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是什麼?
?感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天眼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它位於貴州省平塘縣名為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地之中,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天眼望遠鏡反射面總面積為25萬平方米,由4450塊反射面單元組成,相當於30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的、非專業領域的人來講,如何更好地理解我們的中國天眼呢?引石老王給大家做一個類比,大家就可以明白了??:相信大家都見過屋頂上的「鍋蓋天線」,這種天線鍋在90年代比較流行,主要用於國內接收國外衛星的相關節目(目前在國內廣電禁止使用,主要是為了防止國外不健康節目內容和思想的傳播)。不過,曾經安裝使用過這種天線鍋的人會很清晰:天線鍋的口徑越大,電視畫面越清晰,那麼我們這裡講的中國天眼的「鍋蓋」,也是如此道理,越大靈敏度、精度也高。所以世界上的射電天文學家,都想有大口徑「鍋蓋」,提高射電望遠鏡靈敏度,「中國天眼」的口徑是500米,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
那中國天眼能一直保持領先嗎?或者說還能不能製造更大的鍋蓋呢???
如果是單個望遠鏡,要做得更大已經是很困難了。不過從技術最終實現上考慮,辦法還是有的,就是用大量射電望遠鏡組成一個陣列,分布在廣闊的地理空間,收到信號綜合分析,也就可以相當於一個超大望遠鏡了。目前國際天文學界正在建設的「平方公里陣列望遠鏡(SKA)」就是這個原理,如果完成,那它的觀測能力將是神級的,在精度、效果某些方面肯定可以超越天眼。不過,大家也不必遺憾,因為我們中國也是SKA的首創國之一,也就是收這套東東咱也有。
那麼,天眼的核心組件到底由那些構成呢?引石老王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天眼」的最核心部件是饋源艙。饋源是望遠鏡用來接收宇宙外來信號的裝置系統,饋源艙就是安放這個系統的艙體,可以稱之為天眼的「眼珠」。饋源艙內,配置了覆蓋頻率70MHz~3GHz的多波段、多波束饋源和接收機系統。它的主控系統,是6索並聯驅動控制系統,可以控制饋源艙,調整姿態位置,以精確找到反射面的焦點位置,使饋源艙獲取信號能力達到最佳,主控系統相當於是「眼球內部的睫狀體」——能夠調節眼球的焦距,使眼球能清晰地看清遠近物體。同時,天眼還配有一個超級大腦,它的計算性能達到了每秒200萬億次以上,存儲容量達到10PB以上,並且以後計算性能和存儲容量的需求還會爆炸式增長。
天眼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在精密度和靈敏度上都非常突出,天眼的饋源與反射面之間,沒有剛性連接,但可以實現毫米級指向跟蹤,確保精確地聚集和監聽宇宙中微弱的射電信號。天眼比起德國波恩望遠鏡,靈敏度提高約10倍;比起美國阿雷西沃望遠鏡,綜合性能提高約10倍。天眼工程的發起者及奠基人、人稱「中國天眼之父「的首席科學家南仁東說:「射電望遠鏡就像靈敏的耳朵,在宇宙空間的白噪音中分辨有意義的無線電信息。這就像分辨雷聲中的蟬鳴。」
天眼的完成,不僅可以帶動中國製造技術的發展,服務中國航天項目,用於太空天氣預報,而且還可監聽外太空的宇宙射電波,包括探測遙遠的「地外文明」,觀測暗物質和暗能量,尋找第一代誕生的天體。今年8月22日、25日,通過天眼,在南天銀道面通過漂移掃描發現了兩顆脈衝星,這也是我國射電望遠鏡首次新發現脈衝星。相信不遠的將來,中國天眼也將成為國際天文學界又一重要的科研中心。 引石老王用簡單的語言為大家介紹高科技的模式與技術,關注引石老王,與大家一下交流??????????。
謝邀。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有關FAST的知識。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中,工程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於1994年提出構想,歷時22年建成,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
而非常非常遺憾的是,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南仁東博士,已經在2017年9月15日不幸因病逝世,享年72歲。
更加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在南仁東博士去世不到一個月,FAST就發現宇宙中的神秘信號,而這個讓南仁東博士期待了二十二年的消息,他自己終歸是沒有聽到。
雖然先生已經離世,但是他卻給後人留下了一把揭開宇宙神秘面紗的工具。
推薦閱讀:
※尿酸高與尿臭有關係嗎?
※馬航MH17上108位艾滋病專家遇難對人類艾滋病研究有多大影響?會導致學術停滯甚至倒退嗎?
※水星為什麼被稱為「創紀錄的行星」?
※南極有可能融化嗎?
※月亮是個飛行器么?