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姓「姬」名「旦」,那能不能稱呼周公為「姬旦」?


我的主業是讀《史記》,就《史記》記載的歷史素材,進行邏輯分析,挖掘歷史背後的故事,為讀者提供一個新的歷史視角,希望能夠對現代的生活、事業有所借鑒。

這個問題原本很簡單,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但看了其他的答案,覺得有必要系統的講一下。

1、關於周公旦

周朝被封為周公,且名「旦」的只有一人,就是周文王的四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也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周公輔政」的主人公。

2、姓和氏之間的關係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

周朝及之前,男人的稱為氏,女人稱為姓,後來姓氏合而為一。所以嚴格來講,是氏姬名旦。後來通俗的說法是姓姬名旦。

3、周公是個世襲的官職,負責輔佐天子治理國家。

《史記》中有記載的就好幾個周公的。

(1)姬旦是周朝第一位被封為周公的人,生活在周文王、周武王和周成王時期。

(2)周厲王施行「專利」,國人暴動,厲王出逃外地,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

(3)東周莊王時期,周公黑肩想要殺害庄王而立王子克,被人告密,庄王殺死周公黑肩。

(4)東周考王封他的弟弟於河南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明確的說明周公只是一個官職,而不是特點的某個人。

4、尊稱

周公旦是後人為了與其他周公做區分而形成的一個叫法。在當時不同的場合會採用不同的稱謂,如家裡長輩,會直接叫他名字姬旦,在朝堂上則會稱呼官職或爵位周公,但不會在周公後面加名。同一時期,周公只有一個。

總結:周公旦是可以叫姬旦的,但周公不一定是姬旦,姬旦在被封為周公之前也不能叫周公旦的。


嚴格來說,不可以!

姬是姓,旦為名。今天我們把姓加在名前,連起來讀,已成習慣,無可厚非。但是夏商周三代不可以。對他的準確稱呼應該是「周公旦」。「周公」是他的封號,「旦」為他的名字,其實他的名字就一個「旦」字。

又如更早的商朝王室,屬「子」姓,但是歷代商王都只稱其名,不稱其姓「子」字,如商王武丁,商王祖甲,商王盤庚。

即便是我們最熟悉的暴君商紂王,他有2個名字:「受」和「辛」。你可以稱他為「商王受」,「商王辛」,「殷王受」或「帝辛」,但不能叫他做「子受」或者「子辛」。而「紂」只是他死後的謚號。如《尚書 無逸》中,周公旦教育幼年即位的周成王,千萬別學商紂的壞榜樣,說:「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於酒德哉!」也稱他為「殷王受」。

到了周朝,姓和名同樣是不連讀的。而同一個「姓」還會派生出不同的「氏」:

例如楚國王室的「羋」姓,通過分封,出現了「屈」,「景」等幾個「氏」。又如魯國君主為周公旦的後代,本是「姬」姓,但通過內部分封也派生出了「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並稱「三桓」。有意思的是,氏和名可以連讀,如「屈原」,「季孫斯」,「叔孫武」。

即便是孔子本人,這個「孔」也只是個「氏」,而不是姓。孔子自稱「宋國公卿之後」,這個春秋時代的「宋國」,其實就是當年周武王伐紂成功後,取商紂王的帝位而代之,然後分封紂王的叔叔微子啟的諸侯國。所以嚴格來說,孔子算是商紂王的「本家」,也是「子」姓。但我們只會稱他為「孔丘」,不會稱他為「子丘」或「子孔丘」。

又如周文王和周武王,我們習慣了稱他們為姬昌和姬發,其實準確來說,應該稱為「文王昌」,「武王發」。

最著名的「姜太公」,在周朝的文獻典籍中稱他為「太公望」,「師尚父」,也不稱為「姜尚」、「呂尚」或「呂望」。

漢代以後,慢慢就沒什麼講究了,姓名連讀成了習慣。


這個問題可能有點誤會了,嚴格意義的要求來說,自黃帝上台執政之後,早早定下來了規矩法則:凡是血緣子孫後繼~只有兩個大人物姓姬。其原理是當初的姓,乃用來作各種各樣高低身份和官職的區別。故此,可以肯定地說,只有當上執政王者的職位之人,才可以姓姬(姬脈血統之王權象徵)就是這個簡單的理由。

又由於是一個太極(黃帝)血緣關係統治階級內部,需要兩個儀錶容納的性質輪流轉執政,才能永保玄黃江山千秋萬代之故。理論上兩個儀錶容納的陰陽兩儀之首,也即正負大王都要例行公事地姓上姬姓也。

因而,每當執政者血緣關係統治一方,就是正方的權益象徵,而另外一方自然而然就是負方。這樣的話,則需要設立包括姬姓王者在內,一共有文武百官108個職務位置的姓也。(也就是兩副~正副冊封各54張牌子的原理)

那麼,兩副牌子的大王都姓姬,其他的人物不得姓此個姓。這是非常簡單之常識性的問題,無必要交纏而糊裡糊塗搞不清楚。之所以搞糊塗了,那是因為自黃帝百年之後,出現了兩個信仰不同的爭執吧?

無法考究歷史原因,也不知何故緣由,後來各個朝代的輪替更迭的王者皆少姓姬姓了。這裡恐怕是一個黃帝主張的立場信仰,出現了血緣關係統治階級後繼的分歧;要麼不忠心黃帝信仰者不準姓姬;要麼就是各朝不夠姓姬等等因素吧?

直到後來的一支忠心於「周」,希望蛹「周」理論來統治天下的血緣,依然保持著首領人物繼續姓姬姓之外,其他的血緣關係統治階級紛紛需要貶低了,自己屬於黃帝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統治階級的身份。

這個保留姬姓的就是周源支脈的來歷,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姬昌也。在此需要說明一個簡單的常識,文王未死之前的話,他的兒子姬發依然不算姓姬的人物,只有文王百年之後,把位置傳授給周武王之後,他才算真正姓姬的時候。

至此回歸話題終結者,那麼,周公姓不姓得姬姓呢?不用細說也知道原理了吧?當然,周公在成王襁褓期間代政,到底算不算姓姬的問題,好難有歷史史實來考究清楚一點點。

題外話,自從周朝上台之後,令到本身殷商一脈相承的子姓,也要企圖恢復當初黃帝之時的政策,那就是兩個儀錶容納的血緣關係統治階級的正負大王,都準備改回姓姬是可以從歷史資料看出來的跡象。

周朝王者姓姬,那是本應該的事情,而另外一個儲備「武發」位置晉國的殷裔後繼,例如,那個四處奔波最後實現夢想成真的~姬宜臼,就是一個明顯改回副王,也需要姓姬的原因也。

周公理論上姓周,而職能位置不能姓姬。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因封地在周,爵位為上公,因此稱呼他為周公。

所以稱周公為姬旦也是可以的。不過習慣上以周公來代指,以示尊敬,畢竟周朝之初因為周公的盡心輔佐這才奠定了後世周朝800年的基業。

周公雖然只是輔佐了周成王幾年的時間,但在這幾年的時間裡,尚書有過總結即「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其中定製禮樂可以說是周公一生最重要的功績之一。


謝謝邀請。

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覺得後人當然可以稱其為姬旦,但是古人,特別是那個時候的人肯定不能這樣稱呼。

作為一個周朝貴族,且十分有威望,人們稱其為周公旦更多的是對其的尊稱,是因為他是值得人們尊敬的人。

稱呼上確實有不少規矩,但總會根據情況有所出入,只要都是稱呼他的,那麼自然都可以了。


推薦閱讀:

上聯:明月枝頭叫,烏狗睡花陰。如何對下聯?
三國中最喜歡喝酒的人是誰?
《變形記》里的妹妹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角色?她代表了哪類人?
中國當代哪些人散文寫得好?

TAG:文化 | 歷史 | 周公旦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