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現在的自行車店生意大多不景氣?


本身國內目前來講並不存在所謂的自行車文化這回事,沒有一個足夠硬的情懷,也沒有絕對的剛需如何去支持一個行業興盛。

當年中國作為自行車王國,主要一來是因為足夠多(菜車),二來是當然是因為窮(中國經濟起飛之後看看中國家用車增長速度,有錢沒幾個還願意把騎車作為通勤,郊遊手段的)中國當年的幾個國產精品現在落的什麼下場,相信熟悉這個行業的人也都清楚
部分車店,媒體,公司,比賽都有些過於急功近利,攪渾了水,搞死了對手,期望自己能獨大。對客戶的養成,引導並沒有下多少心思,甚至有不少都是一刀切的生意,這麼玩下去能長久才見鬼了,消費者也不是傻子。
再者就是這幾年幾乎所有零售商都痛恨至極的淘寶了,貿易商,渠道商價格管控無力,甚至自己都跑進來搞價格戰,導致大部分小車店商品零售利潤低到讓人無語。要麼就是進來宰新人小白,要麼就是嫌棄那些精明的老古董,這麼搞出來的市場,試問能玩的長久?(晚點繼續更。。。)

接著上面繼續
講完了友商不給力,再講講車店本身自己的運營困境。

生存的大頭是房租,車行不像餐館,用人相對比較少,50-70方的專賣店2-3個人足矣應付,個人工作室更是少的甚至只有老闆自己一個,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相對不高,工資也很普通,一年下來人工並不算很要命。

但房租,基本就決定了這個車店的生存時間了。自行車不是快消品,80%以上的消費者大多只是一次性的衝動消費,車買去新鮮勁一過,就成為家裡的一個擺設乃至是麻煩,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車店會一次性把一個客人的利潤榨乾,因為回頭客並沒有你們想像中的那麼多,能多賺一點是一點。

車身用品,人身用品這類大多車店出貨量不高(最簡單的例子,淘寶水壺架2塊一個一抓一把,一個正經專賣店裡你找個低於10塊的水壺架我看看 ),利潤卻又相當坑爹,現在早已不是當年一副bb5都能賣好幾百的年代了,現在賣一套da賺的利潤有沒有當年一副bb7賺的多都很難講。

再有就是現在整車配置越來越好,價格相對越來越低,大部分人一台萬元出頭的整車已經完全足夠鍛煉甚至基礎訓練使用了,需要改裝更換的內容也越來越少,變相減少了車店的利潤,畢竟整車的利潤是固定的。

再有就是大環境了,畢竟零售行業的秋天甚至冬天都已經喊了好久了,蛋糕越來越小,分食者也在減少,能堅持到最後的,必然是一個優秀且成功的車店(當然家底很重要,比如 )

各位同行共勉,希望很多年後,我還能找到你們拿貨


以前想過和別人合夥經營自行車店,做過一些研究。按照玩家群體分個類吧。

代步自行車:隨著共享單車的普及,代步自行車的銷售已經十分困難。該類自行車本來面向的就是只用自行車代步的群體。如今共享單車普及,相反買一輛代步自行車需要冒著被偷的各種風險,這類產品在共享單車面前怎麼都是吃虧。這部分群體已經徹底的被共享單車奪走。

初級玩家:這類玩家大部分是剛入門,可能覺得網購不靠譜所以走進車店,對自行車的認知稍有不足,大部分有著「山地車比公路車耐用,不會爆胎」的想法,購車預算多為2000元-3000元左右的山地車。抱著鍛煉身體的想法加入騎行的隊伍。

這一類玩家由於對自行車了解不夠,保養調試還是十分依賴車店的,車店是比較能夠抓住。

不過隨著互聯網的入侵,這部分玩家群體將有一部分被互聯網的低價吸引過去,不僅是組裝自行車,一些低價位的互聯網品牌也開始蠶食這一塊市場,例如烈風,小米剛剛也推出了2000元價位的27.5+11速山地車。

性價比玩家:該類玩家群體極具看中性價比,他們此前的購車目標可能是普通級別的捷安特TCR、propel和美利達的瑞克多等。

現如今隨著網路品牌的普及,中端玩家很容易的被網路品牌的高性價比吸引走,畢竟網路品牌直銷,可以去掉車店中間商的利潤。加上他們對自行車有一些了解,碰上調試組裝保養等問題完全可以自行處理好,他們對自行車店服務的依賴十分的小。

國外的canyon,國內的烈風,野獸,米家騎記都是屬於這類網路品牌。實話實說我都想買一輛米家騎記11999元的那款。各類canyon玩家群體的購買體驗分享也帶動了這個圈子,包括寄到香港組裝好推車過關節省一大筆關稅等。

這部分玩家群體,車店也在漸漸的失去。

有情懷的玩家:這類玩家群體不如上類玩家注重性價比了,買車的時候開始注重品牌積澱,認準了心中信仰的品牌,大部分購車預算超過上一類玩家群體。有部分預算不足的在購車價格上與上一類性價比玩家有衝突,可能會出現相互看不起的情況,比如低端閃電alize鋁車和前文提到的小米公路車,價格差不多,但是互相認為對方是傻逼的概率比較大。

這一類玩家,很多是有錢不怕折騰的人,這一類玩家車店可以留住。

其他的玩家群體,包括買幾百塊錢死飛、歐拜客的,買山寨碳架碳輪的。我就不去討論了。

現如今隨著房價的節節攀升,能夠養活得起店鋪租金+店面人員的,一定是非常暴利的店鋪,想都不用想。

餐飲和理髮等這類服務行業,互聯網取代不了,就不去評價了。

但是街上的那些賣oppo、vivo手機的,開自行車店的,一定是非常暴利的,否則他們根本養不起房租和店面人員。去網上買互聯網屬性重的同類產品(例如小米手機,canyon自行車,組裝自行車等)一定會便宜許多,而且也絕對不差。


其實不怪共享單車,主要怪偷車的


共享自行車出現後,買車不是代步,只是愛好了。

騎行是愛好,滑板也是愛好。

人買好點,1k的板,你買好點,1w的車。

人家說「我能跳過這個桿」,然後跳過去了,旁邊人喝彩。
你說「我能騎時速60公里」,然後一眨眼沒影了,旁邊人一臉懵逼。

人家去健身房鍛煉身體,空調房,練得白白壯壯,拍張肌肉照,「15天,打卡」。
你騎個大長途,大太陽,灰頭土臉,墨鏡下面,手套和騎行服接縫三條晒傷斑,腳脖子和腳倆顏色,拍個照,「我從西藏/青海湖回來啦」。

抓不住年輕群體,行業前景在哪。


沒地方玩,而且城市對自行車不夠友好。


我在紐約,local bike shop挺多的,價格和網上的價格比貴不少。當我需要買配件不從網上購買而去車店買無非以下幾個情形之一:1. 著急要用,懶得網購等包裹 2. 刷情懷,和喜愛的信任的自行車店搞好關係,多花十幾到幾十塊,防止喜愛信任的車店關門倒閉。

車店存在的意義我覺得主要還是service吧,買個東西自己都會買,修個車就不一定自己能搞定了,特別是做bike fitting,更是一個長期的關係。找到自己信任的技師不容易。

與此同時,車店也開始開cafe,搞group ride,搞racing team,搞各種event,請一些ex-pro或者其他業內人士來見面,座談,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建立好良好的客戶關係,這樣有更多的人光顧,掙個咖啡錢也是錢嘛。畢竟在美國,騎車愛好者還是不少,消費行為持續且長久,很多車店就這樣在高昂的房租背景下,活下來了。

不知道國內是什麼情況,但根據我在微博啊等網站看評論的感覺(很可能以偏概全和實際情況並不一致),還是比較浮躁的。可能整個環境的改變需要時間,大家才能意識到騎車文化不只是買買買吧。


在我看來,大部分自行車車店都是坑,同一樣東西,價格貴超多。以前我騎車被釘子戳爆胎,推到賣山地車的車店修,他拆輪胎的時候我沒去看,過一會他過來跟我說這條內胎沒辦法用了,我一看,尼瑪這是用剪刀剪的口吧,這麼整齊一條橫過去,10塊錢的內胎非要賣我40元。之後我賣了一堆工具在家,有問題自己干


因為現在的城市對自行車很不友好


現在的車店就是轉型做服務,比如約一場騎行,舉辦一些小比賽什麼的。


互聯網時代銷售渠道太好找了。車店老闆還是努力提高自己手藝,手藝好還害怕掙不到人工費?
打個比方,車友淘寶了一個大套來車店組車,敢問三線城市除了旗艦店,有幾個老闆配扭力扳手的?


推薦閱讀:

騎行中你知道怎樣正確使用剎車嗎?
想問下騎行走過川藏線的人,路上要注意什麼,需要準備什麼?
請問騎自行車快速遛邊牧可以嗎?車速二十到三十公里每小時的樣子。(今天遛了一下,回來後發現她腳有點抖)?
死飛(Fixed Gear)較普通自行車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勇士 550和迪卡儂 5.2相比有哪些優缺點?

TAG:銷售 | 騎行 | 山地車 | 公路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