電腦,擁抱互聯網。
為什麼說是一次冒險呢?
在當時,互聯網做金融平台是銀行想都不敢想的事,卻恰恰被這一群不懂金融的人做成了。2001年年底,PayPal以15億美元被eBay收購,成員們陸續離開,各自創業或投資其他公司。儘管他們多是自由主義者,強烈地依賴自身的感覺及判斷,但仍然定期聚會,誰要有資金困難,就會互相幫助。
2002年,霍夫曼給自己放了一個長假。那時,剛經歷過2000年年初的網路泡沫,整個矽谷對互聯網公司還心有餘悸。
就在澳大利亞的海灘散步的時候,他思考並預測了下未來:
1)資本都將目光轉向了軟體和清潔能源科技,但忽略了消費者公司的前景
2)社交網路有兩種可能:個人應用和商務應用,後者的市場尚且空白,這也許是建立職業社交網站的最好時機。
想清楚後,他決定成立一家職業社交網站公司。2002年11月最後一周,霍夫曼利用已有的人脈召集了7名前同事。第二天,一行人帶上手機和電腦搬進了山景城一間簡陋的辦公室。
然而,創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沒有啟動資金,該怎麼辦?
那時正是互聯網泡沫剛過,新成立的公司根本得不到任何投資。
如何融資呢?
霍夫曼打開手機通訊錄,慢慢翻看哪個朋友最近有錢。首先他想到了「好基友」蒂爾,因為,當時蒂爾的基金公司已做得有聲有色,很有錢。
當然,打電話過去,「好基友」也沒讓他失望,不僅精神上大力支持,還提供了首輪融資。
在公司產品(領英)做出來以後後,接下來遇到的問題就是:
1)在一開始,根本沒人知道你的產品,沒有用戶怎麼辦
2)用戶對產品體驗有哪些意見?如何改進?
好在,霍夫曼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創始人,他正是用數據分析思維來建立產品和找到目標用戶的。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這裡舉一個例子
1)分析數據
在2004年,領英對用戶按照來源渠道進行分析。發現了最大的兩個渠道,一個是從自然搜索來的(即google搜索),一個是從郵件來的。
進一步分析發現,從自然搜索來的用戶留存度是電子郵件邀請來的3倍。
2)依據分析結果,優化產品
根據分析結果,當時領英做了一個決策,不去關注郵件獲取來的客戶,而是核心關注如何優化自然搜索帶來用戶的體驗。
依據這個決策,在6個月以後,每個月的用戶增長保持到了60%的增長速度,同時,獲取了年度最有價值,最有粘度的客戶。
3)依據分析結果,建立營銷方案
通過對用戶留存的進一步分析,發現了兩個重要的現象:
第一,很多從自然流量搜索來的用戶,特別關注用戶的個人簡歷。
當時領英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策,不斷的誘導用戶完善他們的簡歷,這是他們產品開發的一個核心關注點。
第二,通過分析用戶的粘度,以及整體上用戶產品功能上的體驗,用戶第一周註冊以後,需要增加5個社交關係,這樣的用戶給整個領英平台帶來的價值是不增加5個社交關係,或許5個以下社交關係的3倍以上。
這個分析花了數據分析科學部門4個月時間才找到這個答案。
發現這個數據分析結果以後,做什麼事情呢?
領英在產品、營銷等各個渠道上大肆推廣,推薦這個產品功能,以此不斷的增加用戶的粘度,提高用戶的留存率。
領英的整個公司文化都是圍繞數據分析來進行的, 現在領英在全球已經有了3億用戶,2106年被微軟以262億美元收購。
霍夫曼說,「談生意、諮詢、分享知識、找工作,網路平台只要堅持到100萬人就成功了。」
回顧領英制定決策的整個過程,數據分析思維是這樣建立的:
相對於PC時代,為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數據分析變的比以往更重要呢?
如果你了解管理學,在近100年的美國商業發展社會裡面,一共有三次管理學的浪潮:
第一次浪潮,提出了一個科學管理方法論
第二次浪潮,現代管理學之父 彼得·德魯克 提出用管理促進企業增長
他講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如果你不能衡量,那麼你就不能有效增長。
現在我們正處於第三次浪潮之中。第三次管理學浪潮是什麼呢?
第三次浪潮,提出了營銷和定位的理論。由於移動互聯網的出現,用戶數據大量積累,營銷方案的制定都是基於數據分析結果來決策。
最近5年,以美國為代表提出來的精細化運營、增長黑客的理論,把一系列的管理科學這發揮到了極致。
下面是增長黑客的理論,從產品研發到營銷推廣,主要從5個方面圍繞數據分析展開。
從這三次浪潮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思維也在從「經驗主義思維」向「數據分析思維」發展。
例如,以往人類的決策過程都是基於大腦的國外經驗,例如醫生給病人看病。
但是人腦的CPU、內存太低,根本存不了多少東西。
而現在更多的決策是基於大數據分析來進行的,因為好多台電腦的計算能力和內存是人腦的N倍,例如最新的癌症研究IBM Watson,是用海量的大數據分析來治療癌症的。
然而,很可悲的是,很多公司還活在傳統的「經驗主義」思維里無法自拔。真正理解數據分析思維,並將其運用到經營和決策裡面的實在很少。這在傳統行業里表現的尤為明白。例如:很多的公司產品經理和CEO以為留存率是給VC看的。
但是,真正做增長的產品經理和運營經理會把留存作為最核心的指標。
下面我們來看看,對於公司,個人分別如何建立數據分析思維。
對於公司,你該如何做?
作為公司的負責人,應該去想辦法積累用戶的數據。
對於傳統企業,你可能沒有互聯網產品,但是你可以藉助現在很多的工具來獲取和積累用戶的數據。因為只有有了數據,你才能去分析和決策。
我們看一個傳統企業利用數據分析來提高銷售額的例子。
一個做數據分析的朋友為酒吧的主人提高了一套數據分析解決方案,以解決酒吧老闆了解酒吧經營的每一個細節,以便制定準備去的推廣和經營決策。
這位數據分析師提高的服務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他分析每一家酒吧過去經營的統計數據,這有助於酒吧的主人全面了解經營情況。在過去,像酒吧這樣傳統的行業,業主除了知道每月收入多少錢,主要幾項開銷是多少,其實對經營是缺乏全面了解的。至於哪種酒賣的好,哪種賣的不好,什麼時候賣的好,全憑經驗,每月什麼數據分析來支撐。
其次,他為每一家酒吧的異常情況提高預警。例如可以提升酒吧老闆某一天該酒吧的經營情況和平時相比很反常,這樣就可以引起酒吧老闆的注意,找到原因。在過去,發生這種異常情況時老闆很難注意到,比如某個周六晚上的收入比前後幾個周六晚上少了20%,老闆一般會認為 是正常浮動,也無法一一檢查庫存是否和銷售對得上。有了他的數據服務,這些問題都能及時被發。
最後,他綜合各家酒吧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為酒吧老闆提供這個行業宏觀的數據作為參考。比如從春天到夏天,北京市酒吧營業額整體在上升,如果某個特定時刻,可以指定合適的營銷方案。
對於個人,如何建立你的數據分析思維能力呢?
作為個人,你也要學著運用數據分析思維來指導自己的決策。
當我們在做出選擇和預測判斷的時候,要想辦法找到相關的數據來分析和驗證我們的判斷。
今天,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被捲入了「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的時代。只不過,工商局註冊的那些公司都是「有限責任」,而你「自己」這家公司是無限責任。
你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和信用來為它擔保。你必須像經營公司一樣經營自己:構建自己的協作關係、塑造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呵護自己的名聲、把注意力投放到產出更高的地方。
如果把每個人的大腦比作一台電腦的話,你的大腦就是你自己的數據分析師。
把你自己比作一家公司的話,會搜集有效數據的你是團隊的產品工程師、使用大腦進行深入分析做出決策的你是團隊的的數據分析師,會寫作演講的你則是團隊的市場部經理。
當所有的決策和選擇,是建立在數據分析思維這個基礎上,你就會慢慢運營好自己。
運營好自己的結果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提高你個人的影響力。
要知道,未來的社會最貴的資源是影響力。
在小屏時代,能爭奪用戶眼球注意力的位置越來越少。只有有了影響力你才能成為用戶心智中的一個符號,這樣你才能在爭奪注意力大戰中脫穎而出,成為真正的商業贏家。
現在依然處於獲取個人影響力的成本很低的時代,再過兩年,誰是這一波機遇期里打造出真正有影響力的人,該水落石出了。
別想,這是天方夜譚,現在這樣的事情每天在發生著。
而建立影響力的過程,就是將你擅長的知識分享到互聯網上,同時,讓更多的人知道你。
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你要學會用數據分析思維去經營自己,改善產品(你就是你自己的產品),讓更多的人看到你。
作者:猴子 微信公眾號:houzichedan 微信搜索:猴子聊人物
LinkedIn主業是一個社會化的招聘和求職網站,附業是社會化商務合作。
1. 從安全使用的角度來說還是不錯的,Link一個陌生人的時候會有多個選擇項,用戶自己還可以設置許可權(對方必須知道你的郵件才能夠成功給你發邀請信)。
2. 據說如果一個用戶發出去的邀請被對方拒絕累計到了一定的數量就再也不能發邀請了。這種情況目前還沒有碰到,但是我的同事遇到過,他的LinkedIn賬號現在處於半封閉狀態,不能給別人發邀請,只能夠接受別人的邀請。
3. 搜索和Group的功能還是蠻強大的,還算是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全球資源共享。但是如果用戶什麼都不寫,個人主頁幾乎空白,就起不了什麼作用了。對待此類的殭屍用戶,目前好像沒有特別好的解決方案。
在美國的情景:
遇到老外:留個電話/加個Facebook吧。
遇到中國人:加個微信吧。
任何情況下遇到業內專家:加個linkedin吧。
你覺得不成功也許是國內才起步大家不用也很正常。反正我作為一個在美國找工作的人用linkedin比Facebook還多。遇到專業人士基本上見面聊得來就加linkedin。你想想出去開個學術會議碰到一個大牛你想保持聯繫你好意思說咱們加Facebook么。所以個人覺得Linkedin感覺是最好的保持全球專業人士聯繫的工具了。我有朋友甚至直接靠linkedin找到工作的。
LinkedIn唯一的成功在於它的騙錢模式吧?
剛畢業無知懵懂的時候註冊了LinkedIn,說要不要試試我們的premium service呀,免費試用一個月哦!
這麼好的事?那就試試看吧。
誒?為什麼要輸我的信用卡?哦只是給你一個0塊錢的bill而已,不要緊的。於是屁顛屁顛地就填了,然後就扔在那裡忘記這個玩意一直再沒登陸了。
過幾個月收到銀行Statement,發現怎麼每個月都有一個42塊錢的收費呢?付給了LinkedIn?
上網一查原來我只是千千萬萬中招的人之一,在給你看0塊錢的Bill的同時LinkedIn 默默地在小角落幫你勾選了自動續費premium service ,真貼心呢!
隨即發郵件向LinkedIn 要求退款,大家知道Amazon Prime你不用是可以要求退款的,更何況你這是在小角落給我挖個坑跳進去,結果這號稱矽谷待遇前幾的公司死活不肯退。
幾番郵件來往口舌之後終於同意給我退一個月的會費。我也不差這幾個月的會費但是我覺得LinkedIn 這麼大的公司更加不會差這點錢吧?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麼間號稱令人尊敬的公司用這麼低俗的手段騙人交會費真是有點像吃了蒼蠅一樣噁心呢。1、差異化,社交HR模式;
2、具有一定的剛性需求項目,成功率會高一些;
開始的時候,職業社交網路就是一個急需風投資金進入的新興市場。在這個市場中,LinkedIn(在中國叫領英), Jigsaw, PlanetAll, Plaxo, Ryze, Six Degrees, Spoke, Visible Path,Xing,以及Zero Degrees幾乎同時出現,而BranchOut則希望成為一個基於Facebook平台的LinkedIn....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NjIyOTQxMw==mid=2654880368idx=1sn=21f9d8e8ace825088c233bf3697ca4a9scene=1srcid=0613IzQfmnzN782MMS5sPvddpass_ticket=w2elwFvB8CmzHB5j2W3gFBWqVrgM7ueM7I6mvvx0qN8%3D#rd
推薦閱讀:
※如何用 LinkedIn 自己 Network 找工作?
※如何有效利用 LinkedIn?
TAG:LinkedIn | LinkedIn股票LNK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